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073276U -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073276U
CN206073276U CN201621025064.8U CN201621025064U CN206073276U CN 206073276 U CN206073276 U CN 206073276U CN 201621025064 U CN201621025064 U CN 201621025064U CN 206073276 U CN206073276 U CN 2060732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ispersion plate
conditioner room
gas channel
room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02506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序杰
彭杰林
刘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02506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0732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0732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0732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包括驱动装置、风道组件、散风板和方形的机身壳体,风道组件内形成气流通道,气流通道内设有贯流风轮,机身壳体上设有与气流通道连通的出风口,散风板能够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横向移动来打开关闭出风口,散风板上设有微型的散风孔,由于散风孔的尺寸很小,气流通道内吹出的气流通过散风板上的散风孔时被散风孔疏散成众多细微的气丝向室内蔓延,大大降低了风速和出风声音,用户不需要被冷风或者热风直接吹在身上就能够感受到房间内的凉感或暖意,用户感觉更加舒服,使用体验更好。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器作为一种家用电器,已经逐渐应用于各普通家庭。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现有的空调器室内机中均是通过出风口向外吹冷风或热风来向室内提供冷量或热量的,但是由于冷风或热风直接空调器的出风口吹出,吹到室内的用户的身上,会使用户造成过冷或过热的感觉,用户感觉不舒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一)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空调室内机中是直接向房间内吹冷风或热风来改变房间内的温度,但是冷风或热风直接吹到用户身上时,用户会感觉不舒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既能够向房间内提供冷量和热量,又能够避免冷风火或热风直吹的空调器室内机。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驱动装置、风道组件、散风板和方形的机身壳体,所述机身壳体内部形成容纳腔,所述风道组件和所述驱动装置均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风道组件内形成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内设有贯流风轮,所述机身壳体的上端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所述散风板能够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横向移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所述散风板上设有多个散风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包括驱动装置、风道组件、散风板和方形的机身壳体,所述风道组件内形成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内设有贯流风轮,所述机身壳体上设有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的出风口,所述散风板能够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横向移动来打开关闭所述出风口,所述散风板上设有微型的散风孔,由于散风孔的尺寸很小,气流通道内吹出的气流通过散风板上的散风孔时被散风孔疏散成众多细微的气丝向室内蔓延,大大降低了风速和出风声音,用户不需要被冷风或者热风直接吹在身上就能够感受到房间内的凉感或暖意,用户感觉更加舒服,使用体验更好。另外,散风板作为一个整体结构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做圆弧转动至出风口时能够完全封堵住所述出风口,这样所述散风板与出风口的上下边框不会出现缝隙,能够避免出现在出风模式时,气流通过缝隙而造成的噪音,同时由于散风板并不是设置在出风口处通过转轴在出风口处绕转轴转动来打开或关闭出风口的,因此能够避免在散风板与转轴处出现凝露问题,并且也解决了散风板或散风叶片排列不整齐、容易出现缝隙而导致的噪音凝露的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风道组件内形成两个气流通道,每个所述气流通道内均设有一个贯流风轮,每个所述气流通道均与一个所述出风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机身壳体包括前面板和背板,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前面板上端,沿所述前面板的长度方向设有外观面板,两个所述出风口分别位于所述外观面板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传动齿轮、滑动板、滑杆、导向槽和固定在所述前面板内侧的驱动电机,所述滑杆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连接一个所述滑动板,所述滑动板上设有倾斜的滑槽,所述散风板上设有与所述滑槽配合的滑柱,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传动齿轮相连,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滑杆上的齿条啮合,所述导向槽固定在所述前面板内侧,所述滑杆在所述导向槽内上下滑动。
