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41959U - 增光片、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模组 - Google Patents
增光片、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模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941959U CN205941959U CN201620907611.9U CN201620907611U CN205941959U CN 205941959 U CN205941959 U CN 205941959U CN 201620907611 U CN201620907611 U CN 201620907611U CN 205941959 U CN205941959 U CN 20594195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ism
- lustre
- brightening piece
- liquid crystal
- pie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增光片。该增光片包括基底和设置于基底的增光部,所述增光部包括第一增光部和与所述第一增光部临接的第二增光部,所述第一增光部表面具有若干第一棱镜,每一第一棱镜的延伸方向与一光源垂直设置,所述第二增光部表面具有若干第二棱镜,每一第二棱镜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光源的夹角为0~3°。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增光片能够提高液晶模组的正视亮度,且可解决LED灯影问题,增强显示效果。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一种应用该增光片的背光模组和应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模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增光片、应用该增光片的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模组。
背景技术
液晶模组通常采用增光片来提高液晶模组的亮度。增光片可为水平增光片或垂直增光片,水平增光片能够提高液晶模组正视亮度,但是会加剧恶化LED(Light EmittingDiode,LED)灯影问题;垂直增光片可以改善LED灯影问题,但是不利于提高液晶模组正视亮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光片,旨在提高液晶模组的正视亮度、解决液晶模组的LED灯影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增光片包括基底和设置于基底的增光部,所述增光部包括第一增光部和与所述第一增光部临接的第二增光部,所述第一增光部表面具有若干第一棱镜,每一第一棱镜的延伸方向与一光源垂直设置,所述第二增光部表面具有若干第二棱镜,每一第二棱镜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光源的夹角为0~3°。
优选地,所述第一增光部位于所述光源与所述第二增光部之间。
优选地,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棱镜的顶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0~50μm,每一所述第一棱镜的高度为5~50μm,每一所述第一棱镜的顶角为10~170°。
优选地,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二棱镜的顶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0~50μm,每一所述第二棱镜的高度为5~50μm,每一所述第二棱镜的顶角为10~170°。
优选地,所述第一棱镜的顶点之间的垂直距离、高度、顶角分别大于、等于或小于所述第二棱镜的顶点之间的垂直距离、高度、顶角。
优选地,每一第一棱镜的长度为3~10mm。
优选地,所述增光片的厚度为0.2~0.4mm。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所述的增光片及导光板,所述增光片位于所述导光板上方。
优选地,所述背光模组为侧入光式背光模组,所述增光片有增光部的一侧远离导光板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液晶模组,所述液晶模组包括液晶显示模组和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液晶显示模组包括有效显示区域,所述增光片的第二增光部位于有效显示区域内。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增光部包括第一增光部和与所述第一增光部临接的第二增光部,每一第一棱镜的延伸方向与一光源垂直设置,每一第二棱镜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光源的夹角为0~3°,第二增光部提高背光模组的正视亮度,第一增光部解决LED灯影问题,使得该增光部可提高液晶模组正视亮度,并解决液晶模组的LED灯影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增光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0 | 增光片 | 32 | 第二增光部 |
10 | 基底 | 50 | 光源 |
31 | 第一增光部 |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增光片100。
参照图1至3,增光片100包括基底10和设置于基底10的增光部,增光部包括第一增光部31和与第一增光部31临接的第二增光部32,所述第一增光部31表面具有若干第一棱镜(未标示),每一第一棱镜的延伸方向与一光源50垂直设置,所述第二增光部32表面具有若干第二棱镜(未标示),每一第二棱镜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光源50的夹角为0~3°,如图1所示。
优选地,第一增光部31与第二增光部32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增光部具有第一增光部31和与第一增光部31临接的第二增光部32,其中所述第一增光部31表面具有若干第一棱镜,每一第一棱镜的延伸方向与一光源50垂直设置,所述第二增光部32表面具有若干第二棱镜,每一第二棱镜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光源50的夹角为0~3°。第一增光部31收集从一背光模组上下侧入射的光线,将分散的入射光线聚集到可视的角度,从而改善液晶模组中的LED灯影问题。第二增光部32收集从背光模组左右侧入射的光线,将分散的入射光线聚集到可视的角度,提高背光的亮度,使得该增光片100能够提高背光模组的正视亮度以及解决LED灯影问题,增强视觉效果。同时第一增光部31和第二增光部32一体成型,可降低增光片100的制造成本。
