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426876U - 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 - Google Patents

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426876U
CN206426876U CN201621475976.5U CN201621475976U CN206426876U CN 206426876 U CN206426876 U CN 206426876U CN 201621475976 U CN201621475976 U CN 201621475976U CN 206426876 U CN206426876 U CN 2064268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tablature
conductor rail
side contacts
stainless steel
guide ra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47597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清辉
姚强
赵文博
钟炳辉
张海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47597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4268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4268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4268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ain Traffic Observation, Control, And Securit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包括导轨本体和耐磨覆盖层,导轨本体的截面大致形成为工字型,导轨本体的纵梁的上端与上横梁的中部相连,纵梁的下端与下横梁的中部相连,下横梁的宽度大于上横梁的宽度,导轨本体的横向宽度大于纵向高度,耐磨覆盖层形成为导电层且设在上横梁上且至少包覆上横梁的上表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通过将导轨本体的横向宽度设置为大于导轨本体的纵向高度,从而使得导电轨的横向刚度小于纵向刚度,进而使得导电轨在不进行预弯的情况下增大导电轨对最小曲率半径路段的适用范围,同时,也可以简化安装工艺、节约成本。因此,该导电轨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可以适用于侧接触式安装。

Description

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轨道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复合导电轨通常包括铝轨主体和不锈钢带,其中,铝轨主体的宽度往往小于铝轨主体的高度,从而造成导电轨的横向刚度大于纵向刚度,进而使得将导电轨应用于侧接触时受到限制,例如当线路曲率半径较小时往往需要对导电轨进行预弯,甚至无法适用,而且,对导电轨进行预弯处理也给现场安装造成不便,另外,由于纵向刚度较小,使得导电轨应用于侧接触时所用的绝缘支撑的间距较小,进而导致所需绝缘支撑数量增多,安装费用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该导电轨的结构简单、载流量大、直流电阻小,并且横向刚度小、纵向刚度大,从而简化安装过程、增大适用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包括导轨本体,所述导轨本体的截面大致形成为工字型,所述导轨本体包括上横梁、下横梁和纵梁,所述纵梁的上端与所述上横梁的中部相连,所述纵梁的下端与所述下横梁的中部相连,所述下横梁的宽度大于所述上横梁的宽度,所述导轨本体的横向宽度大于纵向高度,所述导轨本体为一体成型的铝合金件;耐磨覆盖层,所述耐磨覆盖层形成为导电层,所述耐磨覆盖层设在所述上横梁上且至少包覆所述上横梁的上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通过将导轨本体的横向宽度设置为大于导轨本体的纵向高度,可以使得导电轨的轨高降低、轨腰增厚,从而在保证载流量的前提下使得导电轨的横向刚度小于纵向刚度,进而使得导电轨在不进行预弯的情况下增大导电轨对最小曲率半径路段的适用范围,同时,也可以简化安装工艺、节约成本。因此,该导电轨的结构简单、制造及安装方便、可以适用于侧接触式安装。