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274193U - 一种新风取暖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风取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274193U
CN206274193U CN201621402923.0U CN201621402923U CN206274193U CN 206274193 U CN206274193 U CN 206274193U CN 201621402923 U CN201621402923 U CN 201621402923U CN 206274193 U CN206274193 U CN 2062741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inlet
inlet
indoor
ca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40292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德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pu Home Style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Aupu Bathroom & Kitche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Aupu Bathroom & Kitche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Aupu Bathroom & Kitche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40292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2741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2741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2741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风取暖装置,现有取暖装置对室内空气进行循环加热时不能同时向室内空间补充新鲜空气,造成闷热感,本实用新型在箱体上设新风进口、室内侧出风口、室内侧回风口;由第一风机促使室内空气循环,为第一风机的第一蜗室配置进气方向切换装置,由该进气方向切换装置选择性的开启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或者同时开启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由此来调节新风进口与第一进风口的开度及室内侧回风口与第一进风口的开度,使得新风进口、室内侧回风口的空气能够选择性的或者同时进入第一风机并从室内侧出风口流出,由电加热装置加热循环。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在加热室内空气的同时引入室外的新鲜空气,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并提高舒适度。

Description

一种新风取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取暖装置,具体是一种新风取暖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取暖装置在加热室内空气时是对室内空气进行循环加热,不能同时向室内空间补充新鲜空气,造成闷热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提出的技术任务是克服现有取暖装置对室内空气进行循环加热时不能同时向室内空间补充新鲜空气缺陷,提供一种新风取暖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新风取暖装置,其特征是包括:
箱体,其具有内腔,其上设有新风进口、室内侧出风口、室内侧回风口;
第一风机,其设于所述箱体的内腔,其包括第一蜗室、第一离心风轮、第一电机,所述的第一蜗室具有第一进风口和连通所述室内侧出风口的第一风道;
进气方向切换装置,其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处并将所述的内腔隔离为连通所述新风进口的第一进风腔、连通所述室内侧回风口的第二进风腔,该进气方向切换装置具有一个覆盖所述第一进风口的出气口、连通所述出气口与所述第一进风腔的第一进气口、连通所述出气口与所述第二进风腔的第二进气口,所述的第一进气口上配置可开启和关闭该第一进气口的第一风门,所述的第二进气口上配置可开启和关闭该第二进气口的第二风门,一风门电机驱动连接所述的第一风门、第二风门用于选择的开启所述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或者同时开启所述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
电加热装置,其布设在所述第一风机的排气路径上。
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第一风门、第二风门摆动配置并经过连杆机构联动连接。
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进气方向切换装置具有一个座体,所述的出气口、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设于所述的座体上,所述的第一风门、第二风门装配在所述的座体上。
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第二进风腔布设有净化装置。
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电加热装置布设在所述的第一风道上。
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内腔设有第二风机,所述的第二风机包括第二蜗室、第二离心风轮、第二电机,所述的第二蜗室具有敞开在所述内腔的第二进风口,所述的箱体上设有经所述第二蜗室与所述的第二进风口连通的室外侧出风口。
