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155338U - 汽车内饰条 - Google Patents

汽车内饰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155338U
CN206155338U CN201621103222.7U CN201621103222U CN206155338U CN 206155338 U CN206155338 U CN 206155338U CN 201621103222 U CN201621103222 U CN 201621103222U CN 206155338 U CN206155338 U CN 2061553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sed line
foaming layer
skeleton
trim strip
strip in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10322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国雪娜
马祥磊
才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10322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1553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1553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1553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ehicle Interior And Exterior Ornaments, Soundproofing, A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内饰条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汽车内饰条,包括骨架、发泡层和外饰层,所述骨架包括相对设置的外表面和内表面,所述外表面朝向外凸设有若干个间距排列的外凸条,所述发泡层附着于所述外表面上且包覆住各所述外凸条,所述外饰层包覆于所述发泡层外。由于外凸条的设计,可以使得骨架通过外凸条形成与发泡层更大的附着接触面积,以及在三维空间结构中形成连接,从而可以确保发泡层与骨架之间的结合更加稳固;同时,发泡层通过外凸条的支撑,使得汽车内饰条的整体结构饱满,可以有效防止局部偏软塌陷的问题出现,那么在外部按压外饰层时,避免出现局部偏软塌陷的问题,不但能够提升触感,舒适性好,还能够提升碰撞安全性。

