CN206496416U - 风道组件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风道组件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496416U
CN206496416U CN201621480611.1U CN201621480611U CN206496416U CN 206496416 U CN206496416 U CN 206496416U CN 201621480611 U CN201621480611 U CN 201621480611U CN 206496416 U CN206496416 U CN 2064964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wheel
blade
air
chassis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48061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发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48061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4964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4964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4964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道组件及空调器,风道组件包括:风道,风道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离心风轮,安装在风道内;换热器,安装在风道外、靠近进风口的一侧上;马达,安装在风道上与离心风轮驱动连接;离心风轮包括:第一风轮,其包括第一底盘和多个第一叶片,多个第一叶片的一端相互间隔并呈环形地分布在第一底盘上;第二风轮,第二风轮包括第二底盘和多个第二叶片,多个第二叶片的一端相互间隔并呈环形地分布在第二底盘上;其中,第二风轮套设在第一风轮外。该方案能够利用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对空气进行多次加压,以加大风速、风量,提高产品的制热或制冷能力。同时该种设置在加大风量的同时噪音基本没变,从而可降低整机的功率和噪音。

Description

风道组件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道组件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器用的离心风轮均为单层风轮,因此,离心风轮的风量相对较少,因此,无法满足用户的制冷或制热需求。
因此,如何设计出一种能够增大送风量的离心风轮和空调器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本实用新型正是基于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风道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包含上述风道组件的空调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道组件,包括:风道,所述风道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离心风轮,安装在所述风道内;换热器,安装在所述风道外、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上;马达,安装在所述风道上,与所述离心风轮驱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离心风轮转动;所述离心风轮包括:第一风轮,所述第一风轮包括第一底盘和多个第一叶片,所述多个第一叶片的一端相互间隔并呈环形地分布在所述第一底盘上;第二风轮,所述第二风轮包括第二底盘和多个第二叶片,所述多个第二叶片的一端相互间隔并呈环形地分布在所述第二底盘上;其中,所述第二风轮套设在所述第一风轮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风从进风口进入风道内,然后后在风道内的离心风轮的增压下由风道的出风口排出,而离心风轮在马达的驱动下转动,以使离心风轮的周围形成负压,进而能够将风道外的空气通过进风口吸入,以形成风,而换热器设置在进风口处,用于与周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交换后的气体在离心风轮的作用进入到风道内,然后由离心风轮多次增压后加速排出,以对空气进行制冷或制热。其中,具体地,换热器即可为蒸发器,也可为冷凝器,即本方案提供的风道组件,即可以是室内机的室内风道,也可以是室外机的室外风道。同时,由于离心风轮包括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且第二风轮套设在第一风轮外,因此,第一风轮能够与第二风轮形成径向多层离心风轮,该种结构,在离心风轮工作时,第一风轮旋转形成负压,空气从第一风轮的进风口进入到第一风轮内,然后从第一风轮的径向流出,然后经过第二风轮的运转,从第二风轮的径向流出,该种设置由于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的旋转均能够产生负压,因而相比于单层风轮而言,该种设置能够实现空气的多次加压,而通过多次增压能够加大风速,从而能够增大离心风轮的风量以提高产品的制热或制冷能力。同时,该种设置在加大风量的同时,噪音基本没变,为此当制冷或制热需求一定时,通过采用上述离心风轮,可以相应地降低马达转速,从而降低整机的功率和噪音,提升产品的能力、能效。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风道包括:第一导风圈,所述第一导风圈上设置有所述进风口;蜗壳盖,盖装在所述第一导风圈上,所述蜗壳盖上设置有所述出风口,所述出风口沿所述离心风轮的径向方向设置,所述蜗壳盖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沿所述离心风轮的轴向设置;其中,所述马达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孔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具体可将包括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的多层的离心风轮应用在由第一导风圈、蜗壳盖和马达围成的风道中,而该种风道结构,由于马达由于直接安装在蜗壳盖的第一安装孔内,因此,第一导风圈、蜗壳盖和马达围成的风道较小,此时,可将离心风轮设置成嵌入式离心风轮,及将第一风轮嵌入在第二风轮内,以使马达能够插入到离心风轮内来进行离心风轮的驱动,该种结构能够将风道系统设计的较小,因而适用于结构比较受限的空调器内。因而在该种风道与多层的离心风轮结合形成风道组件时,即能够使风道组件具有较好的制热和/或制冷及保温能力,又能够实现空气的多次加压,而通过多次增压能够加大风速,从而能够增大风道组件的风量以提高产品的制热或制冷能力。同时,该种设置在加大风量的同时,噪音基本没变,为此当制冷或制热需求一定时,通过采用上述风道组件,可以相应地降低马达转速,从而降低整机的功率和噪音,提升产品的能力、能效。