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箱体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的换气进风口。
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电加热装置为PTC加热器,其装配在所述的第一风道与室内侧出风口之间。
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室内侧出风口内配置有摆叶,所述的摆叶由摆叶电机驱动。
作为优选技术手段:所述的箱体包括壳体、后盖、蜗壳、集风板、面板,所述的后盖装配在所述壳体的后侧,所述的蜗壳装配在所述的壳体内,所述的集风板配合在所述蜗壳的前侧,所述的面板装配在所述集风板的前侧,所述室内侧出风口的端口位于所述的面板上。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箱体上设新风进口、室内侧出风口、室内侧回风口;由第一风机促使室内空气循环,为第一风机的第一蜗室配置进气方向切换装置,由该进气方向切换装置选择性的开启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或者同时开启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由此来调节新风进口与第一进风口的开度及室内侧回风口与第一进风口的开度,使得新风进口、室内侧回风口的空气能够选择性的或者同时进入第一风机并从室内侧出风口流出,由电加热装置加热循环。
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在加热室内空气的同时引入室外的新鲜空气,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并提高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取暖装置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结构的取暖器移除面板的正投影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结构处于换气工作模式时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结构处于新风工作模式时的示意图;
图4a为图4的A-A向剖视图;
图5为图2所示结构处于净化、取暖工作模式时的示意图;
图5a为图5的B-B向剖视图;
图6为图2所示结构处于混合工作模式时的示意图;
图6a为图6的C-C向剖视图;
图中标号说明:
01-箱体:11-新风进口,12-室内侧出风口,13-室内侧回风口,14-第一进风腔,15-第二进风腔,16-室外侧出风口,17-壳体,18-后盖,19-蜗壳,110-集风板,111-面板;
02-第一风机:21-第一蜗室,22-第一离心风轮,23-第一电机,24-第一进风口;
03-进气方向切换装置:31-出气口,32-第一进气口,33-第二进气口,34-第一风门,35-第二风门,36-座体;
04-电加热装置;
05-净化装置;
06-第二风机:61-第二蜗室,62-第二离心风轮,63-第二电机,64-第二进风口;
07-摆叶:71-摆叶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新风取暖装置,包括:
箱体01,其具有内腔,其上设有新风进口11、室内侧出风口12、室内侧回风口13;箱体01包括壳体17、后盖18、蜗壳19、集风板110、面板111,后盖18装配在壳体17的后侧,蜗壳19装配在壳体17内,集风板110配合在蜗壳19的前侧,面板111装配在集风板110的前侧,室内侧出风口12的端口位于面板111上;
第一风机02,其设于箱体01的内腔,其包括第一蜗室21、第一离心风轮22、第一电机23,第一电机23固定在壳体17上,第一蜗室21由蜗壳19围成,第一蜗室21具有第一进风口24和连通室内侧出风口12的第一风道,该第一风道为第一蜗壳的出口;第一离心风轮22由第一电机23驱动而在第一蜗室内转动,第一离心风轮转动时将空气从第一进风口24吸入,从第一风道、室内侧出风口12排出,经加热后即实现室内取暖;
进气方向切换装置03,其位于第一进风口24处并将内腔隔离为连通新风进口11的第一进风腔14、连通室内侧回风口13的第二进风腔15,该进气方向切换装置03具有一个覆盖第一进风口24的出气口31、连通出气口31与第一进风腔14的第一进气口32、连通出气口31与第二进风腔15的第二进气口33,第一进气口32上配置可开启和关闭该第一进气口的第一风门34,第二进气口33上配置可开启和关闭该第二进气口的第二风门35,一风门电机(图中未示)驱动连接第一风门34、第二风门35用于选择的开启第一进气口32、第二进气口33或者同时开启所述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通过风门电机驱动第一风门、第二风门,可以改变第一风门、第二风门的状态实现进气方向的控制;
电加热装置04,其布设在第一风机02的排气路径上,具体的,图示的电加热装置布设在第一风道与室内侧出风口12之间,具体实施时可以设在第一风道延伸出来的路径上。
具体的,第一风门34、第二风门35摆动配置并经过连杆机构联动连接。如通过轴将第一风门、第二风门连接在座体上实现二者的摆动。经过连杆机构联动连接第一风门、第二风门可保证第一风门、第二风门同步动作,即一个关闭、另一个开启,而连杆机构可为实现二者联动通过活动销轴连接在第一风门、第二风门之间的连杆。为了实现第一风门、第二风门的摆动,风门电机可以通过齿轮的减速传动驱动其中一个风门摆动,则另一个风门即可随之摆动;或者将风门电机的转动转换为直线运动,如通过曲柄连杆机构将电机的转动转换为直线运动,再通过直线运动驱使风门摆动。
进气方向切换装置03具有一个座体36,出气口31、第一进气口32、第二进气口33设于座体36上,第一风门34、第二风门35装配在座体36上。因此,进气方向切换装置03表现为一个整体装配结构。
为了净化空气,第二进风腔15布设有净化装置05,用以令室内空气流经净化装置得以净化,为了便于拆换净化装置,在箱体上设置对应净化装置的可开启的门,将门打开即可更换净化装置,而门的设置方式可以通过紧固件(如螺钉)装配,也可以卡接在箱体上。
