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42566U - 一种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的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的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342566U
CN206342566U CN201620934671.XU CN201620934671U CN206342566U CN 206342566 U CN206342566 U CN 206342566U CN 201620934671 U CN201620934671 U CN 201620934671U CN 206342566 U CN206342566 U CN 2063425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tral valve
test
valve support
circulating
circ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93467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永新
梅运清
张智强
单颖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ongji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ongji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ongji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ongji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162093467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3425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3425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3425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一种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的系统,涉及可植入体内的假体,尤其涉及用于心脏瓣膜性能测试的测试装置,包括内置二尖瓣瓣膜支架的瓣膜测试部件,液体循环装置和监测装置;第一测试部是左室心尖部具有循环入口的心脏标本,第二测试部是一段缝合被测试二尖瓣瓣膜支架的人工血管或血管标本;液体循环装置与第一测试部连接,构成定常流循环的第一测试循环通路或者模拟人体心室搏动的第二测试循环通路;液体循环装置与第二测试部连接,构成循环侧枝连接的第三测试循环通路,能够实现二尖瓣瓣膜支架的流体力学性能、支架固定状态、瓣膜返流、瓣周漏、对周围重要组织结构影响的体外测试,完成二尖瓣瓣膜支架的耐久性实验。

Description

一种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的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可植入体内的假体,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心脏瓣膜性能测试的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二尖瓣疾病是目前主要的心脏疾病之一,有风湿性、退行性和先天性等多种病因,外科手术换瓣是二尖瓣疾病患者治疗的主要手段,换瓣手术技术成熟、可靠、效果肯定。但创伤大、风险高,随着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手术在临床的逐步推广使用,经皮二尖瓣瓣膜置换的研究也已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二尖瓣在解剖结构上复杂、介入人工瓣膜的定位固定困难,易伤及腱索或乳头肌,术后极易形成瓣周漏、左室流出道狭窄等并发症,所以二尖瓣瓣膜支架的研究相对困难。
2014年,英国St Thomas医院的四位医生完成了世界上较早的经导管二尖瓣植入术(TMVI),已使二尖瓣的经导管瓣膜置换成为可能,目前已有多种二尖瓣瓣膜支架进入临床研究阶段。而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有关的体外测试装置却缺乏。
在人工瓣膜的研究中,必然要了解瓣膜的各项性能,我国的人工瓣膜研究始于1965年,而对于瓣膜性能测试装置进行系统研究的是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开始,清华大学研制了一系列用于瓣膜体外性能测试的系统,国家也根据这套装置达到的技术水平,制定了我国人工心脏瓣膜的质量检测标准。随着瓣膜研究的逐步深入,体外检测系统也逐步得到改进和完善,但大多的测试系统均通过把瓣膜直接缝合在瓣架上,远端连接硅橡胶等材料做的主动脉管,来测试瓣膜,而瓣膜的固定方法、位置,及远端主动脉管的尺寸、弹性大小均对测试结果有影响。经导管瓣膜支架由于其结构、植入固定方式等的特殊性,一般的瓣膜测试系统并不适用于经导管瓣膜支架的体外测试。
