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175053U - 商用车用特殊进口布置的调温器系统 - Google Patents

商用车用特殊进口布置的调温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175053U
CN206175053U CN201621147434.5U CN201621147434U CN206175053U CN 206175053 U CN206175053 U CN 206175053U CN 201621147434 U CN201621147434 U CN 201621147434U CN 206175053 U CN206175053 U CN 2061750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port
temperature
sensitive portion
thermoregulator
mozz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14743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林
周祥军
刘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feng Truck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feng Truck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feng Trucks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feng Truck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14743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1750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1750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175053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商用车用特殊进口布置的调温器系统,包括调温器壳体、机油冷却器模块、调温器、导流管与机体冷却液孔;所述调温器包括后座、石蜡感温部与阀体,所述石蜡感温部依次经导流管、机体冷却液孔与机体内的冷却液相通;使用中,当小循环开启时,石蜡感温部同时感温来自于小循环进口、导流管的冷却液;当小循环关闭时,石蜡感温部同时感温来自于大循环进口、导流管的冷却液。本设计不仅能在小循环关闭时,对机体内冷却液进行感温,提高感温的准确度,而且能避免调温器开闭频繁,控制延迟。

Description

商用车用特殊进口布置的调温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用调温器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商用车用特殊进口布置的调温器系统,具体适用于在小循环关闭时,实现对机体内冷却液的感温,提高感温的准确度。
背景技术
调温器在发动机内布置方式主要分为进口布置和出口布置,采用进口布置的调温器的开启和关闭不会使发动机缸体内冷却液的温度产生大的波动,既能确保发动机冷机时运转平稳,不会产生波动,又能缩短发动机的暖机时间。但是,调温器进口布置,在大循环开启时,其感知的液温是调温器周围冷却液的温度,这些冷却液来自散热器,而不是发动机缸体,即机体,这使得调温器感知的温度比实际机体温度偏低,从而导致调温器开闭频繁,控制延迟。
授权公告号为CN2742157Y,授权公告日为2005年11月23日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用复合式调温器组件,包括调温器、调温器座、调温器盖及水温传感器。调温器装在调温器座内,水温传感器装在调温器座上,调温器座上分别设有冷却液进口、暖风机进水管、机油冷却器进水管、小循环管以及出水管接头,它们都通过调温器座内的调温器内腔相互连通,调温器采用带底部旁通式结构,具有一个主阀门和一个底部旁通阀,主阀门设在冷却液进口通往机油冷却器进水管和出水管接头的通道上,底部旁通阀设在冷却液进口通往小循环管的通道上。虽然该实用新型可根据冷却液的温度转换冷却液的循环路线,以分别实现大循环或小循环,从而控制暖风机、机油冷却器的温度,但其仍旧具有以下缺陷:
该设计中,当小循环关闭时,调温器只能感温暖风机流来的冷却液的温度,而不能直接感知机体内冷却液的温度,而暖风机流来的冷却液的温度明显低于机体内冷却液的温度,这会降低感温的准确度,产生错误的控制策略,从而导致调温器开闭频繁,控制延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小循环关闭时,无法对机体内冷却液进行感温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小循环关闭时,能对机体内冷却液进行感温的商用车用特殊进口布置的调温器系统。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商用车用特殊进口布置的调温器系统,包括相互连接的调温器壳体、机油冷却器模块,所述调温器壳体内近机油冷却器模块的部位设置有调温器,该调温器内的石蜡感温部与机油冷却器模块内的小循环进口或调温器壳体内的大循环进口相通;
