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48854U - 搅拌混合设备 - Google Patents

搅拌混合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948854U
CN205948854U CN201620687901.7U CN201620687901U CN205948854U CN 205948854 U CN205948854 U CN 205948854U CN 201620687901 U CN201620687901 U CN 201620687901U CN 205948854 U CN205948854 U CN 2059488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vertical cylinder
loading plate
charging
feeds inta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68790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玲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Gregor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Grego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Gregor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Gregor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68790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9488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9488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94885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ixers Of The Rotary Stirring Type (AREA)

Abstract

一种搅拌混合设备,包括立式筒体、搅拌装置、加料装置及物料承载装置。立式筒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上封头及下封头。搅拌装置包括支撑座、驱动电机、动力输出轴及搅拌桨。加料装置包括漏料管体、输料管体、加料泵体、加料管体及多个投料组件。物料承载装置包括承载板及连接板。上述高效反应装置通过设置立式筒体、搅拌装置及加料装置,并且控制好加入时机,再向加料装置的多个投料组件投入物料即可实现连续式加料操作的效果,且加料操作较较简单便捷以及加料效率较高。

Description

搅拌混合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生产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搅拌混合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在物料生产领域中,通常需要采用反应设备,如,需要采用如立式反应设备、立式筒体反应设备或立式立式筒体反应设备作为物料发生化学反应时所承载的容器,其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橡胶、农药、染料、医药和食品等行业。
在一些特殊场合中,一般将反应设备的投料区域设置在楼层或平台上,即,反应设备的投料口一般位于反应设备的顶部或靠近顶部的位置处,当需要向反应设备添加液态物料时,需要预先将物料运送至楼层或平台上,导致加料操作较复杂,加料效率较低。
此外,现有的反应设备为了确保自身的机械强度,一般不会设置过多的投料口,就这导致现有的反应设备,较难实现连续式加料的操作,即较难实现同一时间内或间隔时间较短内,加入多种物料的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加料操作较较简单便捷、加料效率较高以及能够实现连续式加料操作的搅拌混合设备。
一种搅拌混合设备,包括:
立式筒体,所述立式筒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上封头及下封头;
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支撑座、驱动电机、动力输出轴及搅拌桨,所述支撑座固定安装在所述上封头上,所述动力输出轴的第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机的旋转轴连接,所述动力输出轴的第二端伸入至所述立式筒体内部,所述动力输出轴的第二端与所述搅拌桨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用于带动所述搅拌桨转动;
