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90663U - 一种装配式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及其连接节点 - Google Patents

一种装配式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及其连接节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990663U
CN205990663U CN201620829262.3U CN201620829262U CN205990663U CN 205990663 U CN205990663 U CN 205990663U CN 201620829262 U CN201620829262 U CN 201620829262U CN 205990663 U CN205990663 U CN 2059906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e
wall panel
panel element
vertically integrated
precast constru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82926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祥锦
刘俊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2082926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9906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9906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99066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oad-Bearing And Curtain Wa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装配式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及其连接节点,所述装配式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为具有两个表面、四个结合面并以混凝土为主材料的预制构件,所述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包括在四个结合面都外露的预留连接钢筋;所述预留连接钢筋中在两个竖向结合面的外露部分呈“匚”形或“L”形,该外露部分构成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所述预留连接钢筋在上端结合面和下端结合面中分为边构件预留连接钢筋和非边构件预留连接钢筋,该钢筋的外露部分构成上下端预留钢筋。所述连接节点包括竖向缝连接节点和水平缝连接节点。本实用新型的墙板单元及连接节点具有现场施工方便、安全可靠、具有现浇结构相同性能等优点,并实现了“强节点、弱构件”的结构设计原则。

Description

一种装配式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及其连接节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具体涉及装配式预制结构墙板建筑中的一种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和把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连接成整体的连接节点。
背景技术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作为一种符合工业化生产方式的结构形式,具有施工速度快、劳动强度低、噪音污染与湿作业少和产品质量易控制等优势。采用预制装配的建筑施工可以有效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材料在实现建筑节能和结构性能方面的利用率,减少现场施工劳动力数量,减少建筑垃圾和减少施工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提高建筑整体质量和性能。可见推广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有利于实现“四节一环保”的绿色发展,实现建筑业的节能和减排目标。
国家提出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建筑工业化成为当前发展重要课题、是政策鼓励和支持的发展产业。因此科技部发出《“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具体通知》提到课题研究内容(摘录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内容):研究提出新型系列连接节点形式,达到与现浇结构同等性能要求;适用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标准化、工具化吊装与支撑体系等。
装配式预制结构墙板的结构主要包括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连接同一层楼层中相邻的若干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缝连接节点、以及连接上下两层楼层中上下相接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和水平预制构件的水平缝连接节点构成;而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结合面和预留连接钢筋是由连接节点要求决定。
一、现有的水平缝连接节点相关技术方案主要有:
(一)国家规范《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术技规程JGJ1-2014》和建筑标准设计图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构造--G310-2》。该图集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中,在上下相接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平整的水平缝处需要附加水平缝节点连接钢筋和连接套筒,装配时钢筋与套筒要准确对准,对钢筋和套筒的位置精度要求高,而构件制作和运输过程中的多种因素都会导致钢筋和套筒的位置产生偏差,并且钢筋套入连接套筒时吊起的墙板中多个套筒需分别同时对准套入固定墙板中与之对应的钢筋,这使得现场施工难度非常大。这种水平缝连接节点的抗剪能力主要依靠界面混凝土间通过铺设水泥砂附水浆的坐浆层摩擦抗剪机制提供,且节点连接强度存在可能低于构件的问题,没有做到“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结构原则。
(二)现有的整体装配采用传统建筑施工方式逐层往上施工,在下层楼板完成施工后才进行上面层的施工装配,其装配方式具体为上层(即N+1层)竖向构件需在结构装配完成的楼层(即第N层)结构面上进行墙板连接;如上述图集和授权公告号为CN102433945 B的专利文献公开的《装配剪力墙结构预制内墙板竖向混合连接结构及方法》、授权公告号为CN2041126081 U的专利文献公开的《一种基于竖向剪力墙连接结构体系》、授权公告号为CN204645333U的专利文献公开的《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上下层连接结构》、申请公布号为CN104695589 A的专利文献公开的《一种预制装配混凝土剪力墙拼缝处连接结构及方法》、授权公告号为CN102425310B的专利文献公开的《装配式住宅剪力墙结构墙体竖向连接施工方法》等,墙板水平缝连接节点是分结构层下连接和层上连接二阶段进行。
(三)采用辅助材料钢板或型钢进行连接的技术,如授权公告号为CN 202561554 B的专 利文献公开的《一种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墙板构件的连接节点》,其具有一定长度的连接型钢要放置到间距只有不到300mm闭合的矩形箍筋笼中心,且周边和两端是预制构件或预留钢筋阻碍、施工非常困难、型钢在墙体交叉处怎么处理也没有说明;又如:授权公告号CN 204174785 U的专利文献公开的《一种预制墙板单元上下连接结构》,其钢板连接是点的连接;上述公开的两种技术方案没有提供剪力墙的边缘构件处连接方式,没有提出全面连接节点技术,也没有做到“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结构原则。
(四)还有一些只是解决局部连接技术、且实用性可能受到有关规范限制,如授权公告号CN 102168455 B的专利文献公开的《装配剪力墙结构水平缝U型闭合筋连接结构》,其钢筋连接方式的是否满足钢筋受拉情况的国家有关规定、是否抗震要求,也没有提供剪力墙的边缘构件处连接方式、也没有做到“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建筑结构原则。
二、现有的竖向缝连接节点相关技术方案主要有:
(一)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构造--G310-2》和申请公布号为CN 104652654 A的专利文献公开的《一种新型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授权公告号为CN 202745237 U的专利文献公开的《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竖向缝竖向环箍连接结构》等公开技术,其竖向缝节点施工需安装模板灌注混凝土,影响实现现场施工的简单化原则。
(二)采用辅助材料钢板或型钢进行连接的技术,如专利申请公布号CN 105256917A的《一种预制剪力墙竖缝组合连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等。
综上所述的目前墙板连接节点结构和施工技术存在的不足为:
(一)连接节点施工工序,分三阶段:(1)楼层结构板标高以下的墙板与楼板和梁等水平构件连接施工;(2)楼层结构板标高处墙板与楼板结构面连接;(3)楼层结构板标高以上墙板之间竖向缝连接,工序较多;或二阶段完成把上述的(2)和(3)合在一起同时施工;
(二)节点连接只有局部的连接技术、且连接节点没有很好实现“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设计原则;
(三)连接节点要求采用型钢辅助连接,因为进入型钢结构又增加解决型钢与混凝土结构增加连接的因素要处理,不能做到真正简化生产工艺;
(四)现场施工工艺和工序不够简单、后浇混凝土部分还要安装模板,没有实现“复杂生产工厂化、简单劳作现场活”。
(五)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没有达到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同的结构性能,影响装配式建筑的适用范围,对推广建筑工业化向更大的比例发展严重制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该墙板单元在进行节点连接时具有现场施工方便、安全可靠、具有现浇结构相同性能等优点,并实现了“强节点、弱构件”的结构设计原则。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上述装配式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缝连接节点和水平缝连接节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装配式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其为具有两个表面、四个结合面并以混凝土为主材料的预制构件,四个结合面分别为上端结合面、下端结合面和两个竖向结合面,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包括在四个结合面都有外露的预留连接钢筋;当若干个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连接时,相连接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结合面拼接在一起围闭成竖向直通空腔,所述 预留连接钢筋中在两个竖向结合面的外露部分呈“匸”形或“L”形,该外露部分构成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从竖向边构件断面看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与竖向结合面构成矩形;所述预留连接钢筋在上端结合面和下端结合面中分为边构件预留连接钢筋和非边构件预留连接钢筋,该钢筋的外露部分构成上下端预留钢筋。
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两个竖向结合面由以下M1-M4四种结构形式的竖向结合面中的同一种或两侧各不相同的二种构成:
M1:所述竖向结合面为平口结构,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呈“匸”形,从竖向边构件断面看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与竖向结合面构成矩形;
M2:所述竖向结合面为M1形式的平口结构一侧平齐预制结构墙板单元板面向外延伸出一个薄翼板,使形成的竖向结合面呈“L”形,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呈“L”形,该“L”形钢筋的其中一段从薄翼板中沿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厚度方向伸出,另一段从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结合面中伸出,从竖向边构件断面看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与竖向结合面构成矩形;
