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01609U - 水冷集成式转换器外壳及应用该外壳的转换器 - Google Patents

水冷集成式转换器外壳及应用该外壳的转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901609U
CN205901609U CN201620830149.7U CN201620830149U CN205901609U CN 205901609 U CN205901609 U CN 205901609U CN 201620830149 U CN201620830149 U CN 201620830149U CN 205901609 U CN205901609 U CN 2059016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dissipating casing
change
over circuit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83014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华新
李竹君
莫光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hinry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Xin Ru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Xin Ru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Xin Ru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83014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9016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9016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9016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冷集成式转换器外壳及应用该外壳的转换器,属于电能转换器领域的技术方案,两者的技术核心为包括散热外壳和冷却管道;所述散热外壳用于安装AC/DC转换电路和DC/DC转换电路,以使得AC/DC转换电路和DC/DC转换电路能够与散热外壳进行接触散热;所述冷却管道包括进水端和出水端,所述进水端和出水端均设于散热外壳外,所述冷却管道的其余部分设于散热外壳内。本实用新型通过散热外壳和冷却管道同时进行散热降温,散热速度快,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难以将AC/DC转换器、DC/DC转换器集成为一体的有效散热问题。

Description

水冷集成式转换器外壳及应用该外壳的转换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路转换器,特别涉及一种水冷集成式转换器外壳,以及应用该外壳的转换器。
背景技术
随着对大功率AC/DC转换器(即Alternating Current/Direct Current,表示交流电与直流电的转换)以及DC/DC转换器(即Direct Current/Direct Current,表示直流电与直流电的转换)设备的应用需求越来越广泛,对空间尺寸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散热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尺寸小,高功率密度的AC/DC转换器以及DC/DC转换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但是现有AC/DC转换器、DC/DC转换器是相互独立的,当需要同时使用AC/DC转换器、DC/DC转换器时,将会造成总体外部结构尺寸大,体积重,成本高,特别是在一些对空间尺寸有局限要求的系统设备上无法安装使用。
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考虑将AC/DC转换器、DC/DC转换器集成为一体,以此减少整体的体积,但由于AC/DC转换器、DC/DC转换器的发热量较大,若简单将两者集成为一体,两者产生的热量叠加容易损坏其内部器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冷集成式转换器外壳,该外壳能够解决现有技术难以在保持散热足够的情况下将AC/DC转换器、DC/DC转换器集成为一体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冷集成式转换器外壳,
包括散热外壳、输入端口、输出端口和冷却管道;
所述输入端口和所述输出端口设于所述散热外壳外部;
所述冷却管道包括进水端和出水端,所述进水端和所述出水端均设于所述散热外壳外,所述冷却管道的其余部分设于所述散热外壳内。
