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24135U - 下颌骨矢状骨折复位固定器 - Google Patents

下颌骨矢状骨折复位固定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924135U
CN205924135U CN201620276031.4U CN201620276031U CN205924135U CN 205924135 U CN205924135 U CN 205924135U CN 201620276031 U CN201620276031 U CN 201620276031U CN 205924135 U CN205924135 U CN 2059241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cture
clamping plate
jaw
round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27603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2027603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9241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9241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924135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下颌骨矢状骨折复位固定器,包括夹持型固定器,采用镊子形的两长柄,位于长柄上端的穿透两长柄连接的螺栓和螺母,通过松动螺母给两长轴施加夹持力,对颌骨骨折处实施夹持固定;还包括卡抱型固定器,采用旋拧杆连接外螺纹杆,外螺纹杆万向球连接于直线光轴,直线光轴上连接有第一夹板,第一夹板上通过连接轴连接第二夹板,外螺纹杆置于设置在长条底座前端上表面上的内螺纹套筒内,通过控制外螺纹杆进给长度的变化,实现第二夹持板对第三夹持板的夹持固定。它外形小巧,操作方便,固定效果好,填补了颌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用辅助器材的空白,大大提高了顶板效率。

Description

下颌骨矢状骨折复位固定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口腔科手术医疗器械,尤其针对下颌骨矢状骨折采用行钛板坚固内固定手术用辅助器械,具体地讲是涉及一种下颌骨矢状骨折复位固定器。
背景技术
口腔(oral cavity)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更是外观、容貌重要体现。其前壁为上、下唇,侧壁为颊,上壁为腭,下壁为口底。围成的口裂通向外界,向向后经咽峡与咽相通。
下颌骨分为体部及升支部,两侧体部在正中联合。现实生活中,由于下颌骨在髁状突颈部、下颌角部、颏孔部、正中联合部等处的结构比较薄弱,故外伤时常易发生骨折。
下颌骨骨折是由于下颌内受到暴力外伤所致疾病。下颌骨是颌面部唯一可动的骨骼,骨质结构远较上颌骨致密,由于处于面下份的位置,可接受多方向的暴力,因而下颌骨骨折比较常见。下颌骨骨折(口腔颌面外科)是颌面骨骨折中发生率最高者,其好发部位,常为正中联合处、颏孔处、下颌角处、髁状突颈部等。下颌骨骨折可为单发或多发,在火器伤时,常为粉碎性骨折,主要有骨折段移位和咬合错乱等临床表现。针对其症状进行早期骨折重定和固定是治疗的关键。
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1529142U,公开日2010年07月21日,发明创造的名称为颌骨骨折外固定器,该申请方案公开了颌骨骨折外固定器,包括导轨、固定骨钉架和移动骨钉架,固定骨钉架与导轨固定连接,固定骨钉架和移动骨钉架的上端分别开设有骨钉螺孔等。其为采用先前对下颌骨外部进行器械外固定的治疗,但临床应用发现,由于牙齿的反复咀嚼运动以及颌骨间牵引等,造成外固定颌骨骨折部位的固定效果不可靠,因此外固定颌骨骨折部位等保守治疗技术目前已不被提倡;因此,关于颌骨骨折的治疗,采用颌骨内固定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效果最为稳定,无论理论及操作都是最稳定和认可的治疗方法,同时,如图7所示,行钛板坚固内固定手术是颌骨内固定治疗的主要手段,复位、固定是颌骨骨折坚固内固定成功的前提要素,又因其治疗效果稳定,复原后对外观、容貌影响甚微,为广大患者和医护人员所接受。
针对行钛板坚固内固定手术是通过外部器械对骨折部位进行夹持稳固后,再通过打眼、定板对骨折裂缝处行钛板坚固的内固定治疗;而目前所使用的复位钳及夹持固定钳,如图8和图9所示其均是传统骨科器械,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辅助颌骨普通的线性骨折复位,但难以满足口腔颌骨矢状骨折的特殊要求。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①传统骨科器械,多适用于长、短及圆形骨。颌骨其前壁为唇、侧壁为颊,手术时需要口内切开固定,下颌骨外形为一独特马蹄铁状的扁骨,由于其外侧的唇颊组织阻挡作用,传统骨科器械使用受到诸多限制,难以有效发挥应有作用。
②同时颌骨上下牙弓之间的正常开口距离为3.7-4.5cm,目前已有的持骨及复位钳等金属柄的长度均远远大于该距离。相对颌骨骨折其体积均较大,难以在口腔这一较小的特有空间内方便使用。
③尤其对于颌骨矢状骨折,因颌骨上下高,唇舌向扁平、其骨折常表现为片状劈裂。复位时传统持骨器通过与颌骨表面接触的两点向中心用力,两骨折片会沿断端斜面滑动不能正确复位并固定。同时骨科常用的爪状以及钳式持骨钳需要垂直于骨长轴的边缘握持,在口腔因为唇颊及肌肉的阻挡,器械只能接触下颌骨扁平面,而不能垂直并通过内外夹持下颌骨下缘完成复位固定。
④行钛板坚固内固定手术所用的钛板为微型长条状,在通过传统器械将骨折部位夹持稳固后需要再通过其他辅助器械夹持钛板进行伏贴至待固定部位进行对眼上板,操作比较繁琐和需要多人协助完成,由于手术时间较长(或手术疲劳),钛板在进行上板时易出现从器械上脱离现象,不能对钛板进行一次性良好的限位及安放至骨折部位孔或眼处,进而增加医务工作者的劳动强度。
综上所述,对于颌骨,尤其是下颌骨的矢状劈裂型骨折尚没有一款体积大小合适,适应口腔特殊解剖有效的固定把持器械,亟待寻找并实用新型一类适用于口腔颌骨矢状骨折的特有复位固定器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颌骨矢状骨折复位固定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方案一:一种颌骨矢状骨折复位固定器,包括长条底座、旋拧杆、外螺纹杆、直线光轴、第一夹板、第二夹板、第三夹板,所述长条底座的上表面设有圆滑凹槽,所述长条底座的前端的上方设有与所述圆滑凹槽同圆心线的内螺纹套筒,所述长条底座的末端与所述第三夹板垂直固定连接,所述内螺纹套筒与所述第三夹板之间的圆滑凹槽上设有限位套环,所述外螺纹杆连接于所述内螺纹套筒内,所述外螺纹杆前端固定设有旋拧杆,所述外螺纹杆末端与所述直线光轴前端采用万向球连接,所述直线光轴的末端穿过所述限位套环并于所述第一夹板垂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夹板的上部内夹面通过连接轴与所述第二夹板的下部外夹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夹板的内夹面上设有若干齿状凸起,所述第三夹板的内夹面上铺设有弧形凸状硅胶层。
