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47612U - 一种电磁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磁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347612U CN206347612U CN201621461955.8U CN201621461955U CN206347612U CN 206347612 U CN206347612 U CN 206347612U CN 201621461955 U CN201621461955 U CN 201621461955U CN 206347612 U CN206347612 U CN 20634761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adiator
- electromagnetic stove
- control panel
- heat
- pa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磁灶,包括机壳,该机壳上设置有散热风道和线盘组件,该散热风道包括风机和散热器,散热风道还包括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导风罩,底壳上设置有用于控制线盘工作的控制电路板,散热器设置在控制电路板中工作时会发热的电子元件上,风机的出风口、散热器以及导风罩的进风口依次相对,底壳的底部或侧壁上开设有散热孔,导风罩的出风口通向该散热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起到更好的散热效果,并且该散热器产生的热量直接由导风罩引导排出,可避免热量对电磁灶内部其他元部件的影响,同时缩短了由风机出风口吹出的风在电磁灶中的路径,从而减少对风的阻力,使得散热效果更好,散热效率更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灶。
背景技术
电磁灶主要包括壳体以及内置于壳体的机芯,连接在机芯上的面板外露于壳体,其中电磁灶的机芯主要包括电磁线盘及容置该电磁线盘的线盘支架,以及控制电磁线盘工作的控制电路板。电磁灶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传统的散热方式主要采用直流电刷风机或离心风机从电磁灶底盘进风,接着从电磁灶的侧面出风散热。如:专利号为ZL200820200151.1(授权公告号为CN201293372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嵌入式电磁灶具的散热结构,其包括灶具面板、底壳、灶具面板和底壳之间设有散热风道,散热风道由灶具面板、底壳和风道支架组装,风道支架环绕灶具面板设置,风道支架为内空腔体,其内沿设有承托灶具面板的下沉台阶,灶具面板位于下沉台阶上,下沉台阶的内侧设有与底壳内相通的开口,风道支架的下部与底壳连接,风道支架的外缘上分布有出风孔。该专利中,电磁灶产生的热空气能从风道支架外缘侧边上的出风孔排向外界,虽然能较好地散去电磁灶内部的热空气,但热空气紧固该散热风道后被吹至灶具的台面处,而灶具的台面侧一般为橱柜的支撑结构,从而影响散热风道出口处热空气的流通,进而影响出风效果。
此外,电磁线盘是电磁灶的关键部件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磁灶的性能和能效,目前的电磁线盘一般由盘架、铁氧体磁条和线圈组成。申请号为201510428363.X(申请公布号为CN104990111A)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电磁灶》公开了一种电磁线盘的安装结构,其包括锅圈、线盘支架、导风装置等,面板粘接在锅圈的内侧边上,将电磁线盘容置在线盘支架的线槽中,将第一散热风扇固定在导风装置上,再将导风装置与线盘支架的固定柱固定连接,将隔热棉设置在电磁线盘的表面,再将锅圈的螺柱穿过线盘支架上的面板固定孔,用螺钉螺合在螺柱的末端,从而将锅圈与线盘支架固定相连。可见,上述专利的电磁灶中,电磁线盘的安装过程复杂、繁琐,不能满足目前电磁灶生产过程中快装的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散热好的电磁灶。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线盘与面板之间能始终保持紧贴状态的电磁灶。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控制面板与面板之间能始终保持紧贴状态的电磁灶。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磁灶,包括机壳,该机壳上设置有散热风道和线盘组件,该机壳包括面板和底壳,该散热风道包括风机和散热器,所述线盘组件包括设置在面板与底壳之间的线盘,所述底壳上设置有用于控制线盘工作的控制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道还包括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的导风罩,所述散热器位于所述控制电路板上方并与该控制电路板中至少一个工作时会发热的电子元件相接触,所述风机的出风口、散热器以及导风罩的进风口依次相对,所述底壳的底部或侧壁上开设有散热孔,上述导风罩的出风口通向该散热孔。
