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222466U - 双贯流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双贯流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222466U
CN206222466U CN201621100501.8U CN201621100501U CN206222466U CN 206222466 U CN206222466 U CN 206222466U CN 201621100501 U CN201621100501 U CN 201621100501U CN 206222466 U CN206222466 U CN 2062224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main air
flow
main
ai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10050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海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10050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2224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2224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2224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双贯流空调器,所述双贯流空调器包括:壳体,具有主进风口、第一主出风口和第二主出风口以及连通所述主进风口和第一主出风口的第一主风道,连通所述主进风口和第二主出风口的第二主风道;导流件,对应所述第一主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一主风道内,和/或对应第二主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二主风道内;所述导流件具有副进风口、副出风口以及连通所述副进风口和副出风口的副风道;所述副进风口与所述第一主风道或第二主风道连通;气流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气流自所述副进风口进入所述副风道。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通过副风道系统的设置,从而有利于提高风量,保持风速,有利于用户将气流送至较远的指定位置。

Description

双贯流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贯流空调器。
背景技术
为了将风准确的送至用户指定的区域,现有的空调器均设置有导风板。导风板是通过将其板面与风的流向呈夹角设置,强制的改变风的流向。由于导风板的存在,增加了风流动的阻力,损失了风量,不利于风的长距离输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双贯流空调器,旨在减小风流动的阻力,以提高空调器送风的风速和风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双贯流空调器,包括:
壳体,具有主进风口、第一主出风口和第二主出风口以及连通所述主进风口和第一主出风口的第一主风道,连通所述主进风口和第二主出风口的第二主风道;
导流件,对应所述第一主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一主风道内,和/或对应第二主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二主风道内;所述导流件具有副进风口、副出风口以及连通所述副进风口和副出风口的副风道;所述副进风口与所述第一主风道或第二主风道连通;
气流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气流自所述副进风口进入所述副风道。
优选地,所述副进风口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延伸,且所述副进风口朝向所述第一主风道或第二主风道主出风口开设。
优选地,所述副出风口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开设在所述壳体上,或者设于在所述副风道的顶部和/或底部。
优选地,所述导流件包括导流部和与所述导流部固定连接的连接部,所述导流部具有导流面;
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导流部与双贯流空调器的蜗壳对应设置,且所述导流面沿所述蜗壳的导风面延伸。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具有安装面,所述安装面与所述壳体的内壁贴合固定。
优选地,所述引流部与蜗壳抵接,形成所述第一主风道或第二主风道的侧壁。
优选地,所述导流件与所述壳体一体成型设置。
优选地,所述气流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副风道内或者设置于所述副出风口处。
优选地,所述导流件的数量为四个,两所述导流件分别设置在第一主出风口的两侧,另外两所述导流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主出风口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双贯流空调器还包括分流件,所述分流件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分流件对应所述第一主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一主风道内,或对应所述第二主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二主风道内,以将所述第一主风道或第二主风道分隔形成两个子风道,两所述副风道的副进风口分别与两所述子风道连通。
优选地,所述分离件包括第一引流部和第二引流部,所述第一引流部具有朝向一导流件的第一引流面,所述第二引流部具有朝向所述另一导流件的第二引流面;
所述第一引流面与一导流件的导流面对应设置;
所述第二引流面与另一导流件的导流面对应设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当气流驱动装置开启后,通过副风道系统,从副进风口的位置吸风,使得第一主出风口或第二主出风口对应副进风口的位置形成一定的负压,在气压的作用下,第一主出风口或第二主出风口处的风向被改变,使得第一或第二主风道内的气流朝气压较小的方向偏移,即为偏离正前方向一侧偏离,从而达到调节出风方向的目的;通过调节气流驱动装置的功率,可以调节负压形成的大小,从而调节风向偏移的大小,即调整出风方向;通过负压导风,使得气流的方向改变在气压的作用下完成,避免气流与实体进行挤压和摩擦,从而大幅减小了气流在变向过程中的能耗,从而有利于提高风量,保持风速,有利于用户将气流送至较远的指定位置,同时,相较于导风板导风,由于不受导风板转动角度的限制,使得本实用新型中的导风范围得到大幅增加。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贯流空调器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一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双贯流空调器的导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A处的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A-A处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壳体 110 主进风口
