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045913U - 连续分散纳米材料的设备 - Google Patents
连续分散纳米材料的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045913U CN206045913U CN201620665933.7U CN201620665933U CN206045913U CN 206045913 U CN206045913 U CN 206045913U CN 201620665933 U CN201620665933 U CN 201620665933U CN 206045913 U CN206045913 U CN 20604591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ano material
- process tank
- equipment
- coolant
- disper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lloid Chemistry (AREA)
-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And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续分散纳米材料的设备,属于物料分散技术领域。该设备包括:处理罐,其上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超声装置,固定于所述处理罐上,且该超声装置的超声探头位于所述处理罐内;以及冷却套,包覆于所述处理罐的外壁,其内设有冷却剂通道,且该冷却套上设有冷却剂入口和冷却剂出口。该设备提高了分散效果,并且可以连续生产分散的纳米材料,解决了分散纳米材料效率过低的问题,能够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料分散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连续分散纳米材料的设备。
背景技术
纳米级结构材料简称为纳米材料(nanometer material),是指其结构单元的尺寸介于1纳米~100纳米范围之间。由于纳米材料尺寸极小,表面积特大,在表面无序排列的原子分数远远大于晶态材料表面原子所占的百分数,导致了纳米材料具有传统固体所不具备的许多特殊基本性质,如:体积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和介电限域效应等,从而使纳米材料具有微波吸收性能、高表面活性、强氧化性、超顺磁性及吸收光谱表现明显的蓝移或红移现象等特性。除上述的基本特性,纳米材料还具有特殊的光学性质、磁性质、导热性质、导电性质、催化性质、光催化性质、光电化学性质、化学反应性质、化学反应动力学性质等,以及特殊的物理机械性质,往往不同于该物质在整体状态时所表现的性质。
例如,目前最热门的纳米材料莫过于碳纳米管,它自身的独特性能决定了它在高新技术的诸多领域有着诱人的应用前景。碳纳米管是由石墨碳原子层卷曲而成的形如空心圆柱状的“笼形管”。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如碳纳米管是目前可制备出的具有最高比强度的材料。碳纳米管的硬度与金刚石相当,却拥有良好的柔韧性,可以拉伸。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由于碳纳米管的结构与石墨的片层结构相同,所以具有很好的电学性能,是很好的一维量子导线,其轴向热交换性能很好,而径向热交换性能很差,是理想的各向异性热导材料。碳纳米管的各种优异性能使其在超级电容器、复合材料、电磁屏蔽材料、锂电子电池、场发射、催化剂载体、新型电子探针、仿生肌肉、传感器等领域都有用武之地,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但是,碳纳米管的分散问题是制约着碳纳米管材料发展的关键所在。由于纳米材料很容易发生团聚,团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1)纳米材料的尺寸比较小,存在较强的范德华力;(2)一维的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长径比,容易产生缠绕现象;(3)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引起的高表面活化能。在 实际应用过程中,其团聚形态往往会破坏个纳米材料所表现出的优异的力学、磁性、光学、导热、电学的特性,从而限制了纳米材料的应用。要发挥纳米材料优异性能使其广泛应用,如何均匀分散纳米材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分散纳米材料的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物理法分散有:研磨与搅拌分散、球磨分散、超声波分散、干燥分散、高能分散(紫外线、等离子体射线、微波等)。化学分散有:表面化学修饰、分散剂分散。
但目前分散碳纳米管等纳米材料的效率过低,还处于实验室阶段,满足不了工业化生产所需的分散纳米材料。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连续分散纳米材料的设备,采用该设备,能够高效快速对纳米材料进行分散,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求。
一种连续分散纳米材料的设备,包括:
处理罐,其上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
超声装置,固定于所述处理罐上,且该超声装置的超声探头位于所述处理罐内;以及
冷却套,包覆于所述处理罐的外壁,其内设有冷却剂通道,且该冷却套上设有冷却剂入口和冷却剂出口。
上述设备连续分散纳米材料的原理步骤如下:
首先,将纳米材料与分散剂在溶剂中混合均匀,得到分散溶液。再将冷却剂从所述冷却剂入口处泵入冷却套内,使其流经所述处理罐外壁后由冷却剂出口流出,保持冷却剂的循环流动。
然后,利用液体泵使上述分散溶液从上述处理罐的进料口进入所述分散设备内,并在该分散溶液在处理罐内由进料口向出料口流动的过程中,以超声装置和冷却套对该分散溶液同时进行超声和冷却处理。
最后,经上述超声和冷却处理后的分散溶液由出料口流出,即得经分散的纳米材料分散液。
