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222585U - 新型加湿器 - Google Patents

新型加湿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222585U
CN206222585U CN201621286133.0U CN201621286133U CN206222585U CN 206222585 U CN206222585 U CN 206222585U CN 201621286133 U CN201621286133 U CN 201621286133U CN 206222585 U CN206222585 U CN 2062225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hamber
atomization
storage tank
heating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28613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锦云
陈国良
刘润
肖立明
朱勇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NANHAI KERI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NANHAI KERI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NANHAI KERI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NANHAI KERI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28613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2225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2225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2225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pecial Spray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新型加湿器,包括储水箱和雾化工作部;雾化工作部包括有一体化的底壁部,在底壁部的上面设置有间隔排列但前后顺次连通的液体接纳腔、液体缓冲腔、能够对液体予以加热的液体加热腔、能够对液体予以雾化的液体雾化腔,液体加热腔上设置有加热器,液体雾化腔上设置有雾化发生器,储水箱的顶部设置有加水口而其底部设置有出水嘴,出水嘴通过密封装置能够分离地密封连接液体接纳腔,液体接纳腔与液体缓冲腔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置有能够控制液体流量的控制阀,液体缓冲腔与液体加热腔之间通过第一窄通道连通,第一窄通道的液体流通横截面积小于液体缓冲腔的液体流通横截面积,也小于液体加热腔的液体流通横截面积;液体加热腔与液体雾化腔之间通过第二窄通道连通,第二窄通道的液体流通横截面积小于液体雾化腔的液体流通横截面积,也小于液体加热腔的液体流通横截面积。这样,不仅便于向液体加热腔内补充液体,还能够使液体加热腔内的液体热能及温度易于保持。

Description

新型加湿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加湿器,更确切地说,涉及一种包含加热器能够加热雾化的液体而杀灭液体中所含细菌的加热式雾化器;其次该加湿器具有上下分层的结构从而便于加水、清洗雾化片等。
背景技术
秋冬季节的空气一般是十分干燥的,如果长期停留在干燥的室内环境中会对人体形成伤害。因此,利用加湿器人为地为空气增添水雾营造具有适当湿度的室内环境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方式之一。目前,加湿器的雾化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加热的方式蒸发出蒸汽,另一种是通过超声雾化的方式雾化出水雾。
例如中国发明专利201110423366.6中披露的加湿器,所述加湿器包括设置有进风口11、储水腔2的下壳体1a和设置有出风口12的上壳体1b,其中所述上壳体1b内设置有水箱,所述储水腔2通过水阀与所述水箱连通以用于补水。所述进风口11和所述出风口12通过风道13相通,在所述风道13内设有风机14。所述下壳体1a内设置有超声波雾化装置、加热汽化装置,所述加热汽化装置由加热水槽3、加热水槽液面上方的汽化腔4及电热元件构成,所述超声波雾化装置由超声波水槽5、超声波发生装置和超声波水槽液面上方的液体雾化腔6构成;所述储水腔2与所述加热水槽3通过水道8相通,所述储水腔2与所述超声波水槽5通过水道8 相通。加湿器工作时,所述超声波雾化装置和加热雾化装置同时或分别作业,分别产生气雾和水蒸气。这样,采用所述加热雾化装置加热产生水蒸气的方式还能够借助高温杀灭水中所含的有害细菌,但是由于所述加热雾化装置为了产生水蒸气而用所述电热元件加热液体,因此耗能大,而且将液体加热至沸腾状态所需的时间太长,不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充足的水蒸气。而且直接吹送出来的高温水蒸气还会烫伤人体。
而中国发明专利96122441.X提出的另一款加热型超声波加湿器却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所述加热型超声波加湿器包括有容器100,所述容器100上设置有辅助水槽120、加热水槽130和具有超声波振荡器141的主水槽140。还包括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辅助水槽120上的供水槽110。在所述加热水槽130和所述主水槽140之间的水流通道上还设置开闭所述水流通道的压力控制阀。工作时,所述供水槽110为所述辅助水槽120提供适量液体,所述辅助水槽120中的水通过供水通道为所述加热水槽130供水,所述加热水槽130中的水被加热器131加热至预定温度并使所述加热水槽130的内部压力达到预定值时,所述压力控制阀打开所述加热水槽130与所述主水槽140之间的水流通道,所述加热水槽130中被加热的水流进所述主水槽140内由所述超声波振荡器141进行雾化。这样的加湿器不仅能够通过加热器对水进行加热并消灭水中的细菌,还能够借助所述超声波振荡器141快速产生雾化气。
发明内容
