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90186U -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铜集流体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铜集流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790186U CN205790186U CN201620508291.XU CN201620508291U CN205790186U CN 205790186 U CN205790186 U CN 205790186U CN 201620508291 U CN201620508291 U CN 201620508291U CN 205790186 U CN205790186 U CN 20579018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urrent collector
- lithium ion
- blind hole
- copper current
- ion batter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ell Electrode Carriers And Collector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铜集流体,表面设置有氧化铜层,所述的铜集流体的顶面布置有从中心向边缘呈放射状发散分布的盲孔,顶面各个盲孔以外的区域形成凸起边缘,所述的盲孔及凸起边缘表面设置有珊瑚状粗糙微结构,所述的铜集流体的底面为光滑表面。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有效接触面积提高铜集流体与活性物质之间的结合强度,减小两者之间的接触电阻,加速了锂离子电池充放电的活化过程,同时还提高了锂离子电池活化前后的充放电容量及其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铜集流体。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属于绿色高能可充电化学电源,具有电压高、能量密度大、循环性能好、自放电小、无记忆效应等突出优点,在运载工具、便携式电子设备、通信用后备电源、空间技术、国防工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锂离子电池的集流体应该具有轻薄、良好的机械强度、在电解液中的化学及电化学稳定性好、与电极材料具有良好的接触等特点。目前所使用的锂离子电池的铜集流体基本上都是铜箔,然而普通的电解铜箔只具有双面光、双面毛、单面毛、双面粗化等几种类型,使得其表面结构的多样性受到了限制。传统的铜集流体表面结构的单一性使得锂离子电池的可逆容量以及循环寿命受到了限制。传统的电极片制作直接将活性物质涂布于没有特殊结构的集流体上,整个过程活性物质与集流体的结合属于普通的机械结合,因而存在结合强度不高,有效结合面积不足等缺点,这些缺点对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有着直接的负面影响,比如这会造成活性物质与集流体之间的接触电阻过大,降低电池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会增加锂离子电池充放电容量的不稳定性,降低电池的循环寿命等,从而影响电池的综合性能。
一些学者开展了柔性碳纸、高效导电纸等用作集流体来改善锂离子电池性能的研究,作为新奇的概念,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为了提高活性物质与集流体的结合强度和电极导电性能,研究具有表面功能结构的关键制造技术方法,使其与活性物质颗粒之间形成相互紧密啮合的界面、减小活性物质与集流体之间的接触电阻、降低活性物质体积变化带来的容量衰减、改善导电环境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兴趣。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提高集流体与活性物质的结合强度,减小两者之间的接触电阻,提高电极导电性能,从而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容量及其稳定性,本实用新型一方面公开了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铜集流体,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铜集流体,表面设置有氧化铜层,所述的铜集流体的顶面布置有从中心向边缘呈放射状发散分布的盲孔,顶面各个盲孔以外的区域形成凸起边缘,所述的盲孔及凸起边缘表面设置有珊瑚状粗糙微结构,所述的铜集流体的底面为光滑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盲孔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扇形或多边形。
所述的铜集流体的顶面布置有盲孔结构,底面为光滑表面;所述的顶面具有珊瑚状粗糙微结构。制作电极片时,以所述的铜集流体作为所述电极片的基体,有珊瑚状粗糙微结构的顶面直接与活性物质相结合形成所述的电极片,而所述的光滑表面直接与电池壳紧密接触。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如下优点:
(1)将活性物质涂布于铜集流体表面时,由于盲孔结构的毛细作用,活性物质浆料可以更加充分地填充到盲孔里与铜集流体充分接触。
(2)铜集流体表面的凸起边缘形成了网格状宏观结构,大大地增加了集流体与活性物质的有效接触面积和结合强度。
(3)铜集流体表面的珊瑚状粗糙微结构极大地增加了集流体与活性物质之间的有效接触面积及两者之间的结合强度,减小了集流体与活性物质之间的接触电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铜集流体主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珊瑚状粗糙微结构SEM图。
图3是装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铜集流体的锂离子半电池装配示意图。
图4是循环充放电测试曲线(w表示有盲孔结构;w/o表示无盲孔结构)。
图5是结合强度测试曲线(w表示有盲孔结构;w/o表示无盲孔结构)。
图6是接触电阻测试曲线(w表示有盲孔结构;w/o表示无盲孔结构)。
图中所示为:1-上电池壳;2-弹片;3-垫片;4-锂片;5-隔膜;6-电解液;7-下电池壳;8-电极片;9-凸起边缘;10-盲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实施例表述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铜集流体,表面设置有氧化铜层,所述的铜集流体的顶面布置有从中心向边缘呈放射状发散分布的盲孔,顶面各个盲孔以外的区域形成凸起边缘9,所述的盲孔及凸起边缘9表面设置有珊瑚状粗糙微结构(见图2),所述的铜集流体的底面为光滑表面。
