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75497U - 拼接墙及用于该拼接墙的混凝土构件 - Google Patents

拼接墙及用于该拼接墙的混凝土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975497U
CN205975497U CN201620353970.4U CN201620353970U CN205975497U CN 205975497 U CN205975497 U CN 205975497U CN 201620353970 U CN201620353970 U CN 201620353970U CN 205975497 U CN205975497 U CN 2059754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g
edge
edges
stage portion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35397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葛红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2035397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9754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9754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9754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拼接墙,包括多根插入土壤中的混凝土构件,混凝土构件包括前后设置的两个翼缘,及连接在两个翼缘之间中部的腹板,相邻的两根混凝土构件通过位于翼缘侧面的拼接结构拼接在一起;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翼缘中,其中一个翼缘的宽度大于另一个翼缘的宽度,较长宽度的翼缘与较短宽度的翼缘通过拼接结构拼接在一起;在相邻的两根混凝土构件拼接后。其是一种便于搭建且结合牢靠的拼接墙,本拼接墙结构牢固,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同时构成该拼接墙的混凝土构件便于生产制造。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用于建造前述拼接墙的混凝土构件。

Description

拼接墙及用于该拼接墙的混凝土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各类建筑结构体系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作为江河湖海护岸或基坑围护使用的拼接墙,本实用新型还涉及用于该拼接墙的混凝土构件
背景技术
大型的地下建筑、港口码头岸墙及河道护岸的整治等,这些建筑物在施工时,需对自身或四周建筑物的基础实施围护。对岸堤拼接墙的要求是:高刚性墙体、生态环保易施工,当然在满足前述条件的前提下,成本越低越好。
有一种拼接墙是采用彼此通过筋槽插配结构依次相连的H型桩或T形桩构成,如一专利号为ZL201320461012.5(公告号为CN203559411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H型支护桩连接结构》就披露了这样一种岸堤拼接墙形式,该拼接墙形式有多根H型支护桩通过拼接结构依次无间隙的拼接在一起。这种前后翼缘等长的H型支护桩,因翼缘与腹板形成的凹槽部深度较深,存在脱模制造不方便的缺陷。
另桩与桩之间结合紧密,使得水几乎不能渗透过这种拼接墙结构,这种拼接墙结构适合作为基坑围护,若作为护岸,其会将岸堤与河流完全阻断,破坏了河堤的生态平衡。还有桩与桩之间的结合通过筋槽配合结构构成,首先筋槽配合结构中的凸筋和插槽结构特点,导致成型该桩的模具结构复杂,而且在施工时,必须保证凸筋向下插入面积较小的插槽内,施工不方便,对施工精度要求较高。
综上所述,现有作为护岸和围护使用的拼接墙还可作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便于搭建且结合牢靠的拼接墙,本拼接墙结构牢固,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同时构成该拼接墙的混凝土构件便于生产制造。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拼接墙,包括多根插入土壤中并相邻拼接的混凝土构件,所述混凝土构件包括前后设置的两个翼缘,及连接两个翼缘中部的腹板,两个翼缘和腹板在混凝土构件的两侧形成沿混凝土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混凝土构件的翼缘中,其中一个翼缘的宽度大于另一个翼缘的宽度;相邻的两根所述混凝土构件中,其中一根混凝土构件的较长宽度的翼缘与另一根混凝土构件的较短宽度的翼缘通过拼接结构拼接在一起。因混凝土构件前后两个翼缘的宽度有长短之分,这样便于混凝土构件的脱模,可大幅提高生产效率;相邻的两根所述混凝土构件通过拼接结构拼接时,长短两个翼缘交错搭配可实现拼接墙的稳定、可靠和一致。
作为优选,上述拼接结构为设于翼缘的侧面并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侧向凸起的用以搭接的台阶部,相邻的两根混凝土构件通过位于各自翼缘侧面的台阶部搭接在一起,搭接在一起的两翼缘的台阶部的搭接侧面相互对设。相邻的两根混凝土构件通过台阶部搭接在一起,便于搭建,相连混凝土构件通过台阶部限位结合牢靠;同时,台阶部的结构特点,使得具有台阶部的混凝土构件与现有设有凹槽部的混凝土构件相比,更易成型,其模具结构简单,降低混凝土构件的制造成本及难度,从而降低拼接墙的建造成本。
作为优选,位于相邻的两根混凝土构件的翼缘搭接处,其中一根混凝土构件前后两翼缘侧面的台阶部均位于另一根混凝土构件前后两翼缘侧面的台阶部之间。这样相邻两混凝土构件相互咬合,使得两混凝土构件不会前后错位,形成拼接墙更为稳定牢靠。