上述发明专利96122441.X中的加湿器提出了一种先加热后雾化的工作模式,相对专利201110423366.6中披露的加湿器完全依靠加热器产生水蒸气的工作模式,能够大大地降低加热器对水进行加热时所需要消耗的电能。但是在专利96122441.X中,为所述加热水槽130提供水液的供水结构并不利于所述加热水槽130内的水液保持在恒温状态。理由是,由于所述辅助水槽120与所述加热水槽130之间仅仅是通过流水管130a连通,当所述供水槽110上的阀门111打开后,所述供水槽110内的水液将倒灌到所述辅助水槽120内并在所述辅助水槽120内形成高液压,高液压会逼使所述辅助水槽120内的冷水快速并大量地通过所述流水管130a涌入到所述加热水槽130内,在所述加热水槽130内形成明显的涌流而使冷水与热水快速搀和,进而使所述加热水槽130内的水温快速地下降。为此为了能够使所述加热水槽130内冷水能够快速升温达到杀菌温度,所述加热水槽130上必须使用大功率规格的加热器131,这样无疑会增加耗电量。
针对上述提出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技术方案,首先,对所述加湿器内为液体加热腔提供液体的供水结构进行改进,改良后的所述供水结构不仅便于向所述液体加热腔内补充液体,还能够使所述液体加热腔内的液体热能及温度易于保持,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选择低功耗的加热器对所述液体加热腔上的液体进行加热也能够快速、持续地保持温度从而灭菌,从而也就能够降低能耗。其次,对所述加湿器的整体结构进行改进,便于所述加湿器的储水箱的拆装,以及对所述加湿器的液体接纳腔、液体缓冲腔、液体加热腔和液体雾化腔的清洗和维护。另外,还对所述加湿器的出雾结构进行改进,提高出雾率。
本发明提出一种新型加湿器,包括储水箱和雾化工作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工作部包括有一体化的底壁部,在所述底壁部的上面设置有间隔排列但前后顺次连通的液体接纳腔、液体缓冲腔、能够对液体予以加热的液体加热腔、能够对液体予以雾化的液体雾化腔,所述液体加热腔上设置有加热器,所述液体雾化腔上设置有雾化发生器,所述储水箱的顶部设置有加水口而其底部设置有出水嘴,所述出水嘴通过密封装置能够分离地密封连接所述液体接纳腔,所述液体接纳腔与所述液体缓冲腔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置有能够控制液体流量的控制阀,所述液体缓冲腔与所述液体加热腔之间通过第一窄通道连通,所述第一窄通道的液体流通横截面积小于所述液体缓冲腔的液体流通横截面积,也小于所述液体加热腔的液体流通横截面积;所述液体加热腔与所述液体雾化腔之间通过第二窄通道连通,所述第二窄通道的液体流通横截面积小于所述液体雾化腔的液体流通横截面积,也小于所述液体加热腔的液体流通横截面积。
其中,所述储水箱是具有储液腔的箱体,用于为所述雾化工作部提供雾化液例如水。
其中,所述雾化工作部包括有一体化的底壁部,在所述底壁部的上面设置有间隔排列但前后顺次连通的液体接纳腔、液体缓冲腔、能够对液体予以加热的液体加热腔、能够对液体予以雾化的液体雾化腔,上述特征首先定义了所述底壁部的一体化结构和凹凸结构,其中凹凸结构保证了所述底壁部的上面能够形成有具有收纳空间的液体接纳腔、液体缓冲腔、液体加热腔和液体雾化腔,并且所述液体接纳腔、液体缓冲腔、液体加热腔和液体雾化腔一体化成形并成为所述底壁部的一部分 ,又或者说,所述液体接纳腔、液体缓冲腔、液体加热腔和液体雾化腔是一体化成形于所述底壁部上的凹坑腔。其次,还定义了所述雾化工作部的液体的基本流通路径,从所述液体接纳腔流出来的液体,先依次通过所述液体缓冲腔和所述液体加热腔,最后才进入到所述液体雾化腔内进行雾化,实质上也是隐含地定义了所述雾化工作部的工作方式,由所述液体接纳腔流出来的液体,先由所述液体加热腔进行加热消毒后再进入到所述液体雾化腔内进行雾化,所述雾化工作部采用的也是一种先加热后雾化的工作模式。
其中,所述储水箱的顶部设置有加水口而其底部设置有出水嘴,所述出水嘴通过密封装置能够分离地密封连接所述液体接纳腔,这样,借助所述密封装置使所述出水嘴与所述液体接纳腔之间形成密封连接,所述储水箱内的液体能够通过所述出水嘴进入到所述液体接纳腔内而不会出现泄漏。至于所述密封装置可以是密封环,因此,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储水箱的出水嘴的外侧壁上套设有密封环,所述出水嘴插入到所述液体接纳腔内从而让所述出水嘴通过所述密封环与所述液体接纳腔的内侧壁之间形成密封连接。
其次,通过所述储水箱能够一次性地储存大量的液体,从而能够持续地为所述雾化工作部提供液体,并借助所述液体接纳腔暂存定量的液体。另外,所述储水箱与所述液体接纳腔是相互独立但又能够密封连接一起,为此能够便捷地把所述储水箱从所述液体接纳腔上拆卸下来,进而能够分别对所述储水箱和所述液体接纳腔进行清洗。而由于所述储水箱顶部设置有加水口,为此在把所述储水箱安装到所述液体接纳腔上后,仍能便捷地通过所述储水箱的加水口进行补水操作。
其中,所述液体接纳腔与所述液体缓冲腔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置有能够控制液体流量的控制阀,这样,通过所述控制阀控制供水量,避免所述储水箱内的液体大量地涌入到所述液体接纳腔、所述液体缓冲腔内继而涌入到所述液体加热腔和所述液体雾化腔内影响加热和雾化工作。
其中,所述液体流通横截面积是指液体流经特定空间例如所述第一窄通道、所述液体缓冲腔时,液体在横截面方向(也是垂直于液体流动方向的方向)上的平面面积,所述液体流通横截面积越大说明其在同样流速情况下单位时间内的流量越大。
其中,所述液体缓冲腔与所述液体加热腔之间通过第一窄通道连通,所述第一窄通道的液体流通横截面积小于所述液体缓冲腔的液体流通横截面积,也小于所述液体加热腔的液体流通横截面积,也就是说,所述第一窄通道相对所述液体缓冲腔与所述液体加热腔具有相对较小的液体流通横截面积,这样,在保证雾化所需流量的情况下,能够减缓所述第一窄通道内的冷水与所述液体加热腔内的热水之间在其交接区域上的热交换面积和热交换量值,为此,所述第一窄通道的设置有利于所述液体加热腔内的水在消耗较小功率的情况下,虽然不断有水进出但都能容易保持在恒定温度范围内。其次,由于所述第一窄通道的存在又能避免所述液体加热腔内的热量大量地通过所述液体缓冲腔传递到所述储水箱中,这样,所述储水箱可以采用非耐高温的普通材料制造而降低制造成本。
为了能够进一步减缓所述第一窄通道内的冷水与所述液体加热腔内的热水之间在其交接区域上的热交换面积和热交换量值,使所述液体加热腔内的液体热量散失少,还可以进一步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在所述第一窄通道上活动插接有能够控制所述第一窄通道的流通横截面积大小的第一闸板。
是否能够快速对液体进行高温加热进而对液体进行杀毒,是衡量所述液体加热腔的加热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影响所述加热腔加热效率的除上述论述到的与冷水交界的结构外,实质上所述加热腔自身的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所述加热腔为一个相对封闭的腔体,散失的热量少,加热效率将大大提升,为此进一步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在所述加热腔的上方设置有活动的盖板,所述第一闸板连接到所述盖板上。这样,借助所述盖板能够封闭所述加热腔,并且在封闭所述加热腔的操作过程中,能够同时把所述第一闸板插接到所述第一窄通道上,简化使用操作。