中国的发明专利“可用于介入瓣膜和其他瓣膜体外性能测试的装置”(中国发明专利号:ZL200610116448.5,授权公告号:CN101147706B)公开了我们既往研制的用于介入瓣膜和其他瓣膜体外性能测试的装置,包括一可产生脉动流的脉动仪和与脉动仪相连的可内置瓣膜的一段(人造)血管,以及外包液囊的部分组成,该装置经连接动力系统、变温系统及阻力系统后即可对介入瓣膜和其他人工瓣膜进行体外性能测试。通过脉动仪连接一段带左室流出道、主动脉瓣环的主动脉,可把介入瓣膜植入到主动脉瓣上、瓣下及瓣环的位置来达到测试介入瓣膜的要求。该现有技术方案通过在测试系统上相连一段可内置瓣膜的(人造)血管,来测试经导管瓣膜支架的性能,这种方法解决了介入瓣膜支架(主要是介入肺动脉瓣膜和介入主动脉瓣膜)在血管内的体外测试问题。但对于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的体外测试,由于二尖瓣瓣膜支架植入体内后位于房室交界的位置,该现有技术方案并不适用。
中国的发明专利“可用于介入瓣膜体外模拟释放及性能测试装置”(中国发明专利号:ZL201210422865.8,授权公告号:CN102949252B)公开了另外一种可用于介入瓣膜体外模拟释放及性能的测试装置,包括软件控制装置、脉冲驱动装置及体外模拟装置;软件控制装置包括电路集成模块及操作软件,具有调节信号输出通道及数据采集输入通道,脉冲驱动装置为动力驱动机构,体外模拟装置包括模拟人体的心室,连接在心室上的人造主动脉血管,然后连接按人体比例的从主动脉弓一直到股动脉的人造主动脉弓血管;体外模拟装置具有用于调节所述测试装置内循环的液体温度的调温反馈系统、在介入瓣膜释放及检测中进行观察或拍照的摄像系统及用于模拟人体心血管系统的阻力和顺应性的阻尼系统。该现有技术方案通过体外模拟人造左室、主动脉血管及冠脉血管的方法,适用于主动脉瓣膜支架的测试,对于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的体外测试同样也不适用。
上述现有技术方案主要存在以下尚未解决的技术问题:
1.介入肺动脉瓣瓣膜支架和介入主动脉瓣瓣膜支架为圆形的设计,而二尖瓣瓣膜支架的整体形状往往为马鞍形的设计,与血管的圆形结构不完全符合;测试部位采用人造左室、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的设计,也只能用于测试主动脉瓣瓣膜支架在主动脉瓣位置时的特征,不能用于植入部位为左房和左室交界位置(即二尖瓣的位置)的二尖瓣瓣膜支架的测试。
2.由于支架上的固定装置直接影响支架在血管内的特性,二尖瓣瓣膜支架的固定特征及其对周围重要组织结构的影响也是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测试的重要内容,由于主动脉瓣瓣膜支架采用在血管内支撑固定的方式,而二尖瓣瓣膜支架在体内主要通过倒勾的方式固定,上述现有技术方案的测试部位并不能测试二尖瓣瓣膜支架的固定特征及其对周围重要组织结构的影响。
3.二尖瓣的血流动力学与主动脉瓣不同,二尖瓣为房室间的通道,由低压的心房流向心室,再关闭使心室的血流向主动脉,而主动脉瓣为左心室的血流流向主动脉,所以在体外测试时的循环环路完全不同,单纯的通过上述现有技术方案的测试循环通路,并不能满足二尖瓣瓣膜支架的体外测试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的系统,专门用于二尖瓣瓣膜支架的体外性能测试,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方案尚未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的系统,包括内置被测试二尖瓣瓣膜支架的瓣膜测试部件,为瓣膜测试部件提供的定常流或脉动流循环液体的液体循环装置,以及用于监测瓣膜支架性能指标的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瓣膜测试部件包括第一测试部和第二测试部;
所述的第一测试部是左室心尖部具有循环入口的心脏标本;所述的心脏标本包括离体动物心脏或采用人工材料制作的模拟心脏,所述的循环入口是一段缝合在左室心尖部的人工血管或血管标本;通过循环入口或左房途径植入的被测试二尖瓣瓣膜支架,以模拟体内释放的方式释放到心脏标本内,固定在与真实二尖瓣瓣膜置换术完全符合的解剖部位;
所述的第二测试部是一段直径与被测试二尖瓣瓣膜支架相当的人工血管或血管标本,被测试二尖瓣瓣膜支架缝合在该段血管内;血管的上端开口构成侧支循环入口,二尖瓣瓣膜封闭血管的下端,形成模拟左心室的空腔;
所述的监测装置包括连接到循环入口的第一压力监测装置,连接到主动脉出口的第二压力监测装置,以及置于二尖瓣瓣膜支架返流出口通道的返流计量器;
所述的液体循环装置包括产生脉动流及定常流的循环驱动装置,用于调节循环环路阻力的阻力装置,以及用于储存循环液体的储液罐;
所述的液体循环装置与第一测试部连接,构成定常流循环的第一测试循环通路或者模拟人体心室搏动的第二测试循环通路;所述的液体循环装置与第二测试部连接,构成循环侧枝连接的第三测试循环通路;
经由第一测试循环通路进入左心室的循环液体,通过二尖瓣瓣膜支架返流进入左心房并经肺静脉进入返流计量器;
经由第二测试循环通路进入左心室的循环液体,从主动脉送出后再通过肺静脉进入左心房,经由二尖瓣瓣膜支架返回左心室,形成模拟人体心室搏动的脉动流循环;
