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45831U - 移动终端后壳结构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后壳结构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945831U
CN205945831U CN201620600564.3U CN201620600564U CN205945831U CN 205945831 U CN205945831 U CN 205945831U CN 201620600564 U CN201620600564 U CN 201620600564U CN 205945831 U CN205945831 U CN 2059458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 cover
inner shell
cover body
mobile terminal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60056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煌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Wi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Wi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Wi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Wi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60056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9458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9458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94583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终端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后壳结构及带有该后壳结构的移动终端,该后壳结构包含后壳本体、内壳;内壳的头部和尾部分别从后壳本体的两端暴露出来,该内壳包含与内壳的头部相连并用于从后壳本体的头端插入后壳本体内的上半部分、与内壳的尾部相连并用于从后壳本体的尾端插入后壳本体内的下半部分;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在分别插入后壳本体内后,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相对的一侧相互隔开互不接触,且内壳的头部和内壳的尾部分别与后壳两端紧密贴合。使得内壳上半部分、内壳下半部分与后壳本体两端的组装简单方便,同时减小内壳头部、尾部与后壳本体两端的间隙,从而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感受。

Description

移动终端后壳结构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终端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后壳结构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现代社会中,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不仅可以收发短信、打电话,还可以用移动终端进行上网、收发邮件、听音乐、玩游戏等,随着移动终端所包含的功能日益丰富,对移动终端的装配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有技术中,手机的后壳结构包含后壳本体和内壳,内壳作为一个整体,一般设置在后壳本体内,且内壳的头部和尾部从后壳本体的两端露出,从而与后壳本体形成三段式结构。但是由于模具制作公差或模具注塑尺寸公差的存在,极易导致后壳本体两端与内壳头部、内壳尾部的间隙不均匀,使得整机在组装时存在的间隙过于明显,影响用户的使用感受。因此,为减小手机后壳本体两端与内壳头部、内壳尾部的间隙,需要对模具制作的工艺有较高的要求,增加了生产成本。
所以,如何减小手机后壳本体两端与内壳头部、内壳尾部的间隙是目前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后壳结构及移动终端,解决减小手机后壳本体两端与内壳头部、内壳尾部间隙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后壳结构,包含后壳本体、设置在所述后壳本体内的内壳;其中,所述内壳的头部和尾部分别从所述后壳本体的两端暴露出来,并与所述后壳本体的外表面构成三段式结构,所述内壳包含与所述内壳的头部相连并用于从所述后壳本体的头端插入所述后壳本体内的上半部分、与所述内壳的尾部相连并用于从所述后壳本体的尾端插入所述后壳本体内的下半部分;其中,所述上半部分和所述下半部分在分别插入所述后壳本体内后,所述上半部分和所述下半部分相对的一侧相互隔开互不接触,且所述内壳的头部和尾部分别与所述后壳的头端和尾端紧密贴合。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含如上所述的移动终端后壳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内壳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相对的一侧相互隔开互不接触,使得内壳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是分别独立与后壳本体连接,即内壳的上半部分与内壳的头部相连并从后壳本体的头端插入后壳本体内,下半部分与内壳的尾部相连并用于从后壳本体的尾端插入后壳本体内,从而使得内壳的上半部分、内壳的下半部与后壳本体的组装简单方便。同时,在内壳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在分别与后壳本体完成装配后,由于内壳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相对的一侧相互隔开互不接触,从而使得内壳的头部和尾部分别与后壳本体两端装配的更加紧密,以减小内壳头部和尾部与后壳本体两端所形成间隙,在美化外观设计提高用户使用感受的同时,还降低了在制造内壳与后壳时的工艺要求。
