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97320U - 一种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的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的模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997320U CN205997320U CN201621015945.1U CN201621015945U CN205997320U CN 205997320 U CN205997320 U CN 205997320U CN 201621015945 U CN201621015945 U CN 201621015945U CN 205997320 U CN205997320 U CN 20599732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unner
- section
- layer
- mould
- mel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Extru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的模具,该模具在使用状态下总体为倒“T”形结构,其特征在于:倒“T”形结构自上而下依次由排序块、合流块及成型模头拼接构成,模具上至少设有五个熔体入口和一个成型出口;模具内设有熔体流道,该熔体流道自熔体入口至成型出口按熔体流动路径依次由分流段、合流段、复合段拼接构成;所述分流段设于排序块内,并且由直通流道和分支流道排序组成,所述排序为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的外层和内层使用直通流道,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的外层和内层之间的各层中至少有一层使用分支流道;所述合流段设于合流块内,并且由单流道和复合流道组成;所述复合段设于成型模头内,并且由一个合并流道组成,合并流道的出口为所述成型出口。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生产多层复合薄膜的成型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的模具。
背景技术
在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的制备中,存在两种复合成型工艺,即模内复合和模外复合,当复合薄膜只流延不拉伸时,通常采用模外复合,即复合薄膜的各层在分配块内完成复合之后再进入模头内成型;模外复合存在如下不足:模头的温度一定(一般模头温度设置为各层材料所需的最高温度),复合薄膜各层材料不同,在同一温度下不同材料的粘度不同,流动的速度也就不同,导致层间厚度不均,层间粘度不匹配。对于拉伸薄膜来说,因为拉伸膜很薄,模外复合的精度达不到要求,因此需要通过模内复合制备。对于共挤出拉伸薄膜来说,既要解决精度问题又要解决粘度不匹配的问题。因此,需要一种既能满足精度要求又能满足粘度匹配要求的模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的模具,其目的在于解决多层共挤出拉伸薄膜的层间厚度精度和层间不同材料在相同成型温度下熔体粘度不匹配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的模具,该模具在使用状态下总体为倒“T”形结构,其创新在于:所述倒“T”形结构自上而下依次由排序块、合流块及成型模头拼接构成,所述模具上至少设有五个熔体入口和一个成型出口,每个熔体入口对应一台挤出机,所有熔体入口均排设在排序块上,所述成型出口设于成型模头底部;
所述模具内设有熔体流道,该熔体流道自熔体入口至成型出口按熔体流动路径依次由分流段、合流段、复合段拼接构成;
所述分流段设于排序块内,并且由直通流道和分支流道排序组成,直通流道为一进一出的通道结构,分支流道为一进两出或一进三出的通道结构,直通流道的进口及分支流道的进口与熔体入口为一一对应关系,所述排序为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的外层和内层使用直通流道,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的外层和内层之间的各层中至少有一层使用分支流道;
所述合流段设于合流块内,并且由单流道和复合流道组成,单流道为一进一出的通道结构,复合流道为多进一出的通道结构,单流道和复合流道的进口与所述直通流道和分支流道出口为一一对应关系,同一复合流道中的进口对应不同熔体入口,所述单流道数量允许为零,而复合流道数量至少为一个;