作为优选的,所述连接轴的长度为2mm~3mm(优选2mm)。
作为优选的,所述连接轴的下底面至所述圆滑凹槽的上水平面之间距离为5mm~6mm(优选5mm)。
作为优选的,所述旋拧杆前端部采用“十”字形结构。
方案二:一种颌骨矢状骨折复位固定器,包括镊子形本体,所述镊子形本体的两长柄的上部连接有用于两长柄进行夹持的螺栓柱及与所述螺栓柱连接的螺母;所述两长柄下部的内夹持面的一面上铺设有硅胶层,另一面上设有若干齿状凸起及所述另一面的中部设有方形凹槽。
作为优选的,所述两长柄的垂直高度为6cm~7cm(优选6cm)。
作为优选的,所述方形凹槽的水平宽度为2mm~3mm(优选2mm),纵向高度为5mm~6mm(优选5mm)。
作为优选的,方案一和方案二中,所述齿状凸起的高度为2mm~3mm(优选2mm)。
需要说明的是,颌骨矢状骨折复位固定器与舌侧粘膜接触面粘附材料为硅胶外,其余均采用不锈钢材质构成。
需要再次说明的是,使用时,硅胶层与舌侧粘膜面接触;齿状凸起与唇颊侧扁平骨面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①方案一中的颌骨矢状骨折复位固定器,其底座采用长条状,可以平行于唇颊组织实行固定,满足口内切口手术的特殊要求,避免了软组织实行的阻挡,操作时可以少许剥离舌侧骨膜将第三夹板上的硅胶层底端探入平行于下颌舌侧面,通过旋拧杆调节并带动外螺纹杆和直线光轴连接的第二夹板与唇颊侧扁平骨面紧密接触实行有效的固定;其调节伸缩固定自如,一人即可完成,夹持稳固后即可进行定板操作,体积小能够有效对下颌骨施加垂直向固位力,避免两骨折端滑动,成功的施行固定。
②针对方案二中的颌骨矢状骨折复位固定器,由于其两长柄的垂直高度为6cm,充分考虑了上下牙齿之间的3.7cm~4.5cm,以及下牙至颌舌沟约2cm的垂直高度;方案二中的固定器可以自如的在上下牙齿之间进行有效的操作,而且舌侧的弧形面接触的下颌骨矢状骨折实行垂直方向固位力,通过上部螺母调节可以成功从切原方向对矢状骨折实行固定,有效避免了两骨折断端的滑动。
③方形凹槽、第一夹板与第二夹板之间的间隙,均是用来放置或容纳长条钛板,应用时长条钛板比较轻松的固定及不易滑落,节省操作时间。
本实用新型外形小巧,操作方便,为颌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提供了便于定板的辅助器材,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使得内固定定板(定钛板)效率大大提高,固定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3、4是本实用新型方案一中的立体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方案一中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方案二中的立体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方案二中的A处放大图;
图7是行钛板坚固内固定手术效果图;
图8、9是传统骨科夹持器械;
其中1.长条底座,2.内螺纹套筒,3.外螺纹杆,4.旋拧杆,5.直线光轴,6.限位套环,7.第一夹板,8.连接轴,9.第二夹板,10.第三夹板,11.镊子形本体,12.两长柄,13.螺栓,14.螺母,15.齿状凸起,16.硅胶层;a.方形凹槽的垂直高度,b.方形凹槽的水平宽度,c.连接轴的水平长度,d.连接轴的下底面至圆滑凹槽上平面的垂直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应该说明的是,下述说明仅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对其内容进行限定。
实施例1
结合图1至图4所示,颌骨矢状骨折复位固定器,其长条底座采用直线长条状1,底座1上表面设为圆滑凹槽,底座1上表面的前端部上设有内螺纹套筒2,其与圆滑凹槽同一圆心线,长条底座1末端垂直固定连接有第三夹板10,外螺纹杆3螺纹连接于内螺纹套筒2内,外螺纹杆3的前端连接固定有旋拧杆4,旋拧杆4采用“十”字形设计,可轻松实现手动旋拧调节外螺纹杆3伸进长度;外螺纹杆3的末端采用万向球连接方式与直线光轴5连接,直线光轴5的末端过设于圆滑凹槽上的限位套环6后,并垂直固定连接于第一夹板7,第一夹板7的上部的内夹面上通过横向的连接轴8实现了与与其平行设置的第二夹板9的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夹板9的下底面(或者说连接轴8的下底面)至圆滑凹槽的上平面之间的距离d为5mm,连接轴8的长度c为2mm,第二夹板9上顶面与第三夹板10上顶面持平;第二夹板9的内夹面上铺设有若干齿状凸起,齿状凸起的高度为2mm,第三夹板10的内夹面上铺设有硅胶层。
使用方式:操作时少许剥离舌侧骨膜将第三夹板10上的硅胶层底端探入平行于下颌舌侧面,通过手动调节旋拧杆4实现第二夹板9内夹面上的齿状凸起与唇颊侧扁平骨挤压固定,外螺纹杆3的外螺纹实现固定和限位防滑。
实施例2
结合图5至图6,颌骨矢状骨折复位固定器,采用镊子形设计,即镊子形本体11,由两对称长柄12组成,两长柄12的上端部均开设孔,通过螺栓13穿过孔,再与螺母14固定,实现通过螺母14调节前进距离来控制或调节两长柄12之间的夹持力度;为此,我们将镊子形本体11的垂直高度设为6cm;在其有下至上的垂直高度4cm出转孔,并采用螺栓13和螺母14进行调节固定夹持;在两长柄12的内夹持面中,一夹持内面上平铺有硅胶层16,另一夹持内面上铺设有若干齿状凸起15,齿状凸起15的高度为2mm,同时还在另一夹持内面的中部位置设与镊子形本体垂直的方形凹槽,方形凹槽的水平宽度b为2mm纵向高度a为5mm。
使用时,将该固定器的螺母松开,两长柄之间张开,硅胶层面紧贴住下颌舌侧面,齿状凸起紧贴于唇颊侧扁平骨面,通过拧螺母进行实施固定。
综上,将颌骨通过以上两组固定器进行固定后,在实施例1中的连接轴8下方的间隙中可放置或者说可以容纳钛板(用于内固定颌骨骨折裂纹处),及实施例2中的方形凹槽的功能也是如此,方便操作(定板),不会出现滑板等松动现象,顶板效果较好。
实施例3
针对粉碎性下颌骨骨折的夹持力度要求较大以及下颌骨骨折矢状坡度较小时,将方案一和方案二中的固定器配合共同使用(镊子型垂直夹持、调节式固定器进行切口内固定限位固定),最后进行打眼、定板固定效果极佳,完全满足内固定手术要求。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Claims (5)