M3:所述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带有保温复合层,所述竖向结合面为平口结构,所述保温复合层沿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板面延伸至超过所述竖向结合面形成保温复合层翼板;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呈“匸”形,从竖向边构件断面看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与竖向结合面构成矩形;
M4:所述竖向结合面为上述M1平口结合面和呈“L”形M2结合面相间隔组合在一起的复合型结合面,所述薄翼板在竖直方向上呈断续的方波状,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也相应是呈“匸”形和“L”形相间出现,形成型复合型结合面,从边构件任何断面看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与竖向结合面构成矩形。
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中所述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边构件是指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两侧包含箍筋的边缘部分,属于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竖向边缘为锚固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和加强边缘部位的结构,从边构件延伸出上端或下端结合面的外露钢筋为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从非边构件延伸出上端或下端结合面的外露钢筋为非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其中所述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边构件如果是在连接装配完成后的整体结构体系中结构墙板的端部、转角和T形交接处、结构墙板洞口两边时,所述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边构件的配筋和边构件的横截面尺寸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执行版本分别规定的墙、抗震墙、剪力墙的构造边缘构件或约束边缘构件有关要求;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边缘构件是包括装配完成后上述规范或规程《GB 50010》、《GB 50011》、《JGJ3》所规定所述的墙、抗震墙、剪力墙的构造边缘构件或约束边缘构件;所述的竖向边构件是相对于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而言的本实用新型的约定名称,如果为肋形墙板时可以是预制结构墙板的竖向边肋。
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中,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有二种配置形式:一种为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自身配置的水平钢筋或与其搭接的钢筋延伸出竖向结合面的竖向结合面直出预留钢筋,另一种为在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边构件以附加箍筋形式构成的、附加箍筋一端埋在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边构件里面满足锚固长度、另一端外伸出竖向结合面的竖向结合面附加预留钢筋,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配置数量大于等于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自身配置的水平钢筋的配置数量。其中,所述的竖向结合面附加预留钢筋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钢筋直径大 小、间距并应满足有关规定的要求,以提高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之间的连接强度,既方便、又能很好实现“强节点,弱构件”的结构抗震设计原则。
所述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自身的水平钢筋延伸出竖向结合面的竖向结合面直出预留钢筋中,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自身的水平钢筋在板两侧端部弯折90°从一个板面的钢筋锚入到另一个板面的钢筋中,另外配置与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水平钢筋相搭接的箍筋,该箍筋伸出竖向结合面。避免用一根过长钢筋弯折加工成,但在水平筋较短和较简单的情况也可一根钢筋弯折成。
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中,所述上下端预留钢筋在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中有二种配置形式:一种为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自身配置的竖向钢筋延伸出上端和下端结合面的上下端直接预留钢筋,另一种为在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上端和下端以附加钢筋形式构成的、附加钢筋一端埋在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上端或下端里面满足锚固长度、另一端外伸出上端或下端结合面的上下端附加预留钢筋,所述上下端预留钢筋配置数量大于等于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自身配置的竖向钢筋的配置数量。其中的上下端附加预留钢筋还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钢筋直径大小、间距并应满足有关规定的要求,以提高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之间的连接强度,既方便、又能很好实现“强节点,弱构件”的结构抗震设计原则。
本实用新型的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预制结构墙板单元,所述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上下端预留钢筋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1)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上下端预留钢筋为“1”字形,(2)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水平点预留钢筋为“U”字形,(3)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上下端预留钢筋为上大下小的倒梯形的三个边;即所述上下端预留钢筋与对应的结合面构成梯形,结合面为梯形的一条底边,伸出的上下端预留钢筋为倒梯形的另三边。
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一个优选方案,所述的装配式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为肋形结构墙板时,所述的竖向结合面的预留连接钢筋分为从水平肋原有配筋伸出的竖向结合面直出预留钢筋和从竖向边肋以箍筋形式伸出的竖向结合面附加预留钢筋;所述的上端结合面和下端结合面的预留连接钢筋分为从竖向肋原有配筋伸出的上下端直接预留钢筋和从上端和下端水平横肋伸出的上下端附加预留钢筋。
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一个优选方案,所述上端结合面和下端结合面在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宽度方向在各区域段可以有各自的高度,即同一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上端结合面和下端结合面都可以有一个以上平面;该高度是根据以下原则计算各不同位置段高度的最大值:(1)满足钢筋连接需要;(2)考虑节点连接的水平构件需要;如连接预制叠合连梁、叠合框架梁等;(3)如果需要设置连接暗梁,还要满足暗梁最小高度要求;暗梁最小高度要求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最小满足不小于墙板厚度和400mm的较大者;(4)在考虑上述三项要求最大值的基础上、考虑施工时的空间要求。
一种实现连接上述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缝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
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边构件;
相连接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结合面;
浇筑于竖向直通空腔内的后浇混凝土;
以及竖向结合面连接钢筋和竖向插销钢筋;
其中,所述竖向直通空腔是由相连接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结合面拼接在一起围闭而成的竖向空间,所述竖向结合面连接钢筋一端锚固在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内、另一端伸出所述竖向结合面形成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在竖向直通空腔内交错搭 接形成矩形并在矩形的内角配置竖向插销钢筋形成钢筋骨架,通过浇筑于竖向直通空腔内的后浇混凝土以及所述钢筋骨架将相连接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连成一体。
一种实现连接上述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水平缝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
相连接的楼板下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上端结合面、楼板上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下端结合面及预制水平构件的端部结合面;
设置于水平槽的常规配筋;
相连接的楼板下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上端结合面预留连接钢筋、楼板上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下端结合面预留连接钢筋和预制水平构件的预留连接钢筋;
以及浇筑于水平槽的后浇混凝土;
其中,所述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上端结合面和下端结合面预留连接钢筋中,其一端锚固在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内、另一端伸出所述上端结合面或下端结合面形成上下端预留钢筋;相连接的楼板上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吊装时其下端通过支承物件架立于楼板下的已经装配好的预制结构墙板上端结合面上方,即架立于水平槽之上;所述的上下端预留钢筋及预制水平构件的预留连接钢筋伸入到水平槽连接和锚固,并与水平槽内的常规配筋绑扎构成钢筋骨架,通过浇筑于水平槽内的后浇混凝土以及所述钢筋骨架将相连接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以及预制水平构件连接成一体;
上述水平缝连接节点中,所述的上下端预留钢筋及预制水平构件的预留连接钢筋伸入到水平槽内连接和锚固这实施过程序包含逆作施工工序,具体为:实施水平缝连接节点上方预制结构墙板必需架立在所述水平槽之上,因而需利用支承物件使吊装的竖向构件下端架立于相对应连接的水平缝连接节点下方已经装配好的预制结构墙板上端结合面上方,即水平槽上方。
所述竖向缝连接节点和水平缝连接节点通过钢筋连接和后浇混凝土胶结使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连接成一结构整体。
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预制结构墙板的竖向缝连接节点,所述的竖向缝连接节点连接装配完成后是在整体结构体系中结构墙板的端部、转角和T形交接处、结构墙板洞口两边时,所述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边构件的配筋和边构件的横截面尺寸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执行版本分别规定的墙、抗震墙、剪力墙的构造边缘构件或约束边缘构件有关要求。
所述水平预制构件包括预制楼板和预制叠合梁。
