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020925U - 粉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粉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020925U
CN206020925U CN201620697002.5U CN201620697002U CN206020925U CN 206020925 U CN206020925 U CN 206020925U CN 201620697002 U CN201620697002 U CN 201620697002U CN 206020925 U CN206020925 U CN 2060209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slide block
driving force
powder box
pow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69700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连俊
周文昌
黄万红
马海龙
曹建新
罗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sida Limited by Share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Aipei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Aipei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Aipei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0209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020925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03G15/0881Sealing of developer cartridges
    • G03G15/0886Sealing of developer cartridges by mechanical means, e.g. shutter, plu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Photographic Developing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粉盒及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粉盒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用于容纳碳粉的储粉仓,以及与储粉仓连通的、用于输出显影剂的显影剂输出口,显影剂输出口用于与显影单元的显影剂输入口连通,以将碳粉从储粉仓输送至显影单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粉盒及图像形成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Description

粉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图像形成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粉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图像形成装置是通过电照相成像处理技术在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的设备,例如:电子照相复印件、激光打印机、电子照相打印机、传真机、文字处理机等。图像形成装置通常包括单色图像形成装置和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中一般设置有粉盒,粉盒用于容纳显影剂,当图像形成装置在工作时,将显影剂转印到记录材料上,并形成图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粉盒及图像形成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粉盒,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用于容纳显影剂的储粉仓,以及与储粉仓连通的、用于输出显影剂的显影剂输出口,显影剂输出口用于与显影单元的显影剂输入口连通,以将碳粉从储粉仓输送至显影单元。
进一步的,还包括迫推装置,所述迫推装置包括滑块和推块;当粉盒沿安装方向安装到显影单元时,滑块先与显影单元接触使滑块相对壳体移动,进而推块推动显影单元的快门打开显影剂输入口。
进一步的,滑块沿粉盒安装方向的反方向移动,滑块移动带动推块沿垂直安装方向伸出壳体。
进一步的,所述迫推装置还包括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一端与壳体连接、另一端与滑块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设置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滑块与第一导轨滑动连接,推块与第二导轨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滑块包含第一受力部、第一施力部和第一安装部,推块包含第二受力部、第二施力部和第二安装部。
进一步的,第一安装部与第一导轨滑动连接,第二安装部与第二导轨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受力部用于接受显影单元施加的力,第一施力部与第二受力部接触,第二施力部用于与显影单元的快门接触。
进一步的,第二受力部为开口,开口的起始端和末端在推块伸出的方向上有高度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装部呈工字形,第一受力部呈L形,第一施力部呈圆柱形,所述第二安装部包含两凹槽。
进一步的,壳体包括可拆卸的固定架,弹性元件一端与固定架相连,另一端与滑块的连接部相连。
可选的,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滑道和第二滑道,所述滑块与所述第一滑道滑动连接,所述推块与第二滑道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迫推装置还包括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一端与壳体连接、另一端与滑块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迫推装置还包括动力传动件,所述动力传动件用于分别与所述滑块和推块配合,所述滑块在与显影单元接触而相对壳体直线移动时带动所述动力传动件旋转,所述动力传动件旋转带动所述推块沿垂直安装方向伸出壳体。
进一步的,所述动力传动件为齿轮,所述滑块设有第一齿条,所述推块上设有第二齿条,所述齿轮分别与第一齿条和所述第二齿条啮合传动。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动力传动件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上具有开口,所述开口供所述动力传动件安装至容纳腔内,在所述开口处设有用于封闭所述开口的遮挡块,所述遮挡块与所述壳体可拆卸地连接。
可选的,所述动力传动件包括动力传递部和第一动力转化部;
动力传递部用于与滑块抵顶接触以接收滑块施加的推力,滑块在显影单元的作用下相对于壳体移动时抵推动力传递部,以使动力传动件正向旋转;第一动力转化部与推块接触,在动力传动件正向旋转时,第一动力转化部推动推块沿垂直安装方向伸出壳体。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动力转化部为一引导面,所述第一动力转化部的起始端和末端在推块伸出的方向上具有高度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动力转化部在推块的伸出方向上的高度连续变化,在所述动力传动件正向旋转时,所述第一动力转化部与所述推块之间的接触处的高度逐渐增大。
进一步的,所述迫推装置还包括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与动力传动件连接,所述弹性元件的另一端与壳体连接或者抵压在壳体上;或者,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抵压在动力传动件上,所述弹性元件的另一端与壳体连接;
当所述滑块在显影单元的作用下相对于壳体移动而推动所述动力传动件旋转时,所述弹性元件发生弹性形变;当所述显影单元脱离与所述滑块的接触时,所述弹性元件恢复弹性形变,所述动力传动件反向旋转。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元件为扭簧,所述扭簧的一端与所述壳体抵顶接触,所述扭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动力传动件连接。
进一步的,在所述动力传动件的旋转中心与所述动力传递部之间设有过渡段,所述过渡段为内凹的弧面,所述滑块上形成有外凸部,所述过渡段的内凹弧面用于与所述外凸部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动力传动件呈扇形,所述动力传递部形成于所述扇形的半径处,所述第一动力转化部形成于所述扇形的圆弧处。
进一步的,
所述显影剂输出口处设有出粉口开关件,所述出粉口开关件具有打开所述显影剂输出口的第一位置和关闭所述显影剂输出口的第二位置;
所述出粉口开关件用于接收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力而旋转,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进一步的,所述出粉口开关件上开设有输出口,所述输出口与所述储粉仓连通;当所述出粉口开关件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输出口与所述显影剂输出口相对;当所述出粉口开关件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输出口与所述显影剂输出口错开。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内设有显影剂传送槽,所述出粉口开关件安装在所述显影剂传送槽内,在所述显影剂传送槽与所述出粉口开关件之间设有用于限定所述出粉口开关件的旋转位置的定位部。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部包括开设在所述显影剂传送槽的凸缘处的起始凹槽和停止凹槽,以及设置在所述出粉口开关件上的用于与所述起始凹槽和停止凹槽配合的定位凸起;
或者,所述定位部包括开设在所述显影剂传送槽的凸缘处的定位凸起,以及设置在所述出粉口开关件上的用于分别与所述定位凸起配合的起始凹槽和停止凹槽;
当所述出粉口开关件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定位凸起卡入所述停止凹槽中,当所述出粉口开关件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定位凸起卡入所述起始凹槽中。
进一步的,所述起始凹槽和停止凹槽之间形成中部连接部,所述起始凹槽和所述停止凹槽分别与所述中部连接部平滑过渡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出粉口开关件上设有受口,所述受口用于接收来自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力而使所述出粉口开关件旋转。
可选的,所述粉盒用于可拆卸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上,所述显影剂输出口朝下设置,所述显影剂输出口处设有出粉口开关件,所述出粉口开关件具有打开所述显影剂输出口的第一位置和关闭所述显影剂输出口的第二位置;
所述壳体上设有驱动构件,所述驱动构件用于驱动所述出粉口开关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驱动构件旋转驱动所述出粉口开关件相对所述显影剂输出口平动以在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转换。
进一步的,所述显影剂输出口位于所述粉盒顶部和底部之间,所述驱动构件在所述壳体内部驱动所述出粉口开关件。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构件包括驱动主体、位于驱动主体上的受口、卡接部以及自驱动主体延伸出的第一传递部,所述受口用于接收来自打印机的驱动力使所述驱动构件旋转,所述出粉口开关件包括开关件主体和位于开关件主体两端的开口端和受力端,自受力端处延伸有第二传递部,所述第二传递部与所述第一传递部匹配嵌合,以接收驱动构件的旋转力。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内部具有显影剂传送槽,所述显影剂传送槽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导向部,所述开关件主体的筒壁上设有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二导向部与所述第一导向部相配合滑动,使所述开关件沿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在显影剂传送槽中平动。
进一步的,所述出粉口开关件与显影剂传送槽之间设有内部弹性元件,内部弹性元件一端与开关件抵接,另一端与碳粉输送部内的侧壁抵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传递部和第二传递部为分别环绕于驱动构件和出粉口开关件内表面或外表面的螺纹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出粉口开关件外周设置有出粉口密封部件,所述驱动主体的外圆周设置有外密封部件。
进一步的,所述显影剂输出口处设有出粉口开关件,所述出粉口开关件具有打开所述显影剂输出口的第一位置和关闭所述显影剂输出口的第二位置;
在所述推块的移动方向上,所述出粉口开关件与所述壳体滑动连接,所述出粉口开关件可在驱动力作用下沿推块的移动方向滑动,以在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转换。
进一步的,所述出粉口开关件上连接有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一端与所述出粉口开关件连接,所述弹性元件另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弹性元件的伸缩方向与所述出粉口开关件的滑动方向一致;
所述出粉口开关件上设有用于接收驱动力的动力接收部,所述动力传动件上设有用于与所述动力接收部接触以对出粉口开关件施加驱动力的第二动力转化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动力转化部的起始端和末端在所述推块的移动方向上具有高度差,且沿所述动力传动件的反向旋转方向,所述第二动力转化部上各位置处的高度逐渐降低。