作为优选,相互对设的所述搭接侧面为斜面。台阶部的搭接侧面设为斜面其一是方便制造时模具的脱模,另外在台阶部相互搭接过程中,其端面为斜面配合,对台阶部的搭接有导向作用。
进一步改进,在所述相邻的两根混凝土构件通过台阶部拼接后,能形成前后贯通的供水通过的渗水通道。在拼接墙上形成前后贯通的供水通过的渗水通道,这样河水就可以通过渗水通道渗透到岸堤泥土中,使岸堤附近的土壤保持足够的水分,另外,如岸堤附近的土壤水分过量,也可透过渗水通道渗透到河水中,实现河流与岸堤土壤中的水分交换,再者拼接墙上的渗水通道能为鱼虾贝等生物提供寄宿和繁殖场所,最终使本拼接墙更利于生态平衡。
作为渗水通道的一种具体实现方式,相互搭接的两翼缘侧面的所述台阶部,其中一个翼缘侧面的台阶部有多根并沿翼缘的长度方向上下间隔设置,上下相邻两根台阶部之间形成第一间距;另一个翼缘侧面的台阶部为连续的长筋条状,在台阶部相互搭接的状态下,相互搭接的台阶部所在的两个翼缘的侧面之间形成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第二间距和凹槽部构成所述渗水通道的全部或部分。渗水时水分经由前侧翼缘处的第一间距、第二间距、凹槽部及后侧翼缘处的第一间距、第二间距实现河道与岸堤内的土壤进行水分交换,有效在混凝土构件的拼接处形成前后贯通的供水通过的渗水通道。所谓渗水通道的全部是指渗水通道全部仅由第一间距、第二间距、凹槽部构成,渗水通道的部分,是指渗水通道除第一间距、第二间距、凹槽部外还可与下述透水孔结合共同构成。
作为前述渗水通道方式的一种优化,上下间隔设置的所述台阶部的高度大于连续的长筋条状的台阶部的高度。这样在搭接连接后的两混凝土构件翼缘之间形成第二间距的同时,又可保证上下间隔设置的台阶部的端面与相邻混凝土构件的翼缘端面接触,使得相邻两混凝土构件结合更为稳定,进而使拼接墙整体构造的强度增强。
作为渗水通道的第二种具体实现方式,上述翼缘上开有用于连通外界和凹槽部的透水孔,透水孔和凹槽部构成所述渗水通道的全部或部分。渗水时水分经由一侧翼缘上的透水孔、凹槽部及另一侧翼缘上的透水孔实现河道与岸堤内的土壤进行水分交换。所谓渗水通道的全部是指渗水通道全部仅由透水孔和凹槽部构成,所谓渗水通道的部分,是指渗水通道除透水孔、凹槽部外还可由上述的第一间距、第二间距共同构成。这种方式台阶部或下述凸筋可以采用连续的一根长筋条结构。
当然,上述三种渗水通道的实现方式可以自由组合使用,譬如:在相邻的混凝土构件相互搭接处,前侧翼缘处采用第一种方式即第一间距、第二间距、凹槽部构成渗水通道的一部分,后侧翼缘处采用透水孔和凹槽部构成渗水通道的一部分,或者反之。
作为优选,上述透水孔仅设置在较长宽度的翼缘上。宽度较长的翼缘更利于设置透水孔,仅在一个翼缘上设置透水孔还可简化模具结构。
为避免水流经渗水通道对岸堤泥土的冲刷造成土壤流失,作进一步的优化,相邻的两根所述混凝土构件相对的两个凹槽部所共同围成的空间内填充有碎石或颗粒物。这样既保持渗水通道的透水功能,又避免河水冲刷造成的岸堤土壤流失。
作为另一种选择,相互搭接在一起的两翼缘侧面的所述台阶部均为连续的长筋条状。因台阶部均为连续的长筋条状,故该结构的拼接墙紧密结合在一起,不透水,适合作为基坑围护的拼接墙。
进一步改进,相邻的两根所述混凝土构件相对的两个凹槽部所共同围成的空间内灌注有混凝土。形成更牢固且连续的不透水的拼接墙。
作为拼接结构的另一种选择,上述拼接结构包括凸筋和插槽,其中一个翼缘侧面设有所述凸筋,与其相拼接的另一个翼缘侧面设有所述插槽。
作为优选,上述凸筋设置在较短宽度的翼缘的侧面,插槽设置在较长宽度的翼缘的侧面。因插槽结构内凹,更适合设置在较长宽度的翼缘的侧面。
进一步改进,在上述相邻的两根混凝土构件通过凸筋和插槽插配拼接后,能形成前后贯通的供水通过的渗水通道。这种结构可以实现在拼接墙前后两侧水分的自由渗透,实现岸堤生态环保。
作为渗水通道的另一种具体实现方式,上述凸筋有多根并沿翼缘的长度方向上下间隔设置,上下相邻两凸筋之间形成第一间距;在凸筋插配在插槽内的状态下,相邻两根混凝土构件的翼缘之间形成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第二间距和凹槽部构成所述渗水通道的全部或部分。渗水时水分经由前侧翼缘处的第一间距、第二间距、凹槽部及后侧翼缘处的第一间距、第二间距实现河道与岸堤内的土壤进行水分交换,有效在混凝土构件的拼接处形成前后贯通的供水通过的渗水通道。所谓渗水通道的全部是指渗水通道全部仅由第一间距、第二间距、凹槽部构成,所谓渗水通道的部分,是指渗水通道除第一间距、第二间距、凹槽部外还可与上述透水孔结合共同构成。
进一步的改进,在相邻两根混凝土构件的拼接处,位于前后两个翼缘侧面上的凸筋错位排列;相邻的两根混凝土构件相对的两个凹槽部所共同围成的空间内填充有碎石或颗粒物。这样既可保障渗水通道的透水功能,又可避免河水直接冲刷岸堤上的土壤,也可减缓河水的冲刷力度。作为优选,上述凸筋的横截面呈外小内大的梯形,所述插槽的横截面呈外大内小的梯形。凸筋及插槽的横截面呈梯形,这就使得插槽的开口有由外而内逐渐缩小,利于凸筋插入插槽中,同时也使得凸筋与插槽结合更紧密,梯形的凸筋和插槽外形还利于混凝土构件在成型制造过程中的脱模。
作为另一种选择,相互搭接在一起的两翼缘侧面的所述凸筋均为连续的长筋条状。因凸筋均为连续的长筋条状,故该结构的拼接墙紧密结合在一起,不透水,适合作为基坑围护的拼接墙。更进一步的改进,相邻的两根混凝土构件相对的两个凹槽部所共同围成的空间内灌注有混凝土,这样不仅防水性更好,而且能增强拼接墙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提供结构设计合理、便于生产制造的适合作为岸堤防护拼接墙或基坑围护墙的混凝土构件,其便于相互搭接形成拼接墙,搭建后的拼接墙可进行水分交换,利于岸堤的生态平衡;或构建成不透水的基坑围护墙。
一种用于前述拼接墙的混凝土构件,包括前后设置的两个翼缘,及连接两个翼缘中部的腹板,两个翼缘和腹板在混凝土构件的两侧形成沿混凝土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翼缘中,其中一个翼缘的宽度大于另一个翼缘的宽度;四个翼缘侧面沿其长度方向均设有侧向凸起用以搭接的台阶部,其中至少两个翼缘侧面上均设有多根并沿翼缘的长度方向上下间隔设置的所述台阶部,上下相邻两台阶部之间形成第一间距。
