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134904U - 新型耦合器 - Google Patents

新型耦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134904U
CN206134904U CN201621035311.2U CN201621035311U CN206134904U CN 206134904 U CN206134904 U CN 206134904U CN 201621035311 U CN201621035311 U CN 201621035311U CN 206134904 U CN206134904 U CN 2061349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transmission line
adapter
resistance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03531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朋
焦言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SUNT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SUNT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SUNT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SUNT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03531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1349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1349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1349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耦合器领域,具体为新型耦合器,包括腔体和矩形壳体,所述腔体外侧设置有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和第三连接器,所述腔体的外侧壁分别有三处连接器安装孔,连接器通过螺钉安装固定法兰基座,使法兰基座完整的与腔体的外侧紧密接触所述腔体内设有导电棒,所述导电棒包括主导电棒和辅导电棒副导电棒,所述主导电棒和辅导电棒副导电棒之间平行设置,所述主导电棒与所述副导电棒通过介质条卡在所述腔体中,所述主导电棒两端分别通过四氟块与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连接,所述副导电棒的两端分别与第三连接器和电阻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设备安全可靠、使用寿命长、便于推广普及。

Description

新型耦合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耦合器领域,具体为新型耦合器。
背景技术
在现代3G无线通信系统中,无源器件以其环保无污染、低功耗和可靠性高而被广泛使用,腔体耦合器是无源器件中十分常用的器件,腔体耦合器的主要特点是耦合耗损可根据实际需要而设计,具有工作频带宽、带内插损小、隔离度高、驻波比小、外形美观等优点,由于合耦合器对设计、装配要求高,目前很多企业生产的侧边耦合结构的耦合器生产效率低、质量不稳定,造成性能及成本高居不下,为此,我们提出新型耦合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新型耦合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新型耦合器,包括腔体和矩形壳体,所述腔体外侧设置有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和第三连接器,所述腔体内设有导电棒,所述导电棒包括主导电棒和副导电棒,所述主导电棒和副导电棒之间平行设置,所述主导电棒与所述副导电棒通过介质条卡在所述腔体中;
所述主导电棒两端分别通过四氟块与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连接,所述副导电棒的两端分别与第三连接器和电阻连接,所述电阻设于矩形壳体的内腔中,所述电阻与矩形壳体通过电阻螺钉进行固定连接,螺纹调节杆螺纹连接在矩形壳体侧壁上,且一端穿过矩形壳体并抵靠在导电棒上;
所述导电棒,包括电阻、主传输线以及副传输线,所述主传输线与副传输线平行设置,所述电阻设置于副传输线下方,所述副传输线一端与第三连接器连接,所述副传输线的另一端与电阻连接,所述主传输线与副传输线通过稳固机构固定。
优选的,所述腔体的外侧壁分别有三处连接器安装孔,连接器通过螺钉安装固定法兰基座,使法兰基座完整的与腔体的外侧紧密接触。
优选的,所述稳固机构包括固定螺栓或铆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具有采用宽边耦合设计,具有大间隙耦合能量大特性,可以在耦合间隙0.4mm具备5dB耦合特性,传输耦合线采用铝合金镀银工艺,具有低成本、低损耗、低互调特性,耦合结构用PTFE材质稳固机构,使主、副传输线在一平面,保证二者之间的耦合间距,一次装配后耦合度可控制在<±0.2dB精度,调试方便,产品合格率及生产效率高,电气性能稳定。本实用新型结构设备安全可靠、使用寿命长、便于推广普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导电棒结构示意图。
图中:1腔体、101矩形壳体、2导电棒、20主导电棒、21副导电棒、3介质条、4四氟块、5第一连接器、6第二连接器、7第三连接器、8电阻、9电阻螺钉、10螺纹调节杆、11主传输线、12副传输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新型耦合器,包括腔体1和矩形壳体101,腔体1外侧设置有第一连接器5、第二连接器6和第三连接器7,腔体1的外侧壁分别有三处连接器安装孔,连接器通过螺钉安装固定法兰基座,使法兰基座完整的与腔体的外侧紧密接触,腔体1内设有导电棒2,导电棒2包括主导电棒20和副导电棒21,主导电棒20和副导电棒21之间平行设置,主导电棒20与副导电棒21通过介质条3卡在腔体1中。
主导电棒20两端分别通过四氟块4与第一连接器5和第二连接器6连接,副导电棒21的两端分别与第三连接器7和电阻8连接,电阻8设于矩形壳体101的内腔中,电阻8与矩形壳体101通过电阻螺钉9进行固定连接,螺纹调节杆10螺纹连接在矩形壳体101侧壁上,且一端穿过矩形壳体101并抵靠在导电棒2上。
导电棒2包括电阻8、主传输线11以及副传输线12,主传输线11与副传输线12平行设置,电阻8设置于副传输线12下方,副传输线12一端与第三连接器7连接,副传输线12的另一端与电阻8连接,主传输线11与副传输线12通过稳固机构固定,稳固机构包括固定螺栓或铆钉。
本实用新型具有采用宽边耦合设计,具有大间隙耦合能量大特性,可以在耦合间隙0.4mm具备5dB耦合特性,传输耦合线采用铝合金镀银工艺,具有低成本、低损耗、低互调特性,耦合结构用PTFE材质稳固机构,使主传输线11、副传输线12在一平面,保证二者之间的耦合间距,一次装配后耦合度可控制在<±0.2dB精度,调试方便,产品合格率及生产效率高,电气性能稳定。本实用新型结构设备安全可靠、使用寿命长、便于推广普及。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3)