进一步的,所述动力传动件的第二动力转化部沿推块的推出方向抵顶支撑所述动力接收部,在出粉口开关件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弹性元件处于压缩状态;当所述动力传动件正向旋转时,所述动力传动件的第二动力转化部逐渐缓解所述动力接收部,以使所述弹性元件逐渐恢复形变,直至所述出粉口开关件移动到处于第一位置。
可选的,所述动力传动件的第二动力转化部沿与推块的推出方向相反的方向抵压所述动力接收部,在出粉口开关件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弹性元件处于自然状态或拉伸状态;当所述动力传动件正向旋转时,所述动力传动件的第二动力转化部进一步抵压所述动力接收部,以使所述弹性元件进一步拉伸,直至所述出粉口开关件移动到处于第一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出粉口开关件上沿所述推块的移动方向上设有导轨,所述壳体上且位于所述显影剂输出口的两侧设有与所述导轨配合的导槽;
或者,所述出粉口开关件上沿所述推块的移动方向上设有导槽,所述壳体上且位于所述显影剂输出口的两侧设有与所述导槽配合的导轨。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连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壳体形成密封空间,所述安装板上还安装有齿轮;
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定位部,所述齿轮上设置有被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与所述被定位部连接,使所述齿轮在所述安装板上被定位。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部为设置在所述安装板沿厚度方向一侧的圆环状凸起。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部为设置在所述安装板沿厚度方向一侧的第一圆柱形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被定位部为圆柱形凸起,所述圆柱形凸起与所述齿轮同轴,并设置在沿所述齿轮的旋转轴线方向的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圆柱形凸起的外径略小于所述圆环状凸起,或所述第一圆柱形凹槽的内径,当所述齿轮安装到所述安装板上时,所述齿轮的圆柱形凸起插入到所述圆环状凸起或所述第一圆柱形凹槽内,并可旋转的支撑在所述圆环状凸起或所述第一圆柱形凹槽上。
进一步的,所述被定位部为第二圆柱形凹槽,所述第二圆柱形凹槽与所述齿轮同轴,并设置在沿所述齿轮的旋转轴线方向的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圆环状凸起的外径略小于所述第二圆柱形凹槽的内径,当所述齿轮安装到所述安装板上时,所述圆环状凸起插入到所述第二圆柱形凹槽内,所述齿轮可旋转的支撑在所述圆环状凸起上。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旋转件,所述安装板上在所述圆环状凸起或所述第一圆柱形凹槽内同轴设置有安装孔,所述旋转件的一端可旋转的支撑在所述壳体的内壁上,所述旋转件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安装孔,并与所述齿轮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件的另一端的横截面为非圆形状,所述齿轮上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的横截面形状与所述旋转件的另一端的横截面相同,所述旋转件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定位孔与所述齿轮连接。
可选的,所述旋转件与所述齿轮为一个整体。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板上还设置有一挡板,所述挡板覆盖所述齿轮,所述挡板与所述安装板通过卡扣或焊接或粘贴或螺钉的方式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部为沿所述安装板厚度方向一侧设置的位于同一圆环内的多个凸起。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把手部,所述把手部可相对于所述壳体旋转,所述把手部包括基板,以及用于与所述壳体可旋转的连接的连接部,所述基板上还设置有弹性板。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板与所述基板不平行,所述弹性板一端与所述基板厚度方向的一面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板位于所述基板与所述壳体之间。
可选的,所述弹性板与所述壳体分别位于所述基板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限制所述把手部的旋转角度。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上还设置有被限位部,所述限位部通过与所述被限位部接触,从而阻止所述把手部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为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设置在所述基板上,与所述基板和所述基板相对所述壳体的旋转轴线垂直。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基板沿所述基板的旋转轴线方向的两端。
进一步的,所述两个连接板相对的面上设置有连接轴,所述把手部通过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壳体连接,并绕着所述连接轴相对于所述壳体转动。
进一步的,在所述弹性板上还连接有弹性抓取部,所述弹性抓取部朝向所述基板弯曲。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抓取部包括连接部和设置在所述连接部两端的两个回弹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弹性板连接,所述回弹部朝向所述基板弯曲。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回弹部连接处为圆弧过渡。
进一步的,所述回弹部的末端与所述基板平行。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上可拆卸地安装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粉盒。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粉盒及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壳体,在壳体内形成有用于容纳碳粉的储粉仓,以及与储粉仓连通的、用于输出碳粉的显影剂输出口,显影剂输出口用于与显影单元的显影剂输入口连通,以将碳粉从储粉仓输送至显影单元。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2为四个处理单元、粉盒和显影单元的示意图;
图3A至图3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粉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粉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迫推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A和图6B为图4和图5中滑块的示意图;
图7A和图7B为图4和图5中推块的示意图;
图8A为粉盒未安装到显影单元时图4和图5中的滑块、推块和弹性元件的状态示意图;
图8B为粉盒未安装到显影单元时粉盒的状态示意图;
图9A为粉盒安装到显影单元时图4和图5中的滑块、推块和弹性元件的状态示意图;
图9B为粉盒安装到显影单元时粉盒的状态示意图;
图10A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粉盒在未安装到显影单元时粉盒的状态示意图;
图10B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粉盒在安装到显影单元时粉盒的状态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粉盒的迫推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2A为从图11中去除迫推装置后粉盒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2B为从图11中去除迫推装置后粉盒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3为图11中的推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1中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1所示粉盒的剖视图;
图16A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粉盒在未安装到显影单元时粉盒的状态示意图;
图16B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粉盒在安装到显影单元时粉盒的状态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粉盒的迫推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8A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粉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B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粉盒的侧视图;
图19为图17中的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0A和图20B为图17中的推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1A和图21B为图17中的动力传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17中的滑块与动力传动件配合的状态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四提供的粉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4A为图23中粉盒主体与出粉口开关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24B为图24A中的I处放大图;
图25为图23中的出粉口开关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七提供的的粉盒的立体示意图;
图27为图26的粉盒的分解示意图;
图28为图26的粉盒的剖面示意图;
图29为图27的驱动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30为图27的开关件的立体示意图一;
图31为图27的开关件的立体示意图二;
图32为图27的开关件处于打开状态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33为图27的开关件处于关闭状态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34A、图34B和图34C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出粉口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35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出粉口开关件与动力传动件的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35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出粉口开关件与动力传动件的另一种配合状态示意图;
图36A和图36B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粉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37所示为实施例二十一涉及的粉盒结构示意图;
图38所示为图37中涉及的安装板结构示意图;
图39所示为图37中涉及的第一齿轮结构示意图;
图40所示为图37中涉及第一定位凹槽结构示意图;
图41所示为图37中涉及的第一齿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2所示为实施例二十二涉及齿轮组装配示意图;
图43所示为图42中涉及的挡板结构示意图;
图44所示为图42中涉及的粉盒结构示意图;
图45A、图45B所示为图42中涉及的安装孔与旋转件另一端配合示意图;
图4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十三所提供的粉盒结构示意图;
图47所示为图46涉及的粉盒结构示意图;
图48所示为图46涉及的把手部接收示意图;
图49A、图49B所示为实施例涉及的把手部工作示意图;
图50所示为实施例二十三中提供的另外一种把手部结构示意图;
图51和图52所示为实施例二十四所提供的的粉盒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如图1和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主体11和处理单元12,处理单元12可拆卸的安装在主体11中;处理单元12包括粉盒100、显影单元20和感光单元30,粉盒100包括用于容纳显影剂的储粉仓101,以及与储粉仓101连通的、用于输出显影剂的显影剂输出口,显影剂输出口用于与对应的显影单元20的显影剂输入口相连通,用于将显影剂从储粉仓101输送到显影单元20。一个或多个搅拌构件可以放置在储粉仓101内以辅助移动显影剂。每个显影单元200包括显影单元储粉仓201和送粉辊202,送粉辊202用于将显影剂从显影单元储粉仓201移动到显影辊203。感光单元30包括用于每个处理单元12的充电辊121和感光鼓122。感光鼓122大体上相互平行地安装。为了清楚的目的,只在处理单元12中的一个上标注了显影单元20、感光鼓122和充电辊121。在阐释的示范性实施例中,除了显影剂的颜色外,每个处理单元12实质上是相同的。
