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283812U - 一种手推轮式播种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手推轮式播种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283812U
CN206283812U CN201621380946.6U CN201621380946U CN206283812U CN 206283812 U CN206283812 U CN 206283812U CN 201621380946 U CN201621380946 U CN 201621380946U CN 206283812 U CN206283812 U CN 2062838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sset piece
piece
slideway
holding section
gus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38094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佟永祥
陈兴奎
李男
李一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n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Jin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n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Jin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162138094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2838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2838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28381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ow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推轮式播种器,包括扶手、行走轮、贮种箱,所述贮种箱设置在所述行走轮的内部,所述扶手与所述行走轮连接,所述行走轮包括左轮圈、右轮圈和多块联接板,每块所述联接板的左右两侧边缘分别与所述左轮圈和右轮圈的圆周侧边固接,所述联接板之间互相连接呈环形;所述左轮圈的圆周边缘向右延伸形成左滑道,所述右轮圈的圆周边缘向左延伸形成右滑道,所述左滑道和所述右滑道相对设置;所述联接板上设置有直角形卡槽或矩形卡槽。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滑道和卡槽的设计,简化了手推轮式播种器的联接板与左轮圈和右轮圈的联接结构,使联接板的安装和拆卸更加灵活易操作,省时省力。

Description

一种手推轮式播种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手推轮式播种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播种机由机架、地轮、导向限深轮、排种器、开沟器、覆土器、传动机构组成,结构复杂,笨拙沉重,灵活度不高,操作麻烦,通常由多人共同配合才能完成操作,费工费力,播种效率低。
后来出现了一种手推轮式播种机,结构巧妙、单人操作、使用方便、省时省力、播种效率高。但普遍存在着不能根据播种的类型通过改变鸭嘴来调节株距的问题,个别能够调节鸭嘴的播种器械,也存在着调节结构繁琐,调节范围有限,操作不便的问题。
目前现有的手推轮式播种器主要由扶手、行走轮、贮种箱和传动机构组成,行走轮包括左轮圈和右轮圈,左轮圈和右轮圈之间靠联接板来连接,联接板与左轮圈和右轮圈之间都用螺钉来固定,由于螺钉眼位的关系不能随意调节鸭嘴,当实际应用中需调节鸭嘴时必须先将固定联接板的螺钉全部拆掉,调节完后再重新固定,操作麻烦,费工费力。