第一增光部31位于光源50与第二增光部32之间。具体地,第一增光部31隐藏在一液晶模组的边框内。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将第一增光部31位于光源50与第二增光部32之间,进一步将第一增光部31隐藏在液晶模组的边框内,避免第一增光部31降低液晶模组的显示亮度。
每两个相邻的第一棱镜的顶点之间的垂直距离L1为10~50μm,每一第一棱镜的高度H1为5~50μm,每一第一棱镜的顶角α1为10~170°。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第一棱镜顶点之间的垂直距离L1通常在10~50μm范围内取值,第一棱镜的高度H1在5~50μm范围内取值,既保证了增光片100的出光率,同时可减少UV胶的用量从而降低成本。
进一步地,第一棱镜的棱可进行圆弧化处理,以增加视角,使亮度随视角增加而降低的幅度平顺和缓,同时可以减少增光片100在安装使用中的摩擦损伤。
每两个相邻的第二棱镜的顶点之间的垂直距离L2为10~50μm,每一第二棱镜的高度H2为5~50μm,每一第二棱镜的顶角α2为10~170°。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第二棱镜相邻顶点的垂直距离L2通常在10~50μm范围内取值,第二棱镜的高度H2在5~50μm范围内取值,既保证了增光片100的出光率,同时可减少UV胶的用量从而降低成本。
进一步地,第二棱镜的棱可进行圆弧化处理,以增加视角,使亮度随视角增加而降低的幅度平顺和缓,同时可以减少增光片100在安装使用中的摩擦损伤。
第一棱镜的顶点之间的垂直距离L1、高度H1、顶角α1分别大于、等于或小于第二棱镜的顶点之间的垂直距离L2、高度H2、顶角α2。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第一棱镜的顶点之间的垂直距离L1、高度H1、顶角α1与第二棱镜的顶点之间的垂直距离L2、高度H2、顶角α2可分别选取不同的数值,在保证最佳显示效果的同时节约成本。
每一第一棱镜的长度为3~10mm。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将第一棱镜的长度设置为3~10mm,第一棱镜的长度不超过混光距离,避免第一增光部31在液晶模组的显示区域产生明暗条纹,影响视觉效果。
增光片100的厚度为0.2~0.4mm。增光片100中的基底10厚度通常为0.1mm,增光部的厚度可为0.1~0.3mm。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增光片100的厚度不超过0.4mm,增光部的厚度可为0.1~0.3mm,一方面可以减少用于形成棱镜结构的UV胶的用量,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增光片100的厚度较薄,符合液晶显示器的窄边框化趋势。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将增光部的厚度设置为0.1~0.3mm,保证增光片100具有较佳的出光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背光模组(未图示),背光模组包括增光片100及导光板(未图示),增光片100位于导光板上方。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导光板用于将点光源转化为面光源,增光片100用于将从导光板出射的散乱的光线聚集起来,提高了背光模组的正视亮度,同时解决LED灯影问题。该背光模组能够提供出光角度较小且亮度较为均匀的面光源。
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为侧入光式背光模组,增光片100有增光部的一侧背离导光板放置。
本方案实施例的侧入光式背光模组采用单侧光源50,相较于传统的直下式背光源,能够有效降低液晶模组厚度,减少LED晶粒数。增光片100有增光部的一侧背离导光板放置,从而提高背光模组的正视亮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液晶模组(未图示),该液晶模组包括液晶显示模组(未图示)及上述背光模组,液晶显示模组包括有效显示区域。该增光片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液晶模组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其中,增光片100的第二增光部32位于液晶显示模组的有效显示区域内,可有效提高液晶显示模组的正视亮度。而第一增光部31在有效显示区域之外,避免在液晶显示模组有效显示区域内产生明暗条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增光片,包括基底和设置于基底的增光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光部包括第一增光部和与所述第一增光部临接的第二增光部,所述第一增光部表面具有若干第一棱镜,每一第一棱镜的延伸方向与一光源垂直设置,所述第二增光部表面具有若干第二棱镜,每一第二棱镜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光源的夹角为0~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增光部位于所述光源与所述第二增光部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光片,其特征在于,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棱镜的顶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0~50μm,每一第一棱镜的高度为5~50μm,每一第一棱镜的顶角为10~17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增光片,其特征在于,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二棱镜的顶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0~50μm,每一第二棱镜的高度为5~50μm,每一第二棱镜的顶角为10~17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增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镜的顶点之间的垂直距离、高度、顶角分别大于、等于或小于所述第二棱镜的顶点之间的垂直距离、高度、顶角。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光片,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一棱镜的长度为3~10m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光片的厚度为0.2~0.4mm。
8.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增光片,所述增光片位于所述导光板上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为侧入光式背光模组,所述增光部背离所述导光板。