四个处理单元12,每个处理单元12包括各自的粉盒100、显影单元20、和安装在感光单元30的框架301中的感光鼓122。框架301由压制的金属板制造,精确控制感光鼓122相对于另一个感光鼓122和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0内的驱动模块的位置。框架301包括中心开口,该中心开口的尺寸被设置成能够接纳显影单元20并能够使显影辊203和其各自的感光鼓122紧密配合。
如图3A、3B和3C所示,粉盒100包括壳体110,壳体110具有顶部111、底部112、前部113、后部114、左侧部115和右侧部116;壳体110内部形成储粉仓101用于存储显影剂;壳体110包括安装板117,安装板117焊接在壳体110的后部114;壳体110上设置显影剂输出口1101与显影单元的显影剂输入口连接以向显影单元供应显影剂;显影剂输出口1101处设置出粉口开关件120,出粉口开关件120具有打开显影剂输出口1101的第一位置和关闭显影剂输出口1101的第二位置;壳体110内部设置有碳粉传送装置130,碳粉传送装置130用于将储粉仓101内的显影剂传送到显影剂输出口1101;壳体110的顶部111上设置有可拆卸的把手部140,方便用户向显影单元安装和拆卸粉盒100时进行抓取和操控;位于壳体110的显影剂输出口1101的下面设置有迫推装置150,当粉盒100安装到显影单元上时,迫推装置150用于推动显影单元上的快门,使显影单元的显影剂输入口打开,从而粉盒100的显影剂输出口1101与显影单元的显影剂输入口相连通,进而显影剂可以从粉盒100的储粉仓101传送到显影单元;当粉盒100从到显影单元上拆卸时,迫推装置150对快门的力被撤销,使快门可以在显影单元的弹性元件的回复力的作用下,快门关闭显影剂输入口。
壳体110包括:主体部分118和延伸部分119。粉盒100的芯片组件160可以安装在延伸部分119内部并朝下设置,在粉盒100插入显影单元时,芯片组件160与显影单元形成电连接;迫推装置150可以安装在延伸部分119上;延伸部分119的左侧部115上可以设置有定位肋条1191,延伸部分119的右侧部116上设置有定位槽1192,定位肋条1191和定位槽1192用于粉盒100在显影单元上的定位。当然,本实施例中的壳体110的上述结构仅为较优方式,并不作为限定本实施例功能实现的必要特征。
碳粉传送装置130包括:驱动机构和多个旋转件,多个旋转件可旋转地支撑在主体部分118的储粉仓101内,驱动机构包括用于输入动力的齿轮131和用于传递动力的齿轮组132;齿轮131位于前部113上,用于与显影单元的动力输出齿轮啮合以传递动力;齿轮组132安装在安装板117上,齿轮131通过传动轴133(图3C)将驱动力传递给齿轮组132,齿轮组132再将驱动力传递给与其连接的旋转件。
粉盒100还包括前盖板170,前盖板170用于将齿轮131和出粉口开关件120固定在前部113上。
粉盒100还包括挡板180,挡板180用于将齿轮组132固定在安装板117上。
下面分别对迫推装置150、出粉口开关件120、碳粉传送装置130和把手部140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二,为了减少容纳在用于图像形成装置的粉盒内的部件过早地更换,粉盒制造商已经开始将具有较长寿命的部件与具有较短寿命的那些部件分成独立的可更换单元。相对较长寿命的部件例如显影辊、送粉辊和出粉刀被放置在一个可更换单元(显影单元)中。与被容纳在显影单元中的部件相比消耗得相对地快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剂供应品设置在以与显影单元紧密配合的粉盒的储粉仓中,从而粉盒可以独立的更换。在这种配置中,与常规的粉盒相比,容纳在粉盒中的部件的数量有所减少。
具有独立的粉盒和显影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容易发生粉盒的显影剂输出口和显影单元的显影剂输入口之间的显影剂泄漏。当粉盒从显影单元分离并从图像形成装置上移除时,经常发生显影剂泄漏。当显影剂泄漏发生时,图像形成装置的操作、移动或者运输导致显影剂从显影单元的显影剂输入口逸出。泄漏的显影剂可以污染图像形成装置的内表面和外表面两者,不仅不易清洁,在一些情况下,还导致可靠性问题或者打印瑕疵。因此,需要一种具有快门的显影单元,该快门用于确保在粉盒被移除时显影剂不从显影单元逸出。
提供这样的快门提出了几个挑战。第一,显影单元必须相对于其对应的感光鼓精确地放置。否则,可能发生印刷瑕疵,例如在显影辊与感光鼓瞬间地分离并且未向鼓提供显影剂的情况下的“白色间隙”。因此,必须密切地控制显影单元上的受力平衡。第二,显影单元的显影剂输入口上的快门的打开和关闭时必须精确地对应于粉盒的插入或移出以及粉盒的显影剂输出口上的对应的快门的打开和关闭。第三,在部件的整个使用寿命期内、并且贯穿零件公差和粉盒插入路径的范围,粉盒的显影剂输出口上的快门和显影单元的显影剂输入口上的快门两者必须根据粉盒的插入和移除而可靠地打开和关闭。
本实施例旨在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下面对本实施例提供的粉盒进行详细描述。本实施例可以基于实施例一,并进一步对实施例一中的迫推装置150进行介绍。具体的,如图4和图5所示,粉盒的显影剂输出口1101可以设置在前部113上,且朝向底部112。主体部分118为封闭空间,内部用于储存显影剂;延伸部分119的内部用于容纳芯片组件160(图5),芯片组件160可以通过底部112的底部开口1121安装到延伸部分119内。
实施例三,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二,本实施例对迫推装置150进行详细描述,如图4和图5所示,迫推装置150可以包括滑块151和推块152,当粉盒沿安装方向(如图5中的方向A)安装到显影单元时,滑块151先与显影单元接触使滑块151相对壳体110移动,进而推块152推动显影单元的快门打开显影剂输入口。具体的,滑块151可以沿粉盒的安装方向A的反方向移动,滑块151的移动带动推块152沿垂直安装方向A的方向(即推块152的推出方向B)伸出壳体110。
本实施例通过将滑块151与显影单元抵接,滑块111相对于显影单元静止,粉盒相对于显影单元沿安装方向A运动,即,滑块151相对于壳体110沿与安装方向A相反的方向移动,滑块151的移动带动推块152沿方向B推动显影单元的快门,如此,在将粉盒安装至显影单元上的过程中,显影单元上的快门能够被快速打开,而当粉盒沿与安装方向A相反的方向从显影单元上拆卸时,滑块151可相对于壳体110沿安装方向A退回,推块152则缩回,显影单元的快门同时退回而处于关闭显影剂输入口的状态。
实施例四,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三,进一步的,迫推装置150还可以包括弹性元件190,弹性元件190一端与壳体110连接、另一端与滑块151相连。在滑块151相对于壳体110移动的过程中,弹性元件190产生弹性变形,例如,产生拉伸变形,而当粉盒从显影单元上移除时,滑块151与显影单元之间的接触被撤销,此时,弹性元件190即可立即恢复弹性变形,而带动滑块151相对于壳体110沿安装方向A滑动,进而滑块151带动推块152缩回,显影单元上的快门也快速缩回至关闭显影剂输入口的状态。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弹性元件190为拉伸弹簧,当然,本实施例中的弹性元件190不限于为拉伸弹簧,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选择其他可以实现相同功能的弹性元件。
实施例五,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三或实施例四,提供一种实现滑块151与推块152的传动关系的具体结构,如图5所示,壳体110上可以设置有第一导轨153、第二导轨154,滑块151与第一导轨153滑动连接,推块152与第二导轨154滑动连接。滑块151和推块152均通过导轨引导的方式滑动设置在壳体110上,从而,滑块151和推块152能够沿预定方向滑动,以此,保证推块152推动显影单元上的快门的过程较为可靠。
图6A和图6B为图4和图5中滑块的示意图;图7A和图7B为图4和图5中推块的示意图;具体的,如图6A和图6B所示,滑块151上可以具体包括第一受力部1511、第一施力部1512和第一安装部1513,第一安装部1513用于将滑块151滑动连接地安装在第一导轨153上,第一受力部1511用于接受显影单元施加的外力;第一施力部1512用于将力传递给推块152。另外,滑块151上还可以设置连接部1514,连接部1514用于与弹性元件190相连,当然,滑块151上也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固定弹性元件190,例如,将弹性元件190直接嵌入到滑块151中,本实施例不做限定。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1513可以呈工字形,第一受力部1511呈L形,第一受力部1511与第一安装部1513相连、且可以通过肋板1515加强连接处的强度,第一施力部1512可为圆柱突起,设置在第一安装部1513的一侧端面上,连接部1514可为呈U形的挂钩状,U形开口背离弹性元件190。
图7A和图7B所示,推块152包含第二受力部1521、第二施力部1522和第二安装部1523。具体的,第二安装部1523可包含两个条形凹槽1523a,第二受力部1521可以为开口,开口的形状呈曲线形,开口与滑块151的第一施力部1512间隙配合,第二受力部1521位于第二安装部1523的一端,第二施力部1522位于第二安装部1523的另一端。开口的轨迹的初始端1521a与末端1521b在推块152的伸出方向B上存在高度差,开口的起始端1521a和末端1521b之间通过光滑的曲线1521c连接。
另外,基于实施例三或实施例四壳体110还可以包括可拆卸的固定架1191,弹性元件190一端可以与固定架1191的固定部11911相连,另一端与滑块151的连接部1514相连接。弹性元件190通过可拆卸的方式与壳体110连接,可便于对弹性元件190的拆装和维修。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固定架可以安装在壳体底部开口1121处。本实施例中的弹性元件190用于保持滑块151处于未被显影单元推压的第一位置,当滑块151处于第一位置时,弹性元件190可以处于自然状态,当滑块151接收来自显影单元的推压力时,弹性元件190随着滑块151的移动而被进一步拉长。本实施例中,当粉盒从显影单元上拆卸时,弹性元件190恢复形变,而将滑块151快速复位到初始位置,推块152缩回粉盒中,显影单元上的快门即可恢复关闭状态。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粉盒的安装操作过程如下:先将推块152的第二安装部1523安装到第二导轨154的底部,然后将滑块151从第一导轨153的起始端安装到第一导轨153,此时,第一施力部1512的圆柱突起安装到第二受力部1521的开口中,接着将固定架1191安装到壳体110,最后将弹性元件190的一端与连接部1514相连、另一端与固定架1191的上固定部11911相连。
如图8A和图8B所示,粉盒处于未安装到显影单元的位置,此时第一施力部1512的圆柱突起安装到第二受力部1521的开口,推块152位于壳体110内。
如图9A和图9B所示,粉盒处于安装到显影单元的位置,此时第一施力部1512的圆柱突起安装到第二受力部1521的开口的末端1521b,推块152从壳体110内伸出。
在将粉盒安装到显影单元的过程中,粉盒沿安装方向A安装到显影单元上,显影单元的部件与滑块151的第一受力部1511接触,施加一个力F1给滑块151,使滑块151沿安装方向A的反方向移动,滑块151在移动过程中,第一施力部1512在第二受力部1521中沿着开口的轨迹移动,开口的轨迹的初始端1521a与末端1521b在伸出方向B上存在高度差,从而在滑块151移动过程中第一施力部1512施加一个力F2给第二受力部1521,F2的方向随着圆柱与开口接触的位置不同方向不同,F2方向垂直于开口与圆柱接触时的接触面;当圆柱与开口的光滑曲线1521c接触时,F2有使推块沿伸出方向B移动的分力,使推块152沿伸出方向B伸出,从而推块152从壳体110内伸出。推块152伸出推动显影单元的快门,从而打开显影单元的显影剂输入口,使粉盒内显影剂可以被输送到显影单元。滑块151在移动过程中增加弹性元件190的弹性变形量,显影单元施加给滑块151的F1克服弹性元件190的弹性力,使滑块151沿安装方向A的反方向移动。
当粉盒从显影单元中拆卸时,第一受力部1511上施加的力F1被撤销,滑块151在弹性元件190的弹性力的作用下,使滑块151沿安装方向A移动,第一施力部1512施加力给第二受力部1521,使推块152缩回,进而推块152的第二施力部1522施加给显影单元快门的力被撤销,从而显影剂输入口关闭。粉盒在安装或拆卸时,迫推装置150快速打开或快速关闭显影剂输入口,从而降低显影剂从显影剂输入口逸出的风险。
实施例六,本实施例旨在解决实施例二中所描述的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提供另外一种粉盒,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三,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迫推装置与上述实施例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原理,而粉盒中其他与迫推装置无关的结构可以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做赘述,下面对本实施例中的迫推装置进行详细描述。如图10A、图9B、图11、图12A和图12B所示,壳体110上设有第一滑道153′和第二滑道154′,滑块151′与第一滑道153′滑动连接,推块152′与第二滑道154′滑动连接。第一滑道153′可以为形成于壳体110上的滑槽,该滑槽可以穿通壳体110的壁面,滑块151′可以滑动设置在该滑槽上,而第二滑道154′可以为导轨或导槽。滑块151′和推块152′均通过滑道引导的方式滑动设置在壳体110上,从而,滑块151′和推块152′能够沿预定方向滑动,以此,保证推块152′推动显影单元上的快门的过程较为可靠。
当然,与实施例四类似,本实施例提供的迫推装置150′也可以包括弹性元件190′,弹性元件190′一端与壳体110连接、另一端与滑块151′相连。本实施例中的弹性元件190′的结构和功能与实施例四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壳体110的前部113且在延伸部分119上可以设置滑块安装槽和推块安装槽。滑块151′与滑块安装槽滑动连接,推块152′与推块安装槽滑动连接。滑块安装槽形成第一滑道153′,推块安装槽内可以设置导轨以形成第二滑道154′。
实施例七,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六,进一步的,迫推装置150′还包括动力传动件155′,动力传动件155′用于分别与滑块151′和推块152′配合,滑块151′在与显影单元接触而相对壳体110直线移动时带动动力传动件155′旋转,动力传动件155′旋转带动推块152′沿垂直安装方向伸出壳体110。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可旋转的动力传动件155′,通过滑块151′带动动力传动件155′的旋转,而由动力传动件155′的旋转带动推块152′沿垂直安装方向的方向B伸出而推动显影单元上的快门,同样也能实现快速打开显影单元的快门。
实施例八,如图11、图13和图14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七的基础上,对实施例七进一步限定,具体的,动力传动件155′为齿轮,滑块151′设有第一齿条1516′,推块152′上设有第二齿条1524′,齿轮分别与第一齿条1516′和第二齿条1524′啮合传动。