经由第三测试循环通路进入第二测试部的定常流或脉动流循环液体,通过二尖瓣瓣膜支架返流直接进入返流计量器。
本实用新型的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的系统的一种较佳的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测试循环通路包括主循环回路和瓣膜支架返流支路,所述的主循环回路的液体循环路径为:循环驱动装置-第一压力监测装置-左室心尖部的循环入口-左心室-左室流出道-主动脉瓣-主动脉-第二压力监测装置-阻力装置-储液罐-循环驱动装置;循环液体在循环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形成沿主循环回路循环的定常流;所述的瓣膜支架返流支路为:左心室-二尖瓣瓣膜支架-左心房-肺静脉-返流计量器;二尖瓣瓣膜支架产生的瓣周漏和瓣膜返流,沿二尖瓣返流支路流入返流计量器。
本实用新型的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的系统的一种更好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二测试循环通路的液体循环路径为:循环驱动装置-第一压力监测装置-左室心尖部的循环入口-左心室-左室流出道-主动脉瓣-主动脉-第二压力监测装置-阻力装置-储液罐-肺静脉-左心房-二尖瓣瓣膜支架-左心室;循环液体在循环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模拟人体的左心室搏动,形成流过二尖瓣瓣膜支架的脉动流。
本实用新型的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的系统的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测试循环通路包括循环侧枝连接回路和瓣膜返流支路,所述的循环侧枝连接回路的液体循环路径为:循环驱动装置-第一压力监测装置-侧支循环入口-阻力装置-储液罐-循环驱动装置;循环液体在循环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形成沿循环侧枝连接回路循环的定常流或脉动流;所述的瓣膜返流支路自侧支循环入口经由二尖瓣瓣膜支架进入返流计量器;二尖瓣瓣膜支架产生的瓣周漏和瓣膜返流,沿瓣膜返流支路流入返流计量器。
本实用新型的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的系统的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体循环装置还包括连接到储液罐的变温装置,用于调节循环流体的温度使其控制在35~40℃范围内,提供模拟人体体温的测试环境。
本实用新型的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的系统的一种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监测装置还包括探头置于心脏表面的心超检测装置,用于对瓣膜支架固定状态、瓣膜活动状态和瓣周漏进行检查监测,以及观测评估瓣膜支架对左室流出道的影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的系统,采用完整的心脏模型或心脏标本,配合以模拟体内释放方式经导管植入的二尖瓣瓣膜支架,通过改变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及左室心尖部缝合的人造血管之间的连接,构建多种可以模拟二尖瓣血流特征的测试循环通路,实现二尖瓣瓣膜支架的流体力学性能、支架固定状态、瓣膜返流、瓣周漏、对周围重要组织结构影响的体外测试,能够为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2、本实用新型的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的系统,将采用完整心脏标本的第一测试部与循环侧枝连接人工血管或血管标本的第二测试部相互结合,实现二尖瓣瓣膜支架的体外性能测试和耐久性实验,能够显著降低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实验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的系统的第一测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的系统的第二测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的系统的第一测试循环通路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的系统的第二测试循环通路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的系统的第三测试循环通路示意图。
图中,10-二尖瓣瓣膜支架,20-第一测试部,21-第二测试部,22-左心房,23-左心室,24-左室心尖部,25-左室流出道,26-主动脉瓣,27-主动脉,28-肺静脉,29-循环入口,30-侧支循环入口,31-循环驱动装置,32-第一压力监测装置,33-第二压力监测装置,34-阻力装置,35-储液罐,36-变温装置,37-返流计量器,38-心超检测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行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图3至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的系统的一个实施例如所示,包括内置被测试二尖瓣瓣膜支架10的瓣膜测试部件,为瓣膜测试部件提供的定常流或脉动流循环液体的液体循环装置,以及用于监测瓣膜支架性能指标的监测装置;
