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201953U - 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及混合动力车辆 - Google Patents

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及混合动力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201953U
CN206201953U CN201621076535.8U CN201621076535U CN206201953U CN 206201953 U CN206201953 U CN 206201953U CN 201621076535 U CN201621076535 U CN 201621076535U CN 206201953 U CN206201953 U CN 2062019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rque
motor
hybrid power
moment
tor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07653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天礼
凌晓明
周友
刘学武
张安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07653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2019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2019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201953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Landscapes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公开了一种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及混合动力车辆,包括发动机;第一电机;第二电机;输出构件;具有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以及第一齿圈的第一行星齿轮组;具有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架以及第二齿圈的第二行星齿轮组;第一太阳轮被设置成与第一电机一起转动;第一齿圈、第二太阳轮被设置成同时与第二电机一起转动;第二齿圈被设置成与输出构件一起转动;以及,第一扭矩传递构件、第二扭矩传递构件和制动构件;第一扭矩传递构件能够选择性地结合以将发动机的扭矩传递至第一行星架;第二扭矩传递构件能够选择性地结合以将第一行星架的扭矩同时传递至第二齿圈和所述输出构件;制动构件能够选择性地结合以将第二行星架制动。

Description

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及混合动力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及混合动力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混合动力汽车(含PHEV)的驱动系统主要包含串联、并联和混联(功率分流型)三种基本形式。串联形式下发动机与输出轴之间无机械连接,可实现转速/转矩的最优控制,但是其全部能量都需经过两次机械功率/电功率之间的转换才能传递到输出轴,能量损失较大;并联形式的传动效率高,但发动机与输出轴之间为机械连接,不能保证发动机始终处于较优的工作区域内,通常用于中高速的场合;混联形式结合了串联和并联的优点,既能实现发动机的优化控制、又能实现中高速的高效控制,但车辆起步时,对电机的极限功率要求较高,而且传动效率较低。综上分析,理想驱动方案是基于混联式动力驱动系统,实现纯电起步、中低速功率分流、中高速发动机直驱或并联驱动等功能。
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主要采用行星机构作为功率分流装置,根据电机、发动机在机构中的位置分为分速汇矩、分速汇速、分矩汇速、分矩汇矩四种基本形式。当前主流的行星混合动力系统,一是丰田THS(HSD)单E-CVT模式混动系统,用于搭载丰田普锐斯、卡罗拉、雷凌、凯美瑞、Lexus HS250h和汉兰达,以及福特Escape等车型;二是通用单E-CVT模式和双E-CVT模式系统,用于搭载沃蓝达、凯雷德、奔驰ML450等车型。丰田混动系统可实现纯电、E-CVT混动模式、再生制动等模式。根据其搭载车型级别不同,分为单行星排和双行星排系统,其目的通过新增一个行星排构造减速比(1+k)增加驱动电机端传递扭矩,降低对驱动电机转矩的需求(特别是纯电起步工况),从而减小驱动电机体积和重量。通用单模式系统可实现纯电、串联增程、E-CVT混动、再生制动等模式,包含1个行星排、2个离合器和1个制动构件。