进一步地,所述外观面板的内侧固定有电机座,所述驱动电机安装在所述电机座上。
进一步地,所述风道组件包括蜗壳件和蜗舌,所述蜗壳件和蜗舌之间形成所述气流通道,所述贯流风轮设置在气流通道内远离出风口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还包括设于容纳腔内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固定在所述背板上,所述背板上设有与气流通道连通的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处设有进风格栅。
进一步地,所述出风口处设有横向导风组件和/或纵向导风组件。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散风孔的面积均为10-100mm2,多个所述散风孔的面积之和占所述散风板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进一步地,所述散风孔为长条形通孔,多个所述长条形通孔在所述散风区上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散风孔为圆形通孔,多个所述圆形通孔在所述散风区上均匀分布。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上述和/或附加方面的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微风出风模式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常规出风模式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室内机微风出风模式的主视图;
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
图5是散风板和驱动装置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6是所述散风板与所述驱动装置配合的立体图;
图7是常规出风模式下所述散风板与所述驱动装置配合的主视图;
图8是微风出风模式下所述散风板与所述驱动装置配合的主视图;
图9是头所述驱动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没有设置散风板时空调器的出风示意图;
图11是设有散风板时空调器的出风示意图;
图12是散风孔为圆孔时空调器直吹的出风示意图;
图13是散风孔为圆孔时空调器斜着出风的示意图;
图14是散风孔为长条形孔时空调器直吹的出风示意图;
图15是散风孔为长条形孔时空调器斜着出风的示意图;
图16是纵向设有长条形散风孔的防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横向设有长条形散风孔的防风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其中图1至图18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机身壳体,11、前面板,111、出风口,112、外观面板,1121、电机座,12、背板,121、出风格栅,13、容纳腔,131、换热器,132、蜗壳件,133、蜗舌,134、贯流风轮,135、气流通道,136、进风格栅,137、横向导风叶片,138、纵向导风叶片,14、驱动装置,141、驱动电机,142、滑动板,1421、滑槽,143、滑杆,1431、齿条,144、导向槽,145、传动齿轮,15、散风板,151、滑柱,152、散风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驱动装置14、风道组件、散风板15和方形的机身壳体1,所述机身壳体1内部形成容纳腔13,所述风道组件和所述驱动装置14均设于所述容纳腔13内,所述风道组件内形成气流通道135,所述气流通道135内设有贯流风轮134,所述机身壳体1的上端设有出风口111,所述出风口111与所述气流通道135连通,所述散风板15能够在驱动装置14的驱动下横向移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111,所述散风板15上设有多个散风孔152,由于散风孔152的尺寸很小,气流通道135内吹出的气流通过散风板15上的散风孔152时被散风孔152疏散成众多细微的气丝向室内蔓延,大大降低了风速和出风声音,用户不需要被冷风或者热风直接吹在身上就能够感受到房间内的凉感或暖意,用户感觉更加舒服,使用体验更好。
另外散风板15作为一个整体结构在切换装置的驱动下做圆弧转动至出风口111时能够完全封堵住所述出风口111,因为所述散风板15的尺寸大于所述出风口111的尺寸,即散风板15的边缘区域与设置出风口111处的前面板11之间形成一个紧密贴合的密封面,这样散风板15在关闭所述出风口111时与出风口111之间不会出现缝隙,并且在密封面上即在所述前面板11或所述散风板15与前面板11的密封连接处还可以设置有密封消音层,来进一步减小散风板15与出风口111之间的缝隙,增加散风板15关闭出风口111时的密封效果,这样能够散风板15出风口111避免出现在出风模式时气流通过缝隙排出而造成的噪音,并且散风板15并不是设置在出风口111处通过转轴在出风口111处绕转轴转动来打开或关闭出风口111的,因此能够避免在散风板15处出现凝露问题;如果将散风孔152设置在出风口111处的导风叶片上,导风叶片通过驱动机构绕转轴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111,那么由于导风叶片设有多个因此就需要多个驱动机构、结构更加复杂,同时多个导风叶片在闭合时导风叶片容易出现排布不整齐,相邻的导风叶片之间在接触时容易存在缝隙,因此在出风时容易出现噪音和凝露问题,并且多个导风叶片同时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111,多个导风叶片之间动作的一致性较差,可能会造成在导风叶片转动时空调器室内机出现震动的问题;而本申请中采用整体式散风板15,将散风孔152设置在散风板15上,由于散风板15为一整体式结构,并且散风板15并不是设置在出风口111的位置,因此散风板15在关闭所述出风口111时,散风板15与出风口111之间形成一个紧密贴合的密封面,能够避免导风叶片之间出现缝隙或者导风叶片与出风口111的边缘存在缝隙而导致的出风噪音和凝露问题,并且整体式的散风板15仅仅需要一个驱动机构,就能够驱动散风板15转动,驱动结构更加简单,进而使整个空调器室内机的结构更加精简。
