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053398U - 砌体结构历史建筑抗震加固结构 - Google Patents
砌体结构历史建筑抗震加固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053398U CN206053398U CN201621039355.2U CN201621039355U CN206053398U CN 206053398 U CN206053398 U CN 206053398U CN 201621039355 U CN201621039355 U CN 201621039355U CN 206053398 U CN206053398 U CN 20605339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eel
- vertical angle
- angle steel
- wall
- horizontal corn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Working Measures On Existing Buildind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砌体结构历史建筑抗震加固结构,它涉及建筑加固技术领域。外墙处的屋架下弦楼面木格栅底部单侧安装有水平角钢,内墙处的屋架下弦楼面木格栅底部双侧安装有水平角钢,外墙的墙角处单侧设置有竖向角钢,内墙的墙角处双侧设置有竖向角钢,竖向角钢、水平角钢均通过锚栓锚入砖墙内,所述的竖向角钢、水平角钢与加固的墙体紧贴设置,外墙、内墙的墙体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加固,加固砂浆采用聚合物砂浆;钢筋网片与竖向角钢及水平角钢焊接,水平角钢与竖向角钢在交接处焊接固定。本实用新型能够在提高砌体结构历史建筑抗震性能的同时兼顾保护要求,实用性强,易于推广使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建筑加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砌体结构历史建筑抗震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情况下,砌体结构历史建筑楼屋面多数采用木结构,少数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这些建筑在设计之初均未考虑抗震因素,缺少圈梁、构造柱等抗震构造措施,缺少圈梁及构造柱的砌体结构历史建筑抗震性能较差,而传统加固方法多采用增设钢筋混凝土圈梁及构造柱,通过外加钢筋混凝土圈梁及构造柱能够提高此类历史建筑的抗震性能,但由于新增构件凸出墙面,凸出墙面,必然影响建筑外观或室内装饰,与历史建筑的保护要求有所冲突,基于此,设计一种新型的砌体结构历史建筑抗震加固结构还是很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砌体结构历史建筑抗震加固结构,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够在提高砌体结构历史建筑抗震性能的同时兼顾保护要求,实用性强,易于推广使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砌体结构历史建筑抗震加固结构,包括竖向角钢、水平角钢、锚栓,外墙处的屋架下弦楼面木格栅底部单侧安装有水平角钢,内墙处的屋架下弦楼面木格栅底部双侧安装有水平角钢,外墙的墙角处单侧设置有竖向角钢,内墙的墙角处双侧设置有竖向角钢,竖向角钢、水平角钢均通过锚栓锚入砖墙内,所述的竖向角钢、水平角钢与加固的墙体紧贴设置,外墙、内墙的墙体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加固,加固砂浆采用聚合物砂浆;钢筋网片与竖向角钢及水平角钢焊接,水平角钢与竖向角钢在交接处焊接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的锚栓的锚固深度不小于240mm,锚栓均采用M12@600锚栓。
作为优选,所述的内墙双侧设置的竖向角钢通过锚栓对穿锚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适用于砌体结构历史建筑的抗震加固,在不违背保护要求的前提下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建筑的抗震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外墙加固节点的剖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墙加固节点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外墙单墙角加固节点的平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外墙双墙角加固节点的平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内墙双墙角加固节点的平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内墙四墙角加固节点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照图1-6,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砌体结构历史建筑抗震加固结构,包括竖向角钢1、水平角钢2、锚栓3,外墙4处的屋架下弦楼面木格栅5底部单侧安装有水平角钢2,内墙6处的屋架下弦楼面木格栅5底部双侧安装有水平角钢2,外墙4的墙角处单侧设置有竖向角钢1,内墙6的墙角处双侧设置有竖向角钢1,竖向角钢1、水平角钢2均通过锚栓3锚入砖墙内。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构造做法如下:在外墙4或内墙6的墙角,一般在其阴角处增设竖向角钢1代替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在木格栅底部或钢筋混凝土楼板底部增设水平角钢2代替钢筋混凝土圈梁,为兼顾保护要求,外墙4单侧设置加固,内墙6双侧设置加固,双侧设置的角钢采用对穿锚栓锚固,竖向角钢1、水平角钢2均采用M12@600锚栓3锚入砖墙内,锚栓3的锚固深度不小于240mm。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抗震加固与钢筋网水泥砂浆加固墙体结合进行,为了保证此做法能最大限度提高砌体结构抗震性能,墙体加固前必须对开裂墙体进行压力灌浆法或其它方法加固处理,所述的竖向角钢1、水平角钢2应与加固的墙体紧贴设置,如墙体不平,需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加固,加固砂浆宜采用聚合物砂浆,采用聚合物砂浆修补平整后再安装角钢,钢筋网片7必须与增设的竖向角钢1及水平角钢2焊接,同时水平角钢2与竖向角钢1应在交接处焊接。
本具体实施方式相较于传统加固技术,能够在提高砌体结构历史建筑抗震性能的同时兼顾保护要求,实用性强,操作简单,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4)
