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41229U - 一种通信电路及家用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信电路及家用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341229U
CN206341229U CN201720053106.7U CN201720053106U CN206341229U CN 206341229 U CN206341229 U CN 206341229U CN 201720053106 U CN201720053106 U CN 201720053106U CN 206341229 U CN206341229 U CN 2063412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stance
circuit
controller
triode
conn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05310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华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05310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3412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3412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3412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通信电路及家用电器,所述通信电路包括:第一电路及第二电路;第一控制器与第二控制器通过第一电路及第二电路连接,所述第一电路包括:第一PNP三极管、第一电阻、第三电阻及第四电阻;所述第二电路包括:第一NPN三极管、第五电阻、第七电阻及第八电阻。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低功耗、高可靠性的通信电路,该通信电路主要由互补的三极管对管来实现通信,只有在发送数据时三极管才导通,其余时候都在截止状态,这可以有效的降低待机功耗和减少三极管耗损,提高电路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通信电路及家用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电路及家用电器。
背景技术
现在的家用电器功能日益复杂,需要多个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简称MCU)来完成不同的功能,而不同的MCU需要通过通信以交换数据了,通常采用通信电路将不同的MCU连接。
目前,常用的通信电路是采用两个同类型的三极管来实现,而且无论通信电路是否发送数据,通信电路中的两个三极管都是工作的,因此对待机功耗、三极管寿命、电路可靠性都是不利的。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通信电路及家用电器,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无论通信电路是否发送数据,通信电路中的两个三极管都始终工作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通信电路,所述通信电路包括:第一电路及第二电路;
所述第一电路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器的发送端口连接,所述第一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路的第二端与第二控制器的接收端口连接;或者,所述第二电路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器的发送端口连接,所述第二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路的第二端与第二控制器的接收端口连接;
所述第一电路包括:第一PNP三极管、第一电阻、第三电阻及第四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PNP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PNP三极管的发射极与高电平连接,所述第一PNP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及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地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路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二电路包括:第一NPN三极管、第五电阻、第七电阻及第八电阻;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NPN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NPN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及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与高电平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NPN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地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电路还包括:第二电阻;
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高电平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电路还包括:第六电阻;
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与地连接。
可选地,所述通信电路还包括:第三电路及第四电路;
所述第三电路的第一端与第二控制器的发送端口连接,所述第三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路的第二端与第一控制器的接收端口连接;或者,所述第四电路的第一端与第二控制器的发送端口连接,所述第四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路的第二端与第一控制器的接收端口连接;
所述第三电路包括:第二PNP三极管、第九电阻、第十一电阻及第十二电阻;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PNP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PNP三极管的发射极与高电平连接,所述第二PNP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及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与地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路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四电路包括:第二NPN三极管、第十三电阻、第十五电阻及第十六电阻;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NPN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NPN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一端及所述十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二端与高电平连接,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NPN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地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三电路还包括:第十电阻;
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高电平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四电路还包括:第十四电阻;