其中,一般情况下,为了能够把所述液体雾化腔内的雾化汽引导到外界空间,所述液体雾化腔往往与鼓风机连通,又或者为了能够储存更大量的雾化液体,所述液体雾化腔具有比较大的储存空间,由于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进入到所述液体雾化腔内的液体会快速降温,所述液体雾化腔内的液体与所述液体加热腔内的液体存在明显的温度差。为此,在所述液体加热腔与所述液体雾化腔之间设置液体流通横截面积相对比较小的第二窄通道连通,首先能够减缓所述液体雾化腔内的相对低温冷水与所述液体加热腔内的热水之间在其交接区域上的热交换面积和热交换量值,其次,还能够减小单位时间内从所述液体加热腔流向所述液体雾化腔的液体流量,使所述液体加热腔内的液体尽量长时间地滞留在所述液体加热腔内进行加热消毒。
同样地,为了能够进一步减缓所述液体加热腔内与所述第二窄通道之间在其交接区域上的热交换面积和热交换量值,可以进一步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在所述第二窄通道上活动插接有能够控制所述第二窄通道的流通横截面积大小的第二闸板,所述第二闸板连接到所述盖板上。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由于所述底壁部采用一体化的结构方式在其上面设置液体接纳腔、液体缓冲腔、液体加热腔和液体雾化腔,因此,所述液体接纳腔、液体缓冲腔、液体加热腔和液体雾化腔是稳固地定位在所述底壁部上并成为所述底壁部的一部分,这样的设置方式便于所述液体接纳腔、液体缓冲腔、液体加热腔和液体雾化腔的制造,还能够简化它们的安装。
2.由于所述液体接纳腔、液体缓冲腔、液体加热腔和液体雾化腔是间隔排列但前后顺次连通的,因此,所述液体依次流经所述液体接纳腔、液体缓冲腔后先进入到所述液体加热腔内进行加热杀菌,然后再进入到所述液体雾化腔进行雾化,这样先加热后雾化的工作模式不仅能够对雾化前的液体进行杀菌消毒而保证雾化汽的清洁度,还能够借助所述液体雾化腔内的雾化发生器快速地产生雾化气体,相对上述专利201110423366.6中披露的单纯依靠加热器加热产生蒸汽的方式,更能降低所述液体加热腔内的加热器的耗电量。
3.由于所述储水箱的顶部设置有加水口而其底部设置有出水嘴,所述出水嘴通过密封装置能够可分离地密封连接所述液体接纳腔,因此,利用所述储水箱能够一次性储存大量的液体从而能够持续地为所述雾化工作部提供液体。另外,所述储水箱顶部设置有加水口,这样能够在所述出水嘴密封连接在所述液体接纳腔上的情况下,即不拆离所述储水箱的情况下,仍能够便捷地向所述储水箱补水,减少所述出水嘴与所述液体接纳腔之间的拆分频率,进而减少对所述密封装置的劳损。
4.由于所述液体接纳腔与液体缓冲腔前后顺次连通,所述液体缓冲腔与所述液体加热腔之间通过第一窄通道连通,也就是说,在所述液体接纳腔与所述第一窄通道之间设置有所述液体缓冲腔,而且所述液体缓冲腔的液体流通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窄通道的液体流通横截面积,因此,当所述控制阀打开后,所述储水箱内的液体流经所述液体接纳腔后首先进入到所述液体缓冲腔内而使液压得到缓解,避免所述液体接纳腔内的液体在所述储水箱的高液压驱使下快速并大量地直接通过狭窄的第一窄通道进入到所述液体加热腔内而形成明显的大量的涌流而使所述液体加热腔内的液温骤然大幅下降。这样,流经所述液体缓冲腔后的液体能够缓慢地进入到所述第一窄通道内继而缓慢、小量地进入到所述液体加热腔内,而不会对所述液体加热腔内的液体温度产生太大的影响。
5.由于在所述液体加热腔的前后连通通道上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窄通道和所述第二窄通道,能够减缓所述液体缓冲腔内的冷水通过所述第一窄通道与所述液体加热腔内的热水之间在其交接区域上的热交换面积和热交换量值,也能减缓所述液体雾化腔内的低温水通过所述第二窄通道与所述液体加热腔内的热水之间在其交接区域上的热交换面积和热交换量值;为此,所述第一窄通道及所述第二窄通道的设置有利于所述液体加热腔内的水在消耗较小功率的情况下,虽然不断有水进出但都能容易保持温度。因此能够减缓所述液体加热腔内的液体热量的散失,能够使液体尽量长时间地滞留在所述液体加热腔进行加热消毒。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第一窄通道呈长条状布置。这样,所述第一窄通道在所述液体缓冲腔与所述液体加热腔之间的连通通道上具有一定的延伸长度,长条状的所述第一窄通道增大了所述液体缓冲腔与所述液体加热腔在连通通道上的距离,从而能够进一步借助所述第一窄通道减小从所述液体加热腔通过所述液体缓冲腔传递到所述储水箱上的热交换量值,所述第一窄通道具有一定的热隔离功能。
所述第一窄通道可以直线延伸,而为了能够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窄通道的热隔离功能,所述第一窄通道可以迂回状延伸,此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第一窄通道至少具有一个拐弯部位。
在所述雾化工作部开始工作的初期,由所述液体加热腔流入到所述液体雾化腔内的液体是非常少的,而在工作后期,残留在所述液体雾化腔内的液体也是非常少的,为了能够收集所述液体雾化腔内的液体,使所述液体水位满足所述雾化发生器的最低工作水位,进一步可以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所述液体雾化腔的底壁上设置有局部凹陷储水部位,所述雾化发生器设置在所述局部凹陷部位的底部。这样,所述液体雾化腔内的液体能够自动汇集到所述局部凹陷储水部位内被所述雾化发生器予以雾化。
当需要依靠所述储水箱储存大量的液体时,所述储水箱需要具有比较大的体积,甚至比所述液体接纳腔、液体缓冲腔、液体加热腔和液体雾化腔的体积都要大,此时如果单靠所述出水嘴与所述液体接纳腔之间的密封连接并不足以为所述储水箱提供稳固的支撑,鉴于此,下面需要对所述雾化工作部的结构作改进,使所述雾化工作部能够为所述储水箱提供稳固的支撑定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是,所述雾化工作部还包括环绕在所述底壁部外周的侧壁部从而所述雾化工作部呈上部敞口的盆状体,所述液体接纳腔、液体缓冲腔、液体加热腔和液体雾化腔布置在所述雾化工作部内,并且所述储水箱的下段部位能够适配性插入到所述雾化工作部中。这样,所述储水箱借助于所述储水箱的下段部位穿过所述雾化工作部的上部敞口部后插接到所述雾化工作部上的结构,能够依靠与所述雾化工作部之间的适配性插接连接关系而得到稳固的支撑定位,又能进一步利用所述储水箱与所述雾化工作部之间的适配性插接结构形成对所述雾化工作部的上部敞口部位的初级密封。其中,所述适配性插入,首先定义了所述储水箱的下段部位能够插入到所述雾化工作部中的连接结构,其次是定义了虽然所述储水箱的下段部位的外径小于所述雾化工作部的侧壁部的内径但两者之间间隙较小,从而完成插入结构时在它们之间形成相对比较适配的插接配合关系,达到配合紧但又容易插入和取出。所述初级密封的含义是指虽然不能完全密封但能具有部分密封功能,如果在所述储水箱的下段部位与所述雾化工作部之间增加专门的密封装置后,就能基本密封。
