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92773U - 网络切换设备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网络切换设备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792773U
CN205792773U CN201620660576.5U CN201620660576U CN205792773U CN 205792773 U CN205792773 U CN 205792773U CN 201620660576 U CN201620660576 U CN 201620660576U CN 205792773 U CN205792773 U CN 2057927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ing circuit
circuit plate
card
mobile device
network sw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66057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霍天鹏
黃益明
任威
刘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KYROAM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KYROA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KYROAM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KYROAM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66057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7927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7927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7927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网络切换设备,包括外壳、切换电路板和卡托架;其中,所述切换电路板为柔性切换电路板,所述切换电路板的本体装载在所述卡托架的下表面;所述卡托架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装载物理SIM卡并使所述物理SIM卡与所述切换电路板连接的空槽;所述卡托架用于插入移动设备的卡槽;所述切换电路板用于在所述卡托架插入所述移动设备的卡槽时,与所述卡槽连接,并提供软SIM信息给所述移动设备,以及为所述空槽装载的物理SIM卡传输信息。相应地,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网络切换系统,采用本实用新型,能在提供软SIM卡进行切换卡的同时,将原物理SIM卡仍装载在移动设备的卡槽中与移动设备通信,且能避免用户将SIM卡丢失的情况发生。

Description

网络切换设备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网络切换设备及系统。
背景技术
SIM卡是(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客户识别模块)的缩写,也称为智能卡、用户身份识别卡,数字移动电话机(即手机)必须装上此卡方能使用。SIM卡早已广泛的普及到日常生活当中,为人所熟知。另一方面,当用户因商业事务或旅游需要从一个常住地临时换到另一个临时居住地区时,此时用户携带的移动设备自带的SIM卡由于不在本地使用,使用该SIM卡会受限影响通信或需要花费更多的费用使用漫游通信服务。
通常地,用户在遇到上述情况时,会在临时居住地区购买一张新的SIM卡来切换原SIM卡使用,用户需要将原SIM卡从移动设备的卡槽中退出,然后再将新购买的SIM卡插入移动设备的卡槽。但是,上述操作会带来以下问题:首先,移动设备一般只提供一个卡槽,那么用户在切换新卡进行使用时,无法继续沿用的SIM卡进行通信;其次,由于SIM卡的体积都相对较小,原SIM卡在退出移动设备后,会存在用户因不小心将该原SIM卡丢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网络切换设备,提供软SIM卡进行切换卡,并能将原物理SIM卡仍装载在移动设备的卡槽中与移动设备通信,且能避免用户将SIM卡丢失的情况发生。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切换设备,包括外壳、用于插入移动设备的卡槽的卡托架和用于在所述卡托架插入所述移动设备的卡槽时,与所述卡槽连接,并提供软SIM信息给所述移动设备的切换电路板;
所述切换电路板的本体装载在所述卡托架的下表面;所述卡托架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装载物理SIM卡并使所述物理SIM卡与所述切换电路板连接的空槽。即该物理SIM卡通过切换电路板与移动设备进行信息交互;
所述外壳包括用于放置所述卡托架的第一外壳和用于合盖在所述第一外壳上方的第二外壳。
进一步地,所述切换电路板的本体为柔性电路板,则所述切换电路板的本体装载在所述卡托架的下表面的方式为:
所述切换电路板的本体贴敷在所述卡托架的下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切换电路板的形状为与移动设备的卡槽匹配的物理SIM卡的形状;其中,所述物理SIM卡具体为:标准SIM卡、Micro SIM卡、Nano SIM卡、SD卡或TF卡。
进一步地,所述网络切换设备还包括第三外壳;所述第三外壳包括垂直部和连接在所述垂直部的下端的水平部;所述卡托架还设置有固定侧;
所述卡托架的固定侧与所述垂直部的上端连接,且所述卡托架的整个平面与所述水平部平行;
所述卡托架距离所述水平部的距离与移动设备的卡槽距离所述移动设备的底平面的距离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网络切换设备还包括控制电路;所述切换电路板还包括侧板、底板;
