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78634U - 滑柱式换向阀装置 - Google Patents

滑柱式换向阀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978634U
CN205978634U CN201620732961.6U CN201620732961U CN205978634U CN 205978634 U CN205978634 U CN 205978634U CN 201620732961 U CN201620732961 U CN 201620732961U CN 205978634 U CN205978634 U CN 2059786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part
valve base
valve
input port
trave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73296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林笃司
八卷义典
秦秀林
大原健治
小长谷康明
中野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Powertrain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Toso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Tosok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Tosok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9786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9786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 Valve Hous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滑柱式换向阀装置,其具有能够提高组装操作性的结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具有:滑柱式壳体,其具有从轴向的端部沿轴向延伸的第一空腔孔;阀座部件,其被安装于滑柱式壳体的端部,且具有与第一空腔孔连接的第二空腔孔;以及阀芯。滑柱式壳体具有第一输入口。第一空腔孔具有第一阀座部。阀座部件具有第二输入口。第二空腔孔具有第二阀座部。在第一阀座部与第二阀座部的轴向之间的阀芯可动部设置输出口。阀座部件和阀座部件安装部中的任一方具有在径向上突出的突起部。阀座部件和阀座部件安装部中的另一方具有引导突起部的引导部。引导部在至少一部分轴向的位置变化且在至少一部分周向的位置变化。

Description

滑柱式换向阀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滑柱式换向阀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特开昭63-38775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汽车的自动变速器等中的油压电路的换向结构。日本特开昭63-38775号公报中记载的换向结构为:以一个输出口对应两个输入口为一组,长边方向侧设置于有底圆筒状的壳体的结构。在壳体的内部设有一端侧和另一端侧这一对活塞和容纳部,这一对活塞具有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一对阀芯以及各自的阀座,该容纳部容纳阀芯和活塞。
在一方的输入口侧的油压高于另一方的输入口侧的油压的情况下,活塞朝向另一方的输入口侧移动。如果活塞移动,则另一侧的阀座与设置于另一个输入口侧的阀芯接触,从而另一输入口侧的流路被封闭,且从一方的输入口导入的油穿过壳体内部的流路导向输出口。
但是,上述的这种现有结构在组装换向阀时,需要按照事先决定的顺序从壳体的开口部插入阀芯、活塞、弹簧以及横梁等多个部件并组装,因此在组装操作方面需要熟练度,在操作性上存在问题。在设置多个换向阀的情况下,操作性的问题将进一步加大。
本实用新型考虑到以上这点,而以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组装操作性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为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具有:滑柱式壳体,所述滑柱式壳体为沿轴向延伸的柱状,且具有从轴向的端部沿轴向延伸的第一空腔孔;筒状的阀座部件,所述阀座部件被安装于所述滑柱式壳体的所述端部,且具有与所述第一空腔孔相连的第二空腔孔;以及阀芯,所述阀芯位于所述第一空腔孔内或者所述第二空腔孔内,所述滑柱式壳体具有:阀座部件安装部,所述阀座部件在径向上被重叠安装于所述阀座部件安装部;以及第一输入口,所述第一输入口贯通所述滑柱式壳体的侧面并将所述第一空腔孔与外部相连,所述第一空腔孔具有第一阀座部,所述第一阀座部在轴向上位于比所述第一空腔孔与所述第一输入口之间的连接处靠所述端部侧的位置,所述阀座部件具有将所述第二空腔孔与外部相连的第二输入口,所述第二空腔孔具有第二阀座部,所述第二阀座部在轴向上位于比所述第二空腔孔与所述第二输入口之间的连接处靠所述第一输入口侧的位置,在阀芯可动部设有将所述阀芯可动部和外部相连的输出口,所述阀芯可动部为所述第一阀座部与所述第二阀座部的轴向间的空间,所述阀芯以能够在轴向上移动的地被容纳于所述阀芯可动部内,且能够通过嵌入到所述第一阀座部与所述第二阀座部中的一个,对所述第一输入口以及所述第二输入口进行开闭,所述阀座部件与所述阀座部件安装部中的一个具有朝向径向突出的突起部,所述阀座部件与所述阀座部件安装部中的另一个具有引导所述突起部的引导部,所述引导部的轴向位置在至少一部分变化,且周向位置在至少一部分变化。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例示的一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具有可提高组装操作性的结构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
由以下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为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4为示出具有第一实施方式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的换向单元的剖视图。
图5A、图5B为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6A、图6B为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7为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7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为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的外观立体图。
在附图中,适当地示出XYZ坐标系作为三维直角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X轴方向作为与图1所示的轴线AX的轴向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为与X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并作为后述的第一输入口41、44、第二输入口42、45以及输出口43、46所延伸的方向。Z轴方向作为与X轴方向和Y轴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
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不特别要求的情况下,将与轴线AX平行的方向(X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轴线AX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轴线AX为中心的周向(θX方向)、即绕轴线AX的方向简称为“周向”
[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的第一实施方式]
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具有:滑柱式壳体10、阀座部件60、70、输出口43,46以及阀芯34、35。
