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019334U - 焙烧机炉罩温度压力自动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焙烧机炉罩温度压力自动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019334U CN206019334U CN201621040906.7U CN201621040906U CN206019334U CN 206019334 U CN206019334 U CN 206019334U CN 201621040906 U CN201621040906 U CN 201621040906U CN 206019334 U CN206019334 U CN 20601933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onnet
- pressure
- temperature
- section
- poi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Tempera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焙烧机炉罩温度压力自动控制系统,包括炉罩系统、第一联络管道、多个风箱、炉罩风机、调节风门和控制器,炉罩系统包括依次间隔开的鼓干段、抽干段,鼓干段炉罩上设有第一压力检测点和第一温度检测点,抽干段炉罩上设有第二压力检测点,第一联络管道上设有第一调节阀,控制器的控制单元与第一压力检测点和调节风门相连以构成单回路PID控制,控制单元与第二压力检测点、第一温度检测点和第一调节阀相连以构成温度‑压力串级PID控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焙烧机炉罩温度压力自动控制系统,通过对鼓干段的压力采用单回路PID控制,鼓干段温度采用温度‑压力串级PID控制,实现闭环控制和自动调节,提高控制质量,节约能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球团焙烧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焙烧机炉罩温度压力自动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焙烧机炉罩温度压力自动控制系统是整个带式球团工艺的核心,焙烧机炉罩压力平衡与否,不仅影响热烟气在罩内分布是否均匀、流向是否合理,而且也将影响热量的有效利用,因此合理控制焙烧机炉罩压力,使其有一定的负压,保持各工艺段压力平衡,是保证通过料层的风量及热量达到平衡状态、生产顺行的基础。再者,温度是整个焙烧系统的重要参数,生球布到焙烧机台车上,从干燥开始到冷却完成的整个热工过程主要取决于对温度的控制和风量的调节,各段温度若控制不合理,将无法建立风平衡与热平衡,风量也无法正常调节,因此合理控制焙烧机各段温度是生产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
然而相关技术中的球团工艺炉罩压力、温度监测点少,风机多配液力耦合器和调节风门,控制手段落后,调节范围小,多是开环控制或根据经验人工调节,没有做到闭环控制、自动调节,控制效果比较差,生产人员工作量大,同时也存在很大的能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焙烧机炉罩温度压力自动控制系统,该系统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实现温度、压力的自动控制,调节效果好,且热能利用率高,节约能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焙烧机炉罩温度压力自动控制系统,包括机体,所述机体上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轨道;炉罩系统,所述炉罩系统设在机体上,所述炉罩系统包括依次间隔开设置的鼓干段、抽干段、预热焙烧段、均热段、一冷段和二冷段,所述鼓干段和抽干段上分别设有鼓干段炉罩和抽干段炉罩,所述鼓干段炉罩上设有多个第一压力检测点和多个第一温度检测点,所述抽干段炉罩上设有多个所述第二压力检测点;第一联络管道,所述第一联络管道一端与所述鼓干段炉罩导通,另一端与所述抽干段炉罩导通,所述第一联络管道上设有第一调节阀;多个风箱,多个所述风箱与所述炉罩系统相对应且相邻两个所述风箱之间间隔开;炉罩风机,所述炉罩风机设在机体上;调节风门,所述调节风门设在所述炉罩风机的进风口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具有多个控制单元,多个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一压力检测点和调节风门相连以构成根据所述第一压力检测点的压力值控制所述炉罩风机的进风量的单回路PID控制,多个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压力检测点、第一温度检测点和第一调节阀相连以构成根据第二压力检测点的压力值和第一温度检测点的温度值的控制所述第一联络管道通量的温度-压力串级PID控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焙烧机炉罩温度压力自动控制系统,通过在鼓干段炉罩上增设第一压力检测点和第一温度检测点,在抽干段炉罩上增设第二压力检测点,利用控制单元与第一压力检测点和调节风门相连,从而实现对鼓干段的以压力为对象的单回路PID控制,利用控制单元与第二压力检测点、第一温度检测点和第一调节阀相连,从而实现对鼓干段和抽干段以温度为主对象,以压力为副对象的串级PID控制,进而实现对鼓干段和抽干段整体的压力、温度的闭环控制和自动调节,增强控制效果、简化操作、节约能源。