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466137U - 一种水面垃圾清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水面垃圾清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466137U
CN206466137U CN201720158896.5U CN201720158896U CN206466137U CN 206466137 U CN206466137 U CN 206466137U CN 201720158896 U CN201720158896 U CN 201720158896U CN 206466137 U CN206466137 U CN 2064661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affixed
supporter
electric pulse
pulse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15889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俊帅
张英朝
王亓良
郭子瑜
詹大鹏
吴开广
杨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li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Jili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li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Jili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72015889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4661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4661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466137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fuse-Collection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水面垃圾清理装置,本实用新型中动力总成中二旋转叶片固接于轴套上呈1800的二凹槽中;连接轴Ⅰ左部和右端分别与轴套及从动轮固接;连接轴Ⅱ左端与电脉冲马达Ⅱ的输出轴固接,右端与主动轮固接;主动轮经传动带与从动轮活动连接。动力总成中二连接轴与外延体的二孔活动连接;动力总成的电脉冲马达Ⅱ固接于支撑体的凸台Ⅱ上;垃圾储藏器置于外延体中,并由外延体的左挡板、后挡板、右挡板和支撑体的凸台Ⅰ限位,驱动转向总成的二传输轴与支撑体的二孔活动连接,驱动转向总成的二电脉冲马达固接于支撑体的底板后部。本实用新型可替代人工实现江河湖泊等水面垃圾的自动化高效清理,且工作稳定可靠、结构简单、成本低、易操作。

Description

一种水面垃圾清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面垃圾清理装置。
背景技术
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水域清洁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我国河流众多,水域环境的治理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传统的手工打捞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庞大繁重的作业要求。然而目前国内机械厂所生产的水上清洁机械,多为仿照或引进国外模式,同时采用与起重机等大型机械结合,占用空间非常大,对工作环境要求也很高,在国内很多河流都是穿城而过,因此在实际作业场地并不宽敞和对大型机械操作并不简便的情况下,缺乏实用价值和广泛的市场推广价值。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方便快捷的水面垃圾清理装置来解决这一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单便捷的可调控式水面垃圾清理装置,以解决现有水面清洁装置体积大、成本高、机动性低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由动力总成A、承载船体B、垃圾储藏器C、驱动转向总成D组成,其中动力总成A中连接轴Ⅰ7的右端与承载船体B中外延体E的孔Ⅰ29活动连接;动力总成A中连接轴Ⅰ7的中部与承载船体B中外延体E的孔Ⅱ33活动连接;动力总成A的电脉冲马达Ⅱ12固接于承载船体B中支撑体F的凸台Ⅱ45上。