如图4所示,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例如被插入壳体BD,构成换向单元100的一部分。
如图2所示,滑柱式壳体10为沿轴向(X轴方向)延伸的柱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滑柱式壳体10例如为圆柱状。滑柱式壳体10例如为金属制品。滑柱式壳体10具有第一空腔孔20、30、隔壁11、第一输入口41、44、第一槽部91、92、第二槽部93、94以及阀座部件安装部12、13。
第一空腔孔20为滑柱式壳体10的从轴向一侧(-X侧)的端部16向轴向另一侧(+X侧)凹陷的孔。第一空腔孔30为滑柱式壳体10的从轴向另一侧(+X侧)的端部17向轴向一侧(-X侧)凹陷的孔。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滑柱式壳体10在轴向的两端部分别具有第一空腔孔。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存在将第一空腔孔20中的端部16侧(-X侧)以及第一空腔孔30中的端部17侧(+X侧)简称为“前侧”的情况。并且,存在将第一空腔孔20中的与端部16相反的一侧(+X侧)以及第一空腔孔30中的与端部17相反的一侧(-X侧)简称为“里侧”的情况。
第一空腔孔20例如为以轴线AX为中心沿轴向(X轴方向)延伸的多级圆柱状。第一空腔孔20具有第一输入口空腔部21、第一阀座部51以及阀座部件插入孔部22。
第一输入口空腔部21为与第一输入口41连接的部分。第一输入口空腔部21沿轴向(X轴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入口空腔部21例如位于第一空腔孔20的最里侧(+X侧)的位置。第一输入口空腔部21通过第一输入口41与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的外部连接。第一输入口空腔部21的截面(YZ截面)形状例如为圆形。第一输入口空腔部21的直径比阀芯34的直径小。
第一阀座部51与第一输入口空腔部21的前侧(-X侧)连接。即,第一阀座部51在轴向(X轴方向)上位于比第一空腔孔20与第一输入口41的连接处靠端部16侧(-X侧)的位置。第一阀座部51的截面(YZ截面)形状例如为圆形。第一阀座部51的内侧面为随着从里侧(+X侧)向前侧沿径向扩展的倾斜面。第一阀座部51的内侧面相对于轴线AX例如倾斜45度。
阀座部件插入孔部22与第一阀座部51的前侧(-X侧)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阀座部件插入孔部22例如位于第一空腔孔20的最前侧。阀座部件插入孔部22朝向前侧开口。阀座部件插入孔部22沿轴向(X轴方向)延伸。
阀座部件插入孔部22的截面(YZ截面)形状例如为圆形。阀座部件插入孔部22中的里侧(+X侧)的端部的直径比第一阀座部51中的前侧(-X侧)的端部的直径大。因此,在第一空腔孔20的内侧面设有第一空腔孔20的直径从阀座部件插入孔部22向第一阀座部51变小的台阶部22a。在阀座部件插入孔部22插入阀座部件60。
除了在轴向(X轴方向)反转这点之外,第一空腔孔30与第一空腔孔20相同。第一空腔孔30具有第一输入口空腔部31、第一阀座部52以及阀座部件插入孔部32。第一输入口空腔部31为与第一输入口44连接的部分。第一输入口空腔部31通过第一输入口44与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的外部连接。第一输入口空腔部31的直径比阀芯35的直径小。在第一空腔孔30的内侧面设有第一空腔孔30的直径从阀座部件插入孔部32向第一阀座部52变小的台阶部32a。在阀座部件插入孔部32插入阀座部件70。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空腔孔20与第一空腔孔30例如隔着隔壁11在轴向(X轴方向)上相向。换言之,第一空腔孔20与第一空腔孔30在轴向上被隔壁11隔开。
隔壁11位于第一空腔孔20与第一空腔孔30的轴向(X轴方向)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隔壁11例如位于滑柱式壳体10中的轴向中央。
如图4所示,第一输入口41为在径向上贯通滑柱式壳体10的孔。第一输入口41朝向第一输入口空腔部21和作为滑柱式壳体10的外周面(外侧面)的壳体外周面10a开口。即,第一输入口41贯通滑柱式壳体10的侧面将第一空腔孔20与外部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滑柱式壳体10例如具有两个第一输入口41。两个第一输入口41例如在径向上相向。
除了将第一空腔孔30与外部连接这点之外,第一输入口44与第一输入口41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入口41的周向位置与第一输入口44的周向位置例如相同。
如图1所示,第一槽部91、92以及第二槽部93、94为从滑柱式壳体10的壳体外周面10a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槽。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槽部91、92以及第二槽部93、94例如为遍及周向一周延伸的环状。
第一槽部91的靠轴向(X轴方向)的位置包括第一输入口41的轴向位置。即,第一输入口41在第一槽部91开口。第一槽部92的轴向(X轴方向)的位置包括第一输入口44的轴向位置。即,第一输入口44在第一槽部92开口。
第二槽部93的轴向(X轴方向)的位置包括后述的输出口43的轴向的位置。即,输出口43在第二槽部93开口。第二槽部93位于阀座部件安装部12的外周面。第二槽部94的轴向(X轴方向)的位置包括后述的输出口46的轴向的位置。即,输出口46在第二槽部94开口。第二槽部94位于阀座部件安装部13的外周面。
如图2所示,阀座部件安装部12位于滑柱式壳体10的端部16。阀座部件安装部12为沿轴向(X轴方向)延伸的筒状。阀座部件安装部12的内部是作为第一空腔孔20的一部分的阀座部件插入孔部22。
在阀座部件安装部12,与阀座部件安装部12径向重叠地安装阀座部件60。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阀座部件安装部12的内部的阀座部件插入孔部22插入后述的阀座部件筒部60a。
在本实施方式中,阀座部件安装部12具有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壳体凸缘部(凸缘部)14。壳体凸缘部14位于阀座部件安装部12中的插入有阀座部件60的一侧(-X侧)的端部。即,滑柱式壳体10具有在轴向(X轴方向)的端部16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壳体凸缘部14。因此,容易将阀座部件60稳定地安装于阀座部件安装部12。
壳体凸缘部14例如为以轴线AX为中心的圆环状。壳体凸缘部14中的插入有阀座部件60的一侧(-X侧)的面例如与阀座部件60接触。
阀座部件安装部12具有引导部80。引导部80引导阀座部件60的后述的突起部63。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80例如为在径向上贯通阀座部件安装部12的缝。引导部80朝向插入有阀座部件60的一侧(-X侧)开口。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具有在引导部中将轴向(X轴方向)上的插入有阀座部件的一侧(-X侧)简称为“插入侧”的情况。并且,具有在引导部中将轴向上的与插入侧相反一侧(+X侧)、即第一输入口41侧简称为“终端侧”的情况。
引导部80的轴向(X轴方向)的位置在至少一部分变化,且周向(θX方向)的位置在至少一部分变化。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80例如随着从插入侧(-X侧)向终端侧(+X侧)朝着周向的一侧(-θX侧)弯曲。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80的轴向的位置变化的同时周向的位置变化。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80例如具有呈圆弧状延伸的部分。
除了在轴向(X轴方向)反转这点之外,图2所示的阀座部件安装部13与阀座部件安装部12相同。阀座部件安装部13位于滑柱式壳体10的端部17。阀座部件安装部13的内部是作为第一空腔孔30的一部分的阀座部件插入孔部32。在阀座部件安装部13,与阀座部件安装部13径向重叠地安装阀座部件70。
在本实施方式中,阀座部件安装部13具有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壳体凸缘部(凸缘部)15。即,滑柱式壳体10具有在轴向(X轴方向)的端部17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壳体凸缘部15。