Description

汽车内饰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内饰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汽车内饰条。
背景技术
汽车的中控位置除设置一些必要的控制按键,一般还设有内饰条,内饰条的设置不仅仅起到装饰的作用,还可以供乘客的双手放置以及起到防护汽车的中控位置的作用。现有技术中,汽车内饰条主要有两大类,其中一类是由长条形薄壁的板状骨架结构制成,该种结构的内饰条由于质地较硬,导致触摸时手感僵硬;另一类内饰条是在板状骨架外包覆软质材料,该种结构的内饰条虽然能够避免僵硬的触摸手感,但是由于软质材料通过粘接的方式包覆在骨架结构的外部,由于软质材料粘贴受力不均匀、骨架支持不够,内饰条容易出现局部位置偏软塌陷的问题,同样导致触摸手感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内饰条,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汽车内饰条容易出现偏软塌陷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内饰条,包括骨架、发泡层和外饰层,所述骨架包括相对设置的外表面和内表面,所述外表面朝向外凸设有若干个间距排列的外凸条,所述发泡层附着于所述外表面上且包覆住各所述外凸条,所述外饰层包覆于所述发泡层外。
优选地,所述内表面与所述外凸条对应的位置朝向内凸设有若干间距排列的内凸条,所述发泡层还附着于所述内表面上且包覆住各所述内凸条。
优选地,所述骨架还设有若干个贯穿所述外表面和所述内表面的镂空孔,所述发泡层填充于各所述镂空孔内。
优选地,各所述镂空孔分别位于相邻的两所述外凸条或者相邻的两所述内凸条之间。
优选地,所述发泡层通过发泡工艺一体成型附着于所述外表面和所述内表面、包覆住各所述外凸条和各所述内凸条以及填充于各所述镂空孔内。
优选地,各所述外凸条和各所述内凸条与所述骨架一体成型。
优选地,各所述外凸条沿所述骨架的长度方向均匀间距排列。
优选地,所述内表面还设有至少一个用于与外界部件连接的连接件。
优选地,所述发泡层为PU发泡层或者EVA发泡层。
优选地,所述外饰层为PVC外饰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内饰条,在骨架的外表面凸设外凸条,然后通过在骨架的外表面附着一层发泡层并且将该发泡层包覆住外表面上设置的外凸条,最后再将外饰层包覆在发泡层的外部。由于外凸条的设计,可以使得骨架通过外凸条形成与发泡层更大的附着接触面积,以及在三维空间结构中形成连接,避免传统技术只在两表面之间连接易出现脱落的情况出现,从而可以确保发泡层与骨架之间的结合更加稳固;同时,由于外凸条具有若干个且间距排列,发泡层通过外凸条的支撑,使得汽车内饰条的整体结构饱满,可以有效防止局部偏软塌陷的问题出现,那么在外部按压外饰层时,避免出现局部偏软塌陷的问题,不但能够提升触感,舒适性好,还能够提升碰撞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内饰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内饰条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内饰条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内饰条的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内饰条的骨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
10—骨架 11—外表面 12—内表面
13—镂空孔 14—连接件 20—发泡层
30—外饰层 111—外凸条 121—内凸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5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汽车内饰条,主要应用于汽车内部中空位置的两侧。汽车内饰条包括骨架10、发泡层20和外饰层30,所述骨架10包括相对设置的外表面11和内表面12,所述外表面11朝向外凸设有若干个间距排列的外凸条111,所述发泡层20附着于所述外表面11上且包覆住各所述外凸条111,所述外饰层30包覆于所述发泡层20外。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内饰条,在骨架10的外表面11凸设外凸条111,然后通过在骨架10的外表面11附着一层发泡层20并且将该发泡层20包覆住外表面11上设置的外凸条111,最后再将外饰层30包覆在发泡层20的外部。由于外凸条111的设计,可以使得骨架10通过外凸条111形成与发泡层20更大的附着接触面积,以及在三维空间结构中形成连接,避免传统技术只在两表面之间连接易出现脱落的情况出现,从而可以确保发泡层20与骨架10之间的结合更加稳固;同时,由于外凸条111具有若干个且间距排列,发泡层20通过外凸条111的支撑,使得汽车内饰条的整体结构饱满,可以有效防止局部偏软塌陷的问题出现,那么在外部按压外饰层30时,避免出现局部偏软塌陷的问题,不但能够提升触感,舒适性好,还能够提升碰撞安全性。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发泡层20本身具有一定的粘性,在发泡成型时附着在骨架10的外表面11以及外凸条111的外部,从而可以有效使得发泡层20与骨架10的外表面11和外凸条111形成结合连接。而外饰层30包覆在发泡层20外,可以进一步将外饰层30的边缘部与骨架10的边缘部连接,连接的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例如粘接、扣接或者采用连接件14连接等,只要实现外饰层30的固定即可。
另外,骨架10的具体结构可以是根据车型设计,例如可以为规则的形状或者为不规则的形状,又可以是弯曲的形成或者平整的形状。
如图4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内表面12与所述外凸条111对应的位置朝向内凸设有若干间距排列的内凸条121,所述发泡层20还附着于所述内表面12上且包覆住各所述内凸条121。具体地,进一步在骨架10的内表面12向内凸设形成若干个内凸条121与发泡层20结合,如此,发泡层20实现与骨架10的外表面11和内表面12以及外凸条111和内凸条121实现连接,进一步提升发泡层20与骨架10连接后的稳定性,能够有效防止发泡层20与骨架10脱离连接;以及通过外凸条111与内凸条121对发泡层20的支撑作用,还能够使得整个汽车内饰条结构更加饱满,不会出现局部位置的偏软塌陷的问题,触摸舒适感更佳,防撞性能更好。
如图4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骨架10通过外凸条111和内凸条121的设置,使得整体结构形成类似鱼类的骨头架构布置,能够为发泡层20形成支撑,确保形成的汽车内饰条结构饱满,不容易出现局部位置偏软塌陷。
另外,外凸条111还可以分布在骨架10的外表面11的上部位置和下部位置分开设置,也就是上部形成若干个并排设置的外凸条111,下部同样形成若干个并排设置的外凸条111。同理,内凸条121也可以分布在骨架10的内表面12的上部位置和下部位置分开设置,也就是上部形成若干个并排设置的内凸条121,下部同样形成若干个并排设置的内凸条121。
如图3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骨架10还设有若干个贯穿所述外表面11和所述内表面12的镂空孔13,所述发泡层20填充于各所述镂空孔13内。具体地,发泡层20填充于该镂空孔13中时,与包覆在外凸条111和内凸条121上的发泡层20交融合成一起,连接在一起的发泡层20和骨架10的结合更加牢固,使用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更高。
更具体地,镂空孔13可以根据骨架10结构的形状来设定,可以设置遍布于整个骨架10,也可以设置在骨架10的局部区域。
如图3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各所述镂空孔13分别位于相邻的两所述外凸条111或者相邻的两所述内凸条121之间。具体地,如此设计,可以使得发泡层20填充满镂空孔13时,位于镂空孔13内的发泡层20与包覆住外凸条111和内凸条121位置的发泡层20形成于一体,确保骨架10与发泡层20之间的结合稳定性和可靠性进一步地提升。
本实施例中,所述发泡层20通过发泡工艺一体成型附着于所述外表面11和所述内表面12、包覆住各所述外凸条111和各所述内凸条121以及填充于各所述镂空孔13内。具体地,通过发泡工艺,将外表面11设有外凸条111和内表面12设有内凸条121的骨架10置于发泡材料中,然后形成一层附着于外表面11和内表面12、包覆住外凸条111和内凸条121以及填充满镂空孔13内的发泡层20。如此使得发泡层20与骨架10交叉融合成一体,结构更加牢固稳定。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镂空孔13设于非两相邻的外凸条111和两相邻的内凸条121之间。
如图4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各所述外凸条111和各所述内凸条121与所述骨架10一体成型。具体地,一体成型的骨架10的产品一致性更佳,且在大批量生产时,可以提升其产能和生产效率。例如,可以采用注塑的方式生产该骨架10。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各所述外凸条111沿所述骨架10的长度方向均匀间距排列。具体地,均匀间距排列设置的外凸条111可以使得对发泡层20形成支撑的力更加均匀,从而确保整个汽车内饰条不会出现局部位置偏软塌陷。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内表面12还设有至少一个用于与外界部件连接的连接件14。具体地,连接件14的设置是为了方便将本实施例的汽车内饰条与其他部件连接,从而实现将其装置于汽车上,这样方便对汽车内饰条安装的同时,确保安装于汽车上时的稳定性良好。其中,连接件14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或者四个以上,根据需求设定即可。
本实施例中,所述发泡层20为PU发泡层或者EVA发泡层。具体地,可以采用PU(聚氨酯)或者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材料制作发泡层20。优选地,发泡层20为PU发泡层,其中,PU材料具有减震和缓冲性能好的优点以及具有良好的抗压缩负荷性能及变形复原性能。
优选地,所述外饰层30为PVC外饰层。PVC(聚氯乙烯)材料制成的外饰层30,其颜色和纹理可以自由组合,能够根据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外观设计,且质感好,能够提升触摸手感。
综上所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内饰条至少有下优良特性:一、发泡层20更加均匀,使整个汽车内饰条不同区域手感一致;二、骨架10支撑面积较大,范围更广;三、由于形成类似鱼类的骨头架构的骨架10,使整个汽车内饰条的结构支撑更好,发泡后对发泡层20起到更佳的固定效果;四、骨架10可以根据需求设计外形,给造型更大的自由度;五、有效解决了传统内饰条局部区域易出现凹陷、变形等的严重问题。从而得以令其在使用上,增进以往技术中所未有的效能而具有实用性,成为一极具实用价值的产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内饰条,其特征在于:包括骨架、发泡层和外饰层,所述骨架包括相对设置的外表面和内表面,所述外表面朝向外凸设有若干个间距排列的外凸条,所述发泡层附着于所述外表面上且包覆住各所述外凸条,所述外饰层包覆于所述发泡层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表面与所述外凸条对应的位置朝向内凸设有若干间距排列的内凸条,所述发泡层还附着于所述内表面上且包覆住各所述内凸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内饰条,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还设有若干个贯穿所述外表面和所述内表面的镂空孔,所述发泡层填充于各所述镂空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内饰条,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镂空孔分别位于相邻的两所述外凸条或者相邻的两所述内凸条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内饰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发泡层通过发泡工艺一体成型附着于所述外表面和所述内表面、包覆住各所述外凸条和各所述内凸条以及填充于各所述镂空孔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内饰条,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外凸条和各所述内凸条与所述骨架一体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内饰条,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外凸条沿所述骨架的长度方向均匀间距排列。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内饰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表面还设有至少一个用于与外界部件连接的连接件。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内饰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发泡层为PU发泡层或者EVA发泡层。
10.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内饰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饰层为PVC外饰层。
CN201621103222.7U 2016-09-30 2016-09-30 汽车内饰条 Active CN2061553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03222.7U CN206155338U (zh) 2016-09-30 2016-09-30 汽车内饰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103222.7U CN206155338U (zh) 2016-09-30 2016-09-30 汽车内饰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155338U true CN206155338U (zh) 2017-05-10