其中,具体地,可将该种风道应用在移动式空调器(一体式空调)中,具体地,即可应用在移动式空调器的上风道中,即室内风道中,也可应用在移动式空调器的下风道中,即室外风道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风道包括:第二导风圈,所述第二导风圈上设置有所述进风口;风道座,安装至所述第二导风圈;围板,设置在所述风道座远离所述第二导风圈的一侧上,所述围板包括:贴合在所述风道座的一侧上的围板本体,及设置在所述围板本体的两侧并贴合在所述风道座的两侧上的侧板;盖板,盖装在所述第二导风圈和风道座及所述围板上,所述盖板上设置有出风口;安装支架,设置在所述围板远离所述风道座的一侧上,所述马达安装在所述安装支架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具体可将包括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的多层的离心风轮应用在由第二导风圈、风道座、围板以及盖板围成的风道内,该种风道第二导风圈上设置有进风口,第二导风圈用于在离心风轮的作用下将风道外的空气通过进风口引入到风道内,而离心风轮能够在马达的作用下转动形成负压,以使空气不断地通过进风口流动到风道内,然后在离心风轮的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的多次增压后由出风口排出,该种风道,风道座优选为保温好的泡沫材料制成,而围板用于支撑风道座,以确保风道的强度,该种风道的壁厚较厚,因而使得风道的保温效果好,因而可将其应用于在窗式空调器中,以提高窗式空调器的制冷效率,另一方面,由于为马达专门设置有安装支架,因而不用将马达嵌入到离心风轮内,因而可将第一风轮的第一地盘和第二风轮的第二地盘平齐设置,以形成平底式的多层离心风轮。因而在其与多层的离心风轮结合形成风道组件时,即能够使风道组件具有较好的制热和/或制冷及保温能力,又能够实现空气的多次加压,而通过多次增压能够加大风速,从而能够增大风道组件的风量以提高产品的制热或制冷能力。同时,该种设置在加大风量的同时,噪音基本没变,为此当制冷或制热需求一定时,通过采用上述风道组件,可以相应地降低马达转速,从而降低整机的功率和噪音,提升产品的能力、能效。
进一步,优选地,在上述风道中,换热器优选为蒸发器,即该种风道优选用在窗式空调器的室内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风道包括:第一蜗壳;第二蜗壳,盖装在所述第一蜗壳上,与所述第一窝壳上围成所述出风口和所述进风口,所述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蜗壳及所述第二蜗壳外、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上;中隔板,安装在所述第二蜗壳远离所述第一蜗壳的一侧上,所述马达安装在所述中隔板上;密封板,安装在所述第一蜗壳远离所述第二蜗壳的一侧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具体可将包括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的多层的离心风轮应用在由第一蜗壳、第二蜗壳、中隔板及密封板等围成的风道内,该风道结构,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围成送风通道,而离心风轮位于第一窝壳和第二蜗壳内,其能够在马达的作用下转动形成负压,以使空气不断地通过进风口流动到风道内,然后在离心风轮的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的多次增压后由出风口排出。该种风道第一蜗壳和第二蜗壳均能够用于送风,因此,可将离心风轮设置成轴向多级的风轮,以使风道组件能够形成较大的风道,进而能够大幅度地加大风量,以提高制冷和/或制热效率。因而在该种风道与多层的离心风轮结合形成风道组件时,即能够使风道组件具有较好的制热和/或制冷及保温能力,又能够实现空气的多次加压,而通过多次增压能够加大风速,从而能够增大风道组件的风量以提高产品的制热或制冷能力。同时,该种设置在加大风量的同时,噪音基本没变,为此当制冷或制热需求一定时,通过采用上述风道组件,可以相应地降低马达转速,从而降低整机的功率和噪音,提升产品的能力、能效。
其中,优选地,可将该风道竖向设置,此时,可将该风道应用于在移动式空调器中,比如,移动式空调的室内风道中,当然,也可将该种风道横向设置,此时,可将该种风道应用在窗式空调器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风轮还包括:第一加强环,所述多个第一叶片的第二端的端部固定在所述第一加强环的内壁面上;所述第二风轮还包括:第二加强环,所述多个第二叶片的第二端的端部固定在所述第二加强环的内壁面上。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第一叶片的第一端即第一叶片的顶端安装在第一底盘上,而通过在第一叶片的尾端设置第一加强环,能够将多个第一叶片的尾端相互围成一体,从而能够增强第一风轮的强度,以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同理,第二叶片的第一端即第二叶片的顶端安装在第二底盘上,而通过在第二叶片的尾端设置第二加强环,能够将多个第二叶片的尾端相互围成一体,从而能够增强第二风轮的强度,以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多个第一叶片和/或所述多个第二叶片的横截面呈弧形,所述多个第一叶片和/或所述多个第二叶片的横截面所对的弧心角大于0°小于等于90°。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叶片和/或第二叶片设置成弧形,具体地,比如呈月牙形,从而能够利用弧形的叶片改变风的流动方向,以使风从第一叶片和/或第二叶片的外侧的切线方向流出,以实现离心风轮的径向出风,而通过将多个第一叶片和/或多个第二叶片的横截面所对的弧心角设置在大于0°小于等于90°的范围内,能够使第一叶片和/或第二叶片具有足够的宽度和弧度,且又不至于弯曲过度而导致风不能够从风轮的径向方向流出,其中,优选地,多个第一叶片和/或多个第二叶片的横截面所对的弧心角大于等于20°小于等于60°,具体地,比如大于等于30°小于等于60°。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多个第一叶片在所述第一底盘上从内至外倾斜设置,且所述多个第一叶片在所述第一底盘上从内至外的倾斜方向一致;其中,所述多个第二叶片在所述第二底盘上从内至外倾斜设置,且所述多个第二叶片在所述第二底盘上从内至外的倾斜方向一致,且所述多个第一叶片与所述多个第二叶片的倾斜方向一致。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多个第一叶片在第一底盘上的倾斜方向一致,使得第一风轮的多个第一叶片之间的出风方向一致,因而能够使第一风轮正常出风,以确保第一风轮的出风量,而多个第二叶片在第二底盘上的倾斜方向一致,使得第二风轮的多个第二叶片之间的出风方向一致,因而能够使第二风轮正常出风,以确保第二风轮的出风量,而使多个第一叶片与多个第二叶片的倾斜方向一致,使得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的出风方向一致,因而第一风轮排出的风能够顺畅地通过第二风轮排出,而不至于被第二风轮阻挡,进而使得第二风轮能够对第一风轮的流出的风再次加压,以使更多的空气能够流入到离心风轮内,以增大离心风轮的风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多个所述第一叶片与所述多个第二叶片在所述离心风轮的径向上相互错开设置。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为具有一定弧度且倾斜设置的叶片,因此,风进入到第一风轮后会从第一叶片的外侧的切线方向流出,而通过将多个第一叶片与多个第二叶片在离心风轮的径向上相互错开设置,能够使第二叶片正好位于第一叶片的外侧的切线方向上,因而风从第一叶片流出后能够直接流向至第二叶片,因而能够减少第二风轮对风的阻力,以确保风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叶片的外侧与所述第二叶片的内侧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25mm小于等于40mm。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之间的距离设置在大于等于25mm小于等于40mm的范围内,能够使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之间能够形成足够大的风道,进而可减少对风的阻碍作用,以利于风的流动,同时,由于减少了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对风的阻碍作用,因而也能够相对降低风流动时产生的噪音。