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126507U - 一种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126507U
CN206126507U CN201620933954.2U CN201620933954U CN206126507U CN 206126507 U CN206126507 U CN 206126507U CN 201620933954 U CN201620933954 U CN 201620933954U CN 206126507 U CN206126507 U CN 2061265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eeper
gathering sill
wall
section
di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93395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贺易
易泽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2093395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1265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1265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1265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外壳,设于外壳内的电子模块,与电子模块相连的连接线,设于外壳内且能够收放连接线的卷线结构;其中,外壳具有供连接线进出的通线口;卷线结构包括均位于外壳内的转轮、转轮盖、卷簧和定位件;电子模块套装固定在转轮上,连接线缠绕于转轮;外壳内壁设有:中心柱、以中心柱为中心轴的导向槽;转轮和转轮盖固定连接,转轮和转轮盖均套设于中心柱,卷簧一端与中心柱固定连接,卷簧另一端与转轮固定连接,转轮远离转轮盖的一侧设有滑槽,定位件嵌于导向槽和滑槽中且定位件能够与导向槽和滑槽做相对运动。上述电子设备通过卷线结构实现了对连接线的整理,则避免了连接线被损坏,延长了连接线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通常具有连接线,例如移动电源、电源适配器、播放器等。在携带、使用和存放时,连接线较易杂乱无章地缠绕在一起,使得连接线较易损坏,导致使用寿命较短。
另外,连接线杂乱无章地缠绕在一起,给电子设备的使用带来不便。
另外,电子设备通常配备有插头,该插头位于连接线的端部。根据电源的不同,插头分为两相插头和三相插头。现有的三相插头中插片固定在插头壳体中并外露于插头壳体,导致整个三相插头所占用的空间较大,给电子设备的包装、输送和携带带来不便。
综上所述,如何设计电子设备,以实现对连接线的整理,避免连接线被损坏,延长连接线的使用寿命,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以实现对连接线的整理,避免连接线被损坏,延长连接线的使用寿命。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外壳,设于所述外壳内的电子模块,与所述电子模块相连的连接线,设于所述外壳内且能够收放所述连接线的卷线结构;其中,
所述外壳具有供所述连接线进出的通线口;
所述卷线结构包括:均位于所述外壳内的转轮、转轮盖、卷簧和定位件;
所述电子模块套装固定在所述转轮上,所述连接线缠绕于所述转轮;
所述外壳的内壁设有:中心柱、以所述中心柱为中心轴的导向槽;
所述转轮和所述转轮盖固定连接,且所述转轮和所述转轮盖均套设于所述中心柱,所述卷簧的一端与所述中心柱固定连接,所述卷簧的另一端与所述转轮固定连接,所述转轮远离所述转轮盖的一侧设有滑槽,所述定位件嵌于所述导向槽和所述滑槽中且所述定位件能够与所述导向槽和所述滑槽做相对运动。
优选地,所述导向槽包括:入口通道、出口通道、均呈环形的外导向槽和内导向槽,其中,所述导向槽的槽底沿其导向方向为平面,所述导向槽的槽底面为曲面且所述导向槽的横截面呈U型,或者所述导向槽的槽底面为平面且所述导向槽的横截面呈“凵”型;所述外导向槽位于所述内导向槽的外围,所述入口通道连通所述外导向槽和所述内导向槽,所述出口通道连通所述外导向槽和所述内导向槽,所述定位件沿正向滑出所述出口通道,所述定位件沿反向滑入所述入口通道;所述出口通道的第一侧壁设有定位槽,所述出口通道的第二侧壁设有止拉槽,所述定位槽限制所述定位件沿正向滑动,所述止拉槽限制所述定位件沿反向滑动,所述出口通道的第二侧壁具有供所述定位件沿反向自所述定位槽滑至所述止拉槽的第一导向段,所述出口通道的第一侧壁具有供所述定位件沿正向自所述止拉槽滑出的第二导向段。
优选地,所述入口通道供所述定位件自所述外导向槽沿反向滑入所述内导向槽,所述出口通道供所述定位件自所述内导向槽沿正向滑入所述外导向槽,所述反向为逆时针方向,所述正向为顺时针方向;
所述外导向槽的内壁具有与所述入口通道连通的第一开口,所述外导向槽的内壁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开口两侧的内壁第一段和内壁第二段,所述内壁第一段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入口通道的进口内侧壁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所述入口通道的进口内侧壁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小于所述内壁第二段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沿逆时针方向,所述内壁第一段、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内壁第二段依次分布;
所述内导向槽的外壁具有与所述入口通道连通的第二开口,所述内导向槽的外壁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开口两侧的外壁第一段和外壁第二段,所述外壁第一段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外壁第二段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所述外壁第二段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小于所述入口通道的出口外侧壁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沿顺时针方向,所述外壁第一段、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外壁第二段依次分布;
所述内导向槽的外壁具有与所述出口通道连通的第三开口,所述内导向槽的外壁包括:位于所述第三开口两侧的外壁第三段和外壁第四段,所述外壁第三段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所述出口通道的进口外侧壁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沿顺时针方向,所述外壁第三段、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外壁第四段依次分布;
所述外导向槽的内壁具有与所述出口通道连通的第四开口,所述外导向槽的内壁包括:位于所述第四开口两侧的内壁第三段和内壁第四段,所述内壁第四段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所述内壁第三段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所述内壁第三段与所述第二导向段位于所述出口通道的同侧,所述内壁第四段与所述第一导向段位于所述出口通道的同侧;沿逆时针方向,所述内壁第三段、所述第四开口和所述内壁第四段依次分布;
所述出口通道的第二侧壁为所述出口通道的外侧壁,所述出口通道的第一侧壁为所述出口通道的内侧壁;所述第一导向段靠近所述定位槽的一端具有第一位置,所述第二导向段靠近所述止拉槽的一端具有第二位置;当所述定位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定位件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为a1,当所述定位件在所述定位槽内时所述定位件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为a2;当所述定位件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定位件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为a3,当所述定位件在所述止拉槽内时所述定位件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为a4,其中,a1=a2,且a3=a4,a4>a2