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二端与地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控制器及所述第二控制器均为微控制单元MCU。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家用电器,包括上述任意一种通信电路。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信电路及家用电器,通信电路包括:第一电路及第二电路;所述第一电路包括:第一PNP三极管、第一电阻、第三电阻及第四电阻;所述第二电路包括:第一NPN三极管、第五电阻、第七电阻及第八电阻。考虑到现有的三极管通信电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低功耗、高可靠性的通信电路,该通信电路主要由互补的三极管对管来实现通信,只有在发送数据时三极管才导通,其余时候都在截止状态,这可以有效的降低待机功耗和减少三极管耗损,提高电路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控制器发送数据的波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控制器发送数据的波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控制器发送数据的波形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控制器发送数据的波形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一种通信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及图5所示,所述通信电路包括:第一电路1及第二电路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电路1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器5的发送端口连接,第一电路1的第二端与第二电路2的第一端通过电缆连接,第二2的第二端与第二控制器6的接收端口连接。
具体地,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电路1包括:第一PNP三极管Q1、第一电阻R1、第三电阻R3及第四电阻R4。其中,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与第一电路1的第一端连接,即与第一控制器5的发送端口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PNP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PNP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高电平Vcc连接,所述第一PNP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及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与地连接,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与第一电路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二电路2包括:第一NPN三极管Q2、第五电阻R5、第七电阻R7及第八电阻R8。其中,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与第二电路2的第一端连接,即与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NPN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NPN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及所述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与高电平Vcc连接,所述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与第二电路2的第二端连接,即与第二控制器6的接收端口连接,所述第一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地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四电阻R4与第五电阻R5通过电缆连接。第一电阻R1、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及第八电阻R8均用于限流。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器及所述第二控制器均为微控制单元MCU。
具体来说,当第一控制器5向第二控制器6发送数据时,如图2、图3所示,若第一控制器5的发送端口的发送数据为0,则A点为低电平,第一PNP三极管Q1饱和导通,此时B点为高电平,通过电缆,使得第一NPN三极管Q2饱和导通,C点为低电平,则第二控制器6接收端口接收的数据为0;若第一控制器5的发送端口的发送数据为1,则A点为高电平,第一PNP三极管Q1截止,此时B点为低电平,通过电缆,使得第一NPN三极管Q2截止,C点为高电平,则第二控制器6接收端口接收的数据为1。
由此可见,电路停止发送数据时,第一控制器5发送端口为高电平,第一PNP三极管Q1及第一NPN三极管Q2都截止,三极管没有损耗,寿命大大增加,电路没有损耗。
由此可见,考虑到现有的三极管通信电路存在的不足,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低功耗、高可靠性的通信电路,该通信电路主要由互补的三极管对管(第一PNP三极管Q1及第一NPN三极管Q2)来实现通信,只有在发送数据时三极管才导通,其余时候都在截止状态,这可以有效的降低待机功耗和减少三极管耗损,提高电路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二电路2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器5的发送端口连接,第二电路2的第二端与第一电路1的第一端通过电缆连接,第一电路1的第二端与第二控制器6的接收端口连接。
具体地,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电路1包括:第一PNP三极管Q1、第一电阻R1、第三电阻R3及第四电阻R4。其中,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与第一电路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PNP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PNP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高电平Vcc连接,所述第一PNP三极管Q1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及所述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与地连接,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与第一电路的第二端连接,即与第二控制器6的接收端口连接。
所述第二电路2包括:第一NPN三极管Q2、第五电阻R5、第七电阻R7及第八电阻R8。其中,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与第二电路2的第一端连接,即与第一控制器5的发送端口连接,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NPN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NPN三极管Q2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及所述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与高电平Vcc连接,所述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与第二电路2的第二端连接,即与第一电阻R1连接,所述第一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地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八电阻R8与第一电阻R1通过电缆连接。第一电阻R1、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及第八电阻R8均用于限流。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器及所述第二控制器均为微控制单元MCU。
具体来说,当第一控制器5向第二控制器6发送数据时,如图6、图7所示,若第一控制器5的发送端口的发送数据为1,则A点为高电平,第一NPN三极管Q2饱和导通,此时C点为低电平,通过电缆,使得第一PNP三极管Q1饱和导通,B点为高电平,则第二控制器6接收端口接收的数据为1;若第一控制器5的发送端口的发送数据为0,则A点为低电平,第一NPN三极管Q2截止,此时C点为高电平,通过电缆,使得第一PNP三极管Q1截止,B点为低电平,则第二控制器6接收端口接收的数据为0。
由此可见,电路停止发送数据时,第一控制器5发送端口为低电平,第一PNP三极管Q1及第一NPN三极管Q2都截止,三极管没有损耗,寿命大大增加,电路没有损耗。
由此可见,考虑到现有的三极管通信电路存在的不足,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低功耗、高可靠性的通信电路,该通信电路主要由互补的三极管对管(第一PNP三极管Q1及第一NPN三极管Q2)来实现通信,只有在发送数据时三极管才导通,其余时候都在截止状态,这可以有效的降低待机功耗和减少三极管耗损,提高电路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电路1还包括:第二电阻R2。其中,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与所述高电平Vcc连接。