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本发明人发现,对纳米材料进行分散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使纳米材料升温,而由于纳米材料尺寸小,在溶液中可以看成做布朗运动,温度越高,液体分子的运动越剧烈,分子撞击纳米颗粒时的撞击力越 大,因而同一瞬间来自各个不同方向的液体分子对纳米颗粒撞击力越大,纳米颗粒的运动状态改变越快,纳米颗粒相互撞击力越大,撞击导致纳米材料团聚。颗粒越小,颗粒的表面积越小,同一瞬间,撞击颗粒的液体分子数越少,而同一瞬间撞击的分子数越少,其合力越不平衡,又由于颗粒越小,其质量越小,因而颗粒的加速度越大,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故纳米颗粒越小,团聚现象越明显。
在上述理论基础上,本发明人采用上述设备,以物理法与化学法相结合的方式对纳米材料进行分散,同时使用超声分散与分散剂分散综合分散处理,通过冷却的方式带走超声处理产生的热量,克服了纳米材料因温度过高产生团聚现象,提高了分散效率。并且使含有纳米材料和分散剂的分散溶液连续不断的进入分散设备中,并连续不断的流出,可以连续生产分散的纳米材料,解决了分散纳米材料效率过低的问题,能够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设备包括至少两个处理罐,以及与该至少两个处理罐相匹配的超声装置和冷却套,至少两个所述处理罐通过串联的方式连通。即通过一个处理罐的出料口与另一个处理罐的进料口连通的方式串联。
通过多个处理罐串联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该设备的分散效率,特别适用于一些单个设备难以达到较好分散效果的纳米材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两个所述冷却套通过串联的方式连通。即通过一个冷却套的冷却剂出口与另一个冷却套的冷却剂入口连通的方式串联。可以理解的,可根据具体效果选择是否将冷却套串联,如对冷却效果要求并不非常高,可将冷却套串联,从而节约能源,降低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超声探头为棒状,该超声探头由所述处理罐顶部伸入至所述处理罐下部。以棒状超声探头伸入至处理罐内,使分散溶液能够更好的接受该超声探头发出的超声波,达到更佳的分散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料口设于所述处理罐底部,所述出料口设于所述处理罐上部。
将分散溶液从处理罐的底部泵入,上部流出,能够使分散溶液匀速通过处理罐,有足够的停留时间,能够得以完全分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剂入口设于所述冷却套下部,所述冷却剂出口设于所述冷却套上部。使冷却剂的流动方向与分散溶液的流动方向一致,确保冷却剂能够及时将超声分散产生的热量带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设备还包括沉降设备,所述沉降设备设有容纳纳米材料分散液的容纳腔和供纳米材料分散液流出的沉降出口,所述出料口通过沉降管路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通过上述沉降设备的使用,使纳米材料分散液从所述出料口出来后,即流到沉降设备内,分散液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颗粒状的纳米材料下沉到沉降设备底部,分散好的纳米材料分散液从沉降出口流出,即可得到分散均匀且无大颗粒的纳米分散液。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沉降出口设于所述沉降设备上部或顶部。能够在容纳腔体积一定时,提高纳米材料分散液在该沉降设备内的沉降时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沉降管路在所述容纳腔内的开口位于所述容纳腔的下部或底部。能够在容纳腔体积一定时,提高纳米材料分散液在该沉降设备内的沉降时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设备包括至少两个处理罐,所述沉降管路与串联在末端的所述处理罐的出料口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连续分散纳米材料的设备,将超声装置和冷却套与处理罐结合,在进行纳米材料分散的过程中,通过冷却的方式带走超声处理产生的热量,克服了纳米材料因温度过高产生团聚现象,提高了分散效率。并且通过该设备巧妙的设计,能够使含有纳米材料和分散剂的分散溶液连续不断的进入分散设备中,并连续不断的流出,可以连续生产分散的纳米材料,解决了分散纳米材料效率过低的问题,能够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求。
并且,该设备还通过沉降设备的使用,进一步提高纳米材料的分散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连续分散纳米材料的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3中连续分散纳米材料的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4中连续分散纳米材料的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5中连续分散纳米材料的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中经分散的纳米二氧化钛溶液的粒径分布图;
图6为实施例2中经分散的碳纳米管溶液的粒径分布图;
图7为实施例3中经分散的纳米二氧化钛溶液的粒径分布图。
其中:100.处理罐;110.进料口;120.出料口;200.超声装置;210.超声探头;300.冷却套;310.冷却剂入口;320.冷却剂出口;400.沉降设备;410.沉降出口;420.沉降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通”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通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连续分散纳米材料的设备如下:
一种连续分散纳米材料的设备,如图1所示,包括:处理罐100,超声装置200,以及冷却套300。
所述处理罐100上设有进料口110和出料口120。
所述超声装置200固定于所述处理罐100上,且该超声装置200的超声探头210位于所述处理罐100内。