优选地,所述入口通道供所述定位件自所述内导向槽沿反向滑入所述外导向槽,所述出口通道供所述定位件自所述外导向槽沿正向滑入所述内导向槽,所述反向为逆时针方向,所述正向为顺时针方向;
所述内导向槽的外壁具有与所述入口通道连通的第五开口,所述内导向槽的外壁包括:位于所述第五开口两侧的外壁第五段和外壁第六段,所述外壁第五段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所述入口通道的进口外侧壁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所述入口通道的进口外侧壁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大于所述外壁第六段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沿逆时针方向,所述外壁第五段、所述第五开口和所述外壁第六段依次分布;
所述外导向槽的内壁具有与所述出口通道连通的第六开口,所述外导向槽的内壁包括:位于所述第六开口两侧的内壁第五段和内壁第六段,所述内壁第五段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等于所述出口通道的进口内侧壁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所述出口通道的进口内侧壁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小于所述内壁第六段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沿顺时针方向,所述内壁第五段、所述第六开口和所述内壁第六段依次分布;
所述内导向槽的外壁具有与所述出口通道连通的第七开口,所述内导向槽的外壁包括:位于所述第七开口两侧的外壁第七段和外壁第八段,所述外壁第七段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外壁第八段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沿逆时针方向,所述外壁第七段、所述第七开口和所述外壁第八段依次分布;
所述出口通道的第一侧壁为所述出口通道的外侧壁,所述出口通道的第二侧壁为所述出口通道的内侧壁;所述第一导向段靠近所述定位槽的一端具有第三位置,所述第二导向段靠近所述止拉槽的一端具有第四位置,所述出口通道的外侧壁具有第五位置,所述第五位置位于所述出口通道的进口和所述定位槽之间;所述第四位置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大于所述外壁第七段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当所述定位件在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定位件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为a5,当所述定位件在所述定位槽内时所述定位件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为a6,且a5=a6;当所述定位件在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定位件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为a7,当所述定位件在所述止拉槽内时所述定位件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为a8,且a7=a8,a8<a6;当所述定位件在所述第五位置时所述定位件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为a9,且a9>a6
优选地,所述入口通道和所述出口通道均为两个,且所述入口通道与所述出口通道一一对应。
优选地,所述连接线的端部具有三相插头;所述三相插头包括:能够插入所述通线口的插头壳体,均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插头壳体的单插片和双插片;
其中,所述双插片包括第一插片和第二插片,所述单插片包括第三插片,所述插头壳体具有能够容纳所述第一插片的第一槽、能够容纳所述第二插片的第二槽、以及能够容纳所述第三插片的第三槽;
当所述单插片正向转动时,所述单插片能够驱动所述双插片反向转动,且当所述单插片正向转至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一插片位于所述第一槽内、所述第二插片位于所述第二槽内、以及所述第三插片位于所述第三槽内;当所述双插片正向转动时,所述双插片能够驱动所述单插片反向转动,且当所述双插片正向转至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一插片、所述第二插片和所述第三插片均外伸于所述插头壳体。
优选地,所述双插片还包括: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插头壳体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插片和所述第二插片均固定于所述第一转轴;
所述单插片还包括: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插头壳体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三插片固定于所述第二转轴;
其中,所述第一转轴的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二转轴的轴线;
所述第一转轴设有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二转轴设有第二传动件;
所述第一传动件的第一端具有让位通槽,当所述第三插片位于所述第三槽内时所述第三插片的部分位于所述让位通槽;所述第一传动件的第二端具有第一限位面和两个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位于所述第一传动件的侧面,且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让位通槽的端口平齐,沿所述第一转轴的轴向两个所述第二限位面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面的两侧,所述第二限位面自靠近所述让位通槽的一端至远离所述让位通槽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限位面的方向倾斜;
所述第二传动件设有能够与所述第一传动件的第二端卡接的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的端面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二限位面贴合的第三限位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传动件的第二端的端面为第一弧面,所述第一弧面向远离所述第一转轴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二传动件具有第二弧面,当所述双插片正向转至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二弧面与所述第一弧面贴合。
优选地,所述插头壳体中设有弹性定位件,所述双插片设有能够与所述弹性定位件卡接配合的第二定位槽,所述单插片设有能够与所述弹性定位件卡接配合的第三定位槽。
优选地,所述电子设备为电源适配器或者移动电源。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子设备,通过设置能够收放连接线的卷线结构,实现了对连接线的整理,具体地,当需要使用连接线时,自通线口拉出连接线,卷线结构进行放线,即可进行使用;当不需要使用连接线时,卷线结构进行收线,使得连接线再次缠绕在转轮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子设备,通过在外壳内设置能够收放连接线的卷线结构,实现了对连接线的整理,则避免了连接线被损坏,延长了连接线的使用寿命;也避免了连接线杂乱无章的缠绕在一起,方便了电子设备的使用;同时,连接线均能够收于外壳内部,实现了对连接线的保护,进一步避免了连接线被损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电子设备的主视图;
图3为图1的剖视图;
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另一种结构的剖视图;