为了排出室内空气,内腔设有第二风机06,第二风机包括第二蜗室61、第二离心风轮62、第二电机63,第二电机63固定在壳体17上,第二蜗室61由蜗壳19围成,第二蜗室61具有敞开在内腔的第二进风口64,箱体上设有经第二蜗室61与第二进风口64连通的室外侧出风口16,箱体01上设有连通第二进风口64的换气进风口,如在面板与集风板之间保持缝隙作为换气进风口,同样的,室内侧回风口设在集风板上,借用面板与集风板之间的缝隙来流通。而且,换气进风口与室内侧回风口彼此隔离为宜,隔离方式可以采用隔离壁结构,避免换气时室内空气流经净化装置。
室内侧出风口12内配置有摆叶07,摆叶07由摆叶电机71驱动,通过摆叶可以调节出风方向。
如图3所示,启动第二风机06、停止第一风机02,则室内空气经换气进风口(面板与集风板之间保持缝隙)、第二进风口64、第二蜗室61、室外侧出风口16排出,取暖装置工作换气模式;图中的箭头示出了气流的流向。
如图4、图4a所示,第一风门34开启、第二风门35关闭,此时启动第一风机02、停止第二风机06,则室外空气流经新风进口11、第一进风腔14、第一进气口32、出气口31、第一进风口24、第一蜗室21、第一风道、电加热装置04、室内侧出风口12至室内,为室内补充新鲜空气,从而令取暖装置工作于新风工作模式。该模式下,根据需求可以开启或者关闭电加热装置;图中的箭头示出了气流的流向。
如图5、图5a所示,第一风门34关闭、第二风门35开启,此时启动第一风机02、停止第二风机06,则室内空气流经室内侧回风口13、第二进风腔15、净化装置05、第二进气口33、出气口31、第一进风口24、第一蜗室21、第一风道、电加热装置04、室内侧出风口12至室内,其间经电加热装置实现取暖,从而令取暖装置工作于净化、取暖模式;图中的箭头示出了气流的流向。
如图6、图6a所示,第一风门34半开启、第二风门35半开启,此时启动第一风机02、停止第二风机06,则:
室外空气流经新风进口11、第一进风腔14、第一进气口32、出气口31、第一进风口24、第一蜗室21、第一风道、电加热装置04、室内侧出风口12至室内,为室内补充新鲜空气,根据需求可以开启或者关闭电加热装置;图中的箭头示出了气流的流向;
室内空气流经室内侧回风口13、第二进风腔15、净化装置05、第二进气口33、出气口31、第一进风口24、第一蜗室21、第一风道、电加热装置04、室内侧出风口12至室内,其间经电加热装置实现取暖;图中的箭头示出了气流的流向;
从而令取暖装置工作于净化、取暖、补充新鲜空气的混合模式。

Claims (10)

1.一种新风取暖装置,其特征是包括:
箱体(01),其具有内腔,其上设有新风进口(11)、室内侧出风口(12)、室内侧回风口(13);
第一风机(02),其设于所述箱体的内腔,其包括第一蜗室(21)、第一离心风轮(22)、第一电机(23),所述的第一蜗室具有第一进风口(24)和连通所述室内侧出风口(12)的第一风道;
进气方向切换装置(03),其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24)处并将所述的内腔隔离为连通所述新风进口(11)的第一进风腔(14)、连通所述室内侧回风口(13)的第二进风腔(15),该进气方向切换装置(03)具有一个覆盖所述第一进风口的出气口(31)、连通所述出气口(31)与所述第一进风腔(14)的第一进气口(32)、连通所述出气口(31)与所述第二进风腔(15)的第二进气口(33),所述的第一进气口(32)上配置可开启和关闭该第一进气口的第一风门(34),所述的第二进气口(33)上配置可开启和关闭该第二进气口的第二风门(35),一风门电机驱动连接所述的第一风门(34)、第二风门(35)用于选择的开启所述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或者同时开启所述第一进气口、第二进气口;
电加热装置(04),其布设在所述第一风机(02)的排气路径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取暖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风门(34)、第二风门(35)摆动配置并经过连杆机构联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取暖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进气方向切换装置(03)具有一个座体(36),所述的出气口(31)、第一进气口(32)、第二进气口(33)设于所述的座体(36)上,所述的第一风门(34)、第二风门(35)装配在所述的座体(36)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取暖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二进风腔(15)布设有净化装置(0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取暖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电加热装置(04)布设在所述的第一风道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取暖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内腔设有第二风机(06),所述的第二风机包括第二蜗室(61)、第二离心风轮(62)、第二电机(63),所述的第二蜗室(61)具有敞开在所述内腔的第二进风口(64),所述的箱体上设有经所述第二蜗室与所述的第二进风口(64)连通的室外侧出风口(16)。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取暖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箱体上设有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口(64)的换气进风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取暖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电加热装置(04)为PTC加热器,其装配在所述的第一风道与室内侧出风口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取暖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室内侧出风口(12)内配置有摆叶(07),所述的摆叶(07)由摆叶电机(71)驱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取暖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箱体(01)包括壳体(17)、后盖(18)、蜗壳(19)、集风板(110)、面板(111),所述的后盖装配在所述壳体的后侧,所述的蜗壳装配在所述的壳体内,所述的集风板配合在所述蜗壳的前侧,所述的面板装配在所述集风板的前侧,所述室内侧出风口的端口位于所述的面板上。
