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83693U - 换热组件和柜式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组件和柜式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783693U
CN205783693U CN201620499516.XU CN201620499516U CN205783693U CN 205783693 U CN205783693 U CN 205783693U CN 201620499516 U CN201620499516 U CN 201620499516U CN 205783693 U CN205783693 U CN 2057836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r tube
air
exchanging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499516.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闫长林
陈良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u Meizhi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499516.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7836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7836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7836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和柜式空调器。其中,换热组件包括:壳体和安装在壳体上的换热器,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口,进风口处设有进风格栅,进风格栅包括多个横向筋;换热器正对进风口设置,换热器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换热管,每个横向筋分别与一换热管对应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组件,通过将进风格栅上的每个横向筋与换热器上的换热管对应设置,可以有效降低换热管对气流的阻力作用,从而有效提升进风风量,便于更多的外部空气与换热器上的翅片进行有效换热,提升了换热效率,从而提升了整体空调器的送风效果。

Description

换热组件和柜式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组件和包括该换热组件的柜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柜式空调器,通常在风道后盖的进风口处安装有进风格栅,然而进风格栅的设计结构不合理,会对进风风量及空调器的换热效率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影响整体空调器的送风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换热组件的柜式空调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处设有进风格栅,所述进风格栅包括多个横向筋;和换热器,安装在所述壳体上,并正对所述进风口设置,所述换热器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换热管,每个所述横向筋分别与一所述换热管对应设置。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组件,通过将进风格栅上的每个横向筋与换热器上的换热管对应设置,可以有效降低换热管对气流的阻力作用,从而有效提升进风风量,便于更多的外部空气与换热器上的翅片进行有效换热,提升了换热效率,从而提升了整体空调器的送风效果。
另外,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组件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每个所述横向筋的横向中心线和与其对应的所述换热管的横向中心线之间的高度差h为:-3mm≤h≤3mm。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每个所述横向筋的横向中心线和与其对应的所述换热管的横向中心线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以使每个所述横向筋分别与一所述换热管正对设置。
设置每个横向筋的横向中心线和与其对应的换热管的横向中心线之间的高度差在±3mm范围内,优选地,设置每个横向筋的横向中心线和与其对应的换热管的横向中心线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以使每个横向筋分别与一换热管正对设置,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换热管对气流的阻力作用,有效提升进风风量,便于更多的外部空气与换热器上的翅片进行有效换热,从而提升换热效率。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每个所述横向筋的宽度不大于所述换热管的外径。
设置横向筋的宽度不大于换热管的外径,以避免横向筋的宽度过大而对风的阻力作用过大,进而影响进风风量的情况发生;优选地,在保证横向筋的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减小横向筋的宽度,以有效降低横向筋对风的阻力作用,从而便于更多的外部空气顺利经进风格栅进入壳体内进行换热。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由所述换热器的迎风侧到所述换热器的背风侧,多个所述换热管分为至少一列,每个所述横向筋分别与靠近所述迎风侧的一列所述换热管中的一所述换热管对应设置。
设置每个横向筋分别与靠近迎风侧的一列换热管中的一换热管对应设置,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最外列换热管对风的阻力作用,从而使外部空气能够顺利吹过最外列换热管、并与靠近内侧的换热管或翅片进行进一步换热,从而在提升进风风量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换热效率。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由所述换热管的迎风侧到所述换热管的背风侧,多个所述换热管分为多列,相邻两列所述换热管中的多个所述换热管依次错开布置。
设置相邻两列换热管中的多个换热管依次错开布置,以使得多列换热管在换热器上的分布更均匀,从而提升换热管与换热器上翅片的换热效果,进而提升外部空气吹过换热器时,与整个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并使得经换热器换热后的空气温度更均匀,从而进一步提升了送风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相邻两个所述横向筋之间的距离h1与靠近所述迎风侧的一列所述换热管中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管之间的距离h2之间的关系为:-2mm≤h1-h2≤2mm。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相邻两个所述横向筋之间的距离h1与靠近所述迎风侧的一列所述换热管中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管之间的距离h2相等。