图6为图5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分解图;
图8为图7中第一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转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7中导向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导向槽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导向槽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三相插头的分解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三相插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三相插头的俯视图;
图16为图15的P-P向剖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三相插头在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双插片和单插片的组合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三相插头在闭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中双插片和单插片的组合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双插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双插片的俯视图;
图23为图22的Q-Q向剖视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单插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单插片的俯视图;
图26为图25的R-R向剖视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三相插头由闭合状态到工作状态的变化示意图;
图2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插头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插头下盖的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中插头下盖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外壳,设于外壳内的电子模块8,与电子模块8相连的连接线6,设于外壳内且能够收放连接线6的卷线结构;其中,外壳具有供连接线6进出的通线口。
上述卷线结构包括:均位于外壳内的转轮3、转轮盖4、卷簧5和定位件7,电子模块8套装固定在转轮3上,连接线缠绕于转轮3;外壳的内壁设有:中心柱22、以中心柱22为中心轴的导向槽23;转轮3和转轮盖4固定连接,且转轮3和转轮盖4均套设于中心柱22,卷簧5的一端与中心柱22固定连接,卷簧5的另一端与转轮3固定连接,转轮3远离转轮盖4的一侧设有滑槽31,定位件7嵌于导向槽23和滑槽31中且能够与导向槽23和滑槽31作相对运动。
上述转轮3朝向转轮盖4的一侧设有内轮毂32和外轮毂33,外轮毂33位于内轮毂32的外围,电子模块8固定于内轮毂32和外轮毂33之间,连接线6沿正向缠绕于外轮毂33,中心柱22和滑槽31均位于内轮毂32中。
上述外壳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盖1和第二盖2,第一盖1的周向侧板设有第一开口11,第二盖2的周向侧板设有第二开口21,第一开口11和第二开口21形成通线口,导向槽23设于第二盖2,中心柱22的一端固定于第二盖2的中部,中心柱22的另一端与第一盖1的中部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地,第一盖1和第二盖2可拆卸地固定连接。
当然,也可选择将导向槽23设于第一盖1,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
上述通线口可为一个,也可为两个,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优选地,连接线6还具有插口10和插头,通线口为两个,一个通线口供插口10进出,另一个通线口供插头进出。
优选地,卷簧5的一端卡设于内轮毂32的内侧,卷簧5的另一端与中心柱22卡接。具体地,中心柱22设有第一卡槽221,内轮毂设有第二卡槽321,卷簧5的卷簧内端51与第一卡槽221卡接,卷簧5的卷簧外端52与第二卡槽321卡接。
为了便于设置连接线6,外轮毂设有第三卡槽331,连接线6卡接于第三卡槽331。
上述定位件7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被滑槽31夹持,限制定位件7沿中心柱22的轴向移动,定位件7的第二部分伸入导向槽23中并能够相对于中心柱22向摆动和向外摆动。进一步地,定位件7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的夹角为90°,当然,也可选则二者的夹角为其他值,并不局限于此。
上述定位件7也可采用其他结构,如滚珠、滑臂、定位柱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通过设置能够收放连接线的卷线结构,实现了对连接线的整理,具体地,当需要使用连接线时,自通线口拉出连接线,卷线结构进行放线,即可进行使用;当不需要使用连接线时,卷线结构进行收线,使得连接线再次缠绕在转轮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通过在外壳内设置能够收放连接线的卷线结构,实现了对连接线的整理,则避免了连接线被损坏,延长了连接线的使用寿命;也避免了连接线杂乱无章的缠绕在一起,方便了电子设备的使用;同时,连接线均能够收于外壳内部,实现了对连接线的保护,进一步避免了连接线被损坏。
上述导向槽23的底面沿其导向方向为平面。具体地,该导向槽23的槽底面为曲面且导向槽23的横截面呈U型,如图6所示;或者导向槽23的槽底面为平面且导向槽23的横截面“凵”型,如图4所示。
为了避免因过拉而出现无法收线的情况,如图10所示,上述导向槽23包括:入口通道233、出口通道234、均呈环形的外导向槽231和内导向槽232,其中,外导向槽231位于内导向槽232的外围,入口通道233连通外导向槽231和内导向槽232,出口通道234连通外导向槽231和内导向槽232,定位件7沿正向滑出出口通道234,定位件7沿反向滑入入口通道233;出口通道234的第一侧壁设有定位槽235,出口通道234的第二侧壁设有止拉槽236,定位槽235限制定位件7沿正向滑动,止拉槽236限制定位件7沿反向滑动,出口通道234的第二侧壁具有供定位件7沿反向自定位槽235滑至止拉槽236的第一导向段,出口通道234的第一侧壁具有供定位件7沿正向自止拉槽236滑至外导向槽231的第二导向段。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正向”可定义为顺时针方向,也可定义为逆时针方向。本文中的“反向”与“正向”方向相反。顺时针方向是指自导向槽23的槽口看向导向槽23的槽底时的顺时针方向,逆时针方向是指自导向槽23的槽口看向导向槽23的槽底时的逆时针方向。
具体地,以入口通道233供定位件7自外导向槽231沿反向滑入内导向槽232,出口通道234供定位件7自内导向槽232沿正向滑入外导向槽231,反向为逆时针方向,正向为顺时针方向。
为了便于实现定位件7沿正向滑出出口通道234,定位件7沿反向滑入入口通道233,导向槽23的结构设计如下,如图10所示:
外导向槽231的内壁具有与入口通道233连通的第一开口,外导向槽231的内壁包括:位于第一开口两侧的内壁第一段2311和内壁第二段2312,内壁第一段2311到中心柱22轴线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入口通道233的进口内侧壁2331到中心柱22轴线的距离,入口通道233的进口内侧壁2331到中心柱22的距离小于内壁第二段2312到中心柱22轴线的距离;沿逆时针方向,内壁第一段2311、第一开口和内壁第二段2312依次分布;需要说明的是,外导向槽231的内壁,是指外导向槽231中靠近中心柱22的侧壁;
内导向槽232的外壁具有与入口通道233连通的第二开口,内导向槽232的外壁包括:位于第二开口两侧的外壁第一段2321和外壁第二段2322,外壁第一段2321到中心柱22轴线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外壁第二段2322到中心柱22轴线的距离,外壁第二段2322到中心柱22轴线的距离小于入口通道233的出口外侧壁2332到中心柱22轴线的距离;沿顺时针方向,外壁第一段2321、第二开口和外壁第二段2322依次分布;内导向槽232的外壁,是指内导向槽232中远离中心柱22的侧壁;