另外,对于频繁更换种子的试验区,手推轮式播种器的贮种箱中无需放置太多的种子,放置太多一方面增加了手推轮式播种器的重量,另一方面剩余种子会较多,回收起来浪费时间,但是贮种箱中种子放置太少又会导致剩余种子很难倾倒出来,倾倒不干净,混杂剩种的实验得不到科学的数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推轮式播种器,具有结构简单、调节鸭嘴操作方便、回收种子省时省力等特点,尤其适合频繁更换种子的试验区使用。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手推轮式播种器,包括扶手、行走轮、贮种箱,所述贮种箱设置在所述行走轮的内部,所述扶手与所述行走轮连接,所述行走轮包括左轮圈、右轮圈和多块联接板,每块所述联接板的左右两侧边缘分别与所述左轮圈和右轮圈的圆周侧边固接,所述联接板之间互相连接呈环形;所述联接板为弧形联接板,所述联接板包括多块第一联接板和多块第二联接板,相邻的两块第一联接板之间通过至少一块所述第二联接板连接;
所述左轮圈的圆周边缘向右延伸形成左滑道,所述右轮圈的圆周边缘向左延伸形成右滑道,所述左滑道和所述右滑道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联接板的左右两侧各设置直角形卡槽,所述左滑道和所述右滑道上设置供所述第一联接板的左侧和右侧的直角形卡槽同时通过的开口,两侧的所述直角形卡槽分别与所述左滑道和所述右滑道配合滑动;所述第一联接板沿着上侧的弧形边缘向上延伸形成上卡合部,所述第一联接板沿着下侧的弧形边缘向下延伸形成下卡合部,所述下卡合部的外壁与所述第一联接板的外壁齐平,所述上卡合部的内壁与所述第一联接板的内壁齐平,所述上卡合部和所述下卡合部的厚度均小于所述第一联接板的厚度,至少一块所述第一联接板的下侧设有两个第一定位孔,所述左滑道和所述右滑道的所述开口处设置有两个第一圆孔,在带有所述第一定位孔的所述第一联接板的直角形卡槽与所述开口配合时,两个所述第一定位孔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圆孔重合,所述第一联接板的内壁上固接有接种盒,所述第一联接板的外壁上固接有鸭嘴,所述第一联接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接种盒与所述鸭嘴连通;
所述第二联接板沿着上侧的弧形边缘向上延伸形成上卡板,沿着下侧的弧形边缘向下延伸形成下卡板,所述下卡板上设有两个矩形卡槽,所述上卡板的内壁与所述第二联接板的内壁齐平,所述下卡板的外壁与所述第二联接板的外壁齐平,所述下卡合部与所述下卡板的厚度相等,所述上卡合部与所述上卡板的厚度相等,所述第一联接板与所述第二联接板的厚度相等,所述矩形卡槽与相邻的所述上卡合部或相邻的所述上卡板配合,所述上卡板与相邻的所述下卡合部或相邻的所述下卡板配合。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二联接板的左右两侧的内壁各设置有直角形卡槽,所述第二联接板上的直角形卡槽与所述左滑道和所述右滑道配合滑动。
至少一块所述第二联接板的下侧设有两个第二定位孔,所述左滑道和所述右滑道上设有两个第二圆孔,带有所述第二定位孔的第二联接板的矩形卡槽与开口配合的所述第一联接板的上卡合部配合时,两个所述第二圆孔与两个所述第二定位孔分别重合。
优选的,所述上卡合部、下卡合部、上卡板和下卡板的宽度均相等,所述上卡合部和所述下卡合部的厚度相等。
所述第一联接板环绕所述左轮圈和右轮圈均匀分布。
优选的,所述第一联接板的数量为10时,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联接板之间通过三块所述第二联接板连接。
所述左滑道的开口之间相互连通,所述右滑道的开口之间相互连通。
通常,每块所述第二联接板的内壁的中间位置设有向下倾斜的梯形的中间板。
此外,所述贮种箱内设置有横向挡板和纵向挡板,所述横向挡板和纵向挡板的两端固接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呈“Ω”型。
具体的,所述第一联接板的数量为1~12个。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采用滑道和卡槽(直角形卡槽和矩形卡槽)的设计,在左轮圈和右轮圈上分别设置左滑道和右滑道,联接板通过直角形卡槽与左滑道和右滑道连接,第一联接板和第二联接板之间通过矩形卡槽固接,第一联接板和第二联接板依次连接成一个环形,最后只需在开口对应的定位孔处用四个螺钉固定即可,更换鸭嘴时,也只需拆掉四个螺钉即可。现有技术中的手推轮式播种器的每块联接板与左轮圈和右轮圈之间用四个螺钉固定,调节鸭嘴时需先将固定每块联接板的螺钉全部拆掉,调节完后再重新固定,操作麻烦,费工费力。本实用新型避免了由于螺钉眼位的关系,不能随意调节的情况,简化了手推轮式播种器的联接板与左轮圈和右轮圈的联接结构,使联接板的安装和拆卸更加灵活易操作,省时省力。
贮种箱中导流板的设置,缩小了贮种箱的容积率,便于种子集中到中心口的位置,方便将剩余种子倾倒出来,特别适合频繁更换种子的试验区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贮种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一联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一种第二联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另一种第二联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联接板的安装示意图。
