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114570U - 一种围护结构综合热工性能现场检测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围护结构综合热工性能现场检测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114570U CN206114570U CN201621121753.9U CN201621121753U CN206114570U CN 206114570 U CN206114570 U CN 206114570U CN 201621121753 U CN201621121753 U CN 201621121753U CN 206114570 U CN206114570 U CN 20611457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mperature sensor
- thermal property
- water temperature
- building
- dat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Using Therm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围护结构综合热工性能现场检测系统,由系统本体构成,所述系统本体包括通过数据线连接的数据采集仪和数据存储仪,所述数据采集仪连接有流量计、供水温度传感器、回水温度传感器、室外温度传感器和室内温度传感器。本实用新型解决准确评价建筑综合热工性能的难题,通过供热系统自动监测平台收集的建筑供热量,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求解表征建筑综合热工性能的热损失系数,避免了由于现场检测带来的各种困难,可操作性强,适用于供热领域对居住建筑综合保温性的评判。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路温度、流量的现场检测仪,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建筑室内外温度和流量检测的围护结构综合热工性能现场检测系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综合热工性能现场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建筑物围护结构是由多个系统组成的综合体,有外墙、屋顶、门、窗户等。同样的材料,不同的施工工艺,其热工性能有着很大的区别。常用的热流计、热箱法和红外热像仪等系统能够测量单一围护结构(如墙体、门、窗玻璃等)的传热系数,却无法测量出经过施工、安装甚至运行一段时间以后建筑整体的热工性能,如加上热桥后连同墙缝的墙体的传热情况,由玻璃、窗框以及缝隙等组成的窗户的综合传热情况,门加框后包括门本身的缝隙所带来的热损失等。考虑所有实际条件的建筑的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单纯依靠测试无法得出,所以无法准确、定量的表示出建筑围护结构的整体保温情况。
随着采暖系统自动监测程度的提高,人们目前获取了大量的供热运行数据,这些运行数据中包含着建筑围护结构热工特性信息,从中识别和发现建筑整体热工性能是可行的。例如在李京美0和王素玉[2]的研究中利用供热运行数据所获得的建筑供热量数据与室内外温差的一元线性回归求解了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然而运行数据包含有很多不可控的变量,如日射得热和室内得热以及居民开窗通风热损失,因此建筑供热量并不等于围护结构的耗热量,这就导致采用上述传统回归法求解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并不适用。因此如果从供热量中排除日射得热和室内得热以及开窗因素的影响,就可以通过求解得到建筑的保温性指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围护结构综合热工性能现场检测系统,以解决准确评价建筑综合热工性能的难题,通过供热系统自动监测平台收集的建筑供热量,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求解表征建筑综合热工性能的热损失系数,避免了由于现场检测带来的各种困难,可操作性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围护结构综合热工性能现场检测系统,由系统本体构成,所述系统本体包括通过数据线连接的数据采集仪和数据存储仪,所述数据采集仪连接有流量计、供水温度传感器、回水温度传感器、室外温度传感器和室内温度传感器。
所述流量计采用韦根型流量计。
所述供水温度传感器、回水温度传感器、室外温度传感器和室内温度传感器均采用Pt100热电偶温度探头,所述室内温度传感器设置为三个,且分别布置于建筑室内高、中、低三层。
所述供水温度传感器和回水温度传感器的表面均用保温泡沫板覆盖进行隔热处理。
所述数据存储仪采用计算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供水温度传感器、回水温度传感器、流量计、室外温度传感器和室内温度传感器,采集建筑热力入口处管网的供水温度、回水温度和管网水流量数据,以及建筑室外温度数据和室内温度数据,极大地减少测试人员的劳动强度,经数据采集仪自动传给了作为数据存储仪的计算机,计算机基于建筑室内外温差对人员开窗行为的影响,定义包含开窗行为的建筑综合传热系数,针对建筑热损失系数和建筑综合传热系数与建筑室内外温度不同的相关性,计算皮尔逊相关系数以排除人员开窗行为对结果的影响,实现对建筑热损失系数客观与准确的计算;
(2)本实用新型通过对供热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求解得到建筑围护结构的热损失系数,从而避免了现场检测带来的各种困难,减少了所需使用的材料,节约了成本;
(3)本实用新型可以提供可靠和低成本的数据分析,从而减小了受外界环境干扰的可能性,保证了评价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围护结构综合热工性能现场检测系统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检测围护结构综合热工性能的具体实施过程,并予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围护结构综合热工性能现场检测系统,包括设置于监测点的流量计、供水温度传感器、回水温度传感器、室外温度传感器和室内温度传感器,所述流量计采用韦根型流量计,所述供水温度传感器、回水温度传感器、室外温度传感器和室内温度传感器均采用Pt100热电偶温度探头,所述室内温度传感器设置为三个,且分别布置于建筑室内高、中、低三层,所述供水温度传感器和回水温度传感器的表面均用保温泡沫板严密覆盖进行隔热处理。所述流量计、供水温度传感器、回水温度传感器、室外温度传感器和室内温度传感器分别与数据采集仪连接,所述数据采集仪采集建筑热力入口处的供热信息,采集频率为1h/次,测试周期为一个采暖季。所述数据采集仪通过数据线连接有数据存储仪,所述数据存储仪采用计算机,对采集到的供热信息进行存储、计算以及分析。