阀座部件安装部13具有引导部81。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81设置于阀座部件安装部13。引导部81引导阀座部件70的后述的突起部73。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81例如随着从插入侧(+X侧)向终端侧(-X侧)朝着周向的另一侧(+θX侧)弯曲。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80和引导部81分别随着从插入侧向终端侧,彼此朝向周向相反的一侧弯曲。除了在轴向(X轴方向)上反转这点之外,引导部81的其他结构与引导部80的结构相同。
阀座部件60被安装于滑柱式壳体10的端部16。阀座部件70被安装于滑柱式壳体10的端部17。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阀座部件被分别安装于滑柱式壳体10的两端面。除了在轴向(X轴方向)上反转这点之外,阀座部件70与阀座部件60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存在代表性地只对阀座部件60进行说明的情况。
阀座部件60为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阀座部件60例如为沿轴向(X轴方向)延伸的圆筒状。阀座部件60例如为金属制品。如图2所示,阀座部件60具有第二空腔孔60c、第二输入口42、阀座部件凸缘部60b以及阀座部件筒部60a。
第二空腔孔60c为与第一空腔孔20连接的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空腔孔60c例如为在轴向(X轴方向)上将阀座部件60贯通的孔。第二空腔孔60c具有第二输入口空腔部61、第二阀座部53以及阀芯可动部62。
第二输入口空腔部61为与第二输入口42连接的部分。第二输入口空腔部61沿轴向(X轴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输入口空腔部61例如在轴向上位于第二空腔孔60c中的与第一空腔孔20连接的一侧相反一侧(-X侧)的端部。
第二输入口空腔部61通过第二输入口42与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的外部连接。第二输入口空腔部61的截面形状例如为圆形。第二输入口空腔部61的直径比阀芯34的直径小。
第二阀座部53在轴向(X轴方向)上与第二输入口空腔部61的第一输入口41侧(+X侧)连接。即,第二阀座部53在轴向上位于比第二空腔孔60c与第二输入口42的连接处靠第一输入口41侧的位置。第二阀座部53的截面(YZ截面)形状例如为圆形。第二阀座部53的内侧面为在轴向上随着从第二输入口42侧(-X侧)向第一输入口41侧(+X侧)在径向上扩展的倾斜面。第二阀座部53的内侧面相对于轴线AX例如倾斜45度。
阀芯可动部62在轴向(X轴方向)上与第二阀座部53的第一输入口41侧(+X侧)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阀芯可动部62例如在轴向上位于第二空腔孔60c的最靠第一输入口41侧的位置。阀芯可动部62沿轴向延伸。阀芯可动部62在第一输入口41侧开口。
阀芯可动部62的第一输入口41侧(+X侧)的端部与第一空腔孔20的第一阀座部51连接。即,阀芯可动部62为第一阀座部51与第二阀座部53在轴向(X轴方向)间的空间。阀芯可动部62将阀芯34容纳在内部。阀芯可动部62的截面形状(YZ截面形状)例如为圆形。阀芯可动部62的直径比阀芯34的直径大。
如图4所示,第二输入口42在径向上将阀座部件60贯通。第二输入口42在第二输入口空腔部61和阀座部件60的外周面开口。即,第二输入口42将第二空腔孔60c与外部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阀座部件60例如具有两个第二输入口42。两个第二输入口42例如在径向上相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输入口42例如在阀座部件60的与滑柱式壳体10的相反一侧(-X侧)的端部开口。
阀座部件凸缘部60b为比阀座部件筒部60a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部分。阀座部件凸缘部60b例如为以轴线AX为中心的圆环状。阀座部件凸缘部60b在轴向(X轴方向)与壳体凸缘部14相向。阀座部件凸缘部60b的壳体凸缘部14侧(+X侧)的面与壳体凸缘部14接触。阀座部件凸缘部60b的外周面与滑柱式壳体10的外周面位于同一面上。
如图2所示,阀座部件筒部60a为从阀座部件凸缘部60b向轴向(X轴方向)的第一输入口41侧(+X侧)延伸的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阀座部件筒部60a例如为以轴线AX为中心的圆筒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阀座部件筒部60a安装在滑柱式壳体10中的阀座部件安装部12的径向内侧。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阀座部件60被插入阀座部件安装部12的径向内侧。阀座部件筒部60a的外周面与阀座部件安装部12的内侧面、即阀座部件插入孔部22的内侧面接触。
阀座部件筒部60a的轴向尺寸例如与阀座部件安装部12的轴向尺寸相同。由此,在阀座部件凸缘部60b与壳体凸缘部14接触的状态下,阀座部件筒部60a的末端与台阶部22a接触。
阀座部件筒部60a具有突起部63。突起部63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即,阀座部件60具有在径向上突出的突起部63。突起部63被引导部80引导。组装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的操作员(以下简称操作员)通过一边沿引导部80引导突起部63一边将阀座部件60插入滑柱式壳体10的第一空腔孔20,能够容易地将阀座部件60安装于滑柱式壳体10。
具体地说,如图3所示,操作员在使突起部63的周向位置与引导部80中的插入侧(-X侧)的开口部80a的周向位置吻合的状态下,将阀座部件60靠近滑柱式壳体10,并将阀座部件筒部60a的末端插入阀座部件安装部12的内侧、即第一空腔孔20。然后,操作员一边将阀座部件筒部60a插入第一空腔孔20的里侧(+X侧)一边随着突起部63被引导部80引导而使阀座部件60沿周向旋转。在图3的例子中,突起部63随着靠近轴向(X轴方向)的第一输入口41侧(+X侧)而沿着引导部80被朝向-θX方向引导。因此,操作员将阀座部件60插入第一空腔孔20的里侧(+X侧)的同时使阀座部件60向-θX方向旋转。
像这样,操作员将阀座部件60插入第一空腔孔20的里侧(+X侧),直到阀座部件筒部60a与台阶部22a抵接。在此,引导部80的轴向(X轴方向)的位置在至少一部分变化且周向的位置在至少一部分变化。因此,突起部63卡在引导部80中的周向位置变化的部分,从而抑制阀座部件60在轴向上移动。因此,抑制阀座部件60从滑柱式壳体10脱落。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容易地将阀座部件60安装于滑柱式壳体10。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的组装方法,操作员在将阀芯34容纳在阀座部件60的阀芯可动部62的状态下,如上所述地将阀座部件60安装于滑柱式壳体10。
此时,优选将阀芯34容纳于阀芯可动部62的操作以及将阀座部件60安装于滑柱式壳体10的操作在阀芯可动部62的开口部朝着铅垂方向上侧的状态下实施。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呈第二阀座部53位于阀芯可动部62的铅垂方向下侧的状态,因此投入到阀芯可动部62的阀芯34因自重而嵌入第二阀座部53。由此,能够顺利地实施将阀座部件60安装于滑柱式壳体10的操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具有两个阀座部件60、70,因此与阀座部件60相同地,操作员将阀座部件70安装于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的组装结束。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只通过容纳阀芯34、35的操作以及安装阀座部件60、70的操作便能够组装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因此能够获得具有可提高组装操作性的结构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
并且,作为阀座部件的安装方法,还可考虑到这样的方法:将阀座部件压入滑柱式壳体进行安装的方法;以及将阀座部件和滑柱式壳体中的至少一方铆接,而将阀座部件安装于滑柱式壳体的方法。
但是,在将阀座部件压入滑柱式壳体进行安装的情况下,阀座部件与滑柱式壳体彼此强烈摩擦。因此,存在阀座部件或滑柱式壳体的一部分被磨掉,从而在滑柱式换向阀装置内产生异物的情况。并且,在将阀座部件和滑柱式壳体中的至少一方铆接,而将阀座部件安装于滑柱式壳体的情况下,在铆接时,存在阀座部件的一部分或滑柱式壳体的一部分被压掉,从而在滑柱式换向阀装置内产生异物的情况。
