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04400U - 混凝沉降罐 - Google Patents

混凝沉降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304400U
CN206304400U CN201621283924.8U CN201621283924U CN206304400U CN 206304400 U CN206304400 U CN 206304400U CN 201621283924 U CN201621283924 U CN 201621283924U CN 206304400 U CN206304400 U CN 2063044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edging tube
mud
main
tank body
su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28392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意
陈兆录
刘相麟
王东学
张玉华
张晔
张明
李沛
胡红梅
蒋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28392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3044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3044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3044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混凝沉降罐,包括罐体(10)以及设置在罐体(10)内的排泥装置,罐体(10)具有排泥口(11),排泥装置包括:主吸泥管(20),主吸泥管(20)与排泥口(11)连通;多个副吸泥管(30),设置在主吸泥管(20)上并与主吸泥管(20)连通,各副吸泥管(30)上设置有吸泥部(31),各副吸泥管(30)通过吸泥部(31)将罐体(10)的内部的泥通过排泥口(11)排出罐体(10)。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混凝沉降罐的污泥大部分靠清罐时清理,清罐频率高,费时费力的问题。

Description

混凝沉降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沉降罐排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混凝沉降罐。
背景技术
混凝沉降罐是一种用于油田污水处理站上的污水处理罐。上述混凝沉降罐的罐体的下周侧设置有污水进口、排砂口、冲砂口,罐体的上周侧设置有出油口、填料口,罐体的前端设置有污水出水口,罐体内后部设有污水旋流室和微涡混凝絮凝室,在其两室前面设有稳流室,在罐体内中部或偏中部设有波纹斜板分离聚结沉降室。经混凝沉降罐处理的污水能达到污水含油≤30mg/L,悬浮物≤10mg/L。
在现有技术中,混凝沉降罐的罐底污泥只有少部分可以在日常使用时通过排砂口外排,而大部分需要在定期清罐时进行清理。在混凝沉降罐使用过程中,稠油处理站污水处理系统日均处理污水量为25000m3时,每座混凝沉降罐的平均清理周期为4个月,每年需要清理3次/罐,清理费用约为3万元/罐次。油田污水处理站一般使用2座混凝沉降罐,每年清罐费用大约需要18万元。清罐费用较高,清罐期间必须单罐运行,影响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平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沉降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混凝沉降罐的污泥大部分靠清罐时清理,清罐频率高,费时费力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混凝沉降罐,包括罐体以及设置在罐体内的排泥装置,罐体具有排泥口,排泥装置包括:主吸泥管,主吸泥管与排泥口连通;多个副吸泥管,设置在主吸泥管上并与主吸泥管连通,各副吸泥管上设置有吸泥部,各副吸泥管通过吸泥部将罐体的内部的泥通过排泥口排出罐体。
进一步地,吸泥部的过流面积在该副吸泥管靠近主吸泥管的一端至远离主吸泥管的一端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吸泥部包括多个吸泥孔,多个吸泥孔沿该副吸泥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吸泥孔之间的距离在该副吸泥管靠近主吸泥管的一端至远离主吸泥管的一端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各吸泥孔的过流面积在该副吸泥管靠近主吸泥管的一端至远离主吸泥管的一端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进一步地,排泥装置还包括用于支撑主吸泥管和多个副吸泥管的支撑件,支撑件设置在罐体的底部。
进一步地,吸泥部位于副吸泥管的下侧,并且吸泥部的中心线与竖直方向之间具有夹角。
进一步地,支撑件与罐体的底部之间设置有绝缘垫。
进一步地,多个副吸泥管沿主吸泥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多个副吸泥管中的一部分朝向主吸泥管的第一侧延伸,多个副吸泥管中的另一部分朝向主吸泥管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延伸。
进一步地,主吸泥管与排泥口通过内置排泥管连通,内置排泥管为绝缘软管。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罐体内设置排泥装置,该排泥装置包括主吸泥管和多个副吸泥管,各副吸泥管上设置有吸泥部。当需要对混凝沉降罐进行排泥操作时,由于排泥口通过主吸泥管、副吸泥管、吸泥部与罐体的内部连通,只要打开排泥口,罐体内部的泥在压力的作用下就可以通过吸泥部进入排泥装置内,并通过排泥口排出罐体。上述结构能够实现混凝沉降罐的日常排泥,排泥效果好,从而有效地控制混凝沉降罐出水水质,降低混凝沉降罐清罐频次,提高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的平稳安全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混凝沉降罐的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副吸泥管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3示出了图2的副吸泥管的剖视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罐体;11、排泥口;20、主吸泥管;30、副吸泥管;31、吸泥部;311、吸泥孔;40、内置排泥管。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混凝沉降罐包括罐体10以及设置在罐体10内的排泥装置。罐体10具有排泥口11。排泥装置包括主吸泥管20和多个副吸泥管30。其中,主吸泥管20与排泥口11连通。多个副吸泥管30设置在主吸泥管20上并与主吸泥管20连通。各副吸泥管30上设置有吸泥部31。各副吸泥管30通过吸泥部31将罐体10的内部的泥通过排泥口11排出罐体10。
应用本实施例的混凝沉降罐,在罐体10内设置排泥装置,该排泥装置包括主吸泥管20和多个副吸泥管30,各副吸泥管30上设置有吸泥部31。当需要对混凝沉降罐进行排泥操作时,由于排泥口11通过主吸泥管20、副吸泥管30、吸泥部31与罐体10的内部连通,只要打开排泥口11,罐体10内部的泥在压力的作用下就可以通过吸泥部31进入排泥装置内,并通过排泥口11排出罐体10。上述结构能够实现混凝沉降罐的日常排泥,排泥效果好,从而有效地控制混凝沉降罐出水水质,降低混凝沉降罐清罐频次,提高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的平稳安全性。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混凝沉降罐中,吸泥部31的过流面积在该副吸泥管30靠近主吸泥管20的一端至远离主吸泥管20的一端的方向上逐渐增大。由于罐体10内离排泥口11越远的位置的污泥越不容易被吸出。因此,将吸泥部31的过流面积设置为在副吸泥管30靠近主吸泥管20的一端至远离主吸泥管20的一端的方向上逐渐增大,这样可以使离排泥口11越远的位置的吸泥部31的过流面积大一些,从而使该位置的污泥容易被吸出一些。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混凝沉降罐中,吸泥部31包括多个吸泥孔311。多个吸泥孔311沿该副吸泥管3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吸泥孔311之间的距离在该副吸泥管30靠近主吸泥管20的一端至远离主吸泥管20的一端的方向上逐渐减小。各吸泥孔311的过流面积在该副吸泥管30靠近主吸泥管20的一端至远离主吸泥管20的一端的方向上逐渐增大。上述吸泥部31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个吸泥孔311与副吸泥管30的端部之间的距离为1000mm,之后相邻的两个吸泥孔311之间的距离依次递减,每次递减10mm,且吸泥孔311的孔径由50mm开始逐渐递增,最远端的吸泥孔311的孔径最大,为120mm。