加料装置,所述加料装置包括漏料管体、输料管体、加料泵体、加料管体及多个投料组件,所述漏料管体的第一端与所述上封头连通,所述漏料管体的第二端与所述输料管体的第一端连通,所述输料管体的第二端与所述加料泵体的出料端连通,所述加料泵体的进料端与所述加料管体连通,多个所述投料组件依次间隔设置于所述加料管体上,且多个所述投料组件均与所述加料管体连通,所述投料组件包括投料管体、投料斗及投料阀门,所述投料管体的第一端与所述加料管体连通,所述投料管体的第二端与所述投料斗连通,所述投料斗开设有投料口,所述投料阀门设置于所述投料管体上;及
物料承载装置,所述物料承载装置包括承载板及连接板,所述承载板与所述上封头的内侧壁连接,且所述承载板朝向所述漏料管体设置,所述承载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立式筒体的中心轴线之间形成锐角,所述连接板的第一端与所述上封头的内侧壁连接,所述连接板的第二端与所述承载板连接,所述承载板朝向所述漏料管体的侧面设置有扰流凸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板设置有若干扰流凸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若干所述扰流凸起呈矩形阵列分布于所述承载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扰流凸起具有半球状的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板向靠近所述下封头的位置处逐渐倾斜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具有梯形结构的横截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载板朝向所述漏料管体的侧面还开设有漏液槽。
上述高效反应装置通过设置立式筒体、搅拌装置及加料装置,并且控制好加入时机,再向加料装置的多个投料组件投入物料即可实现连续式加料操作的效果,且加料操作较较简单便捷以及加料效率较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搅拌混合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在A处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搅拌混合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搅拌混合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搅拌混合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搅拌混合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搅拌混合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搅拌混合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例如,一种搅拌混合设备,包括:立式筒体,所述立式筒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上封头及下封头;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支撑座、驱动电机、动力输出轴及搅拌桨,所述支撑座固定安装在所述上封头上,所述动力输出轴的第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机的旋转轴连接,所述动力输出轴的第二端伸入至所述立式筒体内部,所述动力输出轴的第二端与所述搅拌桨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用于带动所述搅拌桨转动;加料装置,所述加料装置包括漏料管体、输料管体、加料泵体、加料管体及多个投料组件,所述漏料管体的第一端与所述上封头连通,所述漏料管体的第二端与所述输料管体的第一端连通,所述输料管体的第二端与所述加料泵体的出料端连通,所述加料泵体的进料端与所述加料管体连通,多个所述投料组件依次间隔设置于所述加料管体上,且多个所述投料组件均与所述加料管体连通,所述投料组件包括投料管体、投料斗及投料阀门,所述投料管体的第一端与所述加料管体连通,所述投料管体的第二端与所述投料斗连通,所述投料斗开设有投料口,所述投料阀门设置于所述投料管体上;及物料承载装置,所述物料承载装置包括承载板及连接板,所述承载板与所述上封头的内侧壁连接,且所述承载板朝向所述漏料管体设置,所述承载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立式筒体的中心轴线之间形成锐角,所述连接板的第一端与所述上封头的内侧壁连接,所述连接板的第二端与所述承载板连接,所述承载板朝向所述漏料管体的侧面设置有扰流凸起。
为了进一步对上述搅拌混合设备进行解释说明,例如,又一实施方式的搅拌混合设备如下:
请参阅图1,高效反应装置10包括立式筒体100、搅拌装置200及加料装置300,搅拌装置200及加料装置300均设置于立式筒体100上。
请参阅图1,立式筒体10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上封头110及下封头120,立式筒体100用于容置加入的物料,并给物料混合搅拌和发生反应提供场合。例如,上封头110与下封头120连接后形成立式筒体100。又如,所述立式筒体为一体成型结构。又如,在所述立式筒体的安装于外部支架的过程中,所述上封头位于外部支架的上部,所述下封头位于外部支架的下部。
请参阅图1,搅拌装置200包括支撑座210、驱动电机220、动力输出轴230及搅拌桨240,支撑座210固定安装在立式筒体100的上封头110上,动力输出轴230的第一端与驱动电机220的旋转轴连接,动力输出轴230的第二端伸入至立式筒体100内部,如,动力输出轴230的第二端伸入至立式筒体100的下封头120内部,动力输出轴230的第二端与搅拌桨240连接,如,搅拌桨240位于立式筒体100的下封头120内部,驱动电机220用于带动动力输出轴230转动,进而带动与动力输出轴230固定的搅拌桨240转动。当需要对立式筒体100内的物料进行搅拌混合操作时,控制驱动电机220带动动力输出轴230转动,进而带动搅拌桨240转动,利用搅拌桨240的扰流作用,可以起到较好的搅拌混合作用,进而可以对立式筒体100内的物料进行搅拌混合操作。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加料装置300包括漏料管体310、输料管体320、加料泵体330、加料管体340及多个投料组件350,上封头110、漏料管体310、输料管体320、加料泵体330、加料管体340及投料组件350依次连接,又如,上封头110、漏料管体310、输料管体320、加料泵体330、加料管体340及投料组件350依次连通。
请参阅图1,漏料管体310的第一端与上封头110连通,漏料管体310的第二端与输料管体320的第一端连通,输料管体320的第二端与加料泵体330的出料端连通,加料泵体330的进料端与加料管体340连通,多个投料组件350依次间隔设置于加料管体340上,且多个投料组件350均与加料管体340连通,当需要向立式筒体100内加入物料时,只需向投料组件350投入物料即可完成整个加料操作,加料操作较较简单便捷且加料效率较高,而无需额外设置楼层或平台等这些投料区域,实现了免高位加料的效果,也就是说,当向投料组件350投入物料时,基于加料泵体330的抽力,加入投料组件350的物料会进入至加料管体340内,之后,物料再通过加料泵体330进入至输料管体320内,然后,物料再由输料管体320进入至漏料管体310内,最后,物料再由漏料管体310进入至立式筒体100的上封头110内,进而进入至整个立式筒体100内,此时,完成整个加料操作,即只需向投料组件350投入或加入物料即可完成整个加料操作,加料操作简单便捷且加料效率较高。此外,由于漏料管体310、输料管体320和加料管体340的存在,可以将投料组件350设置在远离立式筒体100的区域,例如,由于漏料管体310、输料管体320和加料管体340的存在,可以将投料组件350设置便于进行投料操作的地面上或设置在配料间内,如此,可以实现免高位投料和免投料平台的效果。
请参阅图2,投料组件350包括投料管体351、投料斗352及投料阀门353,投料管体351的第一端与加料管体340连通,投料管体351的第二端与投料斗352连通,投料斗352开设有投料口354,投料阀门353设置于投料管体351上。例如,所述加料装置设置三个所述投料组件,这样,可以同时加入三种物料,进而实现连续式加料操作的效果,当然,所述投料组件的个数不局限于三个,例如,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每一所述投料组件一一对应一种参加反应的物料。
当需要同一时间内或间隔时间较短内,向立式筒体100内部加入多种物料时,此时,根据需要同时加入物料的种类,对应开启一定数量的投料阀门353,接着,向多个投料斗352的投料口354对应投入多种物料,开启加料泵体330,基于加料泵体330的抽吸作用,物料沿着投料斗352-投料管体351-加料管体340-加料泵体330-输料管体320-漏料管体310-立式筒体100的加料路径进入至立式筒体100内,此时,完成整个加料操作。
当需要向立式筒体100内部加入一种物料时,此时,开启一个投料斗352的投料口354并对应投入该物料,并且关闭其余投料阀门353,物料沿着投料斗352-投料管体351-加料管体340-加料泵体330-输料管体320-漏料管体310-立式筒体100的加料路径进入至立式筒体100内,此时,完成整个加料操作。
上述高效反应装置10通过设置立式筒体100、搅拌装置200及加料装置300,并且控制好加入时机,再向加料装置300的多个投料组件350投入物料即可实现连续式加料操作的效果,且加料操作较较简单便捷以及加料效率较高。
