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751372U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751372U
CN205751372U CN201620454598.6U CN201620454598U CN205751372U CN 205751372 U CN205751372 U CN 205751372U CN 201620454598 U CN201620454598 U CN 201620454598U CN 205751372 U CN205751372 U CN 2057513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sochite
face
bonnet
base plate
disp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45459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智勇
周友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Huike Jiny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Huike Jiny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Huike Jiny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Huike Jiny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45459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7513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7513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7513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中壳、面框和后盖。中壳具有位于其底侧部两端的两个凸部和位于两个凸部之间的凹部。面框连接于中壳的外周,面框具有一底框条;以及后盖沿一第一方向盖合于凹部。后盖包括罩部和连接在罩部下方的底板部,底板部上形成有多个卡合部,底框条上形成有与卡合部配合卡接以限制底框条和后盖在第一方向上分离的多个卡合配合部。罩部上形成有多个卡接部,中壳上形成有与卡接部卡接的多个被卡接部;中壳具有与底板部的顶面抵接的第一配合表面和与罩部的端面抵接的第二配合表面。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提高了后盖承受来自底部及背面的撞击力的能力,避免后盖的损坏。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液晶电视一体机,主要包括显示屏、中壳、面框和底座,在中壳的背面底部安装有喇叭,并在中壳安装喇叭的位置上连接有喇叭盖。喇叭盖一般是通过锁螺钉的形式固定到液晶电视中壳和面框上,喇叭盖的长度接近整机长度,底座一般是锁到喇叭盖的下侧面上,或者是在中壳上固定一个金属支架,盖上喇叭盖后,再通过螺钉,穿过底座和喇叭盖,将底座固定到金属支架上。
然而,作为喇叭盖的普通螺钉固定方式,生产、装配效率不高,作为喇叭盖长度与整机相当时,喇叭盖能承受的向屏方向的力和向高度方向的力比较小,在搬运过程中容易造成外壳局部受损。
再者,作为底座的固定,如果只将其锁在喇叭盖的底面上,由于喇叭盖底面无法做太复杂的结构,只能是一单独片体,喇叭盖承受的力有限,刚性较差,当整机用手前后摇动时,由于喇叭盖下边又与面框固定和接触,会使面框产生联动效应,造成面框与液晶屏缝大(往前摇)或压迫液晶屏渗光(往后摇)。
另外,作为底座的固定,如果是通过金属支架将力转接到中壳上,强度是满足了要求,但金属支架有一定的成本,且需要增加生产工时,在资源节约方面不成本的节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后盖不便于安装,且后盖在沿垂直于中壳背面方向以及在高度方向上的撞击力承受能力较差,容易损坏的缺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提供的显示装置,其包括:
中壳,具有位于其底侧部两端的两个凸部和位于两个凸部之间的凹部;
面框,连接于所述中壳的外周,所述面框具有一底框条;以及
后盖,沿一第一方向盖合于所述凹部;
所述后盖包括罩部和连接在所述罩部下方的底板部,所述底板部上形成有多个卡合部,所述底框条上形成有与所述卡合部配合卡接以限制所述底框条和所述后盖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分离的多个卡合配合部;
所述罩部上形成有多个卡接部,所述中壳上形成有与所述卡接部卡接的多个被卡接部;
