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921406U - 充电墙 - Google Patents

充电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921406U
CN205921406U CN201620624079.XU CN201620624079U CN205921406U CN 205921406 U CN205921406 U CN 205921406U CN 201620624079 U CN201620624079 U CN 201620624079U CN 205921406 U CN205921406 U CN 2059214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put unit
charging
bonding jumper
feeder ear
wall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62407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文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Yud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Yud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Yud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Yud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62407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9214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9214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921406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充电墙。该充电墙包括:供电装置、N个并联在供电装置的电源输出端上的输出单元,每个输出单元均包括M个供电端,其中,N和M均为正整数;输出单元集成在墙体上或者室内装饰件上,并且终端设备在放置到输出单元相应的供电端上后,该供电端与终端设备的充电导通件相贴合时,为终端设备充电。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便于用户随时随地对终端设备进行充电,使得本实用新型可以使终端设备的充电方式较为简单便利,而且成本较低,从而有助于匹配用户需求。

Description

充电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电子技术领域中的充电墙。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时代的不断进步,平板电脑、相机、手机等终端设备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这是因为终端设备携带便捷,使用简单且方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目前,随着终端设备的普及以及广泛使用,需要经常对终端设备进行充电。但是,如果终端设备较多,在同时对多个终端设备进行充电时,会造成诸多不便。比如:一般家装设计的墙壁插座都比较少,需要在墙壁插座上插接一个多孔的插座,对各种终端设备进行充电,而且由于在一个多孔插座上为多个终端设备进行充电,会导致各种终端设备的充电连接线缠绕在一起不易分开。而且很多终端设备都配备有配套的充电接口,每次为终端设备进行充电时,都要从多个充电器的接口中找出与需要充电的终端设备配套的充电接口,使用较为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墙,使得对终端设备的充电方式较为简单便利,而且成本较低,从而有助于匹配用户需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充电墙,包括:供电装置、N个并联在供电装置的电源输出端上的输出单元,每个输出单元均包括M个供电端,其中,N和M均为正整数;输出单元集成在墙体上或者室内装饰件上,并且终端设备在放置到输出单元相应的供电端上后,该供电端与终端设备的充电导通件相贴合时,为终端设备充电。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通过将N个输出单元并联在供电装置的电源输出端,并且每个输出单元均包括M个供电端,从而当终端设备的充电导通件贴合于供电端时,即可为终端设备进行充电,另外,输出单元集成在墙体上或者室内装饰件上,可以与室内装修风格融为一体,便于用户随时随地对终端设备进行充电,使得本实用新型可以使终端设备的充电方式较为简单便利,而且成本较低,从而有助于匹配用户需求。
另外,供电装置包括:交流电源和变压器;交流电源和变压器的输入端电连接;N个输出单元并联在变压器的输出端;变压器,用于将交流电源输出的电压转换成小于人体的安全电压。通过这种设计方式,可以使输出单元输出的电压值为小于人体的安全电压值,可以保证用户的人身安全,进一步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
另外,变压器为带有多个变压电路的多级变压器,且变压电路的数量与输出单元的数量相同;其中,每个变压电路输出的电压值均不相同,且每个变压电路分别对应一个输出单元,并与该输出单元电性连接。通过这种方式,使得供电装置可以输出不同的电压值,以适应各种类型的终端设备的充电需求。
另外,充电墙还包括K个漏电保护器,且K等于N;其中,各漏电保护器分别串联在各变压电路与各输出单元相互连接的线路中,漏电保护器用于在与之对应的变压电路输出的电压值大于该漏电保护器所能承受的最大电压值时,断开该漏电保护器所对应的变压电路与输出单元相互连接线路。从而,可以在充电墙因其部分电路发生故障而导致输出单元的电压大于预设电压时,切断输出单元和供电装置之间的通路,进一步保证了用户的人身安全。