CN201621402923.0U 2016-12-20 2016-12-20 一种新风取暖装置 Active CN2062741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02923.0U CN206274193U (zh) 2016-12-20 2016-12-20 一种新风取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02923.0U CN206274193U (zh) 2016-12-20 2016-12-20 一种新风取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274193U true CN206274193U (zh) 2017-06-23

Family

ID=590634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402923.0U Active CN206274193U (zh) 2016-12-20 2016-12-20 一种新风取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274193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40702A (zh) * 2017-11-10 2018-04-20 佛山市得安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室内空气交换机
CN109579121A (zh) * 2017-09-28 2019-04-05 陈滨 一种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取暖器
CN110131777A (zh) * 2019-04-10 2019-08-16 温州恒舟装饰有限公司 一种室内装饰暖冬新风壁炉
CN107940702B (zh) * 2017-11-10 2024-06-07 佛山市得安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室内空气交换机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79121A (zh) * 2017-09-28 2019-04-05 陈滨 一种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取暖器
CN107940702A (zh) * 2017-11-10 2018-04-20 佛山市得安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室内空气交换机
CN107940702B (zh) * 2017-11-10 2024-06-07 佛山市得安电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室内空气交换机
CN110131777A (zh) * 2019-04-10 2019-08-16 温州恒舟装饰有限公司 一种室内装饰暖冬新风壁炉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65847A (zh) 一种一体式换新风空调器
CN105570972B (zh) 通过一个风门切换风向的具有新风功能的双风机取暖器
CN103574770A (zh) 立式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1129806Y (zh) 一种进风口和出风口可互换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CN202709316U (zh) 立式空调器
CN105588171A (zh) 浴室用取暖换气装置
CN205860292U (zh) 冷暖塔式风扇
CN206274193U (zh) 一种新风取暖装置
CN110762693B (zh) 多功能双向流新风机
CN206159546U (zh) 一种双阀门切换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暖风机
CN107166493A (zh) 一种冷暖浴霸
CN203189290U (zh) 带取暖功能的吊扇
CN210891907U (zh) 一种上下出风柜式空调器
WO2024001232A1 (zh) 湿度调节装置、空调
CN106705230A (zh) 一种换新风空调器
CN207751050U (zh) 一种偏心旋转开启式进风的取暖器
CN205560952U (zh) 浴室用取暖换气装置
CN207006345U (zh) 一种冷暖浴霸
CN104949189B (zh) 取暖器
CN105546624B (zh) 可进新风的双向风机及取暖器
CN206131124U (zh) 可调节室外新鲜空气与室内循环空气进风比例的取暖装置
CN207162708U (zh) 送风装置
CN204853974U (zh) 一种设置风向调节装置的暖风机
CN209459084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9165546U (zh) 360°环绕出风的多功能浴室取暖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10018 No. 210, No. 21,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atentee after: Aupu home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310018 No. 210, No. 21,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atentee before: Hangzhou Aupu Bathroom & Kitchen Technolog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