内导向槽232的外壁具有与出口通道234连通的第三开口,内导向槽232的外壁包括:位于第三开口两侧的外壁第三段2323和外壁第四段2324,外壁第三段2323到中心柱22轴线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出口通道234的进口外侧壁2343到中心柱22轴线的距离;沿顺时针方向,外壁第三段2323、第三开口和外壁第四段2324依次分布;
外导向槽231的内壁具有与出口通道234连通的第四开口,外导向槽231的内壁包括:位于第四开口两侧的内壁第三段2313和内壁第四段2314,内壁第四段2314到中心柱22轴线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内壁第三段2313到中心柱22轴线的距离,内壁第三段2313与第二导向段2342位于出口通道234的同侧,内壁第四段2314与第一导向段2341位于出口通道234的同侧;沿逆时针方向,内壁第三段2313、第四开口和内壁第四段2314依次分布;需要说明的是,位于出口通道234的同侧,是指以出口通道234的中心线划分后的同侧;
出口通道234的第二侧壁为出口通道234的外侧壁,出口通道234的第一侧壁为出口通道234的内侧壁,第一导向段2341靠近定位槽235的一端具有第一位置2344,第二导向段2342靠近止拉槽236的一端具有第二位置2345;当定位件7在第一位置2344时定位件7到中心柱22轴线的距离为a1,当定位件7在定位槽235内时定位件7到中心柱22轴线的距离为a2;当定位件7在第二位置2345时定位件7到中心柱22轴线的距离为a3,当定位件7在止拉槽236内时定位件7到中心柱22轴线的距离为a4,且其中,a1=a2,a3=a4,a4>a2
可以理解的是,出口通道234的外侧壁,是指出口通道234中远离中心柱22的侧壁;出口通道234的内侧壁,是指出口通道234中靠近中心柱22的侧壁。当定位件7与内壁第三段2313接触时,定位件7到中心柱22轴线的距离为a5,且a5>a3
需要说明的是,定位件7到中心柱22轴线的距离,是指定位件7的中心点到中心柱22的轴线的距离。
上述卷线结构具有防止过拉的结构,从而避免消除了因过拉而出现无法收线的情况,减少了的使用障碍,提高了该卷线结构的使用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能。
具体地,如图10所示,上述卷线结构的使用方法为:
设定线材6拉出之前,定位件7随滑槽41停留在外导向槽231中,线材6拉出时,带动转轮3、转轮盖4和定位件7绕中心柱22沿逆时针旋转;
需要拉线时,拉动线材6,定位件7沿外导向槽231逆时针旋转,当定位件7与内壁第一段2311接触时定位件7到达A点,然后定位件7沿外导向槽231的内壁旋转,当定位件7与入口通道233的进口内侧壁2331接触时定位件7到达B点,然后定位件7经入口通道233进入内导向槽232,定位件7沿内导向槽232逆时针旋转,直至将线材6拉出预设长度,完成拉线;
当线材6拉出预设长度后,停止拉线,卷簧5带动转轮3、转轮盖4和定位件7绕中心柱22沿顺时针旋转,定位件7沿内导向槽232的内壁顺时针旋转,当定位件7与外壁第三段2323接触时定位件7到达F点,然后定位件7 沿内导向槽232的外壁顺时针旋转,当定位件7与出口通道234的进口外侧壁2343接触时定位件7到达至G点,然后定位件7沿出口通道234滑动,当定位件7位于定位槽235内时定位件7到达H点,定位件7停止运动,完成线材6的定位;
需要收线时,先拉出线材6,带动转轮3、转轮盖4和定位件7绕中心柱2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定位件7由H点绕中心柱22逆时针旋转,当定位件7与第一位置2344接触时定位件7到达I点,然后定位件7沿第一导向段2341滑至止拉槽236,此时定位件7到达J点,完成防止过拉操作;然后停止拉线,卷簧5带动转轮3、转轮盖4及定位件7绕中心柱顺时针旋转,定位件7由J点绕中心柱22顺时针旋,当定位件7与第二位置2345接触时定位件7到达K点,然后定位件7沿第二导向段2342移动,直至定位件7与内壁第三段2313接触,此时定位件7达到L点,进入外导向槽231,然后定位件7沿外导向槽231顺时针旋转直至线材收回,定位件7停留在外导向槽231中,完成收线。
需要说明的是,定位件7到达A点,是指定位件7的中心点到达A点。同理,当定位件7到达B点,是指定位件7的中心点到达B点;当定位件7到达F点,是指定位件7的中心点到F点;当定位件7到达G点,是指定位件7的中心点到达G点;当定位件7到达H点,是指定位件7的中心点到达H点;当定位件7到达I点,是指定位件7的中心点到达I点;当定位件7到达J点,是指定位件7的中心点到达J点;当定位件7到达K点,是指定位件7的中心点到达K点;当定位件7到达L点,是指定位件7的中心点到达L点。
如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导向槽023结构,该导向槽23与上述前文中的导向槽23区别在于,定位件07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定位件071和第二定位件072。相应地,转轮盖04上设有两个滑槽,分别为第一滑槽0411和第二滑槽0412;导向槽023具有两个入口通道、两个出口通道、两个定位槽和两个止拉槽,两个入口通道分别为第一入口通道02331、第二入口通道02332,两个出口通道分别为第一出口通道02341、第二出口通道02342,两个定位槽分别为第一定位槽02351、第二定位槽02352,两个止拉槽分别为第一止拉槽02361、第二止拉槽02362。
上述卷线结构中,第一定位件071与第一滑槽0411配合,第二定位件072与第二滑槽0412配合,第一入口通道02331与第一出口通道02341配合使用;第二入口通道02332与第二出口通道02342配合使用,且第一入口通道02331连通外导向槽0231和内导向槽0232、第二入口通道02332连通外导向槽0231和内导向槽0232、第一出口通道02341连通外导向槽0231和内导向槽0232、第二出口通道02342外导向槽0231和内导向槽0232。其中,第一出口通道02341、第一入口通道02331、第二出口通道02342和第二入口通道02332沿逆时针方向依次分布。
可以理解的是,外导向槽0231、第一入口通道02331、内导向槽0232和第一出口通道02341形成一个完整的导向槽(实施例一中所述的导向槽23),外导向槽0231、第二入口通道02332、内导向槽0232和第二出口通道02342形成另一个完整的导向槽(图10中所示的导向槽23)。具体地,外导向槽0231具有两个第一开口,一个第一开口与第一入口通道02331连通,另一个第一开口与第二入口通道02332连通;内导向槽0232具有两个第二开口,一个第二开口与第一入口通道02331连通,另一个第二开口与第二入口通道02332连通;内导向槽0232具有两个第三开口,一个第三开口与第一出口通道02341连通,另一个第三开口与第二出口通道02342连通;外导向槽0231具有两个第四开口,一个第四开口与第一出口通道02341连通,另一个第四开口与第二出口通道02342连通。其中,与第一入口通道02331连通的第一开口和与第一出口通道02341连通的第四开口重合,与第二入口通道02332连通的第一开口和与第二出口通道02342连通的第四开口重合。
如图11所示,上述卷线结构的使用方法具体为:
设定线材拉出之前,第一定位件071随第一滑槽0411停留在外导向槽0231中,线材拉出时,带动转轮、转轮盖04和第一定位件071绕中心柱022沿逆时针旋转;第二定位件072随第二滑槽0412停留在外导向槽0231中,线材拉出时,带动转轮、转轮盖04和第二定位件072绕中心柱022沿逆时针旋转;
需要拉出线材时,同时拉出线材的两端,具体地,拉动线材,第一定位件071沿外导向槽0231逆时针旋转至A点后,第一定位件071沿外导向槽0231的内壁到达B点,经第一入口通道02331进入内导向槽0232,沿内导向槽0232逆时针旋转,直至将线材拉出预设长度,完成拉线;
当线材拉出预设长度后,停止拉线,卷簧带动转轮、转轮盖04和第一定位件071绕中心柱022沿顺时针旋转,第一定位件071沿内导向槽0232的内壁顺时针旋转至F点,第一定位件071沿内导向槽0232的外壁顺时针旋转至G点,经第二出口通道02342到达H点,停止运动,完成线材的定位;
需要收线时,先拉出线材,带动转轮、转轮盖04和第一定位件071绕中心柱02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一定位件071由H点绕中心柱022逆时针旋转至I点,由I点滑至并止于J点,完成防止过拉操作;然后停止拉线,卷簧带动转轮、转轮盖04及第一定位件071绕中心柱022顺时针旋转,第一定位件071由J点绕中心柱22顺时针旋转至K点,并由K点滑至L点,进入外导向槽0231,然后沿外导向槽0231顺时针旋转直至线材收回,第一定位件071停留在外导向槽0231中,完成收线;