Family

ID=586523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103222.7U Active CN206155338U (zh) 2016-09-30 2016-09-30 汽车内饰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15533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56254A (zh) * 2021-12-21 2022-02-18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多维度特征的包覆饰条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56254A (zh) * 2021-12-21 2022-02-18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多维度特征的包覆饰条及其制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202436U (zh) 侧围后装饰板的安装结构、车身及车辆
CN206155338U (zh) 汽车内饰条
CN102026789B (zh) 双组元注射成型的分配部件
CN205129867U (zh) 一种运行稳定的送餐机器人
CN207467150U (zh) 一种杯子展示包装盒
CN102776975B (zh) 一种建筑砌块
CN206242973U (zh) 汽车内饰扶手
CN102145737A (zh) 冲浪板制程及其制品
CN202787629U (zh) 一种建筑砌块
CN107322767A (zh) 一种高校建筑三d条、块、板或异形立体模型制作模具
CN206734066U (zh) 一种汽车副仪表板防变形结构
CN203237168U (zh) 一种随车工具存放结构
CN207157092U (zh) 汽车扶手箱箱体
CN207328325U (zh) 基体表面贴覆结构及汽车
CN206938553U (zh) 一种汽车脚垫
CN206155456U (zh) 铁路货车的侧墙板及具有其的铁路货车
CN214874384U (zh) 一种汽车脚垫
CN210310066U (zh) 一种实木3d脚垫
CN2353192Y (zh) 鞋底结构改良
CN206458196U (zh) 一种新型家用门挡
CN208745930U (zh) 一种弹力式汽车包覆件
CN107150399A (zh) 一种三d立体建筑模型制作模具
CN209683414U (zh) 一种环保商用车遮阳板
CN221073330U (zh) 一种拼接式大理石材板
CN216942941U (zh) 一种智能前脸表面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