如果在滑柱式换向阀装置内产生异物,则有可能存在因阀芯的移动被异物阻碍等,滑柱式换向阀装置的阀切换动作产生动作不良的问题。另外,在阀座部件以及滑柱式壳体为金属制品的情况下,异物例如为细小的金属片。
针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一边利用引导部80引导突起部63一边将阀座部件60插入滑柱式壳体10,能够将阀座部件60安装于滑柱式壳体10。因此,既不必将阀座部件60压入滑柱式壳体10,也不必将阀座部件60和滑柱式壳体10中的至少一方铆接,就能够将阀座部件60安装于滑柱式壳体10。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与在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内将阀座部件和滑柱式壳体中的至少一方铆接来将阀座部件安装于滑柱式壳体的情况相比,进一步减少将阀座部件60安装于滑柱式壳体10的工夫。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的组装性。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引导部80为在径向上贯通阀座部件安装部12的缝。因此,即使在突起部63的径向尺寸较大的情况下,突起部63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也不会与引导部80接触。由此,能够提高突起部63的径向尺寸的设计自由度。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引导部80具有呈圆弧状延伸的部分。即,引导部80具有轴向位置变化的同时周向位置变化的部分。因此,在以突起部63位于引导部80的圆弧状的部分的状态将阀座部件60安装于滑柱式壳体10的情况下,在轴向上移动突起部63、即阀座部件60,从而阀座部件60在周向上旋转。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突起部63设置于阀座部件60,且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因此,例如在通过冲压加工制作突起部63的情况下,能够将承接突起部63的硬模设置在阀座部件60的径向外侧。由此,容易设置硬模,从而容易通过冲压加工制作突起部63。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阀座部件60插入阀座部件安装部12的径向内侧。因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引导部80为缝的情况下,将阀座部件60安装于滑柱式壳体10时,能够目视确认从滑柱式壳体10的径向外侧沿引导部80引导的突起部63。由此,容易沿引导部80引导突起部63,容易将阀座部件60安装于滑柱式壳体10。
如图1以及图2所示,突起部63位于引导部80的内侧。在阀座部件60与台阶部22a抵接的状态下,即在图1以及图2所示的状态下,突起部63位于引导部80的作为轴向(X轴方向)上的第一输入口41侧(终端侧、+X侧)的端部的终端部80b的内侧。
突起部63中的位于引导部80的内侧的部分的宽度比引导部80的宽度小。因此,在利用引导部80引导突起部63时,能够抑制突起部63与引导部80的内缘摩擦。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产生异物。
在阀座部件60与台阶部22a抵接的状态下,突起部63例如位于从引导部80的内缘分离的位置。换言之,在阀座部件60与台阶部22a抵接的状态下,突起部63例如不与引导部80的内缘接触。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存在将阀座部件与台阶部抵接的状态,即图1以及图2所示的状态简称为阀座部件“被适当地安装的状态”的情况。
不特别限定突起部63的形状。在图1以及图2的例子中,突起部63的形状例如为大致圆锥状。如图2所示,突起部63例如通过阀座部件筒部60a的一部分被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冲压的冲压加工塑形变形而被制作。
阀座部件筒部60a具有贯通孔64。贯通孔64在径向上与突起部63相向。因此,例如在利用冲压加工制作突起部63的情况下,能够从阀座部件筒部60a的径向外侧将凸模穿过贯通孔64,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冲压阀座部件筒部60a的一部分。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容易利用冲压加工制作突起部63,从而能够容易地制造突起部63。
如图4所示,在阀芯可动部62设置输出口43。输出口43将阀芯可动部62与外部连接。输出口43在阀芯可动部62与滑柱式壳体10的壳体外周面10a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口43由阀座部件侧输出口部66与壳体侧输出口部12a重合而构成,阀座部件侧输出口部66在阀座部件60的侧面开口,壳体侧输出口部12a在滑柱式壳体10的侧面开口。
阀座部件侧输出口部66为在径向上将阀座部件筒部60a贯通的孔。壳体侧输出口部12a为在径向上将阀座部件安装部12贯通的孔。图3所示的引导部80的终端部80b与壳体侧输出口部12a的周向间的距离大致等于突起部63与阀座部件侧输出口部66的周向间的距离。由此,在突起部63位于终端部80b的状态下,即在阀座部件60被适当地安装在滑柱式壳体10的状态下,阀座部件侧输出口部66与壳体侧输出口部12a在径向上重叠,从而构成输出口43。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口43例如设有两个。两个输出口43例如在径向上相向。
阀座部件70具有第二空腔孔70c、第二输入口45、阀座部件凸缘部70b以及阀座部件筒部70a。第二空腔孔70c为与第一空腔孔30连接的孔。第二空腔孔70c具有第二输入口空腔部71、第二阀座部54以及阀芯可动部72。
第二输入口空腔部71为与第二输入口45连接的部分。第二输入口空腔部71的直径比阀芯35的直径小。阀芯可动部72为第一阀座部52与第二阀座部54的轴向(X轴方向)间的空间。阀芯可动部72将阀芯35容纳在内部。阀芯可动部72的直径比阀芯35的直径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阀座部件筒部70a被安装在滑柱式壳体10中的阀座部件安装部13的径向内侧。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阀座部件70被插入阀座部件安装部13的径向内侧。
如图2所示,阀座部件筒部70a具有突起部73。在阀座部件60以及阀座部件70被适当地安装于滑柱式壳体10的状态下,突起部73的周向位置例如与突起部63的周向位置相同。阀座部件筒部70a在与突起部73在径向上相向的位置具有贯通孔74。
如图4所示,在阀芯可动部72设置输出口46。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口46由阀座部件侧输出口部76与壳体侧输出口部13a重合而构成,阀座部件侧输出口部76在阀座部件70的侧面开口,壳体侧输出口部13a在滑柱式壳体10的侧面开口。
阀芯34以能够在轴向(X轴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容纳在阀芯可动部62内。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阀芯可动部62设置于第二空腔孔60c,因此阀芯34位于第二空腔孔60c内。阀芯34能够嵌入第一阀座部51和第二阀座部53。
阀芯34通过嵌入第一阀座部51,来封闭第一输入口空腔部21。由此,第一输入口41被封闭。另一方面,阀芯34通过嵌入第二阀座部53,来封闭第二输入口空腔部61。由此,第二输入口42被封闭。即,阀芯34能够通过嵌入第一阀座部51和第二阀座部53中的任一方,来开闭第一输入口41或者第二输入口42。
如果能够开闭第一输入口41以及第二输入口42,则不特别限定阀芯34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阀芯34例如为球状。
阀芯35以能够在轴向(X轴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容纳在阀芯可动部72内。阀芯35与阀芯34相同地,通过嵌入第一阀座部52和第二阀座部54中的任一方,来开闭第一输入口44或者第二输入口45。阀芯35的其他结构与阀芯34的结构相同。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滑柱式壳体10在轴向(X轴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具有第一空腔孔,且在滑柱式壳体10的两端部分别安装阀座部件。因此,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具有两个换向阀结构、即换向阀结构2以及换向阀结构3。