同理,拉动线材,第二定位件072沿外导向槽0231逆时针旋转至a点后,第二定位件072沿外导向槽0231的内壁到达b点,经第二入口通道02332进入内导向槽0232,沿内导向槽0232逆时针旋转,直至将线材拉出预设长度,完成拉线;
当线材拉出预设长度后,停止拉线,卷簧带动转轮、转轮盖04和第二定位件072绕中心柱022沿顺时针旋转,第二定位件072沿内导向槽0232的内壁顺时针旋转至f点,第二定位件072沿内导向槽0232的外壁顺时针旋转至g点,经第二出口通道02342到达h点,停止运动,完成线材的定位;
需要收线时,先拉出线材,带动转轮、转轮盖04和第二定位件072绕中心柱02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二定位件072由H点绕中心柱022逆时针旋转至i点,由i点滑至并止于j点,完成防止过拉操作;然后停止拉线,卷簧带动转轮、转轮盖04及第二定位件072绕中心柱022顺时针旋转,第二定位件072由j点绕中心柱22顺时针旋转至k点,并由k点滑至l点,进入外导向槽0231,然后沿外导向槽0231顺时针旋转直至线材收回,第二定位件072停留在外导向槽0231中,完成收线。
其中,A点和a点均相当于以图10为例的实施例中的A点,B点和b点均相当于以图10为例的实施例中的B点,C点和c点均相当于以图10为例的实施例中的C点,D点和d点均相当于以图10为例的实施例中的D点,E点和e点均相当于以图10为例的实施例中的E点,F点和f点均相当于以图10为例的实施例中的F点,G点和g点均相当于以图10为例的实施例中的G点,H点和h点均相当于以图10为例的实施例中的H点,I点和i点均相当于以图10为例的实施例中的I点,J点和j点均相当于以图10为例的实施例中的J点,K点和k点均相当于以图10为例的实施例中的K点,L点和l点均相当于以图10为例的实施例中的L点,M点和m点均相当于以图10为例的实施例中的M点。由于与第一入口通道02331连通的第一开口和与第一出口通道02341连通的第四开口重合,则A点与L点重合,M点与N点重合;由于与第二入口通道02332连通的第一开口和与第二出口通道02342连通的第四开口重合,则a点与l点重合,m点与n点重合。图10中,为了标出A点与L点,A点与L点并排显示,但是这并不表示A点与L点不重合;同理,为了标出M点与N点,M点与N点并排显示,但是这并不表示M点与N点不重合;为了标出a点与l点,a点与l点并排显示,但是这并不表示a点与l点不重合;为了标出m点与n点,m点与n点并排显示,但是这并不表示m点与n点不重合。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导向槽0023,第二盖002设有第二通线孔0021、中心柱0022和导向槽0023,对于卷线结构中的其他结构,参考上述卷线结构的结构,本文不再赘述。
具体地,入口通道00233供定位件007自内导向槽00232沿反向滑入外导向槽00231,出口通道00234供定位件007自外导向槽00231沿正向滑入内导向槽00232,其中,反向为逆时针方向,正向为顺时针方向。可以理解的是,定位件007沿正向自止拉槽00236滑出后进入内导向槽00232。
上述导向槽0023中:内导向槽00232的外壁具有与入口通道00233连通的第五开口,内导向槽00232的外壁包括:位于第五开口两侧的外壁第五段002321和外壁第六段002322,外壁第五段002321到中心柱0022轴线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入口通道00233的进口外侧壁002331到中心柱0022轴线的距离,入口通道00233的进口外侧壁002331到中心柱0022轴线的距离大于外壁第六段002322到中心柱0022轴线的距离;沿逆时针方向,外壁第五段002321、第五开口和外壁第六段002322依次分布;需要说明的是,内导向槽00232的外壁,是指内导向槽00232中远离中心柱0022的侧壁;
外导向槽00231的内壁具有与出口通道00234连通的第六开口,外导向槽00231的内壁包括:位于第六开口两侧的内壁第五段002311和内壁第六段002312,内壁第五段002311到中心柱0022轴线的距离等于出口通道00234的进口内侧壁002341到中心柱0022轴线的距离,出口通道00234的进口内侧壁002341到中心柱0022轴线的距离小于内壁第六段002312到中心柱0022轴线的距离;沿顺时针方向,内壁第五段002311、第六开口和内壁第六段002312依次分布;需要说明的是,外导向槽00231的内壁,是指外导向槽00231中靠近中心柱0022的侧壁;
内导向槽00232的外壁具有与出口通道00234连通的第七开口,内导向槽00232的外壁包括:位于第七开口两侧的外壁第七段002323和外壁第八段002324,外壁第七段002323到中心柱0022轴线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外壁第八段002324到中心柱0022轴线的距离;沿逆时针方向,外壁第七段002323、第七开口和外壁第八段002324依次分布;
出口通道00234的第一侧壁为出口通道00234的外侧壁,出口通道00234的第二侧壁为出口通道00324的内侧壁,第一导向段002342靠近定位槽00235的一端具有第三位置002344,第二导向段002343靠近止拉槽00236的一端具有第四位置002345,出口通道00234的外侧壁具有第五位置002346,第五位置002346位于出口通道00234的进口和定位槽00235之间;第四位置002345到中心柱0022轴线的距离大于外壁第七段002323到中心柱0022轴线的距离;当定位件007在第三位置002344时定位件007到中心柱0022轴线的距离为a5,当定位件007在定位槽00235内时定位件007到中心柱0022轴线的距离为a6,且a5=a6;当定位件007在第四位置002345时定位件007到中心柱0022轴线的距离为a7,当定位件007在止拉槽00236内时定位件007到中心柱0022轴线的距离为a8,且a7=a8,a8<a5a6;当定位件007在第五位置002346时定位件007到中心柱0022轴线的距离为a9,a9>a6
需要说明的是,出口通道00234的外侧壁,是指出口通道00234中远离中心柱0022的侧壁;出口通道00234的内侧壁,是指出口通道00234中靠近中心柱0022的侧壁。定位件0077到中心柱0022轴线的距离,是指定位件007 的中心线到中心柱0022的轴线的距离,且定位件007的中心线垂直于中心柱0022的轴线。
如图12所示,上述卷线结构的使用方法具体为:
设定线材拉出之前,定位件007随滑槽0041停留在内导向槽00232中,线材007拉出时,带动转轮、转轮盖和定位件007绕中心柱0022沿逆时针旋转;
需要拉线时,拉动线材,定位件007沿内导向槽00232逆时针旋转,当定位件007与外壁第五段002321接触时定位件007到达A点,然后定位件007沿内导向槽00232的外壁滑动,当定位件007与入口通道00233的进口外侧壁002331接触时定位件007到达B点,定位件007通过入口通道00233进入外导向槽00231,沿外导向槽00231逆时针旋转,直至将线材拉出预设长度,完成拉线;
当线材拉出预设长度后,停止拉线,卷簧带动转轮、转轮盖和定位件007绕中心柱0022顺时针旋转,定位件007沿外导向槽00231顺时针旋转,当定位件007与内壁第五段002311接触时定位件007到达E点,然后定位件007沿外导向槽00231的内壁顺时针旋转,当定位件007与出口通道00234的进口内侧壁002341接触时定位件007到达F点,然后定位件007在出口通道00234内滑动,定位件007经第五位置002346到达定位槽00235,此时定位件007停止运动,定位件007到达H点,完成线材的定位;
需要收线时,先拉出线材,带动转轮、转轮盖和定位件007绕中心柱0022逆时针旋转,定位件007绕中心柱0022逆时针旋转,当定位件007与第三位置002344接触时定位件007到达I点,然后定位件007沿第一导向段002342滑动,当定位件007滑至止拉槽00236内并停止滑动,此时定位件007到达J点,完成防止过拉操作;然后停止拉线,卷簧带动转轮、转轮盖和定位件007绕中心柱0022顺时针旋转,定位件007由J点绕中心柱顺时针旋转,当定位件007与第四位置002345接触时定位件007到达K点,然后定位件007沿第二导向段002343滑动,当定位件007与外壁第七段002323接触时定位件007到达L点,即定位件007到达内导向槽00232,然后定位件007沿内导向槽00232顺时针旋转,直至线材收回,定位件007停留在内导向槽00232中,完成收线。
需要说明的是,定位件007到达A点,是指定位件007的中心点到达A点;同理,定位件007到达B点,是指定位件007的中心点到达B点;定位件007到达E点,是指定位件007的中心点到达E点;定位件007到达F点,是指定位件007的中心点到达F点;定位件007到达H点,是指定位件007的中心点到达H点;定位件007到达I点,是指定位件007的中心点到达I点;定位件007到达J点,是指定位件007的中心点到达J点;定位件007到达K点,是指定位件007的中心点到达K点;定位件007到达L点,是指定位件007的中心点到达L点。