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下横梁的宽度为100~110mm,所述导轨本体的纵向高度为50~6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耐磨覆盖层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J形不锈钢带,两个所述不锈钢带的弯折端分别卡设在所述上横梁的两端,两个所述不锈钢带的相对的一端互相焊接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两个所述不锈钢带相对于所述导轨本体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横梁的上表面的中部设有向下凹陷的焊接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焊接槽形成为等腰梯形槽,所述焊接槽的槽深0.4~0.6mm,所述焊接槽的槽底宽为7~9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横梁的上表面中位于所述焊接槽两侧的部分分别形成为向外向下倾斜延伸的斜面,所述斜面相对于水平方向形成的夹角角度为1.75~1.8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不锈钢带的下表面贴合所述斜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横梁的两端的端面上分别形成有圆弧面,所述圆弧面的圆弧半径为6~6.5mm,所述圆弧面对应的圆心角不小于16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不锈钢带的弯折端的内表面与外表面形成为同心圆弧面,所述弯折端的内表面的圆弧半径大于所述上横梁两端的所述圆弧面的圆弧半径,所述弯折端的圆弧所对应的圆心角不小于15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弯折端的内表面与自由端端面形成有内端圆角,所述内端圆角为R0.5~R1,所述弯折端的外表面与自由端端面形成有外端圆角,所述外端圆角为R2.5~R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横梁两端的所述圆弧面下方分别设有向外突出的突棱。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两个所述不锈钢带的相对的一面分别设有导电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两个所述不锈钢带相对的一面之间通过焊接形成不锈钢焊缝。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不锈钢焊缝的宽度为1.5~2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两个所述不锈钢带焊接后在焊接位置形成有向两个所述不锈钢带的上表面延伸的矩形槽,所述矩形槽的宽度为14~15mm,深度为0.3~0.5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耐磨覆盖层形成为包覆在所述上横梁的上表面上的C字形,所述上横梁的两端分别设有焊接槽,所述焊接槽内设有连接片,所述连接片与所述耐磨覆盖层焊接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焊接槽大致形成为C字形,所述连接片形成为弧形不锈钢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焊接槽大致形成为直线型槽,所述连接片形成为矩形不锈钢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横梁的下表面和所述下横梁的上表面分别形成为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延伸的斜面,位于所述纵梁同一侧的所述上横梁的下表面与所述下横梁的上表面之间的假想延长线所限定出的夹角角度为10~1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位于所述纵梁同一侧的所述上横梁的下表面从所述纵梁向外向上倾斜延伸,所述下横梁的上表面从所述纵梁向外向下倾斜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横梁的下表面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延伸的角度为5~7°,所述下横梁的上表面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延伸的角度为5~7°。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的导轨本体和耐磨覆盖层未焊接前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的复合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的导轨本体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所示A部的放大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的J形不锈钢带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的剖视图;
图7是图6中所示B部的放大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的剖视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0:导电轨;
10:导轨本体;
11:上横梁;111:圆弧面;112:突棱;113:端部焊接槽;
12:纵梁;13:下横梁;14:焊接槽;
20:耐磨覆盖层;21:J形不锈钢带;
211:弯折端;212:内端圆角;213:外端圆角;214:不锈钢焊缝;
215:矩形槽
30:连接片;