垃圾储藏器C置于承载船体B的外延体E中,并由外延体E的左挡板30、后挡板31、右挡板32和承载船体B中支撑体F的凸台Ⅰ35限位。
驱动转向总成D的传输轴Ⅰ2与承载船体B中支撑体F的后板39的孔Ⅳ40活动连接;驱动转向总成D的传输轴Ⅱ14与承载船体B中支撑体F的后板39的孔Ⅲ37活动连接;驱动转向总成D的电脉冲马达Ⅰ3固接于承载船体B中支撑体F的底板42右后部;驱动转向总成D的电脉冲马达Ⅲ13固接于承载船体B中支撑体F的底板42左后部。
所述的动力总成A由旋转叶片Ⅰ4、旋转叶片Ⅱ5、轴套6、连接轴Ⅰ7、从动轮8、传动带9、主动轮10、连接轴Ⅱ11和电脉冲马达Ⅱ12组成,其中轴套6上设有呈180°设置的凹槽Ⅰ16和凹槽Ⅱ17;旋转叶片Ⅰ4固接于凹槽Ⅰ16,旋转叶片Ⅱ5固接于凹槽Ⅱ17;连接轴Ⅰ7左部与轴套6固接,连接轴Ⅰ7右端与从动轮8固接;连接轴Ⅱ11左端与电脉冲马达Ⅱ12的输出轴固接,连接轴Ⅱ11右端与主动轮10固接;主动轮10经传动带9与从动轮8活动连接。
所述的承载船体B由外延体E和支撑体F组成,其中
外延体E由左挡板30、后挡板31和右挡板32组成,且后挡板31左端与左挡板32后端固接,后挡板31右端与右挡板30后端固接。
左挡板32的前下部设有孔Ⅱ33,左挡板32的前下端d处设有半径为18.82mm的倒角; 右挡板30的前下部设有孔Ⅰ29,右挡板30的前下端c处设有半径为18.82mm的倒角。
支撑体F由前左板34、左板36、中板38、后板39孔Ⅳ40、右板41、底板42和前右板43组成,其中:左板36、底板42和右板41的后端与后板39固接,后板39左下角e处设有半径为10mm的倒角,
后板39右下角f处设有半径为10mm的倒角,
后板39下部设有孔Ⅲ37和孔Ⅳ40;
前左板34、中板38和前右板43固接形成凹槽44,凹槽44位于左板36、底板42和右板41的中部,凹槽44中设有凸台Ⅰ35,凹槽44左前部设有凸台Ⅱ45。
所述的垃圾储藏箱C由提拉环18、后板19、右板20、下板21、下导板22、垃圾进口23、左板24、上导板25、前板26和上板27组成,其中前板26底边和下板21前边之间设有垃圾进口23,提拉环18固接于上板27顶部;上导板25内边与前板26底边固接,且上导板25与前板26的夹角α为60°;下导板22内边与下板21前边固接,且下导板22与下板21的夹角β为150°,前板26、后板19、左板24、右板20和下板21上所设隔条28的间距L为5-8mm。
所述的驱动转向总成D由螺旋桨Ⅰ1、传输轴Ⅰ2、电脉冲马达Ⅰ3、电脉冲马达Ⅲ13、传输轴Ⅱ14和螺旋桨Ⅱ15组成,其中电脉冲马达Ⅰ3输出端经传输轴Ⅰ2与螺旋桨Ⅰ1內端固接;电脉冲马达Ⅲ13输出端经传输轴Ⅱ14与螺旋桨Ⅱ15內端固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本实用新型有螺旋桨Ⅰ1、螺旋桨Ⅱ15两个螺旋桨,安装在底板40上,通过遥控器控制电脉冲马达Ⅰ3、电脉冲马达Ⅲ13的旋转方向和速度,进而控制与它们相连的螺旋桨,最终实现动力的传输及行进方向的控制。
电脉冲马达Ⅱ12通过连接主动轮10、传动带9、从动轮8实现动力的传输,通过控制垃圾捕电脉冲马达Ⅱ12,进而实现对旋转叶片Ⅰ4、旋转叶片Ⅱ5的控制,为了避免水面波动性对垃圾收集的影响,本装置的垃圾捕集方式是将垃圾压入水面之下然后送入垃圾储藏器C内。
当垃圾送入垃圾储藏器C时,垃圾将悬浮在垃圾储藏器C的上部,当收集结束之后可以直接将垃圾储藏器C取出从垃圾进口将垃圾倒出,完成整个水面垃圾清理过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可替代人工,实现江、河、湖泊等水面垃圾的自动化高效清理,且工作稳定可靠、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水面垃圾清理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水面垃圾清理装置的爆炸图
图3为水面垃圾清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水面垃圾清理装置的左视图
图5为旋转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从动轮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垃圾储藏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а处的放大图
图9为承载船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外延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支撑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а2处的放大图