所述切换电路板的主体、侧板和底板为一体连接;所述切换电路板的侧板嵌入所述第三外壳的垂直部,所述切换电路板的底板与所述第三外壳的水平部连接,且所述切换电路板的底板与所述卡托架平行;
所述控制电路装载在所述切换电路板的底板下方,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切换电路板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网络切换设备还包括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设置在所述切换电路板的底板中;
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切换电路板电连接的方式具体为:
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连接端子连接,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切换电路板的底板连接。
再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外壳设置有沿所述外壳的边沿垂直延伸的边框,且其中一个边框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三外壳衔接的开槽;
所述第三外壳卡入所述第一外壳的开槽中。
相应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网络切换系统,包括移动设备和网络切换设备;所述网络切换设备为如前所述的网络切换设备;
所述网络切换设备的卡托架插入所述移动设备的卡槽中,所述网络切换设备的切换电路板与所述移动设备的卡槽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网络切换系统还包括用于包覆所述移动设备和所述网络切换设备的设备保护套;所述设备保护套包括弹性容置部和至少两个用于包覆所述移动设备的边框拐角的弯折结构。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网络切换设备和网络切换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切换电路板和卡托架;该切换电路板装载在所述卡托架的下表面,与所述卡托架连接,当卡托架插入移动设备中时能提供软SIM卡信息给移动设备,实现切换卡的功能;该卡托架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装载物理SIM卡的空槽,在将物理SIM卡装载在该空槽中时,该物理SIM卡可通过卡托架中的连接件与切换电路板连接,则在卡托架插入移动设备中时,该物理SIM卡可通切换电路板与移动设备进行信息交互,从而实现双卡双待的功能,并能避免用户丢失物理SIM卡的情况发生,并提供外壳保护网络切换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网络切换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网络切换设备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网络切换设备的切换电路板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网络切换设备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组装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网络切换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网络切换设备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切换设备,包括:切换电路板10、卡托架20和外壳;所述切换电路板10的本体装载在所述卡托架20的下表面,;所述卡托架20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装载物理SIM卡,并使所述物理SIM卡与所述切换电路板10连接的空槽21;空槽21内可设置有连接件,使得所述物理SIM卡与所述切换电路板10连接。
所述卡托架20用于插入移动设备的卡槽;
所述切换电路板10用于在所述卡托架20插入所述移动设备的卡槽时,与所述卡槽连接,并提供软SIM信息给所述移动设备,以及为所述空槽21装载的物理SIM卡传输信息给所述移动设备;
所述外壳包括用于放置所述卡托架的第一外壳60和用于合盖在所述第一外壳上方的第二外壳70。
优选地,所述切换电路板采用柔性电路板的材料,可以使切换电路板10尽可能轻薄,能贴敷在卡托架20的下表面,且由于增大卡托架的体积相对有限,这样可确保移动设备的卡槽能同时容得下卡托架、切换电路板和物理SIM卡三者。
优选地,所述切换电路板10的形状为与移动设备的卡槽匹配的物理SIM卡的形状;其中,所述物理SIM卡具体为:标准SIM卡、Micro SIM卡、Nano SIM卡、SD卡或TF卡。
需要说明的是,切换电路板10做成SIM卡形状,一则匹配卡槽的形状,二则可以沿用原SIM卡与卡槽中的连接接口,实现切换电路板10与移动设备的通信交互,切换电路板10中包含有软SIM卡信息,可提供软SIM卡信息给移动设备进行接入运营商网络的操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网络切换设备,提供切换电路板和卡托架;该切换电路板装载在所述卡托架的下表面,当卡托架插入移动设备中时能提供软SIM卡信息给移动设备,实现切换卡的功能;该卡托架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装载物理SIM卡的空槽,在将物理SIM卡装载在该空槽中时,该物理SIM卡可通过卡托架中的连接件与切换电路板连接,则在卡托架插入移动设备中时,该物理SIM卡可通切换电路板与移动设备进行信息交互,从而实现双卡双待的功能,并能避免用户丢失物理SIM卡的情况发生。
参见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网络切换设备中的与第三外壳连接的侧面部件连接示意图;该实施例在实施例一提供的网络切换设备的基础,提供外围保护卡托架的第三外壳的结构以及提供用于在卡托架插入移动设备中时固定卡托架与移动设备之间的连接。本实施例提供的网络切换设备,除了包括实施一所提供的结构之外,还包括第三外壳30、;所述第三外壳30包括垂直部31和连接在所述垂直部31的下端的水平部32;所述卡托架20还设置有固定侧22;