两个翼缘其中一个翼缘的宽度相对较短,制造时较短翼缘在模具的上方震动成型出,较长翼缘在模具的下方成型,这种结构使得生产中模具很容易打开而不需要先侧移模具再打开,因此这种技术手段最明显的有益效果是提高了生产效率并进一步保证了产品质量。翼缘的侧面上设有侧向凸起的用以搭接的台阶部,台阶部的成型相较于插槽,其成型更方便,简化模具结构,便于模具脱模,另外采用本混凝土构件搭建的拼接墙,通过台阶部的相互抵靠,便完成搭建,相较于凸筋插入凹槽部中的结构,采用本混凝土构件搭建拼接墙更为方便,采用该混凝土构件的拼接墙通过第一间距形成能前后贯通供水通过的渗水通道,能使河流与岸堤上土壤进行水分交换的生态环保型岸堤拼接墙,利于岸堤的生态平衡。
进一步的改进,位于前后两个翼缘侧面的上下间隔设置的台阶部错位排列。错位的台阶部也可减缓河水的冲刷力度,在保障渗水通道的透水功能的同时又避免河水直接冲刷岸堤上的土壤。
一种用于前述拼接墙的混凝土构件,包括前后设置的两个翼缘,及连接两个翼缘中部的腹板,两个翼缘和腹板在混凝土构件的两侧形成沿混凝土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翼缘中,其中一个翼缘的宽度大于另一个翼缘的宽度;四个翼缘侧面沿其长度方向均设有侧向凸起用以搭接的台阶部,所述台阶部均为连续的长筋条状,所述翼缘上开有用于连通外界和所述凹槽部的透水孔。这样采用该混凝土构件的拼接墙通过透水孔形成能前后贯通供水通过的渗水通道,能使河流与岸堤上土壤更充分进行水分交换的生态环保型岸堤拼接墙,利于岸堤的生态平衡。
一种用于前述拼接墙的混凝土构件,包括前后设置的两个翼缘,及连接两个翼缘中部的腹板,两个翼缘和腹板在混凝土构件的两侧形成沿混凝土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翼缘中,其中一个翼缘的宽度大于另一个翼缘的宽度;四个翼缘侧面沿其长度方向均设有侧向凸起的用以搭接的台阶部,所述台阶部均为连续的长筋条状。采用本混凝土构件搭建拼接墙更为方便,因台阶部结合后不能透水,故本混凝土构件适合作为基坑维护拼接墙使用。
以上为设置台阶部的混凝土构件的几个并列方案。
以下为设置凸筋和凹槽的混凝土构件的几个并列方案。
一种用于前述拼接墙的混凝土构件,包括前后设置的两个翼缘,及连接两个翼缘中部的腹板,两个翼缘和腹板在混凝土构件的两侧形成沿混凝土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翼缘中,其中一个翼缘的宽度大于另一个翼缘的宽度;四个翼缘侧面中,其中两个翼缘侧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所述凸筋,另两个翼缘侧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所述插槽,所述凸筋有多根并沿翼缘的长度方向上下间隔设置。
一种用于前述拼接墙的混凝土构件,包括前后设置的两个翼缘,及连接两个翼缘中部的腹板,两个翼缘和腹板在混凝土构件的两侧形成沿混凝土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翼缘中,其中一个翼缘的宽度大于另一个翼缘的宽度;四个翼缘侧面中,其中两个翼缘侧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所述凸筋,另两个翼缘侧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所述插槽,所述凸筋为连续的长筋条状,所述翼缘上开有用于连通外界和所述凹槽部的透水孔。
上述透水孔设置在较长宽度的翼缘上。宽度较长的翼缘更利于设置透水孔,仅在一个翼缘上设置透水孔还可简化模具结构。
一种用于前述拼接墙的混凝土构件,包括前后设置的两个翼缘,及连接两个翼缘中部的腹板,两个翼缘和腹板在混凝土构件的两侧形成沿混凝土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翼缘中,其中一个翼缘的宽度大于另一个翼缘的宽度;四个翼缘侧面中,其中两个翼缘侧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所述凸筋,另两个翼缘侧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所述插槽,所述凸筋为连续的长筋条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拼接墙是由多根插入土壤中的混凝土构件相互拼接形成,整体结构简单合理,没有复杂的连接结构,具有前后翼缘及腹板的混凝土构件与Z型、U型其它横截面形状的混凝土桩相比,其在抗侧向土压力、抗水压力、抗波浪力及抗倾覆的稳定性方面均更胜一筹,从而保证拼接墙的强度;两个翼缘中,其中一个翼缘的宽度大于另一个翼缘的宽度,也使得模具脱模更容易,提高了生产效率并进一步保证了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拼接墙第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拼接墙第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拼接墙第一个实施例沿横截面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拼接墙第二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拼接墙第二个实施例结构1沿横截面方向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拼接墙第二个实施例结构2形式的沿横截面方向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拼接墙第三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拼接墙第三个实施例沿横截面方向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拼接墙第四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拼接墙第四个实施例沿横截面方向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拼接墙第五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