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叶片的外侧的切线与所述第二叶片的外侧的切线之间的夹角大于0°小于等于45°,该种设置能够使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之间能够形成足够大的风道,进而可减少对风的阻碍作用,以利于风的流动,同时,由于减少了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对风的阻碍作用,因而也能够相对降低风流动时产生的噪音。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风轮由第一驱动轴驱动,所述第二风轮由第二驱动轴驱动。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将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设置成两个独立的风轮,从而可利用两个驱动轴,即第一驱动轴和第二驱动轴来对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分别进行单独驱动,以便能够对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的转速等实现精确控制,进而能够提高产品的可控性,同时,该种设置还能够实现对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的单独更换,因而能够提高产品的可维修性。
其中,具体地,可利用两个马达来对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分别进行单独驱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离心风轮还包括:封板,所述封板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多个第一叶片的第二端的端部,所述封板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多个第二叶片的第二端的端部。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封板,还能够对多个第一叶片和多个第二叶片的第二端的端部进行加固,从而能够增强离心风轮的整体强度。此外,该种设置在加大风量的同时,噪音基本没变,为此当制冷或制热需求一定时,通过采用上述离心风轮,可以相应地降低马达转速,从而降低整机的功率和噪音,提升产品的能力、能效。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多个第一叶片围成的环的环心与所述多个第二叶片围成的环的环心一致。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多个第一叶片围成的环的环心与多个第二叶片围成的环的环心一致,即是说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是同心设置,该种设置能够使离心风轮为对称结构,同时能够使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形成的风道为对称结构,因而能够使离心风轮在周向上均匀出风,因而能够提高产品的体验舒适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多个第一叶片围成的环的环心位于所述多个第二叶片围成的环的环心的一侧。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多个第一叶片围成的环的环心位于多个第二叶片围成的环的环心的一侧,即是说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是偏心设置,该种设置通过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的旋转能够对风进行偏心压缩,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产品的风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多个第一叶片围成的环的环心与所述多个第二叶片围成的环的环心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10mm小于等于20mm。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偏心设置时,偏心距即多个第一叶片围成的环的环心与多个第二叶片围成的环的环心之间的距离不易过大也不易过小,因为偏心距过大,会影响产品的平衡,进而会加剧产品的振动,进而加剧产品的噪音,而偏心距过小,则不能够对风进行偏心压缩,因而不利于风量的增加。
在上述多个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多个第一叶片与所述第一底盘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多个第一叶片与第一底盘优选为一体式结构,因为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因而能够确保多个第一叶片与第一底盘之间的连接强度,以提高第一风轮的使用寿命,同时,一体式结构的密封性能好,因而能够确保多个第一叶片与第一底盘之间的密封性能,从而可防止第一叶片与第一底盘的连接处漏风,另外,可将多个第一叶片与第一底盘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确保产品的加工效率,降低产品的加工成本。
在上述多个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多个第二叶片与所述第二底盘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多个第二叶片与第二底盘优选为一体式结构,因为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因而能够确保多个第二叶片与第二底盘之间的连接强度,以提高第二风轮的使用寿命,同时,一体式结构的密封性能好,因而能够确保多个第二叶片与第二底盘之间的密封性能,从而可防止第二叶片与第二底盘的连接处漏风,另外,可将多个第二叶片与第二底盘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确保产品的加工效率,降低产品的加工成本。
在上述多个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多个第二叶片设置在所述第二底盘的边沿上,和/或所述多个第一叶片设置在所述第一底盘的边沿上。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二叶片设置在第二底盘的边沿上,能够合理利用第二底盘,以减小第二底盘的体积,通过将第一叶片设置在第一底盘的边沿上,能够合理利用第一底盘,以减小第一底盘的体积,进而能够减小产品的整体体积,以降低产品的整体成本。
在上述多个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底盘与所述第二底盘相互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底盘位于所述第一风轮内,所述多个第一叶片设置在所述第一底盘远离所述第二底盘的一面上;所述第一底盘上设置有贯穿所述第一底盘的通孔。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第一底盘与第二底盘相互间隔设置,且第一底盘位于第一风轮内,多个第一叶片设置在所述第一底盘远离所述第二底盘的一面上即相当于第一风轮只位于第二风轮的进风口的一侧,而第一底盘上设置有通孔,从而可将马达等驱动装置安装在通孔内,以实现马达等驱动装置与离心风轮之间的嵌入式安装,离心风轮的该种结构由于可将马达等驱动装置嵌入安装在第二风轮的一侧内,因此能够减少马达等驱动装置和离心风轮的整体体积,以使产品的内部结构更加紧凑,因此,可将该种离心风轮应用在风道比较受限的移动式空调器中,以使移动式空调器的内部结构更加合理紧凑。