200:辊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相关技术中的复合导电轨通常包括铝轨主体和不锈钢带,其中,铝轨主体的宽度往往小于铝轨主体的高度,从而造成导电轨的横向刚度大于纵向刚度,由于其横向刚度大,故当其应用于侧接触,并且在线路曲率半径小于100m时需要对导电轨进行预弯,从而使得现场安装较为不便,并且由于其纵向刚度小,故其用于侧接触时所用绝缘支撑的间距较小,从而导致所需绝缘支撑的数量多造成安装费用的增加。综上,此种导电轨并不适用于侧接触式受流,尤其不适用于有多条曲率半径小于50m的小曲线的线路。而跨坐式单轨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拥有很好的曲线通过能力,其可通过的最小曲率半径可达45m,故其走行线路经常会有曲率半径小于50m的小曲线段,因而这种导电轨并不适用于跨坐式单轨侧接触式受流。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该导电轨的结构简单、载流量大、直流电阻小,并且横向刚度小、纵向刚度大,从而简化安装过程、增大适用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9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100包括导轨本体10和耐磨覆盖层20,具体而言,导轨本体10的截面大致形成为工字型,导轨本体10包括上横梁11、下横梁13和纵梁12,纵梁12的上端与上横梁11的中部相连,纵梁12的下端与下横梁13的中部相连,下横梁13的宽度大于上横梁11的宽度,导轨本体10的横向宽度大于纵向高度,导轨本体10为一体成型的铝合金件,耐磨覆盖层20形成为导电层,耐磨覆盖层20设在上横梁11上且至少包覆上横梁11的上表面。
换言之,该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100主要由导轨本体10和耐磨覆盖层20组成。导轨本体10的截面大致形成为工字型,导轨本体10主要由上横梁11、下横梁13和纵梁12组成,纵梁12的上端、下端分别与上横梁11的中部、下横梁13的中部相连,从而使得上横梁11、下横梁13通过纵梁12相互连接形成整体结构,即导轨本体10可以采用铝合金材料,通过一定的成型工艺一体加工而成,将导轨本体10设置为一体成型的铝合金件,既可以使得上横梁11、纵梁12与下横梁13成为一个整体结构,三者之间没有连接缝隙,增强整体强度和稳定性,方便组装,延长使用寿命,降低导电轨100的生产成本,又可以利用铝合金的高导电性能以及较好的加工性能,可以保证导电轨100的电力输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地,上横梁11、下横梁13分别沿宽度方向(如图6所示左右方向)延伸,且上横梁11的宽度小于下横梁13的宽度,从而保证下横梁13对导电轨100支撑稳定性。导轨本体10的横向宽度大于纵向高度(即导轨本体10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度),从而在保证载流量的同时,使得导电轨100的横向刚度小于导电轨100的纵向刚度,进而使得导电轨100可以在不进行预弯的情况下适用于曲率半径较小的小曲线段路段,而且,减少预弯工序,也可以使得安装过程更加便利,同时,由于纵向刚度的增大,可以减少进行侧接触安装时所需的绝缘支撑(未示出)的数量,进而减少安装费用、节约成本。
此外,耐磨覆盖层20设在上横梁11的上端并且形成为导电层,从而保证导电轨100的高导电性能,且耐磨覆盖层20至少一部分包覆在上横梁11的上表面,例如,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耐磨覆盖层20完全包覆上横梁11的上表面,从而利用耐磨覆盖层20的耐磨特性,在保证载流的同时,减少轨道车辆在运行时对导电轨100表面的磨损,延长导电轨100的使用寿命,进而降低导电轨100的制造和维护成本。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100,通过将导轨本体10的横向宽度设置为大于导轨本体10的纵向高度,可以使得导电轨100的轨高降低、轨腰增厚,从而在保证载流量的前提下、使得导电轨100的横向刚度小于纵向刚度,进而使得导电轨100在不进行预弯的情况下增大导电轨100对最小曲率半径路段的适用范围,同时,也可以简化安装工艺、节约成本。因此,该导电轨100的结构简单、制造及安装方便、可以适用于侧接触式安装。
可选地,下横梁13的宽度为100~110mm,导轨本体10的纵向高度为50~60mm。例如,下横梁13的宽度可以是100mm、105mm或110mm等,而导轨本体10的纵向高度可以是50mm、55mm或60mm等,从而使得导轨本体10的纵向高度小于下横梁13的宽度,进而使得导电轨100的纵向刚度大于导电轨100的横向刚度,从而有效地简化导电轨100的安装工序,减少预弯工序,而且,由于纵向刚度的增大,可以减少进行侧接触安装时所需的绝缘支撑(未示出)的数量,进而减少安装费用、节约成本,另外,相较于传统的复合导电轨100,可以适用于具有相对较小的曲率半径的小曲线段线路的侧接触式受流。
可选地,耐磨覆盖层20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J形不锈钢带21,两个不锈钢带的弯折端211分别卡设在上横梁11的两端,两个不锈钢带的相对的一端互相焊接相连。