需要说明的是,吸泥部31的具体结构不限于此,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吸泥部可以为其他结构,例如,吸泥部可以为长条状;或者,多个吸泥孔的过流面积相同,相邻的两个吸泥孔之间的距离在该副吸泥管靠近主吸泥管的一端至远离主吸泥管的一端的方向上逐渐减小;或者,相邻的两个吸泥孔之间的距离相同,各吸泥孔的过流面积在该副吸泥管靠近主吸泥管的一端至远离主吸泥管的一端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在本实施例的混凝沉降罐中,排泥装置还包括用于支撑主吸泥管20和多个副吸泥管30的支撑件(图中未示出)。支撑件设置在罐体10的底部。上述支撑件的长度为20cm,其可以将主吸泥管20和多个副吸泥管30顶起,防止主吸泥管20和副吸泥管30贴在罐底上,吸泥效果更好。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与主吸泥管20的中部连接,支撑柱底部设置有支撑平面,该支撑平面与罐体10的底部之间设置有绝缘垫。上述绝缘垫可以隔离支撑件与罐体10,防爆效果好,从而避免安全隐患。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混凝沉降罐中,主吸泥管20与排泥口11通过内置排泥管40连通。内置排泥管40为绝缘软管。混凝沉降罐还包括连接在排泥口11上并位于罐体10外部的外置排泥管(图中未示出),该外置排泥管上设置有排泥阀门。绝缘软管的第一端与主吸泥管20之间通过软管-法兰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绝缘软管的第二端直接通过排泥口11插入外置排泥管中。主吸泥管20与副吸泥管30之间通过法兰-法兰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主吸泥管20与支撑件之间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当对排泥装置进行组装时,先将主吸泥管20和支撑件在外部焊接好,再将两者整体放置于罐体10内,再进行副吸泥管30、绝缘软管的组装。由于主吸泥管20与副吸泥管30、绝缘软管与主吸泥管20之间的连接方式不用进行焊接,不会产生明火,防爆性能良好,这样就可以实现排泥装置在罐体10的内部组装并且便于定期拆卸清洗。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混凝沉降罐中,吸泥部31位于副吸泥管30的下侧,并且吸泥部31的中心线与竖直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也就是说,吸泥孔311的中心线与竖直方向之间具有夹角,在本实施例中,该夹角为45度。需要说明的是,吸泥部31的设置位置不限于此,在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吸泥部可以位于副吸泥管的正下侧或者位于其他方便吸泥的位置。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混凝沉降罐中,多个副吸泥管30沿主吸泥管2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副吸泥管30中的一部分朝向主吸泥管20的第一侧延伸,多个副吸泥管30中的另一部分朝向主吸泥管20的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延伸。上述多个副吸泥管30的排布可以使副吸泥管30布满整个罐体10,排泥效果更好。
在本实施例的混凝沉降罐中,多个副吸泥管30远离主吸泥管20的端部不做封堵处理,这样可以使其端部也能吸泥。主吸泥管20的两个端部使用盲板封闭,这样可以增强主吸泥管20内的压力,使污泥更容易吸出。
在本实施例中,当需要混凝沉降罐进行排泥操作时,将排泥阀门打开,罐体10内的污泥水在重力自压的作用下通过副吸泥管30上的吸泥部31进入副吸泥管30,在主吸泥管20中聚集之后进入内置排泥管40,并通过外置排泥管排出。排泥完毕后,只需关闭排泥阀门即可。在内部试验中,应用本实施例的混凝沉降罐后,可以有效地降低混凝沉降罐的清罐频次,由3次每年减少到1次每年,大大降低了混凝沉降罐清理频次,节约了清理费用。同时,有效控制混凝沉降罐的出口水质,并且有助于提高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的平稳安全性。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施例在罐体内设置排泥装置,该排泥装置包括主吸泥管和多个副吸泥管,各副吸泥管上设置有吸泥部。当需要对混凝沉降罐进行排泥操作时,由于排泥口通过主吸泥管、副吸泥管、吸泥部与罐体的内部连通,只要打开排泥口,罐体内部的泥在压力的作用下就可以通过吸泥部进入排泥装置内,并通过排泥口排出罐体。上述结构能够实现混凝沉降罐的日常排泥,排泥效果好,从而有效地控制混凝沉降罐出水水质,降低混凝沉降罐清罐频次,提高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的平稳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混凝沉降罐,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10)以及设置在所述罐体(10)内的排泥装置,所述罐体(10)具有排泥口(11),所述排泥装置包括:
主吸泥管(20),所述主吸泥管(20)与所述排泥口(11)连通;
多个副吸泥管(30),设置在所述主吸泥管(20)上并与所述主吸泥管(20)连通,各所述副吸泥管(30)上设置有吸泥部(31),各所述副吸泥管(30)通过所述吸泥部(31)将所述罐体(10)的内部的泥通过所述排泥口(11)排出所述罐体(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沉降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泥部(31)的过流面积在该副吸泥管(30)靠近所述主吸泥管(20)的一端至远离所述主吸泥管(20)的一端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沉降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泥部(31)包括多个吸泥孔(311),多个吸泥孔(311)沿该副吸泥管(3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凝沉降罐,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吸泥孔(311)之间的距离在该副吸泥管(30)靠近所述主吸泥管(20)的一端至远离所述主吸泥管(20)的一端的方向上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混凝沉降罐,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吸泥孔(311)的过流面积在该副吸泥管(30)靠近所述主吸泥管(20)的一端至远离所述主吸泥管(20)的一端的方向上逐渐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沉降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装置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主吸泥管(20)和所述多个副吸泥管(30)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置在所述罐体(10)的底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凝沉降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泥部(31)位于所述副吸泥管(30)的下侧,并且所述吸泥部(31)的中心线与竖直方向之间具有夹角。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凝沉降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罐体(10)的底部之间设置有绝缘垫。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沉降罐,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副吸泥管(30)沿所述主吸泥管(2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混凝沉降罐,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副吸泥管(30)中的一部分朝向所述主吸泥管(20)的第一侧延伸,多个所述副吸泥管(30)中的另一部分朝向所述主吸泥管(20)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沉降罐,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吸泥管(20)与所述排泥口(11)通过内置排泥管(40)连通,所述内置排泥管(40)为绝缘软管。
CN201621283924.8U 2016-11-25 2016-11-25 混凝沉降罐 Active CN2063044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283924.8U CN206304400U (zh) 2016-11-25 2016-11-25 混凝沉降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283924.8U CN206304400U (zh) 2016-11-25 2016-11-25 混凝沉降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304400U true CN206304400U (zh) 2017-07-07