优选的,所述散热外壳上设有透气阀,所述透气阀用于保持散热外壳的内外压力平衡。
优选的,所述散热外壳包括顶盖、底盖和壳壁,所述顶盖与所述壳壁的顶部联接,所述底盖与所述壳壁的底部联接,以使所述壳壁内部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容纳冷却管道。
优选的,所述散热外壳还包括第一螺钉;
所述顶盖上的周边上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
所述壳壁的顶面上设有多个第一螺纹孔,各个所述的第一螺纹孔与各个所述的第一安装孔的位置一一对应,以使所述第一螺钉能够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一螺纹孔联接。
优选的,所述散热外壳还包括第二螺钉;
所述顶盖的周边设有多个第二安装孔;
所述壳壁上部的外表面设有多条安装柱,所述安装柱的顶面设有第二螺纹孔,各个所述的第二安装孔与各个所述的第二螺纹孔的位置一一对应,以使所述第二螺钉能够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第二螺纹孔联接。
优选的,所述散热外壳还包括第三螺钉;
所述底盖的周边上设有多个第三安装孔;
所述壳壁的底面上设有多个第三螺纹孔,各个所述的第三螺纹孔与各个所述的第三安装孔的位置一一对应,以使所述第三螺钉能够穿过所述第三安装孔与所述第三螺纹孔联接。
优选的,所述壳壁上设有往外延伸的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上设有第四安装孔。
本实用新型所述水冷集成式转换器外壳具有以下益效果:
首先,本实用新型可以将AC/DC转换电路、DC/DC转换电路设于同一个散热外壳内,不再像现有技术的AC/DC转换器、DC/DC转换器需要独自配备外壳,从而减少了整体体积;其次,AC/DC转换电路、DC/DC转换电路可以通过与散热外壳接触散热,以使得AC/DC转换电路、DC/DC转换电路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通过散热外壳散出;另外,散热外壳内还设置了冷却管道,在使用过程中,将会在冷却管道内注入源源不断的冷却液,冷却液将因吸取散热外壳内的热量而升温,而升温后的冷却液将流出至散热外壳外,并使得新的冷却液流入散热外壳内,以此不断循环,便能将热量迅速带出至散热外壳外,从而实现对散热外壳内部的高效降温。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水冷集成式转换器外壳通过同时应用散热外壳和冷却管道进行散热降温,保证日后安装的AC/DC转换电路、DC/DC转换电路两者产生的热量能够迅速排出,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难以在保持散热足够的情况下将AC/DC转换器、DC/DC转换器集成为一体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上述水冷集成式转换器外壳的转换器,该转换器能够解决现有技术难以在保持散热足够的情况下将AC/DC转换器、DC/DC转换器集成为一体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上述水冷集成式转换器外壳的转换器,
包括AC/DC转换电路和DC/DC转换电路;
所述AC/DC转换电路和所述DC/DC转换电路设于所述散热外壳内;所述AC/DC转换电路设有第一热量传输区域,所述DC/DC转换电路设有第二热量传输区域,所述第一热量传输区域和所述第二热量传输区域均与所述散热外壳接触散热;
所述输入端口为交流输入端口,所述输出端口包括直流输出端口、正极输出端口和负极输出端口;
所述交流输入端口、所述直流输出端口、所述正极输出端口和所述负极输出端口均设于所述散热外壳外部;所述交流输入端口和所述直流输出端口与所述AC/DC转换电路电性连接;所述正极输出端口和所述负极输出端口与所述DC/DC转换电路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AC/DC转换电路和所述DC/DC转换电路在所述散热外壳内相互分离布置,且所述冷却管道设于所述AC/DC转换电路和所述DC/DC转换电路之间。
优选的,所述散热外壳外部还设有信号控制端口,所述信号控制端口与所述DC/DC转换电路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应用上述水冷集成式转换器外壳的转换器具有以下益效果:
首先,本实用新型将AC/DC转换电路、DC/DC转换电路设于同一个散热外壳内,不再像现有技术的AC/DC转换器、DC/DC转换器需要独自配备外壳,从而减少了整体体积;其次,AC/DC转换电路、DC/DC转换电路分别通过第一热量传输区域、第二热量传输区域与散热外壳接触,使得AC/DC转换电路、DC/DC转换电路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通过散热外壳散出;另外,散热外壳内还设置了冷却管道,在使用过程中,将会在冷却管道内注入源源不断的冷却液,冷却液将因吸取散热外壳内的热量而升温,而升温后的冷却液将流出至散热外壳外,并使得新的冷却液流入散热外壳内,以此不断循环,便能将散热外壳内的热量迅速带出至散热外壳外,从而实现对散热外壳内部的高效降温。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应用上述水冷集成式转换器外壳的转换器通过同时应用散热外壳和冷却管道进行散热降温,保证AC/DC转换电路、DC/DC转换电路两者产生的热量能够迅速排出,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难以在保持散热足够的情况下将AC/DC转换器、DC/DC转换器集成为一体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多功能转换器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多功能转换器的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如下:
1、散热外壳;11、顶盖;12、底盖;13、壳壁;14、第一螺钉;15、第二螺钉;16、第三螺钉;17、安装柱;18、固定支架;
21、交流输入端口;22、直流输出端口;
31、正极输出端口;32、负极输出端口;33、信号控制端口;
41、进水端;42、出水端;
5、透气阀;
6、第四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从图1至2可知,本实用新型所述水冷集成式转换器外壳,包括散热外壳1、输入端口、输出端口和冷却管道;所述输入端口和所述输出端口设于所述散热外壳1外部;所述冷却管道包括进水端41和出水端42,所述进水端41和所述出水端42均设于所述散热外壳1外,所述冷却管道的其余部分设于所述散热外壳1内。
在现有技术中,AC/DC转换器、DC/DC转换器是相互独立的,所以AC/DC转换器、DC/DC转换器均具有独自配备的外壳和散热部件;而通过上述实施方式可知,本实用新型可以将AC/DC转换电路、DC/DC转换电路均设于散热外壳1内,等同于将AC/DC转换器、DC/DC转换器集成为一体,两者只需共用一个散热外壳1便可,使其占用的空间要比单独使用AC/DC转换器、DC/DC转换器小得多,从而解决了现有AC/DC转换器、DC/DC转换器占用空间大的问题,如以往因安装空间太小,存在很多无法同时安装AC/DC转换器、DC/DC转换器的场所,而当使用本实用新型后便可解决安装空间不足的问题,同时获得AC/DC转换功能和DC/DC转换功能,满足了更多种多样的需求。
其次,由于散热外壳1采用热传递速度较快的材料制成,如金属外壳,特别是铝制的金属外壳,所以当AC/DC转换电路、DC/DC转换电路与散热外壳1接触散热后,AC/DC转换电路、DC/DC转换电路产生的热量将迅速传递至散热外壳1上,然后散热外壳1再将热量传递至外界环境中,从而实现散热功能。
再者,所述散热外壳1内设有冷却管道,在使用过程中,将在冷却管道内注入源源不断的冷却液,冷却液通过冷却管道流动将AC/DC转换电路、DC/DC转换电路产生的热量带走,并通过出水端42排出散热外壳1外,从而新的冷却液流入散热外壳1内,以此不断循环,通过冷却管道流动散热,便能将散热外壳1内的热量迅速带出至散热外壳1外,从而实现对散热外壳1内部的高效降温。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散热外壳1上设有透气阀5,所述透气阀5用于保持散热外壳1的内外压力平衡。
由于散热外壳1内部是一个基本密闭的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散热外壳1内部积聚的热量会越来越多,从而导致内外压差较大,使得热量更加难以流出,如此循环很容易会导致内部器件损坏,影响设备的工作寿命;而为了便于热量流出,也可以在散热外壳1上开设散热孔一类的结构,但是这样将导致灰尘可以随意进入散热外壳1内,当灰尘长期积聚在内部器件上时,同样会导致器件容易因散热困难而损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实用新型增设了透气阀5,以保持散热外壳1的内外压差平衡,并保证灰尘等无法进入散热外壳1内;蒲微透气阀是透气阀5的一种,以蒲微透气阀为例进行解释,蒲微透气阀是用蒲微膨化的聚四氟乙烯做透气膜体,其微观下是微孔状结构,利用气体分子与液体及灰尘颗粒的体积大小数量级差,让气体分子通过,而液体、灰尘无法通过,从而实现防水、防尘、透气的目的,当然,本实施方式所述的透气阀5可以是蒲微透气阀,也可以是其他类似功能的透气阀,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便可。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散热外壳1包括顶盖11、底盖12和壳壁13,所述顶盖11与所述壳壁13的顶部联接,所述底盖12与所述壳壁13的底部联接,以使所述壳壁13内部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容纳冷却管道。