所述盲孔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扇形或多边形,本实施例采用方形。
制作电极片时,以所述的铜集流体作为所述电极片的基体,有珊瑚状粗糙微结构的顶面直接与活性物质相结合形成所述的电极片,而所述的铜集流体的光滑底面则与电池壳紧密接触。
如图3所示,所述的铜集流体做成电极片8后置于下电池壳7上,电解液6直接浸润所述的电极片8上的活性物质,所述的电解液6充满由电极片8、下电池壳7和隔膜5所组成的整个腔体。锂片4紧贴在所述的隔膜5上,所述的锂片4的上表面由下至上依次放置着垫片3和弹片2,所述的垫片3和弹片2起着调整压力的作用。所述的弹片2与上电池壳1紧密接触以减小接触电阻,保证电池内部的良好的导电性。
所述的铜集流体做成的电极片8装配成如图3所示的锂离子半电池后,所述的锂离子半电池放电时,锂片4开始脱锂,锂离子经过隔膜5进入到电解液6中,随后与电极片8上面的活性物质接触,发生嵌锂反应。与此同时,电子先后经过垫片3、弹片2和上电池壳1进入到下电池壳7,由于下电池壳7与电极片8紧密接触,因而电子随后便进入到电极片8的活性物质里与锂离子进行电荷中和,完成锂离子半电池的放电过程。所示的锂离子半电池充电时,锂离子首先从电极片8上的活性物质里面脱嵌,进入到电解液6中,随后通过隔膜5与锂片4接触。电子从电极片8上面的活性物质转移出来,先后经过下电池壳7、上电池壳1、弹片2和垫片3与锂片4上的锂离子进行电荷平衡,完成充电过程。所述的锂离子半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由于所述的具有珊瑚状粗糙微结构的方形盲孔和凸起边缘增加了所述新型集流体与活性物质之间的有效接触面积,使得充放电过程中电荷在所述的新型集流体与活性物质之间的转移更加畅通,这大大地减小了电池内部的阻抗。同时所述的具有珊瑚状粗糙微结构的方形盲孔和凸起边缘增加了所述新型集流体与活性物质之间的结合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嵌入与脱离活性物质时造成的活性物质粉化现象,从而增加了充放电容量的稳定性与电池的循环寿命。
将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铜集流体组成锂离子半电池,并使用LAND电池测试系统CT2001A对所述的锂离子半电池进行循环充放电测试,得到的测试曲线如图4所示。从曲线中可以看出,有方形盲孔集流体的锂离子电池比集流体没有结构的锂离子电池更快完地成活化过程且充放电容量更高,其中有方形盲孔集流体的锂离子电池的初次充放电容量达到294.4mAh/g,稳定容量高达395mAh/g,而集流体没有结构的锂离子电池的初次充放电容量仅有194.7 mAh/g,稳定容量为308.1 mAh/g。经过0.2C和0.5C倍率充放电后,有方形盲孔集流体的锂离子电池的倍率充放电容量比集流体没有结构的锂离子电池的倍率充放电容量有更高的稳定性。经过0.2C和0.5C倍率充放电后再用0.5mA的恒定电流对电池进行充放电,结果显示有方形盲孔集流体的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容量为376.5 mAh/g,占倍率充放电前稳定容量的95.3%,而集流体没有结构的锂离子电池的充放电容量仅有289.8 mAh/g,只占倍率充放电前稳定容量的94.1%。
使用高性能电荷放大采集系统Kistler和Newport M-VP-25XA微位移平台对电极片进行结合强度测试,测试曲线如图5所示。从曲线可以看出,方形盲孔集流体与活性物质的结合强度比无结构集流体与活性物质的结合强度高。电极片的接触电阻测试曲线如图6所示,曲线表明随着压力的增加,有方形盲孔集流体的电极片的接触电阻更小。
实施例二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铜集流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铜集流体的设计及转印:使用绘图软件如AutoCAD设计呈放射状发散的方形盲孔图案,并将图案转印到A4透明胶片上。
(2)铜片的表面预处理:将准备好直径15mm,厚度0.8mm的铜片在800目砂纸下负重20g打磨距离累计0.5米,使得两表面平整。随后将制备的铜片置于覆铜板表面清洗剂中浸泡并不断搅拌3min,最后用去离子水将铜片清洗干净;
(3)自干型感光蓝油的涂布和曝光:将自干型感光蓝油与开油水按照1:2比例稀释,随后使用小型毛刷将得到的自干型感光蓝油均匀地涂布于铜片两面。待铜片两面的蓝油都干燥后,将所得的铜片置于紫外线曝光机里对任意一面进行曝光处理,接着将转印的图案置于铜片未曝光的一面进行曝光,曝光时间均为5s。
(4)结构的显影、蚀刻及脱模:以1:100的与水比例将显影剂配成溶液对所得的铜片进行显影,接着将显影后的铜片置于浓度为16.67wt%的环保蚀刻剂溶液中蚀刻40min。蚀刻完毕后直接将所得的铜片置于浓度为9.09 wt%的脱模剂溶液中脱模,并用去离子水对所得铜片进行清洗。
(5)凸起边缘的粗化处理:在所得铜片的光滑面贴上抗腐蚀感光蓝膜,经过曝光后将铜片置于浓度为16.67wt%的环保蚀刻剂溶液中蚀刻5min,随后直接将所得的铜片置于浓度为9.09 wt%的脱模剂溶液中脱模,并用去离子水对所得的铜片清洗。
(6)铜集流体表面的氧化处理:将脱模后的铜片置于空气中静置12h,最后将铜片置于60℃温度下保温30min。
本实施例经过步骤(4)后得到所述的凸起边缘9和盲孔10主要起到增加所述铜集流体与活性物质之间的结合强度的作用;经过步骤(5)后得到权利要求1所述的珊瑚状粗糙微结构,主要起到增加所述铜集流体与活性物质之间的有效接触面积,减小接触电阻的作用;经过步骤(6)后得所述的氧化铜层,主要起到提高锂离子电池比容量的作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
1.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铜集流体,表面设置有氧化铜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铜集流体的顶面布置有从中心向边缘呈放射状发散分布的盲孔 (10),顶面各个盲孔(10)以外的区域形成凸起边缘(9),所述的盲孔(10)及凸起边缘(9)表面设置有珊瑚状粗糙微结构,所述的铜集流体的底面为光滑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铜集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盲孔(10)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扇形或多边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508291.XU CN205790186U (zh) | 2016-05-29 | 2016-05-29 |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铜集流体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508291.XU CN205790186U (zh) | 2016-05-29 | 2016-05-29 |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铜集流体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790186U true CN205790186U (zh) | 2016-12-07 |