所述中壳具有与所述底板部的顶面抵接的第一配合表面和与所述罩部的端面抵接的第二配合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部的顶面具有相互垂直的一横向和一纵向,所述纵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多个所述卡合部沿所述横向并排且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卡合配合部沿平行于所述横向的方向并排且间隔设置;所述卡合部为开设在所述底板部上的扣孔,所述卡合配合部为凸设在所述底框条上的凸台。
进一步地,所述底框条上设置有限制所述底板部向上移动的防脱结构;所述防脱结构包括用于抵接在所述底板部顶面的多个凸肋,多个所述凸肋均沿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向所述后盖延伸并在平行于所述横向的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底框条包括侧壁部,所述侧壁部的边缘形成有朝所述罩部突出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的顶面位于所述侧壁部的顶面下方,所述凸肋设置在所述侧壁部上,所述卡合配合部设置在所述凸起部上。
进一步地,所述卡接部包括由所述罩部的顶侧部沿平行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向所述中壳延伸的臂部和向上凸设在所述臂部外端的勾部,所述被卡接部为开设在所述中壳上以供所述勾部置入的卡接孔。
进一步地,所述中壳于每个凸部靠近所述凹部的一侧分别凸设有一隆起部,所述隆起部的底面高于所述凸部的底面,所述隆起部的底面形成所述第一配合表面,所述凸部的外端面绕设在所述隆起部的外周,所述凸部的外端面形成所述第二配合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中壳上设置有限制所述罩部向下移动的反向限位结构;所述反向限位结构包括用于抵接在所述罩部的顶侧部底面的至少一个凸包,所述凸包设置在所述隆起部的顶端部,所述凸包的顶面高于所述隆起部的顶面。
进一步地,所述凸包的顶面为相对所述第一方向倾斜的斜面。
进一步地,各所述隆起部均包括从所述中壳的底侧边缘向上延伸的第一部分和从所述第一部分向另一隆起部延伸的第二部分;所述凹部内形成有两个第一支架和位于两个第一支架之间的至少两个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沿平行于所述横向的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第一支架均包括一个方形的支撑部,各所述支撑部的相邻两侧分别连接在各第一部分的内壁上和各第二部分的内壁上。
进一步地,该盖显示装置还包括两个底座,每个底座分别通过一个紧固件与各第一部分连接,所述底板部上开设有供紧固件穿过的通孔。
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采用卡合部和卡合配合部配合卡接以使后盖与面框固定,卡接部和被卡接部卡接以使后盖与中壳固定,这样,后盖的安装更加便捷,通过后盖的底板部的顶面及罩部的端面与中壳的第一配合表面及第二配合表面面接触,提高了后盖承受来自底部及背面的撞击力的能力,避免后盖的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后视图示意图;
图3为图2中I-I面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部的放大图;
图5为图2中II-II面的剖视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部的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盖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图7中C部的放大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框条的立体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D部的放大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壳的立体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E部的放大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中壳、底框条和后盖的分解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显示装置
10:中壳 11:凸部
12:凹部 13:被卡接部
10a:第一配合表面 10b:第二配合表面
14:隆起部 15:凸包
15a:凸包的斜面 141:第一部分
142:第二部分 11a:凸部的底面
11b:凸部的外侧面 141a:内壁表面
16:第一支架 17:第二支架