另外,具体的,在滑块151′上可以形成有第一受力部1511′,在推块152′上可以形成有施力部1522′。第一受力部1511′用于与显影单元上的啮合部(未示出)抵接,接收显影单元施加的力,在显影单元的驱动下,迫使滑块151′滑动。推块152′上的施力部1522′用于与显影单元的快门接触,以推动显影单元的快门处于关闭或打开的状态。
本实施例提供的粉盒在向显影单元上安装之前,滑块151′位于粉盒靠近底部的位置,推块152′处于图10A中的缩进位置的第一位置。当粉盒沿安装方向A安装时,滑块151′与显影单元上的啮合部(未示出)抵接接触,随着粉盒的继续安装,滑块151′通过动力传动件155′将滑块151′沿安装方向A的反方向的力转换为推块152′沿与安装方向A垂直的方向B的力,使推块152′被推出壳体而处于如图10B所示的伸出位置的第二位置,推块152′从所示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的过程中,实现迫推装置推开显影单元上的快门,使显影单元的显影剂输入口打开,从而粉盒的显影剂输出口与显影单元的显影剂输入口相连通,显影剂可从粉盒的储粉仓传送到显影单元。当从显影单元上拆卸粉盒时,显影单元上的啮合部对滑块151′的力释放,随着粉盒的继续沿A方向的反方向移动,弹性元件190′沿A方向拉动滑块151′,滑块151′通过动力传动件155′使推块152′恢复到图10A中所示的第一位置(缩进粉盒中的位置)。
实施例九,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七或实施例八,如图10A、图10B、图12B和图15所示,壳体110上还可以形成有用于安装动力传动件155′的容纳腔1102′,容纳腔1102′上具有开口11021′,开口11021′供动力传动件155′安装至容纳腔1102′内,容纳腔1102′的开口11021′可以具体设置在壳体110的延伸部分119上且位于左侧部115,容纳腔1102′的底部可以设置有支撑轴1551′,在容纳腔1102′的开口11021′处设置有遮挡块156′(如图11和图15所示),遮挡块156′用于封堵容纳腔1102′,遮挡块156′可拆卸地设置在壳体110上,遮挡块156′能够在外观保证美观度,并可防止杂质进入到容纳腔1102′内而对动力传动件155′造成磨损。当然,可以理解的是,遮挡块156′朝向支撑轴1551′的一侧上设置有与支撑轴1551′配合的轴孔。
实施例六至实施例九提供的粉盒,滑块151′安装在第一滑道153′内;推块152′安装在第二滑道154′内;动力传动件155′安装在支撑轴1551′上,而支撑轴1551′可转动地设在壳体110上,遮挡块156′可以遮挡定位动力传动件155′,并可以一定程度上对动力传动件155′实现安装定位;滑块151′上的第一齿条1516′和推块152′的第二齿条1524′均用于与动力传动件155′啮合。当粉盒沿安装方向A安装到显影单元上时,当滑块151′的第一受力部1511′与显影单元上的啮合部接触,带动滑块151′相对于壳体110沿安装方向A相反的方向移动,第一齿条1516′与动力传动件155′的一部分啮合,而带动动力传动件155′转动,由于动力传动件155′上的另一部分与推块152′的第二齿条1524′啮合,因此,动力传动件155′的转动能够带动推块152′沿B方向移动而伸出壳体110,进而推动显影单元上的快门打开。
如图11和图14所示,与实施例五类似,具体的,弹性元件190′的一端固定在滑块151′的连接部1514′上,弹性元件190′的另一端固定在固定架1191的固定部11911上。本实施例中的弹性元件190′的功能与实施例五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十,本实施例旨在解决实施例二中所描述的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提供另外一种粉盒,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七,在实施例七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如图16A、图16B、图17、图18A和图18B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粉盒除特殊说明外,其他可以与实施例一相同。本实施例相较于上述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迫推装置的不同,具体的,与实施例七相同,本实施例的粉盒同样也是通过动力传动件将滑块151″的动力传递给推块152″,以使得粉盒在安装到显影单元的过程中,推块152″也能够同时推出粉盒,实施例八中的动力传动件为齿轮,而本实施例中的动力传动件与实施例八不同的是,如图21A和图21B所示,动力传动件155″包括动力传递部1552″和第一动力转化部1553″;其中,动力传递部1552″用于与滑块151″抵顶接触以接收滑块151″施加的推力,滑块151″在显影单元的作用下相对于壳体110移动时抵推动力传递部1552″,以使动力传动件155″正向旋转(如图16A所示沿C向方向旋转);第一动力转化部1553″与推块152″接触,在动力传动件155″正向旋转时,第一动力转化部1553″推动推块152″沿B方向伸出壳体110。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10上可以由滑块安装槽形成第一滑道153″,滑块151″可以滑设在该滑块安装槽内,滑块安装槽在壳体110上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选定,例如,如图16A所示,滑块安装槽153″可以设置在壳体110的延伸部分119上且位于右侧部116,滑块151″可沿图16A所示A方向来回移动。壳体110上还可以设置用于与推块152″配合的推块支撑部,该推块支撑部可以形成导轨以形成第二滑道154″。推块152″可沿图16A所示B方向来回移动,优选的,该推块支撑部和动力传动件155″可以均设置在壳体110的延伸部分119上且位于前部113。
请参照附图19,滑块151″可以包括第一受力部1511″和第一施力部1512″。滑块151″装配到壳体110,第一受力部1511″位于滑块安装槽(第一滑道153″)中,第一施力部1512″可以从壳体110内伸出到与动力传动件155″的动力传递部1552″抵顶接触。如图20A和图20B所示,推块152″可以包括第二受力部1521″,第二受力部1521″用于接收来自动力传动件155″的第一动力转化部1553″的作用力。
优选的,在壳体110上可以开设用于供第一施力部1512″伸出的通孔1103″,如图16A所示,通孔1103″可以呈长条形,第一施力部1512″可以沿该长条形的通孔1103″沿预定方向滑动,并抵顶动力传动件155″的动力传递部1552″以使得动力传动件155″以某一中心旋转。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动力传动件155″可以通过一转轴1554″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110上,转轴1554″安装在壳体110的延伸部分119且在轴孔1192″中。在滑块151″的第一受力部1511″受到显影单元的推力的时候,滑块151″沿直线滑动,同时,滑块151″的第一施力部1512″与动力传动件155″的动力传递部1552″接触,对动力传动件155″施加推力使得动力传动件155″旋转,动力传动件155″旋转的同时,通过第一动力转化部1553″推动推块152″伸出壳体110。
实施例十一,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十,在实施例十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如图21A、图21B和图22所示,第一动力转化部1553″可以为一引导面,第一动力转化部1553″的起始端和末端在推块152″的伸出的方向上具有高度差。当动力传动件155″在旋转时,由于第一动力转化部1553″的起始端和末端之间具有高度差,因而可以推动推块152″处于不同的高度,也即可以实现推块152″伸出或缩回壳体110。
优选的,本实施例提供的动力传动件155″可以呈扇形,动力传递部1552″可以形成于扇形的半径处,而第一动力转化部1553″可以形成于扇形的圆弧处。该动力传动件155″可以包括扇形主体1555″;扇形主体1555″的圆弧处上沿扇形轴向方向延伸有圆弧部1556″,圆弧部1556″的端部为一沿B方向延伸的渐变斜面,该渐变斜面形成第一动力转化部1553″,第一动力转化部1553″可以朝向扇形主体的旋转中心方向延伸,以支撑推块152″,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第一动力转化部1553″也可以沿背离扇形主体的旋转中心的方向延伸,只要能够使得第一转化部1553″具有足够的支撑面积来支撑推块152″即可,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6A、图16B,图22所示,第一动力转化部1553″在推块152″的伸出方向上的高度可以连续变化,在动力传动件155″正向旋转(如图16A所示沿C向方向旋转)时,第一动力转化部1553″与推块152″之间的接触处的高度逐渐增大。在动力传动件155″正向旋转时,推块152″接触第一动力转化部1553″的位置处的高度不断增加,由此,推块152″即被推动至伸出壳体110。其中,高度是以壳体110的某一固定表面为基准,推块152″在推出过程中,推块152″顶部到壳体110的固定表面之间的高度不断增加。
实施例十二,本实施例在实施例十或实施例十一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如图16A和图16B,以及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迫推装置150还可以包括弹性元件190″,弹性元件190″的一端与动力传动件155″连接,弹性元件190″的另一端与壳体110连接或者抵压在壳体110上;或者,弹性元件190″的一端抵压在动力传动件155″上,弹性元件190″的另一端与壳体110连接。
当滑块151″在显影单元的作用下相对于壳体110移动而推动动力传动件155″旋转时,弹性元件190″发生弹性形变;当显影单元脱离与滑块151″的接触时,弹性元件190″恢复弹性形变,动力传动件155″反向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元件190″至少一端与壳体110或动力传动件155″连接,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弹性元件190″一端与壳体110连接,弹性元件190″的另一端与动力传动件155″连接;或者,弹性元件190″的一端抵压在壳体110上,弹性元件190″的另一端与动力传动件155″连接;或者,弹性元件190″的一端与壳体110连接,弹性元件190″的另一端抵压在动力传动件155″上。在显影单元推动滑块151″移动,而滑块151″推动动力传动件155″的过程中,由于动力传动件155″产生了相对于壳体110的转动,由此,设置在动力传动件155″与壳体110之间的弹性元件190″便会发生弹性形变,而当显影单元与滑块151″之间的接触撤销时,则弹性元件190″可以在弹性回复力的作用下带动动力传动件155″恢复到初始状态,推块152″缩回壳体110,由此,显影单元上的快门能够快速关闭,保证显影剂不易泄露。
如图16A、图16B和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弹性元件190″为扭簧,扭簧的一端与壳体110抵顶接触,扭簧的另一端与动力传动件155″连接。扭簧可以套设到动力传动件155″的转轴1554″上,动力传动件155″上可设置用于与扭簧连接的连接部1514″,扭簧的一端部钩设到该连接部1514″中,扭簧的另一端直接抵压在壳体110的一侧壁上。当然,可以理解的,弹性元件190″也可为其他类型的弹性件,只要能实现上述功能即可,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实施例十三,基于实施例十至实施例十二任一项,在动力传动件155″的旋转中心与动力传递部1552″之间可设有过渡段1157″,过渡段1157″为内凹的弧面,滑块151″上形成有外凸部,过渡段1157″的内凹弧面用于与外凸部接触。具体的,外凸部形成于滑块151″的第一施力部1512″上通过内凹的弧面与滑块151″接触,以保证滑块151″的第一施力部1512″在过渡段1157″与动力传递部1552″之间滑动顺畅。
下面对实施例十至实施例十三所提供的粉盒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描述:当粉盒在安装到显影单元上之前,滑块151″位于粉盒靠近底部的位置,推块152″处于图16A中的低位置的第一位置;当粉盒沿安装方向A方向安装时,滑块151″与显影单元上的啮合部(未示出)抵接接触,随着粉盒的继续安装,滑块151″在第一滑道153″中沿与A反向的方向移动,滑块151″推动动力传动件155″沿C方向旋转,动力传动件155″的旋转力转换为推块152″沿与A向垂直的方向B的力,使推块152″在第二滑道154″上移动上升到处于如图16B所示的高位置的第二位置,推块152″从所示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过程中,推开显影单元上的快门,使显影单元的显影剂输入口打开,从而粉盒的显影剂输出口与显影单元的显影剂输入口相连,显影剂可以从粉盒的储粉仓传送到显影单元。当从显影单元上拆卸粉盒时,显影单元上的啮合部对滑块151″的力释放,随着粉盒的继续沿A方向的反向移动,弹性元件190″恢复变形推动滑块151″,动力传动件155″使推块152″恢复到图16A中所示的第一位置。
实施例十四,由于粉盒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其他器件消耗较快,现有技术中已将粉盒可拆卸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中,以便独立更换,当粉盒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之前粉盒的显影剂输出口应处于关闭状态,以避免显影剂泄露,当粉盒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时,显影剂输出口应可以随即打开,因此,在显影剂输出口处应设置出粉口开关件,以实现显影剂输出口的开闭。现有技术中的出粉口开关件结构较为复杂,成本较高。本实施例为提供一种包括结构简单的出粉口开关件的粉盒。具体详见下述描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粉盒除特殊说明外,其他可以与实施例一相同。本实施例旨在对粉盒的出粉口开关件进行改进,下面对出粉口开关件进行详细描述,请参照附图23、附图24A、附图24B和附图25。显影剂输出口1101处的出粉口开关件120具有打开显影剂输出口1101的第一位置和关闭显影剂输出口1101的第二位置;具体的,出粉口开关件120用于接收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力而旋转,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本实施例中的显影剂输出口1101可以位于粉盒的顶部111和底部112之间,如图23和图24B所示,在壳体110内部(储粉仓)且位于显影剂输出口1101的上方设有显影剂传送槽1104,显影剂传送槽1104内可以设有用于传送显影剂的螺杆11041,显影剂传送槽1104可以沿粉盒的前部113至后部114的方向设置。