该系统虽较THS多1个串联增程模式,但此模式系统效率偏低,而且操纵元件数量较多,结构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传动比纯电起步、并可实现直驱/并联驱动模式的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以降低纯电起步时对驱动电机的转矩需求,以及在中高速工况下,提高直驱/并联驱动模式的传动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第一电机;第二电机;输出构件;具有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以及第一齿圈的第一行星齿轮组;具有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架以及第二齿圈的第二行星齿轮组;其中,所述第一太阳轮被设置成与所述第一电机一起转动;所述第一齿圈、第二太阳轮被设置成同时与所述第二电机一起转动;所述第二齿圈被设置成与所述输出构件一起转动;以及,第一扭矩传递构件、第二扭矩传递构件和制动构件;其中,所述第一扭矩传递构件能够选择性地结合以将所述发动机的扭矩传递至所述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二扭矩传递构件能够选择性地结合以将所述第一行星架的扭矩同时传递至所述第二齿圈和所述输出构件;所述制动构件能够选择性地结合以将所述第二行星架制动;其中,所述第一扭矩传递构件、所述第二扭矩传递构件和制动构件之间能够以不同组合方式进行结合以建立起两个纯电驱动模式、一个混合动力驱动模式、一个直驱/并联驱动模式和一个制动发电模式。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第三扭矩传递构件,所述第三扭矩传递构件能够选择性地结合以将所述第二行星架与所述第二太阳轮固连在一起保持周向静止;所述第一扭矩传递构件、所述第二扭矩传递构件、所述第三扭矩传递构件和所述制动构件之间能够以不同组合方式进行结合以建立起三个纯电驱动模式、两个混合动力驱动模式、两个直驱/并联驱动模式和两个制动发电模式。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纯电驱动模式包括第一纯电驱动模式和第二纯电驱动模式;其中,在所述第一纯电驱动模式中,所述第二扭矩传递构件与所述制动构件进行组合结合,并且由所述第一电机输出扭矩;在所述第二纯电驱动模式中,仅有所述制动构件结合,并且由所述第二电机输出扭矩。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纯电驱动模式包括第三纯电驱动模式,在所述第三纯电驱动模式中,仅有所述第三扭矩传递构件结合,并且由所述第二电机输出扭矩。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包括第一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在所述第一混合动力驱动模式中,所述第一扭矩传递构件与所述制动构件进行组合结合;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转矩的传递通过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分流出一条机械传递路线和一条电功率传递路线,并通过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将该两条路线传递的扭矩汇合至所述输出构件。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包括第二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在所述第二混合动力驱动模式中,所述第一扭矩传递构件与所述第三扭矩传递构件进行组合结合;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转矩的传递通过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分流出一条机械传递路线和一条电功率传递路线,并通过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将该两条路线传递的扭矩汇合至所述输出构件。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直驱/并联驱动模式包括第一直驱/并联驱动模式,在所述第一直驱/并联驱动模式中,所述第一扭矩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扭矩传递构件进行组合结合,并且同时由所述发动机及所述第二电机输出扭矩。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直驱/并联驱动模式包括第二直驱/并联驱动模式,在所述第二直驱/并联驱动模式中,所述第一扭矩传递构件、所述第二扭矩传递构件以及所述制动构件进行组合结合,并且同时由所述发动机和所述第二电机输出扭矩。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制动发电模式包括第一制动发电模式,在所述第一制动发电模式中,仅有所述制动构件结合,扭矩由所述输出构件传递至所述第二电机,此时,所述第二电机用作发电机。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制动发电模式包括第二制动发电模式,在所述第二制动发电模式中,仅有所述第三扭矩传递构件结合,扭矩由所述输出构件传递至所述第二电机,此时,所述第二电机用作发电机。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设有电池及功率转换器,所述电池的电能通过所述功率转换器转换后分别输送给所述第一电机或第二电机;或者电能由所述功率转换器转换后输送给所述电池。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扭矩接收单元,所述扭矩接收单元与所述输出构件连接,以接收来自所述输出构件的扭矩。