如图1至图5所示,本申请中的空调器室内机为双贯流空调器室内机,包括机身壳体1、驱动装置14、风道组件和散风板15,所述机身壳体1为方形壳体,所述机身壳体1包括前面板11和背板12,所述前面板11和所述背板12相连形成容纳腔13,所述驱动装置14、风道组件均设于所述容纳腔13内,如图4所示,所述风道组件内形成两个气流通道135,每个所述气流通道135内均设有一个贯流风轮134,同时每个气流通道135均与一个出风口111相连,即所述空调器室内机的机身壳体1上设有两个出风口111,两个所述出风口111设置在所述前面板11的上端,同时在所述前面板11的中部沿所述前面板11的长度方向设有外观面板112,两个所述出风口111分别位于所述外观面板112的两侧,对应的所述散风板15也设有两块,同时两块所述散风板15的尺寸均大于对应的出风口111的尺寸,散风板15的边缘区域与设置出风口111处的前面板11之间形成一个紧密贴合的密封面,这样散风板15在关闭所述出风口111时与出风口111之间不会出现缝隙,并且在密封面上即在所述前面板11或所述散风板15与前面板11的密封连接处还可以设置有密封消音层,来进一步减小散风板15与出风口111之间的缝隙,增加散风板15关闭出风口111时的密封效果,这样能够散风板15出风口111避免出现在出风模式时气流通过缝隙排出而造成的噪音。
这样所述散风板15能够在驱动装置14的驱动下横向移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111,具体地,如图2、图5、图6和图7所示,在选择常规出风模式时,所述驱动装置14驱动两块所述散风板15向中间移动进入所诉容纳腔13内,使气流通道135内的气体直接通过对应的出风口111排出,如图4所示,每个所述出风口111处均设有横向导风组件和/或纵向导风组件,所述横向导风组件包括多个通过连杆连接的横向导风叶片137,所述纵向导风组件包括多个通过连杆连接的纵向导风叶片138,然后通过电机带动多个横向导风也偏或纵向导风叶片138同步转动,通过设置横向导风叶片137和/或纵向导风叶片138能够调整出风的风速、出风方向和出风的均匀性;如图2所示,所述出风口111处还设有出风格栅121,通过设置出风格栅121能够进一步地调整出风口111的出风的风速、出风方向和出风的均匀性。
如图1、图3和图5所示选择微风出风模式时,驱动装置14驱动两块散风板15分别向两侧转动,使两块散风板15分别关闭对应的出风口111,所述散风板15上设有多个散风孔152,由于散风孔152的尺寸很小,气流通道135内吹出的气流通过散风板15上的散风孔152时被散风孔152疏散成众多细微的气丝向室内蔓延,大大降低了风速和出风声音,用户不需要被冷风或者热风直接吹在身上就能够感受到房间内的凉感或暖意,用户感觉更加舒服,使用体验更好。
优选地,如4所示,所述风道组件蜗壳件132和蜗舌133,所述蜗壳件132和蜗舌133之间形成所述气流通道135,所述贯流风轮134设置在气流通道135内远离出风口111的一端,所述蜗壳件132包括蜗壳本体和设于所述蜗壳本体后部的后盖件,所述蜗壳本体与所述蜗舌133之间形成气流通道135,具体地,所述蜗舌133设有两个,两个蜗舌133相对于所述蜗壳件132对称设置,其中所述壳体内还设有电机盖用于保护设于风道组件内的贯流风轮134和驱动电机141等部件。
所述容纳腔13内还设有换热器131,所述换热器131设置在气流通道135远离所述出风口111的一端,且所述换热器131固定在背板12上的进风口处,所述进风口处还设有进风格栅136,通过进风格栅136来调整进风的风速和进风方向,
如图5至图9所示,所述驱动装置14包括传动齿轮145、滑动板、滑杆143、导向槽144和固定在所述前面板11内侧的驱动电机141,所述滑杆143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连接一个所述滑动板,所述滑动板上设有倾斜的滑槽1421,所述散风板15上设有与所述滑槽1421配合的滑柱151,所述驱动电机141的输出轴与所述传动齿轮145相连,所述传动齿轮145与所述滑杆143上的齿条1431啮合,所述导向槽144固定在所述前面板11内侧,所述滑杆143在所述导向槽144内上下滑动,通过驱动电机141和传动齿轮145来带动设有齿条1431的连杆上下移动,进而使滑柱151在滑动板上的滑槽1421内滑动,带动与滑柱151相连的散风板15横向移动来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111。其中如图9所示,所述外观面板112的内侧固定有电机座1121,所述驱动电机141安装在所述电机座1121上,其中所述电机座1121和所述导向槽144可以是固定在前面板11上也可以是固定在外观面板112的内侧。
优选地,如图17所示所述散风板15上的所述散风孔152为长条形孔,所述长条形孔在所述散风板15上横向设置,多个所述长条形通孔在所述散风孔152上均匀分布;这样使得整个散风孔152的表面形状更加整齐,外观更好;另外,每个所述长条形通孔的面积在10-100mm2,可选地,长条形通孔的面积为30、35、50或60mm2,这样既能够使经过长条形通孔的气流被分解成细微的气丝,进入室内的气流不会被用户感受到,又能够满足送风量的需求,优选地,在所述长条形通孔的面积为50mm2时其出风效果最好。
如图14和图15所示,当所述散风孔152为长条形孔时,在直吹出风的时候,气流经过所述长条形孔时出风的方向不变,直接通过出风口111向外侧出风;如图15所示,在斜着出风时,气流斜着进入长条形孔内,在进过长条形孔后斜着从向外侧送风,送风范围更广、送风效果更好,同时直吹或者斜着出风的控制更准确,送风更加均匀;并且多个所述散风孔152的面积之和占所述散风孔152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能够使送风量满足需求,所述散风孔152的总面积之和为散风孔152总面积的80%以上,这样在实现无风感送风的同时,也能够满足送风风量的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6所示,所述散风孔152上的长条形孔也可以是纵向设置的,且多个所述长条形通孔在所述散风板15上均匀分布;这样使得整个散风板15112的表面形状更加整齐,外观更好。
如图1、图3和图5至图9所示,所述散风孔152为设于所述散风板15散风孔152的圆形通孔,多个所述圆孔在所述散风孔152上均匀分布;这样使得整个散风孔152的表面形状更加整齐,外观更好;另外,每个所述圆孔的面积在10-100mm2,优选地,圆孔的面积为30、35、50或60mm2,这样既能够使经过圆孔的气流被分解成细微的气丝,进入室内的气流不会被用户感受到,又能够满足送风量的需求,优选地,在所述圆孔的面积为50mm2时其出风效果最好。