进一步的,所述后壳本体的头端整体沿朝向所述后壳尾端的方向被挖除部分,而未被挖除的部分构成用于插入所述内壳的头部中的前插入部。而所述后壳本体的尾端整体沿朝向所述后壳头端的方向被挖除部分,而未被挖除的部分构成用于插入所述内壳的尾部中的后插入部。从而在装配时,在将后壳本体的两端分别与内壳的头部和尾部对齐之后,可通过将后壳本体的前插入部和后插入部分别插入内壳的头部和尾部中,以实现后壳本体与内壳头部和尾部的连接,使得两者之间的配合能够更加紧密,并同时方便工作人员的组装。
进一步的,所述内壳的头部和尾部分别与所述后壳的头端和尾端相互贴合的接缝处还喷涂有金属漆形成金属条。通过在接缝处喷涂金属漆,使喷涂的金属漆在接缝处形成金属条,遮住内壳头部、内壳尾部与后壳本体两端的间隙,提升整机的美观度,从而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感受。
进一步的,所述后壳本体为金属壳,而所述内壳为塑料壳。金属材质的后壳本体光泽度好,看上去更有质感,且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而出于对移动终端一些性能的考虑,塑料材质的内壳利于天线性能的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壳和所述塑料壳的颜色相同或不同。可以根据实际设计需要进行组合搭配,使移动终端外壳的设计丰富多彩。
进一步的,所述内壳的上半部分和所述内壳的下半部分分别在插入所述后壳本体内后,所述后壳本体、所述内壳的头部和所述内壳的尾部同时喷涂同色的金属漆。喷涂的金属漆可以将内壳上半部分、内壳下半部分与后壳本体间的接缝遮住,并且从外观上来说,具有整体的视觉效果,提升整机的美观,从而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感受。
进一步的,所述内壳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均设有卡合件,而所述后壳本体上开设有卡合位;其中,所述内壳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在分别插入所述后壳本体内后,设置在所述内壳上半部分上的卡合件、设置在所述内壳下半部分上的卡合件均与开设在所述后壳本体上的卡合位相互卡合。通过卡合位与卡合件的配合使用,实现内壳上半部分、内壳下半部分与后壳本体两端的卡和效果,便于装配。
或者,所述内壳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在分别插入所述后壳本体内后,所述内壳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分别与所述后壳本体之间通过点胶固定。进一步加深后壳本体两端与内壳上半部分、内壳下半部分的固定连接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后壳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后壳与内壳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后壳结构,如图1、图2所示。包含后壳本体1、设置在后壳本体1内的内壳;其中,内壳的头部2和尾部3分别从后壳本体1的两端暴露出来,并与后壳本体1的外表面构成三段式结构,内壳包含与内壳的头部2相连并用于从后壳本体1的头端插入后壳本体1内的上半部分、与内壳的尾部3相连并用于从后壳本体1的尾端插入后壳本体1内的下半部分;其中,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在分别插入后壳本体1内后,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相对的一侧相互隔开互不接触,且内壳的头部2和尾部3分别与后壳的头端和尾端紧密贴合。
从上述内容不难发现,内壳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相对的一侧相互隔开互不接触,使得内壳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是分别独立与后壳本体1连接,即内壳的上半部分与内壳的头部2相连并从后壳本体1的头端插入后壳本体1内,下半部分与内壳的尾部3相连并用于从后壳本体1的尾端插入后壳本体1内,从而使得内壳的上半部分、内壳的下半部与后壳本体1的组装简单方便。同时,在内壳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在分别与后壳完成装配后,由于内壳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相对的一侧相互隔开互不接触,从而使得内壳的头部2和尾部3分别与后壳本体1两端装配的更加紧密,以减小内壳头部2和尾部3与后壳本体1两端所形成间隙,在美化外观设计提高用户使用感受的同时,还降低了在制造内壳与后壳时的工艺要求。
具体的说,本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后壳结构,包含后壳本体1、设置在后壳本体1内的内壳,内壳的头部2和尾部3分别从后壳本体1的两端暴露出来,并与后壳本体1的外表面构成三段式结构。后壳本体1一般为金属壳,金属壳体光泽度好,看上去更有质感,且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而出于对移动终端性能的考虑,内壳一般为塑料壳,且金属壳和塑料壳的颜色相同或不同,具体颜色可以根据设计效果决定。
并且,后壳本体1的头端整体沿朝向后壳尾端的方向挖除一部分,而未被挖除的部分称为前插入部4。同时,后壳本体1的尾端整体沿朝向后壳头端的方向挖除一部分,而未被挖除的部分称为后插入部5。从而在装配时,在将后壳本体1的两端分别与内壳的头部2和尾部3对齐之后,可通过将后壳本体1的前插入部4和后插入部5分别插入内壳的头部2和尾部3中,以实现后壳本体1与内壳头部2和尾部3的连接,使得两者之间的配合能够更加紧密,并同时方便工作人员的组装。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为使后壳本体1插入内壳后两者间的间隙可以长时间保持在最小值,而在内壳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均设置卡合件(图中未标示),在后壳本体1上开设有卡合位(图中未标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卡合件可以是柱状突起物,相应的卡合位可以是与柱状突起物大小相等形状相同的凹槽,但本实施方式不对此做具体限定。