为了解决相同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车辆,上述任一方案的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通过两个行星齿轮组、一个发动机、两个电机以及扭矩传递机构的排布组合,能够实现在纯电驱动模式下的大传动比的纯电起步,可以大幅降低对电机的输出转矩的要求,从而可以减小电机的体积和功率;此外,还能够实现直驱/并联驱动模式,当发动机直驱速比为1(发动机直接连接驱动输出构件)时,可用于中高速工况,以提高系统的传动效率,当发动机的转矩无法满足需求时,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可充当驱动电机的作用,以实现并联模式,从而提高高速工况下系统的输出动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的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优选实施例的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其中,1、发动机;2、第一行星齿轮组;21、第一太阳轮;22、第一行星架;23、第一齿圈;3、第二行星齿轮组;31、第二太阳轮;32、第二行星架;33、第二齿圈;4、第一电机;5、第二电机;6、第一扭矩传递构件;7、第二扭矩传递构件;8、制动构件;9、第三扭矩传递构件;10、输出构件;11、功率转换器;12、电池;13、差动器总成;14、扭转减振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发动机是一个广义概念,发动机的具体形式可以是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燃料电池发动机、空气发动机等除去电动机以外的动力输出元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电机的含义包括电动机和发电机,电机的具体含义根据系统处于不同工作模式而具有不同的含义,例如,电机在制动发电模式下做作为发电机使用,在其它模式下作为电动机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中的用语"一起转动"的含义是指两个一起转动的构件能够始终在绕其轴线旋转的方向上相对静止,包括该两个构件同时都不转动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没有提到某一个扭矩传递构件或制动构件结合时,均默认为没提及的扭矩传递构件或制动构件处于不结合状态。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其包括发动机1、第一行星齿轮组2、第二行星齿轮组3、第一电机4、第二电机5、输出构件10;其中,第一行星齿轮组2 设有第一太阳轮21、第一行星架22以及第一齿圈23,第二行星齿轮组3设有第二太阳轮31、第二行星架32以及第二齿圈33;第一太阳轮21被设置成与第一电机4的转子一起转动,第一齿圈23和第二太阳轮31被设置成同时与第二电机5的转子一起转动;第二齿圈33被设置成与输出构件10(例如输出齿轮、输出轴等)一起转动;以及,第一扭矩传递构件6、第二扭矩传递构件7和制动构件8;其中,第一扭矩传递构件6能够选择性地结合以将发动机1的扭矩传递至第一行星架22,使得第一行星架22能够与发动机1的输出端轴一起转动;第二扭矩传递构件7能够选择性地结合以将第一行星架22的扭矩同时传递至第二齿圈33和输出构件10,使得第二齿圈33和输出构件10能够与第一行星架22一起转动;制动构件8能够选择性地结合以将第二行星架32制动;此外,可以在发动机1的输出端与第一扭矩传递构件6的输入端之间设置扭转减振器14,以吸收来自发动机1端或第一扭矩传递构件6端因扭矩突变而产生的振动,使系统趋于平稳。
如表1所示,示意性地罗列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行星混合动力系统的操作逻辑,当第一扭矩传递构件5、第二扭矩传递构件7和制动构件8之间以不同组合方式进行结合时,能够建立起两个纯电驱动模式、一个混合动力驱动模式、一个直驱/并联驱动模式和一个制动发电模式。
结合图1及表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行星混合动力系统,当第二扭矩传递构件7和制动构件8组合进行结合时,可实现第一纯电驱动模式,在该第一纯电驱动模式下的输入端与输出端的传动比为:i=1+k1+k1*k2,其中,k为行星齿轮组的特征参数,等于齿圈齿数与太阳轮齿数的比值,k1对应第一行星齿轮组2的特征参数,k2对应第二行星齿轮组3的特征参数;一般情况下k的取值为k=1.5~4,由此,可计算出第一纯电驱动模式下的传动比i的取值为4.75~21,因此,当系统在第一纯电驱动模式下工作时,可以大幅度降低驱动电机的额定输出转矩,从而可以减小驱动电机的体积和额定功率,该第一纯电驱动模式一般用于纯电起步的大载荷工况。
