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076674U - 一种智能球和智能杆及利用该智能球和智能杆的建筑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球和智能杆及利用该智能球和智能杆的建筑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076674U
CN206076674U CN201620858473.XU CN201620858473U CN206076674U CN 206076674 U CN206076674 U CN 206076674U CN 201620858473 U CN201620858473 U CN 201620858473U CN 206076674 U CN206076674 U CN 2060766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lligent
plane
pole
wire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85847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李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Huaxia Tianh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Huaxia Tianh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Huaxia Tianh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Huaxia Tianh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85847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0766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0766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076674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智能球和智能杆及利用该智能球和智能杆的建筑系统,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智能球和智能杆,在智能杆与智能球连接时,智能杆内的第一导线便于第一极连通,第二导线与第二极连通,进而在组装成建筑框架的情况下,所有的智能杆内的第一导线均相互连通,智能杆内的所有第二导线也均相互连通,而在正常居民用电均为单相电,第一导线连通火线,第二导线连通零线,这样便使得建筑框架内的所有的第一导线均与火线连通,而第二导线均与零线连通,而需要用电时,只需将杆体内的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引出即可,省去了额外布线的烦恼。

Description

一种智能球和智能杆及利用该智能球和智能杆的建筑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智能球和智能杆及利用该智能球和智能杆的建筑系统,属于智能建筑领域。
背景技术
建筑物的线缆布局是很容易被忽视但却很重要的技术,现有的建筑物线缆一般单纯地采用隐藏在墙体内,其布线比较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球和智能杆,能够解决现有需要布线的问题,使得建筑物无需进行布线。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智能球和智能杆,包括智能连接件和智能杆,
所述智能连接件包括外壳、第一极、绝缘层和第二极,所述绝缘层包裹在所述第一极的外侧,所述第二极包裹在所述绝缘层的外侧,所述外壳包裹在所述第二极的外侧,
所述智能连接件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螺纹连接孔,所述螺纹连接孔穿过所述外壳、所述第二极、所述绝缘层并与所述第一极连通;
所述智能杆包括杆体,所述杆体的两端均设有与所述螺纹连接孔相配合的螺纹杆,所述杆体内还埋设有两根导线分别为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所述螺纹杆的顶端设有第一触片,所述第一导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杆体两端的两个第一触片连接,所述螺纹杆中部设有第二触片,所述第二导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杆体两端的两个第二触片连接,
在所述螺纹杆与所述螺纹连接孔配合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触片与所述第一极连接,所述第二触片与所述第二极连接。
