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115107U - 一种液晶后视镜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液晶后视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115107U
CN206115107U CN201620828456.1U CN201620828456U CN206115107U CN 206115107 U CN206115107 U CN 206115107U CN 201620828456 U CN201620828456 U CN 201620828456U CN 206115107 U CN206115107 U CN 2061151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rystal
substrate
base plate
rearview mirror
control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82845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白云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 Yunfei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NGKEDI ELECTRONIC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NGKEDI ELECTRONIC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NGKEDI ELECTRONIC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162082845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1151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1151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1151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晶后视镜,液晶后视镜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和控制电路,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对向设置,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填充有液晶材料,第一基板背向第二基板的一侧设置有偏光片,第一基板朝向第二基板的一侧设置有多个透明的条形电极,第二基板上朝向第一基板的一侧设置有面状电极,面状电极为全反射电极,控制电路用于根据功能指令向条形电极和面状电极提供电信号,以控制液晶材料的液晶分子的偏转。该技术方案通过控制电路向条形电极和面状电极提供不同的电信号来改变液晶材料的折射率,并通过偏光片将折射出的光线进一步过滤,实现了液晶后视镜快速有效地防眩目的效果,提高了车辆夜间行驶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液晶后视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后视镜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晶后视镜。
背景技术
后视镜是汽车驾驶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辅助设施,其作用是观察车后的路况,在现实场景中,车辆夜间行驶时,后方车辆车头大灯的灯光会照射到车内、外的后视镜上,折射的强光反射在驾驶员的眼睛上产生眩目光,影响驾驶员视线,而且眩目光在车辆时速较高时,会使刹车距离大大增加,因此对夜间驾驶的安全性产生严重威胁。
目前,一些中高档汽车的后视镜在视镜镜面玻璃后镀有二氧化钛等溶胶产品涂层,从而实现抗眩光的目的,但这种镀膜工艺较为复杂,色差的稳定性较难控制。也有采用电化学后视镜实现防眩目的的,其是在后视镜上掺入一种化学胶质,它在受到后方车辆大灯强光照射时会产生电化学物质,从而自动减弱射入灯光的强度。但这种电化学后视镜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当后方汽车的大灯照到车内后视镜时,其变光速度长达一至三秒,因此这种后视镜仍然无法有效解决夜间驾驶的安全性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汽车后视镜防炫目功能差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液晶后视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晶后视镜,所述液晶后视镜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和控制电路,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对向设置,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填充有液晶材料,所述第一基板背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设置有偏光片,所述第一基板朝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设置有多个透明的条形电极,所述第二基板上朝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设置有面状电极,所述面状电极为全反射电极,所述控制电路用于根据功能指令向所述条形电极和所述面状电极提供电信号,以控制所述液晶材料的液晶分子的偏转。
优先地,所述偏光片为防眩目棕色偏光镜片。
优先地,相邻两个所述条形电极之间形成有间隔。
优先地,所述第一基板为透明基板。
优先地所述功能指令包括:普通工作指令和防眩工作指令。
优先地,在接收到所述普通工作指令时,所述控制电路向多个所述条形电极提供相同的电信号。
优先地,在接收到所述防眩工作指令时,所述控制电路向多个所述条形电极提供多种不同的电信号。
在该技术方案中,光线经具有全反射功能的面状电极反射后,进入液晶材料,通过控制电路向条形电极和面状电极提供不同的电信号来改变液晶材料的折射率,从而使折射出的光线变暗,偏光片将折射出的光线进一步过滤,再次减少进入人眼的光线,进而加强了液晶后视镜的防眩目效果,提高了车辆夜间行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液晶后视镜的一个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液晶后视镜的一个具体示例的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液晶后视镜的另一个具体示例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之间”、“朝向”、“背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晶后视镜,如图1所示,所述液晶后视镜包括:第一基板1、第二基板2和控制电路(未示出),所述第一基板1与所述第二基板2对向设置,所述第一基板1和所述第二基板2之间填充有液晶材料3,所述第一基板1背向所述第二基板2的一侧设置有偏光片5,所述第一基板1朝向所述第二基板2的一侧设置有多个透明的条形电极4,所述第二基板2上朝向所述第一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面状电极6,所述面状电极6为全反射电极,所述控制电路用于根据功能指令向所述条形电极4和所述面状电极6提供电信号,以控制所述液晶材料3的液晶分子的偏转。
在该技术方案中,光线经具有全反射功能的面状电极6反射后,进入液晶材料3,通过控制电路向条形电极4和面状电极6提供不同的电信号来改变液晶材料3的折射率,从而使折射出的光线快速变暗,偏光片5将折射出的光线进一步过滤,再次减少进入人眼的光线,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方案能使光线快速变暗,减少了变光反应时间,并且偏光片5的使用,进一步加强了液晶后视镜的防眩目效果,提高了车辆夜间行驶的安全性。
优先地,所述偏光片5为防眩目棕色偏光镜片,棕色偏光镜片具有在过滤光线的同时增强颜色对比的功能,此处可以帮助驾驶员分辨液晶后视镜所示范围内的事物。
优先地,相邻两个所述条形电极4之间形成有间隔。
优先地,所述第一基板1为透明基板,经液晶材料3折射出的光线须经过透明的第一基板1透射出去,以保证液晶后视镜的正常显像,此处第一基板1的具体使用材料并无局限,只要是能实现该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透明材料均适用于本方案。
优先地所述功能指令包括:普通工作指令和防眩工作指令。
优先地,在接收到所述普通工作指令时,所述控制电路向多条所述条形电极4提供相同的电信号。
优先地,在接收到所述防眩工作指令时,所述控制电路向多条所述条形电极4提供多种不同的电信号。
在该技术方案中,液晶后视镜有两种工作模式,分别适用于白天行车和夜间行车,具体的,如果是白天行车,用户可以将该液晶后视镜切换到普通工作模式,如图2所示(图中虚线表示光线传播方向),此时控制电路便向多条条形电极4提供相同的电信号,而面状电极6上只能是同一电信号,如此,在上述多个条形电极4与面状电极6之间会形成均匀的电场,因此,液晶材料3中的液晶分子的偏转程度是相同的,液晶后视镜内部的折射率也处处相同,透过第一基板1射入后视镜中的光线被面状电极6反射后,直接射出第一基板1,并进入偏光片5进行滤光。
另外,如果是夜间行车,用户可以将该液晶后视镜的工作模式切换到防眩目工作模式,如图3所示(图中虚线表示光线传播方向),控制电路即会向多个条形电极4提供多种不同的电信号,此处加有多种不同的电信号的条形电极4与加有单一电信号的面状电极6之间会形成不均匀的电场,液晶材料3中不同位置的液晶分子会呈现出不同的偏转程度,此时,液晶后视镜内部的折射率便会不均匀,因此,透过第一基板1射入该液晶后视镜中的光线被液晶材料3折射至不同的方向,从而减少了进入人眼的光线强度,之后光线再经过偏光片5过滤,即可进一步加强该液晶后视镜的防眩目作用,需要说明的是,该方案中液晶后视镜的工作模式的切换具体可以是以控制开关的形式进行切换。
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光线经具有全反射功能的面状电极6反射后,进入液晶材料3,通过控制电路向条形电极4和面状电极6提供不同的电信号来改变液晶材料3的折射率,从而使折射出的光线变暗,偏光片5将折射出的光线进一步过滤,再次减少进入人眼的光线,与现有技术中使用化学反应变色的后视镜相比,该液晶后视镜不仅变色速度快,而且,偏光片的使用进一步加强了其防眩目效果,提高了车辆夜间行驶的安全性。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7)