120 第一主出风口 130 第二主出风口
140 第一主风道 150 第二主风道
200 导流件 210 连接部
220 导流部 230 副风道
240 副进风口 250 副出风口
300 气流驱动装置 400 蜗壳
500 贯流风轮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空调器一般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其中,室内机一般包括壳体,换热器组件、送风组件和导风组件,其中,壳体具有进风口、出风口以及位于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的风道,换热组件和送风组件均设置于风道中,导风组件设置于风道中或者设置于出风口处。其中,换热组件包括换热器以及将换热器安装于风道内的支架,换热器连接于空调器的冷媒循环系统中。送风组件包括风轮(贯流风轮或者轴流风轮),用于驱动该风轮的驱动电机,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将电机的驱动传递至风轮的传动装置。导风组件包括导风板、摆叶以及驱动导风板和摆叶的驱动电机,其中导风板的摆动实现上下导风,摆叶的摆动实现左右导风,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板和摆叶可以耦合送风,即上下送风的同时,左右送风。壳体的形状可以呈类似长方体的形状(如传统的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可以呈圆柱形(如空调柜机),也可以呈仿球形(如壁挂式球形空调室内机)等。本申请中,主要提供一种双贯流空调器,实现副风道负压导风。
以下将主要描述双贯流空调器的具体结构。
参照图1至图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双贯流空调器包括:
壳体100,具有主进风口110、第一主出风口120和第二主出风口130以及连通所述主进风口110和第一主出风口120的第一主风道140,连通所述主进风口110和第二主出风口130的第二主风道150;
导流件200,对应所述第一主出风口120设置于所述第一主风道140内,和/或对应第二主出风口130设置于所述第二主风道150内;所述导流件200具有副进风口240、副出风口250以及连通所述副进风口240和副出风口250的副风道230;所述副进风口240与所述第一主风道140或第二主风道150连通;
气流驱动装置300,用于驱动气流自所述副进风口240进入所述副风道230。
壳体100呈柱状设置,以仿圆柱状为例,仿圆柱体状为在圆柱体状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具有少数的凸出或凹陷部分。主进风口110开设在壳体100的背向用户的一侧,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开设在壳体100侧面或顶部。主出风口开设在柱面上,且呈矩形设置。主出风口包括第一住风口和第二主出风口130。双贯流空调器的换热器和风轮均沿壳体100的长度方向设置,且换热器与蜗壳400靠近所述主进风口110的一端连接,以将所述贯流风轮500围绕。具体地,换热器呈U形设置,贯流风轮500位于U形口处,蜗壳400的一端与换热器远离主进风口110的一端固定连接,使得换热后的气流沿蜗壳400所围成的风道流通。如此设置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和蜗壳400的导风效率。当然,由于为双贯流。则壳体100内具有两个平行设置的贯流风轮500,对一每一个贯流风轮500设置有一个蜗壳400,也对应一个主风道,即上文中所提到的第一主风道140和第二主风道150。
导流件200用于在主出风口处形成负压。下文中的主出风口包括第一主出风口120和/或第二主出风口130,主风道则为与主出风口对应的第一主风道140和/或第二主风道150。导流件200对应第一主出风口120或第二主出风口130沿壳体100的高度方式设置,可以设置在主出风口内,也可以设置在主出风口的一侧,当然,也可以与主出风口的侧壁抵接。副进风口240与主出风口连通,使得主出风口处的气流可以从副进风口240进入副风道230。副出风口250可以与主风道连通,将副风道230内的气流排进主风道内,副出风口250也可以设置在壳体100的外部,即将副风道230内的气流排出空调柜机。
气流驱动装置300为离心风机、风扇等驱动气流流动的驱动设备。气流驱动装置300设置在副风道230内或者对应副出风口250设置,以使主风道中的部分气流自副进风口240进入副风道230,同时以将副风道230中的气流从副出风口250排出。
当气流驱动装置300开启后,通过副风道230系统,从副进风口240的位置吸风,使得第一主出风口120或第二主出风口130对应副进风口240的位置形成一定的负压,在气压的作用下,第一主出风口120或第二主出风口130处的风向被改变,使得第一或第二主风道150内的气流朝气压较小的方向偏移,即为偏离正前方向一侧偏离,从而达到调节出风方向的目的;通过调节气流驱动装置300的功率,可以调节负压形成的大小,从而调节风向偏移的大小,即调整出风方向;通过负压导风,使得气流的方向改变在气压的作用下完成,避免气流与实体进行挤压和摩擦,从而大幅减小了气流在变向过程中的能耗,从而有利于提高风量,保持风速,有利于用户将气流送至较远的指定位置。同时,相较于导风板导风,由于不受导风板转动角度的限制,使得本实用新型中的导风范围得到大幅增加。
为了提高副风道230系统的导风效果,所述副进风口240沿所述壳体100的高度方向延伸,且所述副进风口240朝向所述第一主风道140或第二主风道150主出风口开设。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副进风口240沿所述壳体100的高度方向延伸,使得气流可以在气流驱动装置300的作用下,沿第一主出风口120或第二主出风口130的长度方向进入副风道230,使得由于吸风形成的负压区沿第一主出风口120或第二主出风口130的长度方向排布,使得自沿第一主出风口120或第二主出风口130流出的气流,均可被负压影响,从而使得气流的导向更加准备、全面,有利于提高副风道230系统的导风效果。
为了提高副风道230内气流的流动性,所述副出风口250沿所述壳体100的高度方向开设在所述壳体100上,或者设于在所述副风道230的顶部和/或底部。本实施例中,副风道230内的气流可以沿副风道230的长度方向排出副风道230,也可以从副风道230的两端排出副风道230。无论是从副风道230的两端还是副风道230的一侧排出,都是在副风道230的内壁的导流作用下和气流驱动装置300的驱动作用下排出。以将气流驱动装置300设置在壳体100的两端为例,气流驱动装置300从副风道230的端部将副风道230内的气流抽出。
为了,所述导流件200包括导流部220和与所述导流部220固定连接的连接部210,所述导流部220具有导流面;
所述连接部210与所述壳体100可拆卸连接,所述导流部220与双贯流空调器的蜗壳400对应设置,且所述导流面沿所述蜗壳400的导风面延伸。