10.一种液晶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模组包括液晶显示模组和如权利要求8-9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液晶显示模组包括有效显示区域,所述增光片的第二增光部位于有效显示区域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907611.9U CN205941959U (zh) | 2016-08-18 | 2016-08-18 | 增光片、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模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907611.9U CN205941959U (zh) | 2016-08-18 | 2016-08-18 | 增光片、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模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941959U true CN205941959U (zh) | 2017-02-08 |
Family
ID=579471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907611.9U Active CN205941959U (zh) | 2016-08-18 | 2016-08-18 | 增光片、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模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94195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126380A (zh) * | 2021-04-29 | 2021-07-16 | 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2016
- 2016-08-18 CN CN201620907611.9U patent/CN20594195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126380A (zh) * | 2021-04-29 | 2021-07-16 | 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3126380B (zh) * | 2021-04-29 | 2022-09-23 | 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132966B2 (en) | Optical element including strip-shaped prisms, light guide plate, prism,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 |
KR20160000937A (ko) | 곡면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곡면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CN205427226U (zh) | 导光板及使用该导光板的背光模块 | |
CN206038948U (zh) | 一种棱镜片、具有其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 |
CN104849793A (zh) | 电子纸显示屏导光板及电子纸显示屏 | |
CN103149626A (zh) | 导光板、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 |
CN205941959U (zh) | 增光片、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模组 | |
CN202791597U (zh) | 一种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
CN203012174U (zh) | 导光板、含该导光板的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 |
CN106200165A (zh) | 液晶显示面板及其tft阵列基板 | |
CN206833117U (zh) | 一种改善发光效果的新型背光模组 | |
CN103447694A (zh) | 导光板上导光网点的设计制造方法 | |
CN209728381U (zh) | 直下式背光模组及电视机 | |
CN205880445U (zh) | 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 |
CN207488677U (zh)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206460238U (zh) | 一种侧入式灯条背光结构 | |
CN207408718U (zh)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205333905U (zh) | 侧入式导光板、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 |
CN206248874U (zh) | 导光单元、导光板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 |
CN204667011U (zh) | 一种出光均匀的导光板 | |
CN205485178U (zh)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206096707U (zh) | 直下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
CN206209245U (zh) | 背光源模组及导光板 | |
CN104654132B (zh) | 一种限制液晶屏视角的背光模块 | |
CN106773324A (zh) | 一种灯条、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16 Address after: Room 821, No. 333, jiufo Jianshe Road, Zhongxin Guangzhou Knowledge City, Huangpu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Patentee after: Skyworth Group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No.99, Kaida Road, Gu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ity, Guangdong 510000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SKYWORTH FLAT DISPLAY TECHNOLOGY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