如图12所示,当所述散风孔152为圆孔且直吹风时,气流经过所述圆孔时出风的方向不变直接通过所述圆孔向外侧送风,如图13所示,在所述散风孔152为圆孔且斜着出风时,气流倾斜着进入圆孔内,在圆孔内气流的方向发生改变,由倾斜的出风方向变成直吹风,送风效果更好,同时直吹或者斜着出风的控制更准确;另外多个所述散风孔152的面积之和占所述散风板15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能够使送风量满足需求,具体地,所述散风孔152的总面积之和为散风板15总面积的80%以上,这样在实现无风感送风的同时,也能够满足送风风量的需求。
当然所述散风孔152上的散风孔152还可以设置成其他形式,如所述散风孔152为三角形通孔、方形通孔、长条形通孔或者其他不规则形状的通孔,只要所述散风孔152的面积在10-100mm2范围内,即能够满足将经过散风孔152的气流疏散成气丝来向室内舒适送风的需求,同样能够实现本申请的目的,其宗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其中图9是常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1即没有使用设有散风孔1521121的散风板15112的立式空调器室内机1的出风示意图,图10是采用设有散风孔1521121的散风板15112的示意图,在图9和图10中箭头线长表示的是风速大小,由图9和图10对比可知,不设有散风板15112的空调器在出风时,其出风的风速呈阶梯状分布,出风口111111各个位置的出风速度不均匀,且出风速度更大,出风效果较差;而图10中在使用设有散风孔1521121的散风板15112时,出风时风速更加均匀、风速更小、出风效果更好,风吹到人体上的感觉更加轻微,用户使用更加舒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其工作流程如图18所示,首先空调器室内机可根据检测到的控制信号选择制热模式或制冷模式;空调器室内机可以根据控制信号选择常规出风模式或者无风感出风模式,这样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方式更加多样,可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在需要快速改变室内温度时,可选择常规出风模式,由于常规出风模式下出风口111时完全打开的,因此出风量较为充足,能够迅速的改变室内温度,同时在常规出风模式时,通过与控制器连接的温度传感器来检测室内温度T1,同时将T1与预设的温度值进行对比判断,在室内温度T1快速调节至预设的温度范围时,控制空调器室内机自动切换至微风出风状态,这样空调器室内机的出风状态的切换更加智能化,不必使用者经常对空调器的出风状态进行调节,空调器室内机的的使用更加便捷;当然,如果使用者需要空调器室内机一直处于常规出风状态时,也可以通过对控制面板进行设定,这样在室内温度达到预定的温度范围时,空调器室内仍然进行常规出风,不自动对出风状态进行切换;另外,在微风送状态时,通过与控制器连接的温度传感器来检测室内温度T2,同时将T2与预设的温度值进行对比判断,在室内温度T2快速调节至预设的温度范围时,控制风道组件内的风机减速。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室内机包括驱动装置、风道组件、散风板和方形的机身壳体,所述风道组件内形成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内设有贯流风轮,所述机身壳体上设有与所述气流通道连通的出风口,所述散风板能够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横向移动来打开关闭所述出风口,所述散风板上设有微型的散风孔,由于散风孔的尺寸很小,气流通道内吹出的气流通过散风板上的散风孔时被散风孔疏散成众多细微的气丝向室内蔓延,大大降低了风速和出风声音,用户不需要被冷风或者热风直接吹在身上就能够感受到房间内的凉感或暖意,用户感觉更加舒服,使用体验更好。另外,散风板作为一个整体结构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做圆弧转动至出风口时能够完全封堵住所述出风口,这样所述散风板与出风口的上下边框不会出现缝隙,能够避免出现在出风模式时,气流通过缝隙而造成的噪音,同时由于散风板并不是设置在出风口处通过转轴在出风口处绕转轴转动来打开或关闭出风口的,因此能够避免在散风板与转轴处出现凝露问题,并且也解决了散风板或散风叶片排列不整齐、容易出现缝隙而导致的噪音凝露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装置(14)、风道组件、散风板(15)和方形的机身壳体(1),所述机身壳体(1)内部形成容纳腔(13),所述风道组件和所述驱动装置(14)均设于所述容纳腔(13)内,所述风道组件内形成气流通道(135),所述气流通道(135)内设有贯流风轮(134),所述机身壳体(1)的上端设有出风口(111),所述出风口(111)与所述气流通道(135)连通,所述散风板(15)能够在驱动装置(14)的驱动下横向移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111),所述散风板(15)上设有多个散风孔(15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组件内形成两个气流通道(135),每个所述气流通道(135)内均设有一个贯流风轮(134),每个所述气流通道(135)均与一个所述出风口(111)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身壳体(1)包括前面板(11)和背板(12),所述出风口(111)设置在所述前面板(11)上端,沿所述前面板(11)的长度方向设有外观面板(112),两个所述出风口(111)分别位于所述外观面板(112)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14)包括传动齿轮(145)、滑动板(142)、滑杆(143)、导向槽(144)和固定在所述前面板(11)内侧的驱动电机(141),所述滑杆(143)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连接一个所述滑动板(142),所述滑动板(142)上设有倾斜的滑槽(1421),所述散风板(15)上设有与所述滑槽(1421)配合的滑柱(151),所述驱动电机(141)的输出轴与所述传动齿轮(145)相连,所述传动齿轮(145)与所述滑杆(143)上的齿条(1431)啮合,所述导向槽(144)固定在所述前面板(11)内侧,所述滑杆(143)在所述导向槽(144)内上下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观面板(112)的内侧固定有电机座(1121),所述驱动电机(141)安装在所述电机座(1121)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组件包括蜗壳件(132)和蜗舌(133),所述蜗壳件(132)和蜗舌(133)之间形成所述气流通道(135),所述贯流风轮(134)设置在气流通道(135)内远离出风口(111)的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还包括设于容纳腔(13)内的换热器(131),所述换热器(131)固定在所述背板(12)上,所述背板(12)上设有与气流通道(135)连通的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处设有进风格栅(136)。