拼接墙第五个实施例沿横截面方向的剖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拼接墙第六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拼接墙第六个实施例沿横截面方向的剖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混凝土构件第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混凝土构件第二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混凝土构件第三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混凝土构件第四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混凝土构件第五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混凝土构件第六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拼接墙的第一个实施例。
一种拼接墙,包括多根插入土壤中并相邻拼接的混凝土构件1,多根指两根或两根以上,该混凝土构件1系钢筋混凝土结构,长度为5米-30米,工厂化生产,生产过程中对混凝土构件1内的钢筋施加有预应力。
混凝土构件1包括前后设置的两个翼缘11,及连接两个翼缘1中部的腹板12,两个翼缘11和腹板12在混凝土构件1的两侧形成沿混凝土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部13,两个翼缘11中,其中一个翼缘11的宽度S1大于另一个翼缘11的宽度S2,相邻的两根所述混凝土构件1中,其中一根混凝土构件1的较长宽度S1的翼缘11与另一根混凝土构件1的较短宽度S2的翼缘11通过拼接结构拼接在一起。
本实施例中的拼接结构为设于翼缘11的侧面并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侧向凸起的用以搭接的台阶部2,相邻两根混凝土构件1通过位于各自翼缘11侧面的台阶部2搭接在一起,搭接在一起的两翼缘11的台阶部2的搭接侧面21相互对设,搭接侧面21是指相互阴阳交叉搭接的台阶部2中、用于拼接的台阶部2的那一侧面,通常两相互搭接的台阶部2中的搭接侧面21是彼此部分或全部接触在一起。相互对设的搭接侧面21为斜面。台阶部2的搭接侧面21设为斜面其一是方便制造时模具的脱模,另外在台阶部2相互搭接过程中,其端面为斜面配合对台阶部2的搭接有导向作用。位于相邻的两根混凝土构件1的翼缘11搭接处,其中一个混凝土构件1的前后两翼缘11侧面的两个台阶部2均位于另一个混凝土构件1的前后两翼缘11侧面的两个台阶部2之间。相邻两混凝土构件1通过台阶部2相互接触彼此限制,使得两桩不会前后错位,形成拼接墙更为稳定牢靠。
在相邻的两根混凝土构件1拼接后,能形成前后贯通的供水通过的渗水通道4。相邻的两根混凝土构件1中相对的两个凹槽部13所共同围成的空间5内填充有碎石或颗粒物。这样既保持渗水通道的透水功能,又避免河水冲刷造成的土壤流失。使岸堤附近的泥土保持足够的水分,岸堤上的植物能吸收足够水分确保植物的存活率,另外,如岸堤附近的泥土水分过量,也可透过渗水通道4渗透到河水中,最终使本拼接墙更利于生态平衡。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渗水通道4采用以下结构实现:相互搭接的两翼缘11侧面的所述台阶部2,其中一个翼缘11侧面的台阶部2有多根并沿翼缘11的长度方向上下间隔设置,上下相邻两根台阶部2之间形成第一间距d1;另一个翼缘11侧面的台阶部2为连续的长筋条状,在台阶部2相互搭接的状态下,相互搭接的台阶部2所在的两个翼缘11的侧面之间形成第二间距d2,所述第一间距d1、第二间距d2和凹槽部13构成所述渗水通道4的全部或部分。当然也可结合下个实施例中的透水孔3共同组成。上下间隔设置的所述台阶部2的高度h1大于连续的长筋条状的所述台阶部2的高度h2。渗水时水分经由一侧翼缘11处的第一间距d1、第二间距d2、凹槽部13及另一侧翼缘11处的第一间距d1、第二间距d2实现河道与岸堤内的土壤进行水分交换,有效在混凝土构件的拼接处形成前后贯通的供水通过的渗水通道。位于前后两个翼缘11侧面并上下间隔设置的台阶部2其错位排列。这样既可保障渗水通道4的透水功能,又可避免河水直接冲刷岸堤上的土壤,也可减缓河水的冲刷力度。
本拼接墙施工时,先根据设计要求,将多根生产好的混凝土构件1依次沿岸堤打入土壤中,每个桩位插入泥土层内的桩体长度大于整体桩长的二分之一,同时使相邻两根混凝土构件1的翼缘11侧面中的台阶部2相互搭接,连续的多根混凝土构件1形成连续的拼接墙,然后在位于泥土层上方的由相邻的两根混凝土构件1的两个凹槽部13所共同围成的空间5内填充有碎石。整个拼接墙的施工过程简单方便,可形成模块化施工方式。特别适合作为岸堤围护使用。
本实施例中的前后是指:混凝土构件1面向河水的一侧为前,与之相背的一侧为后。本实施例中的多根指两根或两根以上。
如图4~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拼接墙的第二个实施例。
本实施例和第一个实施例的不同点主要在于渗水通道4实现的方式不同:如图4、5所示,翼缘11上开有用于连通外界和凹槽部13的透水孔3,透水孔3仅设置在较长宽度S1的翼缘11上。透水孔3和凹槽部13构成渗水通道4的全部。渗水时水分经由前侧翼缘11上的透水孔3、凹槽部13及后侧翼缘11上的透水孔3实现河道与岸堤内的土壤进行水分交换。这时相互搭接在一起的两台阶部2可以均为连续的长筋条状,因为这种方式可以不需要水从相互搭接在一起的两台阶部2之间的第一间距d1通过。
如图6所示,当然透水孔3也可以构成渗水通道4的部分,这时台阶部2的结构形式可以选择与第一个实施例相同。
如图7、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拼接墙的第三个实施例。
本实施例和第一个实施例的不同点是相互搭接的两根混凝土构件1之间没有渗水通道。相互搭接在一起的两台阶部2可以均为连续的长筋条状,并在相邻的两根混凝土构件1中相对的两个凹槽部13所共同围成的空间5内灌注有混凝土。具体的,每根混凝土构件1中翼缘11的四个侧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侧向凸起用以搭接的台阶部2,各台阶部2均为连续的长筋条状。