设置相邻两个横向筋之间的距离h1与靠近迎风侧的一列换热管中相邻两个换热管之间的距离h2的差值在±2mm范围内,优选地,设置h1与h2相等,以使得将进风格栅安装在进风口处时,进风格栅上的多个横向筋能够与换热器上最外列的换热管保持基本平齐或正好平齐状态,从而进一步减小换热管对风的阻力作用,提升进风风量,并进一步提升多个横向筋及多个换热管在上下方向上布置的均匀性,提升进风的均匀性,进而提升换热的均匀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保证进风格栅的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减少进风格栅上横向筋的数量,举例而言,可以设置相邻两个横向筋之间的距离h1为靠近迎风侧的一列换热管中相邻两个换热管之间距离h2的整数倍(如2倍、3倍或者更多倍),同样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上端板;和接水盘,所述上端板和所述接水盘均安装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上端板和所述接水盘之间。
在换热器的上方安装上端板,并在换热器的下方安装接水盘,上端板和接水盘能够起到挡风作用,有效防止风从换热器的上部或下部未经换热而进入壳体内,从而有效提升了送风的均匀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柜式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并具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换热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换热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所示换热组件的另一视角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所示换热组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B部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6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壳体,101进风格栅,102横向筋,20换热器,201换热管,30上端板,40接水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换热组件和柜式空调器。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组件,包括:壳体10和安装在壳体10上的换热器20。
其中,壳体10上开设有进风口,进风口处设有进风格栅101,进风格栅101包括多个横向筋102;换热器20正对进风口设置,换热器20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换热管201,每个横向筋102分别与一换热管201对应设置。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组件,通过将进风格栅101上的每个横向筋102与换热器20上的换热管201对应设置,可以有效降低换热管201对气流的阻力作用,从而有效提升进风风量,便于更多的外部空气与换热器20上的翅片进行有效换热,提升了换热效率,从而提升了整体空调器的送风效果。
优选地,换热管201为铜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每个横向筋102的横向中心线和与其对应的换热管201的横向中心线之间的高度差h为:-3mm≤h≤3mm。
优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每个横向筋102的横向中心线和与其对应的换热管201的横向中心线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以使每个横向筋102分别与一换热管201正对设置。
设置每个横向筋102的横向中心线和与其对应的换热管201的横向中心线之间的高度差在±3mm范围内,优选地,设置每个横向筋102的横向中心线和与其对应的换热管201的横向中心线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以使每个横向筋102分别与一换热管201正对设置,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换热管201对气流的阻力作用,有效提升进风风量,便于更多的外部空气与换热器20上的翅片进行有效换热,从而提升换热效率。
优选地,如图6所示,每个横向筋102的宽度w不大于换热管201的外径。
设置横向筋102的宽度不大于换热管201的外径,以避免横向筋102的宽度过大而对风的阻力作用过大,进而影响进风风量的情况发生;优选地,在保证横向筋102的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减小横向筋102的宽度,以有效降低横向筋102对风的阻力作用,从而便于更多的外部空气顺利经进风格栅101进入壳体10内进行换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由换热器20的迎风侧到换热器20的背风侧,多个换热管201分为至少一列,每个横向筋102分别与靠近迎风侧的一列换热管201中的一换热管201对应设置。
设置每个横向筋102分别与靠近迎风侧的一列换热管201中的一换热管201对应设置,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最外列换热管201对风的阻力作用,从而使外部空气能够顺利吹过最外列换热管201、并与靠近内侧的换热管201或翅片进行进一步换热,从而在提升进风风量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5所示,由换热管201的迎风侧到换热管201的背风侧,多个换热管201分为多列,相邻两列换热管201中的多个换热管201依次错开布置。
设置相邻两列换热管201中的多个换热管201依次错开布置,以使得多列换热管201在换热器20上的分布更均匀,从而提升换热管201与换热器20上翅片的换热效果,进而提升外部空气吹过换热器20时,与整个换热器20的换热效果,并使得经换热器20换热后的空气温度更均匀,从而进一步提升了送风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相邻两个横向筋102之间的距离h1与靠近迎风侧的一列换热管201中相邻两个换热管201之间的距离h2之间的关系为:-2mm≤h1-h2≤2mm。
优选地,如图6所示,相邻两个横向筋102之间的距离h1与靠近迎风侧的一列换热管201中相邻两个换热管201之间的距离h2相等。
设置相邻两个横向筋102之间的距离h1与靠近迎风侧的一列换热管201中相邻两个换热管201之间的距离h2的差值在±2mm范围内,优选地,设置h1与h2相等,以使得将进风格栅101安装在进风口处时,进风格栅101上的多个横向筋102能够与换热器20上最外列的换热管201保持基本平齐或正好平齐状态,从而进一步减小换热管201对风的阻力作用,提升进风风量,并进一步提升多个横向筋102及多个换热管201在上下方向上布置的均匀性,提升进风的均匀性,进而提升换热的均匀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保证进风格栅101的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减少进风格栅101上横向筋102的数量,举例而言,可以设置相邻两个横向筋102之间的距离h1为靠近迎风侧的一列换热管201中相邻两个换热管201之间距离h2的整数倍(如2倍、3倍或者更多倍),同样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换热组件还包括:上端板30和接水盘40,上端板30和接水盘40均安装在壳体10上,换热器20位于上端板30和接水盘40之间。