所述杆体上还开设有至少一组导线输出孔,每组所述导线输出孔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导线输出孔内均设有一根输出导线,其中一个所述输出导线与所述第一导线连接,另一个所述输出导线与所述第二导线连接。
所述智能连接件上的螺纹连接孔的数量为6个,6个所述螺纹连接孔中的4个所述螺纹连接孔的轴线位于同一个平面内,相邻的两个所述螺纹连接孔之间的夹角为90°,第五个所述螺纹连接孔和第六个所述螺纹连接孔的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第五个所述螺纹连接孔和第六个所述螺纹连接孔分别位于前4个所述螺纹连接孔的轴线所在平面的两侧,且第五个所述螺纹连接孔的轴线垂直于前4个所述螺纹连接孔的轴线所在的平面。
所述智能连接件的形状为正方体或圆球,
所述智能连接件为正方体形状时,所述外壳的形状为正方体,或者,所述外壳、所述第一极、所述绝缘层和所述第二极均为正方体形状;
所述智能连接件为圆球状时,所述外壳的形状为圆球,或者所述外壳、所述第一极、所述绝缘层和所述第二极均为圆球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利用智能球和智能杆构成的建筑系统,包括智能连接件、智能杆和智能板,所述智能杆的两端分别与一个所述智能球连接构成建筑框架,并在所述建筑框架内安装所述智能板,所述智能板的导电入口与所述杆体上的导线输出口配合连接。
所述智能板的外缘的四个侧面均开设有半圆形的凹槽,所述半圆形的凹槽与所述智能杆相配合,所述智能板包括由两个分智能板组成,所述分智能板外缘的四个侧面均开设有分凹槽,所述分凹槽的弧度为90°,当两个分智能板组合成智能板是,相应的两个分智能板上的分凹槽组合呈一个所述凹槽。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两个矩形的平板,所述平板的中心开设有与所述螺纹连接孔相配合的固定孔,所述平板的四角均开设有固定连接孔,所述固定连接孔与所述智能板通过螺钉连接,所述平板通过固定孔与所述智能连接件上的螺纹连接孔通过螺钉连接。
另一种方案,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十字形架体,所述十字形架体包括水平的第一平面、竖直的第二平面和竖直的第三平面,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第三平面垂直,且所述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均通过同一点,所述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和所述第三平面的形状均为方形,所述第二平面和所述第三平面的上侧棱与所述第一平面平行,所述第一平面的任意一个侧棱平行于第二平面或第三平面;
所述之字形架体分为8个区域,其中一个区域为第一区域,切除所述第一区域分别在第一面、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上的投影部分;
所述第一区域的外侧面还设有第一外挡板、第二外挡板和第三外挡板,所述第一外挡板与所述第一平面平行,所述第二外挡板与所述第二平面平行,所述第三外挡板与所述第三平面平行,所述第一外挡板与所述第一平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一平面边长的一半,所述第二外挡板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一平面边长的一半,第三外挡板与所述第三平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一平面边长的一半;
所述智能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所述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的切除部分相对的位置均开设有固定连接孔,所述固定连接孔与所述智能板通过螺钉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智能球和智能杆,在智能杆与智能球连接时,智能杆内的第一导线便于第一极连通,第二导线与第二极连通,进而在组装成建筑框架的情况下,所有的智能杆内的第一导线均相互连通,智能杆内的所有第二导线也均相互连通,而在正常居民用电均为单相电,第一导线连通火线,第二导线连通零线,这样便使得建筑框架内的所有的第一导线均与火线连通,而第二导线均与零线连通,而需要用电时,只需将杆体内的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引出即可,省去了额外布线的烦恼。
附图说明
图1是智能球的截去1/4后的状态图;
图2是智能球的剖视图;
图3是智能杆的示意图;
图4是六个螺纹连接孔的智能球的透视图;
图5是建筑框体的示意图;
图6是智能板的示意图;
图7是两个分智能板的示意图;
图8是建筑系统的示意图;
图9是连接件、智能球和智能杆之间的一种示意图;
图10图9中各部分组装后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各部件与智能板配合后的示意图;
图12是连接件和智能球连接的第二种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各部件与智能杆连接的示意图;
图14是图13各部件与智能板连接后的示意图。