电磁灶使用过程中,某些电子元件会产生大量热量,如IGBT元件,而电子元件的耐温性能一般有限,因此将散热器直接贴设在这些电子元件上能起到更好的散热效果,同时能有效保证电磁灶性能的稳定性。同时,为了能更好地使整个控制电路板得到广泛的散热,所述的控制电路板中至少一个工作时会发热的电子元件布置在控制电路板的中央位置,所述的散热器底部贴设在所述的发热电子元件上并以横贯控制电路板中央的姿态布置,控制电路板上的其余电子元件则分别布置在位于散热器两侧的控制电路板上。
作为优选,所述线盘组件包括上述线盘和固定板,所述线盘安装在该固定板上,且该线盘固定板位于所述散热风道的上方并与散热器的顶面紧贴。通过该固定板不仅能使该散热风道相对密封,从而提升其散热效果,进一步避免热量对电磁灶内部元件的影响,而且可通过该线盘固定板对线盘进行散热,保证电磁灶性能的稳定性。
进一步,所述线盘组件还包括用于支撑该固定板的弹性支撑件,该弹性支撑件设置在固定板与底壳之间,并使线盘始终保持与面板相抵的状态,同时使固定板与散热器的顶面紧贴。组装后,面板与线盘相抵,从而下压线盘固定板,而且散热风道的密封性进一步加强,并且对线盘的散热效果更好。
作为优选,所述导风罩的顶壁上于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依次形成引导面和导向面,其中引导面与散热器的顶面齐平,所述导向面为弧形凸面并与引导面相切,从而能更好地将散热器产生的热量通过导风罩由散热孔导出。
进一步,所述引导面与导向面之间形成连接平滑的过渡,且该导向面的曲率半径为90~120mm。
作为优选,所述散热器为翅片式散热器,其顶部的翅片形成有与所述散热风道的走向一致的散热通槽,有利于散热器上的热量沿散热风道,从导风罩导出至外部。
作为优选,所述机壳内还设置有控制面板结构,该包括控制面板结构包括控制面板及其支架,所述的控制面板位于所述的面板之后,所述的支架固定在底壳上,且该支架包括顶部的安装台,所述控制面板设置在该安装台上,并且安装台与控制面板之间设置有弹性件,在该弹性件的作用下,所述的控制面板上的显示/输入部件始终与面板保持紧贴状态。从而有效避免控制面板的显示部件与面板之间的安装间隙,保证按键的灵敏性。
控制面板在安装台上的安装方式有多种,作为优选,所述安装台的顶部开设有安装槽,所述控制面板嵌装在安装槽中,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控制面板的底部与安装槽的底面之间,并且控制面板与安装台的侧壁以卡扣方式限位。如此不仅方便控制面板的安装,并能使控制面板稳固地安装在安装台上。
为使控制面板能更稳固地安装在安装台上,优选地,所述安装槽的内侧壁上均设有至少两个卡扣压柱,各卡扣压柱均包括受力状态下能发生一定变形的柱体和设置在该柱体上的压块,该压块凸于安装槽中,且在控制面板安装于安装台的状态下,该压块压制在控制面板的前端面并使控制面板施压于弹性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灶中设置有散热风道,该散热风道包括风机、散热器以及导风罩,散热器与至少一个工作时会发热的电子元件相接触,风机的出风口、散热器以及导风罩的进风口依次相对,所述底壳的底部或侧壁上开设有散热孔且底壳底部留有与外界空气流通的空间,上述导风罩的出风口通向该散热孔。电磁灶使用过程中,IGBT元件等电子元件会产生大量热量,而这些电子元件的耐温性能有限,因此将散热器与这些电子元件接触能起到更好的散热效果,并且该散热器产生的热量直接由导风罩引导排出,可避免热量对电磁灶内部其他元部件的影响,同时缩短了由风机出风口吹出的风在电磁灶中的路径,从而减少对风的阻力,使得散热效果更好,散热效率更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磁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另一方向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图1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磁灶的局部结构分解图;