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111)处设有横向导风组件和/或纵向导风组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散风孔(152)的面积均为10-100mm2,多个所述散风孔(152)的面积之和占所述散风板(15)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散风孔(152)为长条形通孔,多个所述长条形通孔在所述散风区上均匀分布。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散风孔(152)为圆形通孔,多个所述圆形通孔在所述散风区上均匀分布。
CN201621025064.8U 2016-08-31 2016-08-31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Active CN2060732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25064.8U CN206073276U (zh) 2016-08-31 2016-08-31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25064.8U CN206073276U (zh) 2016-08-31 2016-08-31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073276U true CN206073276U (zh) 2017-04-05

Family

ID=584359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025064.8U Active CN206073276U (zh) 2016-08-31 2016-08-31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07327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22525A (zh) * 2016-08-31 2017-01-11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22525A (zh) * 2016-08-31 2017-01-11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23120B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控制方法
CN205957422U (zh) 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05807644U (zh) 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6152290A (zh) 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05878340U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CN106247586A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06073280U (zh) 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CN106152463A (zh) 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06073277U (zh) 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CN206247479U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CN106225078A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6152464A (zh) 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6369797B (zh) 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6403228A (zh) 一种空调出风装置、空调器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7559949A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CN206145793U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CN206145792U (zh) 一种空调出风装置和空调器室内机
CN106152465A (zh) 一种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06073351U (zh) 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206055775U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CN20714654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6073276U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CN106287969B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06145794U (zh) 一种立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6225077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