外壳结构是很多产品的必备结构,其内部通常用于安装各种各样的零部件,而为了便于安装和密封,外壳结构通常具备一个可拆卸的顶面或一个可拆卸的底面,但仅顶面或底面可拆卸可能会使得维修十分不便;譬如一个产品仅顶面可以拆卸,但由于某种特殊的原因,使得产品只能通过其外壳侧壁安装在电柜内,且此时产品的顶面朝向电柜内,若产品需要维护,则只能将整个产品拆下,然后再打开产品的顶面进行检修;为了应对这种特殊情况,本实用新型将散热外壳1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即顶盖11、底盖12和壳壁13,在组装时,只需将电路器件放入壳壁13内,然后将装上顶盖11、底盖12进行密封便可,整个过程简单便捷;更进一步的,在使用过程中若出现上述特殊情况,此时便可直接拆开底盖12或顶盖11进行检修,大大提高了检修的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散热外壳1还包括第一螺钉14;所述顶盖11上的周边上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所述壳壁13的顶面上设有多个第一螺纹孔,各个所述的第一螺纹孔与各个所述的第一安装孔的位置一一对应,以使所述第一螺钉14能够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一螺纹孔联接。
顶盖11与壳壁13之间的安装方式可以有多种多样,而使用螺钉进行联接显然是最简单便捷的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只需对第一螺钉14进行拧紧、拧松便可对顶盖11进行快速的安装拆卸,过程简单便捷,切实保证了安装、检修的效率;其中,所述第一安装孔设于顶盖11的周边,可以是设于顶盖11周边的某一段位置上,也可以是沿顶盖11周边均匀布置,具体设置方式应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散热外壳1还包括第二螺钉15;所述顶盖11的周边设有多个第二安装孔;所述壳壁13上部的外表面设有多条安装柱17,所述安装柱17的顶面设有第二螺纹孔,各个所述的第二安装孔与各个所述的第二螺纹孔的位置一一对应,以使所述第二螺钉15能够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第二螺纹孔联接。
由于壳壁13的厚度比较薄,若在壳壁13上开设过多的第一螺纹孔将会影响壳壁13的机械性能,如导致壳壁13脆弱、容易破裂等;为解决这个问题,本实用新型在壳壁13的外表面设置多条安装柱17,这些安装柱17由于自身具有一定的厚度,所以使得安装柱17能够起到加强筋的作用,以加强壳壁13的机械性能,另外,由于安装柱17上设置了第二螺纹孔,即壳壁13上的第一螺纹孔可以减少设置数量,以此进一步加强壳壁13的机械性能;其中,所述第二安装孔设于顶盖11的周边,可以是设于顶盖11周边的某一段位置上,也可以是沿顶盖11周边均匀布置,具体设置方式应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同理,安装柱17设于壳壁13的外表面,可以是设于壳壁13的某一表面上,也可以是设于壳壁13的其他表面上,具体设置方式应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其中,第二安装孔与第二螺纹孔保持对应关系,以保证第二螺钉15能够穿过第二安装孔与第二螺纹孔联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散热外壳1还包括第三螺钉16;所述底盖12的周边上设有多个第三安装孔;所述壳壁13的底面上设有多个第三螺纹孔,各个所述的第三螺纹孔与各个所述的第三安装孔的位置一一对应,以使所述第三螺钉16能够穿过所述第三安装孔与所述第三螺纹孔联接。
底盖12与壳壁13之间的安装方式可以有多种多样,而使用螺钉进行联接显然是最简单便捷的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只需对第三螺钉16进行拧紧、拧松便可对底盖12进行快速的安装拆卸,过程简单便捷,切实保证了安装、检修的效率;其中,所述第三安装孔设于底盖12的周边,可以是设于底盖12周边的某一段位置上,也可以是沿底盖12周边均匀布置,具体设置方式应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壳壁13上设有往外延伸的固定支架18,所述固定支架18上设有第四安装孔6。
在使用过程中,本实用新型通常需要固定使用,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固定安装更加方便,上述实施方式在壳壁13上增设了固定支架18,使用者只需要使用螺钉穿过第四安装孔6进行安装固定在被充电设备上便可。
无论是任何电子仪器,经常的晃动都容易影响设备的工作寿命,从而影响正常工作,而单个固定支架18并不能实现固定牢固,这是因为如果只有一个固定中心,设备容易围绕该固定中心摆动,所以通常需要设置两个或以上的固定中心限制上述情况出现;为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对固定支架18的设置方式进行优化,具体为:所述固定支架18的数量至少为四个,各个所述的固定支架18围绕所述壳壁13周围布置,且各个所述的固定支架18的底面与所述底盖12的外表面平行。
在此优选方式中,本实用新型将固定支架18设置为两个或以上,即设置了两个或以上的固定中心,从而避免了设备的摇摆、晃动,保证了设备的工作稳定性;其中,所述的固定支架18的底面与所述底盖12的外表面平行,这里所指的平行并非绝对平齐,只要两者之间相对平行,能够实现固定支架18的正常安装便可。