图6为图5中C部分的局部结构分解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显示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另一方向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显示组件的局部结构分解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线盘组件的局部结构分解图;
图11为图10的另一方向结构示意图;
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安装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4中Ⅰ部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13所示,一种电磁灶,包括机壳1,该机壳1中设置有散热风道2、线盘组件3以及控制面板结构4,该机壳1包括面板11和底壳12,底壳12上设置有用于控制线盘30工作的控制电路板23。上述散热风道2包括风机20、散热器21以及导风罩22,该风机20的进风孔121设置在底壳12的底面。本实施例中散热器21位于上述控制电路板23上方并与该控制电路板23中至少一个工作时会发热的电子元件13相接触,由于电磁灶使用过程中,IGBT等电子元件会产生大量热量,而IGBT元件的耐温性能有限,因此将散热器21直接设置在工作时会发热的电子元件13上能起到更好的散热效果,能有效保证电磁灶性能的稳定性。进一步,为了能更好地使整个控制电路板23得到广泛的散热,上述的控制电路板23中至少一个工作时会发热的电子元件13布置在控制电路板的中央位置,上述的散热器21底部贴设在所述的发热电子元件13上并以横贯控制电路板23中央的姿态布置,控制电路板23上的其余电子元件则分别布置在位于散热器21两侧的控制电路板23上。本实施例中的散热器21为翅片式散热器,其顶面形成有与与所述散热风道2的走向一致的散热通槽211。
上述导风罩22包括顶壁和两侧的侧壁,该顶壁为一体件,包括引导面221和导向面222,其中引导面221与上述散热器21的顶面齐平,并且该引导面221的自由端外凸于导风罩22并与散热器21顶面衔接。引导面221与导向面22之间形成连接平滑的过渡,且该导向面222的曲率半径为90~120mm。
上述两侧侧壁围设在顶壁的前后两侧,且两侧壁及顶壁的一端围设形成导风罩22的进风口223,并使上述风机20的出风口、散热器21以及导风罩22的进风口223依次相对,而两侧壁及顶壁的另一端围设形成导风罩22的出风口224,该出风口22与设置在底壳12底面上的散热孔122正对,从而能较好地将热量通过上述散热风道2从机壳1底部的散热孔122排出。进一步,上述风机20的进风孔121与散热孔122的距离为275~300mm,避免由散热孔122排出的热风通过进风孔121进入散热风道3。与现有电磁灶的散热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中的散热风道2将电磁灶产生的热气直接通过电磁灶底部排出,有效避免现有技术中侧面排热对橱柜的影响,同时导风罩22将风直接由电磁灶底部排出,缩短了整个风道的长度,从而降低了风道对风的阻力,提升了散热效果,此外,导风罩22将风直接由底部排出,可有效避免热量对电磁灶内部其他元部件的影响。
上述线盘组件3包括线盘30和用于安装该线盘30的安装支架31,该安装支架31包括用于固定线盘30的固定板311和用于支撑该固定板311的弹性支撑件312,该弹性支撑件312设置在固定板311与底壳12之间,并使线盘30保持与面板11相抵的趋势,同时使固定板311与散热器21的顶面紧贴。这样不仅能通过线盘30与面板11的足够靠近而提升电磁灶的性能,而且面板11下压线盘组件3而使固定板311与散热器21的顶面紧贴,从而形成相对密封的散热风道2,除对IGBT元件进行集中散热外,还能通过固定板311对线盘30进行散热,从而提升电磁灶的整体散热效果。
上述线盘30通过连接组件定位在固定板311上,该连接组件包括设置在固定板311与线盘30底部之间的插连结构和设置在线盘30周沿而固定板311之间的卡扣结构。该插连结构包括设置在线盘30底部与固定板311连接处其中一处的插柱301和设置在另一处、供该插柱301插入的插孔313。本实施例中,线盘30的底部均布有三根插柱301,而固定板311的对应处设置有供该插柱301插入的插孔313,从而将该限位定位在固定板311上。该卡扣结构包括设置在线盘30周沿与固定板311连接处其中一处的卡扣块314和设置在另一处、供该卡扣块314卡入的卡扣槽302,并且,该卡扣槽302和卡扣块314均至少为两个并分别沿线盘30周向均设。本实施例中,上述卡扣块314为竖向设置在固定板311顶面的凸块,且该凸块为四个并围绕线盘30周向均设,对应地,线盘30的周沿上沿周向均设有四个水平凸块303,各水平凸块303上均设置有径向向外开口的缺口,各缺口形成上述卡扣槽302。当线盘30底部的各插柱301插入对应的插孔313时,卡扣块314随即卡入对应的卡扣槽302中,从而将线盘30稳固地设置在固定板311上。