该焙烧机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实现温度、压力的自动控制,控制质量好,且热能利用率高。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焙烧机炉罩温度压力自动控制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压力检测点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压力检测点分别设在所述鼓干段炉罩的相对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压力检测点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压力检测点分别设在所述抽干段炉罩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温度检测点为四个,四个所述第一温度检测点分别设在所述鼓干段炉罩的相对两侧,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二压力检测点的压力值的平均值和所述第一温度检测点的温度值的平均值控制所述第一调节阀调节所述鼓干段炉罩与所述抽干段炉罩的通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预热焙烧段包括:预热焙烧段炉罩,所述预热焙烧段炉罩上设有多个第二温度检测点;多组燃烧器,多组所述燃烧器分别设在在所述预热焙烧段对应的所述轨道的相对两侧,所述燃烧器具有进气口;流量调节阀,所述流量调节阀设在所述进气口处,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流量调节阀和第二温度检测点相连以构成根据第二温度检测点的温度值控制所述燃烧器的进气量的单回路PID控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燃烧器为12个,12个所述燃烧器分别布置在所述预热焙烧段对应的所述轨道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温度检测点为12个,12个所述第二温度检测点分别设在所述预热焙烧段炉罩的相对两侧,多个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二温度检测点的温度值的平均值控制所述流量调节阀调节所述燃烧器的进气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多个所述第二温度检测点对应的多个控制单元的温度预设值为800℃-1300℃,且沿所述轨道前进方向逐步递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焙烧机炉罩温度压力自动控制系统还包括:均热段炉罩和一冷段炉罩,所述均热段炉罩上设有多个第三压力检测点,所述一冷段炉罩上设有多个第四压力检测点;第二联络管道,所述第二联络管道设在炉罩上方,所述第二联络管道上设有多个第五压力检测点;冷却风机,所述冷却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一冷段和所述二冷段对应的风箱分别连通;第一变频器,所述第一变频器邻近冷却风机设置,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一变频器和所述第三压力检测点、第四压力检测点和第五压力检测点相连以构成根据所述第三压力检测点、第四压力检测点和第五压力检测点的压力值的平均值控制所述冷却风机转速的单回路PID控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三压力检测点为四个,四个所述第三压力检测点分别设在所述均热段炉罩的相对两侧,所述第四压力检测点为四个,四个所述第四压力检测点分别设在所述一冷段炉罩的相对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二冷段包括:二冷段炉罩,所述二冷段炉罩上设有多个第六压力检测点和多个第三温度检测点;鼓干风机,所述鼓干风机的进风口与所述二冷段炉罩导通,所述鼓干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鼓干段对应的风箱导通;第二变频器,所述第二变频器与所述鼓干风机相连且邻近所述鼓干风机设置,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变频器和第六压力检测点相连以构成根据所述第六压力检测点的压力值的平均值控制所述鼓干风机的转速的单回路PID控制;第二调节阀,所述第二调节阀设置在所述冷却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二冷段对应风箱之间,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调节阀和所述第三温度检测点相连以根据第三温度检测点温度值的平均值调节所述二冷段对应的风箱进风量的单回路PID控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六压力检测点为两个,两个所述第六压力检测点分别设在所述二冷段炉罩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三温度检测点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三温度检测点分别设在所述二冷段炉罩的相对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控制器为PLC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焙烧机炉罩温度压力自动控制系统的鼓干段和抽干段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焙烧机炉罩温度压力自动控制系统的预热焙烧段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焙烧机炉罩温度压力自动控制系统的均热段、一冷段和二冷段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鼓干段;
