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853658U - 复合式碳带转轴 - Google Patents

复合式碳带转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853658U
CN205853658U CN201620784659.5U CN201620784659U CN205853658U CN 205853658 U CN205853658 U CN 205853658U CN 201620784659 U CN201620784659 U CN 201620784659U CN 205853658 U CN205853658 U CN 2058536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ribbon
rotating shaft
axle center
combined type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78465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志豪
陈祉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C Auto I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C Auto I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SC Auto I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C Auto I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78465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8536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8536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8536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reatment Of Fiber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复合式碳带转轴,在转轴本体上具有第一转轴部、第一转轴部外表面的第一卡扣部以及第一转轴部中心的第三卡扣部。在轴心固定件上具有第二转轴部以及第二转轴部外表面的第二卡扣部,通过轴心固定件可相对转轴本体伸出或收回的特征,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碳带转轴能选择性地卡合至少两种不同直径尺寸的碳带轴心或是碳带滚动条,并且不需要另外的辅助件即可在不同尺寸的碳带轴心或碳带滚动条安装于复合式碳带转轴后,均抵靠于同一个抵靠面,满足了相同的垂直于碳带移动方向的碳带基线。

Description

复合式碳带转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热转印装置的碳带转轴,尤指一种适用于多种不同的碳带轴心形式的复合式碳带转轴。
背景技术
热转印装置使用碳带进行转印工作。在使用碳带前,将碳带卷绕于碳带轴心上,接着将卷绕有碳带的碳带轴心安装于热转印装置的碳带转轴上,由作为主动轮的碳带转轴带动碳带经过热转印头而将数据转印于卷标或转写纸等转印媒介上。
在现有技术中,以纸卷作为卷绕碳带的碳带轴心,因应不同的使用环境,作为碳带轴心的纸卷也具有不同的直径尺寸。一般而言,标准的碳带转轴仅能安装一种尺寸的碳带轴心,若要安装第二种尺寸的碳带轴心,需要另外于碳带轴心上加装转接件。前述可直接将碳带轴心安装于碳带转轴的设计,在碳带轴心接触碳带转轴的边上都需要有特定的开口,才能被碳带转轴上的卡扣部所带动转动。然而,另外有一种不具备开口的碳带轴心,因无法直接与碳带转轴上的卡扣部卡合,因此得于纸卷轴心内另外装入碳带滚动条(spindle),再由碳带滚动条与碳带转轴进行卡合。然而一般的碳带转轴不一定具备与碳带滚动条卡合的结构,即使具有与碳带滚动条卡合的结构,当使用了碳带滚动条的碳带轴心安装于碳带转轴时,其垂直于碳带移动方向的碳带基线则会发生偏移,影响转印的精确度。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产生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合式碳带转轴,可用以安装不同尺寸或类型的碳带轴心,并且提供了相同的碳带基线。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复合式碳带转轴,用来选择性地卡合一种以上的碳带轴心,该复合式碳带转轴包括一转轴轮、一转轴本体、一轴心固定件以及一弹性件。该转轴本体与该转轴轮结合,该转轴本体具有一抵靠面,于该抵靠面上形成一穿孔,该转轴本体于该抵靠面的中心处具有一第一转轴部,该第一转轴部外表面具有一第一卡扣部。该轴心固定件设置于该转轴本体一侧,该轴心固定件可相对该转轴本体设置于一伸出位置或一收回位置,该轴心固定件具有一第二转轴部,该第二转轴部外表面具有一第二卡扣部,在该轴心固定件设置于该伸出位置的状态下,该第二转轴部以及该第二卡扣部由该穿孔延伸出该转轴本体。该弹性件设置于该轴心固定件与该转轴轮之间,其中在该轴心固定件设置于该收回位置的状态下,该弹性件受该轴心固定件与该转轴轮压缩而具有弹性回复力。其中在一第一碳带轴心与该复合式碳带转轴彼此卡合的状态下,该第一碳带轴心止抵于该抵靠面,该轴心固定件设置于该伸出位置,该第一碳带轴心的一第一开口与该轴心固定件的该第二卡扣部彼此卡合,且该复合式碳带转轴通过该第二卡扣部带动该第一碳带轴心转动。