所述冷却套300包覆于所述处理罐100的外壁,其内设有冷却剂通道,且该冷却套上设有冷却剂入口310和冷却剂出口32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一些纳米材料难以分散,可将设备设为包括至少两个处理罐,以及与该至少两个处理罐相匹配的超声装置和冷却套,至少两个所述处理罐通过串联的方式连通。即通过一个处理罐的出料口与另一个处理罐的进料口连通的方式串联,如图2所示。通过上述串联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该设备的分散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对冷却效果要求并不非常高,可将冷却套串联,即使至少两个所述冷却套通过串联的方式连通。即通过一个冷却套的冷却剂出 口与另一个冷却套的冷却剂入口连通的方式串联,如图3所示。从而具有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的优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超声探头210为棒状,该超声探头210由所述处理罐100顶部伸入至所述处理罐100下部。可以理解的,也可采用其它形式的超声探头和安装方式,仅需使处理罐中的分散溶液得到超声处理即可。但是,以棒状超声探头伸入至处理罐内,可使分散溶液能够更好的接受该超声探头发出的超声波,达到更佳的分散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料口110设于所述处理罐100底部,所述出料口120设于所述处理罐100上部;所述冷却剂入口310设于所述冷却套300下部,所述冷却剂出口320设于所述冷却套300上部。可以理解的,也可采用其它方式设置进料口、出料口和冷却剂入口、冷却剂出口,仅需使分散溶液能够在处理罐内流动并接受超声和冷却处理即可,同样的,仅需使冷却剂在冷却套内流动达到冷却分散溶液的作用即可。但是,将分散溶液从处理罐的底部泵入,上部流出,能够使分散溶液匀速通过处理罐,有足够的停留时间,能够得以完全分散。并使冷却剂的流动方向与分散溶液的流动方向一致,确保冷却剂能够及时将超声分散产生的热量带走。
本发明人发现,如需进一步提高纳米材料的分散效果,还可在该设备中设置沉降设备,该设备中还包括沉降设备400,所述沉降设备400设有容纳纳米材料分散液的容纳腔和供纳米材料分散液流出的沉降出口410,所述出料口120通过沉降管路420与所述容纳腔连通,如图4所示。
进而利用该沉降设备400,使纳米材料分散液从所述出料口120出来后,即流到沉降设备400内,分散液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颗粒状的纳米材料下沉到沉降设备底部,分散好的纳米材料分散液从沉降出口410流出,即可得到分散均匀且无大颗粒的纳米分散液。
可以理解的,在容纳腔体积一定时,如需提高纳米材料分散液在该沉降设备内的沉降时间,可将所述沉降出口设于所述沉降设备上部或顶部,和/或将所述沉降管路在所述容纳腔内的开口位于所述容纳腔的下部或底部。
实施例1
一种连续分散纳米材料的设备,包括:处理罐100,超声装置200,以及冷却套300。
所述处理罐100上设有进料口110和出料口12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料口110设于所述处理罐100底部,所述出料口120设于所述处理罐100上部。该处理罐100的容积为20L。
所述超声装置200固定于所述处理罐100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超声探头210为棒状,该超声探头210由所述处理罐100顶部伸入至所述处理罐100下部。
所述冷却套300包覆于所述处理罐100的外壁,其内设有冷却剂通道,且该冷却套300上设有冷却剂入口310和冷却剂出口32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剂入口310设于所述冷却套300下部,所述冷却剂出口320设于所述冷却套300上部。
一种连续分散纳米材料的方法,采用本实施例的设备,包括以下步骤:
一、材料准备。
配制好10L,浓度为0.01mol/L的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X-100)水溶液,将纳米二氧化钛(粒径约为1μm-20μm)加入,使纳米二氧化钛的浓度为5g/L,搅拌均匀,得到分散溶液。
二、分散。
1、通冷却剂。
使用冰水混合物为冷却剂,利用泵将冷却剂输送入冷却剂进口,直至冷却剂从冷却剂出口流出。
可以理解的,冷却剂可以选用0℃的水,液氮等温度较低的液体或气体,优选的,通过冷却使分散溶液的温度保持在0℃左右,具有较好的分散效果
2、进料。
使用计量泵将上述混合均匀的分散溶液按1000ml/min的进料速度输送至进料口,当处理罐内的液位上升淹没棒状的超声探头后,开启超声(超声功率为2.0Kw),经过一段时间后,分散溶液从出料口流出,即可得到经分散的纳米二氧化钛溶液。
上述10L纳米二氧化钛溶液分散共用时10min,用此方法推算假如一直连续生产纳米二氧化钛分散液,单个设备生产速度大概为60L/h。
随机从上述得到的经分散的纳米二氧化钛溶液中取出样品,按照激光粒度分析方法,使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量其粒度,结果如图1所示。
结果显示,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量溶液颗粒的平均粒径为254.0nm,可以判 断纳米二氧化钛已经分散。
实施例2
一种连续分散纳米材料的方法,采用实施例1的设备,包括以下步骤:
一、材料准备。
配制好10L,浓度为0.05mol/L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水溶液,将碳纳米管(粒径约为1μm-20μm)加入,使碳纳米管的浓度为2g/L,搅拌均匀,得到分散溶液。
二、分散。
1、通冷却剂。
使用冰水混合物为冷却剂,利用泵将冷却剂输送入冷却剂进口,直至冷却剂从冷却剂出口流出。
2、进料。
使用计量泵将上述混合均匀的分散溶液按400ml/min的进料速度输送至进料口,当处理罐内的液位上升淹没棒状的超声探头后,开启超声(超声功率为2KW),经过一段时间后,分散溶液从出料口流出,即可得到经分散的纳米二氧化钛溶液。
上述10L纳米二氧化钛溶液分散共用时27min,用此方法推算假如一直连续生产碳纳米管分散液,单个设备生产速度大概为20L/h。