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电路2还包括:第六电阻R6。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与地连接。
具体来说,第二电阻R2或第六电阻R6的作用,是为了在没有输入电压(或输入端悬空)时,保证晶体管(第一PNP三极管Q1或第一NPN三极管Q2)可靠截止。
进一步地,如图1及图5所示,所述通信电路还包括:第三电路3及第四电路4。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三电路3的第一端与第二控制器6的发送端口连接,第三电路3的第二端与第四电路4的第一端通过电缆连接,第四电路4的第二端与第一控制器5的接收端口连接。
具体地,如图2所示,所述第三电路3包括:第二PNP三极管Q3、第九电阻R9、第十一电阻R11及第十二电阻R12。其中,所述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与第三电路3的第一端连接,即与所述第二控制器6的发送端口连接,所述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PNP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PNP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高电平Vcc连接,所述第二PNP三极管Q3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及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与地连接,第十二电阻12的第二端与第三电路3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四电路4包括:第二NPN三极管Q4、第十三电阻R13、第十五电阻R15及第十六电阻R16。其中,所述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一端与第四电路4的第一端连接,即与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NPN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NPN三极管Q4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一端及所述十六电阻R16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二端与高电平Vcc连接,所述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二端与第四电路4的第二端连接,即与所述第一控制器5的接收端口连接,所述第二NPN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地连接。
其中,第十二电阻R12与第十三电阻R13通过电缆连接。第九电阻R9、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及第十六电阻R16均用于限流。
具体来说,当第二控制器6向第一控制器5发送数据时,如图2、图4所示,若第二控制器6的发送端口的发送数据为0,则A’点为低电平,第二PNP三极管Q3饱和导通,此时B’点为高电平,通过电缆,使得第二NPN三极管Q4饱和导通,C’点为低电平,则第一控制器5接收端口接收的数据为0;若第二控制器6的发送端口的发送数据为1,则A’点为高电平,第二PNP三极管Q3截止,此时B’点为低电平,通过电缆,使得第二NPN三极管Q4截止,C’点为高电平,则第一控制器5接收端口接收的数据为1。
由此可见,电路停止发送数据时,第二控制器6发送端口为高电平,第二PNP三极管Q3及第二NPN三极管Q4都截止,三极管没有损耗,寿命大大增加,电路没有损耗。
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第三电路3及第四电路4的位置可以互换,如图9所示,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四电路4的第一端与第二控制器6的发送端口连接,第四电路4的第二端与第三电路3的第一端通过电缆连接,第三电路3的第二端与第一控制器5的接收端口连接。
具体地,如图6所示,所述第三电路3包括:第二PNP三极管Q3、第九电阻R9、第十一电阻R11及第十二电阻R12。其中,所述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与第三电路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PNP三极管Q3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PNP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高电平Vcc连接,所述第二PNP三极管Q3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及所述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与地连接,第十二电阻12的第二端与第三电路3的第二端连接,即与第一控制器5的接收端口连接。
所述第四电路4包括:第二NPN三极管Q4、第十三电阻R13、第十五电阻R15及第十六电阻R16。其中,所述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一端与第四电路4的第一端连接,即与第二控制器6的发送端口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NPN三极管Q4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NPN三极管Q4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一端及所述十六电阻R16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二端与高电平Vcc连接,所述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二端与第四电路4的第二端连接,即与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NPN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地连接。
其中,第九电阻R9与第十六电阻R16通过电缆连接。第九电阻R9、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及第十六电阻R16均用于限流。
具体来说,当第二控制器6向第一控制器5发送数据时,如图6、图8所示,若第二控制器6的发送端口的发送数据为1,则A’点为高电平,第二NPN三极管Q4饱和导通,此时C’点为低电平,通过电缆,使得第二PNP三极管Q3饱和导通,B’点为高电平,则第一控制器5接收端口接收的数据为1;若第二控制器6的发送端口的发送数据为0,则A’点为低电平,第二NPN三极管Q4截止,此时C’点为高电平,通过电缆,使得第二PNP三极管Q3截止,B’点为低电平,则第一控制器5接收端口接收的数据为0。
由此可见,电路停止发送数据时,第二控制器6发送端口为低电平,第二PNP三极管Q3及第二NPN三极管Q4都截止,三极管没有损耗,寿命大大增加,电路没有损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6所示,所述第三电路3还包括:第十电阻R10。其中,所述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与所述高电平Vcc连接。
所述第四电路4还包括:第十四电阻R14。其中,所述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二端与地连接。
具体来说,第十电阻R10或第十四电阻R14的作用,是为了在没有输入电压(或输入端悬空)时,保证晶体管(第二PNP三极管Q3或第二NPN三极管Q4)可靠截止。
需要说明的是,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第三电路3及第四电路4的位置可以互换,如图10所示,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家用电器,所述家用电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通信电路。由于该家用电器包括上述任意一种通信电路,因而可以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并取得相同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8)

1.一种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电路包括:第一电路及第二电路;
所述第一电路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器的发送端口连接,所述第一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路的第二端与第二控制器的接收端口连接;或者,所述第二电路的第一端与第一控制器的发送端口连接,所述第二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路的第二端与第二控制器的接收端口连接;