本实施例中的出粉口开关件120可以安装在显影剂传送槽1104内,本实施例的出粉口开关件120可以在显影剂传送槽1104中旋转,而关闭或打开显影剂输出口1101,能够有效地实现显影剂输出口1101的启闭,具有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的优点。
另外,出粉口开关件120上可以设有受口1201,受口1201用于接收来自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力而使出粉口开关件120旋转。当粉盒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上时,图像形成装置可以给出粉口开关件120提供驱动力,以使得出粉口开关件120旋转。
实施例十五,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十四,在实施例十四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出粉口开关件120上可以开设有输出口1202,输出口1202与储粉仓连通;当出粉口开关件120处于第一位置时,输出口1202与显影剂输出口1101相对;当出粉口开关件120处于第二位置时,输出口1202与显影剂输出口1101错开。出粉口开关件120可相对显影剂传送槽1104从第一位置(显影剂输出口1101关闭的位置)旋转到第二位置(显影剂输出口1101打开的位置),当出粉口开关件120旋转到出粉口开关件120上的输出口1202与显影剂输出口1101对接时,显影剂可在螺杆11041的传送下可流出粉盒外,进而进入到显影单元的显影剂输入口中;当出粉口开关件120旋转到出粉口开关件120上的输出口1202与显影剂输出口1101错开时,显影剂被关闭在粉盒内,而无法泄露出去,有效地解决了显影剂泄露的问题。
实施例十六,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十四或实施例十五,在实施例十四或实施例十五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如图24A、图24B和图25所示,在显影剂传送槽1104与出粉口开关件120之间可以设有用于限定出粉口开关件120的旋转位置的定位部。通过定位部的限位,可以有效地限定出粉口开关件120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能够精确地控制显影剂输出口1101的开启和关闭。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定位部可以包括开设在显影剂传送槽1104的凸缘处的起始凹槽12031和停止凹槽12032,以及设置在出粉口开关件120上的用于与起始凹槽12031和停止凹槽12032配合的定位凸起12033;或者,定位部1203包括开设在显影剂传送槽1104的凸缘处的定位凸起,以及设置在出粉口开关件上的用于分别与定位凸起配合的起始凹槽和停止凹槽;当出粉口开关件120处于第一位置时,定位凸起12033卡入停止凹槽12032中,当出粉口开关件120处于第二位置时,定位凸起12033卡入起始凹槽12031中。定位凸起12033可以在起始凹槽12031和停止凹槽12032之间切换,以使得出粉口开关件12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精确切换。
更进一步的,在起始凹槽12031和停止凹槽12032之间还可以形成中部连接部12034,起始凹槽12031和停止凹槽12032分别与中部连接部12034平滑过渡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粉盒,出粉口开关件120位于第二位置(输出口1202与显影剂输出口1101错开位置)时,定位凸起12033卡接在起始凹槽12031中;当受口1201接收显影单元上的旋转力时,定位凸起12033越出起始凹槽12031而滑动到中部连接部12034上;随着出粉口开关件120的继续旋转,定位凸起12033滑动到停止凹槽12032中,出粉口开关件120被定位在第一位置(输出口1202与显影剂输出口1101对接的位置),显影剂能够从储粉仓输出。当粉盒从显影单元上取出时,显影单元通过受口1201给予出粉口开关件120一个反向旋转力,定位凸起12033的运动过程与上述相反,在此不再赘述。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起始凹槽12031和停止凹槽12032成组出现,起始凹槽12031和停止凹槽12032的组数可以为一组或一组以上,本实施例中为两组,包括起始凹槽12031和停止凹槽12032。
实施例十七,本实施例主要解决上述实施例十四至实施例十六中提供的旋转式的出粉口开关件在使用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旋转结构会造成碳粉出口明显的碳粉飞散,这是由于在出粉口开关件外围与显影剂输出口内壁之间必须设置海绵等弹性密封件,开启或关闭的旋转动作往往会产生向外的离心力,特别是弹性密封件设置在圆筒筒壁外围跟随圆筒旋转时,海绵这类多孔材料在自身与显影剂输出口的边缘相对转动时产生的弹性力和离心力,使其孔隙中的显影剂向外弹出飞散,导致用户将粉盒插入或拔出的动作均会产生显影剂较大面积地飞散,造成机器和用户使用环境的污染。
本实施例提供的粉盒除特殊说明外,其他可以与实施例一相同。本实施例旨在提供另外一种出粉口开关件,下面对本实施例中的出粉口开关件进行详细描述。如图26至图28所示,与实施例十四类似,出粉口开关件120′设置在显影剂输出口1101处,储粉仓上还设有驱动构件1301′。
如图26和图28所示,在壳体110内部位于显影剂输出口1101的上方设置有显影剂传送槽1104′,与实施例十四类似,显影剂传送槽1104′沿粉盒前部113朝后部114的方向设置。显影剂传送槽1104′的内壁可以为圆弧面,储粉仓通过显影剂传送槽1104′下部的显影剂输出口1101与外部相通,螺杆11041′输送的显影剂通过显影剂输出口1101流向粉盒外部。
在壳体110的后部114还可以设置有齿轮系(未示出),齿轮系可以包括一个驱动力输入齿轮和多个动力传递齿轮,动力接收齿轮将驱动力传递给与其啮合的动力传递齿轮,传动齿轮带动相应的部件(如螺杆11041′等)转动。
在壳体110的内部设置有碳粉搅拌装置(未示出),搅拌装置包括搅拌架(未示出)和安装在搅拌架上的搅拌叶片(未示出),搅拌架的旋转轴的两端旋转安装在壳体110的前部113和后部114的侧壁上,其中搅拌架的旋转轴的一端1302a′穿过前部113的侧壁与传递齿轮连接,在该传递齿轮带动下搅拌装置可在壳体110内旋转以搅动碳粉,将壳体110内的碳粉传送到显影剂传送槽1104′中。
在本实施例中,显影剂传送槽1104′包括开放段和封闭段,由驱动构件1301′安装于壳体110上构成所述封闭段,显影剂输出口1101位于靠近封闭段的底部并朝下设置,储粉仓通过显影剂输出口1101与外部相通;螺杆11041′的一端与位于碳粉盒后部114的齿轮系(未示出)的其中一个传递齿轮连接,另一端置于所述显影剂传送槽1104′的封闭段内,螺杆11041′将所述显影剂传送槽1104′的开放段内的显影剂传送到所述封闭段。
进一步的,在显影剂传送槽1104′的内壁上可以设有第一导向部11042′,第一导向部11042′为沿显影剂传送槽1104′的轴向延伸的凸起筋条,第一导向部11042′用于导引出粉口开关件120′在显影剂传送槽1104′中平动,以在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转换。
实施例十八,本实施例在实施例十七的基础上,进一步的,驱动构件1301′设置在壳体110上,位于壳体110的前部113靠近显影剂输出口1101处。如图29所示,驱动构件1301′包括驱动主体13011′、位于驱动主体13011′上的凹槽状的受口13012′、卡接部13013′以及自驱动主体13011′延伸出的第一传递部13014′,受口13012′具有第一端面13012a′和第二端面13012b′,第一端面13012a′用于接收显影单元上施力部的推力以使驱动构件1301′正向旋转,第二端面13012b′用于接收显影单元上施力部的拉力以使驱动构件1301′反向旋转;卡接部13013′与扭簧250′一端相接合,接收扭簧250′给予的保持驱动构件旋转状态的力。第一传递部13014′用于向出粉口开关件120′传递旋转力,并将旋转运动转化为平移运动。
实施例十九,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十七或实施例十八,对出粉口开关件120′进一步限定,如图30和图31所示,本实施例的出粉口开关件120′为一中空圆筒,包括开关件主体121′和位于开关件主体121′两端的开口端1211′和受力端1212′,自受力端1212′筒壁处延伸设置有第二传递部12121′,将驱动构件1301′和出粉口开关件120′装配时,使第二传递部12121′与驱动构件1301′上的第一传递部13014′相匹配嵌合,以接收驱动构件1301′的旋转力。具体地,如图29和图30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传递部13014′具有第一斜面13014a′,第二传递部12121′上具有第二斜面12121a′,第一斜面13014a′与第二斜面12121a′相匹配接触,并可相对滑动。在开关件主体121′的筒壁上设有第二导向部1213′,第二导向部1213′为沿出粉口开关件120′的轴向延伸的凹槽,第二导向部1213′与第一导向部11042′相配合滑动。于是,通过第一斜面13014a′与第二斜面12121a′接触滑动,实现利用旋转的驱动构件1301′的旋转力推动出粉口开关件120′沿第一导向部11042′和第二导向部1213′在显影剂传送槽1104′中平动的技术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8所示,出粉口开关件120′的开口端1211′处设有开口端侧壁1211a′,在开口端侧壁1211a′与显影剂传送槽1104′的开放段侧壁1104a′之间设置有弹簧等弹性元件1105′,并使弹性元件1105′相对于第一导向部11042′更靠近螺杆11041′,弹性元件1105′在出粉口开关件120′位于第一位置具有预设的弹力,使弹性元件1105′在出粉口开关件120′位于第二位置时保持压紧,以推动出粉口开关件120′回复至第一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传递部12121′可以设置在开关件主体121′内壁的圆周面上,驱动构件1301′和出粉口开关件120′装配后,第一传递部13014′可滑动地嵌合于开关件主体121的内壁上;或者,第二传递部12121′可以设置在开关件主体121′外壁的圆周面上,在驱动构件1301′和出粉口开关件120′装配后,第一传递部13014′可滑动地嵌合于开关件主体121′的外壁上。
第一传递部13014′和第二传递部12121′设置成一个或多个的齿形结构。进一步,第一传递部13014′和第二传递部12121′还可以是分别环绕于驱动构件1301′和出粉口开关件120′内表面或外表面的螺纹结构,此时,在出粉口开关件120′的开口端1211′与显影剂传送槽1104′开放段侧壁1104a′之间无需设置弹性元件1105′,由驱动构件1301′反向旋转直接带动出粉口开关件120′平移回初始位置,减少零部件的使用。第一导向部11042′和第二导向部1213′可以设置为一个或多个,其中,第一导向部11042′可不设置在显影剂传送槽1104′上,而是由驱动构件1301′的驱动主体向外延伸而形成的条形构件。
在本实施例中,出粉口开关件120′的圆筒外周可以设置海绵、橡胶等出粉口密封部件120a′,以确保出粉口开关件120′与显影剂输出口1101间的密封。同样的,在驱动构件1301′的驱动主体13011′外圆周可以设置环形凹槽13015′,在环形凹槽13015′上施设环形海绵、橡胶等外密封部件(未示出)以确保显影剂传送槽1104′封闭段的密封。
图32和图33中省略了螺杆和内部弹性元件,分别示出了驱动构件1301′与出粉口开关件120′保持显影剂输出口1101关闭以及驱动构件1301′驱动出粉口开关件120′开启显影剂输出口1101的状态,将粉盒插入图像形成装置时,受口13012′的第一端面13012a′接收显影单元上施力部的推力朝向碳粉盒顶部方向旋转,以使驱动构件1301′正向旋转,由驱动构件1301′的旋转力推动出粉口开关件120′在显影剂传送槽1104′中向壳体内部平动,由出粉口开关件120′的筒壁相对显影剂输出口1101的错位平动开启显影剂输出口1101,在第一端面13012a′被推动到最大位移处时,由扭簧250′的弹力保持驱动构件旋转状态,即保持碳粉出口开启;将碳粉盒拔出图像形成装置时,受口13012′的第二端面13012b′用于接收显影单元上施力部的拉力以使驱动构件1301′反向旋转,此时,在内部弹性元件1105′的弹力抵接下推动出粉口开关件120′沿第一导向部11042′和第二导向部1213′在显影剂传送槽1104′中反向平动至初始显影剂传送槽1104′封闭段的位置,并保持显影剂输出口关闭。
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由于开关件与碳粉出口之间相对平移滑动,相对现有技术有效减小了出粉口密封部件对其处携带的碳粉的作用力,避免了碳粉大面积的飞散。优选地,本申请的开关件上可以无需设置碳粉传递口,由开关件的平移直接开启碳粉出口,使碳粉出口开启更加直接,避免现有技术碳粉传递口与碳粉出口对准不良所导致的碳粉输送量低的技术问题。
实施例二十,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十,在实施例十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以提供包含另外一种出粉口开关件的粉盒,具体的,可以参照附图16A、附图16B、图34A、图34B、图34C和图35A。本实施例提供的粉盒,显影剂输出口处设有出粉口开关件120″,出粉口开关件120″具有打开显影剂输出口1101的第一位置和关闭显影剂输出口1101的第二位置;在推块152″的移动方向上,出粉口开关件120″与壳体110滑动连接,出粉口开关件120″可在驱动力作用下沿推块152″的移动方向滑动,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换。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出粉口开关件120″可以在驱动力的作用下沿推块152″的移动方向滑动(B方向来回移动),由此遮挡或避开显影剂输出口1101,以实现显影剂输出口1101的启闭。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6A和图16B所示,出粉口开关件120″上连接有弹性元件1204″,弹性元件1204″一端与出粉口开关件120″连接,弹性元件1204″另一端与壳体110连接,弹性元件1204″的伸缩方向与出粉口开关件120″的滑动方向一致;出粉口开关件120″上设有用于接收驱动力的动力接收部1205″,动力传动件155″上设有用于与动力接收部1205″接触以对出粉口开关件120″施加驱动力的第二动力转化部1557″。弹性元件1204″优选为拉簧,弹性元件1204″一端连接在壳体110上,另一端可以连接在出粉口开关件120″的连接部1206″上。当显影单元与滑块151″接触,滑块151″滑动带动动力传动件155″沿正向(C方向)旋转时,出粉口开关件120″可以在弹性元件1204″和动力传动件155″的作用下沿图示与B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动至打开显影剂输出口1101(如图16B所示),而当滑块151″反向移动,动力传动件155″反向旋转时,出粉口开关件120″可在弹性元件1204″和动力传动件155″的作用下沿图示B方向滑动至关闭显影剂输出口1101(如图16A所示)。