所述的水平槽是由相连接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上端结合面和下端结合面及预制水平构件的端部结合面围闭而成或由相连接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上端结合面和下端结合面、预制水平构件的端部结合面和模板围闭而成的浇筑后浇混凝土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竖向缝连接节点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竖向直通空腔由以下M1-M4四种结构形式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结合面中的若干种围闭而成:
M1:所述竖向结合面为平口结构,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呈“匸”形,从竖向边构件断面看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与竖向结合面构成矩形;这种结构中,所述竖向结合面直接构成所述竖向直通空腔的其中一个侧面;
M2:所述竖向结合面为M1形式的平口结构一侧平齐预制结构墙板单元板面向外延伸出一个薄翼板,使形成的竖向结合面呈“L”形,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呈“L”形,该“L”形钢筋的其中一段从薄翼板中沿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厚度方向伸出,另一段从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结合面中伸出,从竖向边构件断面看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与竖向结合面构成 矩形;这种结构中,所述竖向结合面和薄翼板可以构成竖向直通空腔的其中相连的两个侧面;
M3:所述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带有保温复合层,所述竖向结合面为平口结构,所述保温复合层沿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板面延伸至超过所述竖向结合面形成保温复合层翼板;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呈“匸”形,从竖向边构件断面看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与竖向结合面构成矩形;这种结构中,所述竖向结合面和保温复合层翼板可以构成竖向直通空腔的其中相连的两个侧面。
M4:所述竖向结合面为上述M1平口结合面和呈“L”形M2结合面相间隔组合在一起的复合型结合面,所述薄翼板在竖直方向上呈断续的方波状,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也相应是呈“匸”形和“L”形相间出现,形成型复合型结合面,从边构件任何断面看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与竖向结合面构成矩形;其目的在于,当两个具有方波状薄翼板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沿直线对接且方波状薄翼板位于相同侧、并相对错开时,方波状的两个薄翼板能够相互嵌入,这使得相互嵌入在一起的两个方波状薄翼板构成的整体中钢筋的分布对称,使得强度和受力性能更好。
上述优选方案的好处在于,利用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结合面自身结构形成竖向直通空腔,从而在浇筑所述后浇混凝土时无需再额外安装模板,简化装配施工工艺,加快施工速度、使结构墙板表面更加平整。
本实用新型的竖向缝连接节点中,所述插销钢筋是插在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构成的矩形内角部位的竖向直通钢筋,具有限制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移动以及加强结构强度的作用,该插销钢筋除满足节点处墙板竖向配筋的有关要求,其直径通常大于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的直径。
本实用新型的本实用新型的竖向缝连接节点的一个优选方案,所述竖向直通空腔内设有型钢,浇筑后的后浇混凝土内嵌有所述型钢,从而形成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或带型钢复合结构墙板的建筑结构体系;在更好实现连接的同时,增强承载能力和提高抗震性能;装配成的型钢剪力墙是可符合特一级抗震性能要求的“特一级构件”,适用于装配高烈度地震区建筑和超高层建筑。
本实用新型的水平缝连接节点的一个优选方案,所述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上下端预留钢筋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
(1)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上下端预留钢筋为“1”字形;该上下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上下端预留钢筋之间的连接方式可采用绑扎搭接、焊接、机械连接等,所述上下端预留钢筋的长度应当满足有关规定中对相应的连接方式中钢筋的长度要求。
(2)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上下端预留钢筋为“U”字形;这样可以减少钢筋采用搭接时的连接长度,便于施工和更好满足有关规定要求,其连接方式通常采用绑扎搭接。
(3)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上下端预留钢筋为上大下小的倒梯形的三个边;即所述上下端预留钢筋与对应的结合面构成梯形,结合面为梯形的一条底边,伸出的上下端预留钢筋为倒梯形的另三边。其好处在于:倒梯形钢筋除了具有上述“U”形钢筋的可减少连接长度好处外,还更利于节点钢筋绑扎施工,在吊装上层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之前把节点内钢筋绑扎完成,大为降低施工难度,其原因是楼板下预制结构墙板的上端结合面预留的倒梯形的上端口大的上端预留钢筋,能更好容纳进楼板上预制结构墙板的下端结合面预留的倒梯形的下端口小的下端预留钢筋。
在选择上下端预留钢筋的连接方式时,可以根据房屋建筑抗震等级要求不同、节点所在 建筑高度位置不同、上下端预留钢筋在装配成结构墙板的位置不同、节点内钢筋受应力情况不同采用不同连接方式;具体来说:房屋建筑抗震等级要求按有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执行版本规定建筑所在地区确定,节点所在建筑高度位置分为底部加强区和非加强区,上下端预留钢筋在装配成整体结构墙板时的位置分为边缘构件区和非边缘构件区,竖向钢筋受应力情况包括钢筋受拉、钢筋受压、钢筋所受拉应力的可能最大值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水平缝连接节点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水平槽内设置按梁配筋的暗梁或圈梁结构,暗梁或圈梁的箍筋为与上下端预留钢筋的形状相匹配的矩形或倒梯形,暗梁或圈梁的纵向配筋在竖向缝连接节点和水平缝连接节点的交汇部位应通长配置;即暗梁或圈梁的纵向配筋不能在竖向缝连接节点和水平缝连接节点的交汇部位连接,通常,该钢筋连接点可以设置于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水平方向的中间处。这样改进是为了增强结构整体性,设置的暗梁或圈梁好像在每层装配成整体的结构墙板上下两端的二道箍把墙板约束一起,能同时增强水平缝连接节点和竖向缝连接节点的连接,更好满足“强节点、弱构件”的结构原则。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水平缝连接节点中,所述水平缝后浇混凝土高度可以根据需要在不同位置采用不同高度,该高度是根据以下原则计算各不同位置段高度的最大值:(1)满足钢筋连接需要高度;(2)考虑节点连接的水平构件高度;如连接预制叠合连梁、叠合框架梁等;(3)如果需要设置连接暗梁,还要满足暗梁最小高度要求;暗梁最小高度要求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最小满足不小于墙板厚度和400mm的较大者;(4)在考虑上述三项要求最大值的基础上、考虑施工时的空间要求。
上述竖向缝连接节点和水平缝连接节点中,所述竖向结合面和水平结合面采用粗糙面或键槽面,以增加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与所述后浇混凝土之间的结合强度。
上述竖向缝连接节点和水平缝连接节点中,所述后浇混凝土中所浇筑的混凝土为细石混凝土,该细石混凝土采用比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强度高一等级的无收缩或微膨胀混凝土。
上述竖向缝连接节点和水平缝连接节点中,所述竖向缝连接节点和水平缝连接节点通过钢筋连接和后浇混凝土胶结使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连接成一结构整体,在一个施工层可以同时把竖向缝连接节点和水平缝连接节点的后浇混凝土一次连续的浇筑施工。
上述竖向缝连接节点和水平缝连接节点适用于各种预制结构墙板,如混凝土预制剪力墙、密肋复合结构墙板、肋形结构墙板,板内含型钢的上述墙板;本文列举只是优选方案。
上述水平缝连接节点中,所述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水平结合面处设有支撑构件。其目的是为了在吊装上层预制结构墙板单元时为上层预制结构墙板单元提供支撑:在吊装上层预制结构墙板单元时,因为下面的水平缝连接节点没有完成,需要通过上述支撑构件将上层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重力传递给下层预制结构墙板单元构件上。所述支撑构件可以预制或预留于下层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上水平结合面或上层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下水平结合面,具体可以是利用原有配筋、新增加配筋、附加型钢或混凝土小柱等形式,也可以采用活动的预制支撑砼块、石块,钢筋完整成的四方凳等;该支撑构件除了要求能够承受上层预制结构墙板单元重量和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作用外力外,还要求不能妨碍水平缝连接节点中钢筋的通过,也要求满足施工的便利性。支撑构件的伸出长度等于后浇混凝土的高度或等于后浇混凝土梁减0-30mm,支撑构件的另二个方向尺寸也要求不影响水平缝连接节点内钢筋的贯通。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一)与现有装配结构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技术对比:实现了只用钢筋混凝土连接就能装配成整体的建筑结构,且结构墙板的竖向缝节点连接不用另外安装模板就能构成浇筑连接 混凝土的竖向空腔,即使用本实用新型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竖向结合面(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列举共四类九种形式),总能组合成浇筑连接混凝土的竖向空腔;目前公开技术和专利没有发现类似或相同的技术。
(二)与现有装配结构技术对比:实现与现浇混凝土结构同等性能的墙板结构连接节点、并实现“强节点,弱构件”的结构抗震设计原则,使装配式建筑安全可靠度等同于现浇混凝土结构、甚至有更高于现浇混凝土结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节点连接的各预制混凝土构件之间全部用钢筋混凝土完成连接,后浇混凝土部分相当于现浇混凝土结构已经经常使用的并在规范中约定的后浇带,采用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的连接设计和施工方法一致,故达到与现浇混凝土结构同等性能的结构;现有技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的剪力墙结构连接设计的接缝技术,《规程》的水平缝连接使20mm的坐浆连接上下墙板、上下层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套筒灌浆连接也不适用于直径大于20mm的钢筋、且费用高、施工对接难,构件连接其连接也很难实现100%的连接(《JGJ1-2014》规程中容许在非边缘构件处的钢筋可“仅部分连接”)、这种装配结构是明显不符合现浇混凝土结构同等性能和做到“强节点,弱构件”;而本实用新型的体系整体混凝土一次性用混凝土连接墙板水平缝和竖向缝,上下层钢筋不但做到100%连接还能够根据需要增加连接钢筋数量,很容易实现与现浇混凝土结构同等性能和“强节点,弱构件”的结构设计原则;使装配式建筑安全可靠度等同于现浇混凝土结构、甚至有更高于现浇混凝土结构(因为预制构件的钢筋配置位置准确混凝土密实度强度能得到很好保证,现场振捣混凝土会使钢筋偏位、偏差10-30mm都是常有、甚至超过50mm,现场的混凝土密实度、强度离散性高)这些实用新型改进是实现“科技部发出《‘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专项2016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具体通知》提到课题研究内容:研究提出新型系列连接节点形式,达到与现浇结构同等性能要求”内容提出“新型系列连接节点形式”的一种新型连接节点形式。
(三)与现有装配结构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的预制结构墙板的连接节点应用更广泛、适用于高度更高的装配建筑。其适用范围就可达到与现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规定的相应建筑高度。如同为剪力墙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加速度为0.2g前提条件,本实用新型结构体系现可装配建筑高度为≥80m;有技术《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规定可装配建筑高度为60m-70m。