具体地,如图1、图4、图5和图6所示,耐磨覆盖层20主要由两个不锈钢带21组成,不锈钢带21的截面大致形成为J形(如图5所示形状),具体地,每个J形不锈钢带21沿上横梁11的表面轮廓延伸,每个J形不锈钢带21的至少一部分覆盖在上横梁11的顶部的表面且沿上横梁11的上表面轮廓延伸,每个J形不锈钢带21的至少一部分向下弯折以覆盖在上横梁11的侧部的表面,且两部分圆弧过渡,两个J形不锈钢带21沿上横梁11的宽度方向(如图1和图6所示左右方向)相对设置,同时,两个J形不锈钢带21的弯折端211分别卡设在上横梁11的左端和右端,两个J形不锈钢带21背向弯折端211的一侧相互焊接连接,从而利用两个J形不锈钢带21包覆导轨本体10的上端面,进而利用不锈钢件的耐磨特性,减少轨道车辆在运行时对导电轨100表面的磨损,增大导电轨100的使用寿命、进而降低制造和维护成本。
有利地,两个不锈钢带相对于导轨本体10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
参照图6,两个不锈钢带相对于导轨本体10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从而使得两个不锈钢带与导轨本体10结构焊接成型后整体结构稳定、力学性能均衡,保证连接可靠性。
其中,上横梁11的上表面的中部设有向下凹陷的焊接槽14。
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上横梁11的上表面中部设有沿竖直方向向下凹陷的焊接槽14,并且焊接槽14邻近两个J形不锈钢带21焊缝部位,从而使得在焊接时,利用焊接槽14可以容纳焊接时多余的焊料,使得焊缝的高度大于被对接J形不锈钢带21的厚度,从而既保证了上横梁11与两个J形不锈钢带21的焊接强度,又可以在不锈钢带上形成一条嵌入铝轨的纵向筋条,使得不锈钢带和导轨本体10的结合更紧密。
可选地,焊接槽14形成为等腰梯形槽,焊接槽14的槽深0.4~0.6mm,焊接槽14的槽底宽为7~9mm。通过将焊接槽14设置为等腰梯形既可以保证焊接成型后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100的结构强度稳定、力学性能均衡,另外,等腰梯形槽也便于加工成型,可以简化加工工艺、降低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100的制造成本,而焊接槽14的槽深可以是0.4mm、0.5mm或0.6mm等,焊接槽14的槽底宽度可以是7mm、8mm或9mm等。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梯形槽深度为0.5mm,槽底宽为8mm,槽顶宽为12mm,从而在保证导轨本体10的强度的同时,简化焊接槽14的加工工序,增强不锈钢带与导轨本体10之间的连接强度。
其中,上横梁11的上表面中的位于焊接槽14两侧的部分分别形成为向外向下倾斜延伸的斜面,斜面相对于水平方向形成的夹角角度为1.75°~1.85°。
也就是说,上横梁11的上表面中位于焊接槽14两侧的部分分别形成为斜面,并且位于焊接槽14左侧的斜面沿中部向左下延伸、位于焊接槽14右侧的斜面沿中部向右下延伸,并且,斜面相对于水平方向形成的夹角角度为1.75°~1.85°,例如,斜面相对于水平方向形成的夹角角度可以是1.75°,也可以是1.8°或者1.85°等,从而使得上横梁11上表面与不锈钢带之间充分贴合,并且使得两个不锈钢带之间的焊缝在冷却过程中的焊接热应力能够封闭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形成分量,从而使得不锈钢带能够进一步抱紧导轨本体10,进而使得不锈钢带和导轨本体10在焊缝冷却完成后贴合更加紧密。
其中,不锈钢带的下表面贴合斜面。参照图6,不锈钢带的下表面与导轨本体10的上端面表面(即斜面)相贴合,从而有效地减小二者之间的过渡电阻,保证电力输送的效率。
优选地,上横梁11的两端的端面上分别形成有圆弧面111,圆弧面111的圆弧半径为6mm~6.5mm,圆弧面111对应的圆心角不小于160°。
具体地,如图3和图6所示,上横梁11的两端(即左端和右端)上分别形成有圆弧面111,圆弧面111的圆弧半径为6mm~6.5mm,圆弧面111对应的圆心角不小于160°,例如,上横梁11的两端的圆弧面111的圆弧半径可以是6mm,也可以是6.5mm,上横梁11的两端的圆弧面111对应的圆心角可以是160°、165°或170°,从而利用圆弧面111与J形不锈钢带21的弯折端211相互配合,使得不锈钢带能够包覆导轨本体10上端面,减少轨道车辆在运行时对导电轨100表面的磨损,增大导电轨100的使用寿命、进而降低制造和维护成本。
其中,不锈钢带的弯折端211的内表面与外表面形成为同心圆弧面111,弯折端211的内表面的圆弧半径大于上横梁11两端的圆弧面111的圆弧半径,弯折端211的圆弧所对应的圆心角不小于150°。
具体地,如图3和图5所示,不锈钢带的弯折端211的内表面与外表面形成为同心圆弧面111,弯折端211的内表面的圆弧半径大于上横梁11两端的圆弧面111的圆弧半径,从而使得J形不锈钢带21和导轨本体10在进行复合之间具有一定的缝隙,以将J形不锈钢带21与导轨本体10进行装配,便于进行二者之间的压紧复合连接。
可选地,通过将弯折端211的圆弧对应的圆心角设置为大于或等于150°,例如,圆心角可以是150°、也可以是160°,从而保证复核后J形不锈钢带21可以牢固地贴合导轨本体10的圆弧面111。
其中,弯折端211的内表面与自由端端面形成有内端圆角212,内端圆角212为R0.5~R1,弯折端211的外表面与自由端端面形成有外端圆角213,外端圆角213为R2.5~R3。
具体地,弯折端211的内表面与自由端端面形成内端圆角212,内端圆角212为0.5mm~1mm,例如,内端圆角212的半径可以是0.5mm,也可以是1mm,从而避免J形不锈钢带21划伤导轨本体10的上横梁11两端的圆弧面111。同时,弯折端211的外表面与自由端端面形成有外端圆角213,外端圆角213为2.5mm~3mm,例如,外端圆角213的半径可以是2.5mm,也可以是3mm,从而避免J形不锈钢带21与鱼尾板之间的干涉。