161:支撑部 143:螺柱
20:面框 21:底框条
22:卡合配合部 22a:第一滑动配合面
23:凸肋 23a:第二滑动配合面
24:侧壁部 25:凸起部
30:后盖 31:罩部
32:底板部 33:卡合部
32a:底板部的顶面 31a:罩部的端面
34:卡接部 341:臂部
342:勾部 35:通孔
40:显示屏 50:扬声器
60:底座 70: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至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包括中壳10、面框20和喇叭盖(为统一技术术语,下面统称后盖30)。中壳10具有位于其底侧部两端的两个凸部11和位于两个凸部11之间的凹部12。面框20连接于中壳10的外周,面框20具有一底框条21;以及后盖30沿一第一方向(图示中D1方向,以下统称第一方向D1)盖合于凹部12。后盖30包括罩部31和连接在罩部31下方的底板部32,底板部32上形成有多个卡合部33,底框条21上形成有与卡合部33配合卡接以限制底框条21和后盖30在第一方向上分离的多个卡合配合部22。罩部31上形成有多个卡接部34,中壳10上形成有与卡接部34卡接的多个被卡接部13;中壳10具有与底板部32的顶面32a抵接的第一配合表面10a和与罩部31的端面31a抵接的第二配合表面10b。
上述的显示装置100,采用卡合部33和卡合配合部22配合卡接以使后盖30与面框20固定,卡接部34和被卡接部13卡接以使后盖30与中壳10固定,通过后盖30的底板部32的顶面32a及罩部31的端面31a与中壳10的第一配合表面10a及第二配合表面10b面接触,提高了后盖30承受来自底部及背面的撞击力的能力,避免后盖30的损坏。
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称的“左”“右”“上”“下”与附图本身的左、右、上、下方向一致,“正面”“背面”是指朝向观看者的一面和与该面相对的另一面,上述方向描述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起限定作用。
参见图1至5,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0包括中壳10、安装在中壳10正面的显示屏40和围合在两者外周以将显示屏40和中壳10固定的面框20,中壳10的背面底部安装有扬声器50,并在扬声器50的安装位置上盖合上后盖30。面框20由顶框条、底框条21和两条侧框条首尾连接而成,其中,底框条21位于中壳10的底侧部。
如图1所示,中壳10具有两个凸部11和一个凹部12,凹部12位于中壳10的底侧部中央位置,于中壳10背面沿第一方向D1凹陷形成,扬声器50放置在凹部12内。两个凸部11分别位于中壳10的底侧部两端位置,于中壳10背面沿与第一方向D1相反的方向突起形成。
参见图1和2可知,后盖30形状与凹部12相匹配,在后盖30盖合上后可完全遮盖住整个凹部12。
如图3、4、7至10所示,后盖30包括罩部31和连接在罩部31下方的底板部32,底板部32上形成有多个卡合部33,底框条21上形成有与卡合部33配合卡接以限制底框条21和后盖30在第一方向上分离的多个卡合配合部22。具体地,从图7和8可以看出,底板部32大致呈方形板状,其顶面32a具有相互垂直的一横向(图示中D2方向,以下统称第二方向D2)和一纵向(图示中D3方向,以下统称第三方向D3),该第三方向D3与第一方向D1基本平行。多个卡合部33沿第二方向D2并排且间隔设置在底板部32上,卡合部33为开设在底板部32上的扣孔(当然,也可以是与底板部32连接的弹臂,于弹臂的外端部上开设扣孔)。
从图9和10可以看出,多个卡合配合部22沿平行于第二方向D2的方向并排且间隔设置,并与多个卡合部33一一对应,在本实施例中,卡合配合部22为凸设在底框条21上的凸台,凸台沿第二方向D2在侧框条上的投影大致为直角梯形状,也就是说,凸台具有沿第一方向D1向上倾斜的第一滑动配合面22a,可以理解的是,在后盖30与中壳10装配时,底板部32沿第一方向D1相对底框条21推进,底板部32于各卡合配合部22的第一滑动配合面22a上相对滑动,待卡合部33扣入对应的卡合配合部22后,卡合部33和卡合配合部22配合卡接以限制底框条21和底板部32在分离方向(即与第一方向D1相反的方向)上相对移动。
参见图4、6、9和10,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底框条21上设置有限制底板部32向上移动的防脱结构。在本实施例中,防脱结构包括用于抵接在底板部32顶面的多个凸肋23,多个凸肋23均沿平行于第一方向D1的方向向后盖30延伸并在平行于第二方向D2的方向间隔设置。从图10可以看出,凸肋23沿第二方向D2在侧框条上的投影大致为直角梯形状,也就是说,凸肋23具有沿与第一方向D1相反的方向向下倾斜的第二滑动配合面23a,容易理解的是,第二滑动配合面23a能便于底板部32在第一方向D1上相对底框条21移动,在卡合部33和卡合配合部22配合卡接后,抵压在底板部32的上表面,以防止底板部32向上脱离底框条21。