为了更好地封闭所述投料斗,以减少所述投料斗内的物料挥发至外界的量,例如,请参阅图3,所述高效反应装置还包括封闭装置400,封闭装置400包括旋转轴410及封闭门420,所述旋转轴转动设置于投料斗352的所述投料口的边缘位置处,所述封闭门与所述旋转轴固定连接,所述封闭门用于封闭所述投料口,所述封闭门的边缘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与所述投料口的边缘抵持;又如,所述投料口具有圆形结构的横截面;又如,所述封闭门具有圆形盘状结构;又如,所述密封圈具有圆形环状结构;又如,所述封闭门远离所述旋转轴的位置处设置有配重块;又如,所述密封圈朝向所述投料口的侧面开设有密封槽,所述投料口的边缘嵌置于所述密封槽内部;又如,所述密封槽具有环形结构,这样,利用封闭装置400的封闭门420能够更好地封闭所述投料斗,以减少所述投料斗内的物料挥发至外界的量。
为了更好地向所述投料斗内投入物料,例如,请参阅图4,所述高效反应装置还包括物料注入装置500,所述物料注入装置500包括密封板510、第一注入管体520及第二注入管体530,所述密封板罩设于投料斗352的所述投料口上,并且用于封闭所述投料口,所述第一注入管体的第一端与所述密封板连接,且所述第一注入管体的第一端与所述投料斗连通,所述第一注入管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注入管体的第一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注入管体的第二端用于与外部的物料注入装置连通,如,与外部的加料桶连通,所述加料桶容置有物料;又如,所述第一注入管体的第二端的外侧壁开设有外螺纹,所述第二注入管体的第二端的内侧壁开设有内螺纹,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螺接;又如,所述第一注入管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注入管体的第一端的连接处设置有卡箍组件;又如,所述卡箍组件包括卡箍本体及连接螺杆,所述卡箍本体设置于所述第一注入管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注入管体的第一端的连接处,所述连接螺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卡箍本体的两端螺接;又如,所述卡箍本体具有弧形结构;又如,所述卡箍本体上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由所述卡箍本体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卡箍本体的另一端;又如,所述加强筋具有半圆形结构横截面,这样,只需将外部的物料注入装置与所述第二注入管体的第二端连通即可完成投料操作,从而能够更好地向所述投料斗内投入物料。
可以理解,当向所述投料斗加入过量的物料时,有可能造成所述投料斗发生溢料的问题,为了使所述投料斗更好地对物料进行缓冲,以减少溢料的问题发生,例如,请参阅图5,所述高效反应装置还包括物料缓冲装置600,所述物料缓冲装置600包括缓冲斗610及盖板620,所述缓冲斗610具有两端开口的空心圆台状的结构,所述缓冲斗610的底部开口固定套置于所述投料斗352上且邻近所述投料管体的位置处,所述盖板具有环形结构,所述盖板的外侧边缘与所述缓冲斗的顶部开口的边缘位置处连接,所述盖板的内侧边缘与所述投料斗的外侧壁连接,所述投料斗的侧壁开设有缓冲孔,所述缓冲孔分别与所述投料斗及所述缓冲斗连通,物料可以通过所述缓冲孔在所述缓冲斗和所述投料斗之间流动,以起到缓冲的效果;又如,所述投料斗的侧壁开设有若干所述缓冲孔,所述缓冲孔以所述投料斗的中心轴线呈放射状分布;又如,每相邻两个所述缓冲孔之间的相等;又如,所述缓冲孔位置处设置有过滤网;又如,所述投料斗具有圆环形结构横截面;又如,所述盖板的内侧边缘与所述缓冲斗的外侧壁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密封条;又如,所述密封条具有环形结构,如此,利用物料缓冲装置600能够使所述投料斗更好地对物料进行缓冲,以减少溢料的问题发生。
为了更好地承载从所述漏料管体内流出的物流,进而减少物料掉落至所述立式筒体内产生的物料溅射的问题,例如,请参阅图6,所述高效反应装置还包括物料承载装置700,所述物料承载装置700包括承载板710及连接板720,所述承载板与所述上封头的内侧壁连接,且所述承载板朝向所述漏料管体设置,所述承载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立式筒体的中心轴线之间形成锐角,所述连接板的第一端与所述上封头的内侧壁连接,所述连接板的第二端与所述承载板连接,所述承载板710朝向所述漏料管体310的侧面设置有扰流凸起711;又如,所述承载板设置有若干扰流凸起;又如,若干所述扰流凸起呈矩形阵列分布于所述承载上;又如,所述扰流凸起具有半球状的结构;又如,所述承载板向靠近所述下封头的位置处逐渐倾斜设置;又如,所述连接板具有梯形结构的横截面;又如,所述承载板朝向所述漏料管体的侧面还开设有漏液槽,这样,通过物料承载装置700的承载板710对物料的承载和缓冲效果,可以减少物料掉落到所述立式筒体内部的流速,且还能起到分散物料的效果,进而能够更好地承载从所述漏料管体内流出的物流,以减少物料掉落至所述立式筒体内产生的物料溅射的问题。