换向阀结构2由第一输入口41、第一输入口空腔部21、第一阀座部51、阀芯可动部62、输出口43、阀芯34、第二阀座部53、第二输入口空腔部61以及第二输入口42构成。换向阀结构3由第一输入口44、第一输入口空腔部31、第一阀座部52、阀芯可动部72、输出口46、阀芯35、第二阀座部54、第二输入口空腔部71以及第二输入口45构成。
换向阀结构的数量越多,滑柱式换向阀装置的组装越容易变得复杂、费事。针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能够提高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的组装操作性。即,能够提高上述的组装操作性的效果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具有多个换向阀结构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中效果尤其显著。
接下来,对具有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的换向单元100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换向单元100具有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壳体BD以及插塞115。
壳体BD为有底的筒状。壳体BD具有底部111和空腔部110。底部111例如具有与轴向(X轴方向)正交的底面112。空腔部110为从+X侧的端部沿轴向延伸的孔。空腔部110的截面(YZ截面)形状例如为圆形。
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从+X侧的端部插入空腔部110。空腔部110的轴向(X轴方向)的尺寸比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的轴向的尺寸大。空腔部110的内周面与滑柱式壳体10的外周面嵌合。
插塞115被插入空腔部110中的比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靠+X侧的位置。塞115例如为圆柱状。插塞115的外周面与空腔部110的内周面嵌合。也可以在插塞115的外周面与空腔部110的内周面之间例如适当地设置未图示的O型圈等密封材料。
壳体BD具有连接壳体BD的外侧和空腔部110的连接孔121、122、123、124、125、126。各连接孔121至126沿径向延伸。连接孔121在轴向(X轴方向)以及周向上例如配置在与第一输入口41相同的位置。连接孔122在轴向以及周向上例如配置在与第二输入口42相同的位置。连接孔123在轴向以及周向上例如配置在与输出口43相同的位置。
连接孔124在轴向上以及周向上例如配置在与第一输入口44相同的位置。连接孔125在轴向上以及周向上例如配置在与第二输入口45相同的位置。连接孔126在轴向上以及周向上例如配置在与输出口46相同的位置。
油以及自动变速器液等液体(以下称为油)从第一导入部131导入连接孔121。油从第二导入部132导入连接孔122。阀芯可动部62的油从连接孔123向第一排出部133排出。
油由从第三导入部134导入连接孔124。油由从第四导入部135导入连接孔125。阀芯可动部72的油从连接孔126向第二排出部136排出。
组装换向单元100的操作员在将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插入到壳体BD的空腔部110后,将插塞115插入到空腔部110对空腔部110进行密封。由此,组装换向单元100。
在换向单元100中,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被壳体BD的底部111与插塞115夹持轴向两侧。因此,在换向单元100中,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的轴向位置被固定。由此,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中的阀座部件60、70的轴向位置也被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引导部80、81为圆弧状,因此如果矮阀座部件60、70的轴向位置被固定,则阀座部件60、70的相对于滑柱式壳体10的周向的旋转被防止。
例如,如果阀座部件60、70相对于滑柱式壳体10沿周向旋转,则存在壳体侧输出口部12a、13a与阀座部件侧输出口部66、76在周向上错开,从而封闭输出口43、46的问题。
针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阀座部件60、70的相对于滑柱式壳体10的周向的旋转被防止,因此在换向单元100中,能够防止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的输出口43、46被封闭。
在上述的换向单元100中,从第一导入部131利用第一油压导入的油按顺序穿过连接孔121、第一槽部91、第一输入口41以及第一输入口空腔部21导入阀芯可动部62。导入到阀芯可动部62的油按顺序穿过输出口43、第二槽部93以及连接孔123,向第一排出部133排出。
另一方面,从第二导入部132利用第二油压导入的油按顺序穿过连接孔122、第二输入口42以及第二输入口空腔部61导入阀芯可动部62。导入到阀芯可动部62的油按顺序穿过输出口43、第二槽部93以及连接孔123向第一排出部133排出。
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从第一排出部133排出的油穿过的油路具有穿过第一输入口41的油路和穿过第二输入口42这两个油路。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换向阀结构2,在上述两个油路中切换从第一排出部133排出的油穿过的油路。
例如,在从第一输入口41导入的油的第一油压比从第二输入口42导入的油的第二油压高的情况下,阀芯34因第一油压与第二油压的压力差朝向第二输入口42侧(-X侧)移动并嵌入第二阀座部53。如上所述,如果阀芯34嵌入第二阀座部53,则第二输入口42被关闭。因此,能够将从第一排出部133排出的油穿过的油路作为穿过第一输入口41的油路。其结果是,能够将从第一排出部133排出的油作为从第一导入部131导入的油。
另一方面,在第二油压比第一油压高的情况下,阀芯34因第一油压与第二油压的压力差朝向第一输入口侧(+X侧)移动并嵌入第一阀座部51。如上所述,如果阀芯34嵌入第一阀座部51,则第一输入口41被关闭。因此,能够将从第一排出部133排出的油穿过的油路作为穿过第二输入口42的油路。其结果是,能够将从第一排出部133排出的油作为从第二导入部132导入的油。
像这样,能够通过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的换向阀结构2来切换油路。上述油路的切换对于换向阀结构3也是相同的。换向阀结构3能够将从第二排出部136排出的油穿过的油路切换成从第三导入部134穿过第一输入口44的油路和从第四导入部135穿过第二输入口45的油路中的任一方。
在本实施方式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的换向阀结构2、3中,只通过移动阀芯34、35,便能够切换油路。因此,能够快速地进行油路的切换,且能够减少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的零件个数,并使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小型轻量化。
并且,在换向单元100中,为了建立上述的各油路,在将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安装于壳体BD时,需要将各连接孔121、123、124、126与第一输入口41、输出口43、第一输入口44以及输出口46连接。
针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滑柱式壳体10的壳体外周面10a设置环状的第一槽部91、92以及第二槽部93、94。第一输入口41在第一槽部91开口。输出口43在第二槽部93。第一输入口44在第一槽部92开口。输出口46在第二槽部94开口。因此,不依靠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相对于壳体BD的空腔部110的周向位置,而能够通过第一槽部91、92或者第二槽部93、94将各连接孔121、123、124、126与各第一输入口41、44或与各输出口43、46连接。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将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安装于壳体BD时,不必在周向上使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对齐,从而容易组装换向单元100。并且,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的结构不会限制壳体BD的各连接孔121、123、124、126的位置。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高壳体BD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还能够采用以下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80的结构如果能够引导突起部63,则不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80例如也可以是在径向上凹陷的槽。