11:第一压力检测点;12:鼓干段炉罩;13:鼓干段风箱;14:炉罩风机;
15:调节风门;16:静电除尘器;17:第一温度检测点;18:第一压力显示控制;
19:第一温度显示控制;
20:抽干段;
21:第二压力检测点;22:抽干段炉罩;23:抽干段风箱;24:第一联络管道;
25:第一调节阀;28:第二压力显示控制;
30:预热焙烧段;
31:第二温度检测点;32:燃烧器;321:进气口;35:流量调节阀;
39:第二温度显示控制;
40:均热段;
41:第三压力检测点;42:均热段炉罩;43:均热段风箱;
48:第三压力显示控制;
50:一冷段;
51:第四压力检测点;52:一冷段炉罩;53:一冷段风箱;54:冷却风机;
55:第一变频器;
60:二冷段;
61:第六压力检测点;62:二冷段炉罩;63:二冷段风箱;64:鼓干风机;
65:第二变频器;66:第二调节阀;67:第三温度检测点;
68:第六压力显示控制;69:第三温度显示控制;
70:轨道;
80:第二联络管道;81:第五压力检测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1到附图3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焙烧机炉罩温度压力自动控制系统(未示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焙烧机炉罩温度压力自动控制系统包括机体(未示出)、炉罩系统、第一联络管道24、多个风箱、炉罩风机14、调节风门15和控制器(未示出)。
具体而言,机体上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轨道70,炉罩系统设在机体上,炉罩系统包括依次间隔开设置的鼓干段10、抽干段20、预热焙烧段30、均热段40、一冷段50和二冷段60,鼓干段10和抽干段20上分别设有鼓干段炉罩12和抽干段炉罩22,鼓干段炉罩12上设有多个第一压力检测点11和多个第一温度检测点17,抽干段炉罩22上设有多个第二压力检测点21,第一联络管道24一端与鼓干段炉罩12导通,另一端与抽干段炉罩22导通,第一联络管道24上设有第一调节阀25,多个风箱与炉罩系统相对应且相邻两个风箱之间间隔开。
进一步地,炉罩风机14设在机体上,调节风门15设在炉罩风机14的进风口处,控制器具有多个控制单元(未示出),多个控制单元与第一压力检测点11和调节风门15相连以构成根据第一压力检测点11的压力值控制炉罩风机14的进风量的单回路PID控制,多个控制单元与第二压力检测点21、第一温度检测点17和第一调节阀25相连以构成根据第二压力检测点21的压力值和第一温度检测点17的温度值的控制第一联络管道24通量的温度-压力串级PID控制。
换言之,焙烧机炉罩温度压力自动控制系统主要由机体、炉罩系统、第一联络管道24、多个风箱、炉罩风机14、调节风门15和控制器组成,机体上设有沿水平方向(如图2中所示左右方向)延伸的轨道70,装载物料球团的台车(未示出)沿轨道70水平方向向右运动,经过炉罩系统和风箱之间的工艺区如鼓干段10、抽干段20、预热焙烧段30、均热段40、一冷段50和二冷段60的工艺区,最后冷却后的台车沿轨道70运行到卸料区进行卸料。
其中,炉罩系统主要由鼓干段10、抽干段20、预热焙烧段30、均热段40、一冷段50和二冷段60组成,鼓干段10、抽干段20、预热焙烧段30、均热段40、一冷段50和二冷段60沿水平方向(如图1中所示左右方向)依次间隔设置,风箱包括鼓干段风箱13、抽干段风箱23、预热焙烧段风箱(未示出)、均热段风箱42、一冷段风箱52和二冷段风箱62沿水平方向依次间隔设置且与炉罩系统相对应,鼓干段10上设有鼓干段炉罩12,鼓干段炉罩12与鼓干段风箱13相对应且分别设于轨道70的上下两侧,抽干段20上设有抽干段炉罩22,抽干段炉罩22与抽干段风箱23相对应且分别设于轨道70上下两侧。
炉罩风机14设在机体上,炉罩风机14的进风口通过管路与鼓干段炉罩12连通,炉罩风机14的进风口处设有调节风门15,调节风门15与控制器的控制单元连接,同时,鼓干段炉罩12上还设有多个第一压力检测点11,第一压力检测点11也与控制器的控制单元连接,控制器的控制单元设有压力设定值,控制单元通过将第一压力检测点11检测到的压力值与控制单元的压力设定值作比较,根据比较结果自动调节调节风门15的开度,进而实现对鼓干段10内压力的闭环控制(即单回路PID控制),优选地,在鼓干段炉罩12和炉罩风机14之间的管路上设有静电除尘器16,炉罩风机14通过管路与静电除尘器16的出口端相连,从而利用静电除尘器16去除气体中的粉尘,避免对炉罩风机14造成损坏。
同时,鼓干段炉罩12上还设有第一温度检测点17,抽干段炉罩22设有第二压力检测点21,鼓干段炉罩12和抽干段炉罩22通过第一联络管道24连通,第一联络管道24上设有第一调节阀25,第一调节阀25与控制器的其中一个控制单元(即副控制单元)相连,同时,副控制单元与第二压力检测点21的相连,控制器的另一个控制单元(即主控制单元)一端与第一温度检测点17相连,同时,另一端与副控制单元串联相连,使得主控制单元的输出值为副控制单元的设定值。
当第二压力检测点21检测到的压力值与副控制单元的压力值设定值不一致,而第一温度检测点17检测到的温度值与主控制单元的温度设定值一致时,主控制单元的输出值不变,副控制单元的设定值不变,副控制单元根据变化了的压力的检测值与没变的设定值之差进行控制,自动调节第一调节阀25的开度,使得第二压力检测点21的压力检测值向原来的设定值靠近,即利用副控制单元实现压力的定值控制。
