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91814U - 一种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791814U
CN205791814U CN201620730856.9U CN201620730856U CN205791814U CN 205791814 U CN205791814 U CN 205791814U CN 201620730856 U CN201620730856 U CN 201620730856U CN 205791814 U CN205791814 U CN 2057918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electric energy
resistance
coil
connec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73085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友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Original Assignee
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filed Critical 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iority to CN20162073085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7918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7918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79181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装置,包括电能发射装置和安装在负载上且无线接收电能发射装置输出电能的电能接收模块,电能发射装置包括平板结构的外壳、布设在外壳上的液晶显示模块以及布设在外壳内的电能转换电路和控制电路,电能转换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源、开关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和发射线圈,控制电路包括微控制器、电流检测电路和电压检测电路,液晶显示模块的输入端和开关电路的输入端均与微控制器的输出端相接,电能接收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接收线圈、整流滤波电路和稳压电路,稳压电路的输出端与负载的输入端连接。本实用新型设计新颖,可实现电场能和磁场能量的相互转换,并可将电场能转换磁场能量的效率实时显示,实用性强。

Description

一种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能传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装置。
背景技术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电能的使用已经越来越重要,目前电能的传递主要依靠的是金属导线。然而依靠金属导线而传输能量在某些场合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有时并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现实中我们都会经常遇到手机、电脑等用电设备的电量不足,需要充电的情况,但我们无法随时随地的携带电源适配器及导线,导致没电的用电设备充电很麻烦,因此需要一种无接触电能传输装置,减少这样的麻烦,目前很多公司已经推出部分无线充电设备,装置虽然有各种各样的,但是还有些地方不是非常的方便,传输效率相对来说比较低,而且无论有无接收器,发射端都在不停地向外发射能量,这也令人难以接受。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装置,其设计新颖合理,结构简单,可实现电场能和磁场能量的相互转换,并可实时控制电能发射装置工作状态且将电场能转换磁场能量的效率实时显示,实用性强,便于推广使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能发射装置和安装在负载上且无线接收所述电能发射装置输出电能的电能接收模块,所述电能发射装置包括平板结构的外壳、布设在所述外壳上的液晶显示模块以及布设在所述外壳内的电能转换电路和用于监测所述电能转换电路工作状态的控制电路,所述电能转换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源、开关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和发射线圈,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微控制器以及与微控制器的输入端相接的用于检测功率放大电路电流电压数据的电流检测电路和电压检测电路,液晶显示模块的输入端和开关电路的输入端均与微控制器的输出端相接,所述电能接收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接收线圈、整流滤波电路和稳压电路,稳压电路的输出端与负载的输入端连接,微控制器为芯片STC12C2052。
上述的一种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能接收模块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上述的一种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为12V直流电源;开关电路包括MSOFET管Q1,所述MSOFET管Q1的栅极经电阻R6与芯片STC12C2052的第11管脚相接,所述MSOFET管Q1的源极与12V直流电源相接。
上述的一种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放大电路包括三极管Q2,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经电阻R10与所述MSOFET管Q1的漏极相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MSOFET管Q1的漏极相接。
上述的一种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线圈为线圈FS,所述线圈FS的一端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接,所述线圈FS的另一端经电容C8和电阻R7接地。
上述的一种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检测电路包括串联的电阻R8和电阻R9,所述电阻R8的一端与所述线圈FS的另一端相接,串联的电阻R8和电阻R9的连接端与芯片STC12C2052的第14管脚相接,所述电阻R9的一端接地。
上述的一种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检测电路包括运放U1,所述运放U1的同相输入端经电阻R2接地,运放U1的反相输入端经电阻R4与所述线圈FS的一端相接,运放U1的输出端分两路,一路经电阻R3与芯片STC12C2052的第15管脚相接,另一路经电阻R1与运放U1的同相输入端相接。
上述的一种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线圈为线圈JS;所述整流滤波电路包括整流桥D1和电容C6,所述整流桥D1的交流输入端与线圈JS连接,电容C6并联在整流桥D1的直流输出端。
上述的一种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电路包括多个同相并联的稳压二极管,所述多个同相并联的稳压二极管的阴极与整流桥D1的直流输出端的正极相接,所述多个同相并联的稳压二极管的阳极与整流桥D1的直流输出端的负极相接,所述多个同相并联的稳压二极管的输出端并联有用于连接负载的两端接口P1。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功率放大电路,将电源发出的电场能能量进行功率放大并施加到发射线圈中转换为磁场能量设置出去,同时设置电流检测电路和电压检测电路对电能发射装置输出的能量进行采集并通过液晶显示模块实时显示出来,直观可靠,便于推广使用。
2、本实用新型通过微控制器控制开关电路的开关频率,当电能发射装置输出端没有电能接收模块时,可控制开关电路处于断开状态,避免电能发射装置不停地向外发射能量,可靠稳定,节能减排,使用效果好。
3、本实用新型设计新颖合理,体积小,操作方便,通过在负载上安装电能接收模块实现无线电能接收,可将磁场能量转换为负载需要的电场能,实用性强,便于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设计新颖合理,结构简单,可实现电场能和磁场能量的相互转换,并可实时控制电能发射装置工作状态且将电场能转换磁场能量的效率实时显示,实用性强,便于推广使用。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微控制器的电路原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能转换电路、电流检测电路和电压检测电路的电路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能接收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电源; 1-2—开关电路; 1-3—功率放大电路;
1-4—发射线圈; 1-5—电流检测电路; 1-6—电压检测电路;
1-7—微控制器; 1-8—液晶显示模块; 2-1—接收线圈;
