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303053U - 一种白蚁量化检测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白蚁量化检测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303053U CN206303053U CN201621412113.3U CN201621412113U CN206303053U CN 206303053 U CN206303053 U CN 206303053U CN 201621412113 U CN201621412113 U CN 201621412113U CN 206303053 U CN206303053 U CN 20630305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te
- cage
- bait
- light sensor
- shel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白蚁量化检测装置,包括外壳、壳盖,在外壳内设有上端开放的隔离罩,在外壳外壁设有多个通孔,在隔离罩外壁设有多个开孔,隔离罩内设有发光模块,诱饵组件嵌入隔离罩内,在壳盖底部设有光敏传感器,发光模块产生的光柱透过诱饵组件后被光敏传感器所接收,信号传输机构与光敏传感器电连接。在白蚁取食饵料时,白蚁会遮挡住部分透过诱饵组件的光柱,进而影响到光敏传感器所接收到的光强度,光敏传感器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后经过信号传输机构传递至检测中心的终端,由于诱饵组件上白蚁的数量与透过诱饵组件光柱的被遮挡量成正相关关系,通过光敏传感器接收到的光强度,则能实现对进入装置内白蚁的量化检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白蚁检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白蚁量化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白蚁是世界五大害虫之一,尤其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尤为严重。白蚁能蛀食全部纤维质的物质,同时其体内分泌的蚁酸,还会腐蚀钢筋,使混凝土变性。白蚁对建筑物的破坏特别是对砖木结构、木质结构建筑的破坏往往是隐蔽在结构内部致使不易被发现,长久下去极容易造成建筑物的坍塌带来巨大的损失。而预防白蚁最常见的措施便是在需要被保护的建筑物等周边部署检测装置,当检测到白蚁时便及时进行防治。目前主要是通过人工的方式来查看建筑物周边的白蚁进入到检测装置的情况,即需要挖掘出预埋好的检测装置,以鉴定建筑物周边是否存在白蚁,此类检测装置的缺陷十分明显。市面上还存在另一类检测装置,不需将装置挖出,即可判断此处是否有白蚁,其是在壳体内饵料条的上下端之间设置通电的金属线,当金属线被咬断时,即判断有白蚁;但是此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点:金属线容易氧化,使用时间增加后即使没有白蚁,也会由于氧化等原因而损坏,即出现较高的误报率,不能符合国家的检测要求。同样地由于需要对其进行通电处理,因此该类装置对环境的要求高,在含水、潮湿、酸性土壤等环境中不能使用,适用性差。
并且,上述两类检测装置均存在共同的缺陷,即检测装置只能单独识别建筑物周边是否存在白蚁,对于进入检测装置内白蚁数量无法提供较为精确数据支撑,相关人员无法就该检测结果做出合适的应对措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白蚁量化检测装置,诱使白蚁进入装置,以实现对白蚁的量化检测。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白蚁量化检测装置,包括外壳以及与之配合的壳盖,在所述外壳内设有上端开放的隔离罩,在外壳外壁沿其周向设有多个通孔,且在隔离罩外壁沿其周向设有多个与通孔对应的开孔,所述隔离罩内部设有发光模块,诱饵组件嵌入隔离罩内,在所述壳盖底部设有光敏传感器,所述发光模块产生的光柱透过诱饵组件后被光敏传感器所接收,还包括设置在壳盖上的信号传输机构,所述信号传输机构与光敏传感器电连接。现有技术中,白蚁检测装置只能实现其简单的识别功能,即检测建筑物范围内是否存在白蚁,相关人员无法在确认存在白蚁后进行合适的相应措施,针对该类问题,实用新型人利用光电原理,对进入装置的白蚁数量进行检测,通过该检测数据,以进行初步估算建筑物周边白蚁的存在量,进而为制定白蚁防治措施提供相对可靠的数据支持。