上述卷线结构中,也可将导向槽0023设置在第一盖上,此时对于导向槽0023的结构可做适应性的变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为了便于电子设备的包装、输送和携带,上述电子设备中,连接线的端部具有三相插头9,如图1-3、图7、13-30所示,该三相插头9包括:能够插入通线口的插头壳体,均可转动地设于插头壳体的单插片94和双插片93。
上述双插片93包括第一插片932和第二插片933,上述单插片94包括第三插片942,插头壳体具有能够容纳第一插片932的第一槽923、能够容纳第二插片933的第二槽924、以及能够容纳第三插片942的第三槽925;
上述三相插头9中,当单插片94正向转动时,单插片94能够驱动双插片93反向转动,当单插片94正向转至第一预设位置时,第一插片932位于第一槽923内、第二插片933位于第二槽924内、以及第三插片942位于第三槽925内;当双插片93正向转动时,双插片93能够驱动单插片94反向转动,且当双插片93正向转至第二预设位置时,第一插片932、第二插片933和第三插片942均外伸于插头壳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当不需要使用三相插头9时,正向转动单插片94,单插片94驱动双插片93沿反向转动,使得第三插片942位于插头壳体的第三槽925内,第一插片932和第二插片933分别位于插头壳体的第一槽923和第二槽924内,此时插片呈闭合状态;当需要使用三相插头9时,正向转动双插片93,双插片93驱动单插片94反向转动,直至使得第一插片932、第二插片933和第三插片942均外伸于插头壳体。
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三相插头9的三个插头均能够置于插头壳体内,则在不需要使用三相插头9时能够减小整个三相插头9所占用的空间,又由于插头壳体能够内插于通线口,从而减小了整个电子设备所占用的空间,从而方便了电子设备的包装、输送和携带。
同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将连接线6安装在卷线结构上,通过卷线结构实现连接线6的收放,充分利用了现有结构的空间,进一步减少了整个电子设备的体积,从而进一步方便了包装、输送和携带。
为了便于设置双插片93和单插片94,上述三相插头9中,双插片93还包括:可转动地设于插头壳体的第一转轴931,第一插片932和第二插片933均固定于第一转轴931;单插片94还包括:可转动地设于插头壳体的第二转轴941,第三插片942固定于第二转轴941;其中,第一转轴931的轴线平行于第二转轴941的轴线。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转轴931和第二转轴941均绕其自身轴线转动。
上述双插片93驱动单插片94转动,且双插片93的转动方向与单插片94的转动方向相反,实现上述驱动连接,存在多种结构,例如齿轮转动等。为了简化结构,减小体积,优先选择第一转轴931设有第一传动件934,第二转轴941设有第二传动件943。
上述第一传动件934的第一端具有让位通槽,当第三插片942位于第三槽925内时第三插片942的部分位于让位通槽;第一传动件934的第二端具有第一限位面9342和两个第二限位面9343,第一限位面9342位于第一传动件934的侧面,且第一限位面9342与让位通槽的端口平齐,沿第一转轴931的轴向两个第二限位面9343分别位于第一限位面9342的两侧,第二限位面9343自靠近让位通槽的一端至远离让位通槽的一端向远离第一限位面9342的方向倾斜。上述第二传动件943设有能够与第一传动件934的第二端卡接的第一定位槽,第一定位槽的端面具有能够与第二限位面9343贴合的第三限位面9432。
可以理解的是,当双插片93正向转至第二预设位置时,第一传动件934的第二端卡接于第一定位槽,第二限位面9343与第三限位面9432平行且贴合。当双插片93正向转至第二预设位置时,让位通槽的槽口朝向远离第二转轴941的方向。
如图27所示,双插片93和单插片94由闭合状态到工作状态的过程为:在闭合状态下,单插片94的第三插片942部分位于双插片93的让位通槽中,如图27中箭头I所示,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双插片93,双插片93的让位通槽槽底9341与第三插片侧面9421相抵,使得双插片93推动单插片94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第一预设角度,然后双插片93的第一限位面9342与单插片94的第一定位槽槽底9431相抵,使得双插片93推动单插片94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第二预设角度,然后双插片93的第二限位面9343与单插片94的第三限位面9432相抵,使得双插片93推动单插片94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直至转动第二限位面9343与第三限位面9432平行且贴合,且单插片94的第一定位槽槽底9431将双插片93锁紧在第二预设位置。当需要由工作状态到闭合状态时,如图27中箭头Ⅱ所示,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单插片94,单插片94推动双插片93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直至第一插片932位于第一槽923内、第二插片933位于第二槽924内、以及第三插片942位于第三槽925内。
为了便于单插片94推动双插片94转动,上述第一传动件934的第二端的端面为第一弧面9344,第一弧面9344向远离第一转轴931的方向凸出,第二传动件943具有第二弧面,当双插片93正向转至第二预设位置时,第二弧面与第一弧面9344贴合。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定位槽内部与第一弧面9344向配合。
上述三相插头9中,为了保证双插片93在第一预设位置的稳固性以及在第二位置的稳固性,上述插头壳体中设有弹性定位件95,双插片93设有能够与弹性定位件95卡接配合的第二定位槽935,单插片94的两端设有能够与弹性定位件95卡接配合的第三定位槽944。
上述三相插头9中,当双插片93包括第一转轴931时,优先选择第二定位槽935为两个,两个第二定位槽935分别位于第一转轴931的两端。相应地,当单插片94包括第二转轴941时,优先选择第三定位槽944为两个,两个第三定位槽944分别位于第二转轴941的两端。此时,弹性定位件95的数目为四个,弹性定位件95根据第二定位槽935和第三定位槽944的分布进行设计。
当然,也可根据实际需要相应地增加弹性定位件95的数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具体地,当双插片93转至第二预设位置时,第二定位槽935与和其对应弹性定位件95相对,弹性定位件95位于第二定位槽935内,第二定位槽935 压缩弹性定位件95,第三定位槽944与和其对应弹性定位件95相对,弹性定位件95位于第三定位槽944内,第三定位槽944压缩弹性定位件95,通过弹性定位件95实现了对第一转轴931和第二转轴941的定位,从而保证了将双插片93定位在第二预设位置,也保证了对单插片94的定位。当双插片93自第二预设位置转至第一预设位置的过程中,随着第一转轴931的转动,弹性定位件95发生变形,使得弹性定位件95与第二定位槽935脱离,从而解除了对第一转轴931的定位,同理,弹性定位件95与第三定位槽944脱离,解除了对第二转轴941的定位。
为了保证弹性定位件95沿发生设定的变形,上述插头壳体设有限位槽913,弹性定位件95的一端位于该限位槽913内,弹性定位件95的另一端外伸于该限位槽913。
优选地,弹性定位件95为弹性柱。当然,也可选择弹性定位件95为其他性质,例如块状等,并不局限于此。
进一步地,第二定位槽935至少为两个,且分别位于双插片93的对称中心线的两侧;第三定位槽944至少为两个,且分别位于单插片94的对称中心线的两侧。可以理解的是,双插片93和单插片94均为对称结构。为了方便设置,优先选择第二定位槽935和第三定位槽944均为四个。
为了方便安装,上述插头壳体包括:固定相连的插头上盖91和插头下盖92,第一转轴931和第二转轴941均可转动地设于插头上盖91,第一槽923、第二槽924和所述第三槽925均设于插头下盖92。
优选地,插头上盖91和插头下盖92可拆卸的固定连接。这样,方便了维修。进一步地,插头上盖91和插头下盖92卡接相连。
为了保证双插片93和单插片94正常转动,上述插头上盖91设有第一容纳槽911和第二容纳槽912,插头下盖92设与第三容纳槽921和第四容纳槽922,第一容纳槽911和第三容纳槽921形成供第一转轴931转动的第一容纳孔,第二容纳槽912和第四容纳槽922形成供第二转轴941转动的第二容纳孔。
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小体积,减少占用空间,上述三相插头9的零线和火线均固定于第一转轴931,上述三相插头9的接地线固定于第二转轴941;第一插片932和第二插片933中,一者与零线电连接、另一者与火线电连接;第三插片942与接地线电连接。