(四)与现有装配结构技术对比:实现与现浇混凝土结构一样同样灵活地的结构多样性、在节点配置型钢实现型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施工生产和装配便利性;通过竖向缝连接直通空腔的连接钢筋内插入的钢筋或型钢形成不同结构形式,采用型钢连接后的型钢墙板结构体系,灵活性和施工便利在于工厂生产的墙板是一样的,只要在竖向直通孔采用钢筋或型钢就能变换结构形式、且型钢位置刚好位于节点核心,从而实现结构的多样性;目前公开的技术和专利没有发现类似或相同的技术,目前技术是把型钢作为连接形式出现,本实用新型是把型钢作为结构并提供更好的连接形式。施工生产和装配便利性具体如:在目前我国最大量的纯住宅建筑、从底层到顶只有一种预制结构墙板形式,只有底部加强层结构墙板配筋和墙板厚度可能不同外其他是一样的、减少模具变化、便于批量化生产、安装、降低成本、如果是超高层住宅、抗震等级高地区住宅或要求抗震等级为一级和特一级的结构墙板可以在竖向缝节点配置型钢就能实现要求的结构,从而简化预制和安装生产程序达到便利性;
(五)与现有装配连接节点技术对比:实现一次性浇筑混凝土把一个施工层构件连接完成、并且水平缝连接节点还是竖向缝连接节点的加强结构,包含竖向边构件的竖向缝连接节 点和设置圈梁或暗梁的水平缝连接节点共同构成约束竖向构件预制结构墙板、及水平构件梁和楼板的闭合的空间结构体系;目前公开技术和专利没有发现类似或相同的技术。
(六)在水平缝连接节点方面与公开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是全面系统解决结构墙板竖向上下之间的各部位、与各连接水平构件的连接结构,并同时加强竖向缝连接;目前有类似技术,如授权公告号CN 102168455 B的《装配剪力墙结构水平缝U型闭合筋连接结构》,姑且不说钢筋连接方式的是否满足钢筋受拉情况的国家有关规定、是否符合抗震要求,没有提供剪力墙的边缘构件处连接节点、没有提供剪力墙与框架梁或连梁连接处的节点,也没有交代与竖向缝之间关系,以上这些问题本实用新型都达到很好解决;除上述不同之外、还有不同之处:(1)其节点是在楼板结构底面标高以上进行连接、本实用新型是在楼板结构面以下为连接主要范围;(2)其节点的纵向钢筋是必须在吊装上部墙板后才能绑扎,而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案中预留倒梯形连接钢筋是在吊装吊装上部墙板之前就能绑扎纵向钢筋、大为减少施工难度;这种有利于施工的水平缝连接节点技术实用新型改进是现有技术没有的。
(七)施工方面与现有技术对比:大量减少施工工序、施工方便、省时省事、经济环保:主要有下列:一次浇筑混凝土把墙板自身水平缝连接和竖向缝连接、以及结构墙板与楼板、梁的连接全部完成,不用另外安装竖向模板使墙板的平整性更好,减少墙体批灰就看进行精装修、本节点施工与目前现在普遍使用节点区别在于:取消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没有预埋钢筋连接套筒、没有吊装过程每一个套筒对应一根钢筋的定位难题,也没有了灌浆工序层节点,提高劳动效率,减少机械台班工时和劳动力成本,减少建筑垃圾和粉尘排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及其连接节点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采用普通剪力墙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为主视图(立面图),图3为左视图,图4为右视图,图5为俯视图,图6为仰视图,图7为图5中的D-D剖面图,图8为图7中的E-E剖面图和钢筋详图,其中(A)为剖面图,(B)为钢筋分解详图。
图9-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采用密肋复合墙板时的结构示意图,该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中增加了支撑构件,其中,图9为主视图(立面图),图10为图9的全剖图(配筋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结合面的M1-1型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结合面的M1-2型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中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结合面的M2-1型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中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结合面的M2-2型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中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结合面的M2-3型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中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结合面的M3-1型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中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结合面的M3-2型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中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结合面的M3-3型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中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结合面的M4型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的竖向缝连接节点中预制结构墙板单元按直线形连接的一种结构示意图(M2-2+M2-2型)。
图21为本实用新型的竖向缝连接节点中预制结构墙板单元按直线形连接的一种结构示 意图(M2-2+M3-2型)。
图22为图20或图21的N-N剖面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的竖向缝连接节点中预制结构墙板单元按“L”形连接的一种结构示意图(M2-1+M2-1型)。
图24为本实用新型的竖向缝连接节点中预制结构墙板单元按“L”形连接的一种结构示意图(M3-1+M3-1型),该图也是图25的P-P剖面图。
图25为图24的Q-Q剖面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的竖向缝连接节点中预制结构墙板单元按“T”形连接的一种结构示意图(M1-1+M4+M4型)。
图27为图26的S-S剖面图。
图28为图27中两个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组合的分解示意图。
图29本实用新型的竖向缝连接节点中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以密肋复合结构墙板为例时的按“T”形连接的一种结构示意图(M3-3+M3-3+M1-1型),并且节点内配置型钢,该图也是图31的T-T剖面图。
图30为本实用新型的竖向缝连接节点中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以密肋复合结构墙板为例时的、按“十”形连接的一种结构示意图(M1-1+M1-1+M1-1+M1-1型),并且节点内配置型钢,该图也是图31的T-T剖面图。
图31为图29或图30的U-U剖面图。
图32是本实用新型的水平缝连接节点的第一种具体结构的立面剖面图(该图也为图1、图35的A-A剖面图),该图中位于边缘构件段的上下端预留钢筋采用搭接连接。
图33是本实用新型的水平缝连接节点的第二种具体结构的立面剖面图(该图也为图1、图36的A-A剖面图),该图中位于边缘构件段的上下端预留钢筋采用套筒连接。
图34是本实用新型的采用密肋复合结构墙板时的水平缝连接节点的第三种具体结构的立面剖面图(该图也为图1A-A位置的剖面图),该图中位于边缘构件段的上下端预留钢筋用套夹挤压连接。
图35为图32-图33的B-B剖面图,图中显示的为非边缘构件区上下端预留钢筋采用搭接连接。
图36为图33的C-C剖面图,图中显示的为边缘构件区上下端预留钢筋采用套筒连接。
图37为图34的D-D剖面图,图中显示的为边缘构件区上下端预留钢筋采用套夹连接。
图38为图1的B2-B2剖面图,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以密肋复合结构墙板为例,图中显示的为非边缘构件区的外墙带保温板层的上下端预留钢筋采用搭接连接。
图39为本实用新型的水平缝连接节点的施工示意图。
图中:1~10分别为预制结构墙板单元,11~19分别为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结合面的M1-1型、M1-2型、M2-1型、M2-2型、M2-3型、M3-1型、M3-2型、M3-2型、M4型,20直线形竖向缝连接节点;21“L”形竖向缝连接节点;22“T”形竖向缝连接节点;23“十”字形竖向缝连接节点,24竖向直通空腔,25保温复合层,26薄翼板,27竖向通长插销钢筋,28竖向结合面直出预留钢筋,29竖向结合面附加预留钢筋,30轻质填充料,31型钢,32水平槽,33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自身水平钢筋;
101预制叠合梁,102预制楼板,103构成边缘构件的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4非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5非边肋上下端预留钢筋,106上下端附加预留钢筋,107非构成边缘构件的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8暗梁纵向钢筋,109暗梁箍筋,110模板,111连接套筒,112钢筋连接套夹,113支撑构件,114楼层安装支撑,115墙板安装斜撑;
L1为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直线投影长度,L2为非边缘构件区上下端预留钢筋直线投影长度,L3为边缘构件区上下端预留钢筋的直线投影长度,h为非边缘构件区和非预制梁连接区水平缝节点高度,h1为预制梁的总高度,H为边缘构件区及预制梁连接区水平缝节点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及其连接节点实施的示意图:其中有预制结构墙板单元1-10,竖向缝连接节点20-23,水平缝连接节点的水平槽32,六个竖向直通空腔24;也包括相关连接的水平构件--预制楼板102和预制叠合梁101。
参见图2-8、该图以图1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8为案例绘制,所述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为普通预制剪力墙,其为具有两个表面、四个结合面并以混凝土为主材料的预制构件,四个结合面分别为上端结合面、下端结合面和两个竖向结合面;所述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包括在四个结合面都外露的预留连接钢筋,所述竖向结合面(预制结构墙板单元8竖向结合面左边为M2-1型结合面13、右边为M2-2型结合面14),当若干个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连接时,相连接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结合面拼接在一起围闭成竖向直通空腔24,所述预留连接钢筋中两个竖向结合面的外露部分呈“匸”形或“L”形,该外露部分构成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该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分为竖向结合面直出预留钢筋28和竖向结合面附加预留钢筋29,从竖向边构件断面看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与竖向结合面构成矩形。所述预留连接钢筋在上端结合面和下端结合面中分为边构件预留连接钢筋和非边构件预留连接钢筋,该钢筋的外露部分为上下端预留钢筋,其中,边构件预留连接钢筋中的上下端预留钢筋又分为构成边缘构件的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3和非构成边缘构件的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7,所述构成边缘构件的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3是指该钢筋在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以及整个建筑结构中都处于边缘位置,而非构成边缘构件的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7是指该钢筋仅仅在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中处于边缘位置;非边构件预留连接钢筋中的上下端预留钢筋称之为非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4。其中构成边缘构件的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3配筋应符合剪力墙的构造边缘构件或约束边缘构件有关要求;边缘构件包括:装配完成整体结构体中结构墙板的边缘部、转角和T形交接处、结构墙板洞口两边。