为了使从所述漏料管体内流出的物料进行更好地分散操作,利于整个反应过程中,各物料的混合效果,例如,请参阅图7,所述高效反应装置还包括物料分散装置800,所述物料分散装置800容置于所述立式筒体10内部,所述物料分散装置800包括连接筒体810及分散框体820,所述连接筒体的第一端与所述漏料管体的第一端连通,所述分散框体具有中空结构,其内形成分散腔体,所述连接筒体的第二端与所述分散框体连接,并且所述连接筒体的第二端与所述分散腔体连通,所述分散框体820远离所述连接筒体的一端开设有若干所述分散腔体连通的分散孔821,所述分散孔朝向所述下封头120设置,如,物料由各所述分散孔821掉落至所述立式筒体内部;又如,所述分散框体具有中空的圆筒形结构;又如,若干所述分散孔以所述分散框体的中心轴线呈环形阵列分布;又如,所述分散孔具有正多边形的横截面结构;又如,所述分散孔具有正六边形结构的横截面结构;又如,所述连接筒体的第一端与所述漏料管体的第一端螺接;又如,所述连接筒体具有圆形筒状结构,这样,利用所述物料分散装置能够使从所述漏料管体内流出的物料进行更好地分散操作,利于整个反应过程中,各物料的混合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在所述立式筒体内部进行搅拌混合操作的各物料进行化合反应时,且大多数的化合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反应的速率和产品生成的产率也需要依赖反应时放出的热量,用于提高反应速率和产率。此外,在搅拌过程中,所述搅拌装置会对物料做功,即物料在相互混合搅动的过程中,表现为向外界放出热量,尤其是粘稠性较强的物料,其放热现象更明显,因此,基于上述情况,针对一些依赖较高温度的化合反应,如依赖于反应自身放热和搅拌产热的化合反应,且不需要额外加热装置对其进行加热的反应来说,尤其需要确保所述立式筒体的保温性能。进一步的,为了针对一些酸性物料,需要确保所述立式筒体的内侧壁,即直接与酸性物料接触的所述立式筒体的内侧壁具备较高的耐酸蚀性能,用于延生所述立式筒体的使用寿命和反应的正常进行。更进一步,所述立式筒体的外侧壁由于经常与腐蚀性物料接触,如,气态或液态等形态的腐蚀性物料接触,因此需要具备较好的耐腐蚀性能,用于更好地保护所述立式筒体。
为了提高所述立式筒体的耐酸蚀性能、保温性能和耐腐蚀性能,例如,请参阅图8,所述立式筒体,如,所述立式筒体的侧壁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耐酸蚀层130、保温层140、支撑层150、配重层160和保护层170,所述耐酸蚀层位于所述立式筒体的内侧壁,并且所述耐酸蚀层直接与物料,如,酸性物料接触,所述保护层位于所述立式筒体的外侧壁,即所述保护层直接裸露在外部。
例如,一实施方式的所述耐酸蚀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铁75份~88份、钛30份~34份、铬20份~25份、锑2.5~3.4份、铜份2.3~3.4份、锌1.5份~2.7份、铝0.9~1.4份、碳0.15份~0.27份、硅0.25份~0.46份、硼0.12份~0.18份、钴0.04份~0.09份、磷0.001份~0.03份、硫0.001份~0.03份、锶0.02份~0.03份、铋0.03份~0.04份、钪0.01份~0.02份和钆0.001份~0.002份。
采用铁75份~88份、钛30份~34份和铬20份~25份作为耐酸蚀层的基础基础元素,从而能够使所述耐酸蚀层具备一定的耐酸蚀性能,此外,通过再加入锑2.5~3.4份、铜2.3份~3.4份、锌1.5份~2.7份、铝0.9~1.4份、钴0.04份~0.09份、锶0.02份~0.03份、铋0.03份~0.04份、钪0.01份~0.02份和钆0.001份~0.002份进行复配,还能够进一步优化所述耐酸蚀层的各项性能,尤其是能够进一步优化所述耐酸蚀层的耐酸蚀性能,从而能够更好地抵抗物料的酸蚀,用于进一步提高所述立式筒体的使用寿命和确保反应的正常进行。
又如,又一实施方式的所述耐酸蚀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铁75份~80份、钛33份~34份、铬24份~25份、锑2.7~3.4份、铜2.7份~3.4份、锌1.8份~2.5份、铝1.1~1.4份、碳0.18份~0.27份、硅0.27份~0.46份、硼0.13份~0.18份、钴0.04份~0.09份、磷0.001份~0.03份、硫0.001份~0.03份、锶0.02份~0.03份、铋0.03份~0.04份、钪0.01份~0.02份和钆0.001份~0.002份。
又如,又一实施方式的所述耐酸蚀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铁77份、钛33份、铬25份、锑3.4份、铜2.7份、锌1.9份、铝1.3份、碳0.27份、硅0.46份、硼0.18份、钴0.04份、磷0.03份、硫0.001份、锶0.03份、铋0.04份、钪0.01份和0.002份。
例如,一实施方式的所述保温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石膏粉15份~22份、白棉8~20份、岩棉8份~15份,玻璃纤维7份~9份、脲醛树脂10份~20份、聚丙烯酰胺3.5份~4.5份,玄武岩纤维1份~3份,橡胶泡棉3~5份、氢氧化镁1份~2份、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1份~2份、氧化铝1份~2份、3,5-二叔丁基-4-羟基苯甲酸甲酯1份~2份、丙纶纤维3~4份、聚硫橡胶1份~2份和十二烷基硫酸钠0.2~0.8份。