因台阶部2均为连续的长筋条状,故该结构的拼接墙紧密结合在一起,不透水,适合作为基坑围护的拼接墙。
如图9、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拼接墙的第四个实施例。
本实施例和第一个实施例的不同点主要在于拼接结构和渗水通道实现的方式不同:
拼接结构包括凸筋6和插槽7,其中一个翼缘11侧面设有凸筋6,与其相拼接的另一个翼缘11侧面设有所述插槽7。凸筋6设置在较短宽度S2的翼缘11的侧面,插槽7设置在较长宽度S1的翼缘11的侧面。两根混凝土构件1拼接后形成渗水通道4
凸筋2有多根并沿翼缘11的长度方向上下间隔设置,上下相邻两凸筋6之间形成第一间距d1’;在凸筋2插配在插槽3内的状态下,相邻两根混凝土构件1的翼缘11之间形成第二间距d2’,第一间距d1’、第二间距d2’和凹槽部13构成所述渗水通道4的全部或部分。渗水时水分经由前侧翼缘11处的第一间距d1’、第二间距d2’、凹槽部13及后侧翼缘11处的第一间距d1’、第二间距d2’实现河道与岸堤内的土壤进行水分交换,有效在混凝土构件的拼接处形成前后贯通的供水通过的渗水通道4。
位于前后两个翼缘11侧面上的凸筋2错位排列。这样既可保障渗水通道4的透水功能,又可避免河水直接冲刷岸堤上的土壤,也可减缓河水的冲刷力度。
凸筋6的横截面呈外小内大的梯形,所述插槽7的横截面呈外大内小的梯形。凸筋6及插槽7的横截面呈梯形,这就使得插槽7的开口有由外而内逐渐缩小,利于凸筋6插入插槽7中,同时也使得凸筋6与插槽7结合更紧密,梯形的凸筋6和插槽7外形还利于预制桩在成型制造过程中的脱模。
本拼接墙施工时先根据设计要求,将多根生产好的混凝土构件1依次沿岸堤打入土壤中,每个桩位插入泥土层内的桩体长度大于整体混凝土构件1长的二分之一,同时使相邻两根混凝土构件1的翼缘11侧面中的凸筋6和插槽7相互插配,连续的多根混凝土构件1形成连续的拼接墙,然后在位于泥土层上方的由相邻的两根混凝土构件1的两个凹槽部13所共同围成的空间5内填充有碎石。整个拼接墙的施工过程简单方便,可形成模块化施工方式。
如图11、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拼接墙的第五个实施例。
本实施例和第四个实施例的不同点主要在于渗水通道实现的方式不同:翼缘11上开有用于连通外界和所述凹槽部13的透水孔3,透水孔3仅设置在较长宽度S1的翼缘11上。该透水孔3和凹槽部13构成渗水通道4的全部。渗水时水分经由前侧翼缘11上的透水孔3、凹槽部13及后侧翼缘11上的透水孔3实现河道与岸堤内的土壤进行水分交换。这时凸筋6可以均为连续的长筋条状,因为这种方式可以不需要水两凸筋6之间的第一间距d1’通过。
透水孔3和凹槽部13也可以是构成渗水通道4的部分。即前侧翼缘11上的透水孔3、凹槽部13并结合后侧翼缘11拼接处的第一间距d1’、第二间距d2’也可以共同构成渗水通道4。
如图13、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拼接墙的第六个实施例。
本实施例和第五个实施例的不同点主要在于相互搭接的两根混凝土构件1之间没有渗水通道。即凸筋6均为连续的长筋条状,在翼缘11上没有设置透水孔3。因凸筋6均为连续的长筋条状,故该结构的拼接墙紧密结合在一起,不透水,适合作为基坑围护的拼接墙。
如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混凝土构件的第一个实施例。
用于前述述拼接墙的一种混凝土构件1结构,包括前后设置的两个翼缘11,及连接两个翼缘11中部的腹板12,两个翼缘11和腹板12在混凝土构件1的两侧形成沿混凝土构件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部13;两个所述翼缘11中,其中一个翼缘11的宽度S1大于另一个翼缘11的宽度S2;四个翼缘11侧面沿其长度方向均设有侧向凸起用以搭接的台阶部2,本实施例中位于左右同侧的其中两个翼缘11侧面上均设有多根并沿翼缘11的长度方向上下间隔设置的所述台阶部2,上下相邻两台阶部2之间形成第一间距d1,位于前后两个翼缘11侧面的上下间隔设置的所述台阶部2错位排列。相对另一侧的两个翼缘11侧面上的台阶部2呈长筋条状。台阶部2的搭接侧面21为斜面。本实施例中位于左右同侧的其中两个翼缘11侧面的台阶部2上下间隔设置
台阶部2的成型相较于插槽,其成型更方便,简化模具结构,便于模具脱模,另外采用本混凝土构件1搭建的拼接墙,通过台阶部2的相互抵靠,便完成搭建,相较于凸筋插入凹槽部中的结构,采用本混凝土构件1搭建拼接墙更为方便,采用该桩的拼接墙通过第一间距d1形成能前后贯通供水通过的渗水通道,能使河流与岸堤上土壤进行水分交换的拼接墙,利于岸堤的生态平衡。
如图1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混凝土构件的第二个实施例。
本实施例与混凝土构件第一个实施例的区别:四个翼缘11的侧面沿其长度方向均设有侧向凸起用以搭接的台阶部2,各台阶部2均为连续的长筋条状,翼缘11上开有用于连通外界和凹槽部13的透水孔3。透水孔3和凹槽部13构成渗水通道4。透水孔3仅设置在较长宽度S1的翼缘11上
如图1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混凝土构件的第三个实施例。
本实施例与混凝土构件第二个实施例的区别:台阶部2均为连续的长筋条状,在翼缘11上没有设置透水孔3。
如图1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混凝土构件的第四个实施例。
用于前述拼接墙的一种混凝土构件1,包括前后设置的两个翼缘11,及连接两个翼缘11中部的腹板12,两个翼缘11和腹板12在混凝土构件1的两侧形成沿混凝土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部13;两个所述翼缘11中,其中一个翼缘11的宽度S1大于另一个翼缘11的宽度S2;位于混凝土构件1一个翼缘11的两个侧面上均设有凸筋6,位于混凝土构件1另一个翼缘11的两个侧面上均设有插槽7,凸筋6设置在较短宽度S2的翼缘11的侧面,插槽7设置在较长宽度S1的翼缘11的侧面。凸筋6有多根并沿翼缘11的长度方向上下间隔设置,上下相邻两凸筋6之间有第一间距d1’。这种结构的混凝土构件1相互拼接后在其拼接处就能够形成渗水通道4。