在换热器20的上方安装上端板30,并在换热器20的下方安装接水盘40,上端板30和接水盘40能够起到挡风作用,有效防止风从换热器20的上部或下部未经换热而进入壳体10内,从而有效提升了送风的均匀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柜式空调器(图中未示出),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所述柜式空调器具有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换热组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换热组件,通过将进风格栅上的每个横向筋与换热器上的换热管对应设置,优选地,每个横向筋分别与换热器上位于最外列的换热管正对设置,可以有效降低换热管对气流的阻力作用,从而有效提升进风风量,便于更多的外部空气与换热器上的翅片进行有效换热,提升了换热效率,从而提升了整体空调器的送风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处安装有进风格栅,所述进风格栅包括多个横向筋;和
换热器,安装在所述壳体上,并正对所述进风口设置,所述换热器包括多个平行设置的换热管,每个所述横向筋分别与一所述换热管对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横向筋的横向中心线和与其对应的所述换热管的横向中心线之间的高度差h为:-3mm≤h≤3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横向筋的横向中心线和与其对应的所述换热管的横向中心线位于同一水平高度上,以使每个所述横向筋分别与一所述换热管正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横向筋的宽度不大于所述换热管的外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换热器的迎风侧到所述换热器的背风侧,多个所述换热管分为至少一列,每个所述横向筋分别与靠近所述迎风侧的一列所述换热管中的一所述换热管对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换热管的迎风侧到所述换热管的背风侧,多个所述换热管分为多列,相邻两列所述换热管中的多个所述换热管依次错开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相邻两个所述横向筋之间的距离h1与靠近所述迎风侧的一列所述换热管中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管之间的距离h2之间的关系为:-2mm≤h1-h2≤2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
相邻两个所述横向筋之间的距离h1与靠近所述迎风侧的一列所述换热管中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管之间的距离h2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上端板;和
接水盘,所述上端板和所述接水盘均安装在所述壳体上,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上端板和所述接水盘之间。
10.一种柜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
CN201620499516.XU 2016-05-27 2016-05-27 换热组件和柜式空调器 Active CN2057836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499516.XU CN205783693U (zh) 2016-05-27 2016-05-27 换热组件和柜式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499516.XU CN205783693U (zh) 2016-05-27 2016-05-27 换热组件和柜式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783693U true CN205783693U (zh) 2016-12-07

Family

ID=574074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499516.XU Active CN205783693U (zh) 2016-05-27 2016-05-27 换热组件和柜式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78369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96144A (zh) * 2017-10-23 2018-03-13 北京大学 一种翅片蒸发器及其制冷方法
CN111854468A (zh) * 2020-07-06 2020-10-30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换热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96144A (zh) * 2017-10-23 2018-03-13 北京大学 一种翅片蒸发器及其制冷方法
CN107796144B (zh) * 2017-10-23 2023-04-25 北京大学 一种翅片蒸发器及其制冷方法
CN111854468A (zh) * 2020-07-06 2020-10-30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 换热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43030A (zh) 室内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4029311U (zh) 一种户外lcd屏散热系统
CN209926912U (zh) 基于烟囱效应的翅片式散热器
CN205783693U (zh) 换热组件和柜式空调器
CN105091087A (zh) 具有两个换热器的空调室内机
CN204902003U (zh) 机房空调
CN207381029U (zh) 一种便于散热的led显示屏
CN206555738U (zh) 一种提高led主动散热效率的导流罩
CN212390892U (zh) 翅片、换热器以及空调器
CN104729043A (zh) 空调器进风格栅及空调器
CN105627636B (zh) 一种空气流动改进型机房空调
CN204478441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04593813U (zh) 列间空调用换热器及列间空调
CN203857569U (zh) 具有两个换热器的空调室内机
CN206222470U (zh) 竖式壁挂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5093078U (zh) 计算机的网络型机柜
CN108253544A (zh) 壁挂式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6037213U (zh) 一种电暖通装置
CN203489369U (zh) 一种挂壁式空调室内机
CN201653226U (zh) 扁圆管型散热器
CN205793897U (zh) 一种高散热的低压控制柜
CN203100292U (zh) 空调器及其热交换器
CN103582385A (zh) 户外电子阅报栏及其快速散热装置
CN208312770U (zh) 提高换热效率的平行流换热系统
CN204441756U (zh) 配电柜的散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