图中1-扶手;2-行走轮;2-1-左轮圈;2-2-右轮圈;3-贮种箱;4-第一联接板;5-第二联接板;6-滑道;7-鸭嘴;8-开口;9-上卡合部;10-下卡合部;11-通孔;12-直角形卡槽;13-矩形卡槽;14-中间板;15-第一定位孔;16-中心口;17-横向挡板;18-纵向挡板;19-导种梳;20-导种辊;21-推杆;22-导流板;23-上卡板;24-下卡板;25-第二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一种手推轮式播种器,包括扶手1、行走轮2、贮种箱3,扶手1由左边梁、右边梁和横梁焊接而成,扶手1的左横梁和右横梁的下端分别设置有横向的左、右短轴,扶手1通过短轴与行走轮2连接。
贮种箱3设置在行走轮2的内部,贮种箱3为圆形,由箱体和箱盖组成,箱体和箱盖的边缘通过螺钉连接,箱体和箱盖的中心孔分别通过轴承与短轴连接。
箱体的外侧设置有传动机构,传动机构包括主动轮、间接轮和从动轮,从动轮通过间接轮与主动轮连接。
行走轮2包括左轮圈2-1、右轮圈2-2和多块联接板,每块联接板的左右两侧边缘分别与左轮圈2-1和右轮圈2-2的圆周侧边固接,相邻的联接板之间互相连接呈环形;左轮圈2-1和右轮圈2-2上设有环形的滑道6,左轮圈2-1的圆周边缘向右延伸形成左滑道,右轮圈2-2的圆周边缘向左延伸形成右滑道,左滑道和右滑道相对设置。
联接板为弧形联接板,包括多块第一联接板4和多块第二联接板5,相邻的两块第一联接板4之间通过至少一块第二联接板5连接;另外,联接板与左滑道配合的一侧称为左侧,联接板与右滑道配合的一侧称为右侧,第一联接板4与第二联接板5配合的两侧称为上侧和下侧。
第一联接板4:
第一联接板4的左右两侧各设置有直角形卡槽12,在左滑道和右滑道上设置有供第一联接板4的左侧和右侧的直角形卡槽12同时通过的开口8,第一联接板4在开口8处放入,两侧的直角形卡槽12通过滑道6滑入相应的位置;第一联接板4沿着上侧的弧形边缘向上延伸形成上卡合部9,第一联接板4沿着下侧的弧形边缘向下延伸形成下卡合部10,下卡合部10的外壁与第一联接板4的外壁齐平,上卡合部9的内壁与第一联接板4的内壁齐平,上卡合部9和下卡合部10的厚度均小于第一联接板4的厚度,为了更好的固定联接板,至少在一块第一联接板4的下侧设有两个第一定位孔,左滑道和右滑道的开口8处设置有第一圆孔,在带有第一定位孔的第一联接板4的直角形卡槽12与开口8配合时,两个第一定位孔分别与两个第一圆孔重合。
第一联接板4的内壁上固接有接种盒,第一联接板4的外壁上固接有鸭嘴7,第一联接板4上还设置有通孔11,从而使接种盒与鸭嘴7连通。
此外,为了保证拥有相同的播种株距,通常第一联接板4环绕左轮圈2-1和右轮圈2-2均匀分布。
第二联接板5:
第二联接板5沿着上侧的弧形边缘向上延伸形成上卡板23,沿着下侧的弧形边缘向下延伸形成下卡板24,下卡板24上设有两个矩形卡槽13,上卡板23的内壁与第二联接板5的内壁齐平,下卡板24的外壁与第二联接板5的外壁齐平,下卡板24与下卡合部10的厚度相等,上卡板23与上卡合部9的厚度相等,第一联接板4与第二联接板5的厚度相等。
当第二联接板5与第一联接板4相邻连接时,矩形卡槽13与相邻的上卡合部9配合,上卡板23与相邻的下卡合部10配合,当第二联接板5与第二联接板5相邻连接时,也就是相邻的两个第一联接板4之间通过多块第二联接板5连接时,矩形卡槽13夹持住相邻的下卡板24,上卡板23置于相邻的下卡板24下面。
第二联接板5的另一种替代结构为:基于上述第二联接板5的结构,又在第二联接板的左右两侧的内壁上各设有直角形卡槽12,第二联接板5的直角形卡槽12与左滑道和右滑道配合滑动。
为了更好的固定联接板,在至少一块第二联接板5的下侧设置有两个第二定位孔25,左滑道和右滑道上设有两个第二圆孔,带有第二定位孔25的第二联接板5的矩形卡槽13与开口配合的第一联接板4的上卡部9配合时,此时两个第二圆孔与两个第二定位孔25分别重合。
本实用新型为了使第一联接板4与第二联接板5之间得到更好的配合,保证上卡合部9、下卡合部10、上卡板23和下卡板24的宽度均相等;每块第一联接板4的上卡合部7和下卡合部10的厚度相等,也就是说,上卡合部9、下卡合部10、上卡板23和下卡板24的厚度均相等,均为第一联接板4或第二联接板5的厚度的一半。
为了更迅速的安装第二联接板5,防止装反情况的发生,在每块所述第二联接板5的内壁的中间位置设有向下倾斜的梯形的中间板14。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针对频繁更换种子的试验区如何方便的回收种子。