当第一温度检测点17检测到的温度值与主控制单元的温度设定值不一致时,主控制单元的输出值不断改变副控制单元的设定值,副控制单元根据压力检测值与变化了的设定值之差进行控制,自动调节第一调节阀25的开度,使得第一温度检测点17检测到的温度值向主控制单元的温度设定值靠近,从而利用主控制单元实现对温度的定值控制(即细调),利用副控制单元实现对压力的随动控制和定值控制(即粗调),构成以鼓干段10的温度为主对象,以抽干段20的压力为副对象的串级闭环控制(即温度-压力串级PID控制),有效地避免单回路控制系统中的控制不及时,控制偏差大,提高了控制质量。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焙烧机炉罩温度压力自动控制系统,通过在鼓干段炉罩12上增设第一压力检测点11和第一温度检测点17,在抽干段炉罩22上增设第二压力检测点21,利用控制单元与第一压力检测点11和调节风门15相连,从而实现对鼓干段10的以压力为对象的单回路PID控制,利用控制单元与第二压力检测点21、第一温度检测点17和第一调节阀25相连,从而实现对鼓干段10以温度为主对象,以压力为副对象的串级PID控制,进而实现对鼓干段10和抽干20段整体的压力、温度的闭环控制和自动调节,增强控制效果、简化操作、节约能源。与相关技术中的焙烧机炉罩温度压力自动控制系统相比,该焙烧机炉罩温度压力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克服了传统球团炉罩压力和温度控制困难等缺点,可实现温度、压力的自动控制,控制质量好,减轻了生产人员的劳动强度,且热能利用率高。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压力检测点11为两个,两个第一压力检测点11分别设在鼓干段炉罩12的相对两侧,从而不仅可以保证压力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减少偏差,同时,也可以在其中一个压力检测点故障时保证鼓干段10压力的自动调节功能。
其中,第二压力检测点21为两个,两个第二压力检测点21分别设在抽干段炉罩22的相对两侧,第一温度检测点17为四个,四个第一温度检测点17分别设在鼓干段炉罩12的相对两侧,控制单元根据第二压力检测点21的压力值的平均值和第一温度检测点17的温度值的平均值控制第一调节阀25调节鼓干段炉罩10与抽干段炉罩20的通量。
参照图1,第二压力检测点21为两个,且两个第二压力检测点21相对设置于抽干段炉罩22的两侧,第一温度检测点17为四个,四个第一温度检测点17相对设置在鼓干段炉罩12的两侧,两个第二压力检测点21通过第二压力显示控制28间接地与控制器的其中一个控制单元(即副控制单元)相连,四个第一温度检测点17通过第一温度显示控制19间接地与另一个控制单元(即主控制单元)相连,主控制单元根据第一温度显示控制19的温度检测值的平均值对第一调节阀25实现细调控制,副控制单元根据第二压力显示控制28的压力检测值的平均值对第一调节阀25实现粗调控制,从而改变第一联络管道24的通量,进而控制鼓干段10和抽干段20的温度和压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预热焙烧段30包括预热焙烧段炉罩(未示出)、多组燃烧器32和流量调节阀35,预热焙烧段炉罩上设有多个第二温度检测点31,多组燃烧器32分别设在在预热燃烧段30对应的轨道70的相对两侧,燃烧器32具有进气口321,流量调节阀35设在进气口321处,控制单元与流量调节阀35和第二温度检测点31相连以构成根据第二温度检测点31的温度值控制燃烧器32的进气量的单回路PID控制。
具体地,如图2所示,预热焙烧段30主要由预热焙烧段炉罩、多组燃烧器32和流量调节阀35组成,多个第二温度检测点31设在预热被烧顶端炉罩上,多个燃烧器32沿轨道70两侧相对设置,燃烧器32上具有进气口321,进气口321与天燃气管道连通,流量调节阀35邻近进气口321设置。
控制器的一个控制单元同时与流量调节阀35和第二温度检测点31相连,控制单元具有温度设定值,当第二温度检测点31的温度检测值与控制单元的温度设定值不一致时,控制单元根据的温度的检测值与设定值之差进行控制,自动调节流量调节阀35的开度,进而改变燃烧器32进气口321的进气量,改变燃烧器32的火力大小,使得第二温度检测点31的温度检测值向控制单元的设定值靠近,即利用控制单元实现温度的闭环控制(即单回路PID控制),提高控制质量,节约能源。
其中,燃烧器32为12个,12个燃烧器32分别均匀地布置在预热焙烧段30对应的轨道70的相对两侧,第二温度检测点31为12个,12个第二温度检测点31分别设在预热焙烧段炉罩的相对两侧,多个控制单元根据第二温度检测点31的温度值的平均值控制流量调节阀35调节燃烧器32的进气量。
参照图2,燃烧器32为12个且沿水平方向(如图2所示左右方向)均匀地布置在预热焙烧段30的轨道70的相对两侧,并且轨道70的两侧的燃烧器32的数量相等,即轨道70的两侧分别设有6个均匀且间隔开布置的燃烧器32,而第二温度检测点31的数量与燃烧器32的数量相对应,且每个第二温度检测点31分别邻近对应的燃烧器32相对设置在预热焙烧段炉罩的两侧,从而便于邻近燃烧器32处的温度值,及时作出调整。
进一步地,预热焙烧段炉罩上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温度检测点31通过第二温度显示控制39间接地与控制器的一个控制单元相连,同时,控制单元与流量调节阀35相连,控制单元具有温度设定值,当第二温度显示控制39上的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温度检测点31的温度检测值的平均值与控制单元的温度设定值不一致时,控制单元根据的温度的检测值的平均值与设定值之差进行控制,自动调节流量调节阀35的开度,进而同时改变相对设置在轨道70上的两燃烧器32的进气口321的进气量,改变燃烧器32的火力大小,使得两相对设置的第二温度检测点31的温度检测值的平均值向控制单元的设定值靠近,即利用控制单元实现温度的闭环控制(即单回路PID控制),提高控制质量,节约能源。
可选地,多个第二温度检测点31对应的多个控制单元的温度设定值为800℃-1300℃,且沿轨道70前进方向逐步递增。