在上述多个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二底盘套设安装在所述第一底盘上,且所述多个第一叶片和所述多个第二叶片位于所述第一底盘或所述第二底盘的同一侧。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第二底盘套设安装在第一底盘上,即是说,第二底盘和第一底盘平齐安装,该种设置能够将第一风轮的长度设计的较长,因而能够提高产品的风量,该种离心风轮,由于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平齐安装,因此马达等驱动装置无法嵌入安装在离心风轮内,而只能安装在离心风轮的一端,因此,可将该种离心风轮应用在风道比较宽敞的窗式空调器中,以提高窗式空调器的风量。
在上述多个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设置成一体式结构,能够增强离心风轮的整体强度,且能够实现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的同时驱动,其中,优选地,可将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提高产品的生产加工效率,降低产品的生产加工成本。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为分体式结构。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设置成分体式结构,能够实现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的独立驱动,进而能够对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的转速等实现精确控制,进而能够提高产品的可控性,同时,该种设置还能够实现对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的单独更换,因而能够提高产品的可维修性。其中,优选地,可在第二底盘上设置多个螺钉柱,并在第一底盘上对应设置多个螺钉孔,从而可利用螺钉与螺钉柱和螺钉孔的配合来实现第一风轮和第二风轮的组装。
在上述多个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离心风轮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离心风轮相互轴向组合;和/或所述风道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风轮,所述第三风轮与所述离心风轮相互轴向组合。
在该些技术方案中,可将多个离心风轮进行轴向组合成轴向多级的离心风轮,以提高离心风轮的风量,其中,具体地,可将上述离心风轮与第三风轮,即单层离心风轮进行轴向组合,也可将多个上述离心风轮进行轴向组合,即将多个多层的离心风轮进行轴向组合,以形成轴向多级的离心风轮,以便能够增大风道组件的风量。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具有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多个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空调器包括窗式空调器和移动式空调器,当然,空调器也可为除窗式空调器和移动式空调器之外的其它产品。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离心风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离心风轮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离心风轮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离心风轮与马达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离心风轮与马达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提供的离心风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例提供的离心风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七实施例提供的离心风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八实施例提供的离心风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九实施例提供的离心风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十实施例实施例提供的离心风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再一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2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离心风轮,12第一风轮,122第一底盘,124第一叶片,126第一加强环,14第二风轮,142第二底盘,144第二叶片,146第二加强环,16连接螺钉,18封板,2马达,32蒸发器,34冷凝器,42第一导风圈,44蜗壳盖,52第二导风圈,54风道座,56围板,58盖板,59安装支架,62第一蜗壳,64第二蜗壳,66中隔板,68密封板,7第三风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23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及空调器。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道组件,包括:风道,风道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离心风轮1,安装在风道内;换热器,安装在风道外、靠近进风口的一侧上;马达2,安装在风道上,与离心风轮1驱动连接,用于驱动离心风轮1转动;离心风轮1包括:第一风轮12,第一风轮12包括第一底盘122和多个第一叶片124,多个第一叶片124的一端相互间隔并呈环形地分布在第一底盘122上;第二风轮14,第二风轮14包括第二底盘142和多个第二叶片144,多个第二叶片144的一端相互间隔并呈环形地分布在第二底盘142上;其中,第二风轮14套设在第一风轮12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风从进风口进入风道内,然后后在风道内的离心风轮1的增压下由风道的出风口排出,而离心风轮1在马达2的驱动下转动,以使离心风轮1的周围形成负压,进而能够将风道外的空气通过进风口吸入,以形成风,而换热器设置在进风口处,用于与周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交换后的气体在离心风轮1的作用进入到风道内,然后由离心风轮1多次增压后加速排出,以对空气进行制冷或制热。其中,具体地,换热器即可为蒸发器32,也可为冷凝器34,即本方案提供的风道组件,即可以是室内机的室内风道,也可以是室外机的室外风道。同时,由于离心风轮1包括第一风轮12和第二风轮14,且第二风轮14套设在第一风轮12外,因此,第一风轮12能够与第二风轮14形成径向多层离心风轮1,该种结构,在离心风轮1工作时,第一风轮12旋转形成负压,空气从第一风轮12的进风口进入到第一风轮12内,然后从第一风轮12的径向流出,然后经过第二风轮14的运转,从第二风轮14的径向流出,该种设置由于第一风轮12和第二风轮14的旋转均能够产生负压,因而相比于单层风轮而言,该种设置能够实现空气的多次加压,而通过多次增压能够加大风速,从而能够增大离心风轮1的风量以提高产品的制热或制冷能力。同时,该种设置在加大风量的同时,噪音基本没变,为此当制冷或制热需求一定时,通过采用上述离心风轮1,可以相应地降低马达2转速,从而降低整机的功率和噪音,提升产品的能力、能效。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风道包括:第一导风圈42,第一导风圈42上设置有进风口;蜗壳盖44,盖装在第一导风圈42上,蜗壳盖44上设置有出风口,出风口沿离心风轮1的径向方向设置,蜗壳盖44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第一安装孔沿离心风轮1的轴向设置;其中,马达2安装在第一安装孔内。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可将包括第一风轮12和第二风轮14的多层的离心风轮1应用在由第一导风圈42、蜗壳盖44和马达2围成的风道中,而该种风道结构,由于马达2由于直接安装在蜗壳盖44的第一安装孔内,因此,第一导风圈42、蜗壳盖44和马达2围成的风道较小,此时,可将离心风轮1设置成嵌入式离心风轮1,及将第一风轮12嵌入在第二风轮14内,以使马达2能够插入到离心风轮1内来进行离心风轮1的驱动,该种结构能够将风道系统设计的较小,因而适用于结构比较受限的空调器内。因而在该种风道与多层的离心风轮1结合形成风道组件时,即能够使风道组件具有较好的制热和/或制冷及保温能力,又能够实现空气的多次加压,而通过多次增压能够加大风速,从而能够增大风道组件的风量以提高产品的制热或制冷能力。同时,该种设置在加大风量的同时,噪音基本没变,为此当制冷或制热需求一定时,通过采用上述风道组件,可以相应地降低马达2转速,从而降低整机的功率和噪音,提升产品的能力、能效。