另外,可以根据实际设计需求,将漏电保护器设计为熔断开关、熔断电路或者控制芯片。
另外,输出单元包括:与变压电路的电源输出端的正极电性连接的第一金属条、与变压电路的电源输出端的负极电性连接的第二金属条;其中,输出单元供电端的数量与第一金属条和第二金属条的长度呈一预设的比例关系。将输出单元设计为第一金属条和第二金属条,可以使输出单元与充电导通件的贴合方式更加方便,结合更加紧密,而且可以节约设计成本。
另外,第一金属条和第二金属条均为用于吸合终端设备的充电导通件的磁性金属条。通过磁性金属条吸合终端设备的充电导通件,使得磁性金属条和充电导通件的连接更加紧密,从而终端设备在充电时不易与供电装置相脱离,同时可以避免磁性金属条和终端设备的充电导通件的接触不良。
另外,第一金属条和第二金属条的极性相反。可以保证第一金属条、第二金属条分别与充电导通件的正确连接关系,使得对终端设备的充电方式更加方便。
另外,充电导通件包括:用于被磁铁吸合的导电部件和用于吸合供电端的磁性部件;导电部件固定于磁性部件。通过充电导通件的磁性部件吸合输出单元,使得导电部件和输出单元的连接方式更加紧密,从而终端设备在充电时不易与供电装置相脱离,同时可以避免导电部件和输出单元的接触不良。
另外,为了满足实际设计的需求,可以将导电部件设计为顶针或者接触式弹片,而且这种设计方式可以进一步节约设计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充电墙的电路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终端设备的配件的电路结构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中集线器的正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中充电墙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充电墙。如图1所示,充电墙包括:供电装置1、N个并联在供电装置1的电源输出端上的输出单元2,每个输出单元2均包括M个供电端21,其中,N和M均为正整数;输出单元2集成在墙体上或者室内装饰件上,并且终端设备在放置到输出单元2相应的供电端21上后,该供电端21与终端设备的充电导通件相贴合时,为终端设备充电。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方式中对输出单元2的排列方式不做任何限制,只要是能实现将终端设备的充电导通件放置到输出单元2相应的供电端21上后,该供电端21与终端设备的充电导通件相贴合时,为终端设备充电的输出单元2的任意排列方式,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实际的应用中,供电装置1包括:交流电源11和变压器12;交流电源11和变压器12的输入端电连接;N个输出单元2并联在变压器12的输出端;变压器12,用于将交流电源11输出的电压转换成小于人体的安全电压。通过这种设计方式,可以使输出单元2输出的电压值为小于人体的安全电压值,可以保证用户的人身安全,进一步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
本实施方式中的变压器12为带有多个变压电路的多级变压器12,且变压电路的数量与输出单元2的数量相同;其中,每个变压电路输出的电压值均不相同,且每个变压电路分别对应一个输出单元2,并与该输出单元2电性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充电墙还可以包括多个变压器12,每个变压器12输出的电压值不相同,且每个变压器12分别对应一个输出单元2,并与该输出单元2电性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充电墙还包括漏电保护器,漏电保护器串联在变压器12和N个输出单元2的并联干路之间。漏电保护器用于在变压器12输出的电压值大于该漏电保护器所能承受的最大电压值时,断开变压电路与输出单元2相互连接线路。从而,可以在充电墙因其部分电路发生故障而导致输出单元2的电压大于预设电压时,切断输出单元2和供电装置1之间的通路,进一步保证了用户的人身安全。其中,漏电保护器可以但不限于为:熔断开关、熔断电路或者控制芯片。
作为优选方案,每个输出单元2均可以包括:与变压电路的电源输出端的正极电性连接的第一金属条22、与变压电路的电源输出端的负极电性连接的第二金属条23;其中,输出单元2供电端21的数量与第一金属条22和第二金属条23的长度呈一预设的比例关系。将输出单元2设计为第一金属条22和第二金属条23,可以使输出单元2与充电导通件的贴合方式更加方便,结合更加紧密,而且可以节约设计成本。这是因为,通常情况下,在充电墙与终端设备的充电导通件的正负极连接正确的情况下,充电墙会对终端设备进行充电。如果终端设备的充电导通件的正负极包括正极导通部和负极导通部,则可以将输出单元2设计为第一金属条22和第二金属条23,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的适应性。
以下对终端设备进行简要说明:
终端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在此不再列举。如图2所示,终端设备具有配件,比如,终端设备的皮套。皮套包括:用于电性连接终端设备的充电端的USB接口4和充电导通件5;USB接口4和充电导通件5电连接;其中,充电导通件5贴合于充电墙的供电端21,并且USB接口4和终端设备的充电端连通时,为终端设备充电。或者,如图3所示,终端设备包括:电路板6、前壳7和后壳8;后壳8的外表面设有穿射于后壳8的充电导通件5;电路板6固定于前壳7,后壳8盖合于前壳7,充电导通件5抵持于电路板6上的焊盘或者露铜区;其中,充电导通件5贴合于充电墙的供电端21,为终端设备充电。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根据实际设计的需要在电路板6上设有连接于充电控制模块的焊盘或露铜。其中,充电控制模块可以但不限于为:充电电路或者充电控制芯片等。