其中:1、智能球;2、智能杆;3、智能板;4、连接件;5、固定连接孔;11、第一极;12、绝缘层;13、第二极;14、外壳;15、螺纹连接孔;21、杆体;22、螺纹杆;23、第一触片;24、第二触片;25、第一导线;26、第二导线;31、凹槽;32、分智能板;33、分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2、图3和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球和智能杆,包括智能连接件(智能球1)和智能杆2。一下对智能连接件和智能杆2进行详细的描述:
关于智能连接件:
智能连接件包括外壳14、第一极11、绝缘层12和第二极13,绝缘层12包裹(完全包裹)在第一极11的外侧,绝缘层12和第一极11整体上是实心的,而第二极13包裹(完全包裹)在绝缘层12的外侧,同理外壳14完全的包裹在第二极13的外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极11可以为实心的也可以为空心的。
需要强调的是,外壳14、第一极11、绝缘层12和第二极13的具体形状在此不作限定,只需符合上段的限制即可,其具体形状与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并无具体的联系。
再在智能连接件上开设螺纹连接孔15(螺纹连接孔15的数量为1-6个),螺纹连接孔15穿过外壳14、第二极13、绝缘层12并与第一极11连通。
关于智能杆2:
智能杆2包括杆体21,杆体21的两端均连接有螺纹杆22,该螺纹杆22与螺纹连接孔15相配合,杆体21内埋设有第一导线25和第二导线26,螺纹杆22的顶端设有第一触片23,那么一个杆体21(杆体21的两端均连接有螺纹杆22)上就有两个第一触片23,而第一导线25的两端分别与一个螺纹杆22上的第一触片23连接,这样就实现了同一个杆体21上的两个第一触片23之间的连通;
同理,螺纹杆22的中部设有第二触片24,而第二导线26的两端分别连接同一个杆体21上的两个第二触片24。
需要说明的是,同一个螺纹杆22上的第一触片23和第二触片24之间是相互绝缘的。
使用时,只需将杆体21的通过其螺纹杆22旋转连接到智能连接件上的螺纹连接孔15上即可。此时(螺纹杆22与螺纹连接孔15配合时),第一触片23与第一极11连接,第二触片24与第二极13连接。
在实际应用时,将若干杆体21和若干智能连接件组装成建筑框体,每个杆体21内均有一根第一导线25和一根第二导线26,而每个杆体21的第一导线25均与相应的智能连接件的第一极11连接,这就使得每个第一导线25均相互连通,同理,所有的第二导线26均相互连通。这样,第一导线25连接火线,第二导线26连接零线,因而每个智能杆2上均通上电。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得每个智能杆2均具备电线的功能。
而在需要用电时,人们是需要将电从智能杆2内导出,解决该问题的具体方案为:
杆体21的中部开设有导线输出孔,导线输出孔的数量为2个,2个导线输出孔内均设有一根输出导线,其中一根输出导线与第一导线25连接,而另一个输出导线与第二导线26连接。
这样就可将单相电通过两根输出导线对外输出。
以上只能针对单项电的应用。
但发明人考虑到对于三相电也可进行应用,具体的改动是在智能连接件内添加一层第三极和一层绝缘层12,也就是总共是两层绝缘层12,由外向内依次是外壳14、第三极、第二绝缘层12、第二极13、第一绝缘层12和第一极11,而螺纹连接孔15依次穿过外壳14、第三极、第二绝缘层12、第二极13、第一绝缘层12和与第一极11连通。
相应的,杆体21内埋设有三根导线,螺纹杆22上前后分别设置三个触片,这样就可实现三根导线上跟别连通一相电。具体原理与前面的单相电原理相同,在此就不在赘述。
关于智能连接件:
由于智能连接件的外形不作限定,一下举几例予以证明。
第一种:智能连接件是圆形的,相应的外壳14为圆球状的,而第二极13的形状为方体状、圆球状或其他形状,绝缘层12的形状也为方体状、圆球状或其他形状、第一极11的形状为方体状、圆球状或其他形状;
第二种:智能连接件是圆形的,外壳14、第二极13、绝缘层12和第一极11均为圆球状的;
第三种:智能连接件是方形的,外壳14为正方体形状,而第二极13的形状为方体状、圆球状或其他形状,绝缘层12的形状也为方体状、圆球状或其他形状、第一极11的形状为方体状、圆球状或其他形状;
第四种:智能连接件是方形的,外壳14、第二极13、绝缘层12和第一极11均为正方体形状。
以下对智能连接件上的螺纹连接孔15的数量进行详细的描述:
螺纹连接孔15的数量为6个
在5个螺纹连接孔15的基础上增加一个螺纹连接孔15,第六个螺纹连接孔15的轴线与第五个螺纹连接孔15的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第五个螺纹连接孔15与第六个螺纹连接孔15分别在平面的两侧(参见图4)。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建筑系统,该建筑系统利用智能连接件和智能杆2组合而成,其具体组合方式,上文中已经阐述过,在此就不再赘述。
但需要说明的是,参见图6,该建筑系统还包括智能板3,之前说过杆体21上开设有导线输出口,而通过智能球1和智能杆2组装成建筑框体,将智能板3安装在建筑框体内,并保证智能板3上的导电入口与杆体21上的导线输出口配合连接,这样就实现了为智能板3供电的目的,而智能板3上本身可以带有电视或插板等,从而也免去一部分家用电器的安装。
