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18211U - 可开启封口膜的瓶盖 - Google Patents
可开启封口膜的瓶盖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318211U CN206318211U CN201621084102.7U CN201621084102U CN206318211U CN 206318211 U CN206318211 U CN 206318211U CN 201621084102 U CN201621084102 U CN 201621084102U CN 206318211 U CN206318211 U CN 20631821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ottle cap
- sawtooth
- sealed membrane
- outer top
- top sur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开启封口膜的瓶盖,其外顶面上与瓶口内径相应的边缘位置上固接有锯齿,至少两个锯齿以瓶盖圆心为中心呈中心对称分布,锯齿的齿尖朝上,锯齿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和第三侧面。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外顶面上固接对称分布的至少两个锯齿,一次性旋转小于半圈,即能将封口膜与瓶口分离,达到方便、快捷、一次性开启封口膜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加工方便,适用范围更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瓶盖,具体涉及一种可开启封口膜的瓶盖。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一些饮料瓶、奶瓶、药瓶等在使用时,为了避免其内部与外界空气接触、延长产品保质期,在瓶口处往往贴有封口膜,封口膜包括铝膜、塑料膜、纸膜等,人们在饮用或者使用前,需要撕下封口膜。
封口膜分离方法有两种,一是采用易撕封口膜,饮用时直接撕掉;二是利用瓶盖子上的单个开口齿,开启时将瓶盖倒置在瓶口上旋转一周,平接开口齿将封口膜与瓶口分离。
但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弊端,易撕膜撕拉需要用较大外力,有时会存在不易开启或瓶口封口膜残留现象;带单个开口齿的盖子,需要旋转一周,有时候手没办法一次性快旋大于半圈,就需要中途停顿下,或左右手同时反向旋转瓶体和瓶盖,才能将封口膜分离,给操作带来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撕开瓶装产品封口膜时存在的费时、费力、操作不便等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瓶盖,依靠瓶盖自身结构达到方便、快捷、一次性开启封口膜的目的。
为达到上述的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开启封口膜的瓶盖,其外顶面上与瓶口内径相应的边缘位置上固接有锯齿,至少两个锯齿以瓶盖圆心为中心呈中心对称分布,锯齿的齿尖朝上,锯齿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
本实用新型在外顶面上固接对称分布的至少两个锯齿,可实现一次性旋转<180°,即能将封口膜与瓶口分离,达到方便、快捷、一次性开启封口膜的目的。
进一步的,第一侧面为弧面、与外顶面垂直,弧面所在弧的圆心与外顶面的圆心重合。这种设置方式是为了锯齿刺入下封口膜,使撕下的封口膜为与瓶口直径大小的圆形。
进一步的,第二侧面与外顶面的夹角小于90°。锐角的设置更有利于锯齿刺下封口膜,减小使用者用力,使用者使用很小的力即可完成划下封口膜工作。
进一步的,锯齿为两个或三个。两个或三个锯齿在外顶面上呈中心对称分布,只需一次性快旋不到半圈,即可去除封口膜。
进一步的,外顶面上固接导向环,导向环的内径大于瓶口外径,导向环的高度大于锯齿的高度。导向环的内径大于瓶口外径1-2mm。导向环限制瓶子相对瓶盖不偏移,以保证更顺利、快速地划下封口膜;导向环的高度大于锯齿的高度,以避免锯齿伤到手。
进一步的,外顶面上周向开有螺纹槽,螺纹槽所在圆的直径大于导向环的直径,螺纹槽上连接顶盖。顶盖的设置从根本上避免了锯齿可能受到污染的问题,同时避免了锯齿可能伤害使用者的问题,保护了锯齿和导向环结构。
进一步的,外顶面上固接弹性圈,弹性圈的直径小于锯齿所在圆的直径,弹性圈的高度大于锯齿的高度。瓶盖旋转划下封口膜时,使弹性圈收缩,待瓶盖离开瓶口时,弹性圈回收,通过弹性圈中负压的作用将划下的封口膜带入到弹性圈内,避免了使用者单独用手或者其他工具取下封口膜的步骤,也避免了手或者其他工具对瓶内产品的污染,保障产品卫生。
进一步的,瓶盖外侧面上对称设置有竖向的凸条。瓶盖与瓶口为螺纹连接。凸条的设置可以有效地防止拧瓶盖时打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通过外顶面上固接对称分布的至少两个锯齿,可实现一次性旋转小于半圈,即能将封口膜与瓶口分离,达到方便、快捷、一次性开启封口膜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加工方便,适用范围更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瓶盖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瓶盖在一优选实施例中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有弹性圈的瓶盖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有顶盖的瓶盖的立体图;
图中,
1、外顶面;10、螺纹槽;2、锯齿;20、第一侧面;21、第二侧面;22、第三侧面;3、导向环;4、顶盖;5、弹性圈;6、凸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开启封口膜的瓶盖,在瓶盖的外顶面1与瓶口内径相应的边缘位置上固接锯齿2,锯齿2用于沿瓶口边缘划破封口膜,本实施例中,两个或三个锯齿2呈中心对称分布,锯齿2的齿尖朝上,锯齿2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一侧面20、第二侧面21、第三侧面22。第一侧面20、第二侧面21、第三侧面22均为弧面。第一侧面20与外顶面1垂直,弧面所在弧的圆心与外顶面1的圆心重合。第二侧面21与外顶面的夹角小于90°。外顶面1上固接导向环3,导向环3的内径大于瓶口外径,导向环3的高度大于锯齿2的高度。导向环3的内径大于瓶口外径1-2mm。本实用新型中瓶盖的尺寸根据瓶口尺寸而定,瓶口的内径决定了瓶盖上导向环3的尺寸。本实施例中,瓶盖外侧面上对称设置有竖向的凸条6,瓶盖与瓶口为螺纹连接。
使用时,从瓶口上拧下瓶盖后,将瓶盖翻转,瓶口置于导向环3内,瓶口壁分别与导向环3的内壁和锯齿2贴合,此时锯齿2的齿尖尖端刺入封口膜中,然后单向旋转瓶盖半圈或小于半圈,即可一次性将瓶口上的封口膜沿着瓶口内径去除。