参照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温度检测点31共12个,且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温度检测点31为一组,六组第二温度检测点31沿水平方向(如图2中左右方向)均匀设置在预热焙烧段炉罩上,对应的控制单元共6个,分别通过第二温度显示控制39间接地与每组第二温度检测点31相连,6个控制单元的温度设定值分别为800℃-1300℃,6个控制单元的温度设定值分别与每组第二温度检测点31相对应,且整体呈逐步递增趋势。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与沿水平方向设置的每组第二温度检测点31相连的控制单元的温度设定值分别为800℃、1000℃、1100℃、1200℃、1300℃和1300℃,控制单元的温度设定值随对应的每组第二温度检测点31的布置方向呈整体递增趋势,从而保证在预热焙烧段30内、对物料球团逐步加热,减少球团破损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焙烧机炉罩温度压力自动控制系统还包括均热段炉罩42、一冷段炉罩52、第二联络管道80、冷却风机54和第一变频器55,均热段炉罩42上设有多个第三压力检测点41,一冷段炉罩52上设有多个第四压力检测点51,第二联络管道80设在炉罩上方,从而为预热焙烧段炉罩、均热段炉罩42、一冷段炉罩52和二冷段炉罩62提高回热风,第二联络管道80上设有多个第五压力检测点81,冷却风机54的出风口与一冷段50和二冷段60对应的风箱分别连通,第一变频器55冷却风机54相连且邻近冷却风机54设置,控制单元与第一变频器55和第三压力检测点41、第四压力检测点51和第五压力检测点81相连以构成根据第三压力检测点41、第四压力检测点51和第五压力检测点81的压力值的平均值控制冷却风机54转速的单回路PID控制。
具体地,如图3所示,均热段40设有均热段炉罩42,多个第三压力检测点41设在均热段炉罩42上,一冷段50上设有一冷段炉罩52,多个第四压力检测点51设在一冷段炉罩52上,一冷段炉罩52通过第二联络管道80与预热焙烧段炉罩和均热段炉罩42导通,并且第二联络管道80上设有多个第五压力检测点81,从而不仅可以使得炉罩系统内整体压力保持平衡,而且可以利用一冷段炉罩52内的高温气体对预热焙烧段30的物料球团进行预热,有利于提高热能利用率。
进一步地,冷却风机54设置在机体上,冷却风机54的出风口通过管路分别与一冷段风箱53和二冷段风箱63连通,第一变频器55与冷却风机54相连且邻近冷却风机54设置,控制器的一个控制单元同时与第一变频器55和第三压力检测点41、第四压力检测点51、第五压力检测点81相连,控制单元具有压力设定值。
当第三压力检测点41、第四压力检测点51、第五压力检测点81的压力检测值的平均值与控制单元的压力设定值不一致时,控制单元根据的压力检测值的平均值与压力设定值之差进行控制,通过第一变频器55调节冷却风机54的转速,进而改变与一冷段风箱53连通的冷却风机54出风口的出风量,使得第三压力检测点41、第四压力检测点51、第五压力检测点81的压力检测值的平均值向控制单元的设定值靠近,即利用控制单元实现压力的闭环控制(即单回路PID控制),提高控制质量,节约能源。
其中,第三压力检测点41为四个,四个第三压力检测点41分别设在均热段炉罩42的相对两侧,第四压力检测点51为四个,四个第四压力检测点51分别设在一冷段炉罩52的相对两侧,第五压力检测点81为两个,两个第五压力检测点81间隔设置在第二联络管道80上。
参照图3,第三压力检测点41为四个且四个第三压力检测点41相对设置在均热段炉罩42的两侧,第四压力检测点51为四个且四个第四压力检测点51相对设置在一冷段炉罩52的两侧,第五压力检测点81为两个,两个第五压力检测点81间隔地设在第二联络管道80上,第三压力检测点41、第四压力检测点51和第五压力检测点81与第三压力显示控制48相连,并且通过第三压力显示控制48间接地与控制器的一个控制单元相连,从而不仅可以保证压力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减少偏差,同时,也可以在其中一个压力检测点出现故障时保证整体的压力的自动调节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二冷段60包括二冷段炉罩62、鼓干风机64、第二变频器65和第二调节阀66,二冷段炉罩62上设有多个第六压力检测点61和多个第三温度检测点67,鼓干风机64的进风口与二冷段炉罩62导通,鼓干风机64的出风口与鼓干段10对应的风箱导通,第二变频器65与鼓干风机64相连且邻近鼓干风机64设置,控制单元与第二变频器65和第六压力检测点61相连以构成根据第六压力检测点61的压力值的平均值控制鼓干风机64的转速的单回路PID控制,第二调节阀66设置在冷却风机54的出风口与二冷段60对应风箱之间,控制单元与第二调节阀66和第三温度检测点67相连以根据第三温度检测点67温度值的平均值调节二冷段60对应的风箱进风量的单回路PID控制。
参照图3,二冷段60主要由二冷段炉罩62、鼓干风机64、第二变频器65和第二调节阀66组成,多个第六压力检测点61和多个第三温度检测点67分别设在二冷段炉罩62上,鼓干风机64的进风口通过管路与二冷段炉罩62连通,鼓干风机64的出风口通过管路与鼓干段风箱13连通,第二变频器65与鼓干风机64相连且邻近鼓干风机64设置。
控制器的一个控制单元同时与第二变频器65和第六压力检测点61相连,控制单元具有压力设定值,当第六压力检测点61的压力检测值的平均值与控制单元的压力设定值不一致时,控制单元根据的压力检测值的平均值与压力设定值之差进行控制,通过第二变频器65调节鼓干风机64的转速,进而改变与二冷段炉罩62连通的鼓干风机64的进风口的进风量,使得第六压力检测点61的压力检测值的平均值向控制单元的设定值靠近,即利用控制单元实现压力的闭环控制(即单回路PID控制),提高控制质量,保证二冷段60、鼓干段10的整体压力平衡,同时,利用二冷段60的高温气体对鼓干段10中的物料球团进行预热,提高热能利用率,节约能源。