2-2—整流滤波电路; 2-3—稳压电路; 2-4—负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电能发射装置和安装在负载2-4上且无线接收所述电能发射装置输出电能的电能接收模块,所述电能发射装置包括平板结构的外壳、布设在所述外壳上的液晶显示模块1-8以及布设在所述外壳内的电能转换电路和用于监测所述电能转换电路工作状态的控制电路,所述电能转换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源1-1、开关电路1-2、功率放大电路1-3和发射线圈1-4,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微控制器1-7以及与微控制器1-7的输入端相接的用于检测功率放大电路1-3电流电压数据的电流检测电路1-5和电压检测电路1-6,液晶显示模块1-8的输入端和开关电路1-2的输入端均与微控制器1-7的输出端相接,所述电能接收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接收线圈2-1、整流滤波电路2-2和稳压电路2-3,稳压电路2-3的输出端与负载2-4的输入端连接,微控制器1-7为芯片STC12C2052。
本实施例中,所述电能接收模块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实际使用中,一个所述电能发射装置可同时供一个或多个所述电能接收模块进行电能接收,实现多个负载2-4的同时充电,需要说明的是,接收线圈2-1与发射线圈1-4进行电能传输的过程中,保持平行时电能转换效率最高,所述电能发射装置的外壳设置为平板结构,便于负载的放置,实现接收线圈2-1与发射线圈1-4相对平行。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源1-1为12V直流电源;开关电路1-2包括MSOFET管Q1,所述MSOFET管Q1的栅极经电阻R6与芯片STC12C2052的第11管脚相接,所述MSOFET管Q1的源极与12V直流电源相接。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功率放大电路1-3包括三极管Q2,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经电阻R10与所述MSOFET管Q1的漏极相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MSOFET管Q1的漏极相接。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射线圈1-4为线圈FS,所述线圈FS的一端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接,所述线圈FS的另一端经电容C8和电阻R7接地。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流检测电路1-5包括串联的电阻R8和电阻R9,所述电阻R8的一端与所述线圈FS的另一端相接,串联的电阻R8和电阻R9的连接端与芯片STC12C2052的第14管脚相接,所述电阻R9的一端接地。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压检测电路1-6包括运放U1,所述运放U1的同相输入端经电阻R2接地,运放U1的反相输入端经电阻R4与所述线圈FS的一端相接,运放U1的输出端分两路,一路经电阻R3与芯片STC12C2052的第15管脚相接,另一路经电阻R1与运放U1的同相输入端相接。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接收线圈2-1为线圈JS;所述整流滤波电路2-2包括整流桥D1和电容C6,所述整流桥D1的交流输入端与线圈JS连接,电容C6并联在整流桥D1的直流输出端。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稳压电路2-3包括多个同相并联的稳压二极管,所述多个同相并联的稳压二极管的阴极与整流桥D1的直流输出端的正极相接,所述多个同相并联的稳压二极管的阳极与整流桥D1的直流输出端的负极相接,所述多个同相并联的稳压二极管的输出端并联有用于连接负载2-4的两端接口P1。
需要说明的是,两端接口P1的第1管脚接整流桥D1的直流输出端的正极,因此负载2-4电源的正极接两端接口P1的第1管脚,两端接口P1的第2管脚接整流桥D1的直流输出端的负极,因此负载2-4电源的负极接两端接口P1的第2管脚。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电源1-1为发射线圈1-4施加电流,发射线圈1-4将电源提供的电场能转换为磁场能量无线发射出去,接收线圈2-1接收发射线圈1-4发射的磁场能量,并将此磁场能量转换为微弱的电场能经整流滤波电路2-2以及温压电路2-3传输至负载2-4,其中,电源1-1为发射线圈1-4施加电流的线路中串联有功率放大电路1-3增强信号能力,电源1-1与功率放大电路1-3连接的线路中串联有开关电路1-2,微控制器1-7可调节开关电路1-2中开关管的开关频率,避免电能发射装置不停地向外发射能量,造成资源浪费,另外,采用电流检测电路1-5和电压检测电路1-6检测线路中电能,通过液晶显示模块1-8显示电能数值,可直观的查看电能转换效率,使用效果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能发射装置和安装在负载(2-4)上且无线接收所述电能发射装置输出电能的电能接收模块,所述电能发射装置包括平板结构的外壳、布设在所述外壳上的液晶显示模块(1-8)以及布设在所述外壳内的电能转换电路和用于监测所述电能转换电路工作状态的控制电路,所述电能转换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源(1-1)、开关电路(1-2)、功率放大电路(1-3)和发射线圈(1-4),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微控制器(1-7)以及与微控制器(1-7)的输入端相接的用于检测功率放大电路(1-3)电流电压数据的电流检测电路(1-5)和电压检测电路(1-6),液晶显示模块(1-8)的输入端和开关电路(1-2)的输入端均与微控制器(1-7)的输出端相接,所述电能接收模块包括依次连接的接收线圈(2-1)、整流滤波电路(2-2)和稳压电路(2-3),稳压电路(2-3)的输出端与负载(2-4)的输入端连接,微控制器(1-7)为芯片STC12C2052。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能接收模块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1-1)为12V直流电源;开关电路(1-2)包括MSOFET管Q1,所述MSOFET管Q1的栅极经电阻R6与芯片STC12C2052的第11管脚相接,所述MSOFET管Q1的源极与12V直流电源相接。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放大电路(1-3)包括三极管Q2,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经电阻R10与所述MSOFET管Q1的漏极相接,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所述MSOFET管Q1的漏极相接。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线圈(1-4)为线圈FS,所述线圈FS的一端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接,所述线圈FS的另一端经电容C8和电阻R7接地。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检测电路(1-5)包括串联的电阻R8和电阻R9,所述电阻R8的一端与所述线圈FS的另一端相接,串联的电阻R8和电阻R9的连接端与芯片STC12C2052的第14管脚相接,所述电阻R9的一端接地。
7.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检测电路(1-6)包括运放U1,所述运放U1的同相输入端经电阻R2接地,运放U1的反相输入端经电阻R4与所述线圈FS的一端相接,运放U1的输出端分两路,一路经电阻R3与芯片STC12C2052的第15管脚相接,另一路经电阻R1与运放U1的同相输入端相接。
8.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线圈(2-1)为线圈JS;所述整流滤波电路(2-2)包括整流桥D1和电容C6,所述整流桥D1的交流输入端与线圈JS连接,电容C6并联在整流桥D1的直流输出端。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电路(2-3)包括多个同相并联的稳压二极管,所述多个同相并联的稳压二极管的阴极与整流桥D1的直流输出端的正极相接,所述多个同相并联的稳压二极管的阳极与整流桥D1的直流输出端的负极相接,所述多个同相并联的稳压二极管的输出端并联有用于连接负载(2-4)的两端接口P1。
CN201620730856.9U 2016-07-12 2016-07-12 一种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7918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730856.9U CN205791814U (zh) 2016-07-12 2016-07-12 一种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730856.9U CN205791814U (zh) 2016-07-12 2016-07-12 一种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791814U true CN205791814U (zh) 2016-12-07