实施例2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瓶盖外顶面1上周向开有螺纹槽10, 螺纹槽10所在圆的直径大于导向环3的直径,螺纹槽10上连接顶盖4。顶盖4的设置从根本上避免了瓶装产品在运输过程中锯齿可能被污染的情况,充分保证了瓶内产品的卫生,保护了外顶面1上导向环3和锯齿2结构。拧下顶盖4,可露出导向环3和锯齿2。
实施例3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结构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外顶面1上固接弹性圈5,弹性圈5的直径小于锯齿2所在圆的直径,弹性圈5的高度大于锯齿2的高度。使用时将瓶盖翻转,瓶口置于导向环3内,锯齿1齿尖刺入封口膜中,然后单向旋转瓶盖半圈或小于半圈,去除封口膜,此时通过弹性圈5中产生的负压将封口膜带入弹性圈5内,避免了人们用手拿下封口膜的情况,进一步避免可能对产品造成污染的情况。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实质内容上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简单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可开启封口膜的瓶盖,其特征在于,其外顶面(1)上与瓶口内径相应的边缘位置上固接锯齿(2),至少两个锯齿以瓶盖圆心为中心呈中心对称分布,锯齿的齿尖朝上,锯齿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一侧面(20)、第二侧面(21)和第三侧面(22);外顶面上固接弹性圈(5),弹性圈的直径小于锯齿所在圆的直径,弹性圈的高度大于锯齿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开启封口膜的瓶盖,其特征在于,第一侧面为弧面、与外顶面垂直,弧面所在弧的圆心与外顶面的圆心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开启封口膜的瓶盖,其特征在于,第二侧面与外顶面的夹角小于9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开启封口膜的瓶盖,其特征在于,锯齿为两个或三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开启封口膜的瓶盖,其特征在于,外顶面上固接导向环(3),导向环的内径大于瓶口外径,导向环的高度大于锯齿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开启封口膜的瓶盖,其特征在于,导向环的内径大于瓶口外径1-2mm。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开启封口膜的瓶盖,其特征在于,外顶面上周向开有螺纹槽(10),螺纹槽所在圆的直径大于导向环的直径,螺纹槽上连接顶盖(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可开启封口膜的瓶盖,其特征在于,瓶盖外侧面上对称设置有竖向的凸条(6)。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开启封口膜的瓶盖,其特征在于,瓶盖与瓶口为螺纹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084102.7U CN206318211U (zh) | 2016-09-27 | 2016-09-27 | 可开启封口膜的瓶盖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084102.7U CN206318211U (zh) | 2016-09-27 | 2016-09-27 | 可开启封口膜的瓶盖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318211U true CN206318211U (zh) | 2017-07-11 |
Family
ID=592629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084102.7U Active CN206318211U (zh) | 2016-09-27 | 2016-09-27 | 可开启封口膜的瓶盖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31821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41035A (zh) * | 2016-09-27 | 2016-12-21 | 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 可开启封口膜的瓶盖 |
-
2016
- 2016-09-27 CN CN201621084102.7U patent/CN20631821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41035A (zh) * | 2016-09-27 | 2016-12-21 | 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 | 可开启封口膜的瓶盖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318211U (zh) | 可开启封口膜的瓶盖 | |
CN204979678U (zh) | 瓶身瓶盖一体式热收缩膜包装标签 | |
CN106241035A (zh) | 可开启封口膜的瓶盖 | |
CN207545476U (zh) | 口服液瓶 | |
CN205819899U (zh) | 一种快开瓶盖 | |
CN207174020U (zh) | 外加料系统 | |
CN201592822U (zh) | 玻璃牛奶瓶防盗保险盖 | |
CN213169322U (zh) | 一种包装容器 | |
CN206087811U (zh) | 瓶盖 | |
CN205470567U (zh) | 瓶盖 | |
CN205906435U (zh) | 一种瓶盖及其应用该瓶盖的饮料瓶 | |
CN205470735U (zh) | 老年人的口服液包装结构 | |
CN209777166U (zh) | 小儿咳喘灵口服液玻璃瓶 | |
CN206871652U (zh) | 一种饮料瓶盖及使用该饮料瓶盖的饮料瓶 | |
CN206827261U (zh) | 一种自动解封瓶口覆膜的瓶盖 | |
CN203997379U (zh) | 内刺膜瓶盖及带有该内刺膜瓶盖的瓶子 | |
CN203727810U (zh) | 一种环保易拉罐 | |
CN205661823U (zh) | 一种药液塑料瓶 | |
CN212606900U (zh) | 一种儿科用口服液瓶 | |
CN214609106U (zh) | 一种广口生理盐水包装塑瓶 | |
CN205707976U (zh) | 一种饮料瓶盖 | |
CN106628577B (zh) | 瓶盖 | |
CN201660417U (zh) | 多功能开瓶器 | |
CN206734929U (zh) | 一种易开启口服液瓶 | |
CN204863993U (zh) | 一种易开启口服液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