另外,由于所述雾化工作部呈上部敞口的盆状体,在拆离所述储水箱后即能够通过所述雾化工作部的上部敞口部对布置在所述雾化工作部内的所述液体接纳腔、液体缓冲腔、液体加热腔、液体雾化腔以及设置在所述液体加热腔上的加热器和设置在所述液体雾化腔上的雾化发生器进行清洗或维护。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包括上、下可分离地对接在一起的上部桶体和下部桶体,所述上部桶体包括所述储水箱和贯穿过所述储水箱并用于引导出雾化汽的引雾通道;在所述储水箱的顶部设置有衔接所述引雾通道的出雾口,所述出雾口与所述加水口左右布置;所述下部桶体包括下部桶壳体、设置在所述下部桶壳体的上部敞口内的所述雾化工作部以及设置在所述下部桶壳体内但位于所述雾化工作部下面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电信号连接所述加热器、所述雾化发生器及所述控制阀;当所述上部桶体与下部桶体上、下对接在一起时,所述储水箱的下段部位适配性插入到所述雾化工作部中,所述出水嘴密封连接所述液体接纳腔,所述引雾通道位于所述雾化发生器的上方。这样,所述加湿器在整体上采用上下分层的结构从而便于加水、清洗雾化发生器等,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出雾口的高度位置。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雾化工作部的侧壁部的顶部设置有向外翻出的外翻边,所述外翻边搭接在所述下部桶壳体的顶沿边上,在位于所述雾化工作部下方的所述下部桶壳体的内腔内设置有鼓风机,所述鼓风机的出风口连通到所述雾化工作部中。这样,所述雾化工作部通过所述外翻边搭接在所述下部桶壳体的顶沿边上进行定位,并在其下方的所述下部桶壳体的内腔内形成收容所述鼓风机的收容腔。安装所述鼓风机时,先抽离所述雾化工作部即可以露出所述下部桶壳体的上部敞口,所述下部桶壳体的上部敞口为安装所述鼓风机提供了足够大的操作空间,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雾化工作部的底壁部上还设置有连通所述鼓风机的出风口的引风风道,所述引风风道沿轴向向上延伸;在所述储水箱内还设置有单端开口的回旋盲孔风道,所述回旋盲孔风道与所述引雾通道左右布置,所述引风风道的外径小于所述回旋盲孔风道的内径,所述引风风道插入到所述回旋盲孔风道中,所述回旋盲孔风道下部开口处的下端口连通所述液体雾化腔的非盛水空间。
其中,所述单端开口的回旋盲孔风道是指上端封闭而下端开口的风道。所述回旋盲孔风道设置在所述储水箱内,为此能够为所述引风风道提供向上延伸的空间,有利于所述引风风道的引风出口远离所述雾化发生器的雾化爆破点。另外,利用所述回旋盲孔风道能够对由所述引风风道流出的气流予以缓冲,气流在所述回旋盲孔风道内回旋流动并平缓流出,从而减少急促气流直接对雾化爆破点的直接冲击。
其中,所述引风风道的外径小于所述回旋盲孔风道的内径,这样,当所述引风风道插入到所述回旋盲孔风道中后 ,所述引风风道的外侧壁与所述回旋盲孔风道的内侧壁之间形成过风间隙。
其中,所述液体雾化腔的非盛水空间是指当所述液体雾化腔内的液体达到最高水位后,在所述液体雾化腔内仍然未被液体填充的空间,例如位于最高水位之上的上部空间。所述回旋盲孔风道下部开口处的下端口连通所述液体雾化腔的非盛水空间,这样,当所述液体雾化腔内盛装液体时,所述回旋盲孔风道下部开口处的下端口并不会被液封,通过所述引风风道进入到所述回旋盲孔风道内的气流能够在所述回旋盲孔风道回旋后从所述回旋盲孔风道的下端口流出进而能够携带雾化气进入所述引雾通道内。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储水箱的底壁上还设置有向下延伸并与所述雾化发生器对应设置的下延裙边部,所述下延裙边部呈环形布置从而具有环形空间,所述回旋盲孔风道的下端口和所述引雾通道的下端口都圈定在所述环形空间内,所述下延裙边部的下端沿延伸至所述液体雾化腔的设定中间水位线的下方从而当加湿器在正常工作时让所述下延裙边部的下端沿能够浸入到雾化液体中进而让所述环形空间成为被液封的空间。这样,在工作时产生的雾化气体被聚集在所述环形空间内而不能四处流窜,从而便于由所述引风风道吹送出来的气流对所述雾化气体进行集中吹送。
由于本发明具有上述特点和优点,为此可以应用到加湿器中。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新型加湿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新型加湿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把所述上部桶体1翻转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所述雾化工作部3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所述雾化工作部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所述新型加湿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的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的D部放大图;
图9是图1中的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的C部放大图;
图11是用于解释所述液体流通横截面积定义的示意图;
图12是活动盖体5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香薰装置6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新型加湿器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发明提出一种新型加湿器,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加湿器包括上、下可分离地对接在一起的上部桶体1和下部桶体2。