需要强调的是建筑系统上的安装板并不是全部采用智能板3(其内部有电路并与杆体21的导电入口连接),也可以采用普通建筑板(针对无需布电路的墙面)。
参见图6-图8,建筑板和智能板3的外形基本相同(以下统称为隔板),隔板的外缘开设有与智能杆2相配合的凹槽31,这样隔板与智能杆2配合时,就可将智能杆2全部埋藏在隔板内(相邻的两个隔板之间),而两个相邻的隔板之间通过连接件和螺栓进行固定,这样就整体的实现了建筑系统的建造。
参见图7,需要强调的是,智能板3由两个分智能板32组成,所述分智能板外缘的四个侧面均开设有分凹槽33,所述分凹槽的弧度为90°,当两个分智能板组合成智能板是,相应的两个分智能板上的分凹槽组合呈一个所述凹槽31。
具体而言,分智能板32与智能板3的面积相同,而两个分智能板前后贴合,相应的两个分智能板贴合后分智能板外缘的分凹槽构成凹槽。
通过这样的设置,在将智能板安装在建筑框体上时,两个分智能板分别从建筑框体的两侧分别与智能杆接触(分凹槽与智能杆配合),进而组合成智能板,再将两个分智能板通过螺钉等固定在一起,方便智能板的安装。
参见图9-图13发明人考虑到,智能板的质量较大,如智能板的重量全部作用在智能杆上,而智能杆与智能球1连接,间接的作用在智能球1上,极有可能造成智能杆和智能球1的损坏,甚至造成整个建筑系统的崩塌。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连接件4,连接件4的主要作用是连接相邻的智能板3,使得整个建筑系统的所有的智能板构成一个整体,从而防止智能板的重量作用在智能杆和智能球上,进而起到保护智能杆和智能球的作用,延长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
连接件处于不同的位置,连接件的结构也不相同。
参见图9-图11,具体而言,在墙壁的中部的连接件4为两个矩形的平板,平板的中心开设有与所述螺纹连接孔相配合的固定孔,所述平板的四角均开设有固定连接孔5,所述固定连接孔5与所述智能板3通过螺钉连接,所述平板通过固定孔与所述智能球1上的螺纹连接孔通过螺钉连接。
使用时,智能球1位于两个平板之间,两个平板上下间隔设置,平板中心开设固定孔,通过螺栓穿过该固定孔并固定在智能球1上的螺纹连接孔上,这样就实现了平板相应固定在智能球1上,再将4个智能连接杆2固定在智能球1上,再将4个智能板3安装在相邻的两个智能连接杆之间,4个智能板分别为左上智能板、右上智能板、左下智能板和右下智能板,左上智能板的右下角与平板的左上角的固定连接孔通过螺钉进行固定连接,右上智能板的左下角与平板的右上角上的固定连接孔通过螺钉进行连接,左下智能板的右上角与平板的左下角上的固定连接孔通过螺钉进行连接,右下智能板的左上角与平板的右下角上的固定连接孔通过螺钉进行连接。
这样就实现了4个智能板之间的固定连接,以此类推,智能板的每个角均有一个相应的连接件与智能板连接,因而使得所有的智能板均通过连接件连接起来从而构成一个整体。
参见图12-图14,发明人考虑到建筑系统的拐角处的只能连接件较为不同,其具体是:所述连接件包括十字形架体,所述十字形架体包括水平的第一平面、竖直的第二平面和竖直的第三平面,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第三平面垂直,且所述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均通过同一点,所述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和所述第三平面的形状均为方形,所述第二平面和所述第三平面的上侧棱与所述第一平面平行,所述第一平面的任意一个侧棱平行于第二平面或第三平面;
所述之字形架体分为8个区域,其中一个区域为第一区域,切除所述第一区域分别在第一面、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上的投影部分;
所述第一区域的外侧面还设有第一外挡板、第二外挡板和第三外挡板,所述第一外挡板与所述第一平面平行,所述第二外挡板与所述第二平面平行,所述第三外挡板与所述第三平面平行,所述第一外挡板与所述第一平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一平面边长的一半,所述第二外挡板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一平面边长的一半,第三外挡板与所述第三平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一平面边长的一半;
所述智能球1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所述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的切除部分相对的位置均开设有固定连接孔,所述固定连接孔与所述智能板通过螺钉连接。
使用时,将智能球1搁置第一区域内,此时第一区域只有3个与外界连通的开口,3个智能杆分别通过一个开口与智能球1连接,在将3个智能板3插接在任意两个智能杆之间,并将智能板与连接件进行固定连接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件的具体结构,是根据实际需要而进行设计的,其具体形状并非一成不变的,因而其各种使用状况在不就不再赘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实际的变通。但其实现连接相邻的(一块或多块)智能板的作用的连接件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智能球和智能杆,其特征在于:包括智能连接件和智能杆,