其中:A.动力总成 B.承载船体 C.垃圾储藏器 D.驱动转向总成 E.外延体 F.支撑体 1.螺旋桨Ⅰ 2.传输轴Ⅰ 3.电脉冲马达Ⅰ 4.旋转叶片Ⅰ 5.旋转叶片Ⅱ 6.轴套7.连接轴Ⅰ 8.从动轮 9.传动带 10.主动轮 11.连接轴Ⅱ 12.电脉冲马达Ⅱ 13.电脉冲马达Ⅲ14.传输轴Ⅱ 15.螺旋桨Ⅱ 16.凹槽Ⅰ 17.凹槽Ⅱ 18.提拉环 19.后板20.右板 21.下板22.下导板 23.垃圾进口 24.左板Ⅰ 25.上导板 26.前板 27.上板28.隔条 29.孔Ⅰ 30.左挡板 31.后挡板 32.右挡板 33.孔Ⅱ 34.前左板 35.凸台Ⅰ 36.左板 37.孔Ⅲ 38.中板39.后板 40.孔Ⅳ 41.右板 42.底板 43.前右板44.凹槽 45.凸台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由动力总成A、承载船体B、垃圾储藏器C、驱动转向总成D组成,其中动力总成A中连接轴Ⅰ7的右端与承载船体B中外延体E的孔Ⅰ29活动连接;动力总成A中连接轴Ⅰ7的中部与承载船体B中外延体E的孔Ⅱ33活动连接;动力总成A的电脉冲马达Ⅱ12固接于承载船体B中支撑体F的凸台Ⅱ45上。
垃圾储藏器C置于承载船体B的外延体E中,并由外延体E的左挡板30、后挡板31、右挡板32和承载船体B中支撑体F的凸台Ⅰ35限位;驱动转向总成D的传输轴Ⅰ2与承载船体B中支撑体F的后板39的孔Ⅳ40活动连接。
驱动转向总成D的传输轴Ⅱ14与承载船体B中支撑体F的后板39的孔Ⅲ37活动连接;驱动转向总成D的电脉冲马达Ⅰ3固接于承载船体B中支撑体F的底板42右后部;驱动转向总成D的电脉冲马达Ⅲ13固接于承载船体B中支撑体F的底板42左后部。
如图6所示,所述的动力总成A由旋转叶片Ⅰ4、旋转叶片Ⅱ5、轴套6、连接轴Ⅰ7、从动轮8、传动带9、主动轮10、连接轴Ⅱ11和电脉冲马达Ⅱ12组成,其中轴套6上设有呈180°设置的凹槽Ⅰ16和凹槽Ⅱ17;旋转叶片Ⅰ4固接于凹槽Ⅰ16,旋转叶片Ⅱ5固接于凹槽Ⅱ17;连接轴Ⅰ7左部与轴套6固接,连接轴Ⅰ7右端与从动轮8固接;连接轴Ⅱ11左端与电脉冲马达Ⅱ12的输出轴固接,连接轴Ⅱ11右端与主动轮10固接;主动轮10经传动带9与从动轮8活动连接。
从动轮8的尺寸为内圆半径139mm,外半径为150mm;连接轴Ⅰ7的半径为15mm,长度为 460mm;轴套6的尺寸为半径为30mm,长度为395mm,凹槽Ⅰ16、凹槽Ⅱ17的尺寸为槽深10mm,槽宽3mm,长度为395mm;旋转叶片Ⅰ4、旋转叶片Ⅱ5的尺寸为长度391mm,曲线a-b为半径为250mm圆弧角γ为60°的圆弧;传动带9为梯形带,其厚度为5mm;电脉冲马达Ⅱ12为JGB37-3650直流电动机。
如图9、图10、图11和图12所示,所述的承载船体B由外延体E和支撑体F组成,其中外延体E由左挡板30、后挡板31和右挡板32组成,且后挡板31左端与左挡板32后端固接,后挡板31右端与右挡板30后端固接,左挡板32的前下部设有孔Ⅱ33,左挡板32的前下端d处设有半径为18.82mm的倒角;右挡板30的前下部设有孔Ⅰ29,右挡板30的前下端c处设有半径为18.82mm的倒角。
支撑体F由前左板34、左板36、中板38、后板39孔Ⅳ40、右板41、底板42和前右板43组成,其中:左板36、底板42和右板41的后端与后板39固接,后板39左下角e处设有半径为10mm的倒角,后板39右下角f处设有半径为10mm的倒角,后板39下部设有孔Ⅲ37和孔Ⅳ40;前左板34、中板38和前右板43固接形成凹槽44,凹槽44位于左板36、底板42和右板41的中部,凹槽44中设有凸台Ⅰ35,凹槽44左前部设有凸台Ⅱ45。
外延体E固接于支撑体F的凹槽44中,其中支撑体F的长、宽、高分别为600mm、500mm、200mm,孔Ⅲ37和孔Ⅳ40的半径为15mm;外延体E的长、宽分别为2700mm、250mm,后挡板31的长、宽分别为350mm、250mm。
如图6、图7所示,垃圾储藏箱C由提拉环18、后板19、右板20、下板21、下导板22、垃圾进口23、左板24、上导板25、前板26和上板27组成,其中前板26底边和下板21前边之间设有垃圾进口23,提拉环18固接于上板27顶部;上导板25内边与前板26底边固接,且上导板25与前板26的夹角α为60°;下导板22内边与下板21前边固接,且下导板22与下板21的夹角β为150°,前板26、后板19、左板24、右板20和下板21上所设隔条28的间距L为5-8mm。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驱动转向总成D由螺旋桨Ⅰ1、传输轴Ⅰ2、电脉冲马达Ⅰ3、电脉冲马达Ⅲ13、传输轴Ⅱ14和螺旋桨Ⅱ15组成,其中电脉冲马达Ⅰ3输出端经传输轴Ⅰ2与螺旋桨Ⅰ1內端固接;电脉冲马达Ⅲ13输出端经传输轴Ⅱ14与螺旋桨Ⅱ15內端固接。电脉冲马达Ⅰ3、电脉冲马达Ⅲ13通过传输轴Ⅰ2、传输轴Ⅱ14与螺旋桨Ⅰ1、螺旋桨Ⅱ15固连最终实现动力的传输。电脉冲马达Ⅰ3、电脉冲马达Ⅲ13为JGB37-3650直流电动机,额定电压24V,每分钟空载转速216rpm,负载转速151rpm,额定电流170mA,重量265g,工作范围12-30V;Ⅰ2、传输轴Ⅱ14的半径为5mm,长度为300mm;Ⅰ2、传输轴Ⅱ14的半径为12mm,长度为300mm;螺旋桨选用三叶推进式螺旋桨,型号为JY-50mm。