具体地,本实用新型采用双层结构,即外壳与设置在外壳内部的隔离罩,在外壳上开有通孔,诱饵组件则置于隔离罩内,而在隔离罩上设有与通孔对应的开孔,通孔与开孔连通构成白蚁的通道;诱饵组件可以吸引白蚁主动进入通道,在隔离罩底部设置的发光模块产生光柱,该光柱透过诱饵组件后被光敏传感器所接收,即在白蚁进入到诱饵组件进行取食饵料时,白蚁会遮挡住部分透过诱饵组件的光柱,进而影响到光敏传感器所接收到的光强度,光敏传感器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后经过信号传输机构传递至检测中心的终端,由于诱饵组件上白蚁的数量与透过诱饵组件光柱的被遮挡量成正相关关系,由此,通过光敏传感器接收到的光强度变化,则能够初步判定进入到隔离罩内的白蚁数量,实现对进入装置内白蚁的量化检测。其中,发光模块采用产生白色光源LED的灯组,且每次检测时,该白色光源持续10秒后停止发光。
所述诱饵组件包括多个轴线重合的诱饵盘,所述诱饵盘上开有多个孔洞,且在诱饵盘底部设有多个支脚,相邻的两个诱饵盘通过支脚连接,且多个诱饵盘上的孔洞相互对应后形成数个光路通道。诱饵组件包括多个相互叠加的诱饵盘,且相邻的两个诱饵盘通过支脚连接,诱饵盘上开有多个孔洞,而饵料盘采用白蚁喜食的富含纤维素的纤维制成,利用白蚁的生物习性,白蚁会自主移动至诱饵盘上的孔洞内进食,以防止白蚁集中在某一区域并对该区域透过的光柱进行重复遮挡,进而保证光敏传感器上接收到的光强度与白蚁实际进入到装置内的数量相符合,以确保对白蚁的量化检测数据的可靠性。
所述信号传输机构包括控制电路盒以及与之电连接的天线,所述控制电路盒固定在壳盖底部,光敏传感器安装在控制电路盒底部,且在壳盖上端设有用于密封天线的天线罩。控制电路盒与光敏传感器构成闭合回路,在光敏传感器接收到光强度变化后,将光信号转变为信号后传输至控制电路盒,与控制电路盒连接的天线则将该信号发送至检测中心的终端,以为检测人员提供数据支持,而外壳预埋在建筑物附近的地面水平线以下,天线通过天线罩密封固定在壳盖上,即能够减小土壤层中水分或是其他腐蚀性的液体对天线造成的影响,确保能够将检测数据及时传送至检测中心的终端。
在以所述隔离罩下端端面为基点面,多个开孔设在距隔离罩下端端面5㎝以上的区域内。作为优选,隔离罩的底端向上至5㎝处的区域未设有开孔,使得该区域形成一个封闭空间,即能够防止外壳周边的土壤或是水进入到隔离罩内,进而降低外部因素对检测部分造成影响;进一步地,隔离罩上的开孔尺寸能够避免超过正常体积的白蚁或是其他生物进入,进而避免其他生物误入隔离罩内后影响检测部分的检测精度。
还包括多个衬垫块,在所述外壳与隔离罩之间设有环空,多个衬垫块置于所述环空内,且衬垫块的两侧分别与外壳的内壁、隔离罩的外壁连接。在外壳与隔离罩之间设置多个衬垫块,衬垫块将外壳与隔离罩之间的环空部分分割成多份,使得在安装时隔离罩能够稳定放置在外壳内部,同时衬垫块沿隔离罩轴线方向的长度小于隔离罩开孔区域的轴向长度,使得白蚁在通过外壳上的通孔后,沿衬垫块上端端面穿过环空部分进入到隔离罩内,即通孔、衬垫块上端端面以及开孔组成白蚁的进出通道,以方便白蚁的自由进入。
所述衬垫块由闭孔聚乙烯材料制成。作为优选,选用闭孔聚乙烯材料制成衬垫块,利用闭孔聚乙烯材料的低吸水性、耐冲击性、具有一定的柔性和耐气候性以及耐老化性等特点,保证衬垫块在埋于地面以下时的稳定性,进而延长装置在地下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在白蚁进入到诱饵组件中进行取食时,白蚁会遮挡住部分透过诱饵组件的光柱,进而影响到光敏传感器所接收到的光强度,光敏传感器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后经过信号传输机构传递至检测中心的终端,由于诱饵组件上白蚁的数量与透过诱饵组件光柱的被遮挡量成正相关关系,由此,通过光敏传感器接收到的光强度变化,则能够初步判定进入到隔离罩内的白蚁数量,实现对进入装置内白蚁的量化检测;
2、本实用新型利用白蚁的生物习性,白蚁会自主移动至诱饵盘的孔洞内进食,使得进入隔离罩内的白蚁分散在多个诱饵盘的孔洞内,以防止白蚁集中在某一区域并对该区域透过的光柱进行重复遮挡,进而保证光敏传感器上接收到的光强度的变化与白蚁实际进入到装置内的数量相符合,以确保对白蚁的量化检测数据的可靠性;
3、本实用新型中隔离罩的底端向上至5㎝处的区域未设有开孔,使得该区域形成一个封闭空间,即能够防止外壳周边的土壤或是水进入到隔离罩内,进而降低外部因素对检测部分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截面图;