1.砌体结构历史建筑抗震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竖向角钢(1)、水平角钢(2)、锚栓(3),外墙(4)处的屋架下弦楼面木格栅(5)底部单侧安装有水平角钢(2),内墙(6)处的屋架下弦楼面木格栅(5)底部双侧安装有水平角钢(2),外墙(4)的墙角处单侧设置有竖向角钢(1),内墙(6)的墙角处双侧设置有竖向角钢(1),竖向角钢(1)、水平角钢(2)均通过锚栓(3)锚入砖墙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砌体结构历史建筑抗震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锚栓(3)的锚固深度不小于24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砌体结构历史建筑抗震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墙(6)双侧设置的竖向角钢(1)通过锚栓(3)对穿锚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砌体结构历史建筑抗震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竖向角钢(1)、水平角钢(2)与加固的墙体紧贴设置,外墙(4)、内墙(6)的墙体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加固,加固砂浆采用聚合物砂浆;钢筋网片(7)与竖向角钢(1)及水平角钢(2)焊接,水平角钢(2)与竖向角钢(1)在交接处焊接固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039355.2U CN206053398U (zh) | 2016-09-06 | 2016-09-06 | 砌体结构历史建筑抗震加固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039355.2U CN206053398U (zh) | 2016-09-06 | 2016-09-06 | 砌体结构历史建筑抗震加固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053398U true CN206053398U (zh) | 2017-03-29 |
Family
ID=58371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039355.2U Active CN206053398U (zh) | 2016-09-06 | 2016-09-06 | 砌体结构历史建筑抗震加固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05339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Z308319B6 (cs) * | 2018-11-07 | 2020-05-06 | ÄŚeskĂ© vysokĂ© uÄŤenĂ technickĂ© v Praze | Zařízení pro zabezpečení zděných valených kleneb |
-
2016
- 2016-09-06 CN CN201621039355.2U patent/CN20605339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Z308319B6 (cs) * | 2018-11-07 | 2020-05-06 | ÄŚeskĂ© vysokĂ© uÄŤenĂ technickĂ© v Praze | Zařízení pro zabezpečení zděných valených kleneb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678258B (zh) | 大跨度半球形钢筋混凝土穹顶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3104094B (zh) | 一种格构轻钢房屋的施工方法 | |
CN206016309U (zh) | 一种整体装配式建筑系统 | |
CN206174146U (zh) | 一种装配式建筑的装配节点 | |
CN105649360A (zh) | 一种整体装配式建筑系统及安装方法 | |
CN105089178B (zh) | 一种预制型钢混凝土剪力墙预拼结构装配式建筑 | |
CN204531076U (zh) | 轻钢格构现浇泡沫混凝土复合墙体 | |
CN104790681B (zh) | 一种防止墙体面外失稳造成砌体结构房屋震害倒塌的装置 | |
CN208934197U (zh) | 钢框架外挂填充墙结构体系和装配式填充墙板 | |
CN105804292A (zh) | 一种绿色节能一体化现浇轻质混凝土墙体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5003020A (zh) | 一种陶粒混凝土金属网架轻质墙板及其拼接结构 | |
CN208934190U (zh) | 一种装配式钢框架填充墙结构体系 | |
CN106894538A (zh) | 填充墙与主体结构混凝土整体成型方法 | |
CN204571343U (zh) | 一种砌体结构房屋防震的装置 | |
CN106284999A (zh) | 装配式建筑陶粒混凝土内隔墙条板安装工艺 | |
CN104234302A (zh) | 一种带边框网架自保温的预制外墙板 | |
CN208534081U (zh) | 一种老建筑构造柱的改造结构 | |
CN206053398U (zh) | 砌体结构历史建筑抗震加固结构 | |
CN204919968U (zh) | 一种陶粒混凝土金属网架轻质墙板 | |
CN101886470B (zh) | 清水混凝土密肋梁施工方法 | |
CN204876313U (zh) | 一种带网架夹心轻质隔墙板 | |
CN204174826U (zh) | 一种带边框网架自保温的预制外墙板 | |
CN209040348U (zh) | 一种带肋的装配式双钢板组合剪力墙结构 | |
CN104763158A (zh) | 榫接式轻集料连锁砌块施工方法 | |
CN206205139U (zh) | 一种预制复合结构女儿墙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200438 room 414A2, No. 69 Jin Xi Road, Shanghai, Yangpu District, China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Metropolitan Regeneration Industr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0438 room 414A2, No. 69 Jin Xi Road, Shanghai, Yangpu District, China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Ding Chuang Architectural Design Co., 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