Claims (5)

1.一种水面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动力总成(A)、承载船体(B)、垃圾储藏器(C)、驱动转向总成(D)组成,其中动力总成(A)中连接轴Ⅰ(7)的右端与承载船体(B)中外延体(E)的孔Ⅰ(29)活动连接;动力总成(A)中连接轴Ⅰ(7)的中部与承载船体(B)中外延体(E)的孔Ⅱ(33)活动连接;动力总成(A)的电脉冲马达Ⅱ(12)固接于承载船体(B)中支撑体(F)的凸台Ⅱ(45)上;垃圾储藏器(C)置于承载船体(B)的外延体(E)中,并由外延体(E)的左挡板(30)、后挡板(31)、右挡板(32)和承载船体(B)中支撑体(F)的凸台Ⅰ(35)限位;驱动转向总成(D)的传输轴Ⅰ(2)与承载船体(B)中支撑体(F)的后板(39)的孔Ⅳ(40)活动连接;驱动转向总成(D)的传输轴Ⅱ(14)与承载船体(B)中支撑体(F)的后板(39)的孔Ⅲ(37)活动连接;驱动转向总成(D)的电脉冲马达Ⅰ(3)固接于承载船体(B)中支撑体(F)的底板(42)右后部;驱动转向总成(D)的电脉冲马达Ⅲ(13)固接于承载船体(B)中支撑体(F)的底板(42)左后部。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面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总成(A)由旋转叶片Ⅰ(4)、旋转叶片Ⅱ(5)、轴套(6)、连接轴Ⅰ(7)、从动轮(8)、传动带(9)、主动轮(10)、连接轴Ⅱ(11)和电脉冲马达Ⅱ(12)组成,其中轴套(6)上设有呈1800设置的凹槽Ⅰ(16)和凹槽Ⅱ(17);旋转叶片Ⅰ(4)固接于凹槽Ⅰ(16),旋转叶片Ⅱ(5)固接于凹槽Ⅱ(17);连接轴Ⅰ(7)左部与轴套(6)固接,连接轴Ⅰ(7)右端与从动轮(8)固接;连接轴Ⅱ(11)左端与电脉冲马达Ⅱ(12)的输出轴固接,连接轴Ⅱ(11)右端与主动轮(10)固接;主动轮(10)经传动带(9)与从动轮(8)活动连接。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面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承载船体(B)由外延体(E)和支撑体(F)组成,其中外延体(E)由左挡板(30)、后挡板(31)和右挡板(32)组成,且后挡板(31)左端与左挡板(32)后端固接,后挡板(31)右端与右挡板(30)后端固接;左挡板(32)的前下部设有孔Ⅱ(33),左挡板(32)的前下端d处设有半径为18.82mm的倒角;右挡板(30)的前下部设有孔Ⅰ(29),右挡板(30)的前下端c处设有半径为18.82mm的倒角;支撑体(F)由前左板(34)、左板(36)、中板(38)、后板(39)孔Ⅳ(40)、右板(41)、底板(42)和前右板(43)组成,其中:左板(36)、底板(42)和右板(41)的后端与后板(39)固接,后板(39)左下角e处设有半径为10mm的倒角,后板(39)右下角f处设有半径为10mm的倒角,后板(39)下部设有孔Ⅲ(37)和孔Ⅳ(40);前左板(34)、中板(38)和前右板(43)固接形成凹槽(44),凹槽(44)位于左板(36)、底板(42)和右板(41)的中部,凹槽(44)中设有凸台Ⅰ(35),凹槽(44)左前部设有凸台Ⅱ(45);外延体(E)固接于支撑体(F)的凹槽(44)中。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面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垃圾储藏箱(C)由提拉环(18)、后板(19)、右板(20)、下板(21)、下导板(22)、垃圾进口(23)、左板(24)、上导板(25)、前板(26)和上板(27)组成,其中前板(26)底边和下板(21)前边之间设有垃圾进口(23),提拉环(18)固接于上板(27)顶部;上导板(25)内边与前板(26)底边固接,且上导板(25)与前板(26)的夹角α为60°;下导板(22)内边与下板(21)前边固接,且下导板(22)与下板(21)的夹角β为150°,前板(26)、后板(19)、左板(24)、右板(20)和下板(21)上所设隔条(28)的间距L为5-8mm。