使用时,在所测建筑的建筑热力入口处布置流量计、供水温度传感器和回水温度传感器,在建筑室外布置室外温度传感器,在建筑室内选择高、中、低三层布置室内温度传感器。
然后,将流量计、供水温度传感器、回水温度传感器、室外温度传感器和室内温度传感器的探头均连接至数据采集仪,采集建筑热力入口处管网的供水温度、回水温度和管网水流量数据,以及建筑室外温度数据和室内温度数据,数据采集仪采集频率为1h/次,采集时间为一个采暖季。将采集的数据通过数据线导入数据存储仪,在数据存储仪中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数据降噪和数据转换处理,再将数据导入数据分析软件中,通过给定建筑面积、建筑室内得热量以及透窗日射得热量等基本信息,数据分析软件运用相关分析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出建筑热损失系数。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并与建筑热损失系数的标准理论值进行比较误差不到5%,证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围护结构综合热工性能现场检测系统具有很高的准确度,适用于建筑热工性能的现场检测工作。
本实用新型结合现场测试与数据分析的优点,并充分考虑到传统测试方法如热流计法和热箱法的局限性,通过对居住建筑热损失系数进行计算,使其对于居住建筑综合热工性能的评价更为方便且可靠。本实用新型通过包含着建筑围护结构热工特性信息的供热运行数据识别建筑综合热工性能,通过供热运行数据并借助数据分析手段对建筑综合热工性能进行评价,为建筑热工性能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1]李京美,付林,狄洪发,供暖住宅房间开窗热损失的测试与分析[J],暖通空调,2008,03:111-113,
[2]王素玉,姜永成,方修睦,刘立涛,郑瑞芸,基于供热数据挖掘和负荷预测的适量供热技术[J],暖通空调,2011,07:1-5,
尽管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工作过程进行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功能和工作过程,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Claims (5)
1.一种围护结构综合热工性能现场检测系统,由系统本体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本体包括通过数据线连接的数据采集仪和数据存储仪,所述数据采集仪连接有流量计、供水温度传感器、回水温度传感器、室外温度传感器和室内温度传感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围护结构综合热工性能现场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计采用韦根型流量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围护结构综合热工性能现场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温度传感器、回水温度传感器、室外温度传感器和室内温度传感器均采用Pt100热电偶温度探头,所述室内温度传感器设置为三个,且分别布置于建筑室内高、中、低三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围护结构综合热工性能现场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温度传感器和回水温度传感器的表面均用保温泡沫板覆盖进行隔热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围护结构综合热工性能现场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存储仪采用计算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121753.9U CN206114570U (zh) | 2016-10-13 | 2016-10-13 | 一种围护结构综合热工性能现场检测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121753.9U CN206114570U (zh) | 2016-10-13 | 2016-10-13 | 一种围护结构综合热工性能现场检测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114570U true CN206114570U (zh) | 2017-04-19 |
Family
ID=585300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121753.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114570U (zh) | 2016-10-13 | 2016-10-13 | 一种围护结构综合热工性能现场检测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114570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11724A (zh) * | 2020-06-18 | 2020-09-01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一种计算多点取水口水头损失系数及支管流量分配的方法 |
CN114935361A (zh) * | 2022-04-29 | 2022-08-23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一种移动式热工综合测量装置 |
CN117665036A (zh) * | 2023-10-31 | 2024-03-08 | 宝业集团浙江建设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建筑整体保温性能检测主体及其检测方法 |