当然,也可选择上述三相插头9的零线和火线均固定于第二转轴941,上述三相插头9的接地线固定于第一转轴931,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
为了方便连接,三相插头9的接地线、零线和火线分别为三芯线96的三个芯线。
优选地,第三插片942为接地插片,第一插片923为零线插片,第二插片933为火线插片。
优选地,上述电子设备为电源适配器或者移动电源。具体地,当电子设备为电源适配器时,电子模块8为电源适配器所需的电子器件所组成的模块;当电子设备为移动电源时,电子模块8为移动电源所需的电子器件所组成的模块。当然,也可选择电子设备为MP3、电源设备等,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设于所述外壳内的电子模块,与所述电子模块相连的连接线,设于所述外壳内且能够收放所述连接线的卷线结构;其中,
所述外壳具有供所述连接线进出的通线口;
所述卷线结构包括:均位于所述外壳内的转轮、转轮盖、卷簧和定位件;
所述电子模块套装固定在所述转轮上,所述连接线缠绕于所述转轮;
所述外壳的内壁设有:中心柱、以所述中心柱为中心轴的导向槽;
所述转轮和所述转轮盖固定连接,且所述转轮和所述转轮盖均套设于所述中心柱,所述卷簧的一端与所述中心柱固定连接,所述卷簧的另一端与所述转轮固定连接,所述转轮远离所述转轮盖的一侧设有滑槽,所述定位件嵌于所述导向槽和所述滑槽中且所述定位件能够与所述导向槽和所述滑槽做相对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槽包括:入口通道、出口通道、均呈环形的外导向槽和内导向槽,其中,所述导向槽的槽底沿其导向方向为平面,所述导向槽的槽底面为曲面且所述导向槽的横截面呈U型,或者所述导向槽的槽底面为平面且所述导向槽的横截面呈“凵”型;所述外导向槽位于所述内导向槽的外围,所述入口通道连通所述外导向槽和所述内导向槽,所述出口通道连通所述外导向槽和所述内导向槽,所述定位件沿正向滑出所述出口通道,所述定位件沿反向滑入所述入口通道;所述出口通道的第一侧壁设有定位槽,所述出口通道的第二侧壁设有止拉槽,所述定位槽限制所述定位件沿正向滑动,所述止拉槽限制所述定位件沿反向滑动,所述出口通道的第二侧壁具有供所述定位件沿反向自所述定位槽滑至所述止拉槽的第一导向段,所述出口通道的第一侧壁具有供所述定位件沿正向自所述止拉槽滑出的第二导向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通道供所述定位件自所述外导向槽沿反向滑入所述内导向槽,所述出口通道供所述定位件自所述内导向槽沿正向滑入所述外导向槽,所述反向为逆时针方向,所述正向为顺时针方向;
所述外导向槽的内壁具有与所述入口通道连通的第一开口,所述外导向槽的内壁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开口两侧的内壁第一段和内壁第二段,所述内壁第一段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入口通道的进口内侧壁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所述入口通道的进口内侧壁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小于所述内壁第二段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沿逆时针方向,所述内壁第一段、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内壁第二段依次分布;
所述内导向槽的外壁具有与所述入口通道连通的第二开口,所述内导向槽的外壁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开口两侧的外壁第一段和外壁第二段,所述外壁第一段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外壁第二段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所述外壁第二段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小于所述入口通道的出口外侧壁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沿顺时针方向,所述外壁第一段、所述第二开口和所述外壁第二段依次分布;
所述内导向槽的外壁具有与所述出口通道连通的第三开口,所述内导向槽的外壁包括:位于所述第三开口两侧的外壁第三段和外壁第四段,所述外壁第三段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所述出口通道的进口外侧壁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沿顺时针方向,所述外壁第三段、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外壁第四段依次分布;
所述外导向槽的内壁具有与所述出口通道连通的第四开口,所述外导向槽的内壁包括:位于所述第四开口两侧的内壁第三段和内壁第四段,所述内壁第四段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所述内壁第三段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所述内壁第三段与所述第二导向段位于所述出口通道的同侧,所述内壁第四段与所述第一导向段位于所述出口通道的同侧;沿逆时针方向,所述内壁第三段、所述第四开口和所述内壁第四段依次分布;
所述出口通道的第二侧壁为所述出口通道的外侧壁,所述出口通道的第一侧壁为所述出口通道的内侧壁;所述第一导向段靠近所述定位槽的一端具有第一位置,所述第二导向段靠近所述止拉槽的一端具有第二位置;当所述定位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定位件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为a1,当所述定位件在所述定位槽内时所述定位件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为a2;当所述定位件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定位件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为a3,当所述定位件在所述止拉槽内时所述定位件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为a4,其中,a1=a2,且a3=a4,a4>a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通道供所述定位件自所述内导向槽沿反向滑入所述外导向槽,所述出口通道供所述定位件自所述外导向槽沿正向滑入所述内导向槽,所述反向为逆时针方向,所述正向为顺时针方向;
所述内导向槽的外壁具有与所述入口通道连通的第五开口,所述内导向槽的外壁包括:位于所述第五开口两侧的外壁第五段和外壁第六段,所述外壁第五段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大于或者等于所述入口通道的进口外侧壁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所述入口通道的进口外侧壁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大于所述外壁第六段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沿逆时针方向,所述外壁第五段、所述第五开口和所述外壁第六段依次分布;
所述外导向槽的内壁具有与所述出口通道连通的第六开口,所述外导向槽的内壁包括:位于所述第六开口两侧的内壁第五段和内壁第六段,所述内壁第五段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等于所述出口通道的进口内侧壁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所述出口通道的进口内侧壁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小于所述内壁第六段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沿顺时针方向,所述内壁第五段、所述第六开口和所述内壁第六段依次分布;
所述内导向槽的外壁具有与所述出口通道连通的第七开口,所述内导向槽的外壁包括:位于所述第七开口两侧的外壁第七段和外壁第八段,所述外壁第七段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所述外壁第八段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沿逆时针方向,所述外壁第七段、所述第七开口和所述外壁第八段依次分布;