在第一纯电驱动模式中,第二扭矩传递构件7和制动构件8组合进行结合,此时第一电机4作为电动机输出扭矩,第一电机4输出的扭矩经过第一行星齿轮组2的第一太阳轮21传递至第一行星架22,并由第一行星架22分流出两条扭矩传递线路,即其中一条为由第一行星架22传递至第二扭矩传递构件7,再由第二扭矩传递构件7传递至输出构件10;另一条为由第一行星架22传递至第一齿圈23,再由第一齿圈23传递至第二太阳轮31,然后由第二太阳轮31传递至第二行星架32,最终经第二齿圈33传递至输出构件10;此外,若第一电机4的输出扭矩不满足工况,可以同时启动第二电机5作为辅助输出扭矩。
结合图1及表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行星混合动力系统,当仅有制动构件8结合,并由第二电机5作为电动机输出扭矩时,可实现第二纯电驱动模式,该第二纯电驱动模式的传动比为i=k2,用于SOC高时的中高速车速、小载荷的驱动工况,在第二纯电驱动模式中,第二电机5的扭矩经第二太阳轮31传递至第二行星架32,最终经第二齿圈33传递至输出构件10。
结合图1及表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行星混合动力系统,当第一扭矩传递构件6与制动构件8组合进行结合,可以实现第一混合动力驱动模式,一般应用在SOC低时的车辆起步或中低速工况。在该第一混合动力驱动模式中,发动机1的输出扭矩通过第一行星齿轮组2分流出两条扭矩传递路线。其一是通过机械连接传递至输出端:发动机1的输出扭矩经过第一行星架22传递至第一齿圈23,再由第一齿圈23传递至第二太阳轮31,然后由第二太阳轮31传递至第二行星架32,最终经第二齿圈33传递至输出构件10;其二是通过电气连接传递至输出端:发动机1的输出扭矩经过第一行星架22传递至第一太阳轮21,再由第一太阳轮21传递至第一电机4,再由第一电机4转化成电功率通过电气系统传递至第二电机5,再由第二电机5传递至第二太阳轮31,然后由第二太阳轮31传递至第二行星架32,最终经第二齿圈33传递至输出构件10。当电池SOC低至无法满足纯电起步时,该模式可用于车辆起步,此时可通过第一电机4充当启动机启动发动机1,之后通过发动机1输出扭矩完成车辆起步。因发动机1转速n1、第一电机4转速n4、第一齿圈23转速满足如下关系:n4+k1*n23-(1+k1)*n1=0,其中n23与输出转速及车速线性相关。随着车速增加,可当通过电机4调节发动机1转速n1使之处于经济区。在该第一混合模式下,第一电机4和第二电机5可以根据工况条件充当电动机或发电机作用。但是,在第一混合模式下,因制动构件8结合,故可得n23=n31=-k2*n33=-k2*n10,结合上述关系式可知当发动机1转速一定时,第一电机4转速随车速增大而增大。
结合图1及表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当第一扭矩传递构件6与第二扭矩传递构件7组合进行结合,并同时由发动机1和第二电机5输出扭矩时,可以实现第一直驱/并联驱动模式;第一直驱/并联驱动模式的作用是当发动机1的输出扭矩不足时,可以通过第二电机5提供额外的输出转矩,实现并联驱动模式,以提升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的输出动力;在第一直驱/并联驱动模式中,输出扭矩分两条传递路线最终汇聚至输出构件10,具体为,发动机1的输出扭矩经过第一扭矩传递构件6及第二扭矩传递构件7后直接传递至输出构件10;第二电机5的输出扭矩由第二太阳轮31传递至第二行星架32,最终经第二齿圈33传递至输出构件10。
结合图1及表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当仅有制动构件8结合时,可实现第一制动发电模式,在第一制动发电模式中,可以在高速行驶的车辆出现长时间制动过程中,利用制动滑行时,带动电机转动实现制动发电,再将再生能量通过功率转换器11传递至电池12中存储;其中,在第一制动发电模式中,第二电机5作为发电机使用,输出构件10的扭矩经过第二齿圈33传递至第二行星架32,再由第二行星架32传递至第二太阳轮31,从而带动第二电机5的转子转动,实现第二电机5的发电功能。
表1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本实施例的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的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的结构大致相同,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的还包括第三扭矩传递构件9,第三扭矩传递构件9能够选择性地结合以将第二行星架32与第二太阳轮31固连在一起保持周向静止;由此,可以在实施例1能够实现的驱动模式的基础上,还能够实现更多的驱动模式,增加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的动力输出模式的丰富性。
如表2所示,示意性地罗列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行星混合动力系统的操作逻辑,当第一扭矩传递构件5、第二扭矩传递构件7、第三扭矩传递构件9和制动构件8之间以不同组合方式进行结合时,能够建立起三个纯电驱动模式、两个混合动力驱动模式、两个直驱/并联驱动模式和两个制动发电模式。
请结合图2及表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当仅有第三扭矩传递构件9结合,并由第二电机5输出扭矩时,可以实现第三纯电驱动模式,在第三纯电驱动模式下的传动比为i=1,可以用于SOC高时,车速中高速小负荷的工况;第二电机5输出扭矩以原转速经第二行星架3传递至输出构件10。