对于频繁更换种子的试验区,贮种箱3中无需放置太多的种子,放置太多一方面增加了手推轮式播种器的重量,另一方面剩余种子会较多,回收起来浪费时间,但是贮种箱3中种子放置太少会导致剩余种子很难倾倒出来,倾倒不干净,混杂剩种的实验得不到科学的数据。为解决该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发明人在贮种箱3的内部设置导流板22,贮种箱内设有横向挡板17和纵向挡板18,横向挡板17的尾端装有导种梳19,导种梳与纵向挡板之间设置有导种辊20,导种梳19的下方设置有滚刷,导流板22呈“Ω”型,导流板22的两端分别与横向挡板17和纵向挡板18固接,这就缩小了贮种箱3的容积率,便于种子集中到中心口16位置,另外,透明筒位于贮种箱的外部,透明筒内为半圆形通道,半圆形的通道为斜坡式,使种子可以快速的滑入或滑出贮种箱3,便于将剩余种子倾倒出来。
一般的推轮式播种器由12个鸭嘴7组成,每个鸭嘴7下面固接一个对应的联接板,鸭嘴7与对应的联接板组成一个单元,固定大小占30°弧,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实际播种情况需要调整鸭嘴7的数量,本实用新型可调整鸭嘴的数量范围为1~12个,即第一联接板4的数量为1~12个可调,两个相邻的第一联接板4之间可以通过一块或多块第二联接板5来连接。优选的,第一联接板4的数量为10时,连个相邻的第一联接板4之间通过三块第二联接板5来连接。
现有技术中的手推轮式播种器的联接板靠螺钉与左轮圈2-1和右轮圈2-2固定,但是由于螺钉眼位的关系,不能随意调,受限制,调节鸭嘴7时需先将固定每块联接板的螺钉全部拆掉,调节完后再重新固定,操作麻烦,费工费力。而本实用新型采用滑道6和卡槽(包括直角形卡槽12和矩形卡槽13)的设计,使得联接板拆卸安装方便,便于调整鸭嘴7的数量。
第一联接板4与第二联接板5在安装时,先将第一联接板4上的零部件安装好,然后将第一联接板4在滑道6的开口8处放入,然后通过滑道6滑入相应的位置,没有直角形卡槽12的第二联接板5可在对应的位置直接放进去,当相邻的两个第一联接板4中间通过一个第二联接板5连接时,第一联接板4的上卡合部9卡住相邻的第二联接板5的下卡板24,第一联接板4的矩形卡槽13卡住相邻的第二联接板5的上卡板23,这样依次连接成一个环形,最后在开口8处对应的两个第一定位孔15和第二定位孔25处上好螺钉,起到固定第一联接板4和第二联接板5的作用,安装方便。需更换鸭嘴7的数量,拆卸联接板时,只需将四个螺钉拆掉,然后将第一联接板4顺次从开口8处滑出,第二联接板5直接拔出即可。
安装带有直角形卡槽12的第二联接板5时,先将第一联接板4从滑道6的开口8处放入,然后通过滑道6滑入相应的位置,第二联接板5也须从开口8处滑入,需更换鸭嘴7数量拆卸联接板时,只需将四个螺钉拆掉,然后顺次将第一联接板4和第二联接板5从开口8处滑出即可。
需要强调的是,左滑道和右滑道上的开口8根据联接板上的直角形卡槽12的数量而定,如果第一联接板4上设置了两个直角形卡槽12(参考图4),则左滑道和右滑道上就会设有两个对应的开口8,所设的开口8必须保证第一联接板4或第二联接板5上的直角形卡槽12同时通过。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左滑道和右滑道上的开口8为多个,则优选的,左滑道的开口8之间互相连通,右滑道的开口8之间互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通过滑道6和卡槽(包括直角形卡槽12和矩形卡槽13)的设计,最终只用四个螺钉固定就够,结构简单,安装和拆卸更加方便。
利用扶手推动小车前行时,贮种箱3不动,左轮圈2-1、右轮圈2-2、联接板、接种盒、推杆21和鸭嘴7同时旋转,主动轮通过间接轮带动从动轮旋转,这时,从动轮带动贮种箱3内的滚刷滚动,其外圆上的刷毛刷去导种辊20上的落种窝表面多余的种子,滚刷上边的导种梳起梳理作用,使滚刷的刷毛保持整齐有序,让导种辊20精确排种。鸭嘴7的根部固接有推杆21,鸭嘴7旋转时,推杆21就会触动拨爪,拨爪发生扭转,每次导种辊20转动时,导种辊20上部的落种窝进入箱体内,箱体内的种子陷入落种窝内,然后导种辊20最底部的落种窝内的种子落到行走轮2最底部的接种盒内,这时与最底部的接种盒对应的鸭嘴7已经扎入土壤中,种子就顺着鸭嘴7掉入土壤中,完成播种。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手推轮式播种器,包括扶手(1)、行走轮(2)、贮种箱(3),其特征在于,所述贮种箱(3)设置在所述行走轮(2)的内部,所述扶手(1)与所述行走轮(2)连接,所述行走轮(2)包括左轮圈(2-1)、右轮圈(2-2)和多块联接板,每块所述联接板的左右两侧边缘分别与所述左轮圈(2-1)和右轮圈(2-2)的圆周侧边固接,所述联接板之间互相连接呈环形;
所述联接板为弧形联接板,所述联接板包括多块第一联接板(4)和多块第二联接板(5),相邻的两块第一联接板(4)之间通过至少一块所述第二联接板(5)连接;