在本实用新型中的一些实施例中,上横梁11两端的圆弧面111下方分别设有向外突出的突棱112。
参照图3,上横梁11两端的圆弧面111下方分别设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突棱112,从而利用突棱112使得鱼尾板充分与导轨本体10接触,而且也可以增大导轨本体10的载流截面积。
具体地,在焊接前,两个不锈钢带的相对的一面分别设有导电膏。在焊接前,通过在两不锈钢带相对的一面以及不锈钢带与导轨本体10贴合面之间涂抹导电膏,从而减少焊接后不锈钢带与导轨本体10贴合面之间的过渡电阻。
其中,两个不锈钢带相对的一面之间通过焊接形成不锈钢焊缝214,不锈钢焊缝214的宽度为1.5mm~2mm。具体地,如图7所示,左侧J形不锈钢带21的右端面与右侧J形不锈钢带21的左端面通过焊接形成不锈钢焊缝214,从而通过焊接连接保证两个不锈钢带与导轨本体10之间的固定连接。
可选地,不锈钢焊缝214的宽度为1.5mm~2mm。通过将不锈钢焊缝214的宽度设置1.5mm~2mm,从而保证两个J形不锈钢带21和导轨本体10之间的焊接强度,进而保证两个J形不锈钢带21和导轨本体10的连接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两个不锈钢带焊接后在焊接位置形成有向两个不锈钢带的上表面延伸的矩形槽215,矩形槽215的宽度为14mm~15mm,深度为0.3mm~0.5mm。参照图6和图7,两个不锈钢带焊接后在焊缝高度高于邻近焊缝的不锈钢带的高度,通过铣削加工铣掉焊缝余高,从而在焊缝位置形成沿不锈钢带的上表面延伸的矩形槽215,进而保证导电轨100与轨道车辆的装配,矩形槽215的宽度可以是14mm、14.5mm或15mm,沿竖直方向向下凹陷的深度可以是0.3mm、0.4mm或0.5mm,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加工设计做出适应性调整,以保证导电轨100与轨道车辆的装配。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耐磨覆盖层20形成为包覆在上横梁11的上表面上的C字形,上横梁11的两端分别设有端部焊接槽113,焊接槽14内设有连接片30,连接片30与耐磨覆盖层20焊接相连。
也就是说,耐磨覆盖层20为一体成型件。具体地,如图8和图9所示,耐磨覆盖层20的截面大致形成为C字形,C字形耐磨覆盖层20沿上横梁11的宽度方向延伸,且耐磨覆盖层20包覆上横梁11的上表面,上横梁11的两端(即左端和右端)分别设有端部焊接槽113,端部焊接槽113内设有连接片30,位于上横梁11两端的连接片30分别与耐磨覆盖层20的两个端面焊接连接,从而通过连接片30将耐磨覆盖层20与导轨本体10固定连接,进而既可以保证C字形耐磨覆盖层20与导轨本体10上端的贴合,又可以保证二者之间固定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焊接槽14大致形成为C字形,连接片30形成为弧形不锈钢带。
参照图8,焊接槽14大致形成为C字形,连接片30形成为弧形不锈钢带,C字形焊接槽14的圆弧半径与弧形不锈钢带的弧形半径相对应,从而使得C字形焊接槽14与弧形不锈钢带的连接片30之间配合连接,保证C字形不锈钢带通过弧形连接片30与导轨本体10之间连接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示例中,焊接槽14大致形成为直线型槽,连接片30形成为矩形不锈钢带。
参照图9,焊接槽14大致形成为直线型槽,接片形成为矩形不锈钢带,直线型槽的尺寸与矩形不锈钢带的尺寸相对应,从而使得直线型槽与矩形不锈钢带的连接片30之间配合连接,保证C字形不锈钢带通过矩形连接片30与导轨本体10之间连接可靠性。
其中,上横梁11的下表面和下横梁13的上表面分别形成为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延伸的斜面,位于纵梁12同一侧的上横梁11的下表面与下横梁13的上表面之间的假想延长线所限定出的夹角角度为10°~14°。
参照图3,上横梁11的下表面形成为沿水平面切斜延伸的斜面,且下横梁13的上表面也形成为沿水平面切斜延伸的斜面,从而便于鱼尾板与导轨本体10的配合安装,此外,位于纵梁12同一侧(如左侧)的上横梁11的下表面的假想延长线与下横梁13的上表面的假象延长线之间的夹角角度为10°~14°,例如,二者的假象延长线之间的夹角角度可以是10°、12°或者14°,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与其配合的鱼尾板的尺寸和形状做出适应性调整。
其中,位于纵梁12同一侧的上横梁11的下表面从纵梁12向外向上倾斜延伸,下横梁13的上表面从纵梁12向外向下倾斜延伸。
参照图3,位于纵梁12左侧的上横梁11的下表面从纵梁12向左向上倾斜延伸,下横梁13的上表面从纵梁12向左向下倾斜延伸,位于纵梁12右侧的上横梁11的下表面从纵梁12向右向上倾斜延伸,下横梁13的上表面从纵梁12向右向下倾斜延伸,从而保证鱼尾板与导轨本体10的配合安装。
可选地,上横梁11的下表面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延伸的角度为5°~7°,下横梁13的上表面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延伸的角度为5°~7°。