当然,上述各个实施方式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组合应用,其中本实用新型较优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1至2所示,所述水冷集成式转换器外壳包括散热外壳1和冷却管道;所述散热外壳1包括顶盖11、底盖12、壳壁13、第一螺钉14、第二螺钉15和第三螺钉16;所述顶盖11大致呈长方形,所述顶盖11的两条短边上各设有三个第一安装孔、两条长边上各设有三个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的孔轴方向与顶盖11相互垂直;所述底盖12大致呈长方形,所述底盖12的四条边上各设有三个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的孔轴方向与底盖12相互垂直;所述壳壁13大致呈长方体状,所述壳壁13的上下部相互贯通,以使得壳壁13的内部为中空结构,另外,所述壳壁13四条边的底面上各设有三个第三螺纹孔、两短边的顶面上均设有三个第一螺纹孔、两长边的侧面上均设有三个竖直设置的安装柱17,所述安装柱17的顶面上设有第二螺纹孔;另外,所述壳壁13的四个端角处各设有一个往外延伸的固定支架18,所述固定支架18上开设有第四安装孔6,所述第四安装孔6的孔轴方向与壳壁13的底面相互垂直;所述第一螺钉14穿过第一安装孔与第一螺纹孔联接,所述第二螺钉15穿过第二安装孔与第二螺纹孔联接,所述第三螺钉16穿过第三安装孔与第三螺纹孔联接,以此使得顶盖11、壳壁13、顶盖11依序联接为一体,并使得壳壁13内部形成容纳腔;所述冷却管道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冷却管道包括进水端41和出水端42,所述进水端41和所述出水端42均设于所述散热外壳1外部;所述透气阀5设于壳壁13上,所述透气阀5用于保持散热外壳1的内外压力平衡。
当应用本实用新型所述水冷集成式转换器外壳时,可以将AC/DC转换电路和DC/DC转换电路放置在散热外壳1内,此时AC/DC转换电路和DC/DC转换电路将产生大量的热量,而这些热量将通过下述途径排出:
1、将AC/DC转换电路与散热外壳1保持接触,此时AC/DC转换电路产生的热量将传送至散热外壳1上,然后散热外壳1将接收的热量送至散热外壳1外排出;
2、将DC/DC转换电路与散热外壳1保持接触,此时DC/DC转换电路产生的热量将传送至散热外壳1上,然后散热外壳1将接收的热量送至散热外壳1外排出;
3、在冷却管道内注入源源不断的冷却液,冷却液将吸取散热外壳1内的热量而升温,而升温后的冷却液将流出至散热外壳1外,并使得新的冷却液流入散热外壳1内,以此不断循环;
4、透气阀5保持散热外壳1的透气性,以使得散热外壳1内保持压力平衡,加速散热外壳1内的热空气与外界交换。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可以同时通过散热外壳1、冷却管道和透气阀5进行散热,其散热效率显然要比单独使用一种散热方式要高,从而切实解决了现有技术散热困难的问题。
从图1至2可知,本实用新型所述应用上述水冷集成式转换器外壳的转换器,包括AC/DC转换电路和DC/DC转换电路;所述AC/DC转换电路和所述DC/DC转换电路设于所述散热外壳1内;所述AC/DC转换电路设有第一热量传输区域,所述DC/DC转换电路设有第二热量传输区域,所述第一热量传输区域和所述第二热量传输区域均与所述散热外壳1接触散热;所述输入端口为交流输入端口21,所述输出端口包括直流输出端口22、正极输出端口31和负极输出端口32;所述交流输入端口21、所述直流输出端口22、所述正极输出端口31和所述负极输出端口32均设于所述散热外壳1外部;所述交流输入端口21和所述直流输出端口22与所述AC/DC转换电路电性连接;所述正极输出端口31和所述负极输出端口32与所述DC/DC转换电路电性连接。
在现有技术中,AC/DC转换器、DC/DC转换器是相互独立的,所以AC/DC转换器、DC/DC转换器均具有独自配备的外壳和散热部件;而通过上述实施方式可知,本实用新型的AC/DC转换电路、DC/DC转换电路均设于散热外壳1内,等同于将AC/DC转换器、DC/DC转换器集成为一体,两者只需共用一个散热外壳1便可,使其占用的空间要比单独使用AC/DC转换器、DC/DC转换器小得多,从而解决了现有AC/DC转换器、DC/DC转换器占用空间大的问题,如以往因安装空间太小,存在很多无法同时安装AC/DC转换器、DC/DC转换器的场所,而当使用本实用新型后便可解决安装空间不足的问题,同时获得AC/DC转换功能和DC/DC转换功能,满足了更多种多样的需求。
其次,所述AC/DC转换电路的热量将传递至第一热量传输区域,然后再经第一热量传输区域将热量送至散热外壳1进行散热,所述DC/DC转换电路的热量将传递至第二热量传输区域,然后再经第二热量传输区域送至散热外壳1进行散热,从而使得AC/DC转换电路、DC/DC转换电路的热量能够直接通过散热外壳1散出,以解决现有技术散热困难的问题。