随机从上述得到的经分散的碳纳米管溶液中取出样品,按照激光粒度分析方法,使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量其粒度,结果如图2所示。
结果显示,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量溶液颗粒的平均粒径为254.0nm,可以判断碳纳米管已经分散。
实施例3
一种连续分散纳米材料的设备,如图2所示,与实施例1中所用的设备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该设备包括两个处理罐,以及与该两个处理罐相匹配的超声装置和冷却套,两个处理罐通过一个处理罐的出料口与另一个处理罐的进料口连通的方式串联。通过上述串联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该设备的分散效率。
一、材料准备。
配制好10L,浓度为0.01mol/L的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X-100)水溶液,将纳米二氧化钛(粒径约为1μm-20μm)加入,使纳米二氧化钛的浓度为10g/L,搅拌均匀,得到分散溶液。
二、分散。
1、通冷却剂。
使用冰水混合物为冷却剂,利用泵将冷却剂输送入冷却剂进口,直至冷却剂从冷却剂出口流出。
可以理解的,冷却剂可以选用0℃的水,液氮等温度较低的液体或气体,优选的,通过冷却使分散溶液的温度保持在0℃左右,具有较好的分散效果
2、进料。
使用计量泵将上述混合均匀的分散溶液按2000ml/min的进料速度输送至进料口,当处理罐内的液位上升淹没棒状的超声探头后,开启超声(超声功率为2.0Kw),经过一段时间后,分散溶液从出料口流出,即可得到经分散的纳米二氧化钛溶液。
上述10L纳米二氧化钛溶液分散共用时5min,用此方法推算假如一直连续生产纳米二氧化钛分散液,单个设备生产速度大概为120L/h。
随机从上述得到的经分散的纳米二氧化钛溶液中取出样品,按照激光粒度分析方法,使用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量其粒度,结果如图6所示。
结果显示,马尔文激光粒度仪测量溶液颗粒的平均粒径为249.0nm,可以判断纳米二氧化钛已经分散。
实施例4
一种连续分散纳米材料的设备,如图3所示,与实施例2中所用的设备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该设备中的两个冷却套串联设置,即两个冷却套通过一个冷却套的冷却剂出口与另一个冷却套的冷却剂入口连通的方式串联。从而具有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的优点。
实施例5
一种连续分散纳米材料的设备,如图4所示,与实施例1中所用的设备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该设备中还包括沉降设备400,所述沉降设备400设有容纳纳米材料分散液的容纳腔和供纳米材料分散液流出的沉降出口410,所述出 料口120通过沉降管路420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实验例
一、考察超声功率与进料速度的流量之间的关系。
按照实施例1的方法,以纳米二氧化钛的浓度为5g/L,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浓度为0.01mol/L的分散溶液进行分散实验,通过调整超声功率和进料速度,考察在一定超声功率条件下,使纳米二氧化钛完全分散所能达到的最高流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超声功率对应的最大流量
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为了使纳米二氧化钛得到充分的分散,当流量越大时,所需的超声功率也越大。但是,随着功率的上升,所能达到的最大流量的增幅也相应放缓,说明并非是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加,必然会提升分散效果。
因此,在上述条件下,当所述分散设备的超声功率为0.1Kw-0.3Kw,控制所述分散溶液进入所述分散设备的进料速度为50ml/min-150ml/min,优选超声功率为0.2Kw,进料速度为100ml/min;当所述分散设备的超声功率为0.3Kw-0.5Kw,控制所述分散溶液进入所述分散设备的进料速度为150ml/min-250ml/min,优选超声功率为0.4Kw,进料速度为200ml/min;当所述分散设备的超声功率为0.5Kw-0.9Kw,控制所述分散溶液进入所述分散设备的进料速度为250ml/min-450ml/min,优选超声功率为0.6Kw,进料速度为300ml/min;当所述分散设备的超声功率为0.9Kw-1.8Kw,控制所述分散溶液进入所述分散设备的进料速度为450ml/min-900ml/min,优选超声功率为1.2Kw,进料速度为600ml/min;当所述分散设备的超声功率为1.8Kw-3.6Kw,控制所述分散溶液进入所述分散设备的进料速度为900ml/min-1800ml/min,优选超声功率为2.4Kw,进料速度为1200ml/min;当所述分散设备的超声功率为3.6Kw-7.2Kw,控制所述分散溶液进入所述分散设备的进料速度为1800ml/min-3200ml/min,优选超声功率为4.8Kw,进料速度为2400ml/min;当所述分散设备的超声功率为7.2Kw-10Kw,控制所述分散溶液进入所述分散设备的进料速度为3200ml/min -6000ml/min,优选超声功率为9.6Kw,进料速度为6000ml/min。
将超声功率和进料速度按照上述工艺条件设置,既能达到较好的分散效果,又兼顾了分散效率,满足工业化生产高效快速分散的需求。
二、考察分散剂浓度与进料速度的流量之间的关系。
按照上述方法,以纳米二氧化钛的浓度为5g/L的分散溶液,固定超声功率为2Kw进行分散实验,通过调整分散剂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的浓度和进料速度,考察在一定分散剂浓度条件下,使纳米二氧化钛完全分散所能达到的最高流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2.分散剂浓度对应的最大流量
分散剂浓度(mol/L) | 流量(ml/min) |
0.002 | / |
0.004 | / |
0.006 | 600 |
0.008 | 800 |
0.01 | 1000 |
0.012 | 1100 |
注:/表示无法完全分散。