采用如上质量份的各组分可以使所述保温层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当所述立式筒体内部的物料发生放热反应时,并将热量传递至所述耐酸蚀层后,基于所述保温层具有良好的隔热和保温性能,可以限制热量进一步透过所述立式筒体,进而避免热量直接传递至外界环境中,确保了所述立式筒体内部的物料在合适的温度下进行反应,用于提高反应速率和产品的产率。
又如,又一实施方式的所述保温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石膏粉17份~21份、白棉17~20份、岩棉10份~15份,玻璃纤维7份~9份、脲醛树脂10份~20份、聚丙烯酰胺3.5份~4.5份,玄武岩纤维1份~2.5份,橡胶泡棉3.5~5份、氢氧化镁1.5份~2份、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1.5份~2份、氧化铝1份~2份、3,5-二叔丁基-4-羟基苯甲酸甲酯1份~1.4份、丙纶纤维3.3~4份、聚硫橡胶1份~2份和十二烷基硫酸钠0.2~0.5份。
又如,又一实施方式的所述保温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石膏粉19份、白棉17~20份、岩棉15份,玻璃纤维9份、脲醛树脂20份、聚丙烯酰胺3.8份,玄武岩纤维2.1份,橡胶泡棉4.6份、氢氧化镁1.7份、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2份、氧化铝1.8份、3,5-二叔丁基-4-羟基苯甲酸甲酯1.4份、丙纶纤维4份、聚硫橡胶1.9份和十二烷基硫酸钠0.4份。
例如,一实施方式的所述支撑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铁95份~98份、锰0.4份~0.95份、钼0.1份~0.5份、钛0.01份~0.05份、铝0.02份~0.1份、碳0.06份~0.25份、硅0.1份~0.3份、磷0.05份~0.1份、硼0.001份~0.01份、铪0.05份~0.5份、钪0.05份~0.3份、铬0.05份~0.3份、镍0.01份~0.05份、铈0.01份~0.05份、钍0.01份~0.05份和锆0.01份~0.05份。
可以理解,为了使所述立式筒体具备较好的保温性能,需要引入所述保温层,而所述保温层的机械强度较差,为了加强所述立式筒体整体结构的机械强度,需要引入所述支撑层,使其与所述保温层直接接触,用于提高所述立式筒体整体结构的机械强度,以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基于上述情况,这就必须要求所述支撑层具备较高的机械强度和抗形变性能,通过采用如上质量份的各组份,尤其是所述支撑层含有铪0.05份~0.5份、钪0.05份~0.3份、铬0.05份~0.3份、镍0.01份~0.05份、铈0.01份~0.05份、钍0.01份~0.05份和锆0.01份~0.05份,可以改善传统铁合金的机械强度,使其机械强度和抗形变性能更加优良,能够满足要求。
又如,又一实施方式的所述支撑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铁97份~98份、锰0.55份~0.95份、钼0.35份~0.5份、钛0.01份~0.05份、铝0.02份~0.1份、碳0.17份~0.25份、硅0.1份~0.25份、磷0.05份~0.1份、硼0.008份~0.01份、铪0.1份~0.5份、钪0.1份~0.3份、铬0.1份~0.3份、镍0.02份~0.05份、铈0.02份~0.05份、钍0.02份~0.05份和锆0.02份~0.05份。
又如,又一实施方式的所述支撑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铁97份、锰0.75份、钼0.5份、钛0.05份、铝0.02份、碳0.17份、硅0.25份、磷0.1份、硼0.008份、铪0.5份、钪0.2份、铬0.2份、镍0.05份、铈0.05份、钍0.05份和0.05份。
例如,一实施方式的所述配重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钨85份~95份、镍30份~60份、铁15份~40份、铬1.5份~10份、铅1.5份~10份、铜1份~6份和钼0.5份~5份。
可以理解,在生产反应过程中,需要对所述立式筒体内的物料进行强度较高的搅拌操作,而由于厚度较大且质量较轻的所述保温层的存在,为了避免所述立式筒体的整体结构的质量过轻,进而减少外力冲击对所述立式筒体的影响,即可以减少所述立式筒体发生震荡或位移问题。采用如上质量份的各组分可以使所述配重层具备优良的配重性能,能够有效地增加所述立式筒体整体结构的重量,使其与传统的立式筒体的重量相同或适配,从而可以提高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能。