所述复合段设于成型模头内,并且由一个合并流道组成,合并流道为多进一出的通道结构,而该多进一出的通道结构由两合一通道或三合一通道逐级合并形成,合并流道的进口与单流道和复合流道的出口为一一对应关系,合并流道的出口为所述成型出口。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上述方案中,在所述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的厚度方向的截面上,所述复合流道多进一出的通道结构中,在通道汇合前设有通道减缩段进行过渡,该通道减缩段为通道截面积减缩段或通道宽度减缩段。
2、上述方案中,在所述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的宽度方向上,在所述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合流段的宽度大于分流段的宽度,复合段的宽度大于合流段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及优点是:针对多层共挤出拉伸复合薄膜在制备过程中存在层间厚度精度和层间不同材料在相同成型温度下熔体粘度不匹配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结合了模内复合和模外复合的形式,通过分流、合流、复合的技术手段,使各种不同材料在熔融状态下形成多种不同的组合方式,有效解决了多层共挤出拉伸薄膜的层间厚度精度和层间不同材料在相同成型温度下熔体粘度不匹配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采用的熔体流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采用的熔体流道结构示意图;
图3~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模具的倒“T”形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PXK、排序块;HLK、合流块;MT、成型模头;FLD、分流段;HLD、合流段;FHD、复合段;ZT、直通流道;FZ、分支流道;FH、复合流道;HB、合并流道;CXCK、成型出口;
附图1中:PXK、排序块;HLK、合流块;MT、成型模头;FLD、分流段;HLD、合流段;FHD、复合段;ZT、直通流道;FZ、分支流道;FH、复合流道;HB、合并流道;CXCK、成型出口;J1-1、第一个挤出机;J1-2、第二个挤出机;J1-3、第三个挤出机;J1-4、第四个挤出机;J1-5、第五个挤出机;J1-6、第六个挤出机;J1-7、第七个挤出机;R1-1、第一个熔体入口;R1-2、第二个熔体入口;R1-3、第三个熔体入口;R1-4、第四个熔体入口;R1-5、第五个熔体入口;R1-6、第六个熔体入口;R1-7、第七个熔体入口;
附图2中:PXK、排序块;HLK、合流块;MT、成型模头;FLD、分流段;HLD、合流段;FHD、复合段;ZT、直通流道;FZ、分支流道;FH、复合流道;D:单流道;HB、合并流道;CXCK、成型出口;J8-1、第一个挤出机;J8-2、第二个挤出机;J8-3、第三个挤出机;J8-4、第四个挤出机;J8-5、第五个挤出机;J8-6、第六个挤出机;J8-7、第七个挤出机;J8-8、第八个挤出机;J8-9、第九个挤出机;R8-1、第一个熔体入口;R8-2、第二个熔体入口;R8-3、第三个熔体入口;R8-4、第四个熔体入口;R8-5、第五个熔体入口;R8-6、第六个熔体入口;R8-7、第七个熔体入口;R8-8、第八个熔体入口;R8-9、第九个熔体入口;
附图3~附图5中:PXK、排序块;HLK、合流块;MT、成型模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
参见附图1所示,一种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的模具,该模具在使用状态下总体为倒“T”形结构,所述倒“T”形结构自上而下依次由排序块PXK、合流块HLK及成型模头MT拼接构成,所述模具上至少设有五个熔体入口和一个成型出口CXCK,每个熔体入口对应一台挤出机,所有熔体入口均排设在排序块PXK上,所述成型出口CXCK设于成型模头MT底部。
所述模具内设有熔体流道,该熔体流道自熔体入口至成型出口CXCK按熔体流动路径依次由分流段FLD、合流段HLD、复合段FHD拼接构成。
所述分流段FLD设于排序块PXK内,并且由直通流道ZT和分支流道FZ排序组成,直通流道ZT为一进一出的通道结构,分支流道FZ为一进两出或一进三出的通道结构,直通流道ZT的进口及分支流道FZ的进口与熔体入口为一一对应关系,所述排序为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的外层和内层使用直通流道ZT,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的外层和内层之间的各层中至少有一层使用分支流道FZ。
所述合流段HLD设于合流块HLK内,并且由单流道和复合流道FH组成,单流道为一进一出的通道结构,复合流道FH为多进一出的通道结构,单流道和复合流道FH的进口与所述直通流道ZT和分支流道FZ出口为一一对应关系,同一复合流道FH中的进口对应不同熔体入口,所述单流道数量允许为零,而复合流道FH数量至少为一个。