所述智能连接件包括外壳、第一极、绝缘层和第二极,所述绝缘层包裹在所述第一极的外侧,所述第二极包裹在所述绝缘层的外侧,所述外壳包裹在所述第二极的外侧,
所述智能连接件上开设有至少一个螺纹连接孔,所述螺纹连接孔穿过所述外壳、所述第二极、所述绝缘层并与所述第一极连通;
所述智能杆包括杆体,所述杆体的两端均设有与所述螺纹连接孔相配合的螺纹杆,所述杆体内还埋设有两根导线分别为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所述螺纹杆的顶端设有第一触片,所述第一导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杆体两端的两个第一触片连接,所述螺纹杆中部设有第二触片,所述第二导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杆体两端的两个第二触片连接,
在所述螺纹杆与所述螺纹连接孔配合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触片与所述第一极连接,所述第二触片与所述第二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球和智能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上还开设有至少一组导线输出孔,每组所述导线输出孔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导线输出孔内均设有一根输出导线,其中一个所述输出导线与所述第一导线连接,另一个所述输出导线与所述第二导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球和智能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连接件上的螺纹连接孔的数量为6个,6个所述螺纹连接孔中的4个所述螺纹连接孔的轴线位于同一个平面内,相邻的两个所述螺纹连接孔之间的夹角为90°,第五个所述螺纹连接孔和第六个所述螺纹连接孔的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第五个所述螺纹连接孔和第六个所述螺纹连接孔分别位于前4个所述螺纹连接孔的轴线所在平面的两侧,且第五个所述螺纹连接孔 的轴线垂直于前4个所述螺纹连接孔的轴线所在的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智能球和智能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连接件的形状为正方体或圆球,
所述智能连接件为正方体形状时,所述外壳的形状为正方体,或者,所述外壳、所述第一极、所述绝缘层和所述第二极均为正方体形状;
所述智能连接件为圆球状时,所述外壳的形状为圆球,或者所述外壳、所述第一极、所述绝缘层和所述第二极均为圆球状。
5.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智能球和智能杆构成的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智能连接件、智能杆和智能板,所述智能杆的两端分别与一个所述智能球连接构成建筑框架,并在所述建筑框架内安装所述智能板,所述智能板的导电入口与所述杆体上的导线输出口配合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板的外缘的四个侧面均开设有半圆形的凹槽,所述半圆形的凹槽与所述智能杆相配合,所述智能板包括由两个分智能板组成,所述分智能板外缘的四个侧面均开设有分凹槽,所述分凹槽的弧度为90°,当两个分智能板组合成智能板是,相应的两个分智能板上的分凹槽组合呈一个所述凹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两个矩形的平板,所述平板的中心开设有与所述螺纹连接孔相配合的固定孔,所述平板的四角均开设有固定连接孔,所述固定连接孔与所述智能板通过螺钉连接,所述平板通过固定孔与所述智能连接件上的螺纹连接孔通过螺钉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十字形架体,所述十字形架体包括水平的第一平面、竖直的 第二平面和竖直的第三平面,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第三平面垂直,且所述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均通过同一点,所述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和所述第三平面的形状均为方形,所述第二平面和所述第三平面的上侧棱与所述第一平面平行,所述第一平面的任意一个侧棱平行于第二平面或第三平面;
所述十字形架体分为8个区域,其中一个区域为第一区域,切除所述第一区域分别在第一面、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上的投影部分;