所述的瓣膜测试部件包括第一测试部20和第二测试部21;
所述的第一测试部20是左室心尖部24具有循环入口29的心脏标本;所述的心脏标本包括离体动物心脏或采用人工材料制作的模拟心脏,所述的循环入口29是一段缝合在左室心尖部24的人工血管或血管标本;通过循环入口29或左房途径植入的被测试二尖瓣瓣膜支架10,以模拟体内释放的方式释放到心脏标本内,固定在与真实二尖瓣瓣膜置换术完全符合的解剖部位,参见图1;
所述的第二测试部21是一段直径与被测试二尖瓣瓣膜支架10相当的人工血管或血管标本,被测试二尖瓣瓣膜支架10缝合在该段血管内;血管的上端开口形成侧支循环入口30,二尖瓣瓣膜封闭血管的下端,形成模拟左心室的空腔,参见图2;
所述的监测装置包括连接到循环入口29(包括循环入口29或侧枝循环入口30)的第一压力监测装置32,连接到主动脉27出口的第二压力监测装置33,以及置于二尖瓣瓣膜支架10返流出口通道的返流计量器37;所述的返流计量器37的具体实施例是置于二尖瓣瓣膜支架10返流出口通道的量杯或其它具有容量刻度的液体容器。
所述的液体循环装置包括产生脉动流及定常流的循环驱动装置31,用于调节循环环路阻力的阻力装置34,以及用于储存循环液体的储液罐35;所述的循环驱动装置31是用于产生脉动流及定常流的动力驱动装置;所述的脉动流可以调节脉动的频率和压力,用于提供模拟人体的心室驱动系统,推动远端瓣膜的活动;所述的定常流可以调节压力大小和流速,用于提供平稳压力的循环液体流动。所述的阻力装置34是用于调节循环环路阻力的装置,可以通过调节循环环路内腔大小的方式来调节阻力,用于模拟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循环阻力。
所述的液体循环装置与第一测试部20连接,构成定常流循环的第一测试循环通路或者模拟人体心室搏动的第二测试循环通路;所述的液体循环装置与第二测试部21连接,构成循环侧枝连接的第三测试循环通路;借助第一压力监测装置32和第二压力监测装置33的指示,通过调节阻力装置34可以调节各个测试循环通路的循环压力。
经由第一测试循环通路进入左心室23的循环液体,通过二尖瓣瓣膜支架10返流进入左心房22并经肺静脉28进入返流计量器37,实现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置换后的瓣周漏和瓣膜返流体外测试;
经由第二测试循环通路进入左心室23的循环液体,从主动脉27送出后再通过肺静脉28进入左心房22,经由二尖瓣瓣膜支架10返回左心室23,形成模拟人体心室搏动的脉动流循环,实现二尖瓣瓣膜支架的固定状态、瓣膜活动、左室流出道影响的测试监测,或者进行二尖瓣瓣膜及支架的耐久性实验;
经由第三测试循环通路进入第二测试部21的定常流或脉动流循环液体,通过二尖瓣瓣膜支架返流直接进入返流计量器37,实现瓣膜返流量的体外测试和评价。
根据图3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的系统的实施例,所述的第一测试循环通路包括主循环回路和瓣膜支架返流支路,所述的主循环回路的液体循环路径为:循环驱动装置31-第一压力监测装置32-左室心尖部24的循环入口29-左心室23-左室流出道25-主动脉瓣26-主动脉27-第二压力监测装置33-阻力装置34-储液罐35-循环驱动装置31;循环液体在循环驱动装置31的驱动下,形成沿主循环回路循环的定常流;所述的瓣膜支架返流支路为:左心室23-二尖瓣瓣膜支架10-左心房22-肺静脉28-返流计量器37;二尖瓣瓣膜支架10产生的瓣周漏和瓣膜返流,沿二尖瓣返流支路流入返流计量器37,进行瓣膜返流量计量。
根据图4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的系统的实施例,所述的第二测试循环通路的液体循环路径为:循环驱动装置31-第一压力监测装置32-左室心尖部24的循环入口29-左心室23-左室流出道25-主动脉瓣26-主动脉27-第二压力监测装置33-阻力装置34-储液罐35-肺静脉28-左心房22-二尖瓣瓣膜支架10-左心室23;循环液体在循环驱动装置31的驱动下模拟人体的左心室搏动,形成流过二尖瓣瓣膜支架10的脉动流。
根据图5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的系统的实施例,所述的第三测试循环通路包括循环侧枝连接回路和瓣膜返流支路,所述的循环侧枝连接回路的液体循环路径为:循环驱动装置31-第一压力监测装置32-侧支循环入口30-阻力装置34-储液罐35-循环驱动装置31;循环液体在循环驱动装置31的驱动下,形成沿循环侧枝连接回路循环的定常流或脉动流;所述的瓣膜返流支路自侧支循环入口30经由二尖瓣瓣膜支架10进入返流计量器37;二尖瓣瓣膜支架10产生的瓣周漏和瓣膜返流,沿瓣膜返流支路流入返流计量器37,进行瓣膜返流量计量。
在图3至图5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的系统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液体循环装置还包括连接到储液罐35的变温装置36,用于调节循环流体的温度使其控制在35~40℃范围内,提供模拟人体体温的测试环境。