具体地,如图3所示,上横梁11的下表面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上倾斜延伸的角度为5°~7°,例如,上横梁11下表面相对水平方向倾斜延伸角度可以是5°、也可以是6°或7°。下横梁13的上表面相对于水平方向向下倾斜延伸的角度为5°~7°,例如,下横梁13上表面相对水平方向向上倾斜延伸角度可以是5°、也可以是6°或7°。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设计需求进行调整以满足导轨本体10与鱼尾板的可装配性。
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7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100的复合方法。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100的复合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在复合前对导轨本体的上表面用钢刷去除氧化层,对J形不锈钢带的下表面采用喷砂处理以增加其和铝轨结合面的粗糙度,提高钢带和铝轨的结合度;
其次,如图1所示,复合前先把两段J形不锈钢带分别钩放在导轨本体的上表面,此时J形不锈钢带和导轨本体之间存在一定的缝隙;
第三,如图2所示,复合时,利用辊轮200分别对J形不锈钢带的顶面、底面以及侧面同时加压,使得J形不锈钢带与导轨本体紧密贴合,在保证压紧的状态下,利用氩气保护预应力非穿透性焊接方式焊接两段J形不锈钢带;
最后,将焊接后形成的焊缝余高铣平,从而保证导电轨在与导轨车辆的配合,减少摩擦损伤,提高使用寿命。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且使用寿命长、适于小曲段较多的侧接触式安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21)

1.一种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轨本体,所述导轨本体的截面大致形成为工字型,所述导轨本体包括上横梁、下横梁和纵梁,所述纵梁的上端与所述上横梁的中部相连,所述纵梁的下端与所述下横梁的中部相连,所述下横梁的宽度大于所述上横梁的宽度,所述导轨本体的横向宽度大于纵向高度,所述导轨本体为一体成型的铝合金件;
耐磨覆盖层,所述耐磨覆盖层形成为导电层,所述耐磨覆盖层设在所述上横梁上且至少包覆所述上横梁的上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横梁的宽度为100mm~110mm,所述导轨本体的纵向高度为50mm~6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覆盖层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J形不锈钢带,两个所述不锈钢带的弯折端分别卡设在所述上横梁的两端,两个所述不锈钢带的相对的一端互相焊接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不锈钢带相对于所述导轨本体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梁的上表面的中部设有向下凹陷的焊接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槽形成为等腰梯形槽,所述焊接槽的槽深0.4mm~0.6mm,所述焊接槽的槽底宽为7mm~9m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梁的上表面的位于所述焊接槽两侧的部分分别形成为向外向下倾斜延伸的斜面,所述斜面相对于水平方向形成的夹角角度为1.75°~1.8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锈钢带的下表面贴合所述斜面。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梁的两端的端面上分别形成有圆弧面,所述圆弧面的圆弧半径为6mm~6.5mm,所述圆弧面对应的圆心角不小于16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其特征在于,所述不锈钢带的弯折端的内表面与外表面形成为同心圆弧面,所述弯折端的内表面的圆弧半径大于所述上横梁两端的所述圆弧面的圆弧半径,所述弯折端的圆弧所对应的圆心角不小于150°。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端的内表面与自由端端面形成有内端圆角,所述内端圆角为R0.5~R1,所述弯折端的外表面与自由端端面形成有外端圆角,所述外端圆角为R2.5~R3。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梁两端的所述圆弧面下方分别设有向外突出的突棱。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其特征在于,在焊接前,两个所述不锈钢带的相对的一面分别设有导电膏。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不锈钢带相对的一面之间通过焊接形成不锈钢焊缝,所述不锈钢焊缝的宽度为1.5mm~2mm。