所述调温器系统还包括导流管及机油冷却器模块内开设的机体冷却液孔;所述调温器包括后座、石蜡感温部与阀体,且阀体沿石蜡感温部前后滑动设置;
所述后座的外围与调温器壳体的内壁相连接,后座的中部与石蜡感温部的一端相连接,石蜡感温部的另一端嵌入导流管一端的内部,导流管的另一端与机体冷却液孔相通,且阀体的底部与小循环进口或大循环进口封闭配合。
所述阀体沿石蜡感温部前滑行至终点时,阀体的底部与小循环进口封闭配合;所述阀体沿石蜡感温部后滑行至终点时,阀体的底部与大循环进口封闭配合。
所述导流管高于小循环进口设置,所述小循环进口依次经模块内腔、模块外腔、壳体空腔后与石蜡感温部相通。
所述大循环进口经壳体空腔后与石蜡感温部相通,大循环进口低于导流管设置,大循环进口、机体冷却液孔之间的水平间距大于小循环进口、机体冷却液孔之间的水平间距。
所述导流管上与石蜡感温部相交接部位的外侧壁上环设有凸缘装置,该凸缘装置内近机体冷却液孔的一侧开设有内凹腔。
所述导流管与调温器壳体为一体结构,且导流管、调温器壳体的制造材料相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商用车用特殊进口布置的调温器系统中,增设了导流管与机体冷却液孔,使用时,机体内的冷却液能一直经机体冷却液孔、导流管流至石蜡感温部,无论小循环的开启或关闭与否,石蜡感温部都能对机体内的冷却液进行感温,从而提高感温的准确度,尤其当小循环关闭时,提升效果更佳。因此,本实用新型在小循环关闭时,能对机体内冷却液进行感温,感温的准确度较高。
2、本实用新型商用车用特殊进口布置的调温器系统中,增设的机体内冷却液的感温途径是依次经机体冷却液孔、导流管流至石蜡感温部,该感温途径不仅针对性强,中部不流经不相干区域,直接流至石蜡感温部,抗干扰能力强,能确保感温的准确性,而且该感温途径一直处于持续状态,不会关闭,利于保持流入的冷却液的稳定,从而提高感温的准确度。因此,本实用新型对机体内冷却液感温的准确度较高。
3、本实用新型商用车用特殊进口布置的调温器系统中,由于增设了一条依次经机体冷却液孔、导流管流至石蜡感温部的感温途径,使得在小循环关闭时,石蜡感温部的感温对象不仅仅是来自于散热器的冷却液,还包括来自于机体内的冷却液,两种冷却液相互混合,有效解决了进口布置式调温器感温不准确,开闭频繁,控制延迟等弊端。因此,本实用新型能提高感温的准确度,避免调温器开闭频繁,控制延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在调温器关闭,小循环开启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在调温器开启,小循环关闭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 是本实用新型中感温器、导流管的连接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冷却液在大循环时的流经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冷却液在小循环时的流经示意图。
图中:调温器壳体1、大循环进口11、壳体空腔12、机油冷却器模块2、小循环进口21、机体冷却液孔22、模块内腔23、模块外腔24、调温器3、后座31、阀体32、底部前端321、底部后端322、石蜡感温部4、导流管5、凸缘装置6、内凹腔6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至图5,一种商用车用特殊进口布置的调温器系统,包括相互连接的调温器壳体1、机油冷却器模块2,所述调温器壳体1内近机油冷却器模块2的部位设置有调温器3,该调温器3内的石蜡感温部4与机油冷却器模块2内的小循环进口21或调温器壳体1内的大循环进口11相通;
所述调温器系统还包括导流管5及机油冷却器模块2内开设的机体冷却液孔22;所述调温器3包括后座31、石蜡感温部4与阀体32,且阀体32沿石蜡感温部4前后滑动设置;
所述后座31的外围与调温器壳体1的内壁相连接,后座31的中部与石蜡感温部4的一端相连接,石蜡感温部4的另一端嵌入导流管5一端的内部,导流管5的另一端与机体冷却液孔22相通,且阀体32的底部与小循环进口21或大循环进口11封闭配合。
所述阀体32沿石蜡感温部4前滑行至终点时,阀体32的底部与小循环进口21封闭配合;所述阀体32沿石蜡感温部4后滑行至终点时,阀体32的底部与大循环进口11封闭配合。
所述导流管5高于小循环进口21设置,所述小循环进口21依次经模块内腔23、模块外腔24、壳体空腔12后与石蜡感温部4相通。
所述大循环进口11经壳体空腔12后与石蜡感温部4相通,大循环进口11低于导流管5设置,大循环进口11、机体冷却液孔22之间的水平间距大于小循环进口21、机体冷却液孔22之间的水平间距。
所述导流管5上与石蜡感温部4相交接部位的外侧壁上环设有凸缘装置6,该凸缘装置6内近机体冷却液孔22的一侧开设有内凹腔61。
所述导流管5与调温器壳体1为一体结构,且导流管5、调温器壳体1的制造材料相同。