所述左轮圈(2-1)的圆周边缘向右延伸形成左滑道,所述右轮圈(2-2)的圆周边缘向左延伸形成右滑道,所述左滑道和所述右滑道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联接板的左右两侧各设置直角形卡槽(12),所述左滑道和所述右滑道上设置供所述第一联接板(4)的左侧和右侧的直角形卡槽(12)同时通过的开口(8),两侧的所述直角形卡槽(12)分别与所述左滑道和所述右滑道配合滑动;所述第一联接板(4)沿着上侧的弧形边缘向上延伸形成上卡合部(9),所述第一联接板(4)沿着下侧的弧形边缘向下延伸形成下卡合部(10),所述下卡合部(10)的外壁与所述第一联接板(4)的外壁齐平,所述上卡合部(9)的内壁与所述第一联接板(4)的内壁齐平,所述上卡合部(9)和所述下卡合部(10)的厚度均小于所述第一联接板(4)的厚度,至少一块所述第一联接板(4)的下侧设有两个第一定位孔(15),所述左滑道和所述右滑道的所述开口(8)处设置有两个第一圆孔,在带有所述第一定位孔(15)的所述第一联接板(4)的直角形卡槽(12)与所述开口(8)配合时,两个所述第一定位孔(15)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圆孔重合,所述第一联接板(4)的内壁上固接有接种盒,所述第一联接板(4)的外壁上固接有鸭嘴(7),所述第一联接板(4)上设置有通孔(11),所述接种盒与所述鸭嘴(7)连通;
所述第二联接板(5)沿着上侧的弧形边缘向上延伸形成上卡板(23),沿着下侧的弧形边缘向下延伸形成下卡板(24),所述下卡板(24)上设有两个矩形卡槽(13),所述上卡板(23)的内壁与所述第二联接板(5)的内壁齐平,所述下卡板(24)的外壁与所述第二联接板(5)的外壁齐平,所述下卡合部(10)与所述下卡板(24)的厚度相等,所述上卡合部(9)与所述上卡板(23)的厚度相等,所述第一联接板(4)与所述第二联接板(5)的厚度相等,所述矩形卡槽(13)与相邻的所述上卡合部(9)或相邻的所述上卡板(23)配合,所述上卡板(23)与相邻的所述下卡合部(9)或相邻的所述下卡板(24)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推轮式播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联接板(5)的左右两侧的内壁各设置有直角形卡槽(12),所述第二联接板(5)上的直角形卡槽(12)与所述左滑道和所述右滑道配合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推轮式播种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块所述第二联接板(5)的下侧设有两个第二定位孔(25),所述左滑道和所述右滑道上设有两个第二圆孔,带有所述第二定位孔(25)的第二联接板(4)的矩形卡槽(13)与开口(8)配合的所述第一联接板(4)的上卡合部(9)配合时,两个所述第二圆孔与两个所述第二定位孔(25)分别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推轮式播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卡合部(9)、下卡合部(10)、上卡板(23)和下卡板(24)的宽度均相等,所述上卡合部(9)和所述下卡合部(10)的厚度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推轮式播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联接板(4)环绕所述左轮圈(2-1)和右轮圈(2-2)均匀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推轮式播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联接板(4)的数量为10时,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联接板(4)之间通过三块所述第二联接板(5)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推轮式播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滑道的开口(8)之间相互连通,所述右滑道的开口(8)之间相互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推轮式播种器,其特征在于,每块所述第二联接板(5)的内壁的中间位置设有向下倾斜的梯形的中间板(14)。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推轮式播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贮种箱(3) 内设置有横向挡板(17)和纵向挡板(18),所述横向挡板(17)和纵向挡板(18)的两端固接有导流板(22),所述导流板(22)呈“Ω”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推轮式播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联接板(4)的数量为1~12个。