参考9-图10所示;所述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也可以是预制密肋复合墙,该预制密肋复合墙内填充有轻质填充料30,所述预留连接钢筋在上端结合面和下端结合面中分为边构件预留连接钢筋和非边构件预留连接钢筋,该钢筋的外露部分为上下端预留钢筋,其中,边构件预留连接钢筋中的上下端预留钢筋又分为构成边缘构件的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3和非构成边缘构件的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7;非边构件预留连接钢筋中的上下端预留钢筋又分为非边肋上下端预留钢筋105和上下端附加预留钢筋106,其他各方面与普通预制剪力墙板单元相同。
参考11-图19所示;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结合面结构形式主要包括以下M1-M4型共四大类九种:
M1:所述竖向结合面为平口结构,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呈“匸”形,从边构件断面看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与结合面构成矩形。这种结构中,所述竖向结合面直接构成所述竖向直通空腔24的其中一个侧面。根据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上是否设有保温复合层25,这种结构又可以分成没有保温复合层25的M1-1型11(如图11所示)和有保温复合层25的M1-2型12(如图12所示)。
M2:所述竖向结合面为M1形式的平口结构一侧平齐预制结构墙板单元板面外延伸出一个薄翼板26,使形成的竖向结合面呈“L”形,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呈“L”形,该“L”形钢筋的其中一段从薄翼板中沿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厚度方向伸出,另一段从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结合面中伸出,从边构件断面看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与结合面构成矩形。这种结构中,所述竖向结合面和薄翼板26构成竖向直通空腔24的两个侧面。针对不同应用场合,这种结构形式又可以分成多种,第一种是基本型,从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结合面中伸出的钢筋是从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内沿直线伸出,称之为M2-1型13,如图13所示。第二种是从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结合面中伸出的钢筋是从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内向内侧弯曲偏移一定距离后再伸出,称之为M2-2型14,如图14所示,其目的在于当两个具有薄翼板26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沿直线对接且两个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中的薄翼板26位于不同侧时,避免从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结合面中伸出的钢筋与另一个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中的薄翼板26发生干涉(亦即是为了避让薄翼板26),使得两个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能够顺利地对接在一起。第三种是在M2-1型13基础上,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在与薄翼板26相对的板面设有保温复合层25,形成M2-3型15,如图15所示。
M3:所述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带有保温复合层25,所述竖向结合面为平口结构,所述保温复合层25沿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板面延伸至超过所述竖向结合面形成保温复合层翼板;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呈“匸”形,从边构件断面看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与结合面构成矩形。这种结构中,所述竖向结合面和保温复合层翼板可以分别构成竖向直通空腔24的其中一个侧面。针对不同应用场合,这种结构形式又可以分成多种,第一种是基本型,从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结合面中伸出的钢筋是从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内沿直线伸出,且保温复合层翼板等于或大于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的长度,称之为M3-1型16,如图16所示。第二种是从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结合面中伸出的钢筋中,与保温复合层25相对的一侧的钢筋段从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内向内侧弯曲偏移一定距离后再伸出,称之为M3-2型17,如图17所示,其目的与上述M2-2型14相似,是为了避让另一个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中的薄翼板26。第三种与M3-1型16的区别在于,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的长度为保温复合层翼板的一半,形成M3-3型18,如图18所示,其目的在于,当两个具有保温复合层翼板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对接时,两个保温复合层翼板组合在一起形成向直通空腔的其中一个侧面。
M4:该M4型是M2-1型和M1-1型相间隔组合一起的结合面,将所述薄翼板26在竖直方向上设置呈断续的方波状,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也是M2-1型呈“L”形和M1-1型呈“匸”形相间隔出现,形成M4型19,从边构件任何断面看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与结合面构成矩形。如图19和图26-图28所示;其目的在于,当两个具有薄翼板26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沿直线对接且两个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中的薄翼板26位于相同侧时,方波状的两个薄翼板26能够相互嵌入,这使得相互嵌入在一起的两个薄翼板26构成的整体中钢筋的分布对称,使得强度和受力性能更好。
在上述共M1-M4型四大类的9种分类型的竖向结合面结构形式的基础上,还可以延伸出其他结构形式的竖向结合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结构的特点灵活变通设计。
参考图8,所述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在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中有二种配置形式:一种为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自身配置的水平钢筋或与其相连接的钢筋延伸出竖向结合面的竖向结合面直出预留钢筋28,另一种为在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边构件以附加钢筋形式构成的、附加钢筋一端埋在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边构件里面满足锚固长度、另一端外伸出竖向结合面的竖向结合面附加预留钢筋29,竖向结合面附加预留钢筋29主要用于在装配成结构的边缘构件时需要加密箍筋、使其满足有关规定要求,另一种是肋形结构墙板由于在非水平肋的地方没有直通的水平钢筋、而采用竖向边肋箍筋伸出竖向结合面的形式,如图7和图10。
参考图8(a),所述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自身的水平钢筋延伸出结合面的竖向结合面直出预留钢筋28,通常配置钢筋时为了施工方便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自身的水平钢筋33在板两侧端部弯折90°从一个板面的钢筋锚入到另一个板面的钢筋中、另外配置与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水平钢筋相搭接的箍筋代替伸出结合面形成竖向结合面直出预留钢筋28,参考图8(b),避免用一根很长钢筋弯折加工成连续不断的水平钢筋,但在水平筋较短和较简单的情况也可一根钢筋弯折成。
参照图2-图10,所述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上下端预留钢筋在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中有二种配置形式:一种为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自身配置的竖向钢筋延伸出上端和下端结合面的上下端直出预留钢筋,另一种为在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上下端以附加钢筋形式构成的、附加钢筋一端埋在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上下端里面满足锚固长度、另一端外伸出上端或结合面的上下端附加预留钢筋106,如图10和图38所示。
所述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上下端预留钢筋外露部分形状:
(1)参见图33和图34,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构成边缘构件的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3为“1”字形。
(2)参见图32-图34,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非构成边缘构件区上下端预留钢筋可以均为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上下端预留钢筋为上大下小的倒梯形的三个边;其中,图32所示,该水平连接节点的上下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上下端预留钢筋(包括构成边缘构件的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3、非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4、非构成边缘构件的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7)均为上大下小的倒梯形的三个边;即伸出的上下端预留钢筋(包括构成边缘构件的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3、非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4、非构成边缘构件的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7)与对应的水平结合面构成梯形,水平结合面为梯形的一条底边,伸出的上下端预留钢筋(包括构成边缘构件的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3、非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4、非构成边缘构件的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7)为倒梯形的另三边。
见图2和图7、图9和图10,所述上端结合面和下端结合面在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宽度方向在各区域段可以有各自的高度,即同一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上端结合面和下端结合面都可以有一个以上平面,该案例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左边边构件部分为了连接叠合梁101、墙板的高度比较小,右边只连接预制楼板102不小于那么高的节点尺寸,因此上下端结合面为二个不同高度的平面。
所述水平预制构件包括预制楼板102和预制叠合梁101,该预制水平构件的端部结合面中伸出有水平构件预留连接钢筋。
参见图20-图31,所述竖向缝连接节点包括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边构件、相连接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结合面11-19、浇筑于竖向直通空腔24内的后浇混凝土以及竖向结合面连接钢筋和竖向插销钢筋27,所述竖向结合面连接钢筋一端锚固在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内、 另一端伸出所述竖向结合面形成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包括竖向结合面直出预留钢筋28、竖向结合面附加预留钢筋29);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包括竖向结合面直出预留钢筋28、竖向结合面附加预留钢筋29)在竖向直通空腔内交错搭接形成闭合矩形状、在闭合矩形的角部配置竖向直通插销钢筋27,并通过附加常规配筋形成钢筋骨架;通过浇筑于竖向直通空腔内的后浇混凝土以及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包括竖向结合面直出预留钢筋28、竖向结合面附加预留钢筋29)和竖向插销钢筋27将相连接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1-10连成一体(图1所示)。