一种上述商用车用特殊进口布置的调温器系统的感温方法,该感温方法包括大循环工艺与小循环工艺;
所述大循环工艺是指:调温器3打开,小循环关闭,大循环开启,此时,来自于散热器的冷却液先经大循环进口11流至石蜡感温部4,再从调温器3流出,然后依次经水泵、机油冷却器、机体流回散热器;同时,机体内部的冷却液依次经机体冷却液孔22、导流管5后流至石蜡感温部4;
所述小循环工艺是指:调温器3关闭,小循环开启,大循环关闭,此时,来自于机体内部的冷却液分成两部分流至石蜡感温部4,一部分冷却液依次经机体冷却液孔22、导流管5后流至石蜡感温部4,另一部分冷却液经小循环进口21流至石蜡感温部4,然后,从调温器3流出的冷却液依次经水泵、机油冷却器流回机体。
所述阀体32沿石蜡感温部4前滑行至终点时,阀体32的底部与小循环进口21封闭配合;所述阀体32沿石蜡感温部4后滑行至终点时,阀体32的底部与大循环进口11封闭配合;
所述调温器3打开是指:阀体32沿石蜡感温部4前滑行至终点时,阀体32的底部前端321封闭小循环进口21,同时,阀体32的底部后端322解除对大循环进口11的封闭;
所述调温器3关闭是指:阀体32沿石蜡感温部4后滑行至终点时,阀体32的底部前端321解除对小循环进口21的封闭,同时,阀体32的底部后端322封闭大循环进口11。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说明如下:
本实用新型中,调温器位于调温器壳体与机油冷却器模块之间,通过在调温器上增加一个导流管的设计,便于在小循环关闭时,仍有来自机体内的冷却液喷射到调温器内的石蜡感温部(调温器依靠石蜡感温部感知温度,感温时,石蜡膨胀,以实现调温器的开启,温度降低后,石蜡收缩,调温器关闭)上,以与来自散热器的冷却液混合,使调温器感温更准确,控制更及时,减少开闭次数,以更快达到发动机所需要的最理想的温度。
导流管经过机油冷却器模块内开设的机体冷却液孔与机体内的冷却液相通,该机体冷却液孔的大小有尺寸要求,其具体尺寸要根据整个冷却系统流量来定,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过大会导致大循环流量变少,发动机冷却不足;过小则不能发挥其作用,具体数值依赖整个冷却系统流量的计算而定。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5,一种商用车用特殊进口布置的调温器系统,包括相互连接的调温器壳体1、机油冷却器模块2、导流管5以及机油冷却器模块2内开设的机体冷却液孔22;所述调温器壳体1内近机油冷却器模块2的部位设置有调温器3,该调温器3内的石蜡感温部4与机油冷却器模块2内的小循环进口21或调温器壳体1内的大循环进口11相通;所述调温器3包括后座31、石蜡感温部4与阀体32,且阀体32沿石蜡感温部4前后滑动设置;所述后座31的外围与调温器壳体1的内壁相连接,后座31的中部与石蜡感温部4的一端相连接,石蜡感温部4的另一端嵌入导流管5一端的内部,导流管5的另一端与机体冷却液孔22相通,且阀体32的底部与小循环进口21或大循环进口11封闭配合。
一种上述商用车用特殊进口布置的调温器系统的感温方法,该感温方法包括大循环工艺与小循环工艺;
所述大循环工艺是指:调温器3打开,小循环关闭,大循环开启,此时,来自于散热器的冷却液先经大循环进口11流至石蜡感温部4,再从调温器3流出,然后依次经水泵、机油冷却器、机体流回散热器;同时,机体内部的冷却液依次经机体冷却液孔22、导流管5后流至石蜡感温部4;
所述小循环工艺是指:调温器3关闭,小循环开启,大循环关闭,此时,来自于机体内部的冷却液分成两部分流至石蜡感温部4,一部分冷却液依次经机体冷却液孔22、导流管5后流至石蜡感温部4,另一部分冷却液经小循环进口21流至石蜡感温部4,然后,从调温器3流出的冷却液依次经水泵、机油冷却器流回机体。
实施例2: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结构上:阀体32沿石蜡感温部4前滑行至终点时,阀体32的底部与小循环进口21封闭配合;所述阀体32沿石蜡感温部4后滑行至终点时,阀体32的底部与大循环进口11封闭配合。
使用时:调温器3打开是指:阀体32沿石蜡感温部4前滑行至终点时,阀体32的底部前端321封闭小循环进口21,同时,阀体32的底部后端322解除对大循环进口11的封闭;调温器3关闭是指:阀体32沿石蜡感温部4后滑行至终点时,阀体32的底部前端321解除对小循环进口21的封闭,同时,阀体32的底部后端322封闭大循环进口11。
实施例3: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导流管5高于小循环进口21设置,所述小循环进口21依次经模块内腔23、模块外腔24、壳体空腔12后与石蜡感温部4相通。所述大循环进口11经壳体空腔12后与石蜡感温部4相通,大循环进口11低于导流管5设置,大循环进口11、机体冷却液孔22之间的水平间距大于小循环进口21、机体冷却液孔22之间的水平间距。
实施例4: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所述导流管5上与石蜡感温部4相交接部位的外侧壁上环设有凸缘装置6,该凸缘装置6内近机体冷却液孔22的一侧开设有内凹腔61。所述导流管5与调温器壳体1为一体结构,且导流管5、调温器壳体1的制造材料相同。