所述复合段FHD设于成型模头MT内,并且由一个合并流道HB组成,合并流道HB为多进一出的通道结构,而该多进一出的通道结构由两合一通道或三合一通道逐级合并形成,合并流道HB的进口与单流道和复合流道FH的出口为一一对应关系,合并流道HB的出口为所述成型出口CXCK。
在所述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的厚度方向的截面上,所述复合流道FH多进一出的通道结构中,在通道汇合前设有通道减缩段进行过渡,该通道减缩段为通道截面积减缩段或通道宽度减缩段。
在所述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合流段HLD的宽度大于分流段FLD的宽度,复合段FHD的宽度大于合流段HLD的宽度。
参见图1所示,设置有七个挤出机。
在所述排序块PXK内,第一个挤出机J1-1对应的第一个熔体入口R1-1与一个直通流道ZT的进口连接,第二个挤出机J1-2对应的第二个熔体入口R1-2与一个一进两出的分支流道FZ的进口连接,第三个挤出机J1-3对应的第三个熔体入口R1-3与一个直通流道ZT的进口连接,第四个挤出机J1-4对应的第四个熔体入口R1-4与一个一进两出的分支流道FZ的进口连接,第五个挤出机J1-5对应的第五个熔体入口R1-5与一个一进两出的分支流道FZ的进口连接,第六个挤出机J1-6对应的第六个熔体入口R1-6与一个一进两出的分支流道FZ的进口连接,第七个挤出机J1-7对应的第七个熔体入口R1-7与一个直通流道ZT的进口连接。
在所述合流块HLK内,对应于排序块PXK内各熔体流道的出口依次设置有两进一出的复合流道FH、三进一出的复合流道FH、两进一出的复合流道FH、两进一出的复合流道FH、两进一出的复合流道FH。在所述成型模头MT内,所述合并流道HB由两个三合一通道逐级合并形成,其中:第一级的三合一通道的进口与合流块HLK内合流段HLD的中间三个复合流道FH的出口一一对应(见图1)。第一级三合一通道的出口作为第二级三合一通道的一个进口,第二级三合一通道的另外两个进口与合流段HLD的另两个复合流道FH的出口一一对应。本实施例采用的熔体流道结构用表格1表示如下(表格中箭头指向表示溶体流向):
表格1: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采用的熔体流道结构用表格2表示如下:
表格2: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采用的熔体流道结构用表格3表示如下:
表格3: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采用的熔体流道结构用表格4表示如下:
表格4: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采用的熔体流道结构用表格5表示如下:
表格5: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采用的熔体流道结构用表格6表示如下:
表格6: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采用的熔体流道结构用表格7表示如下:
表格7:
实施例八:
参见附图2所示,设置有七个挤出机J8-1~J8-7。
在所述排序块PXK内,第一个挤出机J8-7对应的第一个熔体入口R8-1与一个直通流道ZT的进口连接,第二个挤出机J8-2对应的第二个熔体入口R8-2与一个直通流道ZT的进口连接,第三个挤出机J8-3对应的第三个熔体入口R8-3与一个一个一进两出的分支流道FZ的进口连接,第四个挤出机J8-4对应的第四个熔体入口R8-4与一个一进两出的分支流道FZ的进口连接,第五个挤出机J8-5对应的第五个熔体入口R8-5与一个直通流道ZT的进口连接,第六个挤出机J8-6对应的第六个熔体入口R8-6与一个直通流道ZT的进口连接,第七个挤出机J8-7对应的第七个熔体入口R8-7与一个直通流道ZT的进口连接,第八个挤出机J8-8对应的第八个熔体入口R8-8与一个一进两出的分支流道FZ的进口连接,第九个挤出机J8-9对应的第九个熔体入口R8-9与一个直通流道ZT的进口连接。
在所述合流块HLK内,对应于排序块PXK内各熔体流道的出口依次设置有单流道D(进口与第一个熔体入口R8-1连接)、单流道D(进口与第二个熔体入口R8-2连接)、单流道D(进口与第三个熔体入口R8-3的一个分出口连接)、三进一出的复合流道FH(进口依次分别与第四个熔体入口R8-4的一个分出口、第五个熔体入口R8-5、第四个熔体入口R8-4的另一个分出口连接)、单流道D(进口与第三个熔体入口R8-3的另一个分出口连接)、三进一出的复合流道FH(进口分别与第六个熔体入口R8-6、第七个熔体入口R8-7、第八个熔体入口R8-8的一个出口连接)、两进一出的复合流道FH(进口分别与第八个熔体入口R8-8的另一个分出口、第九个熔体入口R8-9连接), 上述“分出口”指的是分支流道FZ的一个出口。
在所述成型模头MT内,所述合并流道HB由三个三合一通道逐级合并形成,其中:第一级的三合一通道的进口与合流块HLK内合流段HLD的中间三个复合流道FH的出口一一对应(见图3);