Family

ID=592502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283924.8U Active CN206304400U (zh) 2016-11-25 2016-11-25 混凝沉降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3044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247006U (zh) 一种新型文丘里空气净化器
CN205956080U (zh) 气提装置及其升液管
CN206304400U (zh) 混凝沉降罐
CN108118751A (zh) 一种带可调节过滤板的节水供水箱
CN106159188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贯通式注液方法及装置
CN107344033A (zh) 一种污水处理用的过滤池
CN106746388A (zh) 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CN106178653A (zh) 一种石油开采滤砂装置
CN206152409U (zh) 重力沉砂槽
CN205873954U (zh) 除污装置
CN205419813U (zh) 一种虹吸式脉冲布水器
CN204033266U (zh) 一种地毯清洗机回收箱
CN106957082A (zh) 一种地热水气液固分离装置
CN207079021U (zh) 煤化工用多效蒸发系统
CN207016602U (zh) 一种用于新型供水管路除污装置
CN207879627U (zh) 一种高效节能的旋流井水泵供水设备
CN206661860U (zh) 一种冲瓶水循环使用装置
CN206853213U (zh) 油墨废水处理装置
CN206735922U (zh) 一种循环水冷却器缓蚀装置
CN206366087U (zh) 肾内科辅助装置
CN206415232U (zh) 一种用于浮选作业的自动加药装置
CN205703501U (zh) 一种数控粗车版辊外圆设备
CN206232472U (zh) 一种用于挂膜曝气的污水处理设备
CN208082079U (zh) 一种涂料生产环保减排装置
CN217312242U (zh) 一种交通排水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