结合图2及表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行星混合动力系统,当第一扭矩传递构件6与第三扭矩传递构件9组合进行结合,可以实现第二混合动力驱动模式;该第二混合动力驱动模式一般应用在SOC低时的车辆起步或中低速工况。在第二混合动力驱动模式中,由于第三扭矩传递构件9结合,使得第二行星齿轮组3的第二行星架32与第二太阳轮31固连在一起保持周向静止,使得第二行星齿轮组3只能整体转动。发动机1的输出扭矩通过第一行星齿轮组2分流出两条扭矩传递路线。其一是通过机械连接传递至输出端:发动机1的输出扭矩经过第一行星架22传递至第一齿圈23,再由第一齿圈23传递至第二行星齿轮组3后,直接传递至输出构件10;其二是通过电气连接传递至输出端:发动机1的输出扭矩经过第一行星架22传递至第一太阳轮21,再由第一太阳轮21传递至第一电机4,再由第一电机4转化成电功率通过电气系统传递至第二电机5,再由第二电机5传递至第二行星齿轮组3后,直接传递至输出构件10。当电池SOC低至无法满足纯电起步时,该第二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可用于车辆起步,此时可通过第一电机4充当启动机启动发动机1,之后通过发动机1输出扭矩完成车辆起步。发动机1转速n1、电机4转速n4、第一齿圈23转速满足如下关系:n4+k1*n23-(1+k1)*n1=0,其中n23与输出转速线性相关。随着车速增加,可当通过电机4调节发动机1转速n1使之处于经济区。该第二混合动力驱动模式下,第一电机4和第二电机5根据工况条件充当电动机或发电机作用。不同于第一混合动力驱动模式的是,在第二混合动力驱动模式下因第三扭矩传递构件9结合使得第二行星齿轮组3整体回转得n23=n31=n10,结合上述关系式可知当发动机1转速一定时,随车速增大第一电机4转速先降为零,再降低为负,其作用也由发电机逐步转变为电动机,因此,相对于第一混合动力驱动模式而言,第二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在相同工况下降低了第一电机4的转速需求。
请结合图2及表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当第一扭矩传递构件6、第二扭矩传递构件7以及制动构件8组合进行结合,并且同时由发动机1和第二电机5输出扭矩时,可以实现第二直驱/并联驱动模式;第二直驱/并联驱动模式的作用是当发动机1的输出扭矩不足时,可以通过第二电机5提供额外的输出转矩,实现并联驱动模式,以提升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的输出动力;在第二直驱/并联驱动模式中,输出扭矩分两条传递路线最终汇聚至输出构件10,具体为,发动机1的输出扭矩经过第一扭矩传递构件6及第二扭矩传递构件7后直接传递至输出构件10,第二电机5的输出扭矩由第二太阳轮31传递至第二行星架32,最终经第二齿圈33传递至输出构件10。
请结合图2及表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当仅有第三扭矩传递构件9结合时,可实现第二制动发电模式,在第二制动发电模式中,可以在高速行驶的车辆出现长时间制动过程中,利用制动滑行时,带动电机转动实现制动发电,再将再生能量通过功率转换器11传递至电池12中存储;其中,在第二制动发电模式中,第二电机5作为发电机使用,输出构件10的扭矩经过第二行星齿轮组3整体转动而带动第二电机5的转子转动,从而使第二电机5 实现发电功能。
表2
结合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还包括电源模块,该电源模块设有功率转换器11及电池12,电池12的电能通过功率转换器11转换后分别输送给第一电机4和/或第二电机5;或者第一电机4或第二电机5发电的电能由功率转换器11转换后输送给电池12进行存储。
结合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还包括扭矩接收单元13(例如差速器、减速器等),扭矩接收单元13与输出构件10连接,以接收来自输出构件10的扭矩。
为了解决相同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通过两个行星齿轮组、一个发动机、两个电机以及扭矩传递机构的排布组合,能够实现在纯电驱动模式下的大传动比的纯电起步,可以大幅降低对电机的输出转矩的要求,从而可以减小电机的体积和功率;此外,还能够实现直驱/并联驱动模式,当发动机直驱速比为1(发动机直接连接驱动输出构件)时,可用于中高速工况,以提高系统的传动效率,当发动机的转矩无法满足需求时,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均可充当驱动电机的作用,以实现并联模式,从而提高高速工况下系统的输出动力。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第一电机;第二电机;输出构件;具有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以及第一齿圈的第一行星齿轮组;具有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架以及第二齿圈的第二行星齿轮组;
其中,所述第一太阳轮被设置成与所述第一电机一起转动;所述第一齿圈、第二太阳轮被设置成同时与所述第二电机一起转动;所述第二齿圈被设置成与所述输出构件一起转动;
