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99313U - 一种六棱柱形塑料瓶盖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六棱柱形塑料瓶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999313U
CN205999313U CN201621023930.XU CN201621023930U CN205999313U CN 205999313 U CN205999313 U CN 205999313U CN 201621023930 U CN201621023930 U CN 201621023930U CN 205999313 U CN205999313 U CN 2059993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ing
lid
frame
draw
turn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02393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文岭
曹蓉蓉
曹俪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2102393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9993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9993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9993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六棱柱形塑料瓶盖,包括正六棱柱形状的固定盖和能翻折扣合在固定盖顶部的正六边形的翻折盖,在固定盖内设有起密封作用的固定内盖,固定内盖上的内盖嘴上设有可以倒出液体的出液口;一般状态下,翻折盖扣合固定盖顶部,通过卡块与卡槽的配合锁闭,密封套圈紧扣在出液口上,这样,瓶内的盛装物就不会溢出;取用瓶内盛装物时,用手通过卡槽缺口与卡块缺口处操作卡块,使其脱离卡槽,向上打开翻折盖,暴露出液口,就能将瓶内的盛装物从出液口倒出;取用完毕,重新扣上翻折盖即可。因此,本实用新型兼具有密封性能好和易频繁地打开、关闭操作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六棱柱形塑料瓶盖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瓶盖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六棱柱形塑料瓶盖。
背景技术
瓶盖是密封瓶子用的,具有保持内容物产品密闭性能,还具有防盗开启及安全性方面的功能,是瓶容器包装之关键性产品,因此,广泛的应用在瓶装产品上,是食品与饮品包装重要的一环,也是消费者最先与产品接触的地方。根据不同的功用,有不同形状、不同操作方法的瓶盖,如:矿泉水瓶盖是圆形用拧的,易拉罐瓶盖是环状用拉的。
现有的瓶盖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1、虽密封性能好,却不易频繁地打开和关闭操作;2、容易打开和关闭操作,但密封性能差。市场上还没有一种既能保证良好的密封性能,又容易打开和关闭操作的瓶盖;3、现有瓶盖的材料存在如阻燃性、韧性、抗磨性、抗断裂、密封性、抗菌性差,丢弃后不容易降解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亟需有一种新的瓶盖及瓶盖材料出现。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瓶盖存在的诸多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密封性能好且易操作的六棱柱形塑料瓶盖。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六棱柱形塑料瓶盖,包括正六棱柱形的固定盖和连接于固定盖上的翻折盖;
固定盖,其连接于瓶体的瓶口上,固定盖由固定盖主体和固定盖顶框组成,固定盖主体呈上下端敞口的正六棱柱形结构,在固定盖主体的上端口内设置有圆形的固定内盖,固定内盖上设有向上凸起的内盖嘴,在内盖嘴顶部设有出液口;在固定盖主体上端面上设置有六棱柱形的固定盖顶框,在固定盖顶框上端面的前端设有向下的卡槽,在卡槽的外边缘中部设有卡槽缺口;