根据图3和图4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的系统的实施例,所述的监测装置还包括探头置于心脏表面的心超检测装置38,所述的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的系统通过经心脏标本表面心超检测操作,对瓣膜支架固定状态、瓣膜活动状态和瓣周漏进行检查监测,观测评估瓣膜支架对左室流出道的影响。
用于本实用新型的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的系统的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方法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选择用于构成第一测试部20的心脏标本,在心脏标本的左室心尖部24缝合一段人工血管或血管标本作为循环入口29,在37℃左右的正常人体体温环境下,经左室心尖部24的循环入口29或经左心房侧行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植入术,在经心脏标本表面心超引导下将被测二尖瓣瓣膜支架10准确植入二尖瓣的位置;
步骤2:依照第一测试循环通路建立连接第一测试部20的主循环回路和瓣膜支架返流支路,启动循环驱动装置31提供定常流,配合阻力装置34调节循环压力,利用返流计量器37收集计量左房侧流出的返流液体量,计算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置换后的瓣周漏和瓣膜返流量;本步骤通过调节循环驱动装置37的输出压力,结合阻力装置34调节循环压力,模拟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置换后的瓣周漏和瓣膜返流;通过收集通过第一测试部20的二尖瓣瓣膜支架10返流出口通道(肺静脉28)流出的液体量,实现瓣周漏和瓣膜返流量的计量和评价
步骤3:依照第二测试循环通路建立连接第一测试部20的液体循环路径,启动循环驱动装置37提供模拟人体心室搏动的脉动流,通过经心脏标本表面心超检测操作,对瓣膜支架固定状态、瓣膜活动状态、左室流出道影响、瓣周漏和瓣膜返流量进行超声监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方法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4:选择一段直径与被测试二尖瓣瓣膜支架10相当的人工血管或血管标本,将被测试二尖瓣瓣膜支架10缝合在该段血管内,构成第二测试部21;
步骤5:依照第三测试循环通路建立连接第二测试部21的循环侧枝连接回路和瓣膜返流支路;启动循环驱动装置37提供定常流或脉动流,配合阻力装置34调节循环压力,利用返流计量器37收集计量经血管内缝合的二尖瓣瓣膜支架10返流的液体量,评价瓣膜返流量。本步骤通过调节循环驱动装置37的输出压力,结合阻力装置34调节循环压力,模拟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置换后的瓣膜返流;通过收集通过第二测试部21的二尖瓣瓣膜支架10返流出口通道流出的液体量,实现瓣膜返流量的计量和评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步骤2还包括经心脏标本表面心超检测的操作,能够对瓣膜支架的固定状态、瓣周漏和左室流出道影响进行超声监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方法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步骤3还包括对二尖瓣瓣膜支架进行耐久性实验的操作;通过利用阻力装置34和变温装置36调节循环液体的压力和温度,能够对二尖瓣瓣膜支架10在不同循环压力和不同温度环境下的耐久性进行评估。
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对以上所述实施例所作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的系统,包括内置被测试二尖瓣瓣膜支架的瓣膜测试部件,为瓣膜测试部件提供的定常流或脉动流循环液体的液体循环装置,以及用于监测瓣膜支架性能指标的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瓣膜测试部件包括第一测试部和第二测试部;
所述的第一测试部是左室心尖部具有循环入口的心脏标本;所述的心脏标本包括离体动物心脏或采用人工材料制作的模拟心脏,所述的循环入口是一段缝合在左室心尖部的人工血管或血管标本;通过循环入口或左房途径植入的被测试二尖瓣瓣膜支架,以模拟体内释放的方式释放到心脏标本内,固定在与真实二尖瓣瓣膜置换术完全符合的解剖部位;
所述的第二测试部是一段直径与被测试二尖瓣瓣膜支架相当的人工血管或血管标本,被测试二尖瓣瓣膜支架缝合在该段血管内;血管的上端开口构成侧支循环入口,二尖瓣瓣膜封闭血管的下端,形成模拟左心室的空腔;
所述的监测装置包括连接到循环入口的第一压力监测装置,连接到主动脉出口的第二压力监测装置,以及置于二尖瓣瓣膜支架返流出口通道的返流计量器;
所述的液体循环装置包括产生脉动流及定常流的循环驱动装置,用于调节循环环路阻力的阻力装置,以及用于储存循环液体的储液罐;