再者,所述散热外壳1内设有冷却管道,在使用过程中,将在冷却管道内注入源源不断的冷却液,冷却液通过冷却管道流动将AC/DC转换电路、DC/DC转换电路的热量带走,并通过出水端42排出散热外壳1外,从而新的冷却液流入散热外壳1内,以此不断循环,通过冷却管道流动散热,便能将散热外壳1内的热量迅速带出至散热外壳1外,从而实现对散热外壳1内部的高效降温。
还需要指出,上述的AC/DC转换电路、DC/DC转换电路之间的位置可以相互交换,具体如下:
1、AC/DC转换电路设于散热外壳1内的上部,DC/DC转换电路设于散热外壳1内的下部;
2、AC/DC转换电路设于散热外壳1内的下部,DC/DC转换电路设于散热外壳1内的上部;
3、AC/DC转换电路设于散热外壳1内的左部,DC/DC转换电路设于散热外壳1内的右部;
4、AC/DC转换电路设于散热外壳1内的右部,DC/DC转换电路设于散热外壳1内的左部。
通过上述四种位置关系可知,AC/DC转换电路、DC/DC转换电路之间并没有严格规定的位置关系,只要能够保证AC/DC转换电路、DC/DC转换电路与散热外壳1充分接触散热便可;当然,AC/DC转换电路、DC/DC转换电路之间的某种位置关系能够提高散热效果,具体见下文的优选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AC/DC转换电路和所述DC/DC转换电路在所述散热外壳1内相互分离布置,且所述冷却管道设于所述AC/DC转换电路和所述DC/DC转换电路之间。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及时排出AC/DC转换电路和DC/DC转换电路产生的热量尤为重要,但是冷却管道若仅靠近AC/DC转换电路布置,将有可能导致DC/DC转换电路散热不充分,同理,冷却管道若仅靠近DC/DC转换电路布置,将有可能导致AC/DC转换电路散热不充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实施方式将冷却管道设于AC/DC转换电路和DC/DC转换电路之间,所以冷却管道不但能够及时吸收AC/DC转换电路产生的热量,还能及时吸收DC/DC转换电路产生的热量,从而保证了AC/DC转换电路和DC/DC转换电路的散热充分。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散热外壳1外部还设有信号控制端口33,所述信号控制端口33与所述DC/DC转换电路电性连接。
在现有的电能转换器中,大部分只能对负载进行单纯的电能供应,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对自动化控制的要求越来越大,所以实现对负载和电能转换器的通讯控制变得尤为重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实施方式增设了信号控制端口33,信号控制端口33与DC/DC转换电路电性连接,从而信号控制端口33可以实现DC/DC转换电路与负载之间的通讯控制,解决了现有电能转换器功能单一、只能进行供电的问题。
当然,上述各个实施方式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组合应用,其中本实用新型较优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1至2所示,所述应用上述水冷集成式转换器外壳的转换器包括散热外壳1、AC/DC转换电路、DC/DC转换电路、交流输入端口21、直流输出端口22、正极输出端口31、负极输出端口32、信号控制端口33和冷却管道;所述散热外壳1包括顶盖11、底盖12、壳壁13、第一螺钉14、第二螺钉15和第三螺钉16;所述顶盖11大致呈长方形,所述顶盖11的两条短边上各设有三个第一安装孔、两条长边上各设有三个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的孔轴方向与顶盖11相互垂直;所述底盖12大致呈长方形,所述底盖12的四条边上各设有三个第三安装孔,所述第三安装孔的孔轴方向与底盖12相互垂直;所述壳壁13大致呈长方体状,所述壳壁13的上下部相互贯通,以使得壳壁13的内部为中空结构,另外,所述壳壁13四条边的底面上各设有三个第三螺纹孔、两短边的顶面上均设有三个第一螺纹孔、两长边的侧面上均设有三个竖直设置的安装柱17,所述安装柱17的顶面上设有第二螺纹孔;另外,所述壳壁13的四个端角处各设有一个往外延伸的固定支架18,所述固定支架18上开设有第四安装孔6,所述第四安装孔6的孔轴方向与壳壁13的底面相互垂直;所述第一螺钉14穿过第一安装孔与第一螺纹孔联接,所述第二螺钉15穿过第二安装孔与第二螺纹孔联接,所述第三螺钉16穿过第三安装孔与第三螺纹孔联接,以此使得顶盖11、壳壁13、顶盖11依序联接为一体,并使得壳壁13内部形成容纳腔;所述AC/DC转换电路设于容纳腔的上部,AC/DC转换电路设有第一热量传输区域,所述第一热量传输区域与所述壳壁13的上部接触散热;所述DC/DC转换电路设于所述容纳腔的下部,DC/DC转换电路设有第二热量传输区域,所述第二热量传输区域与底盖12接触散热;所述交流输入端口21、所述直流输出端口22、所述正极输出端口31、所述负极输出端口32和所述信号控制端口33均设于所述散热外壳1外部;所述交流输入端口21和所述直流输出端口22与所述AC/DC转换电路电性连接;所述正极输出端口31、所述负极输出端口32和所述信号控制端口33与所述DC/DC转换电路电性连接;所述冷却管道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冷却管道设于所述AC/DC转换电路和所述DC/DC转换电路之间,所述冷却管道包括进水端41和出水端42,所述进水端41和所述出水端42均设于所述散热外壳1外部;所述透气阀5设于壳壁13上,所述透气阀5用于保持散热外壳1的内外压力平衡。