其中,具体地,可如图15至18所示,将该种风道应用在移动式空调器(一体式空调)中,具体地,即可如图15和16所示,将该种风道应用在移动式空调器的上风道中,即室内风道中,此时,换热器为蒸发器。也可如图17和18所示,将该种风道应用在移动式空调器的下风道中,即室外风道中,此时,换热器为冷凝器。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所示,风道包括:第二导风圈52,第二导风圈52上设置有进风口;风道座54,安装至第二导风圈52;围板56,设置在风道座54远离第二导风圈52的一侧上,围板56包括:贴合在风道座54的一侧上的围板56本体,及设置在围板56本体的两侧并贴合在风道座54的两侧上的侧板;盖板58,盖装在第二导风圈52和风道座54及围板56上,盖板58上设置有出风口;安装支架59,设置在围板56远离风道座54的一侧上,马达2安装在安装支架59上。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可将包括第一风轮12和第二风轮14的多层的离心风轮1应用在由第二导风圈52、风道座54、围板56以及盖板58围成的风道内,该种风道第二导风圈52上设置有进风口,第二导风圈52用于在离心风轮1的作用下将风道外的空气通过进风口引入到风道内,而离心风轮1能够在马达2的作用下转动形成负压,以使空气不断地通过进风口流动到风道内,然后在离心风轮1的第一风轮12和第二风轮14的多次增压后由出风口排出,该种风道,风道座54优选为保温好的泡沫材料制成,而围板56用于支撑风道座54,以确保风道的强度,而该种风道的壁厚较厚,因而使得风道的保温效果好,因而可将其应用于在窗式空调器中,以提高窗式空调器的制冷效率,另一方面,由于为马达2专门设置有安装支架59,因而不用将马达2嵌入到离心风轮1内,因而可将第一风轮12的第一地盘和第二风轮14的第二地盘平齐设置,以形成平底式的多层离心风轮1。因而在其与多层的离心风轮1结合形成风道组件时,即能够使风道组件具有较好的制热和/或制冷及保温能力,又能够实现空气的多次加压,而通过多次增压能够加大风速,从而能够增大风道组件的风量以提高产品的制热或制冷能力。同时,该种设置在加大风量的同时,噪音基本没变,为此当制冷或制热需求一定时,通过采用上述风道组件,可以相应地降低马达2转速,从而降低整机的功率和噪音,提升产品的能力、能效。
进一步,优选地,可如图19至图21所示,将上述风道应用于在窗式空调器中,此时,换热器为蒸发器32。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3所示,风道包括:第一蜗壳62;第二蜗壳64,盖装在第一蜗壳62上,与第一窝壳上围成出风口和进风口,换热器设置在第一蜗壳62及第二蜗壳64外、靠近进风口的一侧上;中隔板66,安装在第二蜗壳64远离第一蜗壳62的一侧上,马达2安装在中隔板66上;密封板68,安装在第一蜗壳62远离第二蜗壳64的一侧上。
在该实施例中,具体可将包括第一风轮12和第二风轮14的多层的离心风轮1应用在由第一蜗壳62、第二蜗壳64、中隔板66及密封板68等围成的风道内,该风道结构,第一蜗壳62和第二蜗壳64围成送风通道,而离心风轮1位于第一窝壳和第二蜗壳64内,其能够在马达2的作用下转动形成负压,以使空气不断地通过进风口流动到风道内,然后在离心风轮1的第一风轮12和第二风轮14的多次增压后由出风口排出。该种风道第一蜗壳62和第二蜗壳64均能够用于送风,因此,可将离心风轮1设置成轴向多级的风轮,以使风道组件能够形成较大的风道,进而能够大幅度地加大风量,以提高制冷和/或制热效率。因而在该种风道与多层的离心风轮1结合形成风道组件时,即能够使风道组件具有较好的制热和/或制冷及保温能力,又能够实现空气的多次加压,而通过多次增压能够加大风速,从而能够增大风道组件的风量以提高产品的制热或制冷能力。同时,该种设置在加大风量的同时,噪音基本没变,为此当制冷或制热需求一定时,通过采用上述风道组件,可以相应地降低马达2转速,从而降低整机的功率和噪音,提升产品的能力、能效。
其中,优选地,可如图22和图23所示,将该风道竖向设置,此时,可将该风道应用于在如图22和图23所示的移动式空调器中,比如,移动式空调的室内风道中,当然,也可将该种风道横向设置(该方案图中未示出),此时,可将该种风道应用在窗式空调器中。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风轮12还包括:第一加强环126,多个第一叶片124的第二端的端部固定在第一加强环126的内壁面上;第二风轮14还包括:第二加强环146,多个第二叶片144的第二端的端部固定在第二加强环146的内壁面上。
在该些实施例中,第一叶片124的第一端即第一叶片124的顶端安装在第一底盘122上,而通过在第一叶片124的尾端设置第一加强环126,能够将多个第一叶片124的尾端相互围成一体,从而能够增强第一风轮12的强度,以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同理,第二叶片144的第一端即第二叶片144的顶端安装在第二底盘142上,而通过在第二叶片144的尾端设置第二加强环146,能够将多个第二叶片144的尾端相互围成一体,从而能够增强第二风轮14的强度,以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4至图6所示,多个第一叶片124和/或多个第二叶片144的横截面呈弧形,多个第一叶片124和/或多个第二叶片144的横截面所对的弧心角大于0°小于等于90°。
在该些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叶片124和/或第二叶片144设置成弧形,具体地,比如呈月牙形,从而能够利用弧形的叶片改变风的流动方向,以使风从第一叶片124和/或第二叶片144的外侧的切线方向流出,以实现离心风轮1的径向出风,而通过将多个第一叶片124和/或多个第二叶片144的横截面所对的弧心角设置在大于0°小于等于90°的范围内,能够使第一叶片124和/或第二叶片144的具有足够的宽度和弧度,且又不至于弯曲过度而导致风不能够从风轮的径向方向流出,其中,优选地,多个第一叶片124和/或多个第二叶片144的横截面所对的弧心角大于等于20°小于等于60°,具体地,比如大于等于30°小于等于60°。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4和图5所示,多个第一叶片124在第一底盘122上从内至外倾斜设置,且多个第一叶片124在第一底盘122上从内至外的倾斜方向一致;其中,多个第二叶片144在第二底盘142上从内至外倾斜设置,且多个第二叶片144在第二底盘142上从内至外的倾斜方向一致,且多个第一叶片124与多个第二叶片144的倾斜方向一致。
在该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叶片124在第一底盘122上的倾斜方向一致,使得第一风轮12的多个第一叶片124之间的出风方向一致,因而能够使第一风轮12正常出风,以确保第一风轮12的出风量,而多个第二叶片144在第二底盘142上的倾斜方向一致,使得第二风轮14的多个第二叶片144之间的出风方向一致,因而能够使第二风轮14正常出风,以确保第二风轮14的出风量,而使多个第一叶片124与多个第二叶片144的倾斜方向一致,使得第一风轮12和第二风轮14的出风方向一致,因而第一风轮12排出的风能够顺畅地通过第二风轮14排出,而不至于被第二风轮14阻挡,进而使得第二风轮14能够对第一风轮12的流出的风再次加压,以使更多的空气能够流入到离心风轮1内,以增大离心风轮1的风量。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4和图5所示,多个第一叶片124与多个第二叶片144在离心风轮1的径向上相互错开设置。