所述卡托架20的固定侧22与所述垂直部31的上端连接,且所述卡托架20的整个平面与所述水平部32平行;
所述卡托架20距离所述水平部32的距离与移动设备的卡槽距离所述移动设备的底平面的距离相同。
需要说明是,提供第三外壳30的作用是固定卡托架20在插入移动设备时与该移动设备的连接,以及避免卡托架在插入移动设备晃动,并且优选所述第一外壳为胶壳。
进一步地,所述网络切换设备还包括控制电路40;如图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网络切换设备的切换电路板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切换电路板10除了其本体11还包括侧板12、底板13;
所述切换电路板10的主体11、侧板12和底板13为一体连接,可确保三者之间的导电连接。结合图2,所述切换电路板10的侧板12嵌入所述第三外壳30的垂直部31,所述切换电路板10的底板13与所述第三外壳30的水平部32连接,使得第三外壳30能保护整个切换电路板,且所述切换电路板10的底板13与所述卡托架20平行,能使得网络设备在卡托架20插入移动设备时卡住移动设备;
所述控制电路40装载在所述切换电路板10的底板13下方,该底板13起到保护控制电路40的作用;且所述控制电路40与所述切换电路板10电连接,实现控制电路控制软SIM卡与移动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
进一步地,所述网络切换设备还包括连接端子50;所述连接端子50设置在所述切换电路板10的底板13中;
所述控制电路40与所述切换电路板10电连接的方式具体为:
所述控制电路40与所述连接端子50连接,所述连接端子50与所述切换电路板10的底板13连接。连接端子为控制电路和切换电路板这两者提供连接介质。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网络切换设备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组装结构图,所述第一外壳60设置有沿所述外壳的边沿垂直延伸的边框,且其中一个边框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三外壳30衔接的开槽;
所述第三外壳30卡入所述第一外壳60的开槽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网络切换设备,在实现实施例一提供的效果的基础上,提供控制电路来控制软SIM卡与移动设备之间的通信交互,并提供第一外壳稳定网络切换设备与移动设备之间的连接。
实施例三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二提供的网络切换设备,描述其与移动设备之间一起工作时的连接关系,如图5所示,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网络切换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该一种网络切换系统,包括移动设备80和网络切换设备100;所述网络切换设备100为如前所述的网络切换设备;图5中的网络切换设备100为图4提供的网络切换设备,仅作示意,其他实施例提供的网络切换设备也替换图5中的图示的网络切换备;
所述网络切换设备的卡托架20插入所述移动设备的卡槽中,则所述网络切换设备的切换电路板10与所述移动设备的卡槽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网络切换系统还包括用于包覆所述移动设备80和所述网络切换设备100的设备保护套90;所述设备保护套包括弹性容置部91和至少两个用于包覆所述移动设备的边框拐角的弯折结构92。需要说明的是,弹性容置部可根据网络切换设备自动弹性调整其形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网络切换系统的技术效果与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网络切换设备提供的技术效果一致,并且能提供一设备保护套能同时保护移动设备和网络切换设备。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网络切换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
用于插入移动设备的卡槽的卡托架;和,
用于在所述卡托架插入所述移动设备的卡槽时,与所述卡槽连接,并提供软SIM信息给所述移动设备的切换电路板;
所述切换电路板的本体装载在所述卡托架的下表面;所述卡托架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装载物理SIM卡并使所述物理SIM卡与所述切换电路板连接的空槽;
所述外壳包括用于放置所述卡托架的第一外壳和用于合盖在所述第一外壳上方的第二外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切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电路板的本体为柔性电路板,则所述切换电路板的本体装载在所述卡托架的下表面的方式为:
所述切换电路板的本体贴敷在所述卡托架的下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切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电路板的形状为与移动设备的卡槽匹配的物理SIM卡的形状;其中,所述物理SIM卡具体为:标准SIM卡、Micro SIM卡、Nano SIM卡、SD卡或TF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切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第三外壳;所述第三外壳包括垂直部和连接在所述垂直部的下端的水平部;所述卡托架还设置有固定侧;
所述卡托架的固定侧与所述垂直部的上端连接,且所述卡托架的整个平面与所述水平部平行;