当本实用新型工作时,AC/DC转换电路和所述DC/DC转换电路将产生大量的热量,而这些热量将通过下述途径排出:
1、AC/DC转换电路产生的热量将传递至第一热量传输区域,由于第一热量传输区域与散热外壳1接触散热,所以第一热量传输区域上的热量将传递至散热外壳1上,然后散热外壳1再将接收的热量排出至外界环境中,从而实现散热;
2、DC/DC转换电路产生的热量将传递至第二热量传输区域,由于第二热量传输区域与散热外壳1接触散热,所以第二热量传输区域上的热量将传递至散热外壳1上,然后散热外壳1再将接收的热量排出至外界环境中,从而实现散热;
3、在冷却管道内注入源源不断的冷却液,冷却液将吸取散热外壳1内的热量而升温,而升温后的冷却液将流出至散热外壳1外,并使得新的冷却液流入散热外壳1内,以此不断循环;
4、透气阀5保持散热外壳1的透气性,以使得散热外壳1内保持压力平衡,加速散热外壳1内的热空气与外界交换。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可以同时通过散热外壳1、冷却管道和透气阀5进行散热,其散热效率显然要比单独使用一种散热方式要高,从而切实解决了现有技术散热困难的问题。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水冷集成式转换器外壳,其特征在于,
包括散热外壳、输入端口、输出端口和冷却管道;
所述输入端口和所述输出端口设于所述散热外壳外部;
所述冷却管道包括进水端和出水端,所述进水端和所述出水端均设于所述散热外壳外,所述冷却管道的其余部分设于所述散热外壳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水冷集成式转换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外壳上设有透气阀,所述透气阀用于保持散热外壳的内外压力平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水冷集成式转换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外壳包括顶盖、底盖和壳壁,所述顶盖与所述壳壁的顶部联接,所述底盖与所述壳壁的底部联接,以使所述壳壁内部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容纳冷却管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水冷集成式转换器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外壳还包括第一螺钉;
所述顶盖上的周边上设有多个第一安装孔;
所述壳壁的顶面上设有多个第一螺纹孔,各个所述的第一螺纹孔与各个所述的第一安装孔的位置一一对应,以使所述第一螺钉能够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一螺纹孔联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水冷集成式转换器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外壳还包括第二螺钉;
所述顶盖的周边设有多个第二安装孔;
所述壳壁上部的外表面设有多条安装柱,所述安装柱的顶面设有第二螺纹孔,各个所述的第二安装孔与各个所述的第二螺纹孔的位置一一对应,以使所述第二螺钉能够穿过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第二螺纹孔联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水冷集成式转换器外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散热外壳还包括第三螺钉;
所述底盖的周边上设有多个第三安装孔;
所述壳壁的底面上设有多个第三螺纹孔,各个所述的第三螺纹孔与各个所述的第三安装孔的位置一一对应,以使所述第三螺钉能够穿过所述第三安装孔与所述第三螺纹孔联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水冷集成式转换器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壁上设有往外延伸的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上设有第四安装孔。
8.一种应用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水冷集成式转换器外壳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AC/DC转换电路和DC/DC转换电路;