1.一种下颌骨矢状骨折复位固定器,包括长条底座、旋拧杆、外螺纹杆、直线光轴、第一夹板、第二夹板、第三夹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条底座的上表面设有圆滑凹槽,所述长条底座的前端的上方设有与所述圆滑凹槽同圆心线的内螺纹套筒,所述长条底座的末端与所述第三夹板垂直固定连接,所述内螺纹套筒与所述第三夹板之间的圆滑凹槽上设有限位套环,所述外螺纹杆连接于所述内螺纹套筒内,所述外螺纹杆前端固定设有旋拧杆,所述外螺纹杆末端与所述直线光轴前端采用万向球连接,所述直线光轴的末端穿过所述限位套环并于所述第一夹板垂直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夹板的上部内夹面通过连接轴与所述第二夹板的下部外夹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夹板的内夹面上设有若干齿状凸起,所述第三夹板的内夹面上铺设有弧形凸状硅胶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颌骨矢状骨折复位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的长度为2mm~3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下颌骨矢状骨折复位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的下底面至所述圆滑凹槽的上水平面之间距离为5mm~6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下颌骨矢状骨折复位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拧杆前端部采用“十”字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下颌骨矢状骨折复位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齿状凸起的高度为2mm~3mm。
CN201620276031.4U 2016-04-06 2016-04-06 下颌骨矢状骨折复位固定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9241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76031.4U CN205924135U (zh) 2016-04-06 2016-04-06 下颌骨矢状骨折复位固定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276031.4U CN205924135U (zh) 2016-04-06 2016-04-06 下颌骨矢状骨折复位固定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924135U true CN205924135U (zh) 2017-02-08

