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480003U - 一种指纹模组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指纹模组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480003U CN206480003U CN201720038741.8U CN201720038741U CN206480003U CN 206480003 U CN206480003 U CN 206480003U CN 201720038741 U CN201720038741 U CN 201720038741U CN 206480003 U CN206480003 U CN 20648000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tal dome
- fingerprint
- button
- contact chip
- fingerprint butt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Input From Keyboards Or The Like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指纹模组,包括:指纹按键和支架,指纹按键和支架相对设置,指纹模组还包括:两个锅仔片和处理器,两个锅仔片均设置在指纹按键与支架之间,一个锅仔片靠近指纹按键的第一端,另一个锅仔片靠近指纹按键的第二端,指纹按键的第一端和指纹按键的第二端相对设置;其中,锅仔片与处理器电连接,当锅仔片在指纹按键的压力下产生形变时,锅仔片与处理器电性导通;当锅仔片处于自然状态时,锅仔片与处理器电性断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指纹按键处设置锅仔片,不仅该指纹按键可实现原有的指纹识别功能,还可以使锅仔片与指纹按键形成新的功能键,实现其他功能,提升手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指纹按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指纹模组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行业的不断发展,移动终端正日益成为用户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现有技术的移动终端的指纹模组的功能单一,一般只具有指纹识别的功能,而移动终端的壳体上需要预留位置安装该指纹模组。除开指纹识别的功能,移动终端还需要设置其他功能键来完成相应的功能,比如音量控制按键。这些功能按键属于高频次使用的按键。现今移动终端设计大多是采用机械侧按键的方式来控制这些功能,从而使得移动终端壳体上的按键过多,并且机械侧按键一定程度上影响整机的美观,增加了整机的体积,单手操作的手感也有待提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指纹模组,以解决现有技术的指纹模组只具有指纹识别的功能,使得要实现其他功能还需再设置按键,导致按键过多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以解决现有技术的移动终端的指纹模组只具有指纹识别的功能,使得要实现其他功能还需再设置按键,导致按键过多的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指纹模组,包括:指纹按键和支架,所述指纹按键和所述支架相对设置,所述指纹模组还包括:两个锅仔片和处理器,两个所述锅仔片均设置在所述指纹按键与所述支架之间,一个所述锅仔片靠近所述指纹按键的第一端,另一个所述锅仔片靠近所述指纹按键的第二端,所述指纹按键的第一端和所述指纹按键的第二端相对设置;其中,所述锅仔片与所述处理器电连接,当所述锅仔片在所述指纹按键的压力下产生形变时,所述锅仔片与所述处理器电性导通;当所述锅仔片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锅仔片与所述处理器电性断开。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包括:上述的指纹模组。
这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指纹按键处设置两个锅仔片,从而该指纹按键不仅可实现原有的指纹识别功能,还可以使锅仔片与指纹按键形成新的功能键,实现其他功能,从而当该指纹模组安装在移动终端后,可省去其他功能对应的功能按键,减少按键数量,并减少移动终端的壳体上的开孔,可减小移动终端整机的体积,提升手感,便于单手操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指纹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优选实施例的指纹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再一优选实施例的指纹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指纹模组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指纹模组。如图1~4所示,该指纹模组包括如下的结构:指纹按键1、支架2、两个锅仔片3和处理器4。
其中,指纹按键1与支架2相对设置。当将指纹模组安装在移动终端时,支架2用于与移动终端的壳体固定连接,将指纹按键1安装在移动终端中。
两个锅仔片3均设置在指纹按键1与支架2之间。一个锅仔片3靠近指纹按键1的第一端,另一个锅仔片3靠近指纹按键1的第二端。该指纹按键1的第一端和指纹按键1的第二端相对设置。锅仔片3还与处理器4电连接。
优选的,锅仔片3为圆形锅仔片、椭圆形锅仔片、十字形锅仔片、三角形锅仔片或者长方形锅仔片。
按压指纹按键1,可使指纹按键1对锅仔片3产生压力。当锅仔片3在指纹按键1的压力下产生形变时,锅仔片3与处理器4电性导通。当锅仔片3处于自然状态时,锅仔片3与处理器4电性断开。