Family

ID=581215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730856.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791814U (zh) 2016-07-12 2016-07-12 一种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791814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93804A (zh) * 2018-05-11 2018-10-23 广东冉盛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一种非接触式监测设备及处理方法
CN110873618A (zh) * 2019-12-23 2020-03-10 北京百联长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扭矩测量设备
CN110879113A (zh) * 2019-12-23 2020-03-13 北京百联长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扭矩测定设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93804A (zh) * 2018-05-11 2018-10-23 广东冉盛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一种非接触式监测设备及处理方法
CN110873618A (zh) * 2019-12-23 2020-03-10 北京百联长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扭矩测量设备
CN110879113A (zh) * 2019-12-23 2020-03-13 北京百联长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扭矩测定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349139Y (zh) 感应式无线充电装置
CN205791814U (zh) 一种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装置
CN102843051B (zh) 电源适配器
US9276436B2 (en) Wireless charger for mobile devices with flexible platform and method
CN201167243Y (zh) 充电电路及具有所述充电电路的移动通信设备
CN203218955U (zh) 一种无线充电器
CN203813500U (zh) 蓝牙无线充电装置
CN201837921U (zh) 笔记本电脑及外置鼠标的无线供电系统
CN208316420U (zh) 一种双面无线充电电路和双面无线充电器
CN203851047U (zh) 一种分布式基站用微型智能交直流复合电源
CN206077020U (zh) 一种非接触充电系统
CN206250780U (zh) 高压开关柜内监测装置用电源
CN206962537U (zh) 一种分离式无线充电接收器
CN205301430U (zh) 一种电缆线路无线核相装置
CN204422056U (zh) 一种显示仪表
CN203180655U (zh) 无线供电设备
CN103033662B (zh) 无功补偿量化记录器及其量化方法
CN203562610U (zh) 一种带充电功能的排插组件
CN208571721U (zh) 一种移动电源无线充放电系统
CN202888950U (zh) 一种用于智能交通系统的不间断电源模块
CN207937518U (zh) 智能型三相长距离回路电阻试验装置
CN204761169U (zh) 一种无线接收模块及无线充电系统
CN206595739U (zh) 无线充电结构
CN205921406U (zh) 充电墙
CN219678202U (zh) 一种磁共振无线供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07

Termination date: 2019071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