所述AC/DC转换电路和所述DC/DC转换电路设于所述散热外壳内;所述AC/DC转换电路设有第一热量传输区域,所述DC/DC转换电路设有第二热量传输区域,所述第一热量传输区域和所述第二热量传输区域均与所述散热外壳接触散热;
所述输入端口为交流输入端口,所述输出端口包括直流输出端口、正极输出端口和负极输出端口;
所述交流输入端口、所述直流输出端口、所述正极输出端口和所述负极输出端口均设于所述散热外壳外部;所述交流输入端口和所述直流输出端口与所述AC/DC转换电路电性连接;所述正极输出端口和所述负极输出端口与所述DC/DC转换电路电性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AC/DC转换电路和所述DC/DC转换电路在所述散热外壳内相互分离布置,且所述冷却管道设于所述AC/DC转换电路和所述DC/DC转换电路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外壳外部还设有信号控制端口,所述信号控制端口与所述DC/DC转换电路电性连接。
CN201620830149.7U 2016-08-01 2016-08-01 水冷集成式转换器外壳及应用该外壳的转换器 Active CN2059016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830149.7U CN205901609U (zh) 2016-08-01 2016-08-01 水冷集成式转换器外壳及应用该外壳的转换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830149.7U CN205901609U (zh) 2016-08-01 2016-08-01 水冷集成式转换器外壳及应用该外壳的转换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901609U true CN205901609U (zh) 2017-01-18

Family

ID=577825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830149.7U Active CN205901609U (zh) 2016-08-01 2016-08-01 水冷集成式转换器外壳及应用该外壳的转换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9016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921051U (zh) 一种电池包的液冷式热管理系统
CN210694747U (zh) 一种新能源电池用散热防震装置
CN208489681U (zh) 一种带有散热功能的无线充电底座
CN207897287U (zh) 逆变器及其散热装置
CN205901609U (zh) 水冷集成式转换器外壳及应用该外壳的转换器
CN205944149U (zh) 一种锂电池高散热外壳
CN108776520A (zh) 一种便于快速散热的计算机机箱
CN203984839U (zh) 机柜散热系统
CN207474516U (zh) 一种电池包换热结构
CN205901568U (zh) 水冷集成式转换器的外壳结构
CN203039368U (zh) 采用水冷技术的有源电力滤波器
CN206099789U (zh) 水冷集成式转换器的外壳结构
CN212380485U (zh) 一种风冷散热的蓄电池
CN209041060U (zh) 一种气体压缩机的冷却装置
CN208862124U (zh) 一种车用软包锂电池的导热结构
CN209266528U (zh) 一种具有降温作用的电池组件安装结构
CN209489088U (zh) 一种集成控制装置
CN210016794U (zh) 耗热型散热装置
CN114915003A (zh) 一种用于分队级多源供电的散热装置
CN217507460U (zh) 一种散热性能好的蓄电池
CN215062384U (zh) 环式模块化可变散热器
CN215343488U (zh) 一种防水型高低压成套电气柜
CN109788674A (zh) 一种用于机电设备的散热装置
CN211508921U (zh) 一种逆变器的散热装置
CN217181022U (zh) 一种户外高压干式电能计量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114

Address after: 518000 5th floor, jinqizhigu building, No.1 tangling Road, Taoyuan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INRY TECHNOLOGIES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A4163, Floor 4, Building 1 (North), No. 368, Liuhe Road, Binjiang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310000

Patentee before: HANGZHOU XINRUI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