其中在一第二碳带轴心与该复合式碳带转轴彼此卡合的状态下,该第二碳带轴心推抵该轴心固定件的该第二转轴部以止抵于该抵靠面,该轴心固定件设置于该收回位置,该第二碳带轴心的一第二开口与该转轴本体的该第一卡扣部彼此卡合,且该复合式碳带转轴通过该第一卡扣部带动该第二碳带轴心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其中该第一转轴部具有一第三卡扣部,在一第三碳带轴心与该复合式碳带转轴彼此卡合的状态下,该第三碳带轴心推抵该轴心固定件的该第二转轴部以止抵于该抵靠面,该轴心固定件设置于该收回位置,该第三碳带轴心的一轴心卡扣部与该转轴本体的该第三卡扣部彼此卡合,且该复合式碳带转轴通过该第三卡扣部带动该第三碳带轴心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其中该第三卡扣部为非圆形的凹槽,该轴心卡扣部为相应该第三卡扣部轮廓的凸块。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其中该第一碳带轴心于该第二转轴部外围与该第二卡扣部彼此卡合。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其中该第二碳带轴心于该第一转轴部外围与该第一卡扣部彼此卡合。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其中该转轴本体的该抵靠面上的该穿孔在该第一转轴部的外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其中在该第二碳带轴心推抵该轴心固定件的该第二转轴部以止抵于该抵靠面的状态下,该第二转轴部与该抵靠面位于同一平面。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其中该第一卡扣部以及该第二卡扣部分别是突出于该第一转轴部以及该第二转轴部外表面的凸块。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其中该弹性件为弹簧。
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碳带转轴,通过转轴本体与轴心固定件上的转轴部以及转轴部外表面的卡扣部的设计,能以同一个碳带转轴选择性地卡合至少两种不同直径尺寸的碳带轴心,并且不需要另外的辅助件即可让不同尺寸的碳带轴心安装于复合式碳带转轴后,均抵靠于同一个抵靠面,满足了相同的垂直于碳带移动方向的碳带基线。此外,对于需要另外使用碳带滚动条的碳带轴心,本实用新型的碳带转轴也在转轴本体上提供了可供安装的结构,因此不论是碳带滚动条或是不同尺寸的碳带轴心,均能直接装设于复合式碳带转轴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碳带转轴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复合式碳带转轴与一第一碳带轴心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复合式碳带转轴各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第一碳带轴心装于复合式碳带转轴上的示意图。
图5是复合式碳带转轴与一第二碳带轴心的示意图。
图6是第二碳带轴心装于复合式碳带转轴上的示意图。
图7是复合式碳带转轴与一第三碳带轴心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复合式碳带转轴与第三碳带轴心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9是第三碳带轴心装于复合式碳带转轴上的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5第一碳带轴心;
52第一开口;
6第二碳带轴心;
62第二开口;
7第三碳带轴心;
71辅助块;
72轴心卡扣部;
10转轴轮;
20转轴本体;
22抵靠面;
24穿孔;
26第一转轴部;
27第一卡扣部;
28第三卡扣部;
30轴心固定件;
34第二转轴部;
37第二卡扣部;
40弹性件;
100复合式碳带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请参考图1以及图2,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碳带转轴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是复合式碳带转轴与一第一碳带轴心的示意图。复合式碳带转轴100包含有一转轴轮10、一转轴本体20、一轴心固定件30以及一弹性件40(参考图3)。转轴轮10与转轴本体20结合,以提供动力带动转轴本体20以及轴心固定件30转动,在图2中,复合式碳带转轴100可与一第一碳带轴心5彼此卡合,第一碳带轴心5具有较大的直径尺寸,在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一碳带轴心5的直径是1英吋长,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第一碳带轴心5用来卡合于复合式碳带转轴100的一端具有至少一第一开口52(在本实施例中则为彼此相隔180度的两个第一开口52)。
请参考图3,其中图3是图1的复合式碳带转轴各组件的分解示意图。转轴本体20具有一抵靠面22,抵靠面22上形成至少一穿孔24,在本实施例中则是两个相隔180度的穿孔24。于抵靠面22的转动中心处具有一第一转轴部26,第一转轴部26的外表面具有至少一第一卡扣部27(在本实施例中则是两个相隔180度的第一卡扣部27,且为突出于第一转轴部26外表面的凸块)。由图3可知,穿孔24位于第一转轴部26的外围。轴心固定件30设置于转轴本体20的一侧,更具体地说,设置于相对抵靠面22的一侧,并且可以相对转轴本体20设置于一伸出位置(如图2所示)或一收回位置(如图5所示)。轴心固定件30为一圆板结构,在面对转轴本体20的一侧具有突出的至少一第二转轴部34(在本实施例中则是两个相隔180度的第二转轴部34),第二转轴部34外表面具有一第二卡扣部37,且为突出于第二转轴部34外表面的凸块,且第二转轴部34与第二卡扣部37的形状配合转轴本体20的穿孔24的轮廓。当轴心固定件30设置于如图2所示的该伸出位置时,第二转轴部34以及第二卡扣部37由穿孔24延伸出转轴本体20。由上述说明可知,第二转轴部34以及第二卡扣部37的数量、位置及轮廓均与转轴本体20的穿孔24彼此搭配。