所述第一电路包括:第一PNP三极管、第一电阻、第三电阻及第四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PNP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PNP三极管的发射极与高电平连接,所述第一PNP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及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地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路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二电路包括:第一NPN三极管、第五电阻、第七电阻及第八电阻;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NPN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一NPN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及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与高电平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NPN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地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路还包括:第二电阻;
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高电平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路还包括:第六电阻;
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与地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电路还包括:第三电路及第四电路;
所述第三电路的第一端与第二控制器的发送端口连接,所述第三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路的第二端与第一控制器的接收端口连接;或者,所述第四电路的第一端与第二控制器的发送端口连接,所述第四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电路的第二端与第一控制器的接收端口连接;
所述第三电路包括:第二PNP三极管、第九电阻、第十一电阻及第十二电阻;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PNP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PNP三极管的发射极与高电平连接,所述第二PNP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及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与地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路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四电路包括:第二NPN三极管、第十三电阻、第十五电阻及第十六电阻;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电路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NPN三极管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二NPN三极管的集电极分别与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一端及所述十六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二端与高电平连接,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电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NPN三极管的发射极与地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电路还包括:第十电阻;
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高电平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电路还包括:第十四电阻;
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二端与地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器及所述第二控制器均为微控制单元MCU。
8.一种家用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电路。
CN201720053106.7U 2017-01-16 2017-01-16 一种通信电路及家用电器 Active CN2063412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053106.7U CN206341229U (zh) 2017-01-16 2017-01-16 一种通信电路及家用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053106.7U CN206341229U (zh) 2017-01-16 2017-01-16 一种通信电路及家用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341229U true CN206341229U (zh) 2017-07-18

Family

ID=593048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053106.7U Active CN206341229U (zh) 2017-01-16 2017-01-16 一种通信电路及家用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34122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24693A (zh) * 2018-03-02 2019-09-10 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昆山分所 一种漏电流保护电路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24693A (zh) * 2018-03-02 2019-09-10 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昆山分所 一种漏电流保护电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979095U (zh) 两总线式消防电话系统
CN102064535A (zh) 一种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过流保护自恢复电路
CN206341229U (zh) 一种通信电路及家用电器
CN203135655U (zh) 一种电子换向电机接口信号转换子线路板
CN203747789U (zh) Ecl耦合逻辑门电路
CN204180045U (zh)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教育终端的串口电平转换电路
CN104635569B (zh) 一种多模块时序控制电路
CN207677707U (zh) 一种精准可靠的uart通讯电平转换电路
CN207265995U (zh) 一种采用具有使能功能线性稳压器的一键开关机电路
CN206270731U (zh) 一种物联网水表系统
CN207200680U (zh) 双稳态继电器激励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08297995U (zh) 基于sbcm01接口板的控制器
CN209488551U (zh) 一种npn信号和pnp信号兼容的信号输入电路
CN106647488A (zh) 一种应用于巡检机器人的电源开关控制电路
CN206686066U (zh) 变频器数字信号输入端子及变频器
CN103365202B (zh) 多功能调控器及其应用
CN207218534U (zh) 一种兼容两种适配器的电源转换电路
CN201928255U (zh) 串行口发送数据线管理的家用电子电器自动化接线座
CN204480242U (zh) 一种M-Bus接口电路
CN205249044U (zh) 开关电源电路及延时开关电路
CN107634642A (zh) 一种电源隔离电路与供电装置
CN204316478U (zh) Ttl电平串口开关电路
CN221466002U (zh) 一种rs485总线终端电阻电路
CN209729467U (zh) 数码管显示亮度电路及计时器
CN208128223U (zh) 一种电平转换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