在该些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叶片124和第二叶片144为具有一定弧度且倾斜设置的叶片,因此,风进入到第一风轮12后会从第一叶片124的外侧的切线方向流出,而通过将多个第一叶片124与多个第二叶片144在离心风轮1的径向上相互错开设置,能够使第二叶片144正好位于第一叶片124的外侧的切线方向上,因而风从第一叶片124流出后能够直接流向至第二叶片144,因而能够减少第二风轮14对风的阻力,以确保风量。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叶片124的外侧与第二叶片144的内侧之间的距离d大于等于25mm小于等于40mm。
在该些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叶片124和第二叶片144之间的距离d设置在大于等于25mm小于等于40mm的范围内,能够使第一风轮12和第二风轮14之间能够形成足够大的风道,进而可减少对风的阻碍作用,以利于风的流动,同时,由于减少了第一风轮12和第二风轮14对风的阻碍作用,因而也能够相对降低风流动时产生的噪音。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5所示,第一叶片124的外侧的切线与第二叶片144的外侧的切线之间的夹角β大于0°小于等于45°,该种设置能够使第一风轮12和第二风轮14之间能够形成足够大的风道,进而可减少对风的阻碍作用,以利于风的流动,同时,由于减少了第一风轮12和第二风轮14对风的阻碍作用,因而也能够相对降低风流动时产生的噪音。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0所示,第一风轮12由第一驱动轴驱动,第二风轮14由第二驱动轴驱动。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将第一风轮12和第二风轮14设置成两个独立的风轮,从而可利用两个驱动轴,即第一驱动轴和第二驱动轴来对第一风轮12和第二风轮14分别进行单独驱动,以便能够对第一风轮12和第二风轮14的转速等实现精确控制,进而能够提高产品的可控性,同时,该种设置还能够实现对第一风轮12和第二风轮14的单独更换,因而能够提高产品的可维修性。
其中,具体地,可如图10所示,利用两个马达2来对第一风轮12和第二风轮14分别进行单独驱动。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1所示,离心风轮1还包括:封板18,封板18的一端连接至多个第一叶片124的第二端的端部,封板18的另一端连接至多个第二叶片144的第二端的端部。
在该些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封板18,还能够对多个第一叶片124和多个第二叶片144的第二端的端部进行加固,从而能够增强离心风轮1的整体强度。此外,该种设置在加大风量的同时,噪音基本没变,为此当制冷或制热需求一定时,通过采用上述离心风轮1,可以相应地降低马达2转速,从而降低整机的功率和噪音,提升产品的能力、能效。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4和图5所示,多个第一叶片124围成的环的环心与多个第二叶片144围成的环的环心一致。
在该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叶片124围成的环的环心与多个第二叶片144围成的环的环心一致,即是说第一风轮12和第二风轮14是同心设置,该种设置能够使离心风轮1为对称结构,同时能够使第一风轮12和第二风轮14形成的风道为对称结构,因而能够使离心风轮1在周向上均匀出风,因而能够提高产品的体验舒适度。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2所示,多个第一叶片124围成的环的环心位于多个第二叶片144围成的环的环心的一侧。
在该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叶片124围成的环的环心位于多个第二叶片144围成的环的环心的一侧,即是说第一风轮12和第二风轮14是偏心设置,该种设置通过第一风轮12和第二风轮14的旋转能够对风进行偏心压缩,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产品的风量。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2所示,多个第一叶片124围成的环的环心与多个第二叶片144围成的环的环心之间的距离t大于等于10mm小于等于20mm。
在该些实施例中,第一风轮12和第二风轮14偏心设置时,偏心距即多个第一叶片124围成的环的环心与多个第二叶片144围成的环的环心之间的距离不易过大也不易过小,因为偏心距过大,会影响产品的平衡,进而会加剧产品的振动,进而加剧产品的噪音,而偏心距过小,则不能够对风进行偏心压缩,因而不利于风量的增加。
在上述多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4至图6所示,多个第一叶片124与第一底盘122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叶片124与第一底盘122优选为一体式结构,因为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因而能够确保多个第一叶片124与第一底盘122之间的连接强度,以提高第一风轮12的使用寿命,同时,一体式结构的密封性能好,因而能够确保多个第一叶片124与第一底盘122之间的密封性能,从而可防止第一叶片124与第一底盘122的连接处漏风,另外,可将多个第一叶片124与第一底盘122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确保产品的加工效率,降低产品的加工成本。
在上述多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4至图6所示,多个第二叶片144与第二底盘142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二叶片144与第二底盘142优选为一体式结构,因为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因而能够确保多个第二叶片144与第二底盘142之间的连接强度,以提高第二风轮14的使用寿命,同时,一体式结构的密封性能好,因而能够确保多个第二叶片144与第二底盘142之间的密封性能,从而可防止第二叶片144与第二底盘142的连接处漏风,另外,可将多个第二叶片144与第二底盘142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确保产品的加工效率,降低产品的加工成本。
在上述多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多个第二叶片144设置在第二底盘142的边沿上,和/或多个第一叶片124设置在第一底盘122的边沿上。
在该些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叶片144设置在第二底盘142的边沿上,能够合理利用第二底盘142,以减小第二底盘142的体积,通过将第一叶片124设置在第一底盘122的边沿上,能够合理利用第一底盘122,以减小第一底盘122的体积,进而能够减小产品的整体体积,以降低产品的整体成本。
在上述多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7所示,第一底盘122与第二底盘142相互间隔设置,且第一底盘122位于第一风轮12内,多个第一叶片124设置在第一底盘122远离第二底盘142的一面上。
进一步地,第一底盘122上设置有贯穿第一底盘122的通孔。