第一级三合一通道的出口作为第二级三合一通道的一个进口,第二级三合一通道的另外两个进口与合流段HLD的第二个复合流道FH和第三个复合流道FH的出口一一对应;
第二级三合一通道的出口作为第三级三合一通道的一个进口,第三级三合一通道的另外两个进口与合流段HLD的第一个复合流道FH和第七个复合流道FH的出口一一对应。
本实施例采用的熔体流道结构用表格8表示如下:
表格8:
表格8中,挤出机序号中“J8-3-1”和“J8-3-2”为同一挤出机“J8-3”的两个分流道,“J8-4-1”和“J8-4-2”为同一挤出机“J8-4”的两个分流道。
实施例九:
本实施例采用的熔体流道结构用表格9表示如下:
表格9:
实施例十:
本实施例采用的熔体流道结构用表格10表示如下:
表格10:
以上实施例的有关内容说明如下:
1、为了简化表述,以上实施例二至实施例七以及实施例九至实施例十中,仅通过表格的形式来表达了模具不同的熔体流道结构,其他有关内容参见实施例一,这里就不再赘述。
2、所述“倒“T”型结构”参见图3、图4及图5所示,从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的宽度方向的截面看,可以是图3所示的,排序块1、合流块2和成型模头3均为矩形,排序块1和合流块2的宽度相同,成型模头3的宽度大于排序块1和合流块2的宽度;可以是图4所示的排序块1、合流块2和成型模头3均为矩形,而合流块2的宽度大于排序块1的宽度,成型模头3的宽度大于合流块2的宽度;也可以是图5所示的排序块1为矩形,合流块2为倒“T”形结构,成型模头3也为倒“T”形结构,排序块1、合流块2、成型模头3拼接构成一更大的倒“T”形结构;
将模具的总体设置为倒“T”形结构的原因在于:薄膜的厚度薄、宽度大,通常在成型之前实现薄膜的复合,在成型模头3处实现薄膜宽度的延展。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
1.一种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的模具,该模具在使用状态下总体为倒“T”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倒“T”形结构自上而下依次由排序块、合流块及成型模头拼接构成,所述模具上至少设有五个熔体入口和一个成型出口,每个熔体入口对应一台挤出机,所有熔体入口均排设在排序块上,所述成型出口设于成型模头底部;
所述模具内设有熔体流道,该熔体流道自熔体入口至成型出口按熔体流动路径依次由分流段、合流段、复合段拼接构成;
所述分流段设于排序块内,并且由直通流道和分支流道排序组成,直通流道为一进一出的通道结构,分支流道为一进两出或一进三出的通道结构,直通流道的进口及分支流道的进口与熔体入口为一一对应关系,所述排序为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的外层和内层使用直通流道,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的外层和内层之间的各层中至少有一层使用分支流道;
所述合流段设于合流块内,并且由单流道和复合流道组成,单流道为一进一出的通道结构,复合流道为多进一出的通道结构,单流道和复合流道的进口与所述直通流道和分支流道出口为一一对应关系,同一复合流道中的进口对应不同熔体入口,所述单流道数量允许为零,而复合流道数量至少为一个;
所述复合段设于成型模头内,并且由一个合并流道组成,合并流道为多进一出的通道结构,而该多进一出的通道结构由两合一通道或三合一通道逐级合并形成,合并流道的进口与单流道和复合流道的出口为一一对应关系,合并流道的出口为所述成型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的模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的厚度方向的截面上,所述复合流道多进一出的通道结构中,在通道汇合前设有通道减缩段进行过渡,该通道减缩段为通道截面积减缩段或通道宽度减缩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的模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合流段的宽度大于分流段的宽度,复合段的宽度大于合流段的宽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015945.1U CN205997320U (zh) | 2016-08-31 | 2016-08-31 | 一种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的模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015945.1U CN205997320U (zh) | 2016-08-31 | 2016-08-31 | 一种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的模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997320U true CN205997320U (zh) | 2017-03-08 |