如图2、图4、图5和图10所示,所述下部桶体2包括下部桶壳体20、设置在所述下部桶壳体20的上部敞口内的所述雾化工作部3。所述雾化工作部3呈上部敞口的盆状体从而具有底壁部30以及环绕在所述底壁部30外周的侧壁部37。所述侧壁部37的顶部设置有向外翻出的外翻边370,所述外翻边370搭接在所述下部桶壳体20的顶沿边200上,在位于所述雾化工作部3下方的所述下部桶壳体20的内腔内设置有鼓风机8、控制器(图中未画出)和下面将要论述到的控制阀7,所述鼓风机8能够为所述雾化工作部3中的所述液体雾化腔36提供强制风,所述控制器分别电信号连接下面将要论述到的加热器340、雾化发生器360及所述控制阀7。这样,所述雾化工作部3通过所述外翻边370搭接在所述下部桶壳体20的顶沿边200上进行定位,并在其下方的所述下部桶壳体20的内腔内形成收容所述鼓风机8、控制器和控制阀7的收容腔。安装所述鼓风机8、控制器和控制阀7时,先抽离所述雾化工作部3即可以露出所述下部桶壳体20的上部敞口,所述下部桶壳体20的上部敞口为安装所述鼓风机8、控制器和控制阀7提供了足够大的操作空间。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底壁部30一体化成型并在其上面设置有间隔排列但前后顺次连通的液体接纳腔31、液体缓冲腔32、能够对液体予以加热的液体加热腔34、能够对液体予以雾化的液体雾化腔36,所述液体加热腔34上设置有加热器340,所述液体雾化腔36上设置有雾化发生器360。上述特征首先定义了所述底壁部30的一体化结构和凹凸结构,其中凹凸结构保证了所述底壁部30的上面能够形成有具有收纳空间的液体接纳腔31、液体缓冲腔32、液体加热腔34和液体雾化腔36,并且所述液体接纳腔31、液体缓冲腔32、液体加热腔34和液体雾化腔36一体化成形并成为所述底壁部30的一部分 ,又或者说,所述液体接纳腔31、液体缓冲腔32、液体加热腔34和液体雾化腔36是一体化成形于所述底壁部30上的凹坑腔。这样,所述液体接纳腔31、液体缓冲腔32、液体加热腔34和液体雾化腔36是稳固地定位在所述底壁部30上并成为所述底壁部30的一部分,这样的设置方式便于所述液体接纳腔31、液体缓冲腔32、液体加热腔34和液体雾化腔36的制造,还能够简化它们的安装。
其次,上述特征还定义了所述雾化工作部3的液体的基本流通路径,从所述液体接纳腔31流出来的液体,先依次通过所述液体缓冲腔32和所述液体加热腔34,最后才进入到所述液体雾化腔36内进行雾化,实质上也是隐含地定义了所述雾化工作部3的工作方式,由所述液体接纳腔31流出来的液体,先由所述液体加热腔34进行加热消毒后再进入到所述液体雾化腔36内进行雾化,所述雾化工作部3采用的也是一种先加热后雾化的工作模式。所述先加热后雾化的工作模式不仅能够对雾化前的液体进行杀菌消毒而保证雾化汽的清洁度,还能够借助所述液体雾化腔36内的雾化发生器360快速地产生雾化气体,相对上述专利201110423366.6中披露的单纯依靠加热器340加热产生蒸汽的方式,更能降低所述液体加热腔34内的加热器340的耗电量。
如图10所示,在所述液体接纳腔31与所述液体缓冲腔32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置有能够控制液体流量的控制阀7,具体说,所述液体接纳腔31通过连通管38连通到所述控制阀7的进水端,所述控制阀7的出水端通过连通管38a与所述液体缓冲腔32连通。当所述上部桶体1与下部桶体2上、下对接在一起时,下面将论述到的储水箱4内的水通过所述连通管(38、38a)、所述控制阀7进入到所述液体缓冲腔32内。这样,通过所述控制阀7控制供水量,避免所述储水箱4内的液体大量地涌入到所述液体接纳腔31、所述液体缓冲腔32内继而涌入到所述液体加热腔34和所述液体雾化腔36内影响加热和雾化工作。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液体缓冲腔32与所述液体加热腔34之间通过第一窄通道33连通,所述第一窄通道33的液体流通横截面积小于所述液体缓冲腔32的液体流通横截面积,也小于所述液体加热腔34的液体流通横截面积。也就是说,所述第一窄通道33相对所述液体缓冲腔32与所述液体加热腔34具有相对较小的液体流通横截面积,这样,在保证雾化所需流量的情况下,能够减缓所述第一窄通道33内的冷水与所述液体加热腔34内的热水之间在其交接区域上的热交换面积和热交换量值,为此,所述第一窄通道33的设置有利于所述液体加热腔34内的水在消耗较小功率的情况下,虽然不断有水进出但都能容易保持在恒定温度范围内。其中,如图11所示,所述液体流通横截面积是指液体a流经特定空间例如所述第一窄通道33、所述液体缓冲腔32时,液体a在横截面0-0方向(也是垂直于液体流动方向F的方向)上的平面面积S,所述液体流通横截面积越大说明其在同样流速情况下单位时间内的流量越大。
为了能够进一步减缓所述第一窄通道33内的冷水与所述液体加热腔34内的热水之间在其交接区域上的热交换面积和热交换量值,如图4、图5和图12所示,在所述第一窄通道33上设置有一对左、右分置的第一插槽330,在所述第一插槽330上活动插接有第一闸板51,借助所述第一闸板51控制所述第一窄通道33的流通横截面积大小。
除此之外,所述第一窄通道33的存在还能避免所述液体加热腔34内的热量大量地通过所述液体缓冲腔32传递到所述储水箱4中,这样,所述储水箱4可以采用非耐高温的普通材料制造而降低制造成本。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以是,所述第一窄通道33呈长条状布置。这样,所述第一窄通道33在所述液体缓冲腔32与所述液体加热腔34之间的连通通道上具有一定的延伸长度,长条状的所述第一窄通道33增大了所述液体缓冲腔32与所述液体加热腔34在连通通道上的距离,从而能够进一步借助所述第一窄通道33减小从所述液体加热腔34通过所述液体缓冲腔32传递到所述储水箱4上的热交换量值,所述第一窄通道33具有一定的热隔离功能。所述第一窄通道33可以直线延伸,而为了能够进一步优化所述第一窄通道33的热隔离功能,所述第一窄通道33可以迂回状延伸,此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第一窄通道33至少具有一个拐弯部位。
由于所述液体接纳腔31与液体缓冲腔32前后顺次连通,所述液体缓冲腔32与所述液体加热腔34之间通过第一窄通道33连通,也就是说,在所述液体接纳腔31与所述第一窄通道33之间设置有所述液体缓冲腔32,而且所述液体缓冲腔32的液体流通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窄通道33的液体流通横截面积,因此,当所述控制阀打开后,所述储水箱4内的液体流经所述液体接纳腔31后首先进入到所述液体缓冲腔32内而使液压得到缓解,避免所述液体接纳腔31内的液体在所述储水箱4的高液压驱使下快速并大量地直接通过狭窄的第一窄通道33进入到所述液体加热腔34内而形成明显的大量的涌流而使所述液体加热腔34内的液温骤然大幅下降。这样,流经所述液体缓冲腔32后的液体能够缓慢地进入到所述第一窄通道33内继而缓慢、小量地进入到所述液体加热腔34内,而不会对所述液体加热腔34内的液体温度产生太大的影响。
是否能够快速对液体进行高温加热进而对液体进行杀毒,是衡量所述液体加热腔34的加热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影响所述液体加热腔34加热效率的除上述论述到的与冷水交界的结构外,实质上所述液体加热腔34自身的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所述液体加热腔34为一个相对封闭的腔体,加热效率将大大提升,为此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在所述液体加热腔34的上方设置有活动的盖板50,所述第一闸板51连接到所述盖板50上。这样,借助所述盖板5能够封闭所述液体加热腔34,并且在封闭所述液体加热腔34的操作过程中,能够同时把所述第一闸板51插接到所述第一插槽330上,简化使用操作。