在该些实施例中,第一底盘122与第二底盘142相互间隔设置,且第一底盘122位于第一风轮12内,多个第一叶片124设置在第一底盘122远离第二底盘142的一面上即相当于第一风轮12只位于第二风轮14的进风口的一侧,而第一底盘122上设置有通孔,从而可将马达2等驱动装置安装在通孔内,以实现马达2等驱动装置与离心风轮1之间的嵌入式安装,离心风轮1的该种结构由于可将马达2等驱动装置嵌入安装在第二风轮14的一侧内,因此能够减少马达2等驱动装置和离心风轮1的整体体积,以使产品的内部结构更加紧凑,因此,可将该种离心风轮1应用在风道比较受限的移动式空调器中,以使移动式空调器的内部结构更加合理紧凑。
在上述多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8所示,第二底盘142套设安装在第一底盘122上,且多个第一叶片124和多个第二叶片144位于第一底盘122或第二底盘142的同一侧。
在该些实施例中,第二底盘142套设安装在第一底盘122上,即是说,第二底盘142和第一底盘122平齐安装,该种设置能够将第一风轮12的长度设计的较长,因而能够提高产品的风量,该种离心风轮1,由于第一风轮12和第二风轮14平齐安装,因此马达2等驱动装置无法嵌入安装在离心风轮1内,而只能安装在离心风轮1的一端,因此,可将该种离心风轮1应用在风道比较宽敞的窗式空调器中,以提高窗式空调器的风量。
在上述多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4至图6所示,第一风轮12和第二风轮14为一体式结构。
在该些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风轮12和第二风轮14设置成一体式结构,能够增强离心风轮1的整体强度,且能够实现第一风轮12和第二风轮14的同时驱动,其中,优选地,可将第一风轮12和第二风轮14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提高产品的生产加工效率,降低产品的生产加工成本。
在另一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9所示,第一风轮12和第二风轮14为分体式结构。
在该些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风轮12和第二风轮14设置成分体式结构,能够实现第一风轮12和第二风轮14的独立驱动,进而能够对第一风轮12和第二风轮14的转速等实现精确控制,进而能够提高产品的可控性,同时,该种设置还能够实现对第一风轮12和第二风轮14的单独更换,因而能够提高产品的可维修性。其中,优选地,可在第二底盘142上设置多个螺钉柱,并在第一底盘122上对应设置多个螺钉孔,从而可利用连接螺钉16与螺钉柱和螺钉孔的配合来实现第一风轮12和第二风轮14的组装。
在上述多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3所示,离心风轮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离心风轮1相互轴向组合;和/或如图14所示,风道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风轮7,第三风轮7与离心风轮1相互轴向组合。
在该些实施例中,可将多个离心风轮1进行轴向组合成轴向多级的离心风轮1,以提高离心风轮1的风量,其中,具体地,可将上述离心风轮1与第三风轮7,即单层离心风轮1进行轴向组合,也可将多个上述离心风轮1进行轴向组合,即将多个多层的离心风轮1进行轴向组合,以形成轴向多级的离心风轮1,以便能够增大风道组件的风量。
如图15至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具有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多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5至18所示,空调器为移动式空调器,具体地,图15和图16为移动式空调器的室内风道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17和图18为移动式空调器的室外风道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在上述多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9至21所示,空调器为窗式空调器。
在上述多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2和23所示,空调器为室内风道和室外风道上下竖直设置的移动式空调器。
当然,空调器也可为除窗式空调器和移动式空调器之外的其它产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1)

1.一种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道,所述风道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离心风轮,安装在所述风道内;
换热器,安装在所述风道外、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上;
马达,安装在所述风道上,与所述离心风轮驱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离心风轮转动;
所述离心风轮包括:
第一风轮,所述第一风轮包括第一底盘和多个第一叶片,所述多个第一叶片的一端相互间隔并呈环形地分布在所述第一底盘上;
第二风轮,所述第二风轮包括第二底盘和多个第二叶片,所述多个第二叶片的一端相互间隔并呈环形地分布在所述第二底盘上;
其中,所述第二风轮套设在所述第一风轮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包括:
第一导风圈,所述第一导风圈上设置有所述进风口;
蜗壳盖,盖装在所述第一导风圈上,所述蜗壳盖上设置有所述出风口,所述出风口沿所述离心风轮的径向方向设置,所述蜗壳盖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沿所述离心风轮的轴向设置;
其中,所述马达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孔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包括:
第二导风圈,所述第二导风圈上设置有所述进风口;
风道座,安装至所述第二导风圈;
围板,设置在所述风道座远离所述第二导风圈的一侧上,所述围板包括:贴合在所述风道座的一侧上的围板本体,及设置在所述围板本体的两侧并贴合在所述风道座的两侧上的侧板;
盖板,盖装在所述第二导风圈和风道座及所述围板上,所述盖板上设置有出风口;
安装支架,设置在所述围板远离所述风道座的一侧上,所述马达安装在所述安装支架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包括:
第一蜗壳;
第二蜗壳,盖装在所述第一蜗壳上,与所述第一蜗壳围成所述出风口和所述进风口,所述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蜗壳及所述第二蜗壳外、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上;
中隔板,安装在所述第二蜗壳远离所述第一蜗壳的一侧上,所述马达安装在所述中隔板上;
密封板,安装在所述第一蜗壳远离所述第二蜗壳的一侧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轮还包括:
第一加强环,所述多个第一叶片的第二端的端部固定在所述第一加强环的内壁面上;
所述第二风轮还包括:
第二加强环,所述多个第二叶片的第二端的端部固定在所述第二加强环的内壁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叶片和/或所述多个第二叶片的横截面呈弧形,所述多个第一叶片和/或所述多个第二叶片的横截面所对的弧心角大于0°小于等于9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叶片在所述第一底盘上从内至外倾斜设置,且所述多个第一叶片在所述第一底盘上从内至外的倾斜方向一致;
