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243124U - 副驾驶安全气囊和具有它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副驾驶安全气囊和具有它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243124U
CN206243124U CN201621256855.1U CN201621256855U CN206243124U CN 206243124 U CN206243124 U CN 206243124U CN 201621256855 U CN201621256855 U CN 201621256855U CN 206243124 U CN206243124 U CN 2062431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decorative cover
copilot
tearing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25685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亮亮
王广臣
杨娜娜
李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IC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IC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25685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2431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2431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2431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和具有它的车辆。该副驾驶安全气囊包括:气囊饰盖;气囊墙体,所述气囊墙体连接在所述气囊饰盖的顶部且从所述气囊饰盖的顶部向后延伸;撕裂结构,所述撕裂结构设置在所述气囊饰盖与所述气囊墙体的连接处;气囊总成,所述气囊总成包括气囊和壳体,所述壳体固定在所述气囊墙体上,所述气囊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前侧,所述气囊位于所述气囊饰盖的后面。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驾驶安全气囊,通过将撕裂结构设置在气囊饰盖与气囊墙体的连接处,避免了在气囊饰盖表面形成塑痕,从而提高了气囊饰盖表面的美观性。

Description

副驾驶安全气囊和具有它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和具有它的车辆。
背景技术
现在许多车辆的副驾驶安全气囊仍使用带气囊饰盖的方式,并且气囊饰盖安装在仪表板的上表面。
为方便安全气囊顺利弹出,气囊饰盖上往往需要设置薄弱的撕裂结构。传统的撕裂结构以线性形式设置在气囊饰盖的中间位置,撕裂结构通常非常薄弱,从而造成气囊饰盖的厚度不均匀,由此,气囊饰盖在注塑后容易留下塑痕,这样影响了气囊饰盖的美观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将撕裂结构由传统的气囊饰盖中间位置移到气囊饰盖与气囊墙体的连接处,从而解决了气囊饰盖表面由于塑痕存在而影响外观质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副驾驶安全气囊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驾驶安全气囊包括:气囊饰盖;气囊墙体,所述气囊墙体连接在所述气囊饰盖的顶部且从所述气囊饰盖的顶部向后延伸;撕裂结构,所述撕裂结构设置在所述气囊饰盖与所述气囊墙体的连接处;气囊总成,所述气囊总成包括气囊和壳体,所述壳体固定在所述气囊墙体上,所述气囊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前侧,所述气囊位于所述气囊饰盖的后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驾驶安全气囊,通过将撕裂结构设置在气囊饰盖与气囊墙体的连接处,避免了在气囊饰盖表面形成塑痕,从而提高了气囊饰盖表面的美观性。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副驾驶安全气囊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撕裂结构包括:多个撕裂孔,所述多个撕裂孔沿所述气囊饰盖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相邻两个所述撕裂孔之间设置有连接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条的宽度为1mm-3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连接条的宽度为2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撕裂孔为长条形孔,所述长条形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气囊饰盖的长度方向相同。
上述的副驾驶安全气囊还包括:导向板,所述导向板设置在所述气囊的上方,所述导向板与所述壳体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向板为金属板,所述金属板上设置有加强筋。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副驾驶安全气囊。
附图说明
图1是副驾驶安全气囊的俯视图;
图2是撕裂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气囊总成与导向板的位置关系俯视图。
附图标记:
副驾驶安全气囊10、气囊饰盖1、气囊墙体2、卡槽21、撕裂结构3、撕裂孔31、连接条32、气囊总成4、气囊41、壳体42、卡扣421、壳体加强筋422、导向板5、加强筋5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图3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驾驶安全气囊10。
参照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驾驶安全气囊10可以包括气囊饰盖1、气囊墙体2、撕裂结构3以及气囊总成4。
气囊墙体2连接在气囊饰盖1的顶部且从气囊饰盖1的顶部向后延伸。
结合图2所示,撕裂结构3设置在气囊饰盖1与气囊墙体2的连接处。撕裂结构3的强度较低,当撕裂结构3受到碰撞(例如气囊41施加给气囊饰盖1的冲撞力)时,该处容易发生撕裂,以使气囊饰盖1与气囊墙体2分离。
参照图3所示,气囊总成4包括气囊41和壳体42,壳体42固定在气囊墙体2上,从而将气囊总成4固定在气囊墙体2上。气囊41设置在壳体42的前侧,气囊41位于气囊饰盖1的后面,在正常情况下,气囊饰盖1遮盖气囊41,从而提高了车内的整洁度和美观度。
具体地,参照图1、图3所示,气囊总成4的壳体42上设置有多个卡扣421(例如,卡扣421数量可以是四个),气囊墙体2上开设有同等数量的卡槽21,装配时,通过将多个卡扣421对应地卡接在多个卡槽21内,可将壳体42固定在气囊墙体2上,从而将气囊总成4固定在气囊墙体2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副驾驶安全气囊10,通过将撕裂结构3设置在气囊饰盖1与气囊墙体2的连接处,避免了在气囊饰盖1表面形成塑痕,从而提高了气囊饰盖1表面的美观性。
在具体实施例中,撕裂结构3可以包括多个撕裂孔31,多个撕裂孔31沿气囊饰盖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布置。撕裂孔31削弱了气囊饰盖1与气囊墙体2的连接处的强度,当此连接处受到气囊41冲击时,容易发生断裂,气囊饰盖1与气囊墙体2分离以使气囊41弹出,进而保护副驾驶乘员的安全。
相邻的两个撕裂孔31之间设置有连接条32。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连接条32的宽度设置得很小,从而使得撕裂结构3在连接条32处容易断裂,气囊41得以顺利弹出。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连接条32的宽度(即沿撕裂结构长度方向的尺寸)为1mm-3mm。例如,连接条32的宽度可以为2mm。换言之,相邻的两个撕裂孔31之间仅有2mm的材料连接,当车辆受到严重碰撞时,气囊41需要弹出,气囊41迅速膨胀产生的冲击力使得撕裂结构3在连接条32处断裂,从而气囊41顺利弹出,以保护副驾驶乘员的人身安全。
优选地,撕裂孔31为长条形孔,并且长条形孔的长度远大于连接条32的宽度,由此可大幅度减弱撕裂结构3的强度。进一步地,长条形孔的长度方向与气囊饰盖1的长度方向相同。当气囊41弹出时,气囊饰盖1与气囊墙体2容易在撕裂孔31处发生撕裂。
由于撕裂结构3设置在气囊饰盖1与气囊墙体2的连接处,因此气囊41弹出时会冲击到仪表板,强大的冲击力容易造成仪表板碎裂,因此上述的副驾驶安全气囊10还可以包括导向板5,导向板5设置在气囊41的上方,并且该导向板5与壳体42固定。导向板5用于阻挡气囊41迅速膨胀时对仪表板的冲击,并且导向板5可以让气囊41沿着它的导向方向膨胀,由此避免损伤仪表板,进而有利于保障副驾驶乘员的安全。
优选地,导向板5为金属板,且金属板上设置有加强筋51,由此可大大增加导向板5的强度,以使导向板5足够抵抗气囊41弹出时的巨大冲击力,保护仪表板。此外,壳体42的表面可以设置壳体加强筋422,以增大壳体42强度,从而使壳体42更好地支撑气囊41。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副驾驶安全气囊10,通过变换撕裂结构3的位置,不仅提高了气囊饰盖1的美观性,而且大大提升了车辆的安全性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9)