以及,第一扭矩传递构件、第二扭矩传递构件和制动构件;其中,所述第一扭矩传递构件能够选择性地结合以将所述发动机的扭矩传递至所述第一行星架;所述第二扭矩传递构件能够选择性地结合以将所述第一行星架的扭矩同时传递至所述第二齿圈和所述输出构件;所述制动构件能够选择性地结合以将所述第二行星架制动;
其中,所述第一扭矩传递构件、所述第二扭矩传递构件和制动构件之间能够以不同组合方式进行结合以建立起两个纯电驱动模式、一个混合动力驱动模式、一个直驱/并联驱动模式和一个制动发电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扭矩传递构件,所述第三扭矩传递构件能够选择性地结合以将所述第二行星架与所述第二太阳轮固连在一起保持周向静止;所述第一扭矩传递构件、所述第二扭矩传递构件、所述第三扭矩传递构件和所述制动构件之间能够以不同组合方式进行结合以建立起三个纯电驱动模式、两个混合动力驱动模式、两个直驱/并联驱动模式和两个制动发电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纯电驱动模式包括第一纯电驱动模式和第二纯电驱动模式;其中,在所述第一纯电驱动模式中,所述第二扭矩传递构件与所述制动构件进行组合结合,并且由所述第一电机输出扭矩;在所述第二纯电驱动模式中,仅有所述制动构件结合,并且由所述第二电机输出扭矩。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纯电驱动模式包括第三纯电驱动模式,在所述第三纯电驱动模式中,仅有所述第三扭矩传递构件结合,并且由所述第二电机输出扭矩。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包括第一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在所述第一混合动力驱动模式中,所述第一扭矩传递构件与所述制动构件进行组合结合;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转矩的传递通过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分流出一条机械传递路线和一条电功率传递路线,并通过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将该两条路线传递的扭矩汇合至所述输出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包括第二混合动力驱动模式,在所述第二混合动力驱动模式中,所述第一扭矩传递构件与所述第三扭矩传递构件进行组合结合;所述发动机的输出转矩的传递通过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分流出一条机械传递路线和一条电功率传递路线,并通过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将该两条路线传递的扭矩汇合至所述输出构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直驱/并联驱动模式包括第一直驱/并联驱动模式,在所述第一直驱/并联驱动模式中,所述第一扭矩传递构件和所述第二扭矩传递构件进行组合结合,并且同时由所述发动机及所述第二电机输出扭矩。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直驱/并联驱动模式包括第二直驱/并联驱动模式,在所述第二直驱/并联驱动模式中,所述第一扭矩传递构件、所述第二扭矩传递构件以及所述制动构件进行组合结合,并且同时由所述发动机和所述第二电机输出扭矩。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发电模式包括第一制动发电模式,在所述第一制动发电模式中,仅有所述制动构件结合,扭矩由所述输出构件传递至所述第二电机,此时,所述第二电机用作发电机。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发电模式包括第二制动发电模式,在所述第二制动发电模式中,仅有所述第三扭矩传递构件结合,扭矩由所述输出构件传递至所述第二电机,此时,所述第二电机用作发电机。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源模块,所述电源模块设有电池及功率转换器,所述电池的电能通过所述功率转换器转换后分别输送给所述第一电机或第二电机;或者电能由所述功率转换器转换后输送给所述电池。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扭矩接收单元,所述扭矩接收单元与所述输出构件连接,以接收来自所述输出构件的扭矩。
13.一种混合动力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