上述弹性支撑件312呈柱状,包括竖向设置的支撑柱32和套设在该支撑柱32上的压缩弹簧33,该连接孔315的孔直径大于限位帽321的宽度,压缩弹簧33的外径大于连接孔315的孔直径,该支撑柱32的下端固定在底壳12上,上端穿设在固定板311的连接孔315中,并将压缩弹簧33的上端限位在该连接孔315中。为将压缩弹簧33稳固地设置在支撑柱32中,该支撑柱32的上端周向向外延伸而形成限位帽321,此外,该限位帽32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防旋凹陷322。同时,支撑柱32的下端开设有沿其高度方向延伸的安装孔323,而底壳12的对应处开设有通孔,一螺钉(未示出)依次穿过上述通孔和安装孔323而将支撑柱32固定在底壳12上。支撑柱32通过螺钉固定在底壳12上,压缩弹簧33套设在支撑柱32上。
。安装时,将固定板311放置在弹性支撑件312上,并将连接孔315对准弹性支撑件312下压,压缩弹簧33被压缩而施力于固定板311,限位帽321穿过连接孔315,固定板311限位于压缩弹簧33与限位帽321之间,并在该弹性支撑件312的作用下,使线盘30与面板11保持相抵的状态。
上述控制面板结构4包括控制面板40及其支架41其中控制面板40位于面板11之后。上述支架41包括顶部的安装台411,控制面板40设置在该安装台411上,并且安装台411与控制面板40之间设置有弹性件42,该弹性件42能使控制面板40的显示/输入部件402与面板11始终保持紧贴状态。弹性件42的设置,能有效避免控制面板40与面板11之间的安装间隙,从而保证控制面板40上按键的灵敏性。
进一步,本实施例中安装台411的顶部设置有安装槽45,上述控制面板40嵌装在安装槽45中,上述弹性件42设置在控制面板40的底部与安装槽45的底面之间,并且控制面板40与安装槽45的侧壁以卡扣方式限位。
具体地,安装槽45的内侧壁上沿周向均设有多个卡扣压柱43,各卡扣压柱43均包括受力状态下能发生一定变形的柱体431和设置在该柱体431上的压块432,该压块432凸于安装槽45中,且在控制面板40安装于安装台411的状态下,该压块432能压制在控制面板40的前端面并使控制面板40施压于弹性件42,而使弹性件42反作用于控制面板40,以使控制面板40上的显示/输入部件402始终与面板11保持相抵状态。
本实施例中,安装槽45邻近柱体431两侧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缺口433,而上述压块432即为柱体的前端内弯折部,且该压块432的顶部形成有引导控制面板40的侧边压入压块432底部的导向斜面434,以便于控制面板40压入压块432的下方。
安装时,将控制面板40沿导向斜面434下压,柱体431受力而发生形变,控制面板40的侧边卡入压块432的下方并施压于弹性件42,从而使该弹性件42发生弹性变形而反作用于控制面板40,使得控制面板40上的显示/输入部件402始终保持与面板11紧贴状态。
此外,上述支架41还包括设置在安装台411底部并用于支撑该安装台411的四个支脚412,各支脚412的底部均开设有定位孔413,对应地,所述壳体12的相应位置上设置有与上述支脚412一一对应并分别插入各定位孔413的定位柱44,从而使支架41稳固地设置在壳体12上,进一步保障控制面板40的稳固安装。
进一步,壳体12内还设置有感应开关电路板51,本实施例中该感应开关电路板51应用于磁感应开关。该感应开关电路板51同样位于所述的面板11之后,且该感应开关电路板51上还设置有用于安装该永磁体53的安装件54,且该安装件54间隔设置在感应开关电路板51与控制面板40之间。
通过对安装件54高度的调整以及在感应开关电路板51上安装位置的控制,即能控制感应开关电路板51与控制面板40的间隙以及保证两者中心的对齐,从而保证感应开关电路板51相对于控制面板40的安装位置的稳定性,进而增强感应开关的感应灵敏性,即通过该安装件54即能实现感应开关电路板51在控制面板40上的定位安装,无需定位工装,方便感应的组装,降低了生产成本。此外,本实施例中的安装件54还能方便永磁体53的安装。
具体地,上述安装件54的外形呈圆柱状,其外周沿周向形成环形的限位凸缘540,该限位凸缘540沿安装件54高度方向将安装件54分隔为第一部分542和第二部分543。
该安装件54中设有向上开口的嵌装槽541,永磁体53嵌装于该嵌装槽541中。进一步,嵌装槽541底端的内周壁径向向内延伸形成环状的限位凸阶546,且该限位凸阶546围设形成第一安装腔544,该限位凸阶546的环状顶面与限位凸阶546上侧的嵌装槽541内周壁之间围设形成第二安装腔545,该第一安装腔544和第二安装腔545分别用于安装不同规格的永磁体53。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腔544用于安装8mm的永磁体53,而第二安装腔545用于安装10mm的永磁体53。当第二安装腔545中安装10mm的永磁体53时,为避免永磁体53对磁感应开关旋钮中霍尔元件的影响,组装时,在该永磁体53外套设隔绝铁圈56后再嵌装于第二安装腔545中。