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为了使纳米二氧化钛得到充分的分散,当流量越大时,所需的分散剂浓度也越大。但是,随着分散剂浓度的增加,所能达到的最大流量的增幅也相应放缓,说明并非是随着分散剂浓度的增加,必然会提升分散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 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连续分散纳米材料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罐,其上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
超声装置,固定于所述处理罐上,且该超声装置的超声探头位于所述处理罐内;以及
冷却套,包覆于所述处理罐的外壁,其内设有冷却剂通道,且该冷却套上设有冷却剂入口和冷却剂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分散纳米材料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设备包括至少两个处理罐,以及与该至少两个处理罐相匹配的超声装置和冷却套,至少两个所述处理罐通过串联的方式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续分散纳米材料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至少两个所述冷却套通过串联的方式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分散纳米材料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超声探头为棒状,该超声探头由所述处理罐顶部伸入至所述处理罐下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分散纳米材料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口设于所述处理罐底部,所述出料口设于所述处理罐上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分散纳米材料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剂入口设于所述冷却套下部,所述冷却剂出口设于所述冷却套上部。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连续分散纳米材料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沉降设备,所述沉降设备设有容纳纳米材料分散液的容纳腔和供纳米材料分散液流出的沉降出口,所述出料口通过沉降管路与所述容纳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续分散纳米材料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出口设于所述沉降设备上部或顶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续分散纳米材料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管路在所述容纳腔内的开口位于所述容纳腔的下部或底部。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续分散纳米材料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设备包括至少两个处理罐,所述沉降管路与串联在末端的所述处理罐的出料口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665933.7U CN206045913U (zh) | 2016-06-29 | 2016-06-29 | 连续分散纳米材料的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665933.7U CN206045913U (zh) | 2016-06-29 | 2016-06-29 | 连续分散纳米材料的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045913U true CN206045913U (zh) | 2017-03-29 |
Family
ID=583725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665933.7U Active CN206045913U (zh) | 2016-06-29 | 2016-06-29 | 连续分散纳米材料的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045913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639415A (zh) * | 2019-09-30 | 2020-01-03 | 苏州天际创新纳米技术有限公司 | 连续分散系统、催化剂批量合成装置及方法 |
CN113750888A (zh) * | 2021-09-13 | 2021-12-07 | 名生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化工染液混合处理设备 |
-
2016
- 2016-06-29 CN CN201620665933.7U patent/CN20604591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639415A (zh) * | 2019-09-30 | 2020-01-03 | 苏州天际创新纳米技术有限公司 | 连续分散系统、催化剂批量合成装置及方法 |
WO2021062940A1 (zh) * | 2019-09-30 | 2021-04-08 | 青岛创启新能催化科技有限公司 | 连续分散系统、催化剂批量合成装置及方法 |
CN113750888A (zh) * | 2021-09-13 | 2021-12-07 | 名生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化工染液混合处理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Yang et al. | An updated review on the properties, fabr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hybrid-nanofluids along with their environmental effects | |