具体地,导流件200呈长条形设置,导流件200沿风道壳体100的长度方向设置,导流件200的导流面用于引导主风道内的气流流动。连接部210与壳体100的连接方式可以有很多,如螺钉连接、卡扣连接等。蜗壳400与贯流空调器室内机的换热器连接,贯流风轮500设置在蜗壳400内,在贯流风轮500的作用下,气流经过换热器后沿蜗壳400的内表面流动。导流面与蜗壳400远离换热器的一侧连接,以使气流离开蜗壳400后的内壁面后,沿导流面流动,而导流面将气流引导出主出风口的过程中,使气流经过副进风口240。通过导流件200的设置,使得气流可以更好的在负压的作用下导流。
为了提高导流件200与壳体100的安装稳定性,所述连接部210具有安装面,所述安装面与所述壳体100的内壁贴合固定。通过贴合设置,增加了导流件200和壳体100的连接面积,从而提高了安装后的稳定性。
为了使第一主风道140或第二主风道150内的气流可以更顺畅的流动,所述引流部与蜗壳400抵接,形成所述第一主风道140或第二主风道150的侧壁。当引流部与蜗壳400抵接时,从蜗壳400内壁面流出的气流,直接流入引导部的导流面,从而使得气流稳定的过渡。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减少导流件200的加工工艺,将导流件200与壳体100一体成型设置。通过将导流件200和壳体100一体成型设置,不仅可以减少导流件200的制造工艺,还可以减少导流件200的安装工艺,提高导流件200和壳体100之间的相对位置的精度。
为了更加准确的进行导风,所述导流件200的数量为四个,两所述导流件200分别设置在第一主出风口120的两侧,另外两所述导流件200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主出风口130的两侧。即在,均设置有导流件200。使得第一主出风口120的左、右两侧和第二主出风口130的左、右两侧均具有副风道230,使得四个副风道230对第一主出风口120和第二主出风口130进行导风。
为了使第一主风道140内或第二主风道150内的气流可以分流导向,所述双贯流空调器还包括分流件,所述分流件沿所述壳体100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分流件对应所述第一主出风口120设置于所述第一主风道140内,或对应所述第二主出风口130设置于所述第二主风道150内,以将所述第一主风道140或第二主风道150分隔形成两个子风道,两所述副风道230的副进风口240分别与两所述子风道连通。
通过分流件的设置,将第一主风道140或第二主风道150分隔呈左、右两个子风道,左副风道230与左子风道对应连通,右副风道230与右子风道对应连通,左、右副风道230分别对左、右子风道进行导风。通过分流件的设置,使得子风道内的气流不会由于同事受到多个副风道230作用而产生紊流等,有利于空调器更加准确、高效的送风。
为了提高每一子风道的送风效率,所述分离件包括第一引流部和第二引流部,所述第一引流部具有朝向一导流件200的第一引流面,所述第二引流部具有朝向所述另一导流件200的第二引流面;
所述第一引流面与一导流件200的导流面对应设置;
所述第二引流面与另一导流件200的导流面对应设置。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引流面与一导流件200的导流面作为一个子风道的侧壁,共同引导气流的流动。第一引流面和一导流件200的导流面的延伸方向相近,将气流往同一方向引导,有利于气流在子风道内可以更顺畅的流动。同理,第二引流面与另一导流件200的导流面作为另一个子风道的侧壁,共同引导气流的流动。第二引流面和另一导流件200的导流面的延伸方向相近,将气流往同一方向引导,有利于气流在子风道内可以更顺畅的流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种双贯流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双贯流空调器具有第一主风道、第二主风道和与所述第一主风道或第二主风道连通的副风道,对应副风道设置有离心风机,所述双贯流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判断当前接收的指令是否为导风指令;
空调器的控制模块接收控制指令,将接收到的指令与预存在控制器内的指令表进行比对,以判断当前接收的指令是否为导风指令。当然,也可以通过根据信号强度来判断接收的指令是否为导风控制指令。
若是,开启离心风机,以使所述主风道和所述副风道的连通处形成负压。
本实施例中,副风道对应设置有离心风机,当离心风机工作时,将副风道内的空气从副出风口排出。使得副风道内形成负压,空气从副进风口进入副风道,在副进风口附近的主出风口处形成负压。从而对从主出风口流出的气流进行导向。
为了空调器更好的导风,对应第一主风道设置有第一副风道和第二副风道,对应第二主风道设置有第三副风道和第四副风道,每一副风道都对应设置有一离心风机;
所述开启离心风机的步骤具有包括:
开启与所述第一副风道、第二副风道、第三副风道和第四副风道对应的离心风机中的一个或多个。
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开启第一副风道对应的离心风机、或者开启与所述第二副风道对应的离心风机、或者开启第三副风道对应的离心风机、或者开启与所述第四副风道对应的离心风机、或者同时开启第一、第二、第三或第四副风道对应的离心风机中的多个,即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选择导风位置和导风部件的数量。有利于用户获取更加准确的送风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双贯流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具有主进风口、第一主出风口和第二主出风口以及连通所述主进风口和第一主出风口的第一主风道,连通所述主进风口和第二主出风口的第二主风道;
导流件,对应所述第一主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一主风道内,和/或对应第二主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二主风道内;所述导流件具有副进风口、副出风口以及连通所述副进风口和副出风口的副风道;所述副进风口与所述第一主风道或第二主风道连通;
气流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气流自所述副进风口进入所述副风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贯流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进风口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延伸,且所述副进风口朝向所述第一主风道或第二主风道主出风口开设。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贯流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出风口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开设在所述壳体上,或者设于在所述副风道的顶部和/或底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贯流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件包括导流部和与所述导流部固定连接的连接部,所述导流部具有导流面;