如图1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混凝土构件的第五个实施例。
本实施例和混凝土构件第四个实施例相比不同点在于:凸筋6为连续的长筋条状,较长宽度S1的翼缘11上开有用于连通外界和凹槽部13的透水孔3。
如图2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混凝土构件的第六个实施例。
本实施例和混凝土构件第五个实施例相比不同点在于:凸筋6为连续的长筋条状,翼缘11上没有透水孔3。
尽管以上详细地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应该清楚地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9)

1.一种拼接墙,包括多根插入土壤中并相邻拼接的混凝土构件(1),所述混凝土构件(1)包括前后设置的两个翼缘(11),及连接两个翼缘(1)中部的腹板(12),两个翼缘(11)和腹板(12)在混凝土构件(1)的两侧形成沿混凝土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部(13),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混凝土构件(1)的翼缘(11)中,其中一个翼缘(11)的宽度(S1)大于另一个翼缘(11)的宽度(S2);相邻的两根所述混凝土构件(1)中,其中一根混凝土构件(1)的较长宽度(S1)的翼缘(11)与另一根混凝土构件(1)的较短宽度(S2)的翼缘(11)通过拼接结构拼接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拼接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拼接结构为设于翼缘(11)的侧面并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侧向凸起的用以搭接的台阶部(2),相邻的两根混凝土构件(1)通过位于各自翼缘(11)侧面的台阶部(2)搭接在一起,搭接在一起的两翼缘(11)的台阶部(2)的搭接侧面(21)相互对设。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拼接墙,其特征在于:位于相邻两根混凝土构件(1)的翼缘(11)搭接处,其中一根混凝土构件(1)前后两翼缘(11)侧面的台阶部(2)均位于另一根混凝土构件(1)前后两翼缘(11)侧面的台阶部(2)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拼接墙,其特征在于:相互对设的所述搭接侧面(21)为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拼接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相邻的两根混凝土构件(1)通过台阶部(2)拼接后,能形成前后贯通的供水通过的渗水通道(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拼接墙,其特征在于:相互搭接的两翼缘(11)侧面的所述台阶部(2),其中一个翼缘(11)侧面的台阶部(2)有多根并沿翼缘(11)的长度方向上下间隔设置,上下相邻两根台阶部(2)之间形成第一间距(d1);另一个翼缘(11)侧面的台阶部(2)为连续的长筋条状,在台阶部(2)相互搭接的状态下,相互搭接的台阶部(2)所在的两个翼缘(11)的侧面之间形成第二间距(d2),所述第一间距(d1)、第二间距(d2)和凹槽部(13)构成所述渗水通道(4)的全部或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拼接墙,其特征在于:上下间隔设置的所述台阶部(2)的高度(h1)大于连续的长筋条状的所述台阶部(2)的高度(h2)。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拼接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翼缘(11)上开有用于连通外界和所述凹槽部(13)的透水孔(3),该透水孔(3)和凹槽部(13)构成所述渗水通道(4)的全部或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拼接墙,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孔(3)仅设置在较长宽度(S1)的翼缘(11)上。
10.根据权利要求6~9任一项所述的拼接墙,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根所述混凝土构件(1)相对的两个凹槽部(13)所共同围成的空间(5)内填充有碎石或颗粒物。
11.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拼接墙,其特征在于:相互搭接在一起的两翼缘(11)侧面的所述台阶部(2)均为连续的长筋条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拼接墙,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根所述混凝土构件(1)相对的两个凹槽部(13)所共同围成的空间(6)内灌注有混凝土。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拼接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拼接结构包括凸筋(6)和插槽(7),其中一个翼缘(11)侧面设有所述凸筋(6),与其相拼接的另一个翼缘(11)侧面设有所述插槽(7)。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拼接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筋(6)设置在较短宽度(S2)的翼缘(11)的侧面,所述插槽(7)设置在较长宽度(S1)的翼缘(11)的侧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拼接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筋(6)的横截面呈外小内大的梯形,所述插槽(7)的横截面呈外大内小的梯形。