优选地,参见图32和图35为例:所述水平缝连接节点包括由相连接的楼板下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8和9的上端结合面和对应的楼板上的预制结构墙板8和9单元的下端结合面及预制水平构件的端部结合面、设置于水平槽32的常规配筋(暗梁纵向钢筋108、暗梁箍筋109)和相连接的楼板下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上端结合面的上下端预留钢筋(其中有构成边缘构件的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3、非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4和非构成边缘构件的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7)和楼板上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下端结合面的上下端预留钢筋(其中有构成边缘构件的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3、非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4和非构成边缘构件的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7)及预制水平构件预留钢筋,以及浇筑于水平槽32的后浇混凝土;预制结构墙板的上下端预留钢筋(其中有构成边缘构件的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3、非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4和非构成边缘构件的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7)伸入到水平槽32连接、水平构件的连接钢筋伸入到水平槽32(即在水平缝连接节点)锚固、并与水平槽32内的常规配筋(包括暗梁会圈梁的暗梁纵向钢筋108、暗梁箍筋109)绑扎构成钢筋骨架,通过浇筑于水平槽32内的后浇混凝土以及所述钢筋骨架将相连接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以及预制水平构件连接成一体。
参见图1和图32-图34,所述竖向缝连接节点和水平缝连接节点的通过钢筋连接和后浇混凝土胶结使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连接成一结构整体。
见图1,该图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式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及其连接节点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平面结构。图中同一楼层中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1-10通过竖向缝连接节点连接在一起,相连接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缝连接节点的形式分为四种:a、两个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对接成直线形,构成直线形竖向缝连接节点20;b、两个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连接成“L”形,构成“L”形竖向缝连接节点21;c、三个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连接成“T”形,构成“T”形竖向缝连接节点22;d、四个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连接成“十”字形,构成“十”字形竖向缝连接节点23;水平缝连接节点在预制结构墙板与楼板交接处,即连续的水平槽32位置。
下面首先对竖向缝连接节点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描述。
1、所述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竖向缝连接节点有四种主要类型与上述9种分类型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竖向结合面的关系,下面结合具体的例子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参见图1,竖向缝连接节点20,图20和图22是其大样图,图20中两个预制结构墙板单元按直线形对接,两个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均采用M2-2型14竖向结合面。
参见图1,带保温层外墙竖向缝连接节点20,图21和图22是其大样图,图21中两个预制结构墙板单元按直线形对接,两个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分别采用M2-3型15竖向结合面和M3-2型18竖向结合面。
参见图1,竖向缝连接节点21,图23是其大样图,图23中两个预制结构墙板单元按“L”形连接,两个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均采用M2-1型13竖向结合面。
参见图1,竖向缝连接节点21,图24和图25是其大样图,图25中两个预制结构墙板单元按“L”形连接,两个预制结构墙板单元采用M3-1型16竖向结合面,构成带保温层外墙“L”形竖向缝连接节点21。
图26-图28,图26中三个预制结构墙板单元按“T”形连接,其中沿直线对接的两个预制结构墙板单元采用M4型19竖向结合面,而另外一个预制结构墙板单元采用M1-1型11竖向结合面,构成“T”形连接竖向缝连接节点。
图29和图31,图29中三个预制结构墙板单元按“T”形连接,其中沿直线对接的两个预制结构墙板单元采用M3-1型16竖向结合面,而另外一个预制结构墙板单元采用M1-1型11竖向结合面,构成“T”形连接外墙带保温层竖向缝连接节点22;该节点还示意在节点内设置型钢31的形式。
图30和图31图30中四个预制结构墙板单元按“十”形连接,其中预制结构墙板单元采用M1-1型11竖向结合面和M1-2型12竖向结合面,构成“十”形连接外墙带保温层竖向缝连接节点23;该节点还示意在节点内设置型钢31的形式。
在上述四种连接方式的竖向缝连接节点,还可以其他竖向结合面形式组合,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结构的特点灵活变通设计。
2、所述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在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中配置形式描述:参见图2-图15,所述竖向缝连接节点中,
3、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连接的描述:
参见图20-图30,相连接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在所述竖向直通空腔24内交错搭接形成闭合矩形状,为了进一步增加竖向缝连接节点的强度。在该闭合矩形状钢筋结构的内角位处设有竖向通长插销钢筋27,该插销钢筋用于限制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移动,并增加竖向连接结点的结构强度;该插销钢筋除满足节点处墙板竖向配筋的有关要求,其直径通常大于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的直径。
4、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连接长度要求的描述:
参照图2和图11,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搭接长度需满足行业相关规定;为了满足连接长度,优选采用行业相关规定容许的最小直径钢筋,配筋率通过调节间距进行保证;例如,假如在二级抗震的加强部位剪力墙、剪力墙边缘构件箍筋要求不少于Φ8@150,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也采用Φ8@150,如果是C35混凝土,抗震要求LabE=32X8=256mm,而采用弯折90°的“匸”形钢筋搭接连接长度相关规定为LlE=0.6LabE=154mm,所以L1≥154+20=174mm,如果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也采用Φ8@100时,钢筋锚固或连接按钢筋实际受力情况计算,钢筋受力减少1/3,钢筋直径等效于小于Φ6.6,LabE=32X6.6=210mm,搭接连接长度LlE=0.6LabE=125mm,所以L1≥125+20=145mm,通过调整配筋数量满足锚固连接要求又实现“强节点、弱构件”的结构原则。注:本文中所述的LabE是抗震时钢筋锚固基本长度、LlE为采取有效减少锚固措施后修正的受拉钢筋锚固长度(直线段投影长度),LabE和LlE是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规定计算。
5、竖向缝连接节点的其他事情描述:
参见图32,在后浇混凝土前,所述竖向直通空腔24内设有型钢31,浇筑后的后浇混凝土内嵌有所述型钢31,,从而形成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或带型钢复合结构墙板的结构建筑,更好实现连接的同时,增强承载能力和提高抗震性能,适用于更高要求的建筑物;型钢31的连接 按钢结构有关规定执行可采用焊接或螺丝连接。
所述后浇混凝土中所浇筑的混凝土为细石混凝土,该细石混凝土采用比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强度高一等级的无收缩或微膨胀混凝土。
所述竖向结合面用粗糙面或键槽面,以增加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与所述后浇混凝土之间的结合强度。
二、下面结合具体的例子对上下端预留钢筋的结构作详细的描述。
1、对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为的上下端预留钢筋外露部分形状进行说明:
(1)参见图33、图36,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构成边缘构件的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3为“1”字形,而该处的上下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3之间的连接方式采用挤压的连接套筒111;参见图34、图37,预制密肋复合结构墙板单元的构成边缘构件的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3为“1”字形,该钢筋的连接采用套夹112进行机械连接,其预留钢筋的长度满足机械连接要求。
(2)参见图32、图35,优选地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上下端预留钢(包括构成边缘构件的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3、非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4和非构成边缘构件的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7)可以均为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上下端预留钢筋为上大下小的倒梯形的三个边;这样结构可以减少钢筋采用搭接时的连接长度,便于施工和更好满足有关设计规范要求。即伸出的水平缝节点预留钢筋与对应的水平结合面构成梯形,水平结合面为梯形的一条底边,伸出的水平缝节点预留钢筋为倒梯形的另三边。其好处在于:更利用节点钢筋绑扎施工,在吊装上层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之前把节点内钢筋(如暗梁纵向钢筋108、暗梁箍筋109)绑扎完成,如图32、图35,在吊装上层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之前,楼板面工作面开阔、节点内钢筋容易安放和绑扎、大为降低施工难度,吊装时楼板下的倒梯形的上大开口更好把楼板上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下端倒梯形下小容纳进去,已经绑扎好的钢筋(如暗梁纵向钢筋108、暗梁箍筋109)不会阻挡影响吊装楼板上的预制墙板单元的下端结合面的上下端预留钢筋(包括构成边缘构件的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3、非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4和非构成边缘构件的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7)插入。
2、对上下端预留钢筋的长度要求符合有关规定进行说明:
举例A:参考图2-图4下面结合具体的例子对上下端预留钢筋的长度计算进行说明。假设:抗震等级为二级,墙板混凝土为C35,钢筋采用为HRB400。
(1)上下端预留钢筋中非边缘构件段上下端预留钢筋104的直径Φ10所需连接长度L2,采用绑扎搭接、抗震要求LaE=37X10=370mm,钢筋为直线时外露长度L2=LaE+20=390mm,而采用弯折90°的U形或倒梯形的预留钢筋时钢筋搭接连接长度相关规定,L2=0.6LaE+20=260mm;