所述出口通道的第一侧壁为所述出口通道的外侧壁,所述出口通道的第二侧壁为所述出口通道的内侧壁;所述第一导向段靠近所述定位槽的一端具有第三位置,所述第二导向段靠近所述止拉槽的一端具有第四位置,所述出口通道的外侧壁具有第五位置,所述第五位置位于所述出口通道的进口和所述定位槽之间;所述第四位置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大于所述外壁第七段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当所述定位件在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定位件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为a5,当所述定位件在所述定位槽内时所述定位件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为a6,且a5=a6;当所述定位件在所述第四位置时所述定位件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为a7,当所述定位件在所述止拉槽内时所述定位件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为a8,且a7=a8,a8<a6;当所述定位件在所述第五位置时所述定位件到所述中心柱轴线的距离为a9,且a9>a6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通道和所述出口通道均为两个,且所述入口通道与所述出口通道一一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的端部具有三相插头;所述三相插头包括:能够插入所述通线口的插头壳体,均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插头壳体的单插片和双插片;
其中,所述双插片包括第一插片和第二插片,所述单插片包括第三插片,所述插头壳体具有能够容纳所述第一插片的第一槽、能够容纳所述第二插片的第二槽、以及能够容纳所述第三插片的第三槽;
当所述单插片正向转动时,所述单插片能够驱动所述双插片反向转动,且当所述单插片正向转至第一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一插片位于所述第一槽内、所述第二插片位于所述第二槽内、以及所述第三插片位于所述第三槽内;当所述双插片正向转动时,所述双插片能够驱动所述单插片反向转动,且当所述双插片正向转至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一插片、所述第二插片和所述第三插片均外伸于所述插头壳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插片还包括: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插头壳体的第一转轴,所述第一插片和所述第二插片均固定于所述第一转轴;
所述单插片还包括: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插头壳体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三插片固定于所述第二转轴;
其中,所述第一转轴的轴线平行于所述第二转轴的轴线;所述第一转轴设有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二转轴设有第二传动件;
所述第一传动件的第一端具有让位通槽,当所述第三插片位于所述第三槽内时所述第三插片的部分位于所述让位通槽;所述第一传动件的第二端具有第一限位面和两个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位于所述第一传动件的侧面,且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让位通槽的端口平齐,沿所述第一转轴的轴向两个所述第二限位面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限位面的两侧,所述第二限位面自靠近所述让位通槽的一端至远离所述让位通槽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限位面的方向倾斜;
所述第二传动件设有能够与所述第一传动件的第二端卡接的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的端面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二限位面贴合的第三限位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件的第二端的端面为第一弧面,所述第一弧面向远离所述第一转轴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二传动件具有第二弧面,当所述双插片正向转至第二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二弧面与所述第一弧面贴合。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壳体中设有弹性定位件,所述双插片设有能够与所述弹性定位件卡接配合的第二定位槽,所述单插片设有能够与所述弹性定位件卡接配合的第三定位槽。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为电源适配器或者移动电源。
CN201620933954.2U 2016-08-24 2016-08-24 一种电子设备 Active CN2061265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933954.2U CN206126507U (zh) 2016-08-24 2016-08-24 一种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933954.2U CN206126507U (zh) 2016-08-24 2016-08-24 一种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126507U true CN206126507U (zh) 2017-04-26

Family

ID=585651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933954.2U Active CN206126507U (zh) 2016-08-24 2016-08-24 一种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12650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61024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
CN106887765A (zh) 一种新型电力供电装置
CN107954274A (zh) 一种便携式防缠绕的电缆盘
CN206126507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06134996U (zh) 三相插头
CN201118945Y (zh) 收放耳机线盒
CN207664862U (zh) 一种方便收纳连接线的电源适配器
CN205565607U (zh) 一种方便使用的接线盒
CN213342615U (zh) 一种便携式耳机收纳盒
CN209442460U (zh) 一种自动收线的卷线器及净食机
CN208806953U (zh) 一种可定制线控耳机收纳盒
CN208241837U (zh) 新型耳机收纳盒
CN208648442U (zh) 电源线缆收纳装置
CN208422571U (zh) 一种新型的低压电流互感器箱
CN206720477U (zh) 一种手动多功能通信电缆绕线器
CN208622256U (zh) 一种便于使用的英语阅读笔装置
CN204090103U (zh) 一体式耳机
CN208313438U (zh) 一种具有无线传输功能的增强型耳温枪
CN209259420U (zh) 一种具有导气功能的卷线器及净食机
CN216356498U (zh) 一种具有收纳电源线功能的电源适配器
CN206340794U (zh) 充电装置
CN215426896U (zh) 一种口腔临床用上药装置
CN205953477U (zh) 一种电动与手动一体的旋转式开瓶器
CN219382909U (zh) 一种便于收纳的捆绳器
CN209815409U (zh) 一种电器设备用电源线收纳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