图3为诱饵盘的结构示意图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天线罩、2-壳盖、3-控制电路盒、4-光敏传感器、5-诱饵组件、51-诱饵盘、52-支脚、6-隔离罩、7-衬垫块、8-发光模块、9-外壳、10-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本包括外壳9以及与之配合的壳盖2,在所述外壳9内设有上端开放的隔离罩6,在外壳9外壁沿其周向设有多个通孔10,且在隔离罩6外壁沿其周向设有多个与通孔10对应的开孔,所述隔离罩6内部设有发光模块8,诱饵组件5嵌入隔离罩6内,在所述壳盖2底部设有光敏传感器4,所述发光模块8产生的光柱透过诱饵组件5后被光敏传感器4所接收,还包括设置在壳盖2上的信号传输机构,所述信号传输机构与光敏传感器4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采用双层结构,即外壳9与设置在外壳9内部的隔离罩6,在外壳9上开有通孔10,诱饵组件5则置于隔离罩6内,而在隔离罩6上设有与通孔10对应的开孔,通孔10与开孔连通构成白蚁的通道;诱饵组件5可以吸引白蚁主动进入通道,在隔离罩6底部设置的发光模块8产生光柱,该光柱透过诱饵组件5后被光敏传感器4所接收,即在白蚁进入到诱饵组件5进行取食饵料时,白蚁会遮挡住部分透过诱饵组件5的光柱,进而影响到光敏传感器4所接收到的光强度,光敏传感器4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后经过信号传输机构传递至检测中心的终端,由于诱饵组件5上白蚁的数量与透过诱饵组件5光柱的被遮挡量成正相关关系,由此,通过光敏传感器4接收到的光强度变化,则能够初步判定进入到隔离罩6内的白蚁数量,实现对进入装置内白蚁的量化检测。进一步地,发光模块8采用产生白色光源LED的灯组,且每次检测时,该白色光源持续10秒后停止发光。
其中,所述诱饵组件5包括多个轴线重合的诱饵盘51,所述诱饵盘51上开有多个孔洞,且在诱饵盘51底部设有多个支脚52,相邻的两个诱饵盘51通过支脚52连接,且多个诱饵盘51上的孔洞相互对应后形成数个光路通道。诱饵组件5包括多个相互叠加的诱饵盘51,且相邻的两个诱饵盘51通过支脚52连接,诱饵盘51上开有多个孔洞,而饵料盘51采用白蚁喜食的富含纤维素的纤维制成,利用白蚁的生物习性,白蚁会自主移动至孔洞内取食饵料,使得进入隔离罩6内的白蚁分散在多个诱饵盘51的孔洞内,以防止白蚁集中在某一区域并对该区域透过的光柱进行重复遮挡,进而保证光敏传感器4上接收到的光强度的变化与白蚁实际进入到装置内的数量相符合,以确保对白蚁的量化检测数据的可靠性。
所述信号传输机构包括控制电路盒3以及与之电连接的天线,所述控制电路盒3固定在壳盖2底部,光敏传感器4安装在控制电路盒3底部,且在壳盖2上端设有用于密封天线的天线罩1。控制电路盒3与光敏传感器4构成闭合回路,在光敏传感器4接收到光强度变化后,将光信号转变为信号后传输至控制电路盒3,与控制电路盒3连接的天线则将该信号发送至检测中心的终端,以为检测人员提供数据支持,而外壳9预埋在建筑物附近的地面水平线以下,天线通过天线罩1密封固定在壳盖2上,即能够减小土壤层中水分或是其他腐蚀性的液体对天线造成的影响,确保能够将检测数据及时传送至检测中心的终端。
本实施例还包括多个衬垫块7,在所述外壳9与隔离罩6之间设有环空,多个衬垫块7置于所述环空内,且衬垫块7的两侧分别与外壳9的内壁、隔离罩6的外壁连接。在外壳9与隔离罩6之间设置多个衬垫块7,衬垫块7将外壳9与隔离罩6之间的环空部分分割成几个相互独立的部分,使得在安装时隔离罩6能够稳定放置在外壳9内部,同时衬垫块7沿隔离罩6轴线方向的长度小于隔离罩6设孔区域的轴向长度,使得白蚁在通过外壳9上的通孔10后,沿衬垫块7上端端面穿过环空部分进入到隔离罩6内,即通孔10、衬垫块7上端端面以及开孔组成白蚁的进出通道,以方便白蚁的自由进入。
作为优选,隔离罩6的底端向上至5㎝处的区域未设有开孔,使得该区域形成一个封闭空间,即能够防止外壳9周边的土壤或是水进入到隔离罩6内,进而降低外部因素对检测部分造成影响;进一步地,隔离罩6上的开孔尺寸能够避免超过正常体积的白蚁进入,进而避免其他生物误入隔离罩6内后影响检测部分的检测精度。
作为优选,选用闭孔聚乙烯材料制成衬垫块7,利用闭孔聚乙烯材料的低吸水性、耐冲击性、耐气候性以及耐老化性等特点,保证衬垫块7在埋于地面以下时的稳定性,进而延长装置在地下的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白蚁量化检测装置,包括外壳(9)以及与之配合的壳盖(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9)内设有上端开放的隔离罩(6),在外壳(9)外壁沿其周向设有多个通孔(10),且在隔离罩(6)外壁沿其周向设有多个与通孔(10)对应的开孔,所述隔离罩(6)内部设有发光模块(8),诱饵组件(5)嵌入隔离罩(6)内,在所述壳盖(2)底部设有光敏传感器(4),所述发光模块(8)产生的光柱透过诱饵组件(5)后被光敏传感器(4)所接收,还包括设置在壳盖(2)上的信号传输机构,所述信号传输机构与光敏传感器(4)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白蚁量化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诱饵组件(5)包括多个轴线重合的诱饵盘(51),所述诱饵盘(51)上开有多个孔洞,且在诱饵盘(51)底部设有多个支脚(52),相邻的两个诱饵盘(51)通过支脚(52