(2)上下端预留钢筋中边缘构件段上下端预留钢筋103的直径Φ16连接长度L3,抗震要求LaE=37X16=592mm,钢筋为直线搭接L3=LaE+20=610mm,而采用弯折90°的U形钢筋或倒梯形的预留钢筋时搭接连接长度相关规定为L3=0.6LaE+20=380mm,若采用机械套筒连接、Φ16钢筋连接套筒长度为100mm。
3、下面对水平缝连接节点预留钢筋之间的连接方式作详细描述。
选择上下端预留钢筋的连接方式具体根据为:房屋建筑抗震等级要求按有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执行版本规定建筑所在地区确定,节点所在建筑高度位置分为底部加强区和非加强区,上下端预留钢筋在装配成结构墙板的位置分为边缘构件区和非边缘构件区, 竖向钢筋受应力情况包括钢筋受拉、钢筋受压、钢筋所受拉应力的可能最大值情况。比如:在二级抗震的加强部位剪力墙,剪力墙边缘构件钢筋应该采用机械连接I级接头,非边缘构件钢筋采用搭接连接;又如:在三级抗震的非加强部位剪力墙且剪力墙钢筋不出现拉应力或拉应力很小时,其边缘构件钢筋和非边缘构件钢筋都可以采用搭接连接;上述连接方式为优选做法之一,并不限于这种这些连接方式。
如图33、图34,比如在二级抗震的加强部位剪力墙、剪力墙边缘构成边缘构件的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3应该采用机械连接的I级接头,非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4和非构成边缘构件的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7采用搭接连接;如图32,又假如在三级抗震的非加强部位剪力墙、且剪力墙上下端构成边缘构件的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3,非边肋上下端预留钢筋105、上下端附加预留钢筋106和非构成边缘构件的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7不出现拉应力或拉应力很小时,该水平缝连接节点的上下端结合面预留连接钢筋都可以采用搭接连接。
所述水平缝连接节点中,图34所示,所述后浇混凝土设置为按梁配筋的暗梁或圈梁结构,暗梁箍筋109为与上下端预留钢筋的非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4的形状相匹配的矩形或倒梯形。这样改进是为了增强结构整体性,并能同时增强水平缝连接节点和竖向缝连接节点的连接,更好满足“强节点、弱构件”的结构原则。
4、对水平连接缝节点后浇混凝土高度的说明:
所述后浇混凝土高度可以根据需要在不同位置采用不同高度,高度是根据以下原则计算各不同位置段高度的最大值:(1)满足钢筋连接需要高度;(2)考虑节点连接的水平构件高度;(3)考虑施工时的空间要求;(4)如果需要设置连接暗梁,还要满足暗梁最小高度要求;
举例B:在上面举例A的计算要求L2和L3基础上:假设连接叠合梁高h1=500mm,预制结构墙板厚度为200mm,且优选设置暗梁的连接,如附图33-39。
(1)满足钢筋连接需要高度;举例A的计算:非边缘构件区钢筋绑扎搭接的L2=260mm;边缘构件区钢筋L3不同连接方式分别是:钢筋为直线搭接L3=610mm,而采用弯折90°的U形钢筋或倒梯形的预留钢筋时搭接连接L3=380mm,若采用机械套筒连接、Φ16钢筋连接套筒长度为100mm。
(2)考虑节点连接的水平构件高度;叠合梁高h1=500mm。
(3)如果需要设置连接暗梁,还要满足暗梁最小高度要求;暗梁最小高度要求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最小满足不小于墙板厚度和400mm的较大者。
(4)综合上述(3)的最大值基础上,考虑施工时的空间要求,得出最后水平缝连接节点各区段的要求高度:
如图32,边缘构件段,其构成边缘构件的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3采用倒梯形的预留钢筋时搭接连接,连接长度L3=380mm,没有要考虑的施工影响,取H1=h1=500mm;
如图33的边缘构件段,其构成边缘构件的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3如果挤压设备挤压的挤压头需在楼板面上才能挤压连接,H1=h1+L1+操作空间=500+100+2X,X为施工工具到障碍端距离,H1≥650mm
如图32的边缘构件段,其构成边缘构件的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103采用机械套夹连接,连接长度L3=100mm,由于机械可以伸到水平槽内连接、没有要考虑的施工影响,取H1=h1=500mm。
如图32-39,非边缘构件段,上下端预留连接钢筋采用搭接连接的最大连接长度L2=390mm,没有要考虑的施工影响,取h为暗梁高度400mm;
5、水平缝连接节点的其他事项实施描述:
关于上下端预留钢筋配置大小和间距调整:如图35,在以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自身的竖向钢筋为上下端预留钢筋的基础上,还可以在它们之间增加连接钢筋106,通过调整配筋数量很容易实现“强节点、弱构件”的结构原则。
所述水平结合面采用粗糙面或键槽面,增加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与所述后浇混凝土之间的结合强度。
所述后浇混凝土中所浇筑的混凝土为细石混凝土,该细石混凝土采用比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强度高一等级的无收缩或微膨胀混凝土。
参见图9和图10,所述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水平结合面可以设置支撑构件113。
对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为预制密肋复合结构墙板单元时竖向缝节点和预留钢筋结构进行说明:
参考图9-10,从图可以看出只要预制密肋复合结构墙板单元与图2-图8的普通剪力墙预制墙板单元的结合面和预留连接钢筋是相似的,图31、图34、图38,从图可以看出只要预制密肋复合结构墙板单元的连接节点也与一样的;进而本实用新型的竖向缝连接节点和水平缝连接节点适用于装配预制密肋复合结构墙板单元;在进一步只要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四周结合面和预留连接钢筋与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结合面和预留连接钢筋特征相同或相似就可用本实用新型的竖向缝连接节点和水平缝连接节点进行装配成建筑的整体结构。从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及其连接节点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一混凝土为主要材料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
三、下面对上述竖向缝连接节点和水平缝连接节点的施工过程作详细描述。
参见图1,在施工楼层的预制叠合梁101、预制楼板102和支承其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1-10还没有连接的情况下,把施工楼层以上相连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1-10吊装到相应连接的节点上,连接好钢筋,并完成其它所需工序后;用后浇混凝土把楼层下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1-10的上端、本施工层的预制叠合梁101、预制楼板102、楼层上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1-10的下端以及楼层上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1-10之间的竖向接缝一次性连接成整体。
参见图39,上述竖向缝连接节点和水平缝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a.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设计;包括根据施工组织划分预制构件单元,设计结合面、计算预留钢筋长度,设计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四边的预留钢筋;设计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加工图。
b.按设计要求生产建筑所需的预制构件并运输到现场,生产预制结构墙板单元1-10并运输到现场,包括:预制楼板102、预制叠合梁101;
c.在已完成结构施工的下层预制楼板102和预制结构墙板单元1-10安装本施工层施工所需的楼层安装支撑114和模板11,0,按顺序吊装本楼层的预制叠合梁101、预制楼板102,并把构件临时固定好;
d.绑扎楼板结构面以下的钢筋,包括:暗梁箍筋109和暗梁纵向钢筋108、补充在节点范围的其它通常水平钢筋,整理好下层预制结构墙板的上端连接钢筋;
e.吊装本施工层上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1-10:此步为带逆作性质,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下端需设置垂直支撑构件113,使吊装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1-10的下端架在水平槽32上、并与楼板102下对应连接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1-10上端准确定位,并符合垂直度要求,然后用墙 板安装斜撑115固定墙板;
f.上下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钢筋连接(参考图32-图38和上述水平缝连接节点内容),按设计要求和施工规定进行连接;
g.插入竖向接缝的插销钢筋27;
h.安装模板,如果水平缝连接节点的后浇混凝土高出楼板结构面标高部分、外墙的外边缘部分,补充部分模板。
i.浇筑节点混凝土,对水平缝连接节点的水平槽和竖向缝连接节点的竖向直通空腔同时进行浇筑。
j.现浇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后,拆除临时楼层安装支撑114、墙板安装斜撑115和模板110。
重复第三阶段的a——j步骤完成整栋楼的结构施工。
上述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内容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装配式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其为具有两个表面、四个结合面并以混凝土为主材料的预制构件,四个结合面分别为上端结合面、下端结合面和两个竖向结合面,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包括在四个结合面都有外露的预留连接钢筋;当若干个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连接时,相连接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结合面拼接在一起围闭成竖向直通空腔,所述预留连接钢筋中在两个竖向结合面的外露部分呈“匚”形或“L”形,该外露部分构成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从竖向边构件断面看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与竖向结合面构成矩形;所述预留连接钢筋在上端结合面和下端结合面中分为边构件预留连接钢筋和非边构件预留连接钢筋,该钢筋的外露部分构成上下端预留钢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两个竖向结合面由以下M1-M4四种结构形式的竖向结合面中的同一种或两侧各不相同的二种构成:
M1:所述竖向结合面为平口结构,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呈“匚”形,从竖向边构件断面看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与竖向结合面构成矩形;
M2:所述竖向结合面为M1形式的平口结构一侧平齐预制结构墙板单元板面向外延伸出一个薄翼板,使形成的竖向结合面呈“L”形,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呈“L”形,该“L”形钢筋的其中一段从薄翼板中沿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厚度方向伸出,另一段从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结合面中伸出,从竖向边构件断面看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与竖向结合面构成矩形;
M3:所述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带有保温复合层,所述竖向结合面为平口结构,所述保温复合层沿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板面延伸至超过所述竖向结合面形成保温复合层翼板;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呈“匚”形,从竖向边构件断面看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与竖向结合面构成矩形;