其中,充电导通件5可以包括:用于被磁铁吸合的导电部件和用于吸合供电端21的磁性部件;导电部件固定于磁性部件。通过充电导通件5的磁性部件吸合供电端21,使得导电部件和供电端21的连接方式更加紧密,从而终端设备在充电时不易与供电装置1相脱离,同时可以避免导电部件和供电端21的接触不良。并且,为了满足实际设计的需求,可以将导电部件设计为顶针或者接触式弹片,而且这种设计方式可以进一步节约设计成本。
另外,为了便于理线以及后期电路的安装,充电墙可以包括集线器。如图4所示,充电墙的线路经过集线器之后再与每个输出单元2相连接,并且集线器上的线路为一对一的关系,比如:集线器的上部的各连接线可以为从交流电源11的正极输出的支路,集线器的下部的各连接线可以为从交流电源11的负极输出的支路,并且相互对应的一上(如标注9所示)一下(如标注10所示)连接线与相应的部件形成一个通路。通过集线器的设计,可以节约安装的繁琐度,节约人力物力,从而节约安装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的应用中,需要对手机等终端设备进行充电时,可以直接把手机等终端设备放在带有充电墙的墙体上或者室内装饰件上,就可以对手机进行充电,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较低。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本实施方式通过将N个输出单元2并联在供电装置1的电源输出端,并且每个输出单元2均包括M个供电端21,从而当终端设备的充电导通件5贴合于供电端21时,即可为终端设备进行充电,另外,输出单元2集成在墙体上或者室内装饰件上,可以与室内装修风格融为一体,便于用户随时随地对终端设备进行充电,使得本实用新型可以使终端设备的充电方式较为简单便利,而且成本较低,从而有助于匹配用户需求。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充电墙。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主要区别之处在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有一个漏电保护器,漏电保护器串联在变压器和N个输出单元的并联干路之间。而在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中,包括K个漏电保护器。
具体地说,如图5所述,本实施方式中的充电墙还包括K个漏电保护器3,且K等于N;其中,各漏电保护器3分别串联在各变压电路与各输出单元2相互连接的线路中,漏电保护器3用于在与之对应的变压电路输出的电压值大于该漏电保护器3所能承受的最大电压值时,断开该漏电保护器3所对应的变压电路与输出单元2相互连接线路。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输出单元2的第一金属条22和第二金属条23之间的距离可以用来表示电压值的大小。比如,本实施方式中的供电装置输出的不同电压值分别为:5V,12V,9V等。如果输出单元2的电压值为5V,则可以将该输出单元2的第一金属条22和第二金属条23之间的距离设置为1厘米。如果输出单元2的电压值为12V,则可以将该输出单元2的第一金属条22和第二金属条23之间的距离设置2.4厘米。如果输出单元2的电压值为9V,则可以将该输出单元2的第一金属条22和第二金属条23之间的距离设置1.8厘米等。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的具体数值并不对本实用新型造成限定,只是作为范例进行说明。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本实施方式中可以使得供电装置可以输出不同的电压值,以适应各种类型的终端设备的充电需求。而且,可以在充电墙因其部分电路发生故障而导致输出单元2的电压大于预设电压时,切断输出单元2和供电装置之间的通路,进一步保证了用户的人身安全。
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充电墙。第三实施方式在第一或者第二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做了改进,主要改进之处在于: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金属条和第二金属条均为用于吸合终端设备的充电导通件的磁性金属条。
作为优选方案,第一金属条和第二金属条的极性可以相反。从而,可以保证第一金属条、第二金属条分别与充电导通件的正确连接关系,使得对终端设备的充电方式更加方便。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本实施方式通过磁性金属条吸合终端设备的充电导通件,使得磁性金属条和充电导通件的连接更加紧密,从而终端设备在充电时不易与供电装置相脱离,同时可以避免磁性金属条和终端设备的充电导通件的接触不良。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充电墙,其特征在于,包括:供电装置、N个并联在所述供电装置的电源输出端上的输出单元,每个输出单元均包括M个供电端,其中,所述N和所述M均为正整数;
所述输出单元集成在墙体上或者室内装饰件上,并且终端设备在放置到所述输出单元相应的供电端上后,该供电端与终端设备的充电导通件相贴合时,为终端设备充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墙,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装置包括:交流电源和变压器;
所述交流电源和所述变压器的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N个输出单元并联在所述变压器的输出端;
所述变压器,用于将所述交流电源输出的电压转换成小于人体的安全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为带有多个变压电路的多级变压器,且所述变压电路的数量与所述输出单元的数量相同;