例如,在引导部80为缝的情况下,从输出口43流入到第二槽部93的油有可能存在经由作为缝的引导部80流进阀座部件安装部12与阀座部件筒部60a之间的间隙的问题。由此,有可能存在从第一排出部133排出的油的量产生不均的问题。
针对于此,根据该结构,由于引导部80为不贯通阀座部件安装部12的槽,因此从输出口43流入到第二槽部93的油不会经由引导部80流入阀座部件安装部12与阀座部件筒部60a之间的间隙。由此,能够抑制从第一排出部133排出的油的量不均的问题。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80例如在侧视时也可是沿相对于轴向(X轴方向)倾斜的方向呈直线延伸的形状。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换向阀结构2与换向阀结构3也可是彼此不同的结构。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只设置换向阀结构2、3中的一方。在这种情况下,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分别具有第一空腔孔和阀座部件各一个。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63也可具有在径向上贯通突起部63的孔。在这种情况下,阀芯可动部62内的油通过突起部63的孔、作为缝的引导部80、第二槽部93以及连接孔123从第一排出部133排出。即,由突起部63的孔和引导部80构成输出口。
[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的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引导部的形状不同。另外,存在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通过适当地标注相同的符号等来省略说明的情况。
图5A、图5B以及图6A、图6B为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201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如图5A至图6B所示,滑柱式换向阀装置201具有滑柱式壳体210以及阀座部件60。滑柱式壳体210具有阀座部件安装部212。阀座部件安装部21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阀座部件安装部12不同,阀座部件安装部212不具有壳体凸缘部14。
如图5A所示,阀座部件安装部212具有引导部280。引导部280具有轴向无变位部281、直线部282以及圆弧状部283。轴向无变位部281与直线部282被圆弧状部283连接。
直线部282沿轴向(X轴方向)直线延伸。因此,在沿直线部282引导突起部63时,不必使阀座部件60在周向上旋转。因此,容易在直线部282中引导突起部63。直线部282位于引导部280中的插入侧(-X侧)的端部。直线部282在插入侧开口。
圆弧状部283与直线部282的终端侧(+X侧)的端部连接。圆弧状部283为随着从插入侧(-X侧)向终端侧,而向+θX方向弯曲的圆弧状。
轴向无变位部281与圆弧状部283的终端侧(+X侧)的端部连接。轴向无变位部281沿着周向且无轴向变位地延伸。因此,如图5A的例子,在阀座部件60被适当地安装的状态下,在突起部63位于轴向无变位部281的情况下,如图5B所示,即使阀座部件60朝向从滑柱式壳体210脱落的方向(-X方向)移动,突起部63也会卡在轴向无变位部281的内缘。
在此,在突起部63所卡住的部分例如为圆弧状的情况下,与阀座部件60接触的引导部的内缘相对于轴向(X轴方向)以及周向倾斜。因此,如果阀座部件60在从滑柱式壳体210脱落的方向(-X方向)上受力,则突起部63从引导部的内缘受周向分量的力,有可能存在阀座部件60沿周向旋转的问题。因此,在阀座部件60的轴向位置未被固定的状态下,有可能存在阀座部件60从滑柱式壳体10脱落的问题。
针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使引导部280在阀座部件60朝向从滑柱式壳体210脱落的方向(-X方向)移动时卡住突起部63的部分为轴向无变位部281。由于轴向无变位部281沿着周向且无轴向变位地延伸,因此轴向无变位部281的内缘沿周向延伸,与轴向正交。由此,即使阀座部件60在从滑柱式壳体210脱落的方向上受力,也不会从轴向无变位部281的内缘向突起部63施加周向的力。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阀座部件60在从滑柱式壳体210脱落的方向上受力,阀座部件60也不会在周向上旋转,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阀座部件60脱落。
在轴向无变位部281的内缘设置凸部284。凸部284从轴向无变位部281的内缘突出。即,在引导部280的内缘设置从引导部280的内缘突出的凸部284。因此,在朝向与将阀座部件60安装于滑柱式壳体210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沿引导部280引导突起部63的情况下,突起部63容易卡在凸部284,结果是能够抑制阀座部件60从滑柱式壳体210脱落。
在图5B的例子中,凸部284在轴向无变位部281的内缘位于比引导部280的终端部280b靠圆弧状部283侧(-θX侧)的位置。凸部284例如从轴向无变位部281的插入侧(-X侧)的内缘向终端侧(+X侧)突出。因此,例如图5B那样,在阀座部件60被稍微朝向轴向(X轴方向)移动,突起部63与轴向无变位部281的插入侧(-X侧)的内缘接触的情况下,通过卡在凸部284,能够进一步抑制突起部63沿周向移动。
凸部284的突出高度、即在图5B的例子中轴向(X轴方向)的尺寸比引导部280的宽度与位于引导部280的内侧的突起部63的宽度的差小。因此,在引导部280所延伸的方向上,在突起部63穿过引导部280的凸部284所在的部分时,突起部63与凸部284或引导部280的内缘摩擦被抑制。由此,能够抑制产生异物。
不特别限定凸部284的形状。在图5B的例子中,凸部284的形状例如在侧视时为半圆形。
如图6B所示,在滑柱式换向阀装置201设置输出口243。输出口243由阀座部件侧输出口部266与壳体侧输出口部212a在径向上重合构成。阀座部件侧输出口部266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阀座部件侧输出口部66相同。壳体侧输出口部212a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壳体侧输出口部12a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6A所示的轴向无变位部281的周向尺寸L1比图6B所示的阀座部件侧输出口部266的周向尺寸L2的一半与壳体侧输出口部212a的周向尺寸L3的一半之和的尺寸小。
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阀座部件60在被适当地安装的状态下,在突起部63位于轴向无变位部281的情况下,即使在固定了阀座部件60的轴向位置的情况下,也会如图6A所示,存在突起部63在轴向无变位部281的范围内沿周向移动的情况。由此,即使在固定了阀座部件60的轴向位置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存在阀座部件60相对于滑柱式壳体210沿周向旋转的问题。因此,有可能存在阀座部件侧输出口部266与壳体侧输出口部在周向上错开,而封闭输出口243的问题。
针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轴向无变位部281的尺寸L1、阀座部件侧输出口部266的尺寸L2以及壳体侧输出口部212a的尺寸L3为上述关系。由此,即使阀座部件60沿周向旋转最大尺寸L1那么大,阀座部件侧输出口部266与壳体侧输出口部212a也会在至少一部分重合。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阀座部件60相对于滑柱式壳体210沿周向旋转了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输出口243被封闭。