Esfahani et al. | Exergy analysis of a shell-and-tube heat exchanger using graphene oxide nanofluids | |
Alafogianni et al. | On the efficiency of UV–vis spectroscopy in assessing the dispersion quality in sonicated aqueous suspensions of carbon nanotubes | |
Amiri et al. | Laminar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of hexylamine-treated MWCNTs-based turbine oil nanofluid | |
Jiang et al. | Research on the dispersion of carbon nanotubes by ultrasonic oscillation, surfactant and centrifugation respectively and fiscal policies for it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 |
Suganthi et al. |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and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ZnO–ethylene glycol and ZnO–ethylene glycol–water nanofluid coolants | |
Azoubel et al. | The formation of carbon nanotube dispersions by high pressure homogenization and their rapid characterization by analytical centrifuge | |
Kang et al. | A novel catalyst based on electrospun silver-doped silica fibers with ribbon morphology | |
Xie et al. | Sustainable and scalable synthesis of monodisperse carbon nanospheres and their derived superstructures | |
CN206045913U (zh) | 连续分散纳米材料的设备 | |
Prakash et al. | Investigation on Al2O3 nanoparticles for nanofluid applications-a review | |
Aljishi et al. | Effect of flow structure at the onset of instability on barium sulfate precipitation in Taylor–Couette crystallizers | |
Ghavidel et al. | A novel electro-mechanical technique for efficient dispersion of carbon nanotubes in liquid media | |
CN110117394A (zh) | 一种纳米增韧耐磨塑料母料及制备方法 | |
CN104387507B (zh) | 一种以碳纳米管/无水氯化镁为载体的双烯烃聚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Wang et al. | Precisely controlled preparation of uniform nanocrystalline cellulose via microfluidic technology | |
Im et al. | Wet spinning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 fibers | |
Jia et al. | The synthesis of novel amphiphilic GOJS-Cn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further application in stabilizing pickering emulsion and enhancing oil recovery | |
Zeng et al. | Cationic polyelectrolyte-assisted synthesis of silica nanochains for enhancing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odium alginate composite films | |
Soman et al. | Ultrasound assisted synthesis of polymer nanocomposites: a review | |
Shi et al. | Thermal physical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water-based yolk-shell Fe3O4@ C nanofluids | |
CN106543976A (zh) | 一种高分散稳定性的TiO2‑H2O纳米流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TWI680943B (zh) | 形成均勻之奈米碳管導電漿料的方法及所應用之製程裝置 | |
Xu et al. | Scale-up disaggregation of palygorskite crystal bundles via ultrasonic process for using as potential drilling fluid | |
Xu et al. | Synthesis of Nanosilver/PMMA Composites Via Ultrasonically Bi-I n situ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