又如,又一实施方式的所述配重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钨90份~95份、镍30份~45份、铁27份~40份、铬1.5份~2.3份、铅1.5份~3.3份、铜1份~5.5份和钼0.5份~4.9份。
又如,又一实施方式的所述配重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钨92份、镍38份、铁29份、铬2.1份、铅2.1份、铜3.5份和钼3.8份。
例如,一实施方式的所述保护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铁65份~80份、锂16~18份、镍18份~25份、钼3.5份~4份、铬2份~5份、钴1份~5份、钒1份~5份、锰1份~2份、铱0.8份~2.5份、铌0.5份~2.5份、钪0.3份~2.5份、锶0.2份~2.5份、铯0.2份~2.5份、钨0.2份~2.5份和钛0.2份~2.5份。
可以理解,所述立式筒体的外侧壁由于经常与腐蚀性物料接触,如,气态或液态等形态的腐蚀性物料接触,因此需要具备较好的耐腐蚀性能,用于更好地保护所述立式筒体。通过如上质量份的各组分,可以使所述保护层具备良好的防腐蚀性能,进而更好地保护所述立式筒体,用于延长所述立式筒体的使用寿命。
又如,又一实施方式的所述保护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铁65份~70份、锂16份~16.5份、镍18~21份、钼3.5份~3.9份、铬2份~4.4份、钴1份~3.9份、钒1份~4.5份、锰1份~1.7份、铱0.8份~2.3份、铌0.5份~2.2份、钪0.3份~2.3份、锶0.2份~2.3份、铯0.2份~2.4份、钨0.2份~2.1份和钛0.2份~1.9份。
又如,又一实施方式的所述保护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各组分:铁65份、锂16.5份、镍21份、钼3.5份、铬3.5份、钴2.8份、钒3.7份、锰1.5份、铱2.3份、铌2.2份、钪2.3份、锶2.3份、铯2.4份、钨0.2份和钛0.2份。
为了进一步优化所述立式筒体,如,所述立式筒体的侧壁的结构,例如,所述耐酸蚀层、所述保温层、所述支撑层、所述配重层和所述保护层的厚度比为(1~1.5):(15~20):(5~5.5):(8~9.8):(0.5~1.2);又如,所述配重层和所述保护层的厚度比为1:15:5:9.5:1.1。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还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相互结合所能够形成的,且能够实施的高效反应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还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相互结合所能够形成的,且能够实施的搅拌混合设备。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7)

1.一种搅拌混合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立式筒体,所述立式筒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上封头及下封头;
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支撑座、驱动电机、动力输出轴及搅拌桨,所述支撑座固定安装在所述上封头上,所述动力输出轴的第一端与所述驱动电机的旋转轴连接,所述动力输出轴的第二端伸入至所述立式筒体内部,所述动力输出轴的第二端与所述搅拌桨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用于带动所述搅拌桨转动;
加料装置,所述加料装置包括漏料管体、输料管体、加料泵体、加料管体及多个投料组件,所述漏料管体的第一端与所述上封头连通,所述漏料管体的第二端与所述输料管体的第一端连通,所述输料管体的第二端与所述加料泵体的出料端连通,所述加料泵体的进料端与所述加料管体连通,多个所述投料组件依次间隔设置于所述加料管体上,且多个所述投料组件均与所述加料管体连通,所述投料组件包括投料管体、投料斗及投料阀门,所述投料管体的第一端与所述加料管体连通,所述投料管体的第二端与所述投料斗连通,所述投料斗开设有投料口,所述投料阀门设置于所述投料管体上;及