优选的,第二动力转化部1557″的起始端和末端在推块152″的移动方向上可以具有高度差,且沿动力传动件155″的反向旋转方向(与C方向相反的方向),第二动力转化部1557″上各位置处的高度逐渐降低。由此,通过第二动力转化部1557″的高度差实现出粉口开关件120″的升降,进而实现显影剂输出口1101的开启或关闭。
更进一步的,具体可参照附图16A、图16B和图35B,动力传动件155″的第二动力转化部1557″可以沿推块152″的推出方向抵顶支撑动力接收部,在出粉口开关件120″处于第二位置时,弹性元件1204″处于压缩状态;当动力传动件155″正向旋转时,动力传动件155″的第二动力转化部1557″逐渐缓解动力接收部,以使弹性元件1204″逐渐恢复形变,直至出粉口开关件120″移动到处于第一位置。
具体的,请参考附图16A、16B和35A所示,在粉盒未安装到显影单元上时,出粉口开关件120″需要处于关闭显影剂输出口1101的第二位置时,出粉口开关件120″的动力接收部1205″被动力传动件155″抵顶,弹性元件1204″可以被压缩并存储一定的弹性势能。而当粉盒安装到显影单元上的过程中,动力传动件155″正向旋转,出粉口开关件120″与第二动力转化部1557″接触处的高度逐渐降低,因此,在动力传动件155″转动的过程中,逐渐释放弹性元件1204″的弹性势能,弹性元件1204″逐渐伸长,并带着出粉口开关件120″逐渐沿与B方向相反的方向B′移动,直至弹性元件1204″恢复原长,显影剂输出口1101被出粉口开关件120″打开。而当粉盒从到显影单元上拆卸时,动力传动件155″会反向旋转,出粉口开关件120″与第二动力转化部1557″接触处的高度逐渐升高,因此,在动力传动件155″转动的过程中,逐渐压缩弹性元件1204″,弹性元件1204″逐渐压缩,并带着出粉口开关件210″逐渐沿B方向方向移动,直至显影剂输出口1101被出粉口开关件120″关闭。
或者,另外一种可行的方式,请参考附图16A、16B和35B所示,动力传动件155″的第二动力转化部1557″沿与推块152″的推出方向B相反的方向B′抵压动力接收部1205″,在出粉口开关件120″处于第二位置时,弹性元件1204″处于自然状态或拉伸状态;当动力传动件155″正向旋转时,动力传动件155″的第二动力转化部1557″进一步抵压动力接收部1205″,以使弹性元件1204″进一步拉伸,直至出粉口开关件120″移动到处于第一位置。在该种方式下,动力接收部1205″是与第二动力转化部1557″的另外一侧接触,第二动力转化部1557″施加给动力接收部1205″的驱动力是沿与B方向相反的方向B′的压力。在粉盒未安装到显影单元上时,出粉口开关件120″需要处于关闭显影剂输出口1101的第二位置时,出粉口开关件120″的动力接收部1205″被动力传动件155″抵压,弹性元件1204″可以被拉伸或者处于原长。而当粉盒安装到显影单元上的过程中,动力传动件155″正向旋转,出粉口开关件120″与第二动力转化部1557″接触处的高度逐渐降低,因此,在动力传动件155″转动的过程中,逐渐拉伸弹性元件1204″,弹性元件1204″逐渐进一步伸长,并带着出粉口开关件120″逐渐沿与B方向相反的方向B′移动,直至显影剂输出口1101被出粉口开关件120″打开。而当粉盒从到显影单元上拆卸时,动力传动件155″沿与方向C相反的方向反向旋转,出粉口开关件120″与第二动力转化部1557″接触处的高度逐渐升高,因此,在动力传动件155″转动的过程中,被拉伸的弹性元件1204″逐渐恢复变形,并带着出粉口开关件120″逐渐沿B方向方向移动,直至显影剂输出口1101被出粉口开关件120″关闭。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更进一步的,出粉口开关件120″上沿推块152″的移动方向上还可以设有导轨,壳体110上且位于显影剂输出口1101的两侧设有与导轨配合的导槽;或者,出粉口开关件120″上沿推块152″的移动方向上设有导槽1207″,壳体110上且位于显影剂输出口1101的两侧设有与导槽1207″配合的导轨。从而能够保证出粉口开关件120″沿预定方向滑动而不产生偏移,保证出粉口开关件120″的可靠性。
实施例二十一,本实施例旨在解决如下描述的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如图36A和图36B所示,现有技术中的粉盒1a的壳体2a内会设置多个旋转件(如传动轴3a、搅拌架4a,以及螺杆5a),以及与壳体2a的开口21a连接,并与壳体2a形成密封空间的安装板11a;旋转件一端可旋转的支撑在壳体2a(如传动轴3a)上,另一端穿过安装板11a上设置的与旋转件相对应设置的安装孔(如第一安装孔113a),并可旋转的支撑在安装板11a上。为了在将安装板11a安装到壳体2a之前,方便壳体2a内的旋转件的另一端穿过安装板11a上设置的与旋转件相对应的安装孔,需将安装孔的直径设置成大于相对应的旋转件的另一端的直径。同时,为了使壳体2a内的多个旋转件能够联动,即随着其中一个旋转件的转动,其他的旋转件也会一起转动,在安装板11a上还设置有与多个旋转件的另一端相连接的齿轮组12a。由于旋转件的另一端的直径比相对应的安装孔的直径小,当旋转件转动时,旋转件的另一端会沿旋转件的径向方向摆动,使与旋转件相连接的齿轮发生位移,导致齿轮组的各齿轮之间脱离啮合,无法传递旋转力,壳体2a内的旋转件无法稳定的旋转。
现有技术中,如36B所示,在安装板11a上还安装有一种轴承板111a,用于支撑旋转件,轴承板111a上设置有与安装板11a上的安装孔(如安装孔1111a),以及齿轮支撑轴116a相对应的定位孔,各定位孔分别与相对应的旋转件的另一端的直径相等,当将轴承板111a安装到安装板11a上时,旋转件的另一端,以及齿轮支撑轴116a穿过轴承板111a上的定位孔,从而防止旋转件的另一端摆动,进而使齿轮组稳定的传递旋转力。但是,采用轴承板固定旋转件的方法不仅耗费材料,而且结构复杂,增加了装配步骤。
本实施例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安装板和齿轮的结构,防止旋转件在旋转的过程中发生摆动。本实施例可基于实施例一,如图37所示,本实施提供的粉盒,粉盒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多个旋转件,以及用于与壳体连接,并形成密封空间的安装板117。本实施例中,多个旋转件为传动轴133、搅拌架134、以及螺杆11041;安装板117上相对应的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171、第二安装孔1172、以及第三安装孔1173。传动轴133、搅拌架134、以及螺杆11041通过壳体110的开口安装到壳体110内,并且其一端可旋转的支撑在壳体110的内壁上,当将安装板117安装到壳体110的开口上时,传动轴133、搅拌架134、以及螺杆11041的另一端分别穿过安装板117上设置的第一安装孔1171、第二安装孔1172、以及第三安装孔1173。为了方便传动轴133、搅拌架134以及螺杆11041另一端穿过安装板117上设置的安装孔,需将第一安装孔1171、第二安装孔1172、以及第三安装孔1173的直径分别设置成大于传动轴133、搅拌架134以及螺杆11041另一端的最大旋转直径。并且还可以将图36A所示的弹性的圆环状的第一密封件71a、第二密封件72a、以及第三密封件73a分别安装到第一安装孔1171、第二安装孔1172、以及第三安装孔1173上,防止显影剂从安装孔与旋转件的另一端之间的缝隙中泄露出来。
为了使传动轴133、搅拌架134以及螺杆11041能够联动,即随着其中一个旋转件的转动,其他的旋转件也会一起转动,在安装板117上还设置有齿轮组132。齿轮组包括第一齿轮1321、第二齿轮1322、第三齿轮1323,以及第四齿轮1324;第一齿轮1321、第二齿轮1322、以及第三齿轮1323分别与传动轴133、搅拌架134以及螺杆11041从安装板117的安装孔中伸出的另一端相啮合;第四齿轮1324为中间传递齿轮。
传动轴133的一端设置有齿轮131,当将粉盒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内时,齿轮131与图像形成装置内设置的齿轮(未示出)相啮合,并传递旋转力,使传动轴133旋转,并通过齿轮组132带动搅拌架134和螺杆11041转动。传动轴133上还可以设置搅拌叶片1331,搅拌叶片1331和搅拌架134上的搅拌叶片1341通过旋转,搅动粉盒内的显影剂,防止显影剂由于结块而影响处理盒的显影质量。螺杆11041在旋转的过程中,通过表面的螺旋槽将粉盒内的显影剂沿螺杆11041的旋转轴线方向移动到粉盒与处理盒相连通的连接孔(未示出)处,并使显影剂通过连接孔流入到处理盒的粉仓内。
本实施在安装板上沿安装板厚度方向的一端设置有定位部,用于定位齿轮,防止齿轮在旋转的过程中发生位移。具体的,如图38所示,本实施例围绕第一安装孔1171、第二安装孔1172、以及第三安装孔1173分别设置有与安装孔同轴的圆环状的第一定位凸起1174、第二定位凸起1175、以及第三定位凸起1176,且第一安装孔1171、第二安装孔1172、以及第三安装孔1173的直径分别小于或等于圆环状的第一定位凸起1174、第二定位凸起1175、以及第三定位凸起1176的内径。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凸起1174、第二定位凸起1175、第三定位凸起1176的结构类似,第一齿轮1321、第二齿轮1322、以及第三齿轮1323的结构类似。下面以第一定位凸起1174和第一齿轮1321的结构为例,对定位部的定位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38所示,圆环状的第一定位凸起1174朝向第一安装孔1171方向的圆弧面1174a为第一定位面,第一定位凸起1174背离第一安装孔1171方向的圆弧面1174b为第二定位面。相对应的,如图39所示,第一齿轮1321沿第一齿轮1321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一端设置有一个与旋转轴线同轴的圆柱形凸起1321a。圆柱形凸起1321a沿第一齿轮1321的旋转轴线方向上设置有通孔13211a,通孔13211a沿第一齿轮1321的径向方向的横截面形状与传动轴133的另一端的非圆形状的横截面基本相同。圆柱形凸起1321a的圆弧形外表面为第三定位面13211b。当将传动轴133从安装板117的第一安装孔1171中伸出的另一端插入到第一齿轮1321的通孔13211a中后,第一齿轮1321会随着传动轴133的转动而转动,且第一齿轮1321的旋转轴线与传动轴133的旋转轴线重合。
此外,圆柱形凸起1321a的直径略小于圆环形第一定位凸起1174的内径。具体的,圆柱形凸起1321a的直径与第一定位凸起1174的内径的配合公差在0.05mm~0.2mm之间,优选为0.05mm~0.1mm。当将第一齿轮1321安装到安装板117上时,第一齿轮1321的圆柱形凸起1321a插入到第一定位凸起1174内,圆柱形凸起1321a的第三定位面13211b与第一定位凸起1174的圆弧形状的第一定位面1174a相接触,并且第一齿轮1321可相对第一定位凸起1174转动。通过第一定位面1174a和第三定位面13211b的配合,从而使第一齿轮1321在转动的过程中不会发生位移,第一齿轮1321被定位。优选地,可在安装第一齿轮1321之前,在圆柱形凸起1321a的第三定位面13211b,或者第一定位凸起1174的第一定位面1174a的表面涂上润滑脂,以降低圆柱形凸起1321a与第一定位凸起1174之间的磨损。
当然,如图40所示,当安装板117的壁厚足够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的想到在安装板117上围绕第一安装孔1171设置一个与第一安装孔1171同轴的第一圆柱形凹槽1177,则第一圆柱形凹槽1177的圆弧面可作为第一定位面1174a,第一齿轮1321的圆柱形凸起1321a的直径略小于第一定位面1174a的直径,具体的,第一定位面1174a的直径与第一齿轮1321的圆柱形凸起1321a的配合公差在0.05mm~0.2mm之间,优选为0.05mm~0.1mm。当将第一齿轮1321安装到安装板117上时,第一齿轮1321的圆柱形凸起1321a会插入到第一圆柱形凹槽1177内,并且第一齿轮1321的圆柱形凸起1321a的第三定位面13211b与第一圆柱形凹槽1177的第一定位面1174a接触,第一齿轮1321可相对第一圆柱形凹槽1177转动。通过第一定位面1174a和第三定位面13211b的配合,从而使第一齿轮1321在转动的过程中不会发生位移,第一齿轮1321被定位。
另外,如图41所示,在第一齿轮1321沿第一齿轮1321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一端围绕通孔13211a设置有一个与旋转轴线同轴的第二圆柱形凹槽1178。当将传动轴133的另一端插入到第一齿轮1321的通孔13211a中后,第一齿轮1321的旋转轴线与传动轴133的旋转轴线重合。第二圆柱形凹槽1178背离第一齿轮1321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圆弧内表面为第四定位面1178a。第一定位凸起1174的外径略小于第二圆柱形凹槽1178的内径,具体的,第二圆柱形凹槽1178的内径与第一定位凸起1174的外径的配合公差在0.05mm~0.2mm之间,优选为0.05mm~0.1mm,当将第一齿轮1321安装到安装板117上时,第一定位凸起1174插入到第一齿轮1321的第二圆柱形凹槽1178内,且第二圆柱形凹槽1178的第四定位面1178a与第一定位凸起1174的第二定位面1174b接触,第一齿轮1321可相对第一定位凸起1174转动。通过第二定位面1174b和第四定位面1178a的配合,从而使第一齿轮1321在转动的过程中不会发生位移,第一齿轮1321被定位。
另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可以将安装板上的定位部设置由位于同一个圆环内的多个凸起组成,所述多个凸起的内接圆为第一定位面,所述多个凸起的外接圆为第二定位面。
本实施例中,如图42所示,当将齿轮安装到安装板117上时,第一齿轮1321安装第一定搅拌架133的另一端,并通过第一定位凸起1174定位;第二齿轮1322安装到搅拌架134的另一端,并通过第二定位凸起1175定位;第三齿轮1323安装到螺杆1104的另一端,并通过第三定位凸起1176定位;第四齿轮1324为中间传递齿轮,安装到安装板117上设置的固定柱1179上。通过第一定位凸起1174、第二定位凸起1174、第三定位凸起1175和固定柱1179的定位作用,使安装在安装板117上的第一齿轮1321、第二齿轮1322、第三齿轮1323、以及第四齿轮1324能够在转动的过程中不发生位移,旋转件能够未定的转动。
为了保护齿轮,并且防止齿轮沿旋转件的轴线方向上移动,在齿轮安装完成后,将挡板180(如图37所示)安装到安装板117上,并覆盖齿轮组132。挡板180可通过卡扣、粘贴、焊接或者螺钉等方式固定在安装板117上。
实施例二十二,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挡板的结构,防止旋转件在旋转的过程中发生摆动。如图43、图44所示,挡板180安装在安装板117上,用于保护齿轮组132,以及防止齿轮组132中的齿轮沿旋转轴线方向移动。本实施例中,在挡板180沿厚度方向一侧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孔181、第二定位孔182、以及第三定位孔183。定位孔可以是从挡板180上凸起所形成的圆孔,也可以是在在挡板180上通过形成凹槽所形成的圆孔,具体情况,可根据挡板180的厚度和挡板180与齿轮组132之间空间决定。挡板180上的第一定位孔181、第二定位孔182、以及第三定位孔183分别与壳体110内的传动轴133、搅拌架134、以及螺杆11041沿传动轴133的旋转轴线方向重叠。且第一定位孔181、第二定位孔182、以及第三定位孔183的直径分别与传动轴133、搅拌架134、以及螺杆11041另一端的最大旋转直径基本相同。