CN201621380946.6U 2016-12-15 2016-12-15 一种手推轮式播种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2838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380946.6U CN206283812U (zh) 2016-12-15 2016-12-15 一种手推轮式播种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380946.6U CN206283812U (zh) 2016-12-15 2016-12-15 一种手推轮式播种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283812U true CN206283812U (zh) 2017-06-30

Family

ID=591039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380946.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283812U (zh) 2016-12-15 2016-12-15 一种手推轮式播种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28381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86922A (zh) * 2018-07-24 2018-11-27 徐亮 一种手扶式播种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86922A (zh) * 2018-07-24 2018-11-27 徐亮 一种手扶式播种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353902U (zh) 一种灌溉用简易电动施肥装置
CN206283812U (zh) 一种手推轮式播种器
CN206895197U (zh) 一种划线器
CN203708814U (zh) 一种双行葡萄施肥机
CN106717398A (zh) 一种小麦追肥镇压机
CN205357088U (zh) 一种葡萄施肥机
CN205336832U (zh) 一种农业施肥机
CN203261695U (zh) 株行条播机
CN203912487U (zh) 播种机
CN203446192U (zh) 大蒜种植机
CN215912526U (zh) 一种用于玉米种植的定向施肥装置
CN207099639U (zh) 一种多功能套种设备
CN203181537U (zh) 一种用于小区育种播种机上的蜂窝式分种器
CN206901382U (zh) 一种模切机送纸提升机构的挡板
CN113475201B (zh) 一种实现秸秆分流的开沟播种装置
CN206442684U (zh) 一种小麦育种圃单行单粒播种器
CN205953413U (zh) 数码印刷机纸张自动提升送料装置
CN212064851U (zh) 滚筒式多行播撒机
CN205132649U (zh) 道路养生土工布收卷机
CN208370178U (zh) 一种开沟施肥装置
CN206993696U (zh) 旱地小麦施肥装置
CN203840738U (zh) 夹籽式人参点播器及夹籽式人参点播机
CN203194137U (zh) 正态分布施肥装置
CN203151995U (zh) 定量施肥器
CN207185173U (zh) 一种牵引式新型玉米中耕精确施肥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Tong Yongxiang

Inventor after: Qu Wenji

Inventor after: Li Yinan

Inventor before: Tong Yongxiang

Inventor before: Chen Xingkui

Inventor before: Li Yinan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630

Termination date: 2019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