所述的液体循环装置与第一测试部连接,构成定常流循环的第一测试循环通路或者模拟人体心室搏动的第二测试循环通路;所述的液体循环装置与第二测试部连接,构成循环侧枝连接的第三测试循环通路;
经由第一测试循环通路进入左心室的循环液体,通过二尖瓣瓣膜支架返流进入左心房并经肺静脉进入返流计量器;
经由第二测试循环通路进入左心室的循环液体,从主动脉送出后再通过肺静脉进入左心房,经由二尖瓣瓣膜支架返回左心室,形成模拟人体心室搏动的脉动流循环;
经由第三测试循环通路进入第二测试部的定常流或脉动流循环液体,通过二尖瓣瓣膜支架返流直接进入返流计量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测试循环通路包括主循环回路和瓣膜支架返流支路,所述的主循环回路的液体循环路径为:循环驱动装置-第一压力监测装置-左室心尖部的循环入口-左心室-左室流出道-主动脉瓣-主动脉-第二压力监测装置-阻力装置-储液罐-循环驱动 装置;循环液体在循环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形成沿主循环回路循环的定常流;所述的瓣膜支架返流支路为:左心室-二尖瓣瓣膜支架-左心房-肺静脉-返流计量器;二尖瓣瓣膜支架产生的瓣周漏和瓣膜返流,沿二尖瓣返流支路流入返流计量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测试循环通路包括循环侧枝连接回路和瓣膜返流支路,所述的循环侧枝连接回路的液体循环路径为:循环驱动装置-第一压力监测装置-侧支循环入口-阻力装置-储液罐-循环驱动装置;循环液体在循环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形成沿循环侧枝连接回路循环的定常流或脉动流;所述的瓣膜返流支路自侧支循环入口经由二尖瓣瓣膜支架进入返流计量器;二尖瓣瓣膜支架产生的瓣周漏和瓣膜返流,沿瓣膜返流支路流入返流计量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到储液罐的变温装置,用于调节循环流体的温度使其控制在35~40℃范围内,提供模拟人体体温的测试环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监测装置还包括探头置于心脏表面的心超检测装置,用于对瓣膜支架固定状态、瓣膜活动状态和瓣周漏进行检查监测,以及观测评估瓣膜支架对左室流出道的影响。
CN201620934671.XU 2016-08-24 2016-08-24 一种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的系统 Active CN2063425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934671.XU CN206342566U (zh) 2016-08-24 2016-08-24 一种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的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934671.XU CN206342566U (zh) 2016-08-24 2016-08-24 一种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的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342566U true CN206342566U (zh) 2017-07-21

Family

ID=593208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934671.XU Active CN206342566U (zh) 2016-08-24 2016-08-24 一种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的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34256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73328A (zh) * 2016-08-24 2018-03-09 上海市同济医院 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的体外性能测试系统及其测试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73328A (zh) * 2016-08-24 2018-03-09 上海市同济医院 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的体外性能测试系统及其测试方法
CN107773328B (zh) * 2016-08-24 2023-10-03 上海市同济医院 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的体外性能测试系统及其测试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73328A (zh) 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的体外性能测试系统及其测试方法
Brewer et al. The dynamic aortic root: its role in aortic valve function