其中,所述多个第二叶片在所述第二底盘上从内至外倾斜设置,且所述多个第二叶片在所述第二底盘上从内至外的倾斜方向一致,且所述多个第一叶片与所述多个第二叶片的倾斜方向一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第一叶片与所述多个第二叶片在所述离心风轮的径向上相互错开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片的外侧与所述第二叶片的内侧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25mm小于等于40mm。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叶片的外侧的切线与所述第二叶片的外侧的切线之间的夹角大于0°小于等于45°。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轮由第一驱动轴驱动,所述第二风轮由第二驱动轴驱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风轮还包括:
封板,所述封板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多个第一叶片的第二端的端部,所述封板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多个第二叶片的第二端的端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叶片围成的环的环心与所述多个第二叶片围成的环的环心一致;或所述多个第一叶片围成的环的环心位于所述多个第二叶片围成的环的环心的一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叶片围成的环的环心与所述多个第二叶片围成的环的环心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10mm小于等于20mm。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叶片与所述第一底盘为一体式结构,和/或所述多个第二叶片与所述第二底盘为一体式结构。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二叶片设置在所述第二底盘的边沿上,和/或所述多个第一叶片设置在所述第一底盘的边沿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底盘与所述第二底盘相互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底盘位于所述第一风轮内,所述多个第一叶片设置在所述第一底盘远离所述第二底盘的一面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底盘套设安装在所述第一底盘上,且所述多个第一叶片和所述多个第二叶片位于所述第一底盘或所述第二底盘的同一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为一体式结构或所述第一风轮和所述第二风轮为分体式结构。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离心风轮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离心风轮相互轴向组合;
和/或所述风道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风轮,所述第三风轮与所述离心风轮相互轴向组合。
2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
CN201621480611.1U 2016-12-30 2016-12-30 风道组件及空调器 Active CN2064964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80611.1U CN206496416U (zh) 2016-12-30 2016-12-30 风道组件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80611.1U CN206496416U (zh) 2016-12-30 2016-12-30 风道组件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496416U true CN206496416U (zh) 2017-09-15

Family

ID=59801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480611.1U Active CN206496416U (zh) 2016-12-30 2016-12-30 风道组件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49641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65575A (zh) * 2016-12-30 2017-05-3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风道组件及空调器
CN109323329A (zh) * 2018-10-11 2019-02-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双贯流风叶的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65575A (zh) * 2016-12-30 2017-05-3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风道组件及空调器
CN109323329A (zh) * 2018-10-11 2019-02-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双贯流风叶的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05910A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06496416U (zh) 风道组件及空调器
CN105202730B (zh) 可调风向的风管式空调机组及其出风方法
CN101834490A (zh) 一种风电发电机冷却器
CN108253543A (zh) 空调器风机组件与立式空调器
KR101784675B1 (ko) 연료전지 차량용 공기 블로워
CN203130545U (zh) 一种新型无蜗壳风机
CN207299183U (zh) 空气处理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空调器
CN201013638Y (zh) 双出风风机
CN104390279B (zh) 空调器
CN105416003B (zh) 应用混流式轴流风扇的房车空调
CN106765575A (zh) 风道组件及空调器
CN206478737U (zh) 一种换新风空调器
EP3401546A1 (en) Axial fan assembly and motor home air-conditioner using same
CN206496417U (zh) 离心风轮、组合离心风轮及空调器
CN206496419U (zh) 离心风轮、组合离心风轮及空调器
CN104421190B (zh) 送风风机及具有其的空调
CN206496418U (zh) 离心风轮、组合离心风轮及空调器
CN207814044U (zh) 一种盘管风机
CN206496420U (zh) 离心风轮、组合离心风轮及空调器
CN106678967A (zh) 离心风轮、组合离心风轮及空调器
CN205641419U (zh) 导流装置及空调室外机
CN107939727A (zh) 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6524318A (zh) 离心风轮、组合离心风轮及空调器
CN209222050U (zh) 一种蒽油生产中循环加热管式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