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51713U - 一种汽车a柱加强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a柱加强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351713U
CN206351713U CN201621487109.3U CN201621487109U CN206351713U CN 206351713 U CN206351713 U CN 206351713U CN 201621487109 U CN201621487109 U CN 201621487109U CN 206351713 U CN206351713 U CN 2063517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utomobile
reinforcing plate
column
plate
connec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48710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贺栋
王义斌
杨黄锐
魏勇波
龙曲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FENG (WUHAN)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FENG (WUHA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FENG (WUHAN)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FENG (WUHAN)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48710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3517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3517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35171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A柱加强板,包括相互拼接的呈L型的上加强板和呈半U型的下加强板,上加强板的一边形成有与汽车A柱配合的第一贴合边,下加强板上形成有与汽车A柱配合的第二贴合边和第三贴合边,所述第一贴合边、第二贴合边和第三贴合边上依次分别设有第一凸台结构、第二凸台结构和第三凸台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汽车A柱加强板采用相互拼接的呈L型的上加强板和呈半U型的下加强板,提高产品材料利用率;本实用新型的汽车A柱加强板的三个贴合边上均设有凸台结构,在增加强度的同时有利于控制零件贴合间隙,减少扭曲回弹。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A柱加强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A柱加强板。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汽车A柱加强板零件一般采用整体设计,这样设计导致产品材料利用率低,同时整体设计零件造型比较复杂,不利于局部设计加强结构提供零件整体强度,另外产品尺寸控制较难容易出现扭曲回弹现象。
鉴于此,克服以上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新的汽车A柱加强板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汽车A柱加强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以下的技术措施来实现:
一种汽车A柱加强板,与现有技术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该汽车A柱加强板包括相互拼接的上加强板和下加强板;所述上加强板呈L型,包括垂直设置的第一连接板、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上端弯折形成的第一弯折板;所述下加强板呈半U型,包括垂直设置的与第一连接板拼接的第二连接板、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下端弯折形成的第二弯折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下端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上端分别被构造为相互配合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板垂直方向远离第一弯折板的一边形成有与汽车A柱配合的第一贴合边,所述第二连接板垂直方向远离第二弯折板的一边形成有与汽车A柱配合的第二贴合边,所述第二弯折板上形成有与汽车A柱配合的第三贴合边,所述第一贴合边、第二贴合边和第三贴合边上依次分别设有第一凸台结构、第二凸台结构和第三凸台结构。
优选地,所述上加强板中第一连接板和第一弯折板的连接处设有与汽车A柱配合的第一贴合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上第一贴合部的下方设有与汽车A柱配合的第二贴合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上第一连接部的上方设有与汽车A柱配合的第三贴合部。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板上位于第二连接部的下方设有与汽车A柱配合的第四贴合部。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板上位于第四贴合部的下方设有与汽车A柱配合的第五贴合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贴合部和所述第二贴合部均被构造为凸台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三贴合部均被构造为凸台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四贴合部和所述第五贴合部均被构造为凸台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A柱加强板采用相互拼接的呈L型的上加强板和呈半U型的下加强板,提高产品材料利用率;本实用新型的汽车A柱加强板的三个贴合边上均设有凸台结构,在增加强度的同时有利于控制零件贴合间隙,减少扭曲回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A柱加强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A柱加强板中上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A柱加强板中下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A柱加强板中上加强板排样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A柱加强板中下加强板对拼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A柱加强板中下加强板料片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汽车A柱加强板中下加强板排样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许多方面。附图中的部件未必按照比例绘制。替代地,重点在于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部件。此外,在附图中的若干视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对应零件。
如本文所用的词语“示例性”或“说明性”表示用作示例、例子或说明。在本文中描述为“示例性”或“说明性”的任何实施方式未必理解为相对于其它实施方式是优选的或有利的。下文所描述的所有实施方式是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做出和使用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预期并不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公开的范围由权利要求限定。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详细地描述了熟知的特征和方法以便不混淆本实用新型。出于本文描述的目的,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和其衍生词将与如图1定向的实用新型有关。而且,并无意图受到前文的技术领域、背景技术、发明内容或下文的详细描述中给出的任何明示或暗示的理论限制。还应了解在附图中示出和在下文的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装置和过程是在所附权利要求中限定的实用新型构思的简单示例性实施例。因此,与本文所公开的实施例相关的具体尺寸和其他物理特征不应被理解为限制性的,除非权利要求书另作明确地陈述。
图1示出了一种汽车A柱加强板,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该汽车A柱加强板包括相互拼接的上加强板10和下加强板20;所述上加强板10呈L型,包括垂直设置的第一连接板101、从所述第一连接板101的上端弯折形成的第一弯折板102;所述下加强板20呈半U型,包括垂直设置的与第一连接板101拼接的第二连接板201、从所述第二连接板201的下端弯折形成的第二弯折板202;所述第一连接板101的下端和所述第二连接板201的上端分别被构造为相互配合的第一连接部103和第二连接部203;所述第一连接板101垂直方向远离第一弯折板102的一边形成有与汽车A柱配合的第一贴合边104,所述第二连接板201垂直方向远离第二弯折板202的一边形成有与汽车A柱配合的第二贴合边204,所述第二弯折板202上形成有与汽车A柱配合的第三贴合边205,在图1所示的视角中,第三贴合边205位于整个A柱加强板的底端,所述第一贴合边104、第二贴合边204和第三贴合边205上依次分别设有第一凸台结构104a、第二凸台结构204a和第三凸台结构205a。第一贴合边104和第二贴合边204在第一连接部103和第二连接部203拼接后形成一整条贴合边。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上加强板10中第一连接板101和第一弯折板102的连接处设有与汽车A柱配合的第一贴合部105。第一连接板101上第一贴合部105的下方设有与汽车A柱配合的第二贴合部106。第一连接板101上第一连接部103的上方设有与汽车A柱配合的第三贴合部107。第二连接板201上位于第二连接部203的下方设有与汽车A柱配合的第四贴合部206。第二连接板201上位于第四贴合部206的下方设有与汽车A柱配合的第五贴合部207。
其中,为了进一步增加零件的强度,控制贴合间隙,提高产品质量控制精度,第一贴合部105、第二贴合部106、第三贴合部107、第四贴合部206和第五贴合部207均被构造为凸台结构。
请参阅图4所示,A柱上加强板10采用单个零件生产,料片形状为L形,排样采用平行四边形,材料利用率可以达到54.6%。
请参阅图5至图7所示,A柱下加强板20采用对拼的方式生产(对拼方方式如图5所示),两个半U型的下加强板20对拼之后形成的料片形状为U形(如图6所示),排样前端刚好与后端重合(如图7所示),没有废料浪费材料利用率达到53.3%。
按照实施例的采用相互拼接的呈L型的上加强板和呈半U型的下加强板来分割零件总体材料利用率为54%,如果是按照现有技术中的整体方式设计材料利用率仅仅只能达到40%,本实施例的A柱加强板可以让材料利用率提升14%。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汽车A柱加强板,其特征在于,该汽车A柱加强板包括相互拼接的上加强板和下加强板;所述上加强板呈L型,包括垂直设置的第一连接板、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上端弯折形成的第一弯折板;所述下加强板呈半U型,包括垂直设置的与第一连接板拼接的第二连接板、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下端弯折形成的第二弯折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下端和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上端分别被构造为相互配合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板垂直方向远离第一弯折板的一边形成有与汽车A柱配合的第一贴合边,所述第二连接板垂直方向远离第二弯折板的一边形成有与汽车A柱配合的第二贴合边,所述第二弯折板上形成有与汽车A柱配合的第三贴合边,所述第一贴合边、第二贴合边和第三贴合边上依次分别设有第一凸台结构、第二凸台结构和第三凸台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A柱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加强板中第一连接板和第一弯折板的连接处设有与汽车A柱配合的第一贴合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A柱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上第一贴合部的下方设有与汽车A柱配合的第二贴合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A柱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上第一连接部的上方设有与汽车A柱配合的第三贴合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A柱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板上位于第二连接部的下方设有与汽车A柱配合的第四贴合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A柱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板上位于第四贴合部的下方设有与汽车A柱配合的第五贴合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A柱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贴合部和所述第二贴合部均被构造为凸台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A柱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贴合部均被构造为凸台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A柱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贴合部和所述第五贴合部均被构造为凸台结构。
CN201621487109.3U 2016-12-31 2016-12-31 一种汽车a柱加强板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3517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87109.3U CN206351713U (zh) 2016-12-31 2016-12-31 一种汽车a柱加强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87109.3U CN206351713U (zh) 2016-12-31 2016-12-31 一种汽车a柱加强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351713U true CN206351713U (zh) 2017-07-25