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导流部与双贯流空调器的蜗壳对应设置,且所述导流面沿所述蜗壳的导风面延伸。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贯流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具有安装面,所述安装面与所述壳体的内壁贴合固定。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贯流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部与蜗壳抵接,形成所述第一主风道或第二主风道的侧壁。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贯流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件与所述壳体一体成型设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贯流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副风道内或者设置于所述副出风口处。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双贯流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件的数量为四个,两所述导流件分别设置在第一主出风口的两侧,另外两所述导流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主出风口的两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贯流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贯流空调器还包括分流件,所述分流件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设置,所述分流件对应所述第一主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一主风道内,或对应所述第二主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二主风道内,以将所述第一主风道或第二主风道分隔形成两个子风道,两所述副风道的副进风口分别与两所述子风道连通。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贯流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件包括第一引流部和第二引流部,所述第一引流部具有朝向一所述导流件的第一引流面,所述第二引流部具有朝向另一所述导流件的第二引流面;
所述第一引流面与一导流件的导流面对应设置;
所述第二引流面与另一导流件的导流面对应设置。
CN201621100501.8U 2016-09-30 2016-09-30 双贯流空调器 Active CN2062224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00501.8U CN206222466U (zh) 2016-09-30 2016-09-30 双贯流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00501.8U CN206222466U (zh) 2016-09-30 2016-09-30 双贯流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222466U true CN206222466U (zh) 2017-06-06

Family

ID=58782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100501.8U Active CN206222466U (zh) 2016-09-30 2016-09-30 双贯流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22246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87988A (zh) * 2016-09-30 2017-01-04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双贯流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87988A (zh) * 2016-09-30 2017-01-04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双贯流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825234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6247460A (zh) 壁挂式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6287970A (zh) 导风装置、空调柜机及其送风方法
CN106287987A (zh) 空调柜机、空调器和空调柜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CN106403134A (zh) 天花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8426315B (zh) 一种空调壁挂机和空调器以及壁挂机的出风控制方法
CN106196305A (zh) 导风装置、空调柜机及其送风方法
CN205079365U (zh) 双贯流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106287989A (zh) 贯流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6222600U (zh) 竖式壁挂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6247453A (zh) 空调器及其送风方法
CN208237997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4390267A (zh) 空调器及该空调器的送风方法
CN205641211U (zh) 挂壁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1748598U (zh) 一种双通道送风柜式空调器
CN204227555U (zh) 空调器
CN205481331U (zh) 轴流柜机
CN206234913U (zh) 贯流空调器
CN206222466U (zh) 双贯流空调器
CN206905194U (zh) 换气装置及空调组件
CN106225090A (zh) 风管式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6222464U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CN206073396U (zh) 导风装置和空调柜机
CN206222646U (zh) 壁挂式球形室内机
CN105546642B (zh) 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