Family
ID=58193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015945.1U Active CN205997320U (zh) | 2016-08-31 | 2016-08-31 | 一种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的模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997320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571980A (zh) * | 2020-05-22 | 2020-08-25 | 李明伟 | 一种多层全反射膜及其制备方法、生产装置 |
CN114381075A (zh) * | 2022-01-12 | 2022-04-22 | 芜湖海螺型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高抗冲型pvc彩色合金共挤材料及高抗冲型pvc彩色合金共挤型材的制备方法 |
-
2016
- 2016-08-31 CN CN201621015945.1U patent/CN20599732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571980A (zh) * | 2020-05-22 | 2020-08-25 | 李明伟 | 一种多层全反射膜及其制备方法、生产装置 |
CN111571980B (zh) * | 2020-05-22 | 2021-08-10 | 李明伟 | 一种多层全反射膜及其制备方法、生产装置 |
CN114381075A (zh) * | 2022-01-12 | 2022-04-22 | 芜湖海螺型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高抗冲型pvc彩色合金共挤材料及高抗冲型pvc彩色合金共挤型材的制备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47841B (zh) | 一种高阻隔性微纳叠层复合材料的制备装置及方法 | |
CN102672954B (zh) | 同心套筒式多层共挤吹膜机头 | |
CN205997320U (zh) | 一种多层共挤出复合薄膜的模具 | |
CN201064942Y (zh) | 中空吹塑模头 | |
CN101570052B (zh) | 十一层共挤分流道系统 | |
CN106827454A (zh) | 一种新型多层共挤分配器 | |
CN106863735B (zh) | 一种多层塑料板材的挤出方法及其挤出装置 | |
JPS6238132B2 (zh) | ||
CN103331874B (zh) | 三层叠层模的热流道系统 | |
CN2875773Y (zh) | 纵向彩色薄膜挤出机 | |
US3802825A (en) | Extruder for plastic material having a flow divider and means for maintaining the same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gradients in the divided flow | |
WO2007027303A2 (en) | Blow molding extrus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 |
CN218053884U (zh) | 一种双色管的成型模具 | |
CN219006944U (zh) | 多层共挤模头 | |
JPH06122142A (ja) | 共押出用フラットダイ | |
CN201427388Y (zh) | 一种十一层共挤分流道系统 | |
CN202029373U (zh) | 宽幅胶片挤出机流道非对称复合机头 | |
CN214562641U (zh) | 一种成型管二次包覆模具 | |
JPS6055291B2 (ja) | 多層容器の製造方法 | |
JPS56125A (en) | Adapter for molding multilayer plastic film | |
CN106965402A (zh) | 复合材料层倍增器 | |
CN213227452U (zh) | 一种塑料复合挤出机组口型装置的温控系统 | |
CN202029486U (zh) | 一种高阻隔性微纳叠层复合材料的制备装置 | |
CN201544446U (zh) | 微结构多层复合分配器 | |
CN217993313U (zh) | 一种带有流道平衡系统的多穴模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