5.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面垃圾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转向总成(D)由螺旋桨Ⅰ(1)、传输轴Ⅰ(2)、电脉冲马达Ⅰ(3)、电脉冲马达Ⅲ(13)、传输轴Ⅱ(14)和螺旋桨Ⅱ(15)组成,其中电脉冲马达Ⅰ(3)输出端经传输轴Ⅰ(2)与螺旋桨Ⅰ(1)內端固接;电脉冲马达Ⅲ(13)输出端经传输轴Ⅱ(14)与螺旋桨Ⅱ(15)內端固接。
CN201720158896.5U 2017-02-22 2017-02-22 一种水面垃圾清理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4661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158896.5U CN206466137U (zh) 2017-02-22 2017-02-22 一种水面垃圾清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158896.5U CN206466137U (zh) 2017-02-22 2017-02-22 一种水面垃圾清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466137U true CN206466137U (zh) 2017-09-05

Family

ID=597072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158896.5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466137U (zh) 2017-02-22 2017-02-22 一种水面垃圾清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46613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28031A (zh) * 2017-02-22 2017-05-10 吉林大学 一种水面垃圾收集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28031A (zh) * 2017-02-22 2017-05-10 吉林大学 一种水面垃圾收集装置
CN106628031B (zh) * 2017-02-22 2018-03-27 吉林大学 一种水面垃圾收集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85402B (zh) 太阳能水面遥控清污船
CN205995567U (zh) 水上漂浮物粗破碎装置
CN202989893U (zh) 智能水域清理机
CN206466137U (zh) 一种水面垃圾清理装置
CN205972551U (zh) 一种太阳能可旋转垃圾箱
CN205256598U (zh) 一种河道垃圾清理船
CN106628031B (zh) 一种水面垃圾收集装置
CN104225978B (zh) 周边驱动刮泥机
CN204939033U (zh) 一种悬浮填料自动清捞装置
CN201400296Y (zh) 遥控电动清洁船
CN210737317U (zh) 水泥路面快速修补机
CN205098423U (zh) 水面垃圾自动清理船
CN211036937U (zh) 一种水上垃圾清理机
CN202097648U (zh) 节能环保光整装置
CN205931173U (zh) 自然能水库管理漂浮垃圾清理疏浚船
CN204780831U (zh) 一种新型环卫船
CN214005920U (zh) 一种海绵城市大小雨水分流井
CN212358409U (zh) 一种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清淤装置
CN210284538U (zh) 一种双传动式水面清洁装置
CN208591940U (zh) 一种土木工程建筑废料处理装置
CN207522870U (zh) 一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桩尖切割装置
CN206985747U (zh) 一种污水处理池
CN105084458A (zh) 一种悬浮填料自动清捞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11501877A (zh) 一种用于水利工程的可调式淤泥清理装置
CN207361841U (zh)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厂的除油撇渣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90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