所述卡托架距离所述水平部的距离与移动设备的卡槽距离所述移动设备的底平面的距离相同。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网络切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切换设备还包括控制电路;所述切换电路板还包括侧板、底板;
所述切换电路板的主体、侧板和底板为一体连接;所述切换电路板的侧板嵌入所述第一外壳的垂直部,所述切换电路板的底板与所述第一外壳的水平部连接,且所述切换电路板的底板与所述卡托架平行;
所述控制电路装载在所述切换电路板的底板下方,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切换电路板电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网络切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切换设备还包括连接端子;所述连接端子设置在所述切换电路板的底板中;
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切换电路板电连接的方式具体为:
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连接端子连接,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切换电路板的底板连接。
7.如权利要求4至6任一项所述的网络切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壳设置有沿所述外壳的边沿垂直延伸的边框,且其中一个边框设有开槽;
所述第三外壳卡入所述第一外壳的开槽中。
8.一种网络切换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设备和网络切换设备;所述网络切换设备为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网络切换设备;
所述网络切换设备的卡托架插入所述移动设备的卡槽中,所述网络切换设备的切换电路板与所述移动设备的卡槽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网络切换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切换系统还包括用于包覆所述移动设备和所述网络切换设备的设备保护套;所述设备保护套包括弹性容置部和至少两个用于包覆所述移动设备的边框拐角的弯折结构。
CN201620660576.5U 2016-06-28 2016-06-28 网络切换设备及系统 Active CN2057927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660576.5U CN205792773U (zh) 2016-06-28 2016-06-28 网络切换设备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660576.5U CN205792773U (zh) 2016-06-28 2016-06-28 网络切换设备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792773U true CN205792773U (zh) 2016-12-07

Family

ID=58128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660576.5U Active CN205792773U (zh) 2016-06-28 2016-06-28 网络切换设备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7927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07596B2 (en) Remote wireless smart card permitting switching between services, terminal thereof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use thereof
CN104124587B (zh) 可安装Nano‑SIM卡的TF卡连接器及手机
CN103367951A (zh) 数码卡固定装置
EP2280489A1 (en) Contactless adaptor device
CN106602224B (zh) 一种移动终端
AU2001287823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necting a terminal to several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s
CN104485548A (zh) 存储卡及卡槽装置
CN205792773U (zh) 网络切换设备及系统
CN105474478B (zh) 通信终端卡连接器及通信终端
CN101600267B (zh) 一种能够粘贴在移动通信智能卡上的智能贴片卡
CN104424136B (zh) 路径动态链接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2184443B (zh) 一种新型集成电路卡
CN103093169A (zh) 一种智能卡转接装置及方法
US20200322149A1 (en) Electronic chip with communication interfaces
CN106211367B (zh) 网络切换设备及系统
CN106848652A (zh) 插卡设备及其卡托组件及卡座
CN106252927B (zh) 电路板、卡托和设备
CN109921814B (zh) 虚拟sim卡的实现方法、装置、系统及移动终端
CN201898584U (zh) 无线通信基站装置
CN205040122U (zh) 电子设备
WO2012089532A1 (en) Contactless adaptor device
CN202976069U (zh) 移动终端接口转换装置
CN202230504U (zh) 一种粘贴在sim卡上带ic卡读写模块的贴片
CN208158650U (zh) 一种三防智能手机主板及三防智能手机
CN208352550U (zh) 卡连接器及移动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