Family
ID=599792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508291.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790186U (zh) | 2016-05-29 | 2016-05-29 |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铜集流体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790186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870458A (zh) * | 2016-05-29 | 2016-08-17 | 华南理工大学 |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铜集流体及其制备方法 |
-
2016
- 2016-05-29 CN CN201620508291.XU patent/CN205790186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870458A (zh) * | 2016-05-29 | 2016-08-17 | 华南理工大学 |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铜集流体及其制备方法 |
CN105870458B (zh) * | 2016-05-29 | 2018-06-19 | 华南理工大学 |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铜集流体及其制备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870458A (zh) |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铜集流体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8630985A (zh) | 一种高离子电导率固态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及其在全固态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 |
CN203746972U (zh) | 一种正极极片 | |
CN102544577A (zh) | 异形锂离子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4733783B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 | |
CN103839694A (zh) | 一种石墨烯/金属集流体的制备方法 | |
CN101465416A (zh) | 锂离子电池用高比容量复合电极极片 | |
CN104752773A (zh) | 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 | |
CN108630899A (zh) | 钠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 | |
CN104577191A (zh) | 一种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702928A (zh) | 一种石墨烯/聚蒽醌硫醚/硫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04733784A (zh) | 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 | |
CN204067488U (zh) | 一种适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集流体的微孔铝箔 | |
JP2003249223A (ja)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CN205790186U (zh) |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铜集流体 | |
CN104409683A (zh) | 一种基于同轴3d打印技术制备并排阴阳极锂离子电池的方法 | |
CN105633375A (zh) | 一种石墨烯/聚噻吩类/硫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108807845A (zh) | 一种钛酸锂极片和石墨极片组成的扣式全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 |
CN209515858U (zh) | 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的蜂窝状CuO@Cu复合集流体 | |
CN103259024A (zh) | 铈锌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复合负极板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6876714A (zh) | 一种用于汽车启停系统的锂离子电池 | |
CN105633376A (zh) | 一种石墨烯/聚吡咯/硫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 |
CN200959346Y (zh) | 一种聚合物锂离子动力电池 | |
CN206585038U (zh) | 一种低温高密度平稳输出镍氢电池组 | |
CN206541887U (zh) | 一种电池极片干燥箱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07 Termination date: 201905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