)连接,且多个诱饵盘(51)上的孔洞相互对应后形成数个光路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白蚁量化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传输机构包括控制电路盒(3)以及与之电连接的天线,所述控制电路盒(3)固定在壳盖(2)底部,光敏传感器(4)安装在控制电路盒(3)底部,且在壳盖(2)上端设有用于密封天线的天线罩(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白蚁量化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以所述隔离罩(6)下端端面为基点面,多个开孔设在距隔离罩(6)下端端面5㎝以上的区域内。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白蚁量化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衬垫块(7),在所述外壳(9)与隔离罩(6)之间设有环空,多个衬垫块(7)置于所述环空内,且衬垫块(7)的两侧分别与外壳(9)的内壁、隔离罩(6)的外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白蚁量化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垫块(7)由闭孔聚乙烯材料制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412113.3U CN206303053U (zh) | 2016-12-21 | 2016-12-21 | 一种白蚁量化检测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412113.3U CN206303053U (zh) | 2016-12-21 | 2016-12-21 | 一种白蚁量化检测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303053U true CN206303053U (zh) | 2017-07-07 |
Family
ID=592472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412113.3U Active CN206303053U (zh) | 2016-12-21 | 2016-12-21 | 一种白蚁量化检测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303053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772660A (zh) * | 2016-12-21 | 2017-05-31 | 四川智灵通科技有限公司 | 基于光电原理的白蚁量化检测系统 |
CN107933932A (zh) * | 2017-11-08 | 2018-04-20 | 武汉航空仪表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可视化的结冰探测棒 |
CN108371158A (zh) * | 2018-05-25 | 2018-08-07 | 苏州市白蚁防治管理处 | 一种基于光电原理的白蚁诱集饵料发霉预警系统 |
CN110169407A (zh) * | 2019-05-31 | 2019-08-27 | 中山长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白蚁监测箱 |
-
2016
- 2016-12-21 CN CN201621412113.3U patent/CN20630305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772660A (zh) * | 2016-12-21 | 2017-05-31 | 四川智灵通科技有限公司 | 基于光电原理的白蚁量化检测系统 |
CN107933932A (zh) * | 2017-11-08 | 2018-04-20 | 武汉航空仪表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可视化的结冰探测棒 |
CN107933932B (zh) * | 2017-11-08 | 2020-01-21 | 武汉航空仪表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可视化的结冰探测棒 |
CN108371158A (zh) * | 2018-05-25 | 2018-08-07 | 苏州市白蚁防治管理处 | 一种基于光电原理的白蚁诱集饵料发霉预警系统 |