所述第一区域的外侧面还设有第一外挡板、第二外挡板和第三外挡板,所述第一外挡板与所述第一平面平行,所述第二外挡板与所述第二平面平行,所述第三外挡板与所述第三平面平行,所述第一外挡板与所述第一平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一平面边长的一半,所述第二外挡板与所述第二平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一平面边长的一半,第三外挡板与所述第三平面之间的距离为第一平面边长的一半;
所述智能连接件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所述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的切除部分相对的位置均开设有固定连接孔,所述固定连接孔与所述智能板通过螺钉连接。
CN201620858473.XU 2016-08-09 2016-08-09 一种智能球和智能杆及利用该智能球和智能杆的建筑系统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0766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858473.XU CN206076674U (zh) 2016-08-09 2016-08-09 一种智能球和智能杆及利用该智能球和智能杆的建筑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858473.XU CN206076674U (zh) 2016-08-09 2016-08-09 一种智能球和智能杆及利用该智能球和智能杆的建筑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076674U true CN206076674U (zh) 2017-04-05

Family

ID=58425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858473.X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076674U (zh) 2016-08-09 2016-08-09 一种智能球和智能杆及利用该智能球和智能杆的建筑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07667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29745A (zh) * 2016-08-09 2016-11-16 北京华夏天合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球和智能杆及利用该智能球和智能杆的建筑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129745A (zh) * 2016-08-09 2016-11-16 北京华夏天合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球和智能杆及利用该智能球和智能杆的建筑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503923U (zh) 分接线端子
CN206076674U (zh) 一种智能球和智能杆及利用该智能球和智能杆的建筑系统
CN200976471Y (zh) 直流双极垂直排列“f”形输电线路系列铁塔
CN107946960A (zh) 照明配电箱
CN106129745B (zh) 包括智能球和智能杆的结构及利用该结构的建筑系统
CN110528924A (zh) 一种新型的车库设计方法及新型车库
CN203205717U (zh) 一种紧凑型220千伏户外gis配电装置
CN203260897U (zh) 高海拔地区专用户外敞开式组合电器
CN203895764U (zh) 一体化进出线柜
CN204179250U (zh) 机车电气设备接线转接装置
CN210111413U (zh) 一种新型绝缘高低压配电柜
CN201611134U (zh) 野外建筑用组合式采暖系统
CN203289333U (zh) 一种逆变器装置
CN207339186U (zh) 一种智能化gis母线
CN205935799U (zh) 立体式机房
CN207218019U (zh) 母线转接座及低压配电柜
CN204497832U (zh) 一种不间断电源
CN206220424U (zh) 一种易拆装的防静电地板
CN206685601U (zh) 一种家用防水插头
CN206135347U (zh) 一种十字水平四通弯头
CN204680932U (zh) 一种顶部进出线的低压设备柜
CN204857208U (zh) 可导电式绝缘板材
CN210985226U (zh) 一种小型化低压开关柜
CN207691243U (zh) 一种高压配电柜
CN201937173U (zh) 新型电容柜布线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0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90726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