如图4和图5所示,在所述雾化工作部3的底壁部30上还设置有连通鼓风机8的出风口的引风风道361,所述引风风道361沿轴向向上延伸,所述液体雾化腔36与所述引风风道361连通。另外,当所述上部桶体1与下部桶体2上、下对接在一起时,下面将论述到的引雾通道12位于所述雾化发生器360的上方。工作时,由所述引风风道361吹送出来的气流不仅通过所述引雾通道12把所述液体雾化腔36内的雾化汽引导到外界空间,同时还把所述液体雾化腔36的热量携带到外界空间。而为了能够储存更大量的雾化液体,所述液体雾化腔36具有比较大的储存空间。在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进入到所述液体雾化腔36内的液体会快速降温,所述液体雾化腔36内的液体与所述液体加热腔34内的液体存在明显的温度差。为此,所述液体加热腔34与所述液体雾化腔36之间通过第二窄通道35连通,所述第二窄通道35的液体流通横截面积小于所述液体雾化腔36的液体流通横截面积,也小于所述液体加热腔34的液体流通横截面积。这样,首先能够减缓所述液体雾化腔36内的相对低温冷水与所述液体加热腔34内的热水之间在其交接区域上的热交换面积和热交换量值,其次,还能够减小单位时间内从所述液体加热腔34流向所述液体雾化腔36的液体流量,使所述液体加热腔34内的液体尽量长时间地滞留在所述液体加热腔34内进行加热消毒。另外,在所述液体加热腔34与所述第二窄通道35的交接区域上设置有凸起板体37,所述凸起板体37能够进一步减缓液体的流速,使所述液体加热腔内的液体尽量长时间地滞留在所述液体加热腔内进行加热消毒。
同样地,为了能够进一步减缓所述液体加热腔34与所述第二窄通道35内的冷水与内的热水之间在其交接区域上的热交换面积和热交换量值,可以进一步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如图4、图5和图12所示,在所述第二窄通道35上设置有一对左、右分置的第一插槽350,在所述第一插槽350活动插接有第二闸板52,所述第二闸板52也连接到所述盖板50上,这样,借助所述第二闸板52控制所述第二窄通道35的流通横截面积大小。如图10所示,所述第一闸板51、第二闸板52和盖板50一体成型为活动盖体5,为了便于握持所述活动盖体5,在所述盖板50上还设置有握持凸条53,这样,握持所述握持凸条53即能够便捷地把所述盖板50盖设到所述液体加热腔34的上方,并同时把所述第一闸板51、第二闸板52分别插接到所述第一窄通道33和第二窄通道35上。
在所述雾化工作部3开始工作的初期,由所述液体加热腔34流入到所述液体雾化腔36内的液体是非常少的,而在工作后期,残留在所述液体雾化腔36内的液体也是非常少的,为了能够收集所述液体雾化腔36内的液体,使所述液体水位满足所述雾化发生器360的最低工作水位,进一步可以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所述液体雾化腔36的底壁部30上设置有局部凹陷储水部位39,所述雾化发生器360设置在所述局部凹陷部位39的底部。这样,所述液体雾化腔36内的液体能够自动汇集到所述局部凹陷储水部位39内被所述雾化发生器360予以雾化。
如图6、图7、图8、图9和图10所示,所述上部桶体1包括所述储水箱4和贯穿过所述储水箱4并用于引导出雾化汽的引雾通道12。所述储水箱4的顶部设置有加水口43和衔接所述引雾通道12的出雾口120,所述出雾口120与所述加水口43左右布置。在所述加水口43上盖封设置有加水盖11。所述储水箱4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嘴41,所述出水嘴41通过密封装置410能够分离地密封连接所述液体接纳腔3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装置是密封环410,所述密封环410套设在所述储水箱4的出水嘴41的外侧壁上。所述储水箱4能够一次性储存大量的液体,从而能够持续地为所述雾化工作部3提供液体。
当所述上部桶体1与下部桶体2上、下对接在一起时,所述储水箱4的下段部位能够适配性插入到所述雾化工作部3中,这样,所述储水箱4借助于所述储水箱4的下段部位40穿过所述雾化工作部3的上部敞口部后插接到所述雾化工作部3上的结构,能够依靠与所述雾化工作部3之间的适配性插接连接关系而得到稳固的支撑定位,又能进一步利用所述储水箱4与所述雾化工作部3之间的适配性插接结构形成对所述雾化工作部3的上部敞口部位的初级密封。其中,所述适配性插入,首先定义了所述储水箱4的下段部位40能够插入到所述雾化工作部3中的连接结构,其次是定义了虽然所述储水箱4的下段部位40的外径小于所述雾化工作部3的侧壁部37的内径但两者之间间隙较小,从而完成插入结构时在它们之间形成相对比较适配的插接配合关系,达到配合紧但又容易插入和取出。所述初级密封的含义是指虽然不能完全密封但能具有部分密封功能,如果在所述储水箱4的下段部位40与所述雾化工作部3之间增加专门的密封装置后,就能基本密封。其次,由于所述加湿器在整体上采用上下分层的结构,而且所述雾化工作部3呈上部敞口的盆状体,因此,在拆离所述上部桶体1后即能够通过所述雾化工作部3的上部敞口部对布置在所述雾化工作部3内的所述液体接纳腔31、液体缓冲腔32、液体加热腔34、液体雾化腔36以及设置在所述液体加热腔34上的加热器340和设置在所述液体雾化腔36上的雾化发生器360进行清洗或维护,更重要的是还能够提高所述出雾口120的高度位置。
与此同时,当所述上部桶体1与下部桶体2上、下对接在一起时,所述出水嘴41密封连接所述液体接纳腔31,设置在所述出水嘴41上的弹性单向阀411被设置在所述液体接纳腔31上的凸柱体310顶起而被开启,所述储水箱4内的液体能够通过所述出水嘴41进入到所述液体接纳腔31内而不会出现泄漏。由于所述储水箱4的顶部设置有所述加水口43,掀起所述加水盖11即能便捷地通过所述加水口43向所述储水箱4进行补水操作。这样能够在所述出水嘴41密封连接在所述液体接纳腔31上的情况下,即不拆离所述上部桶体1的情况下,仍能够便捷地向所述储水箱4补水,减少所述出水嘴41与所述液体接纳腔31之间的拆分频率,进而减少对所述密封装置410的劳损。
而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所述雾化汽的清洁度,如图9和图10所示,在所述储水箱4内还设置有过滤器42。在所述过滤器42内设置有过滤水通道,所述过滤水通道的一端连通所述储水箱4的内容腔,另一端连通所述出水嘴41。所述储水箱4内的水经过所述过滤器42过滤后通过所述出水嘴41排出。
上面主要论述的是所述加湿器的供水结构,下面着重论述所述加湿器的送雾结构。
如图3至图8所示,在所述雾化工作部3的底壁部30上还设置有连通所述鼓风机8的出风口的引风风道361,所述引风风道361沿轴向向上延伸;在所述储水箱4内还设置有单端开口的回旋盲孔风道44,所述回旋盲孔风道44与所述引雾通道12左右布置,所述引风风道361的外径小于所述回旋盲孔风道44的内径,所述引风风道361插入到所述回旋盲孔风道44中,所述回旋盲孔风道44下部开口处的下端口440连通所述液体雾化腔36的非盛水空间362。