通过设置传动轴133、搅拌架134、以及螺杆11041的长度,使传动轴133、搅拌架134、螺杆11041、安装板117、第一密封件71a、第二密封件72a、第三密封件73a、以及齿轮组132安装完成后,传动轴133、搅拌架134、螺杆11041的另一端穿过齿轮的通孔后,会继续向外伸出一段距离。然后将挡板180安装到安装板117上,传动轴133、搅拌架134、螺杆11041伸出到齿轮组132外侧的部分分别插入到第一定位孔181、第二定位孔182、以及第三定位孔183内,从而实现对传动轴133、搅拌架134、螺杆11041的另一端定位的目的。
下面以第一定位孔181和传动轴133为例说明定位孔对旋转件的定位作用。如图45A,传动轴133的另一端的非圆横截面为“D”形结构,其最大回转直径与第一定位孔181的内径基本相同,当传动轴133旋转时,第一定位孔181的圆弧内表面1811始终与传动轴133的另一端的圆弧外表面接触,从而限制传动轴133的另一端沿径向方向的移动,进而防止第一齿轮发生位移。或者,如图45B所示,传动轴133的另一端的非圆横截面为内接于第一定位孔181圆弧内表面1811正六边形结构,当传动轴133旋转时,传动轴133的另一端的六条棱线始终与第一定位孔181的圆弧内表面1811接触,从而防止传动轴133的另一端在传动轴133旋转的过程中沿径向方向移动,进而防止第一齿轮发生位移。搅拌架134和螺杆11041的另一端与第二定位孔182和第三定位孔183的配合关系可参考传动轴133的另一端与第一定位孔181的配合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可以不在齿轮上设置安装孔,而是将旋转件和齿轮设置成一个整体,如将搅拌架与第二齿轮设置成一个整体,安装搅拌架时,将搅拌架的一端穿过安装板的安装孔,然后,将搅拌叶片安装到搅拌架上,齿轮的被定位部与安装板的定位部连接,从而使齿轮安装板上被定位。
通过上述实施例二十一和实施例二十二的方案,可以有效的防止传动轴133、搅拌架134、螺杆11041在旋转过程中,传动轴133、搅拌架134、螺杆135的另一端由于发生沿径向方向的位移而导致的齿轮无法相互啮合,旋转件无法稳定转动的情况,减少了轴承板的安装步骤,且只需在安装板上或者挡板上定位部,在齿轮上设置被定位部,节省材料,提高了效率。
实施例二十三,现有技术中由于需要将粉盒从图像形成装置上把粉盒取下,但是由于粉盒一般较重,不方便取出,因此,急需提供一种方便粉盒取出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带有结构简单的把手部的粉盒,方便使用者将粉盒从图像形成装置中取出。本实施例可以基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的粉盒除特殊说明外,其他可以与实施例一相同。如图46、图47和图48所示,壳体110上设置的把手部140与壳体110可旋转的连接,把手部140可相对于壳体110旋转一定角度,把手部140包括基板140a和用于与壳体110可旋转的连接的连接部。基板140a上设置有弹性板140b,弹性板140b由弹性材料制成,可以与基板140a通过粘贴、焊接等方式连接,也可以是通过注塑形成的一个整体。弹性板140b一侧与基板140a相连,另一侧沿基板140a的厚度方向翘起,使弹性板140b与基板140a成一定角度,相互不平行。壳体110与基板140b相对的面(即壳体110沿Y方向反向一侧的面)为顶面110b,弹性板140b与顶面110b分别位于基板140a沿厚度方向的两侧。在基板140a上设置有弹性板140b的一面与弹性板140b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凹槽140c,用于容纳弹性板140b。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将基板140a上与弹性板140b相对的部分直接切除。
在本实施例中,把手部140a的连接部为连接板140d,连接板140d同时与基板140a和把手部140a的相对壳体110的旋转轴线垂直,优选地,连接板140d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置在基板140a沿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两端。两连接板140d上相对的一面设置有连接轴1401,把手部140通过连接轴1401与壳体110连接,并且把手部140可绕着连接轴1401相对于壳体110转动一定角度。在壳体110上还设置有定位部110a(如图46所示),连接板140d沿M方向的一侧为被定位部140d1,当把手部140绕着连接轴1401沿M方向转动一定角度时,壳体110的定位部110a与连接板140d的被定位部140d1接触,从而阻止把手部140继续转动,使把手部140与壳体110的相对位置固定,以方便使用者通过把手部140将粉盒从图像形成装置中取出。
下面将详细描述通过把手部140将粉盒从图像形成装置中取出的过程。当粉盒沿Y方向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中后,如图49A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的门盖(未示出)关闭过程中,门盖会与把手部140的弹性部140b接触,并对弹性部140b施加一个沿Y方向的力F,使与弹性部140b随着把手部140绕着连接轴1401沿M方向的反向转动,直到把手部140旋转到基板140a与壳体110沿Y方向的顶面110b接触,或者平行的位置,继续关闭门盖,弹性部140b受门盖压力的作用,会相对基板140a沿Y方向摆动,并最终被门盖压到基板140a上的凹槽140c内。
当将粉盒从图像形成装置中取出时,如图49B所示,随着门盖的打开,门盖对弹性板140b的作用力逐渐较小,并最终消失,弹性板140b恢复到原始位置,使用者可以很方便的抓住弹性板140b,并对弹性板140b施加一个沿Y方向反向的力,使弹性板140b带动把手部140绕着连接轴1401相对壳体110沿M方向转动,直到壳体110的定位部110a与连接板140d的被定位部140d1接触(如图47所示)。此时,把手部140的基板140a与壳体110的顶面110b之间形成缝隙1402(如图47所示),使用者通过缝隙1402很容易的抓住基板140a,并对基板140a施加一个沿Y方向反向的力,从而将粉盒沿Y方向的反向从图像形成装置中取出。
当然,如图50所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想到将把手部140的弹性板140b设置在基板140a的另一面,即弹性板140b位于基板140a与壳体110的顶面110b之间,门盖先将作用力施加到基板140a上,然后通过基板140a挤压弹性板140b,同样可以满足上述要求。
此外,由于图像形成装置的门盖关闭时,门盖会对弹性板140b施加一个力,使弹性板140b沿Y方向弯曲,即弹性板140b会对门盖施加一个相反的弹力。当打开门盖时,弹性板140b对门盖施加的弹力使门盖更容易被打开。通过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简化了把手部的结构简单,性能可靠。
实施例二十四,如图51和图52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二十三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具体的,在弹性板140b上还连接有弹性抓取部1402b,弹性抓取部1402b朝向基板140a弯曲。弹性抓取部1402b的类型可以与弹性板140b的类型相同,例如都可以采用弹簧钢片,但是本实施例并不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其他满足要求的材料。该弹性抓取部1402b可以与弹性板140b一体成型,或者也可以单独成型后通过连接件连接在一起,或者粘结、焊接等其他方式连接在一起,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通过在弹性板140b上设置弹性抓取部1402b,可以进一步方便操作者抓取该把手,并且由于弹性抓取部1402b朝向基板140a弯曲,因此弹性抓取部1402b与弹性板140b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把手的弹力,使得门盖更容易打开。
具体的,弹性抓取部1402b可以包括连接部14021b和设置在连接部14021b两端的两个回弹部14022b,连接部14021b与弹性板140b连接,回弹部14022b朝向基板140a弯曲。优选的,在弹性板140b弹起的状态下,连接部14021b可以沿与基板140a平行的方向延伸。两个回弹部14022b可以对称设置在连接部14021b两侧,在连接部14021b的两侧可以具有相同的弯曲程度,由此,使得弹性板140b和弹性抓取部1402b在回弹时能够给门盖一个较为稳定的弹力,使得门盖受力较为平衡。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回弹部14022b的数量也可以并不限于两个,例如还可以为三个,或者三个以上,而当具有多个回弹部14022b时,各回弹部14022b可以均匀设置。
另外,更进一步的,连接部14021b与回弹部14022b连接处为圆弧过渡。连接部14021b与回弹部14022b之间通过圆弧过渡,可以尽可能地减少连接处的应力集中,保证整个弹性抓取部1402b不易变形。
回弹部14022b的末端可以与基板140a平行。由此,可以保证当门盖关闭时,回弹部14022b的末端也能贴合到基板140a或顶面110b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粉盒,当门盖向弹性抓取部1402b施加沿A方向的力F时,两个回弹部14022b与基板140a或者与顶面110b挤压,使弹性抓取部1402b向粉盒的两侧扩张变形,直到弹性抓取部1402b与基板140a或者与顶面110b贴合在一起。具体,弹性抓取部1402b的挤压位置与弹性抓取部1402b的尺寸有关,若弹性抓取部1402b伸出了基板140a,则用于与顶面110b贴合接触,若弹性抓取部1402b没有伸出基板140a,则用于与基板140a贴合接触,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24)

1.一种粉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用于容纳显影剂的储粉仓,以及与储粉仓连通的、用于输出显影剂的显影剂输出口,显影剂输出口用于与显影单元的显影剂输入口连通,以将显影剂从储粉仓输送至显影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粉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迫推装置,所述迫推装置包括滑块和推块;当粉盒沿安装方向安装到显影单元时,滑块先与显影单元接触使滑块相对壳体移动,进而推块推动显影单元的快门打开显影剂输入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粉盒,其特征在于,滑块沿粉盒安装方向的反方向移动,滑块移动带动推块沿垂直安装方向伸出壳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粉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迫推装置还包括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一端与壳体连接、另一端与滑块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粉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置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滑块与第一导轨滑动连接,推块与第二导轨滑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粉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包含第一受力部、第一施力部和第一安装部,推块包含第二受力部、第二施力部和第二安装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粉盒,其特征在于,第一安装部与第一导轨滑动连接,第二安装部与第二导轨滑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粉盒,其特征在于,第一受力部用于接受显影单元施加的力,第一施力部与第二受力部接触,第二施力部用于与显影单元的快门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粉盒,其特征在于,第二受力部为开口,开口的起始端和末端在推块伸出的方向上有高度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粉盒,其特征在于,第一安装部呈工字形,第一受力部呈L形,第一施力部呈圆柱形,第二安装部包含两凹槽。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粉盒,其特征在于,壳体包括可拆卸的固定架,弹性元件一端与固定架相连,另一端与滑块的连接部相连。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粉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滑道和第二滑道,所述滑块与所述第一滑道滑动连接,所述推块与第二滑道滑动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粉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迫推装置还包括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一端与壳体连接、另一端与滑块相连。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粉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迫推装置还包括动力传动件,所述动力传动件用于分别与所述滑块和推块配合,所述滑块在与显影单元接触而相对壳体直线移动时带动所述动力传动件旋转,所述动力传动件旋转带动所述推块沿垂直安装方向伸出壳体。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粉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动件为齿轮,所述滑块设有第一齿条,所述推块上设有第二齿条,所述齿轮分别与第一齿条和所述第二齿条啮合传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粉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动力传动件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上具有开口,所述开口供所述动力传动件安装至容纳腔内,在所述开口处设有用于封闭所述开口的遮挡块,所述遮挡块与所述壳体可拆卸地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粉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动件包括动力传递部和第一动力转化部;