1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不锈钢带焊接后在焊接位置形成有向两个所述不锈钢带的上表面延伸的矩形槽,所述矩形槽的宽度为14~15mm,深度为0.3~0.5mm。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磨覆盖层形成为包覆在所述上横梁的上表面上的C字形,所述上横梁的两端分别设有焊接槽,所述焊接槽内设有连接片,所述连接片与所述耐磨覆盖层焊接相连。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槽大致形成为C字形,所述连接片形成为弧形不锈钢带。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槽大致形成为直线型槽,所述连接片形成为矩形不锈钢带。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梁的下表面和所述下横梁的上表面分别形成为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延伸的斜面,位于所述纵梁同一侧的所述上横梁的下表面与所述下横梁的上表面之间的假想延长线所限定出的夹角角度为10°~14°。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纵梁同一侧的所述上横梁的下表面从所述纵梁向外向上倾斜延伸,所述下横梁的上表面从所述纵梁向外向下倾斜延伸。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梁的下表面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延伸的角度为5°~7°,所述下横梁的上表面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延伸的角度为5°~7°。
CN201621475976.5U 2016-12-29 2016-12-29 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 Active CN2064268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75976.5U CN206426876U (zh) 2016-12-29 2016-12-29 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75976.5U CN206426876U (zh) 2016-12-29 2016-12-29 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426876U true CN206426876U (zh) 2017-08-22

Family

ID=595857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475976.5U Active CN206426876U (zh) 2016-12-29 2016-12-29 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42687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18549A (zh) * 2018-12-28 2019-03-26 泉州市海恩德机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矿用轨道及其校正制造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18549A (zh) * 2018-12-28 2019-03-26 泉州市海恩德机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矿用轨道及其校正制造方法
CN109518549B (zh) * 2018-12-28 2024-02-27 泉州市海恩德机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矿用轨道及其校正制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426876U (zh) 适于侧接触的导电轨
CN211139320U (zh) 一种高速动车组列车车顶结构及具有该车顶结构的列车
CN109208409B (zh) 跨座式单轨道岔梁及其制作方法
CN103318055B (zh) 一种焊接型钢包铝式的钢铝复合接触轨及其制造方法
CN110758426A (zh) 一种高速动车组列车车顶结构及具有该车顶结构的列车
CN201009767Y (zh) 一种钢铝复合导电轨
CN207790397U (zh) 钢铝复合接触轨
CN105261723A (zh) 电池包
CN206983991U (zh) 一种铁路机车车辆用裙板
CN102248086B (zh) 钢铝复合导电轨的制造方法
CN208291021U (zh) 一种导电轨耐磨体
CN201186618Y (zh) C型钢与铝复合的导电轨
CN209505857U (zh) 一种侧围外板前端加强及翼子板固定结构及汽车
CN203412871U (zh) 一种连接组件以及采用该连接组件固定的电梯导轨
CN103552564B (zh) 铁路平车底架及其制造方法
CN209369340U (zh) 一种横梁金属型材
CN103507291B (zh) 多段樑
CN203995753U (zh) 一种通过v型不锈钢带焊接固定的钢铝复合导电轨
CN218141536U (zh) 一种车体底架结构
CN206337318U (zh) 一种电解槽阳极钢爪
CN202669039U (zh) 多段梁
CN215673361U (zh) 一种具有防腐耐磨性能的u型钢
CN208653290U (zh) 一种水平空冷器管束上横梁
CN114906181B (zh) 一种轨道车辆空调井框架结构
CN220057058U (zh) 一种铝电解池平面槽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