1.一种液晶后视镜,所述液晶后视镜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和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板与所述第二基板对向设置,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填充有液晶材料,所述第一基板背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设置有偏光片,所述第一基板朝向所述第二基板的一侧设置有多个透明的条形电极,所述第二基板上朝向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设置有面状电极,所述面状电极为全反射电极,所述控制电路用于根据功能指令向所述条形电极和所述面状电极提供电信号,以控制所述液晶材料的液晶分子的偏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光片为防眩目棕色偏光镜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后视镜,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条形电极之间形成有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板为透明基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晶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指令包括:普通工作指令和防眩工作指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后视镜,其特征在于,
在接收到所述普通工作指令时,所述控制电路向多个所述条形电极提供相同的电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液晶后视镜,其特征在于,
在接收到所述防眩工作指令时,所述控制电路向多个所述条形电极提供多种不同的电信号。
CN201620828456.1U 2016-08-02 2016-08-02 一种液晶后视镜 Active CN2061151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828456.1U CN206115107U (zh) 2016-08-02 2016-08-02 一种液晶后视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828456.1U CN206115107U (zh) 2016-08-02 2016-08-02 一种液晶后视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115107U true CN206115107U (zh) 2017-04-19

Family

ID=585110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828456.1U Active CN206115107U (zh) 2016-08-02 2016-08-02 一种液晶后视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11510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46989A (zh) * 2019-09-26 2020-01-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46989A (zh) * 2019-09-26 2020-01-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00461C (zh) 一种汽车防眩方法及其装置
CN104656294B (zh) 后视镜
CN201273979Y (zh) 电致光变色镜和防眩装置
JP6245631B2 (ja) エレクトロデポジション素子及びミラーデバイス
US20180284521A1 (en) Smart window having dimming function
CN203573064U (zh) 一种防眩光汽车后视镜
CN103909868B (zh) 车辆前视智能防眩光装置及其防眩光镜的制造方法
CN102331643A (zh) 一种单偏光片液晶防眩目汽车后视镜
CN206115107U (zh) 一种液晶后视镜
TW576938B (en) Electrochromic assembly based on poly(3,4-ethylenedioxythiophene) derivatives in combination with a counterelectrode containing metal oxides from transition group VI or VIII
CN211055041U (zh) 可调光的反射镜、防眩光后视镜和汽车
CN103838001A (zh) 一种防眩眼镜
CN203012272U (zh) 一种防眩眼镜
JP2012148675A (ja) サンバイザー装置
CN204575998U (zh) 一种驾驶用防眩目眼镜
CN205157825U (zh) 一种偏光板
CN203211204U (zh) 车载后视镜及汽车
CN203012308U (zh) 智能变色防眩光镜
CN106427792A (zh) 防眩目结构、防眩目后视镜及车辆
CN2704507Y (zh) 防眩后视镜
CN205890709U (zh) 一种电容式触摸自动防眩目后视镜
CN214405904U (zh) 一种自动防眩晕型汽车前大灯
CN209381901U (zh) 一种车辆后视镜
CN206141438U (zh) 一种液晶防眩目汽车内后视镜
CN109634022A (zh) 混合电致变色组件及其制备方法、驱动方法和电致变色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426

Address after: Room 402, gate 2, floor 947, Zhongguancun,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0

Patentee after: Bai Yunfei

Address before: Room b-105, building 8, No. 3, minzhuang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93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XINGKEDI ELECTRONIC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