动力传递部用于与滑块抵顶接触以接收滑块施加的推力,滑块在显影单元的作用下相对于壳体移动时抵推动力传递部,以使动力传动件正向旋转;第一动力转化部与推块接触,在动力传动件正向旋转时,第一动力转化部推动推块沿垂直安装方向伸出壳体。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粉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转化部为一引导面,所述第一动力转化部的起始端和末端在推块伸出的方向上具有高度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粉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力转化部在推块的伸出方向上的高度连续变化,在所述动力传动件正向旋转时,所述第一动力转化部与所述推块之间的接触处的高度逐渐增大。
20.根据权利要求17~19任一项所述的粉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迫推装置还包括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与动力传动件连接,所述弹性元件的另一端与壳体连接或者抵压在壳体上;或者,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抵压在动力传动件上,所述弹性元件的另一端与壳体连接;
当所述滑块在显影单元的作用下相对于壳体移动而推动所述动力传动件旋转时,所述弹性元件发生弹性形变;当所述显影单元脱离与所述滑块的接触时,所述弹性元件恢复弹性形变,所述动力传动件反向旋转。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粉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为扭簧,所述扭簧的一端与所述壳体抵顶接触,所述扭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动力传动件连接。
22.根据权利要求17~19任一项所述的粉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动力传动件的旋转中心与所述动力传递部之间设有过渡段,所述过渡段为内凹的弧面,所述滑块上形成有外凸部,所述过渡段的内凹弧面用于与所述外凸部接触。
23.根据权利要求17~19任一项所述的粉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动件呈扇形,所述动力传递部形成于所述扇形的半径处,所述第一动力转化部形成于所述扇形的圆弧处。
2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上可拆卸地安装有上述权利要求1~23任一项所述的粉盒。
CN201620697002.5U 2016-03-08 2016-07-01 粉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02092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177506 2016-03-08
CN201620177079X 2016-03-08
CN201620177079 2016-03-08
CN201620176029 2016-03-08
CN201620176029X 2016-03-08
CN2016201775064 2016-03-08
CN2016201810424 2016-03-09
CN201620181042 2016-03-0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020925U true CN206020925U (zh) 2017-03-15

Family

ID=57564003

Famil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693436.8U Active CN205827070U (zh) 2016-03-08 2016-07-01 粉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201620697001.0U Active CN205827072U (zh) 2016-03-08 2016-07-01 粉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201620697002.5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020925U (zh) 2016-03-08 2016-07-01 粉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201620693438.7U Active CN205827071U (zh) 2016-03-08 2016-07-01 粉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201610520712.5A Active CN107168024B (zh) 2016-03-08 2016-07-01 粉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693436.8U Active CN205827070U (zh) 2016-03-08 2016-07-01 粉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201620697001.0U Active CN205827072U (zh) 2016-03-08 2016-07-01 粉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693438.7U Active CN205827071U (zh) 2016-03-08 2016-07-01 粉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201610520712.5A Active CN107168024B (zh) 2016-03-08 2016-07-01 粉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5) CN20582707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52884A1 (zh) * 2016-03-08 2017-09-14 珠海艾派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粉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7168024A (zh) * 2016-03-08 2017-09-15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粉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05346B2 (ja) * 2019-03-28 2023-01-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CN111562732A (zh) * 2020-06-09 2020-08-21 江西凯利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影剂供应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56895A (ja) * 1999-06-15 2000-12-26 Kyocera Corp 現像装置
CN102354090B (zh) * 2011-09-28 2013-05-15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碳粉盒
US8867968B2 (en) * 2011-12-30 2014-10-21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Movable toner port cover member for a replaceable unit of an imaging device
US8948660B2 (en) * 2012-04-30 2015-02-03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Toner cartridge having engagement features to actuate a developer unit shutter
US8873996B1 (en) * 2013-05-29 2014-10-28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Toner system for an image forming device including a toner cartridge having a shutter with bypassing actuation
CN205827070U (zh) * 2016-03-08 2016-12-21 珠海艾派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粉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52884A1 (zh) * 2016-03-08 2017-09-14 珠海艾派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粉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7168024A (zh) * 2016-03-08 2017-09-15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粉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7168024B (zh) * 2016-03-08 2020-11-10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粉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827072U (zh) 2016-12-21
CN205827070U (zh) 2016-12-21
CN107168024B (zh) 2020-11-10
CN107168024A (zh) 2017-09-15
CN205827071U (zh) 2016-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020925U (zh) 粉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2419535B (zh) 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显影装置及耦联构件
US900855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oner case, driving mechanism, and installed part and toner case therefor
US9063465B2 (en) Toner cartridge
JP4974034B2 (ja) 現像剤収容体、画像形成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WO2016050001A1 (zh) 连续供粉硒鼓及图像形成装置
CN212126719U (zh) 一种用于生产涤纶短纤维的物料转移设备
CN206178342U (zh) 显影盒
CN204374619U (zh) 一种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设备
CN203786469U (zh) 处理盒
CN205193435U (zh) 一种碳粉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207908865U (zh) 动力接收部件以及粉筒
CN204009375U (zh) 一种处理盒及包含该处理盒的图像形成装置
CN209103106U (zh) 处理盒
WO2023125799A1 (zh) 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WO2017152884A1 (zh) 粉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1562731A (zh) 显影剂供应装置
CN206400269U (zh) 粉盒及打印机
CN207976705U (zh) 碳粉容器
CN204287738U (zh) 碳粉盒及其驱动部件
CN208953895U (zh) 一种激光打印机用硒鼓
CN201345034Y (zh) 通用处理盒
CN206096753U (zh) 粉盒及打印机
CN217133538U (zh) 一种可收集废粉的硒鼓
CN215769368U (zh) 一种长久耐用的打印机显影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9060, Guangdong District, Xiangzhou, Zhuhai Avenue, No. 01, building 3883, 2 floor, 7 floor, B District, 02, 03, 04, 1, 2, 3, 4, 5, 05, Zhuhai

Patentee after: Nasida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519060 Zhuhai City, Xiangzhou Province, Zhuhai Avenue, No. 01, building 2, floor, floor 7, B District, building 02, building 03, building 1, floor, floor, floor, floor, floor, building 3, building 04, the building of the first floor, the second floor, floor, floor, floor, floor, floor, floor, building 5, floor, floor, floor, floor, building 05

Patentee before: Zhuhai Aipei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1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01110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1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01110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