Family

ID=579336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276031.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924135U (zh) 2016-04-06 2016-04-06 下颌骨矢状骨折复位固定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9241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897491A (en) Device for endoscopic examinations
Trimble et al. A modification of the pterygoid plate separation in low-level maxillary osteotomies
Jeter et al. Intraoral open reduction with rigid internal fixation of mandibular subcondylar fractures
CN102869312A (zh) 用于无创拔牙的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工具
US882149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xillo-mandibular fixation
US20140088597A1 (en) Method of increasing bone density during surgery
CN205924135U (zh) 下颌骨矢状骨折复位固定器
Leonard et al. The sagittal split osteotomy of the mandible
CN107260276A (zh) 下颌骨矢状骨折复位固定器
RU2430698C2 (ru) Способ внеочагового-стержневого остеосинтеза при переломах верхней челюсти по типу ле-фор - ii средний и комплект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CN107157566A (zh) 一种具有辅助植骨功能的缺损性下颌骨骨折重建钛板件
WO2018094486A1 (pt) Alicate extrator de dentes e raízes dentárias remanescentes
Cherackal et al.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Evolution and contemporary applications in orthodontics
KR101292192B1 (ko) 하악상행지 시상분할 골절단술용 외과기구
RU66179U1 (ru) Зажим волкова-цая для фиксации и репонирования костных отломков при переломе нижней челюсти
RU2770292C2 (ru) Способ спицевой фиксации отломков при переломе скулового комплекса
Shinohara et al. Mandibular fracture reduction without intraoperative intermaxillary fixation: a technique using two modified reduction forceps
RU2207073C1 (ru) Способ лечения переломов челюстей с применением временных внутрикостных имплантатов
RU2254072C1 (ru) Способ лечения переломов нижней челюсти
CN211049573U (zh) 一种新型骶髂关节固定螺钉
Choi et al. An effective technique for open reduction of mandibular angle fractures using new reduction forceps: technical innovations
Mohite et al. 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osteotomy and genioplasty: A case report
CN113648026B (zh) 一种上颌Le Fort I型骨切开术专用把持钳及其使用方法
CN213722161U (zh) 一种脊柱后路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的椎板局部暴露装置
Sinn et al. Management of intra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orthognathic surger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208

Termination date: 2017040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