翻折盖,其由正六边形的翻折盖框和固定在翻折盖框内的翻折盖板组成,翻折盖框的尾部与固定盖顶框的尾部铰接,翻折盖框的大小与固定盖顶框的内腔相适应,翻折盖框的前端外侧壁上固设有与卡槽相匹配的卡块,卡块的前侧壁上设有与卡槽缺口相对应的卡块缺口;在翻折盖板的内侧表面上固设有与出液口相对应的密封套圈,翻折盖框扣合在固定盖顶框内时,所述密封套圈套在出液口上,以密封出液口;
在所述固定内盖的中心处设置有带自锁机构的转轴,所述自锁机构用于锁紧转轴使其不能转动,所述转轴的下端连接有用于封堵所述内盖嘴的内腔的球形堵头。
优选的,在内盖嘴的外围套设有密封胶圈;
优选的,翻折盖框的尾部与固定盖顶框的尾部通过铰链铰接;
优选的,用于制造六棱柱形塑料瓶盖的塑料,由以下重量份的材料组成,玉米淀粉40-60份、改性蒙脱土5-10份、聚乙烯40-60份、聚乙烯醇10-15份、纳米阻燃复合物15-25份、紫外线吸收剂3-5份、抗氧剂6-8份、三氧化二锑15-20份、环氧氯丙烷8-10份、聚酰胺12-15份、聚羟基丁酸酯12-15份、糠醇树脂8-10份、玻璃纤维10-12份、硬脂酸锌7-9份、低碳醇3-6份、甲基丙烯酸酯2-4份、环氧植物油4-6份、植物蛋白纤维素6-8份、木质纤维粉6-8份、分散剂3-5份、增塑剂4-6份、偶联剂6-8份。
优选的,所述的纳米阻燃复合物的制备方法为:
第一步,将硅羟基磷灰石、凹凸棒、红磷、蒙脱土、水滑石、钛白粉、方解石、高岭土按照20:10:8:8:6:5:5:3的重量份数配比混合,加入到100份二甲亚砜(DMSO)和30份甲醇的混合溶液中,于68℃搅拌50小时,过滤,并用60℃温度的热乙醇洗3次除去过量的二甲亚砜(DMSO),放入真空干燥箱,在60℃温度干燥24小时,研磨过筛,得一次改性阻燃复合物;
第二步,将1份一次改性阻燃复合物、8份醋酸钾和20份蒸馏水混合,于温度55℃搅拌8小时以上,在温度28℃,先在超声电功率400W条件下分散2小时,然后再在超声电功率300W条件下分散2.5小时。过滤,并用蒸馏水洗3次,85℃真空干燥24小时,研磨过筛,得二次改性阻燃复合物;
第三步,将上述1份二次改性阻燃复合物在800W功率超声波分散30min,用恒温加热装置加热到88℃,并用机械搅拌器以转速1200r/min搅拌60分钟;得纳米阻燃复合物;
进一步,所述改性蒙脱土的制备方法为:按重量份将300份浓硫酸分散于100份水中,搅拌均匀得酸性复合插层水溶液;将15份蒙脱土加入到酸性复合插层水溶液中,90℃高速搅拌2h,趁热过滤,用蒸馏水洗涤至中性,抽滤,烘干,研磨,过200目筛得到中间物A;然后将中间物A分散在12份浓度为30%的乙醇水溶液中,在60℃水浴中超声-机械搅拌分散2.5h得到中间物B,然后向中间物B中添加5份硅烷偶联剂KH-570和3份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升温至85℃,保温5h,保温的过程中通氮气,并缓慢滴加入偶氮二异丁腈溶液,最后将反应产物倒出,加入蒸馏水,搅拌均匀,静置分层,去除上层清液,将下层反应产物进行抽滤,洗涤,850℃真空干燥至恒重,研磨,过200目筛,即得到改性蒙脱土;
优选的,所述抗氧剂是抗氧剂1010或抗氧剂168;
优选的,所述塑料的制备方法为:
第一步,将改性蒙脱土、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剂、三氧化二锑、环氧氯丙烷、聚酰胺、聚羟基丁酸酯、糠醇树脂、玻璃纤维、硬脂酸锌、低碳醇、甲基丙烯酸酯、环氧植物油、植物蛋白纤维素、木质纤维粉加入高速混合机中搅拌35~40分钟,混合成均匀的混溶体;
第二步,玉米淀粉、聚乙烯、聚乙烯醇、纳米阻燃复合物、分散剂、增塑剂、偶联剂和水依次加入高速混合机中搅拌35~40分钟,混合成均匀的混溶体;
第三步,通过计量泵和失重式计量喂料器将步骤(1)、(2)得到的混溶体和植物染料混合后,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进行混炼和挤出。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越性:
本实用新型包括正六棱柱形状的固定盖和能翻折扣合在固定盖顶部的正六边形的翻折盖,在固定盖内设有起密封作用的固定内盖,固定内盖上的内盖嘴上设有可以倒出液体的出液口;一般状态下,翻折盖扣合固定盖顶部,通过卡块与卡槽的配合锁闭,密封套圈紧扣在出液口上,这样,瓶内的盛装物就不会溢出;取用瓶内盛装物时,用手通过卡槽缺口与卡块缺口处操作卡块,使其脱离卡槽,向上打开翻折盖,暴露出液口,就能将瓶内的盛装物从出液口倒出;取用完毕,重新扣上翻折盖即可。因此,本发明兼具有密封性能好和易频繁地打开、关闭操作的优点;另外,当翻折盖损坏掉落的情况下,通过转动转轴使提醒堵头封堵内盖嘴内腔,使得瓶内的液体不会流出;由于采用了新型的塑料,其中三氧化锑作为主料,辅助添加改性蒙脱土、环氧氯丙烷、聚酰胺、聚羟基丁酸酯、糠醇树脂、玻璃纤维、硬脂酸锌、乙酸、低碳醇、甲基丙烯酸酯、聚乙烯、环氧植物油、玉米淀粉、植物蛋白纤维素、木质纤维粉、聚-β-羟丁酸、分散剂、增塑剂、偶联剂、聚乙烯醇、纳米阻燃复合物、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剂作为辅料,合理控制主料和辅料的配比,有效提高了本发明的阻燃改性可降解塑料的阻燃性能,其中主料的三氧化锑能够有效提高本发明的阻燃改性可降解塑料的阻燃性能;辅料中,通过改性蒙脱土,使蒙脱土的相容性和结构产生变化,其与本发明的其他物料能够更加充分的相容,也进一步提高了本发明的阻燃性能;其中添加的环氧植物油、玉米淀粉、植物蛋白纤维素、木质纤维粉和聚-β-羟丁酸作为辅料中的可降解成份,确保了本发明的阻燃改性可降解塑料具有可降解性能,提高了安全性能,同时提高了塑料的韧性、抗菌性、抗磨损、抗断裂性等,使得瓶盖起到很好的密封保护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六棱柱形塑料瓶盖,包括正六棱柱形的固定盖和连接于固定盖上的翻折盖;
所述固定盖,其连接于瓶体的瓶口上,固定盖由固定盖主体21和固定盖顶框28组成,固定盖主体21呈上下端敞口的正六棱柱形结构,在固定盖主体21的上端口内设置有圆形的固定内盖27,所述固定内盖27上靠近卡槽23的部位设有向上凸起的内盖嘴25,所述内盖嘴25顶部设有出液口24;在固定盖主体21上端面上设置有六棱柱形的固定盖顶框28,在固定盖顶框上端面的前端设有向下的卡槽23,所述卡槽23的外边缘中部设有卡槽缺口22;
翻折盖,其由正六边形的翻折盖框12和固定在翻折盖框12内的翻折盖板11组成,翻折盖框12的尾部与固定盖顶框28的尾部通过铰链3铰接,翻折盖框12的大小与固定盖顶框28的内腔相适应,翻折盖框12的前端外侧壁上固设有与卡槽23相匹配的卡块13,卡块13的前侧壁上设有与卡槽缺口22相对应的卡块缺口14;在翻折盖板11的内侧表面上固设有与出液口24相对应的密封套圈15,翻折盖框12扣合在固定盖顶框28内时,所述密封套圈15套在出液口上,以密封出液口。
在所述固定内盖的中心处设置有带自锁机构的转轴,所述自锁机构用于锁紧转轴使其不能转动,所述转轴的下端连接有用于封堵所述内盖嘴的内腔的球形堵头。
为了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在内盖嘴的外围套设有密封胶圈。
本发明中用于制造六棱柱形塑料瓶盖的塑料,由以下重量份的材料组成,玉米淀粉40-60份、改性蒙脱土5-10份、聚乙烯40-60份、聚乙烯醇10-15份、纳米阻燃复合物15-25份、紫外线吸收剂3-5份、抗氧剂6-8份、三氧化二锑15-20份、环氧氯丙烷8-10份、聚酰胺12-15份、聚羟基丁酸酯12-15份、糠醇树脂8-10份、玻璃纤维10-12份、硬脂酸锌7-9份、低碳醇3-6份、甲基丙烯酸酯2-4份、环氧植物油4-6份、植物蛋白纤维素6-8份、木质纤维粉6-8份、分散剂3-5份、增塑剂4-6份、偶联剂6-8份。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制造六棱柱形塑料瓶盖的塑料由以下重量份的材料组成,玉米淀粉55份、改性蒙脱土6份、聚乙烯45份、聚乙烯醇13份、纳米阻燃复合物22份、紫外线吸收剂4、抗氧剂7份、三氧化二锑16份、环氧氯丙烷9份、聚酰胺14份、聚羟基丁酸酯14份、糠醇树脂9份、玻璃纤维11份、硬脂酸锌8份、低碳醇5份、甲基丙烯酸酯3份、环氧植物油5份、植物蛋白纤维素7份、木质纤维粉7份、分散剂4份、增塑剂5份、偶联剂7份。
其中所述的纳米阻燃复合剂的制备方法为:
第一步,将硅羟基磷灰石、凹凸棒、红磷、蒙脱土、水滑石、钛白粉、方解石、高岭土按照20:10:8:8:6:5:5:3的重量份数配比混合,加入到100份二甲亚砜(DMSO)和30份甲醇的混合溶液中,于68℃搅拌50小时,过滤,并用60℃温度的热乙醇洗3次除去过量的二甲亚砜(DMSO),放入真空干燥箱,在60℃温度干燥24小时,研磨过筛,得一次改性阻燃复合物;
第二步,将1份一次改性阻燃复合物、8份醋酸钾和20份蒸馏水混合,于温度55℃搅拌8小时以上,在温度28℃,先在超声电功率400W条件下分散2小时,然后再在超声电功率300W条件下分散2.5小时。过滤,并用蒸馏水洗3次,85℃真空干燥24小时,研磨过筛,得二次改性阻燃复合物;