-
2016
- 2016-10-13 CN CN201621121753.9U patent/CN206114570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11724A (zh) * | 2020-06-18 | 2020-09-01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一种计算多点取水口水头损失系数及支管流量分配的方法 |
CN111611724B (zh) * | 2020-06-18 | 2021-02-02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一种计算多点取水口水头损失系数及支管流量分配的方法 |
CN114935361A (zh) * | 2022-04-29 | 2022-08-23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一种移动式热工综合测量装置 |
CN117665036A (zh) * | 2023-10-31 | 2024-03-08 | 宝业集团浙江建设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建筑整体保温性能检测主体及其检测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Asdrubali et al. | Evaluating in situ thermal transmittance of green buildings masonries—A case study | |
Asdrubali et al. | Thermal transmittance measurements with the hot box method: Calibration, experimental procedures, and uncertainty analyses of three different approaches | |
CN206114570U (zh) | 一种围护结构综合热工性能现场检测系统 | |
Larbi Youcef et al. | In situ quantitative diagnosis of insulated building walls using passive infrared thermography | |
Lu et al. | Application of infrared thermography for in-situ determination of building envelope thermal properties | |
CN206497066U (zh) | 一种现场检测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装置 | |
Evangelisti et al. | Comparison between heat-flow meter and Air-Surface Temperature Ratio techniques for assembled panels thermal characterization | |
CN108732206A (zh) | 一种实现建筑保温性能辨识的方法及系统 | |
CN102621180B (zh) | 一种节能门窗性能测试方法 | |
CN101650323A (zh) | 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快速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 | |
CN203465227U (zh) | 一种建筑门窗保温性能检测系统 | |
CN108492506A (zh) | 一种多源数据融合的室内火灾早期预警方法及系统 | |
CN110308176A (zh) | 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热阻/传热系数的现场测定方法 | |
Liu et al. | Measurements of wind speed and convective coefficient on the external surface of a low-rise building | |
Evangelisti et al. | In situ thermal characterization of existing buildings aiming at NZEB standard: 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 |
Benhmidou et al. | Thermal performance prediction of an existing building with framing system using the IRT method | |
Lu et al. | Determination of exterior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for low-rise residential buildings | |
Varshney et al. | Method to diagnose window failures and measure U-factors on site | |
CN105784765A (zh) | 粉体材料隔热效果评价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
CN202195899U (zh) | 混凝土结构温度梯度检测仪 | |
CN102778473A (zh) | 一种围护结构热阻现场检测方法 | |
CN104919477B (zh) | 房间的热特性估计装置和房间的热特性估计方法 | |
CN101078699B (zh) | 围护结构整体隔热性能的检测方法 | |
CN104764768A (zh) | 一种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现场检测方法 | |
Ahmed et al. | Analysing building performance data for energy-efficient building operatio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19 Termination date: 20201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