其中,每个变压电路输出的电压值均不相同,且每个变压电路分别对应一个输出单元,并与该输出单元电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墙还包括K个漏电保护器,且所述K等于所述N;
其中,各漏电保护器分别串联在各变压电路与各输出单元相互连接的线路中,所述漏电保护器用于在与之对应的变压电路输出的电压值大于该漏电保护器所能承受的最大电压值时,断开该漏电保护器所对应的变压电路与输出单元相互连接线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墙,其特征在于,所述漏电保护器为熔断开关、熔断电路或者控制芯片。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墙,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单元包括:与所述变压电路的电源输出端的正极电性连接的第一金属条、与所述变压电路的电源输出端的负极电性连接的第二金属条;
其中,所述输出单元供电端的数量与所述第一金属条和第二金属条的长度呈一预设的比例关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条和所述第二金属条均为用于吸合终端设备的充电导通件的磁性金属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条和所述第二金属条的极性相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导通件包括:用于被磁铁吸合的导电部件和用于吸合所述供电端的磁性部件;
所述导电部件固定于所述磁性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充电墙,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部件为顶针或者接触式弹片。
CN201620624079.XU 2016-06-22 2016-06-22 充电墙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9214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624079.XU CN205921406U (zh) 2016-06-22 2016-06-22 充电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624079.XU CN205921406U (zh) 2016-06-22 2016-06-22 充电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921406U true CN205921406U (zh) 2017-02-01

Family

ID=578770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624079.X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5921406U (zh) 2016-06-22 2016-06-22 充电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92140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26253A (zh) * 2016-06-22 2016-10-12 上海与德科技有限公司 充电墙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26253A (zh) * 2016-06-22 2016-10-12 上海与德科技有限公司 充电墙
CN106026253B (zh) * 2016-06-22 2019-04-12 上海与德科技有限公司 充电墙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15662B (zh) 一种移动设备间充电方法及可对外供电的移动设备
CN205921406U (zh) 充电墙
CN206452162U (zh) 一种移动电源的qc3.0快充充电电路
CN202474946U (zh) 一种多路电源
CN205489730U (zh) 一种组合式多功能充电器
CN204597589U (zh) 充电器及其交流-直流转换模组和直流-直流转换模组
CN207790376U (zh) 充电桩控制电路及充电桩
CN207691493U (zh) 一种智能充电器
CN207612106U (zh) 一种无线充电器的控制系统
CN102298433A (zh) 电源供应装置
CN202798022U (zh) 一种车载usb充电器
CN206004094U (zh) 一种具有充电保护功能的插座
CN201904661U (zh)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CN108155694A (zh) 笔记本电脑电源及充电方法
CN204145048U (zh) 一种手持终端保护壳
CN106026253B (zh) 充电墙
CN209692414U (zh) 一种智能充电器
CN203481902U (zh) 一种低压供电usb充电器面板
CN202712952U (zh) 数码产品充电器
CN204303102U (zh) 一种呼叫器
CN201503895U (zh) Usb充电器
CN206480883U (zh) 一种插座
CN108039629A (zh) 一种适合办公场所使用的带手机充电插座电源转接头
CN205725105U (zh) 电源适配器、充电单元、电子设备及其组件
CN209514543U (zh) 一种电脑主机配置的充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201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90412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