第三步,将上述1份二次改性阻燃复合物在800W功率超声波分散30min,用恒温加热装置加热到88℃,并用机械搅拌器以转速1200r/min搅拌60分钟;得纳米阻燃复合物。
其中,改性蒙脱土的制备方法为:按重量份将300份浓硫酸分散于100份水中,搅拌均匀得酸性复合插层水溶液;将15份蒙脱土加入到酸性复合插层水溶液中,90℃高速搅拌2h,趁热过滤,用蒸馏水洗涤至中性,抽滤,烘干,研磨,过200目筛得到中间物A;然后将中间物A分散在12份浓度为30%的乙醇水溶液中,在60℃水浴中超声-机械搅拌分散2.5h得到中间物B,然后向中间物B中添加5份硅烷偶联剂KH-570和3份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升温至85℃,保温5h,保温的过程中通氮气,并缓慢滴加入偶氮二异丁腈溶液,最后将反应产物倒出,加入蒸馏水,搅拌均匀,静置分层,去除上层清液,将下层反应产物进行抽滤,洗涤,850℃真空干燥至恒重,研磨,过200目筛,即得到改性蒙脱土。
其中,抗氧剂是抗氧剂1010或抗氧剂168。
塑料的制备方法为,第一步,将改性蒙脱土、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剂、三氧化二锑、环氧氯丙烷、聚酰胺、聚羟基丁酸酯、糠醇树脂、玻璃纤维、硬脂酸锌、低碳醇、甲基丙烯酸酯、环氧植物油、植物蛋白纤维素、木质纤维粉加入高速混合机中搅拌35~40分钟,混合成均匀的混溶体;第二步,玉米淀粉、聚乙烯、聚乙烯醇、纳米阻燃复合物、分散剂、增塑剂、偶联剂和水依次加入高速混合机中搅拌35~40分钟,混合成均匀的混溶体;第三步,通过计量泵和失重式计量喂料器将步骤(1)、(2)得到的混溶体和植物染料混合后,加入双螺杆挤出机中,进行混炼和挤出。
本实用新型包括正六棱柱形状的固定盖和能翻折扣合在固定盖顶部的正六边形的翻折盖,在固定盖内设有起密封作用的固定内盖,固定内盖上的内盖嘴上设有可以倒出液体的出液口;一般状态下,翻折盖扣合固定盖顶部,通过卡块与卡槽的配合锁闭,密封套圈紧扣在出液口上,这样,瓶内的盛装物就不会溢出;取用瓶内盛装物时,用手通过卡槽缺口与卡块缺口处操作卡块,使其脱离卡槽,向上打开翻折盖,暴露出液口,就能将瓶内的盛装物从出液口倒出;取用完毕,重新扣上翻折盖即可。因此,本发明兼具有密封性能好和易频繁地打开、关闭操作的优点。由于采用了新型的塑料材料,本发明中的六棱柱形塑料瓶盖在阻燃性能和降解性能都比现有技术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提高了安全性能,同时提高了塑料的韧性、抗磨损、抗菌性、抗断裂性等,使得瓶盖起到很好的密封保护效果;试验表明,本发明采用溶液法超声波分散及机械高速搅拌器搅拌,使得阻燃剂各自组分在溶液中达到了纳米级分散,有效避免了对复合材料的自然氧化,从而使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塑料的氧指数为42,抗拉强度为5.5MPa,断裂伸长率为125%,降解周期为150天。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

1.一种六棱柱形塑料瓶盖,其特征在于:包括正六棱柱形的固定盖和连接于固定盖上的翻折盖;
固定盖,其连接于瓶体的瓶口上,固定盖由固定盖主体(21)和固定盖顶框(28)组成,固定盖主体(21)呈上下端敞口的正六棱柱形结构,在固定盖主体的上端口内设置有圆形的固定内盖(27),所述固定内盖(27)上靠近卡槽(23)的部位设有向上凸起的内盖嘴(25),所述内盖嘴顶部设有出液口(24);在固定盖主体(21)上端面上设置有六棱柱形的固定盖顶框(28),在固定盖顶框上端面的前端设有向下的卡槽(23),所述卡槽(23)的外边缘中部设有卡槽缺口(22);
翻折盖,其由正六边形的翻折盖框(12)和固定在翻折盖框(12)内的翻折盖板(11)组成,翻折盖框(12)的尾部与固定盖顶框(28)的尾部铰接,翻折盖框(12)的大小与固定盖顶框(28)的内腔相适应,翻折盖框(12)的前端外侧壁上固设有与卡槽(23)相匹配的卡块(13),卡块(13)的前侧壁上设有与卡槽缺口(22)相对应的卡块缺口(14);在翻折盖板(11)的内侧表面上固设有与出液口(24)相对应的密封套圈(15),翻折盖框(12)扣合在固定盖顶框(28)内时,所述密封套圈(15)套在出液口上,以密封出液口;