Paulsen et al. Modeling conduit choice for valve-sparing aortic root replacement on biomechanics with a 3-dimensional–printed heart simulator
CN110505841A (zh) 定尺寸导管、确定复杂解剖结构的尺寸的方法以及选择用于植入的假体的方法
Figliola et al. In vitro simula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circulation with congenital heart defects
CN110974317A (zh) 经导管二尖瓣疾病治疗手术的3d模型体外模拟装置及系统
Karamanou et al.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lessons learned from our ancestors
CN110974318A (zh) 一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体外模拟装置与模拟系统
CN206342566U (zh) 一种经导管二尖瓣瓣膜支架体外性能测试的系统
CN211749774U (zh) 一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体外模拟装置与模拟系统
Nguyen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f right ventricular hemodynamics after tricuspid valve replacement therapies to treat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KR101817825B1 (ko) 반사파 모사 밸브, 반사파 모사 밸브의 작동방법, 반사파 모사밸브를 활용한 반사파가 반영된 인공맥상파 재현 시스템 및 재현 방법
Garitey et al. Ventricular flow dynamic past bileaflet prosthetic heart valves
CN211787810U (zh) 经导管二尖瓣疾病治疗手术的3d模型体外模拟装置
Zhu et al. In vitro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s of leaflet design on the hem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ePTFE pulmonary prosthetic valves
Sakhaeimanesh et al. Analysis of regurgitation, mean systolic pressure drop and energy losses for two artificial aortic valves
Vukicevic et al. In vitro study of 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 in fontan circulation with respiration effects
Dumont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modeling of heart valve dynamics
KR20230119421A (ko) 적출 장기기반 심장질환 모사 유동 플랫폼
Liotta et al. Prosthetic and fascia lata valves: Hydrodynamics and clinical results
Khana et al. 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two phases circulatory system in arter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hepatitis A
Chen et al. In vitro evaluation of hemodynamic performance for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reconstruction with trileaflet ePTFE valved conduit
McLeod et al. Surgical phantom for off-pump 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Vargas et al. A novel flow performance metric for the assessment of prosthetic heart valves
TASCA STUDY OF THE BIOMECHANICS OF SURGICAL AORTIC VALVES-A MERGED MEDICAL AND BIOENGEENIRING VIEW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