进一步,感应开关电路板51上开设有供该安装件54插入的第一通孔511,上述第一部分542容置在所述控制板的第一通孔511中,限位凸缘540位于第一通孔511的底部并被第一通孔511的边缘所限位。感应开关电路板51与控制面板40之间设置有两个针脚55,各针脚55的一端连接在感应开关电路板51的底部,而另一端连接在控制面板40上,从而使得感应开关电路板51固定在控制面板40的上方并能实现感应开关电路板51与控制面板40之间的通信,同时使感应开关电路板51与控制面板40之间形成安装间隙57。而控制面板40上开设有第二通孔401,安装件54的第二部分543容置在第二通孔401中,同时安装件54的限位凸缘540则被限位在所述的安装间隙57中。本实施例中,该安装件54为塑料件,其底部开设有溢胶孔547。
Claims (10)
1.一种电磁灶,包括机壳(1),该机壳(1)中设置有散热风道(2)和线盘组件(3),上述机壳(1)包括面板(11)和底壳(12),上述散热风道(2)包括风机(20)和散热器(21),上述线盘组件(3)包括设置在面板(11)与底壳(12)之间的线盘(30),所述底壳(12)上设置有用于控制线盘(30)工作的控制电路板(23),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道(2)还包括具有进风口(223)和出风口(224)的导风罩(22),所述散热器(21)位于上述控制电路板(23)上方并与该控制电路板(23)中至少一个工作时会发热的电子元件(13)相接触,所述风机(20)的出风口、散热器(21)以及导风罩(22)的进风口(223)依次相对,所述底壳(12)的底部或侧壁上开设有散热孔(122),上述导风罩(22)的出风口(224)通向该散热孔(12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罩(22)的顶壁于导风罩(22)的进风口(223)与出风口(224)之间依次形成引导面(221)和导向面(222),其中引导面(221)与散热器(21)的顶面齐平,导向面(222)通向散热孔(122),且为弧形面并与引导面(221)相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面(221)与导向面(222)之间形成连接平滑的过渡,且该导向面(222)的曲率半径为90~120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21)为翅片式散热器,其顶面形成有与所述散热风道(2)的走向一致的散热通槽(21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电路板(23)中至少一个工作时会发热的电子元件(13)布置在控制电路板(23)的中央位置,所述的散热器(21)底部贴设在所述的发热电子元件(13)上并以横贯控制电路板(23)中央的姿态布置,控制电路板(23)上的其余电子元件则分别布置在位于散热器(21)两侧的控制电路板(23)上。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盘组件(3)还包括固定板(311),所述线盘(30)安装在该固定板(311)上,且该固定板(311)位于所述散热风道(2)的上方并与散热器(21)的顶部紧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盘组件(3)还包括用于支撑该固定板(311)的弹性支撑件(312),该弹性支撑件(312)设置在固定板(311)与底壳(12)之间,并使线盘(30)始终保持与面板(11)相抵的状态,同时使线盘固定板(311)的下表面与散热器(21)的顶部紧贴。
8.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1)内还设置有控制面板结构(4),该包括控制面板结构(4)包括控制面板(40)及其支架(41),所述的控制面板(40)位于所述的面板(11)之后,所述的支架(41)固定在底壳(12)上,且该支架(41)包括顶部的安装台(411),所述控制面板(40)设置在该安装台(411)上,并且安装台(411)与控制面板(40)之间设置有弹性件(42),在该弹性件(42)的作用下,所述的控制面板(40)上的显示/输入部件(402)始终与面板(11)保持紧贴状态。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台(411)的顶部开设有安装槽(45),所述控制面板(40)嵌装在该安装槽(45)中,而所述弹性件(42)设置在控制面板(40)的底部与安装槽(45)的底面之间,并且该控制面板(40)与安装槽(45)的侧壁以卡扣方式限位。