滑柱式换向阀装置201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的结构相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不特别限定引导部280的内缘中的设置凸部284的位置。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280也可不具有圆弧状部283。在这种情况下,轴向无变位部281与直线部282直接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引导部280的形状在侧视时为轴向无变位部281与直线部282呈直角连接的L字形状。
[滑柱式换向阀装置1的第三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点是:阀座部件安装部312被插入阀座部件360的径向内侧。另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存在通过适当地标注相同的符号等来省略说明的情况。
图7为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301的ZX剖视图。如图7所示,滑柱式换向阀装置301具有滑柱式壳体310和阀座部件360。滑柱式壳体310具有第一空腔孔320、第一输入口41以及阀座部件安装部312。第一空腔孔320具有第一输入口空腔部21、第一阀座部51以及壳体侧阀芯可动部322。
壳体侧阀芯可动部322与第一阀座部51的前侧(-X侧)连接。壳体侧阀芯可动部322沿轴向(X轴方向)延伸。壳体侧阀芯可动部322朝向前侧开口。
阀座部件安装部312被插入阀座部件360的径向内侧。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在阀座部件安装部312的径向外侧,与阀座部件安装部312重叠地安装阀座部件360。阀座部件安装部312的内部为壳体侧阀芯可动部322。在阀座部件360被适当地安装于滑柱式壳体310的状态下,阀座部件安装部312的末端与后述的台阶部362a接触。在阀座部件安装部312设置引导部80。
阀座部件安装部312与第二实施方式的阀座部件安装部212相同地,不具有壳体凸缘部14。滑柱式壳体310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滑柱式壳体10的结构相同。
阀座部件360具有第二空腔孔360c、第二输入口42、阀座部件凸缘部60b以及阀座部件筒部360a。第二空腔孔360c具有第二输入口空腔部61、第二阀座部53、阀座部件侧阀芯可动部365以及壳体插入孔部362。
阀座部件侧阀芯可动部365在轴向(X轴方向)上与第二阀座部53的第一输入口41侧(+X侧)连接。阀座部件侧阀芯可动部365的轴向上的第一输入口41侧的端部与壳体侧阀芯可动部322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壳体侧阀芯可动部322和阀座部件侧阀芯可动部365构成容纳阀芯34的阀芯可动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阀芯34位于第一空腔孔320内或者第二空腔孔360c内。
壳体插入孔部362在轴向(X轴方向)上与阀座部件侧阀芯可动部365的第一输入口41侧(+X侧)连接。在壳体插入孔部362插入阀座部件安装部312。壳体插入孔部362沿轴向延伸。壳体插入孔部362的截面(YZ截面)形状例如为圆形。壳体插入孔部362的直径比阀座部件侧阀芯可动部365的直径大。因此,在第二空腔孔360c的内侧面设置从第二输入口42侧(-X侧)向第一输入口41侧(+X侧)第二空腔孔360c的直径变大的台阶部362a。
阀座部件筒部360a具有在径向上突出的突起部363。突起部363设置于阀座部件360。突起部363朝向径向内侧突出。因此,在通过冲压加工制作突起部363的情况下,能够从径向外侧将凸模与阀座部件筒部360a抵接。由此,不必在阀座部件筒部360a设置图2所示的贯通孔64。因此,能够减少制造阀座部件360的工夫。
另外,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到第三实施方式的各实施方式中,还可采用以下的结构。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为阀座部件具有突起部而阀座部件安装部具有引导部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在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阀座部件具有引导部而阀座部件安装部具有突起部。即,在各实施方式中,可采用这样的结构:阀座部件与阀座部件安装部中的任一方具有在径向上突出的突起部,阀座部件与阀座部件安装部中的另一方具有引导突起部的引导部。
并且,在各实施方式中,在引导部设置于阀座部件的情况下,且在引导部为缝的情况下,引导部在径向上将阀座部件贯通。即,在各实施方式中,可采用这样的结构:引导部为在径向上将阀座部件与阀座部件安装部中的设有引导部的一侧贯通的缝。
并且,在各实施方式中,引导部的形状只要在至少一部分轴向(X轴方向)的位置变化,且在至少一部分周向的位置变化,则不进行特别限定。即,引导部的形状也可以是除了在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的结构以外的结构。
并且,在各实施方式中,阀芯可动部也可以设置于第一空腔孔。在这种情况下,阀芯被容纳于第一空腔孔。
另外,上述说明的各结构在彼此不发生矛盾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组合。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的汇总)
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具有:
滑柱式壳体,所述滑柱式壳体为沿轴向延伸的柱状,且具有从轴向的端部沿轴向延伸的第一空腔孔;
筒状的阀座部件,所述阀座部件安装于所述滑柱式壳体的所述端部,且具有与所述第一空腔孔连接的第二空腔孔;以及
阀芯,所述阀芯位于所述第一空腔孔内或者所述第二空腔孔内,
所述滑柱式壳体的特征在于,其具有:
阀座部件安装部,所述阀座部件在径向上与所述阀座部件安装部重叠地安装于所述阀座部件安装部;以及
第一输入口,所述第一输入口贯通所述滑柱式壳体的侧面,将所述第一空腔孔与外部连接,
所述第一空腔孔具有第一阀座部,所述第一阀座部在轴向上位于比所述第一空腔孔与所述第一输入口的连接处靠所述端部侧的位置,
所述阀座部件具有第二输入口,所述第二输入口将所述第二空腔孔与外部连接,
所述第二空腔孔具有第二阀座部,所述第二阀座部在轴向上位于比所述第二空腔孔与所述第二输入口的连接处靠所述第一输入口侧的位置,
在阀芯可动部设置将所述阀芯可动部与外部连接的输出口,所述阀芯可动部为所述第一阀座部与所述第二阀座部的轴向间的空间,
所述阀芯能够沿轴向移动地被容纳在所述阀芯可动部内,且能够通过嵌入所述第一阀座部和所述第二阀座部中的任一方,对所述第一输入口或者所述第二输入口进行开闭,
所述阀座部件和所述阀座部件安装部中的任一方具有在径向上突出的突起部,
所述阀座部件和所述阀座部件安装部中的另一方具有引导所述突起部的引导部,
所述引导部在至少一部分轴向的位置变化且在至少一部分周向的位置变化。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的特征中,
所述滑柱式壳体在轴向的两端部分别具有所述第一空腔孔,
所述阀座部件分别安装于所述滑柱式壳体的所述两端部。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的特征中,
所述引导部为在径向上贯通所述阀座部件和所述阀座部件安装部中的设置所述引导部的一方的缝。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的特征中,
所述引导部为在径向上凹陷的槽。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的特征中,
所述引导部具有呈圆弧状延伸的部分。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的特征中,
所述引导部具有沿着周向且无轴向变位地延伸的轴向无变位部。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的特征中,
所述输出口由阀座部件侧输出口部与壳体侧输出口部在径向上重合而构成,所述阀座部件侧输出口部在所述阀座部件的侧面开口,所述壳体侧输出口部在所述滑柱式壳体的侧面开口,
所述轴向无变位部的周向尺寸比所述阀座部件侧输出口部的周向尺寸的一半与所述壳体侧输出口部的周向尺寸的一半之和的尺寸小。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的特征中,
所述引导部具有沿轴向直线延伸的直线部。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的特征中,