实际应用时,可将该两个锅仔片3与指纹按键1配合作为其他功能键使用。例如,作为增加和降低音量、亮度等等可调节高低的功能键,或者作为返回和菜单功能键等等。例如,当一个锅仔片3与处理器4电性导通后,则降低音量;当另一个锅仔片3与处理器4电性导通后,则增加音量。例如,当一个锅仔片3与处理器4电性导通后,则返回上一级目录;当另一个锅仔片3与处理器4电性导通后,则显示菜单。应当理解的是,该锅仔片3可实现的功能并不以此为限,还可以根据需求设置其他功能。
通过在指纹按键1处设置两个锅仔片3,从而该指纹按键1不仅可实现原有的指纹识别功能,还可以使锅仔片3与指纹按键1形成新的功能键,实现其他功能。因此,实际使用时,通过按压指纹按键1的不同位置可实现不同的功能。
具体的,锅仔片3的凹面上设置有第一接触片31、第二接触片32和第三接触片33。第一接触片31和第二接触片32靠近锅仔片3的边缘,第三接触片33靠近凹面的顶点。第一接触片31与处理器4的引脚电连接,第二接触片32接地。
上述的结构设计,使得当锅仔片3处于自然状态时,第一接触片31、第二接触片32和第三接触片33均相互断开;当锅仔片3发生形变时,第三接触片33分别接触第一接触片31和第二接触片32以将第一接触片31和第二接触片32导通。
优选的,处理器4的引脚为通用输入/输出接口。在锅仔片3处于自然状态时,通用输入/输出接口配置为常高;当锅仔片3发生形变使第一接触片31和第二接触片32导通时,通用输入/输出接口会被拉低到低电平,处理器4检测到低电平后作相应的功能的调节,例如,声音的增减、亮度的增减、返回上一级目录、显示菜单等等。
具体的,指纹按键1的第一表面与支架2的第一表面相对设置。锅仔片3的设置方式可以有如下的几种: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优选的实施例中,该锅仔片3的凸面与指纹按键1的第一表面接触,锅仔片3的边缘与支架2的第一表面接触。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另一优选的实施例中,该锅仔片3的边缘与指纹按键1的第一表面接触,锅仔片3的凸面与支架2的第一表面接触。
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再一优选的实施例中,该指纹模组还包括:凸起5。锅仔片3的边缘与指纹按键1的第一表面接触,凸起5的凸面与锅仔片3的凸面接触,凸起5的边缘与支架2的第一表面接触。通过设置凸起5可以提升手感。
上述的三种设置方式,都可以实现通过按压指纹按键1使锅仔片3变形,从而导通电路。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指纹模组,通过在指纹按键1处设置两个锅仔片3,从而该指纹按键1不仅可实现原有的指纹识别功能,还可以使锅仔片3与指纹按键1形成新的功能键,实现其他功能,从而当该指纹模组安装在移动终端后,可省去其他功能对应的功能按键,减少按键数量,并减少移动终端的壳体上的开孔,可减小移动终端整机的体积,提升手感,便于单手操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可以是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MP3/MP4、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车载电脑等等。
该移动终端包括:上述的指纹模组。该指纹模组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指纹模组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具体的,在移动终端的壳体开设通孔。指纹按键设置在通孔内。指纹模组的支架设置在壳体的内表面上。
优选的,该指纹模组为前置指纹模组。应当理解的是,该指纹模组也可以为其他位置的指纹模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移动终端,通过设置上述的指纹模组,在指纹按键处设置两个锅仔片,从而该指纹按键不仅可实现原有的指纹识别功能,还可以使锅仔片与指纹按键形成新的功能键,实现其他功能,从而当该指纹模组安装在移动终端后,可省去其他功能对应的功能按键,减少按键数量,并减少移动终端的壳体上的开孔,可减小移动终端整机的体积,提升手感,便于单手操作。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指纹模组,包括:指纹按键和支架,所述指纹按键和所述支架相对设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指纹模组还包括:两个锅仔片和处理器,两个所述锅仔片均设置在所述指纹按键与所述支架之间,一个所述锅仔片靠近所述指纹按键的第一端,另一个所述锅仔片靠近所述指纹按键的第二端,所述指纹按键的第一端和所述指纹按键的第二端相对设置;
其中,所述锅仔片与所述处理器电连接,当所述锅仔片在所述指纹按键的压力下产生形变时,所述锅仔片与所述处理器电性导通;当所述锅仔片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锅仔片与所述处理器电性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指纹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仔片的凸面与所述指纹按键的第一表面接触,所述锅仔片的边缘与所述支架的第一表面接触,其中,所述指纹按键的第一表面与所述支架的第一表面相对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指纹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仔片的边缘与所述指纹按键的第一表面接触,所述锅仔片的凸面与所述支架的第一表面接触,其中,所述指纹按键的第一表面与所述支架的第一表面相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指纹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凸起;