CN201621076535.8U 2016-09-23 2016-09-23 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及混合动力车辆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2019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76535.8U CN206201953U (zh) 2016-09-23 2016-09-23 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及混合动力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76535.8U CN206201953U (zh) 2016-09-23 2016-09-23 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及混合动力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201953U true CN206201953U (zh) 2017-05-31

Family

ID=587625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076535.8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201953U (zh) 2016-09-23 2016-09-23 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及混合动力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20195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64361A (zh) * 2016-09-23 2017-04-19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及混合动力车辆
CN108394266A (zh) * 2018-02-09 2018-08-14 重庆大学 双行星排多模混合动力汽车动力驱动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64361A (zh) * 2016-09-23 2017-04-19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及混合动力车辆
CN108394266A (zh) * 2018-02-09 2018-08-14 重庆大学 双行星排多模混合动力汽车动力驱动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159399U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CN100585226C (zh) 具有双重机械路径和固定减速比的单模式、复合-分流式变速器
CN209008383U (zh) 功率分流混合动力耦合系统及车辆
CN209240866U (zh) 混合动力耦合系统及车辆
CN110466338A (zh) 一种单行星排功率分流混合动力系统
CN209320674U (zh) 混合动力耦合系统及车辆
CN106564361A (zh) 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及混合动力车辆
CN208896854U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混合动力汽车
CN209159398U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CN107082014A (zh) 一种汽车多模混合动力耦合装置
CN106042888B (zh) 一种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其驱动方法
CN209666820U (zh) 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车辆
CN106976388A (zh) 前驱车双模式混合动力传动装置
CN106114191A (zh) 一种汽车多模混合动力耦合装置
CN206644630U (zh) 一种混合动力系统及使用该混合动力系统的车辆
CN209208474U (zh) 混合动力耦合系统及车辆
CN207241413U (zh) 混合动力车辆驱动装置及混合动力车辆
CN109080428A (zh) 一种混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及包括该混合动力系统的车辆
CN207328110U (zh) 混合动力机电耦合系统
CN106080169A (zh) 基于双排行星齿轮的混合动力耦合装置
CN209208475U (zh) 混合动力耦合系统及车辆
CN110949111B (zh) 双转子电机与拉维娜式行星轮系串联式汽车混合动力系统
CN103486206B (zh) 四模式混合动力变速器
CN206201953U (zh) 双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及混合动力车辆
CN204506518U (zh) 单模复合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3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328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3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328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