在所述引导部的内缘设置从所述内缘突出的凸部。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的特征中,
所述阀座部件被插入所述阀座部件安装部的径向内侧,
所述引导部设置于所述阀座部件安装部,
所述突出部设置于所述阀座部件且朝向径向外侧突出。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的特征中,
所述阀座部件被插入所述阀座部件安装部的径向内侧,
所述引导部被设置于所述阀座部件安装部,
所述突起部被设置于所述阀座部件且朝向径向内侧突出。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例示性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的特征中,
所述滑柱式壳体具有在轴向的所述端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
本实用新型能够用于滑柱式换向阀装置。

Claims (12)

1.一种滑柱式换向阀装置,其具有:
滑柱式壳体,所述滑柱式壳体为沿轴向延伸的柱状,且具有从轴向的端部沿轴向延伸的第一空腔孔;
筒状的阀座部件,所述阀座部件安装于所述滑柱式壳体的所述端部,且具有与所述第一空腔孔连接的第二空腔孔;以及
阀芯,所述阀芯位于所述第一空腔孔内或者所述第二空腔孔内,
所述滑柱式壳体的特征在于,其具有:
阀座部件安装部,所述阀座部件在径向上与所述阀座部件安装部重叠地安装于所述阀座部件安装部;以及
第一输入口,所述第一输入口贯通所述滑柱式壳体的侧面,将所述第一空腔孔与外部连接,
所述第一空腔孔具有第一阀座部,所述第一阀座部在轴向上位于比所述第一空腔孔与所述第一输入口的连接处靠所述端部侧的位置,
所述阀座部件具有第二输入口,所述第二输入口将所述第二空腔孔与外部连接,
所述第二空腔孔具有第二阀座部,所述第二阀座部在轴向上位于比所述第二空腔孔与所述第二输入口的连接处靠所述第一输入口侧的位置,
在阀芯可动部设置将所述阀芯可动部与外部连接的输出口,所述阀芯可动部为所述第一阀座部与所述第二阀座部的轴向间的空间,
所述阀芯能够沿轴向移动地被容纳在所述阀芯可动部内,并能够通过嵌入所述第一阀座部和所述第二阀座部中的任一方,对所述第一输入口或者所述第二输入口进行开闭,
所述阀座部件和所述阀座部件安装部中的任一方具有在径向上突出的突起部,
所述阀座部件和所述阀座部件安装部中的另一方具有引导所述突起部的引导部,
所述引导部在至少一部分轴向的位置变化且在至少一部分周向的位置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柱式壳体在轴向的两端部分别具有所述第一空腔孔,
所述阀座部件分别安装于所述滑柱式壳体的所述两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为在径向上将所述阀座部件和所述阀座部件安装部中设置所述引导部的一方贯通的缝。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为在径向上凹陷的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具有呈圆弧状延伸的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具有沿着周向且无轴向变位地延伸的轴向无变位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口由阀座部件侧输出口部与壳体侧输出口部在径向上重合而构成,所述阀座部件侧输出口部在所述阀座部件的侧面开口,所述壳体侧输出口部在所述滑柱式壳体的侧面开口,
所述轴向无变位部的周向尺寸比所述阀座部件侧输出口部的周向尺寸的一半与所述壳体侧输出口部的周向尺寸的一半之和的尺寸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具有沿轴向直线延伸的直线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引导部的内缘设置从所述内缘突出的凸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座部件被插入所述阀座部件安装部的径向内侧,
所述引导部被设置于所述阀座部件安装部,
所述突起部被设置于所述阀座部件且朝向径向外侧突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座部件安装部被插入所述阀座部件的径向内侧,
所述引导部设置于所述阀座部件安装部,
所述突起部设置于所述阀座部件且朝向径向内侧突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柱式换向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柱式壳体具有在轴向的所述端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
CN201620732961.6U 2015-07-13 2016-07-12 滑柱式换向阀装置 Active CN20597863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39547 2015-07-13
JP2015139547A JP6613667B2 (ja) 2015-07-13 2015-07-13 スプール切換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978634U true CN205978634U (zh) 2017-02-22

Family

ID=578893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732961.6U Active CN205978634U (zh) 2015-07-13 2016-07-12 滑柱式换向阀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613667B2 (zh)
CN (1) CN205978634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38257A (en) * 1964-05-22 1967-08-29 Westinghouse Air Brake Co Double check valve
JPS5731026B2 (zh) * 1972-09-18 1982-07-02
US4438778A (en) * 1981-11-02 1984-03-27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aximum pressure selector device
JPS6329976Y2 (zh) * 1984-11-20 1988-08-11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20588A (ja) 2017-01-26
JP6613667B2 (ja) 2019-1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54327B (zh) 止回阀
CN102032382B (zh) 双向电磁阀
CN103867748B (zh) 滑阀
US10520105B2 (en) Spool valve, in particular for an automatic transmission of a motor vehicle
CN102687606B (zh) 部件支架
US11315715B2 (en)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
CN103511709B (zh) 电磁阀
JP4783917B2 (ja) 4・5ポート切換弁
CN100522413C (zh) 阀和阀的制造方法
CN110325778A (zh) 用于车辆的插接组件
CN205978634U (zh) 滑柱式换向阀装置
CN104842124B (zh) 换向阀阀芯组件的制作方法
CN102446613B (zh) 电磁装置和驾驶员辅助装置
CN101420149B (zh) 起动器的连接导体的引出装置
CN101065277B (zh) 可以电磁操纵的阀门
CN103510970A (zh) 一种供煤矿综采液压支架用换向阀的阀芯组件
CN205479502U (zh) 滑柱式换向阀装置
CN103383012B (zh) 止回阀
CN104137398A (zh) 电动机组件
JP5639524B2 (ja) チェック弁、液圧制御装置、車両用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およびチェック弁の製造方法
CN205479486U (zh) 滑柱式换向阀装置
CN100421866C (zh) 多个构件构成的零件与其结合方法及其制造方法
CN105299366B (zh) 用于流体联轴节的快速连接系统
CN102897160B (zh) 主油缸
CN205155253U (zh) 滑阀切换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