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磁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45)的侧壁上均设有至少两个卡扣压柱(43),各卡扣压柱(43)均包括受力状态下能发生一定变形的柱体(431)和设置在该柱体(431)上的压块(432),该压块(432)凸于安装槽(45)中,且在控制面板(40)安装于安装台(411)的状态下,该压块(432)压制在控制面板(40)的前端面并使控制面板(40)施压于弹性件(42)。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461955.8U CN206347612U (zh) | 2016-12-29 | 2016-12-29 | 一种电磁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461955.8U CN206347612U (zh) | 2016-12-29 | 2016-12-29 | 一种电磁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347612U true CN206347612U (zh) | 2017-07-21 |
Family
ID=593195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461955.8U Active CN206347612U (zh) | 2016-12-29 | 2016-12-29 | 一种电磁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347612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90109A (zh) * | 2020-03-12 | 2021-09-14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电灶及包括在该电灶中的空气引导件 |
-
2016
- 2016-12-29 CN CN201621461955.8U patent/CN206347612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90109A (zh) * | 2020-03-12 | 2021-09-14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电灶及包括在该电灶中的空气引导件 |
CN113390109B (zh) * | 2020-03-12 | 2024-05-07 | Lg电子株式会社 | 电灶及包括在该电灶中的空气引导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445669B (zh) | 一种电磁电压力锅 | |
EP3332676B1 (en) | Electric pressure cooker | |
CN101354149A (zh) | 一种电磁炉 | |
CN203873542U (zh) | 电饭煲 | |
CN206347612U (zh) | 一种电磁灶 | |
CN106642233A (zh) | 一种电磁灶 | |
CN206330168U (zh) | 一种电磁灶 | |
WO2020151260A1 (zh) | 电磁加热盘及电饭煲 | |
KR20190085975A (ko) | 자기 스트립 장착 브래킷 및 가전 제품 | |
KR102360603B1 (ko) | 방열 구조, 가열 모듈 및 조리 장치 | |
CN106642237B (zh) | 一种电磁灶 | |
CN206330170U (zh) | 一种电磁灶 | |
CN203436163U (zh) | 一种电磁电压力锅 | |
CN206462858U (zh) | 温控器的安装结构和烹饪器具 | |
CN206449693U (zh) | 一种电磁灶 | |
CN201318708Y (zh) | 一种电磁炉 | |
CN103747550B (zh) | 电磁机芯及电磁炉 | |
CN205847651U (zh) | 电磁加热设备的散热系统 | |
WO2019196593A1 (zh) | 一种散热结构、加热模组和烹饪设备 | |
CN109246876B (zh) | 一种加热模组 | |
CN203775443U (zh) | 电磁机芯及电磁炉 | |
CN106028494A (zh) | 电磁加热设备的散热系统 | |
CN208458033U (zh) | 一种电磁炉底座 | |
CN201606924U (zh) | 一体式电磁炉模块 | |
CN205670892U (zh) | 一种led驱动电源的外壳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