所述锅仔片的边缘与所述指纹按键的第一表面接触,所述凸起的凸面与所述锅仔片的凸面接触,所述凸起的边缘与所述支架的第一表面接触,其中,所述指纹按键的第一表面与所述支架的第一表面相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指纹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仔片的凹面上设置有第一接触片、第二接触片和第三接触片,所述第一接触片和所述第二接触片靠近所述锅仔片的边缘,所述第三接触片靠近所述凹面的顶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指纹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触片与所述处理器的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二接触片接地;
当所述锅仔片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第一接触片、所述第二接触片和所述第三接触片均相互断开;
当所述锅仔片发生形变时,所述第三接触片分别接触所述第一接触片和所述第二接触片以将所述第一接触片和所述第二接触片导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指纹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的引脚为通用输入/输出接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指纹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仔片为圆形锅仔片、椭圆形锅仔片、十字形锅仔片、三角形锅仔片或者长方形锅仔片。
9.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指纹模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纹模组为前置指纹模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038741.8U CN206480003U (zh) | 2017-01-12 | 2017-01-12 | 一种指纹模组及移动终端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038741.8U CN206480003U (zh) | 2017-01-12 | 2017-01-12 | 一种指纹模组及移动终端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480003U true CN206480003U (zh) | 2017-09-08 |
Family
ID=597538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038741.8U Active CN206480003U (zh) | 2017-01-12 | 2017-01-12 | 一种指纹模组及移动终端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48000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887487A (zh) * | 2021-02-04 | 2021-06-01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存储介质 |
-
2017
- 2017-01-12 CN CN201720038741.8U patent/CN20648000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887487A (zh) * | 2021-02-04 | 2021-06-01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存储介质 |
CN112887487B (zh) * | 2021-02-04 | 2021-11-02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存储介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5230013U (zh) | 移动终端 | |
CN103002148B (zh) | 基于移动终端在灭屏模式下的音乐切换方法及移动终端 | |
CN201336234Y (zh) | 多信号按键 | |
CN204009756U (zh) | 静电容量式无触点键盘 | |
CN206480003U (zh) | 一种指纹模组及移动终端 | |
CN202422007U (zh) | 无线输入装置及其假键式接收器 | |
CN104298384A (zh) | 触控板模块与电子装置 | |
CN202710941U (zh) | 手表 | |
CN205429185U (zh) | 弹片结构 | |
CN101783669A (zh) | 电容式触摸按键及其判断方法 | |
CN110492880A (zh) | 按键、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 | |
CN201369261Y (zh) | 电子装置及其按键结构 | |
CN205334377U (zh) | 可切换蓝牙模式的有线键盘 | |
CN112614720B (zh) | 按键组件和电子设备 | |
CN206610268U (zh) | 压力触控装置及移动终端 | |
CN101674349B (zh) | 一种手机按键装置 | |
CN206237494U (zh) | Home键及电子设备 | |
CN206865703U (zh) | 一种耳机 | |
CN204856452U (zh) | 一种终端 | |
CN207742677U (zh) | 一种压力触控的指纹识别模组 | |
CN217239325U (zh) | 一种低手感高行程的开关模组 | |
WO2020108137A1 (zh) | 曲面玻璃外壳及移动终端 | |
CN220627016U (zh) | 一种带副屏显示的键盘 | |
CN201774569U (zh) | 能够给予用户使用指导的手机 | |
CN101931676B (zh) | 一种手机按键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