M4:所述竖向结合面为上述M1平口结合面和呈“L”形M2结合面相间隔组合在一起的复合型结合面,所述薄翼板在竖直方向上呈断续的方波状,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也相应是呈“匚”形和“L”形相间出现,形成型复合型结合面,从边构件任何断面看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与竖向结合面构成矩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边构件是指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两侧包含箍筋的边缘部分,属于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竖向边缘为锚固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和加强边缘部位的结构,从边构件延伸出上端或下端结合面的外露钢筋为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从非边构件延伸出上端或下端结合面的外露钢筋为非边构件上下端预留钢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有二种配置形式:一种为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自身配置的水平钢筋或与其搭接的钢筋延伸出竖向结合面的竖向结合面直出预留钢筋,另一种为在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边构件以附加箍筋形式构成的、附加箍筋一端埋在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边构件里面满足锚固长度、另一端外伸出竖向结合面的竖向结合面附加预留钢筋,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配置数量大于等于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自身配置的水平钢筋的配置数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端预留钢筋在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中有二种配置形式:一种为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自身配置的竖向钢筋延伸出上端和下端结合面的上下端直出预留钢筋,另一种为在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上端和下端以附加钢筋形式构成的、附加钢筋一端埋在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上端或下端里面满足锚固长度、另一端外伸出上端或下端结合面的上下端附加预留钢筋,所述上下端预留钢筋配置数量大于等于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自身配置的竖向钢筋的配置数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端预留钢筋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1)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上下端预留钢筋为“1”字形,(2)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水平点预留钢筋为“U”字形,(3)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上下端预留钢筋为上大下小的倒梯形的三个边;即所述上下端预留钢筋与对应的结合面构成梯形,结合面为梯形的一条底边,伸出的上下端预留钢筋为倒梯形的另三边。
7.一种实现连接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装配式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缝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
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边构件;
相连接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结合面;
浇筑于竖向直通空腔内的后浇混凝土;
以及竖向结合面连接钢筋和竖向插销钢筋;
其中,所述竖向直通空腔是由相连接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竖向结合面拼接在一起围闭而成的竖向空间,所述竖向结合面连接钢筋一端锚固在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内、另一端伸出所述竖向结合面形成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所述竖向结合面预留钢筋在竖向直通空腔内交错搭接形成矩形并在矩形的内角配置竖向插销钢筋形成钢筋骨架,通过浇筑于竖向直通空腔内的后浇混凝土以及所述钢筋骨架将相连接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连成一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竖向缝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直通空腔内设有型钢,浇筑后的后浇混凝土内嵌有所述型钢,形成型钢混凝土剪力墙或带型钢复合结构墙板的建筑结构体系。
9.一种实现连接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装配式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水平缝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
相连接的楼板下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上端结合面、楼板上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下端结合面及预制水平构件的端部结合面;
设置于水平槽的常规配筋;
相连接的楼板下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上端结合面预留连接钢筋、楼板上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下端结合面预留连接钢筋和预制水平构件的预留连接钢筋;
以及浇筑于水平槽的后浇混凝土;
其中,所述预制结构墙板单元的上端结合面和下端结合面预留连接钢筋中,其一端锚固在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内、另一端伸出所述上端结合面或下端结合面形成上下端预留钢筋;相连接的楼板上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吊装时其下端通过支承物件架立于楼板下的已经装配好的预制结构墙板上端结合面上方,即架立于水平槽之上;所述的上下端预留钢筋及预制水平构件的预留连接钢筋伸入到水平槽连接和锚固,并与水平槽内的常规配筋绑扎构成钢筋骨架,通过浇筑于水平槽内的后浇混凝土以及所述钢筋骨架将相连接的预制结构墙板单元以及预制水平构件连接成一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水平缝连接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槽内设置按梁配筋的暗梁或圈梁结构,暗梁或圈梁的箍筋为与上下端预留钢筋的形状相匹配的矩形或倒梯形,暗梁或圈梁的纵向配筋在竖向缝连接节点和水平缝连接节点的交汇部位通长配置。
CN201620829262.3U 2016-07-29 2016-07-29 一种装配式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及其连接节点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9906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829262.3U CN205990663U (zh) 2016-07-29 2016-07-29 一种装配式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及其连接节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829262.3U CN205990663U (zh) 2016-07-29 2016-07-29 一种装配式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及其连接节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990663U true CN205990663U (zh) 2017-03-01

Family

ID=581075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829262.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990663U (zh) 2016-07-29 2016-07-29 一种装配式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及其连接节点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99066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45957A (zh) * 2021-12-27 2022-02-15 山东同创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绿色装配式建筑用墙板及装配方法
CN114135023A (zh) * 2021-12-27 2022-03-04 山东同创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建筑外墙及施工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45957A (zh) * 2021-12-27 2022-02-15 山东同创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绿色装配式建筑用墙板及装配方法
CN114135023A (zh) * 2021-12-27 2022-03-04 山东同创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建筑外墙及施工方法
CN114135023B (zh) * 2021-12-27 2023-03-07 山东同创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装配式建筑外墙及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01036B (zh) 一种装配式钢框架预制混凝土楼板结构
CN106245753A (zh) 一种装配式预制结构墙板的钢筋混凝土连接体系
CN106400952A (zh) 一种装配式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及其连接节点
CN105569224B (zh) 钢管混凝土边缘约束叠合整体式剪力墙及制备和安装方法
CN103397696B (zh) 耐震、预制的钢筋桁架剪力墙混合结构建筑物
CN206308796U (zh) 一种柱贯通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体系
WO2019206194A1 (zh) 一种预制楼板及其连接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6013811A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的安装方法
CN108951870A (zh) 一种低层全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的建造方法
CN109680841A (zh) 混合式预制多腔钢筋混凝土墙、地下空间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
CN113006321B (zh) 一种组合式预制混凝土墙体层间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
CN111502080A (zh) 一种钢混组合结构框架-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
CN113250494A (zh) 一种装配式集成卫生间以及施工方法
CN205990663U (zh) 一种装配式预制结构墙板单元及其连接节点
CN212534652U (zh) 一种钢混组合结构框架-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
CN110644662A (zh) 一种基于受力的预制无梁楼盖叠合板及其拆分方法
CN210066817U (zh) 一种装配整体式拱顶大跨无柱地下结构
CN211421637U (zh) 一种预制天沟的连接结构
CN111173030A (zh) 预制夹心侧墙与预制叠合底板连接节点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6265671A (zh) 保温预制墙板及采用该保温预制墙板构建墙的施工方法
CN112282164B (zh) 一种轻质叠合楼板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1037527U (zh) 一种带暗梁的全装配式拼装楼板竖向连接节点结构
CN210066816U (zh) 一种装配式拱顶大跨无柱地下结构
CN210658451U (zh) 一种明挖法复合装配式地下结构
CN210066818U (zh) 一种装配式平顶有柱地下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01

Termination date: 202007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