1.一种副驾驶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囊饰盖;
气囊墙体,所述气囊墙体连接在所述气囊饰盖的顶部且从所述气囊饰盖的顶部向后延伸;
撕裂结构,所述撕裂结构设置在所述气囊饰盖与所述气囊墙体的连接处;
气囊总成,所述气囊总成包括气囊和壳体,所述壳体固定在所述气囊墙体上,所述气囊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前侧,所述气囊位于所述气囊饰盖的后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驾驶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撕裂结构包括:多个撕裂孔,所述多个撕裂孔沿所述气囊饰盖的长度方向间隔开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驾驶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撕裂孔之间设置有连接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副驾驶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条的宽度为1mm-3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副驾驶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条的宽度为2mm。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副驾驶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撕裂孔为长条形孔,所述长条形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气囊饰盖的长度方向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驾驶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向板,所述导向板设置在所述气囊的上方,所述导向板与所述壳体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副驾驶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板为金属板,所述金属板上设置有加强筋。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副驾驶安全气囊。
CN201621256855.1U 2016-11-18 2016-11-18 副驾驶安全气囊和具有它的车辆 Active CN2062431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256855.1U CN206243124U (zh) 2016-11-18 2016-11-18 副驾驶安全气囊和具有它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256855.1U CN206243124U (zh) 2016-11-18 2016-11-18 副驾驶安全气囊和具有它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243124U true CN206243124U (zh) 2017-06-13

Family

ID=590016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256855.1U Active CN206243124U (zh) 2016-11-18 2016-11-18 副驾驶安全气囊和具有它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24312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05507A (zh) * 2020-04-30 2020-09-01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软质仪表板气囊盖板结构及汽车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05507A (zh) * 2020-04-30 2020-09-01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软质仪表板气囊盖板结构及汽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44390B2 (en) Helmet with shock absorbing inserts
JPH0717598Y2 (ja) エアバッグ取付構造
US20030047915A1 (en) Seamless passenger side airbag door on hard instrument panel
US20140145419A1 (en) Cover body for airbag device
US9592787B2 (en) Airbag for knee airbag apparatus
USD588390S1 (en) Protective convertible bumper
US8376395B2 (en) Airbag flap arrangement hinged on a dashboard
US20160046253A1 (en) Airbag for knee airbag apparatus
CN104670150B (zh) 车辆的安全气囊模块
WO2008016653A3 (en) Thermoplastic composite bumper system
CN103448662B (zh) 气囊装置
CN104039604B (zh) 具有盖的冲击保护装置
KR20040095268A (ko) 에어백 도어 및 에어백 도어의 제조방법
WO2006081394A3 (en) Process for in-molding an energy-absorbing countermeasure to a headliner and resulting assembly
US20070045995A1 (en) Vehicle protection apparatus with cover having a rupturable portion with tear tabs
CN102476621A (zh) 乘客气囊门
JP2007062701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その蓋部材
CN206243124U (zh) 副驾驶安全气囊和具有它的车辆
KR20170014176A (ko) 에어백 커버 장치
US20100109299A1 (en) Air bag cover and air bag device
JP2009143551A (ja) 車両の助手席エアバック構造
KR100717453B1 (ko) 차량용 조수석의 에어백 도어 구조
JP2014511305A (ja) 車両用の歩行者保護エアバッグ
CN102971187A (zh) 侧面安全气囊
KR101371724B1 (ko) 에어백 커버 및 에어백 모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