进一步地,二冷段风箱63设在轨道70下侧且与二冷段炉罩62相对布置,二冷段风箱63通过管路与冷却风机54的出风口相连,第二调节阀66邻近二冷段风箱63设置且位于二冷段风箱63与冷却风机54的出风口之间的连通管路上,控制器的一个控制单元同时与第二调节阀66和第三温度检测点67相连,控制单元具有温度设定值,当第三温度检测点67的温度检测值的平均值与控制单元的温度设定值不一致时,控制单元根据的温度的检测值的平均值与设定值之差进行控制,自动调节第二调节阀66的开度,进而改变二冷段风箱63的进风量,使得第三温度检测点67的温度检测值的平均值向控制单元的设定值靠近,即利用控制单元实现温度的闭环控制(即单回路PID控制),从而提高控制质量。
其中,第六压力检测点61为两个,两个第六压力检测点61分别设在二冷段炉罩62的相对两侧,第三温度检测点67为两个,两个第三温度检测点67分别设在二冷段炉罩62的相对两侧。
参照图3,第六压力检测点61为两个且两个第六压力检测点61相对设置在二冷段炉罩62的两侧,第三温度检测点67为两个且两个第三温度检测点67相对设置在二冷段炉罩62的两侧,两个第六压力检测点61与第六压力显示控制68相连,并且通过第六压力显示控制68间接地与控制器的一个控制单元相连,两个第三温度检测点67与第三温度显示控制69相连,并且通过第三温度显示控制69间接地与控制器的另一个控制单元相连,不仅可以保证压力检测数据和温度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减少检测偏差,同时,也可以在其中一个压力检测点或温度检测点出现故障时保证整体的压力和压力的自动调节功能。
可选地,控制器为PLC控制器。由此,不仅可以简化控制器结构,而且也可以进一步提高控制器的控制质量,增强自动控制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焙烧机炉罩温度压力自动控制系统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1)
1.一种焙烧机炉罩温度压力自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体,所述机体上设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轨道;
炉罩系统,所述炉罩系统设在机体上,所述炉罩系统包括依次间隔开设置的鼓干段、抽干段、预热焙烧段、均热段、一冷段和二冷段,所述鼓干段和抽干段上分别设有鼓干段炉罩和抽干段炉罩,所述鼓干段炉罩上设有多个第一压力检测点和多个第一温度检测点,所述抽干段炉罩上设有多个所述第二压力检测点;
第一联络管道,所述第一联络管道一端与所述鼓干段炉罩导通,另一端与所述抽干段炉罩导通,所述第一联络管道上设有第一调节阀;
多个风箱,多个所述风箱与所述炉罩系统相对应且相邻两个所述风箱之间间隔开;
炉罩风机,所述炉罩风机设在所述机体上;
调节风门,所述调节风门设在所述炉罩风机的进风口处;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具有多个控制单元,多个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一压力检测点和调节风门相连以构成根据所述第一压力检测点的压力值控制所述炉罩风机的进风量的单回路PID控制,多个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压力检测点、第一温度检测点和第一调节阀相连以构成根据第二压力检测点的压力值和第一温度检测点的温度值的控制所述第一联络管道通量的温度-压力串级PID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焙烧机炉罩温度压力自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力检测点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压力检测点分别设在所述鼓干段炉罩的相对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焙烧机炉罩温度压力自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压力检测点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压力检测点分别设在所述抽干段炉罩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温度检测点为四个,四个所述第一温度检测点分别设在所述鼓干段炉罩的相对两侧,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二压力检测点的压力值的平均值和所述第一温度检测点的温度值的平均值控制所述第一调节阀调节所述鼓干段炉罩与所述抽干段炉罩的通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焙烧机炉罩温度压力自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热焙烧段包括:
预热焙烧段炉罩,所述预热焙烧段炉罩上设有多个第二温度检测点;
多组燃烧器,多组所述燃烧器分别设在所述预热燃烧段对应的所述轨道的相对两侧,所述燃烧器具有进气口;