弹性件40在此实施例中为弹簧,设置于轴心固定件30与转轴轮10之间。如前所述,轴心固定件30可选择性地设置于该伸出位置或该收回位置,更具体地说,轴心固定件30可被推抵而设置于该收回位置,而在轴心固定件30设置于该收回位置的状态下,弹性件40受轴心固定件30与转轴轮10压缩而具有弹性回复力,并且在轴心固定件30不再被推抵时,弹性件40会推动轴心固定件30至该伸出位置。
请参考图4并且一同参考图2,其中图4是第一碳带轴心装于复合式碳带转轴上的示意图。当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碳带转轴100要卡合具有较大的直径尺寸的第一碳带轴心5时,第一碳带轴心5(为中空结构)止抵于转轴本体20的抵靠面22,并且位于第二转轴部34的外围,且其第一开口52与第二卡扣部37彼此卡合。由于第一碳带轴心5于第二转轴部34的外围止抵于抵靠面22,并未直接推抵第二转轴部34,因此轴心固定件30受弹性件40推抵而设置于该伸出位置,在这样的状态下,复合式碳带转轴100即可通过第二卡扣部37带动第一碳带轴心5转动,并且第一碳带轴心5垂直于碳带移动方向的碳带基线即为与抵靠面22相抵接处。
请参考图5以及图6,其中图5是复合式碳带转轴与一第二碳带轴心的示意图,图6是第二碳带轴心装于复合式碳带转轴上的示意图。当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碳带转轴100要卡合具有较小的直径尺寸的第二碳带轴心6时(在一较佳实施例中,第二碳带轴心6的直径是0.5英吋长,但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第二碳带轴心6(为中空结构)同样止抵于转轴本体20的抵靠面22,并且位于第一转轴部26的外围,且其第二开口62与第一卡扣部27彼此卡合。由于第二碳带轴心6于第一转轴部26的外围止抵于抵靠面22,会直接推抵第二转轴部34,因此轴心固定件30受推抵而与转轴轮10一同压缩弹性件40,并且轴心固定件30设置于该收回位置。特别说明的是,为提供清楚的附图说明,图5中的轴心固定件30绘示为相对转轴本体20设置于该收回位置的状态,并且第二转轴部30与抵靠面22位于同一平面上。在这样的状态下,复合式碳带转轴100即可通过第一卡扣部27带动第二碳带轴心6转动,并且第二碳带轴心6垂直于碳带移动方向的碳带基线也是与抵靠面22相抵接处。
请参考图7至图9,其中图7是复合式碳带转轴与一第三碳带轴心的示意图,图8是图7的复合式碳带转轴与第三碳带轴心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图9是第三碳带轴心装于复合式碳带转轴上的示意图。转轴本体20的第一转轴部26另具有一第三卡扣部28,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三卡扣部28为非圆形的凹槽。在这个实施例中,第三碳带轴心7是在纸卷轴心内另外装入的碳带滚动条(spindle),并由碳带滚动条与复合式碳带转轴100进行卡合。第三碳带轴心7具有一辅助块71,辅助块71面对转轴本体20的面上具有一轴心卡扣部72。当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碳带转轴100要卡合作为碳带滚动条的第三碳带轴心7时,第三碳带轴心7同样止抵于转轴本体20的抵靠面22,并且其轴心卡扣部72(为相应第三卡扣部28的轮廓的凸块)与第三卡扣部28彼此卡合。由于第三碳带轴心7也于第一转轴部26的外围止抵于抵靠面22,会直接推抵第二转轴部34,因此轴心固定件30受推抵而与转轴轮10一同压缩弹性件40,并且轴心固定件30设置于该收回位置,且第二转轴部30与抵靠面22位于同一平面上。在这样的状态下,复合式碳带转轴100即可通过第三卡扣部28带动第三碳带轴心7转动,并且第三碳带轴心7垂直于碳带移动方向的碳带基线也是与抵靠面22相抵接处。
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碳带转轴,在转轴本体上具有第一转轴部、第一转轴部外表面的第一卡扣部以及第一转轴部中心的第三卡扣部。在轴心固定件上具有第二转轴部以及第二转轴部外表面的第二卡扣部,通过轴心固定件可相对转轴本体伸出或收回的特征,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碳带转轴能选择性地卡合至少两种不同直径尺寸的碳带轴心或是碳带滚动条,并且不需要另外的辅助件即可在不同尺寸的碳带轴心或碳带滚动条安装于复合式碳带转轴后,均抵靠于同一个抵靠面,满足了相同的垂直于碳带移动方向的碳带基线。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Claims (9)

1.一种复合式碳带转轴,其选择性地卡合一种以上的碳带轴心,该复合式碳带转轴包括:
一转轴轮;
一转轴本体,与该转轴轮结合,其特征在于:
该转轴本体具有一抵靠面,于该抵靠面上形成一穿孔,该转轴本体于该抵靠面的中心处具有一第一转轴部,该第一转轴部外表面具有一第一卡扣部;
一轴心固定件,设置于该转轴本体一侧,该轴心固定件相对该转轴本体设置于一伸出位置或一收回位置,该轴心固定件具有一第二转轴部,该第二转轴部外表面具有一第二卡扣部,在该轴心固定件设置于该伸出位置的状态下,该第二转轴部以及该第二卡扣部由该穿孔延伸出该转轴本体;以及
一弹性件,设置于该轴心固定件与该转轴轮之间,其中在该轴心固定件设置于该收回位置的状态下,该弹性件受该轴心固定件与该转轴轮压缩而具有弹性回复力;
其中在一第一碳带轴心与该复合式碳带转轴彼此卡合的状态下,该第一碳带轴心止抵于该抵靠面,该轴心固定件设置于该伸出位置,该第一碳带轴心的一第一开口与该轴心固定件的该第二卡扣部彼此卡合,且该复合式碳带转轴通过该第二卡扣部带动该第一碳带轴心转动;