Family

ID=593490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487109.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351713U (zh) 2016-12-31 2016-12-31 一种汽车a柱加强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35171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07878A (zh) * 2022-06-30 2022-09-27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 前车身结构、优化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07878A (zh) * 2022-06-30 2022-09-27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 前车身结构、优化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107878B (zh) * 2022-06-30 2023-12-26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 前车身结构的优化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770096U (zh) 一种收纳袋支撑板及采用该支撑板的收纳袋及收纳箱
CN206351713U (zh) 一种汽车a柱加强板
CN207332108U (zh) 轻质墙板及其拼接结构
CN102049849A (zh) 一种塑料挤出管材模具支架板交错分流结构
CN206216150U (zh) 电池片归正机构
CN206090926U (zh) 一种改进型房屋墙体结构
CN204108584U (zh) 下支座专用工装
CN207067962U (zh) 一种固定屏结构
CN202124974U (zh) 一种全隐框铝合金玻璃幕墙横梁
CN202038503U (zh) 可侧立折叠展示盒
CN206835498U (zh) 一种用于显示设备的边框
CN207078505U (zh) 一种易贴合保护膜结构
CN206928221U (zh) 稳定可升降市政水马
CN206178285U (zh) 一种显示装置的无边框防尘结构
CN208030820U (zh) 一种长短自全能适应镜框或相框的框架
CN204169717U (zh) 一种圆台叠套的竹砧板
CN205894386U (zh) 一种铝型材构件
CN203675483U (zh) 一种六折型材
CN205475072U (zh) 一种生态挡土墙结构
CN204940550U (zh) 一种转向拉带连接件
CN203282940U (zh) 一种可折叠的装饰画
CN206957319U (zh) 一种减震式建筑房屋
CN209269168U (zh) 一种纸架连接结构
CN203675511U (zh) 一种六折型材
CN104210918B (zh) 一种用于轿架固定的凸型直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725

Termination date: 2019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