流量调节阀,所述流量调节阀设在所述进气口处,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流量调节阀和第二温度检测点相连以构成根据第二温度检测点的温度值控制所述燃烧器的进气量的单回路PID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焙烧机炉罩温度压力自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为12个,12个所述燃烧器分别布置在所述预热焙烧段对应的所述轨道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温度检测点为12个,12个所述第二温度检测点分别设在所述预热焙烧段炉罩的相对两侧,多个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第二温度检测点的温度值的平均值控制所述流量调节阀调节所述燃烧器的进气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焙烧机炉罩温度压力自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温度检测点对应的多个所述控制单元的温度设定值为800℃-1300℃,且沿所述轨道前进方向逐步递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焙烧机炉罩温度压力自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均热段炉罩和一冷段炉罩,所述均热段炉罩上设有多个第三压力检测点,所述一冷段炉罩上设有多个第四压力检测点;
第二联络管道,所述第二联络管道设在所述炉罩上方,所述第二联络管道上设有多个第五压力检测点;
冷却风机,所述冷却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一冷段和所述二冷段对应的风箱分别连通;第一变频器,所述第一变频器与所述冷却风机相连且邻近所述冷却风机设置,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一变频器和所述第三压力检测点、第四压力检测点和第五压力检测点相连以构成根据所述第三压力检测点、第四压力检测点和第五压力检测点的压力值的平均值控制所述冷却风机转速的单回路PID控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焙烧机炉罩温度压力自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压力检测点为四个,四个所述第三压力检测点分别设在所述均热段炉罩的相对两侧,所述第四压力检测点为四个,四个所述第四压力检测点分别设在所述一冷段炉罩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五压力检测点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五压力检测点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联络管道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焙烧机炉罩温度压力自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冷段包括:
二冷段炉罩,所述二冷段炉罩上设有多个第六压力检测点和多个第三温度检测点;
鼓干风机,所述鼓干风机的进风口与所述二冷段炉罩导通,所述鼓干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鼓干段对应的风箱导通;
第二变频器,所述第二变频器与所述鼓干风机相连且邻近所述鼓干风机设置,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变频器和第六压力检测点相连以构成根据所述第六压力检测点的压力值的平均值控制所述鼓干风机的转速的单回路PID控制;
第二调节阀,所述第二调节阀设置在所述冷却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二冷段对应风箱之间,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调节阀和所述第三温度检测点相连以根据第三温度检测点温度值的平均值调节所述二冷段对应的风箱进风量的单回路PID控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焙烧机炉罩温度压力自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压力检测点为两个,两个所述第六压力检测点分别设在所述二冷段炉罩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三温度检测点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三温度检测点分别设在所述二冷段炉罩的相对两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焙烧机炉罩温度压力自动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为PLC控制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040906.7U CN206019334U (zh) | 2016-09-06 | 2016-09-06 | 焙烧机炉罩温度压力自动控制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040906.7U CN206019334U (zh) | 2016-09-06 | 2016-09-06 | 焙烧机炉罩温度压力自动控制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019334U true CN206019334U (zh) | 2017-03-15 |
Family
ID=58258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040906.7U Active CN206019334U (zh) | 2016-09-06 | 2016-09-06 | 焙烧机炉罩温度压力自动控制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019334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088249A (zh) * | 2016-11-23 | 2018-05-29 |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带式焙烧机及其控制检测鼓干段料内过湿层的方法 |