在所述固定内盖的中心处设置有带自锁机构的转轴,所述自锁机构用于锁紧转轴使其不能转动,所述转轴的下端连接有用于封堵所述内盖嘴的内腔的球形堵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六棱柱形塑料瓶盖,其特征在于:在内盖嘴(25)的外围套设有密封胶圈(26)。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六棱柱形塑料瓶盖,其特征在于:翻折盖框(12)的尾部与固定盖顶框(28)的尾部通过铰链(3)铰接。
CN201621023930.XU 2016-08-31 2016-08-31 一种六棱柱形塑料瓶盖 Active CN2059993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23930.XU CN205999313U (zh) 2016-08-31 2016-08-31 一种六棱柱形塑料瓶盖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023930.XU CN205999313U (zh) 2016-08-31 2016-08-31 一种六棱柱形塑料瓶盖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999313U true CN205999313U (zh) 2017-03-08

Family

ID=58193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023930.XU Active CN205999313U (zh) 2016-08-31 2016-08-31 一种六棱柱形塑料瓶盖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99931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43405A (zh) * 2016-08-31 2016-12-21 曹文岭 一种六棱柱形塑料瓶盖及制造该瓶盖的塑料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43405A (zh) * 2016-08-31 2016-12-21 曹文岭 一种六棱柱形塑料瓶盖及制造该瓶盖的塑料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54542B (zh) 一种耐高温仿瓷材料及其生产方法
CN106144192B (zh) 一种带汤勺的圆柱形塑料瓶盖及制造该瓶盖的塑料
CN205683954U (zh) 一种油漆生产用高效环保混合罐
CN205999313U (zh) 一种六棱柱形塑料瓶盖
CN106280317A (zh) 一种抗菌pet色母粒
CN110066405B (zh) 一种涤纶原液着色熔体直纺用母粒及其制备方法
CN114249935B (zh) 一种耐候色母粒及其制备方法
CN203331261U (zh) 一种塑料色母料加工自动计量混合装置
CN206033649U (zh) 一种密封塑料瓶盖
CN102728256A (zh) 一种可温控的蛟龙式捏合机
CN206050453U (zh) 一种带汤勺的圆柱形塑料瓶盖
CN106243405A (zh) 一种六棱柱形塑料瓶盖及制造该瓶盖的塑料
CN108546367A (zh) 一种高分散阻燃abs色母粒及其制备方法
CN106188640B (zh) 一种密封塑料瓶盖及制造该瓶盖的塑料
CN107722512A (zh) Pvc色母粒及其制作方法
CN208290250U (zh) 彩色塑料造粒机
CN204431557U (zh) 一种卧式新材料色母粒干燥装置
CN106479056A (zh) 一种聚丙烯复合电缆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993582B (zh) 一种cpe/sbs/pet共混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206679543U (zh) 一种密封容器的瓶盖及密封容器
CN109046153A (zh) 一种建筑用环保白乳胶加工装置
CN205112145U (zh) 一种色母料的生产设备
CN108128544A (zh) 一种密封容器的瓶盖及密封容器
CN204914312U (zh) 一种搅拌型结晶干燥机
CN106009142A (zh) 一种塑胶填充母粒粉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