其中,所述单端开口的回旋盲孔风道44是指上端封闭而下端开口的风道。所述回旋盲孔风道44设置在所述储水箱4内,为此能够为所述引风风道361提供向上延伸的空间,有利于所述引风风道361的引风出口远离所述雾化发生器360的雾化爆破点。另外,利用所述回旋盲孔风道44能够对由所述引风风道361流出的气流予以缓冲,气流在所述回旋盲孔风道44内回旋流动并平缓流出,从而减少急促气流直接对雾化爆破点的直接冲击。
其中,所述引风风道361的外径小于所述回旋盲孔风道44的内径,这样,当所述引风风道361插入到所述回旋盲孔风道44中后 ,所述引风风道361的外侧壁与所述回旋盲孔风道44的内侧壁之间形成过风间隙。
其中,所述液体雾化腔36的非盛水空间362是指当所述液体雾化腔36内的液体达到最高水位后,在所述液体雾化腔36内仍然未被液体填充的空间,例如位于最高水位之上的上部空间。所述回旋盲孔风道44下部开口处的下端口440连通所述液体雾化腔36的非盛水空间362,这样,当所述液体雾化腔36内盛装液体时,所述回旋盲孔风道44下部开口处的下端口440并不会被液封,通过所述引风风道361进入到所述回旋盲孔风道44内的气流能够在所述回旋盲孔风道44回旋后从所述回旋盲孔风道44的下端口流出进而能够携带雾化气进入所述引雾通道12内。
进一步地,如图3、图6、图7和图8所示,在所述储水箱4的底壁上还设置有向下延伸并与所述雾化发生器360对应设置的下延裙边部45,所述下延裙边部45呈环形布置从而具有环形空间450,所述回旋盲孔风道44的下端口440和所述引雾通道12的下端口121都圈定在所述环形空间450内,所述下延裙边部45的下端沿延伸至所述液体雾化腔36的设定中间水位线H的下方从而当加湿器在正常工作时让所述下延裙边部45的下端沿能够浸入到雾化液体中进而让所述环形空间450成为被液封的空间。这样,在工作时产生的雾化气体被聚集在所述环形空间450内而不能四处流窜,从而便于由所述引风风道361吹送出来的气流对所述雾化气体进行集中吹送。
为了丰富所述加湿器的功能,在所述加湿器上还附加有香薰装置6。如图13所示,所述香薰装置包括包括具有盒体侧开口部630的盒体63、活动架61和能够放置到所述活动架61上的收容盒62。在所述盒体63上还设置有多个盒体过风口631。所述活动架61大致呈L型从而包括用于盛载所述收容盒62的水平承物架610和用于定位所述水平承物架610的竖立面盖体611,所述水平承物架610上设置有过风孔。如图2所示,在所述下部桶壳体20上设置有外壳侧开口部201,所述盒体63收纳在所述雾化工作部3下方的所述下部桶壳体20的内腔内并位于所述鼓风机8的风通内, 所述盒体63的所述盒体侧开口部630部对齐所述外壳侧开口部201。当安装定位所述活动架61到所述盒体63上时,所述活动架61的水平承物架610能够从所述外壳侧开口部201的外面穿过所述盒体侧开口部630伸入到所述盒体63内并且所述竖立面盖体611能够覆盖住所述外壳侧开口部201。当所述鼓风机8工作时,所述鼓风机8把所盛装于所述收容盒62的香薰的挥发气体抽吸到所述引风风道361内继而进入到所述引雾通道12与雾化气混合,最后从所述出雾口120吹送到外界空间中。

Claims (13)

1.新型加湿器,包括储水箱和雾化工作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工作部包括有一体化的底壁部,在所述底壁部的上面设置有间隔排列但前后顺次连通的液体接纳腔、液体缓冲腔、能够对液体予以加热的液体加热腔、能够对液体予以雾化的液体雾化腔,所述液体加热腔上设置有加热器,所述液体雾化腔上设置有雾化发生器,所述储水箱的顶部设置有加水口而其底部设置有出水嘴,所述出水嘴通过密封装置能够分离地密封连接所述液体接纳腔,所述液体接纳腔与所述液体缓冲腔之间的连通通道上设置有能够控制液体流量的控制阀,所述液体缓冲腔与所述液体加热腔之间通过第一窄通道连通,所述第一窄通道的液体流通横截面积小于所述液体缓冲腔的液体流通横截面积,也小于所述液体加热腔的液体流通横截面积;所述液体加热腔与所述液体雾化腔之间通过第二窄通道连通,所述第二窄通道的液体流通横截面积小于所述液体雾化腔的液体流通横截面积,也小于所述液体加热腔的液体流通横截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窄通道呈长条状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窄通道至少具有一个拐弯部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窄通道上活动插接有能够控制所述第一窄通道的流通横截面积大小的第一闸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加热腔的上方设置有活动的盖板,所述第一闸板连接到所述盖板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窄通道上活动插接有能够控制所述第二窄通道的流通横截面积大小的第二闸板,所述第二闸板连接到所述盖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雾化腔的底壁上设置有局部凹陷储水部位,所述雾化发生器设置在所述局部凹陷部位的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水箱的出水嘴的外侧壁上套设有密封环,所述出水嘴插入到所述液体接纳腔内从而让所述出水嘴通过所述密封环与所述液体接纳腔的内侧壁之间形成密封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到8任一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工作部还包括环绕在所述底壁部外周的侧壁部从而所述雾化工作部呈上部敞口的盆状体,所述液体接纳腔、液体缓冲腔、液体加热腔和液体雾化腔布置在所述雾化工作部内,并且所述储水箱的下段部位能够适配性插入到所述雾化工作部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可分离地对接在一起的上部桶体和下部桶体,所述上部桶体包括所述储水箱和贯穿过所述储水箱并用于引导出雾化汽的引雾通道;在所述储水箱的顶部设置有衔接所述引雾通道的出雾口,所述出雾口与所述加水口左右布置;所述下部桶体包括下部桶壳体、设置在所述下部桶壳体的上部敞口内的所述雾化工作部以及设置在所述下部桶壳体内但位于所述雾化工作部下面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电信号连接所述加热器、所述雾化发生器及所述控制阀;当所述上部桶体与下部桶体上、下对接在一起时,所述储水箱的下段部位适配性插入到所述雾化工作部中,所述出水嘴密封连接所述液体接纳腔,所述引雾通道位于所述雾化发生器的上方。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工作部的侧壁部的顶部设置有向外翻出的外翻边,所述外翻边搭接在所述下部桶壳体的顶沿边上,在位于所述雾化工作部下方的所述下部桶壳体的内腔内设置有能够为所述雾化工作部中的所述液体雾化腔提供强制风的鼓风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雾化工作部的底壁部上还设置有连通所述鼓风机的出风口的引风风道,所述引风风道沿轴向向上延伸;在所述储水箱内还设置有单端开口的回旋盲孔风道,所述回旋盲孔风道与所述引雾通道左右布置,所述引风风道的外径小于所述回旋盲孔风道的内径,所述引风风道插入到所述回旋盲孔风道中,所述回旋盲孔风道下部开口处的下端口连通所述液体雾化腔的非盛水空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加湿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储水箱的底壁上还设置有向下延伸并与所述雾化发生器对应设置的下延裙边部,所述下延裙边部呈环形布置从而具有环形空间,所述回旋盲孔风道的下端口和所述引雾通道的下端口都圈定在所述环形空间内,所述下延裙边部的下端沿延伸至所述液体雾化腔的设定中间水位线的下方从而当加湿器在正常工作时让所述下延裙边部的下端沿能够浸入到雾化液体中进而让所述环形空间成为被液封的空间。