WO2021027682A1 (zh) * | 2019-08-14 | 2021-02-18 | 心诺普医疗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温度可控的冷冻消融系统 |
CN115200371A (zh) * | 2022-07-14 | 2022-10-18 | 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铁矿石烧结过程多风箱协同控制方法 |
CN116140161A (zh) * | 2022-12-30 | 2023-05-23 | 惠州市赢合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内循环气浮烘箱、涂布设备及其pid控制方法 |
-
2016
- 2016-09-06 CN CN201621040906.7U patent/CN20601933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088249A (zh) * | 2016-11-23 | 2018-05-29 |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带式焙烧机及其控制检测鼓干段料内过湿层的方法 |
CN108088249B (zh) * | 2016-11-23 | 2020-03-17 |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带式焙烧机及其控制检测鼓干段料内过湿层的方法 |
WO2021027682A1 (zh) * | 2019-08-14 | 2021-02-18 | 心诺普医疗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温度可控的冷冻消融系统 |
CN115200371A (zh) * | 2022-07-14 | 2022-10-18 | 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铁矿石烧结过程多风箱协同控制方法 |
CN115200371B (zh) * | 2022-07-14 | 2023-05-02 | 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铁矿石烧结过程多风箱协同控制方法 |
CN116140161A (zh) * | 2022-12-30 | 2023-05-23 | 惠州市赢合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内循环气浮烘箱、涂布设备及其pid控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019334U (zh) | 焙烧机炉罩温度压力自动控制系统 | |
CN101892338B (zh) | 热风炉定风温控制系统 | |
CN201476537U (zh) | 用于软磁铁氧体烧结的人工智能可控气氛钟罩式电阻炉 | |
CN104482658B (zh) | 一种燃气热风炉智能控制系统 | |
CN204026705U (zh) | 一种干渣冷却风量智能控制系统 | |
CN103982911B (zh) | 分段式陶瓷窑燃气与空气联动控制系统 | |
CN108534170B (zh) | 一种锅炉烟风掺混升温调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3398566B (zh) | 一种旋流式热泵干燥器 | |
CN108531681A (zh) | 转炉烟气干法除尘自动控制方法 | |
CN110043801A (zh) | 一种原油加热炉及其控制系统 | |
CN104083963A (zh) | 一种除尘器加热系统及加热方法 | |
CN104264411A (zh) | 一种提高定型机热效率的方法及系统 | |
CN103940213A (zh) | 焦炭烘干系统干燥气温度与流量自调节控制装置及方法 | |
CN106222346B (zh) | 一种高炉热风炉燃烧优化控制方法 | |
CN208990565U (zh) | 一种用于回转窑烟气低温除尘脱硝的装置 | |
CN110068229A (zh) | 一种提高蓄热式加热炉燃烧效率的方法 | |
CN107326133A (zh) | 高炉热风风温监控方法和装置 | |
CN110067942A (zh) | 一种原油加热炉 | |
CN203052713U (zh) | 高效双蓄热式加热炉脉冲燃烧装置 | |
CN102538448B (zh) | 一种隧道窑 | |
CN201648299U (zh) | 一种干熄炉气流分布调节装置 | |
CN103301921B (zh) | 一种用于工业立磨的节能减排装置及方法 | |
CN202403523U (zh) | 一种直通式隧道窑 | |
CN110028224A (zh) | 用于生产载板玻璃的窑炉系统 | |
CN205223311U (zh) | 一种针对铸铁管退火炉烟气的收集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Inventor after: Liu Canwei Inventor after: Han Jixiang Inventor after: Ren Wei Inventor after: Wang Hong Inventor before: Liu Canwei Inventor before: Han Jixiang Inventor before: Ren We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