16.根据权利要求13~15任一项所述的拼接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相邻的两根混凝土构件(1)通过凸筋(6)和插槽(7)插配拼接后,能形成前后贯通的供水通过的渗水通道(4)。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拼接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筋(2)有多根并沿翼缘(11)的长度方向上下间隔设置,上下相邻两凸筋(6)之间形成第一间距(d1’);在凸筋(2)插配在插槽(3)内的状态下,相邻两根混凝土构件(1)的翼缘(11)之间形成第二间距(d2’),所述第一间距(d1’)、第二间距(d2’)和凹槽部(13)构成所述渗水通道(4)的全部或部分。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拼接墙,其特征在于:位于前后两个翼缘(11)侧面上的凸筋(2)错位排列。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拼接墙,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根所述混凝土构件(1)相对的两个凹槽部(13)所共同围成的空间(5)内填充有碎石或颗粒物。
20.根据权利要求13~15任一项所述的拼接墙,其特征在于:相互搭接在一起的两翼缘(11)侧面的所述凸筋(6)均为连续的长筋条状。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拼接墙,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根所述混凝土构件(1)相对的两个凹槽部(13)所共同围成的空间(6)内灌注有混凝土。
22.一种用于如权利要求5所述拼接墙的混凝土构件(1),包括前后设置的两个翼缘(11),及连接两个翼缘(11)中部的腹板(12),两个翼缘(11)和腹板(12)在混凝土构件(1)的两侧形成沿混凝土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部(13);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翼缘(11)中,其中一个翼缘(11)的宽度(S1)大于另一个翼缘(11)的宽度(S2);四个翼缘(11)侧面沿其长度方向均设有侧向凸起的用以搭接的台阶部(2),其中至少两个翼缘(11)侧面上均设有多根并沿翼缘(11)的长度方向上下间隔设置的所述台阶部(2),上下相邻两台阶部(2)之间形成第一间距(d1)。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混凝土构件,其特征在于:位于前后两个翼缘(11)侧面的上下间隔设置的所述台阶部(2)错位排列。
24.一种用于如权利要求5所述拼接墙的混凝土构件(1),包括前后设置的两个翼缘(11),及连接两个翼缘(11)中部的腹板(12),两个翼缘(11)和腹板(12)在混凝土构件(1)的两侧形成沿混凝土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部(13);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翼缘(11)中,其中一个翼缘(11)的宽度(S1)大于另一个翼缘(11)的宽度(S2);四个翼缘(11)侧面沿其长度方向均设有侧向凸起用以搭接的台阶部(2),所述台阶部(2)均为连续的长筋条状,所述翼缘(11)上开有用于连通外界和所述凹槽部(13)的透水孔(3)。
25.一种用于如权利要求11所述拼接墙的混凝土构件(1),包括前后设置的两个翼缘(11),及连接两个翼缘(11)中部的腹板(12),两个翼缘(11)和腹板(12)在混凝土构件(1)的两侧形成沿混凝土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部(13);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翼缘(11)中,其中一个翼缘(11)的宽度(S1)大于另一个翼缘(11)的宽度(S2);四个翼缘(11)侧面沿其长度方向均设有侧向凸起用以搭接的台阶部(2),所述台阶部(2)均为连续的长筋条状。
26.一种用于如权利要求16所述拼接墙的混凝土构件(1),包括前后设置的两个翼缘(11),及连接两个翼缘(11)中部的腹板(12),两个翼缘(11)和腹板(12)在混凝土构件(1)的两侧形成沿混凝土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部(13);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翼缘(11)中,其中一个翼缘(11)的宽度(S1)大于另一个翼缘(11)的宽度(S2);四个翼缘(11)侧面中,其中两个翼缘侧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所述凸筋(6),另两个翼缘侧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所述插槽(7),所述凸筋(6)有多根并沿翼缘(11)的长度方向上下间隔设置。