物料承载装置,所述物料承载装置包括承载板及连接板,所述承载板与所述上封头的内侧壁连接,且所述承载板朝向所述漏料管体设置,所述承载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立式筒体的中心轴线之间形成锐角,所述连接板的第一端与所述上封头的内侧壁连接,所述连接板的第二端与所述承载板连接,所述承载板朝向所述漏料管体的侧面设置有扰流凸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搅拌混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设置有若干扰流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搅拌混合设备,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扰流凸起呈矩形阵列分布于所述承载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搅拌混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凸起具有半球状的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搅拌混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向靠近所述下封头的位置处逐渐倾斜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搅拌混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具有梯形结构的横截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搅拌混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板朝向所述漏料管体的侧面还开设有漏液槽。
CN201620687901.7U 2016-06-30 2016-06-30 搅拌混合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9488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687901.7U CN205948854U (zh) 2016-06-30 2016-06-30 搅拌混合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687901.7U CN205948854U (zh) 2016-06-30 2016-06-30 搅拌混合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948854U true CN205948854U (zh) 2017-02-15

Family

ID=579699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687901.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948854U (zh) 2016-06-30 2016-06-30 搅拌混合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94885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35577A (zh) * 2016-06-30 2016-09-14 惠州市格雷戈里科技有限公司 搅拌混合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35577A (zh) * 2016-06-30 2016-09-14 惠州市格雷戈里科技有限公司 搅拌混合设备
CN105935577B (zh) * 2016-06-30 2018-10-12 乌拉特中旗毅腾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搅拌混合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715918U (zh) 一种循环混合加热的反应釜
CN205948885U (zh) 反应设备
CN205948854U (zh) 搅拌混合设备
CN205948882U (zh) 化学反应设备
CN105935577B (zh) 搅拌混合设备
CN205948884U (zh) 立式反应设备
CN105964212B (zh) 连续式反应设备
CN206276371U (zh) 连续式反应设备
CN205948881U (zh) 合成装置
CN105935579B (zh) 立式反应设备
CN106040148B (zh) 化学反应设备
CN106040149B (zh) 反应设备
CN106040154B (zh) 多功能合成装置
CN206046010U (zh) 搅拌设备
CN206046009U (zh) 化工合成装置
CN205948868U (zh) 新型合成装置
CN206046015U (zh) 搅拌合成装置
CN206046014U (zh) 多功能合成装置
CN205965816U (zh) 耐酸反应装置
CN205948883U (zh) 高效合成设备
CN205948879U (zh) 保温反应釜
CN205948880U (zh) 反应釜
CN206046011U (zh) 高效搅拌设备
CN205965815U (zh) 反应器
CN206046013U (zh) 合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215

Termination date: 2017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