1.新型耦合器,包括腔体(1)和矩形壳体(101),所述腔体(1)外侧设置有第一连接器(5)、第二连接器(6)和第三连接器(7),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1)内设有导电棒(2),所述导电棒(2)包括主导电棒(20)和副导电棒(21),所述主导电棒(20)和副导电棒(21)之间平行设置,所述主导电棒(20)与所述副导电棒(21)通过介质条(3)卡在所述腔体(1)中;
所述主导电棒(20)两端分别通过四氟块(4)与第一连接器(5)和第二连接器(6)连接,所述副导电棒(21)的两端分别与第三连接器(7)和电阻(8)连接,所述电阻(8)设于矩形壳体(101)的内腔中,所述电阻(8)与矩形壳体(101)通过电阻螺钉(9)进行固定连接,螺纹调节杆(10)螺纹连接在矩形壳体(101)侧壁上,且一端穿过矩形壳体(101)并抵靠在导电棒(2)上;
所述导电棒(2)包括电阻(8)、主传输线(11)以及副传输线(12),所述主传输线(11)与副传输线(12)平行设置,所述电阻(8)设置于副传输线(12)下方,所述副传输线(12)一端与第三连接器(7)连接,所述副传输线(12)的另一端与电阻(8)连接,所述主传输线(11)与副传输线(12)通过稳固机构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耦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1)的外侧壁分别有三处连接器安装孔,连接器通过螺钉安装固定法兰基座,使法兰基座完整的与腔体的外侧紧密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耦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固机构包括固定螺栓或铆钉。
CN201621035311.2U 2016-08-31 2016-08-31 新型耦合器 Active CN2061349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35311.2U CN206134904U (zh) 2016-08-31 2016-08-31 新型耦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35311.2U CN206134904U (zh) 2016-08-31 2016-08-31 新型耦合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134904U true CN206134904U (zh) 2017-04-26

Family

ID=585682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035311.2U Active CN206134904U (zh) 2016-08-31 2016-08-31 新型耦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1349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134904U (zh) 新型耦合器
CN206558771U (zh) 一种新型插座
CN202839924U (zh) 一种40GHz高频同轴固定衰减器
CN101710648B (zh) 一种带平衡馈电转换器柔性pcb天线
CN104282976A (zh) 高隔离度低无源互调3dB定向耦合器
CN209434362U (zh) 一种新型腔体耦合器
CN204615617U (zh) 带防雷及输出板的电源模块
CN208955167U (zh) 一种可基于较宽频带系统匹配的波导同轴转换器
CN204045515U (zh) 一种串联联接排及包含有串联联接排的直流断路器
CN203192924U (zh) 波导与同轴线的连接器件
CN205846186U (zh) 一种具有端口耦合结构的多频合路器
CN205004530U (zh) 一种同轴连接器
CN204497122U (zh) 一种高压隔离开关
CN219371340U (zh) 一种功分器装置
CN205080978U (zh) 一种漏磁变压器的副铁芯
CN205452503U (zh) 一种腔体耦合器
CN204442151U (zh) 一种支持热插拔的电流变比装置
CN218975855U (zh) 一种sf6柜电源快速插座
CN203787545U (zh) 一种腔体耦合器
CN103094655A (zh) 一种腔体耦合器
CN202696999U (zh) 改进的电子镇流器
CN202308254U (zh) 一种腔体耦合器
CN205911224U (zh) 一种高压断路器用导电杆结构
CN210926255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高功率介质滤波器
CN214227235U (zh) 一种密封性强的防震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