27.一种用于如权利要求16所述拼接墙的混凝土构件(1),包括前后设置的两个翼缘(11),及连接两个翼缘(11)中部的腹板(12),两个翼缘(11)和腹板(12)在混凝土构件(1)的两侧形成沿混凝土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部(13);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翼缘(11)中,其中一个翼缘(11)的宽度(S1)大于另一个翼缘(11)的宽度(S2);四个翼缘(11)侧面中,其中两个翼缘侧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所述凸筋(6),另两个翼缘侧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所述插槽(7),所述凸筋(6)为连续的长筋条状,所述翼缘(11)上开有用于连通外界和所述凹槽部(13)的透水孔(3)。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混凝土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孔(3)设置在较长宽度(S1)的翼缘(11)上。
29.一种用于如权利要求20所述拼接墙的混凝土构件(1),包括前后设置的两个翼缘(11),及连接两个翼缘(11)中部的腹板(12),两个翼缘(11)和腹板(12)在混凝土构件(1)的两侧形成沿混凝土构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凹槽部(13);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翼缘(11)中,其中一个翼缘(11)的宽度(S1)大于另一个翼缘(11)的宽度(S2);四个翼缘(11)侧面中,其中两个翼缘侧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所述凸筋(6),另两个翼缘侧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所述插槽(7),所述凸筋(6)为连续的长筋条状。
CN201620353970.4U 2016-04-25 2016-04-25 拼接墙及用于该拼接墙的混凝土构件 Active CN2059754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353970.4U CN205975497U (zh) 2016-04-25 2016-04-25 拼接墙及用于该拼接墙的混凝土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353970.4U CN205975497U (zh) 2016-04-25 2016-04-25 拼接墙及用于该拼接墙的混凝土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975497U true CN205975497U (zh) 2017-02-22

Family

ID=580187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353970.4U Active CN205975497U (zh) 2016-04-25 2016-04-25 拼接墙及用于该拼接墙的混凝土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9754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25261B (zh) 快速拼装绿色植生挡墙预制混凝土块及系统及构筑方法
CN105544465B (zh) 一种岸堤防护墙
DE60219014T2 (de) Modulare marine-anordnung
CN107060071A (zh) 连锁组合砌块拼装构件装配房屋的方法
CN207092014U (zh) 一种新型生态砌块
CN205604228U (zh) 中空的混凝土桩及采用该桩的生态环保型岸堤防护墙
CN205444170U (zh) 生态环保型岸堤防护墙及用于该防护墙的混凝土桩
CN105780756B (zh) 防护墙及用于该防护墙的h型预应力混凝土桩
CN110485368A (zh) 一种圆柱互锁式阶梯生态框护岸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5672253B (zh) 中空的混凝土桩及采用该桩的生态环保型岸堤防护墙
CN106121035A (zh) 一种无梁楼盖体系的叠合装配整体式地下室
CN206189344U (zh) 一种既有硬质护岸生态景观化改造结构
CN103603370B (zh) 一种空间交错互嵌式生态砌块挡土墙
CN205975497U (zh) 拼接墙及用于该拼接墙的混凝土构件
CN205444088U (zh) 生态环保型岸堤防护墙及用于该防护墙的h型预应力混凝土桩
CN105625300A (zh) 生态环保型岸堤防护墙及用于该防护墙的混凝土桩
CN205276212U (zh) 河道生态砌块挡墙
CN205444165U (zh) 防护墙及用于该防护墙的h型预应力混凝土桩
CN205688429U (zh) H型预应力混凝土桩及采用该桩的拼接墙
CN206784317U (zh) 挡墙
CN203684271U (zh) 一种空间交错互嵌式生态砌块挡土墙
CN205348097U (zh) 岸堤防护墙
CN215405859U (zh) 一种模块化重力式生态护岸结构
CN210482182U (zh) 一种用于构建生态循环水系的双河道结构
CN105625257A (zh) 生态环保型岸堤防护墙及用于该防护墙的h型预应力混凝土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Room 405, building 7, Tiandi community, Ouchi new village, Gulin Town, Haishu District,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Ge Hongbin

Address before: 315176 Room 405, building 7, Tiandi community, Ouchi new village, Gulin Town, Yinzhou District,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Ge Hongbin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