当内壳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在分别插入后壳本体1内后,设置在内壳上半部分上的卡合件、设置在内壳下半部分上的卡合件均与后壳本体1上的卡合位相互卡合,使得后壳本体1与内壳的上半部分、内壳下半部分实现固定连接,保证后壳本体1与内壳的上半部分、内壳下半部分之间的间隙可以长时间保持在最小值。并且,在内壳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在分别插入后壳本体1内后,内壳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分别与后壳本体1之间通过点胶固定,进一步加深后壳本体1与内壳的上半部分、内壳下半部分的固定连接效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内壳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在分别插入后壳本体1内且通过点胶固定后,在内壳的头部2和尾部3分别与后壳的头端和尾端相互贴合的接缝处喷涂金属漆,喷涂后的金属漆形成金属条,该金属条用于将内壳的头部2和尾部3分别与后壳本体1之间所形成的接缝遮住,从而提升整机的美观度,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感受。
综上所述,由于内壳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相对的一侧相互隔开互不接触,且内壳的上半部分、内壳的下半部分插入后壳本体1的两端,并通过卡合位与卡合件配合使用,实现卡和效果,使得内壳与后壳本体1组装简单方便。并且,内壳的头部2、内壳的尾部3分别与后壳本体1两端紧密贴合,从而减小内壳头部2尾部3与后壳本体1两端的间隙。同时,通过在接缝处喷涂金属漆,使喷涂的金属漆在接缝处形成金属条,用于遮住内壳头部2和尾部3分别与后壳本体1两端所形成的缝隙,提升整机的美观度,从而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感受。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移动终端后壳结构,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内壳的上半部分和内壳的下半部分在分别插入后壳本体1内后,通过在接缝处喷涂金属漆,使喷涂的金属漆在接缝处形成金属条,以用于遮住内壳头部2和尾部3分别与后壳本体1两端所形成的间隙,
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壳的上半部分和内壳的下半部分在分别插入后壳本体1内后,后壳本体1、内壳的头部2和内壳的尾部3同时喷涂同色的金属漆,喷涂的金属漆将内壳的上半部分、内壳下半部分分别与后壳本体1间所形成的接缝遮住,从外观上看具有整体的视觉效果,提升整机的美观度,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包含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后壳结构。
具体地说,移动终端可以是笔记本、平板、手机或者其他设备,本实施方式对此不做限定。移动终端所包含的后壳结构与第一实施方或第二实施方式式相同,这里不再赘述。由于内壳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相对的一侧相互隔开互不接触,且内壳的上半部分、内壳的下半部分插入后壳本体1的两端,并通过卡合位与卡合件配合使用,实现卡和效果,使得内壳与后壳本体1组装简单方便。并且,内壳的头部2、内壳的尾部3分别与后壳本体1两端紧密贴合,从而减小内壳头部2尾部3与后壳本体1两端的间隙。同时,通过在接缝处喷涂金属漆,使喷涂的金属漆在接缝处形成金属条,遮住内壳头部2尾部3与后壳本体1两端的间隙,提升移动终端整机的美观度,从而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感受。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移动终端后壳结构,包含后壳本体、设置在所述后壳本体内的内壳;其中,所述内壳的头部和尾部分别从所述后壳本体的两端暴露出来,并与所述后壳本体的外表面构成三段式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壳包含与所述内壳的头部相连并用于从所述后壳本体的头端插入所述后壳本体内的上半部分、与所述内壳的尾部相连并用于从所述后壳本体的尾端插入所述后壳本体内的下半部分;
其中,所述上半部分和所述下半部分在分别插入所述后壳本体内后,所述上半部分和所述下半部分相对的一侧相互隔开互不接触,且所述内壳的头部和尾部分别与所述后壳本体的头端和尾端紧密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后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本体的头端整体沿朝向所述后壳尾端的方向被挖除部分,而未被挖除的部分构成用于插入所述内壳的头部中的前插入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后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本体的尾端整体沿朝向所述后壳头端的方向被挖除部分,而未被挖除的部分构成用于插入所述内壳的尾部中的后插入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后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的头部和尾部分别与所述后壳的头端和尾端相互贴合的接缝处还喷涂有金属漆形成金属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后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本体为金属壳,而所述内壳为塑料壳。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终端后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和所述塑料壳的颜色相同或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终端后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的上半部分和所述内壳的下半部分分别在插入所述后壳本体内后,所述后壳本体、所述内壳的头部和所述内壳的尾部同时喷涂同色的金属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后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均设有卡合件,而所述后壳本体上开设有卡合位;