CN201621286133.0U 2016-11-28 2016-11-28 新型加湿器 Active CN2062225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286133.0U CN206222585U (zh) 2016-11-28 2016-11-28 新型加湿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286133.0U CN206222585U (zh) 2016-11-28 2016-11-28 新型加湿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222585U true CN206222585U (zh) 2017-06-06

Family

ID=58786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286133.0U Active CN206222585U (zh) 2016-11-28 2016-11-28 新型加湿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222585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05316A (zh) * 2016-11-28 2017-05-24 佛山市南海科日超声电子有限公司 新型加湿器
CN108944706A (zh) * 2018-07-06 2018-12-07 广州番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改善车内湿度的行车记录仪
CN110274337A (zh) * 2019-06-14 2019-09-24 深圳市晨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加湿器
CN111174361A (zh) * 2020-02-11 2020-05-19 小熊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静音加湿器
CN111663302A (zh) * 2019-03-05 2020-09-15 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用于衣物处理设备的雾化装置、衣物处理设备及控制方法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05316A (zh) * 2016-11-28 2017-05-24 佛山市南海科日超声电子有限公司 新型加湿器
CN108944706A (zh) * 2018-07-06 2018-12-07 广州番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改善车内湿度的行车记录仪
CN108944706B (zh) * 2018-07-06 2021-01-26 广州番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改善车内湿度的行车记录仪
CN111663302A (zh) * 2019-03-05 2020-09-15 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用于衣物处理设备的雾化装置、衣物处理设备及控制方法
CN111663302B (zh) * 2019-03-05 2023-09-29 重庆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 用于衣物处理设备的雾化装置、衣物处理设备及控制方法
CN110274337A (zh) * 2019-06-14 2019-09-24 深圳市晨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加湿器
CN111174361A (zh) * 2020-02-11 2020-05-19 小熊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静音加湿器
CN111174361B (zh) * 2020-02-11 2024-05-17 小熊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静音加湿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05316A (zh) 新型加湿器
CN206222585U (zh) 新型加湿器
CN208582205U (zh) 一种电蒸箱
CN108644949A (zh) 一种上加水加湿器
CN104776540A (zh) 具有新型结构的雾化加湿器
CN208042411U (zh) 一种加湿器
JPH09119686A (ja) ヒータ式超音波加湿器
CN110848860A (zh) 风扇下置式蒸发加湿器
CN104296301B (zh) 无菌加湿器
CN211451259U (zh) 一种热雾除菌加湿器
CN102085071A (zh) 一种多功能饮水加湿机
CN107724487A (zh) 一种卫生马桶
CN204678588U (zh) 具有新型结构的雾化加湿器
CN217900093U (zh) 一种加湿器
CN208312614U (zh) 提供热雾的上加水加湿器
CN206761962U (zh) 一种分体式飘香除臭机
CN211022283U (zh) 一种蒸汽烤箱
CN208407380U (zh) 一种纳米雾发生装置
CN106359171A (zh) 温度可调节的鸡蛋孵化装置
CN207119006U (zh) 一种药蒸机构
CN110074003A (zh) 一种循环水洗宠物洗浴装置
CN218852469U (zh) 一种用于净水机的排汽系统
CN201954699U (zh) 防水箱漏水加湿器
CN206761960U (zh) 一种飘香除臭机雾化发生装置
CN210980151U (zh) 一种带风扇的空气净化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