其中在一第二碳带轴心与该复合式碳带转轴彼此卡合的状态下,该第二碳带轴心推抵该轴心固定件的该第二转轴部以止抵于该抵靠面,该轴心固定件设置于该收回位置,该第二碳带轴心的一第二开口与该转轴本体的该第一卡扣部彼此卡合,且该复合式碳带转轴通过该第一卡扣部带动该第二碳带轴心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碳带转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转轴部具有一第三卡扣部,在一第三碳带轴心与该复合式碳带转轴彼此卡合的状态下,该第三碳带轴心推抵该轴心固定件的该第二转轴部以止抵于该抵靠面,该轴心固定件设置于该收回位置,该第三碳带轴心的一轴心卡扣部与该转轴本体的该第三卡扣部彼此卡合,且该复合式碳带转轴通过该第三卡扣部带动该第三碳带轴心转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式碳带转轴,其特征在于,该第三卡扣部为非圆形的凹槽,该轴心卡扣部为相应该第三卡扣部轮廓的凸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碳带转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碳带轴心于该第二转轴部外围与该第二卡扣部彼此卡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碳带转轴,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碳带轴心于该第一转轴部外围与该第一卡扣部彼此卡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碳带转轴,其特征在于,该转轴本体的该抵靠面上的该穿孔在该第一转轴部的外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碳带转轴,其特征在于,在该第二碳带轴心推抵该轴心固定件的该第二转轴部以止抵于该抵靠面的状态下,该第二转轴部与该抵靠面位于同一平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碳带转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卡扣部以及该第二卡扣部分别是突出于该第一转轴部以及该第二转轴部外表面的凸块。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碳带转轴,其特征在于,该弹性件为弹簧。
CN201620784659.5U 2016-07-25 2016-07-25 复合式碳带转轴 Active CN2058536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784659.5U CN205853658U (zh) 2016-07-25 2016-07-25 复合式碳带转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784659.5U CN205853658U (zh) 2016-07-25 2016-07-25 复合式碳带转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853658U true CN205853658U (zh) 2017-01-04

Family

ID=576483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784659.5U Active CN205853658U (zh) 2016-07-25 2016-07-25 复合式碳带转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85365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196943B1 (en) Electric tool knob control apparatus
US8381356B2 (en) Hinge mechansim with adjustable torque
US20080087519A1 (en) Locking system for a spindle of a power tool
US20120279830A1 (en) Multi-Translative Roll Assembly
CN206842624U (zh) 一种张紧轴
CN103851050A (zh) 插销
CN205853658U (zh) 复合式碳带转轴
PL2021661T3 (pl) Układ uszczelniający z pierścieniem ślizgowym
CN101544313B (zh) 卡片搬运机构和卡片导向器
EP0947722A3 (en) One-way clutch
US20090185848A1 (en) Coating Film Transfer Tool
US20110252602A1 (en) Hinge mechanism
KR20130071654A (ko) 스핀들 록킹장치
CN209813551U (zh) 一种削笔机用自动进笔机构
CN206942122U (zh) 一种固板扣扣件
WO2002030797A8 (de) Spulenanordnung
US3863856A (en) Tape reel drive mechanism
CN211186073U (zh) 安全带扣锁
CN201861155U (zh) 一种滑轨装置
JPS5940237Y2 (ja) ノツク式シヤ−プペンシル
JP2010091057A (ja) メカニカルシール
CN205855489U (zh) 一种干式复合机的送料辊固定机构
EP1625961A3 (de) Lageranordnung für ein Rollenelement
CN207574993U (zh) 一种智能窗帘电机的卡扣结构
CN206899282U (zh) 一种无锁折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