其中,所述内壳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在分别插入所述后壳本体内后,设置在所述内壳上半部分上的卡合件、设置在所述内壳下半部分上的卡合件均与开设在所述后壳本体上的卡合位相互卡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后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在分别插入所述后壳本体内后,所述内壳的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分别与所述后壳本体之间通过点胶固定。
10.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含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移动终端后壳结构。
CN201620600564.3U 2016-06-17 2016-06-17 移动终端后壳结构及移动终端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9458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600564.3U CN205945831U (zh) 2016-06-17 2016-06-17 移动终端后壳结构及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600564.3U CN205945831U (zh) 2016-06-17 2016-06-17 移动终端后壳结构及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945831U true CN205945831U (zh) 2017-02-08

Family

ID=57933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600564.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945831U (zh) 2016-06-17 2016-06-17 移动终端后壳结构及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945831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80434A (zh) * 2017-08-08 2018-01-1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的后壳及电子设备
CN107666786A (zh) * 2017-09-01 2018-02-0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及其壳体
CN107846487A (zh) * 2017-10-31 2018-03-27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壳体制作方法、壳体及移动终端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80434A (zh) * 2017-08-08 2018-01-1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的后壳及电子设备
CN107666786A (zh) * 2017-09-01 2018-02-0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及其壳体
CN107666786B (zh) * 2017-09-01 2020-07-0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及其壳体
CN107846487A (zh) * 2017-10-31 2018-03-27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壳体制作方法、壳体及移动终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945831U (zh) 移动终端后壳结构及移动终端
CN105682395A (zh) 一种电子设备壳体及电子设备
CN111443768A (zh) 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N106203403A (zh) 指纹模组及具有其的移动终端
CN106203404A (zh) 指纹模组及具有其的移动终端
CN207766300U (zh) 曲面盖板、屏幕组件及终端设备
CN206178867U (zh) 指纹模组及具有其的移动终端
CN203457190U (zh) 一种卡扣连接的分体式卡托盘
CN209659359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07869161U (zh) 摄像头装饰环组件及手机
CN201477555U (zh) 触摸屏及其便携设备
CN106571522A (zh) 一种用于金属后壳手机的天线以及使用该天线的手机
CN206879291U (zh) 移动终端及其走线结构
CN205081824U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204119278U (zh) 手机壳体
US20140085150A1 (en) Antenna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its companion electronic product
CN208923337U (zh) 移动终端设备的壳体及移动终端设备
CN201775143U (zh) 一种保护套
CN207588942U (zh) 一种无缝隙全包围屏幕手机
CN205921109U (zh) 金属弹片及移动终端
CN205811048U (zh) 一种手机电池盖和手机
CN205725928U (zh) 一种手机后盖
CN204793493U (zh) 一种主板及包含其的电子设备
CN206312171U (zh) 分层式指纹识别模组
CN204991943U (zh) 一种电子产品外壳及电子产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208

Termination date: 201906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