Claims (6)

1.一种商用车用特殊进口布置的调温器系统,包括相互连接的调温器壳体(1)、机油冷却器模块(2),所述调温器壳体(1)内近机油冷却器模块(2)的部位设置有调温器(3),该调温器(3)内的石蜡感温部(4)与机油冷却器模块(2)内的小循环进口(21)或调温器壳体(1)内的大循环进口(11)相通,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温器系统还包括导流管(5)及机油冷却器模块(2)内开设的机体冷却液孔(22);所述调温器(3)包括后座(31)、石蜡感温部(4)与阀体(32),且阀体(32)沿石蜡感温部(4)前后滑动设置;
所述后座(31)的外围与调温器壳体(1)的内壁相连接,后座(31)的中部与石蜡感温部(4)的一端相连接,石蜡感温部(4)的另一端嵌入导流管(5)一端的内部,导流管(5)的另一端与机体冷却液孔(22)相通,且阀体(32)的底部与小循环进口(21)或大循环进口(11)封闭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商用车用特殊进口布置的调温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32)沿石蜡感温部(4)前滑行至终点时,阀体(32)的底部与小循环进口(21)封闭配合;所述阀体(32)沿石蜡感温部(4)后滑行至终点时,阀体(32)的底部与大循环进口(11)封闭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商用车用特殊进口布置的调温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5)高于小循环进口(21)设置,所述小循环进口(21)依次经模块内腔(23)、模块外腔(24)、壳体空腔(12)后与石蜡感温部(4)相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商用车用特殊进口布置的调温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循环进口(11)经壳体空腔(12)后与石蜡感温部(4)相通,大循环进口(11)低于导流管(5)设置,大循环进口(11)、机体冷却液孔(22)之间的水平间距大于小循环进口(21)、机体冷却液孔(22)之间的水平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商用车用特殊进口布置的调温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5)上与石蜡感温部(4)相交接部位的外侧壁上环设有凸缘装置(6),该凸缘装置(6)内近机体冷却液孔(22)的一侧开设有内凹腔(61)。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商用车用特殊进口布置的调温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5)与调温器壳体(1)为一体结构,且导流管(5)、调温器壳体(1)的制造材料相同。
CN201621147434.5U 2016-10-21 2016-10-21 商用车用特殊进口布置的调温器系统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1750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47434.5U CN206175053U (zh) 2016-10-21 2016-10-21 商用车用特殊进口布置的调温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47434.5U CN206175053U (zh) 2016-10-21 2016-10-21 商用车用特殊进口布置的调温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175053U true CN206175053U (zh) 2017-05-17

Family

ID=586790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147434.5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175053U (zh) 2016-10-21 2016-10-21 商用车用特殊进口布置的调温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17505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38003A (zh) * 2016-10-21 2017-02-22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商用车用特殊进口布置的调温器系统及其感温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38003A (zh) * 2016-10-21 2017-02-22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商用车用特殊进口布置的调温器系统及其感温方法
CN106438003B (zh) * 2016-10-21 2019-04-26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商用车用特殊进口布置的调温器系统及其感温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80115B (zh) 一种车辆用电池温控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05673179B (zh) 一种基于分体冷却及反向冷却的发动机智能冷却系统试验台及试验方法
CN104329156B (zh) 混合动力车用发动机电机一体冷却装置及混合动力车
CN207526569U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1457685B (zh) 用于发动机的冷却剂循环回路
CN201896658U (zh) 一种发动机的快速水冷系统
CN203732277U (zh) 一种中重型柴油机深度冷热冲击试验系统
CN107228005A (zh) 用于车辆的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6175053U (zh) 商用车用特殊进口布置的调温器系统
CN103195536A (zh) 发动机机油外冷却循环系统
CN107956571A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3615333B (zh) 一种发动机缸体水套
CN206524392U (zh) 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冷却装置
CN104454214B (zh) 发动机冷却系统及车辆
CN207538886U (zh) 一种能够预热机油的发动机冷却装置
CN207634197U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9611255A (zh) 一种整车快速暖机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6438003B (zh) 商用车用特殊进口布置的调温器系统及其感温方法
CN205477878U (zh) 一种基于分体冷却及反向冷却的发动机新型智能冷却系统
CN201574814U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8339946B (zh) 点喷式冷却环及其应用的轮毂模具
CN208456708U (zh) 一种发动机水路通道结构
CN109595064A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冷却水路循环结构
CN217529177U (zh) 一种用于压力铸造的恒温控制系统
CN105790028A (zh) 一种汇流排制作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1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90426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1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90426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