CN108371158B (zh) * | 2018-05-25 | 2023-07-18 | 苏州市白蚁防治管理处 | 一种基于光电原理的白蚁诱集饵料发霉预警系统 |
CN110169407A (zh) * | 2019-05-31 | 2019-08-27 | 中山长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白蚁监测箱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303053U (zh) | 一种白蚁量化检测装置 | |
US20050190063A1 (en) | Electronic termite detector | |
AU675844B2 (en) | A termite detecting device and a method of detecting termites | |
US12075766B2 (en) | Pest monitoring system with conductive electrodes | |
CN108419775A (zh) | 白蚁检测监测分析系统和使用方法 | |
US20150096368A1 (en) | System,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Soil Density | |
CN106790531B (zh) | 基于Lora无线通信的白蚁监测系统和监测方法 | |
CN106772660A (zh) | 基于光电原理的白蚁量化检测系统 | |
Froidevaux et al. | Catching insects while recording bats: impacts of light trapping on acoustic sampling | |
ES2227918T3 (es) | Procedimiento y dispositivo para la determinacion de los tiempos de migracion de peces. | |
Cunningham et al. | Ring‐tailed lemurs (Lemur catta) use olfaction to locate distant fruit | |
CN109788747B (zh) | 害虫控制系统及方法 | |
CN106291717A (zh) | 一种白蚁检测装置 | |
CN209087104U (zh) | 烟雾探测器的迷宫结构 | |
Vunabandi et al. | Flood sensing framework by arduino an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in rural-rwanda | |
CN211458608U (zh) | 一种白蚁自动报警装置 | |
CN210695601U (zh) | 一种白蚁检测装置的外壳及白蚁检测装置 | |
JP6510145B2 (ja) | シロアリ検出装置、検出システム及び検出方法 | |
CN108669019A (zh) | 白蚁仿生诱杀控制装置 | |
CN207707113U (zh) | 一种基于光电原理的白蚁诱集饵料发霉检测装置 | |
CN211581284U (zh) | 一种光伏白蚁自动监测控制装置 | |
CN106125141B (zh) | 一种白蚁检测系统及其检测方法 | |
JP3069278U (ja) | 白蟻検出器 | |
CN210470742U (zh) | 一种白蚁检测控制装置 | |
Boothroyd et al. | Post‐release dispersal and spawning movements of a translocated lake sturgeon (Acipenser fulvescens, Rafinesque 1817) population in the Mattagami River, Ontario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703 Address after: 4 / F, building 12, No. 219, Tianhua 2nd Road, hi tech Zone, Chengdu, Sichuan 610000 Patentee after: CHENGDU FANGLIAN YUNMA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610000 Sichuan city of Chengdu province Tianfu Tianfu Avenue South Huayang Street No. 846 Patentee before: SICHUAN ZHILINGTONG TECHNOLOGY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