参见图9至11可知,底框条21包括侧壁部24,侧壁部24大致呈狭窄的方形状,侧壁部24的边缘形成有朝罩部31突出的凸起部25,侧壁部24与凸起部25之间构成台阶结构,凸起部25的顶面位于侧壁部24的顶面下方,凸肋23设置在侧壁部24上,卡合配合部22设置在凸起部25上,凸肋23和卡合配合部22沿第二方向D2交叉设置,这样,凸肋23与凸起部25之间形成一个嵌合空间,也就是说,底板部32推入后,被压紧在凸肋23与凸起部25之间。
参见图5至8可知,卡接部34包括由罩部31的顶侧部沿平行与第一方向D1的方向向中壳10延伸的臂部341和向上凸设在臂部341外端的勾部342,被卡接部13为开设在中壳10上以供勾部342置入的卡接孔(当然,卡接部34也可以是凸块或卡槽),卡接孔大致位于凹部12的顶侧部,容易理解的是,在底板部32与底框条21卡合后,使后盖30绕侧壁部24的边缘向上转动,再将各卡接部34的勾部342扣入对应的卡接孔内,以使后盖30与中壳10固定。
如图11至13所示,中壳10于每个凸部11靠近凹部12的一侧分别凸设有一隆起部14,凸部11与隆起部14构成台阶结构,也就是说,隆起部14的底面高于凸部11的底面,隆起部14的底面形成第一配合表面10a,凸部11的外端面绕设在隆起部14的外周,该凸部11的外端面形成第二配合表面10b。需要说明的是,在后盖30与中壳10连接后,后盖30覆盖凹部12及两个隆起部14,通过隆起部14的第一配合表面10a与底板部32的顶面32a的紧贴,以承受来自后盖30底部(即高度方向上)的撞击力,通过凸部11的第二配合表面10b与罩部31的端面31a紧贴,以承受来自后盖30背面(即沿垂直于中壳10背面方向上)的撞击力,也就是说,通过后盖30的底板部32的顶面32a及罩部31的端面31a与中壳10的第一配合表面10a及第二配合表面10b面接触,提高了后盖30承受来自底部及背面的撞击力的能力,在搬运过程中可大大降低后盖30及内部精密零件的受损。
如图11和13所示,作为进一步地优化,中壳10上设置有限制罩部31向下移动的反向限位结构。具体地,反向限位结构包括用于抵接在罩部31的顶侧部底面的凸包15,在本实施例中,凸包15的数量为但不局限于一个,凸包15设置在隆起部14的顶端部,凸包15的顶面高于隆起部14的顶面,且凸包15的顶面为相对第一方向倾斜的斜面15a,这样,通过凸包15向上抵顶于罩部31的顶侧部下表面,以防止卡接部34向下脱离被卡接部13。
如图13所示,各隆起部14大致呈L字状,均包括从中壳10的底侧边缘向上延伸的第一部分141和从第一部分141向另一隆起部14延伸的第二部分142。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凸部11的底面11a和邻接在该底面11a一侧的外侧面11b以及邻接在该底面11a另一侧的第一部分141的内壁表面141a构成一个下部呈U形上部交汇在一起超高强度结构,进而使凸部11具有较高的连接和支撑强度。
参见图11至13,在凹部12内形成有第一支架16和第二支架1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6和第二支架17的数量分别为但不局限于两个,第一支架16、第二支架17沿平行于第二方向D2的方向间隔设置,第二支架17位于两个第一支架16之间,每个第一支架16和每个第二支架17分别对应一个扬声器50的左右连接耳,以便将扬声器50进行固定。每个第一支架16均包括一个方形的支撑部161,各支撑部161的相邻两侧分别连接在各第一部分141的内壁141a上和各第二部分142的内壁上,这样,第一支架16均使隆起部14形成一个二次腔体结构,进一步增强了第一部分141的内壁表面141a的强度,以保证第一部分141的内壁表面141a的可以承受极强的压力。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从图1至6可以看出,显示装置100还包括两个底座60,每个底座60分别通过紧固件70与对应的第一部分141连接。
具体地,如图8、11和13所示,在隆起部14上形成有螺柱143,底板部32上开设有供紧固件70穿过的通孔35,底座60通过螺钉等紧固件70与隆起部14的螺柱143相连,锁底座60的紧固件70先穿过底座60,然后穿过后盖30的通孔35,再锁到中壳10的螺柱143上,是以保证喇叭后盖30的底板部32与中壳10完全紧贴。由于空间足够,紧固件70的长度不受限制,可以完全保证底座60与中壳10牢固相连。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底座60直接固定在中壳10的U形高强度结构上,并压住了底盖的底板部32,避免了底座60装在底盖盖上的强度不足的问题,并同时避免了因强度不足而导致整机刚性差,整机前后摇动时出现面框20与液晶玻璃缝大或渗光的问题,由于压住了底盖的底板部32,整机不会因扬声器50的声音过大而在后盖30的薄弱面与中壳10之间产生非正常的杂声。另外,底座60直接固定在中壳10上,而不是通过金属支架来转接,减少了装配环节,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材料成本。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壳,具有位于其底侧部两端的两个凸部和位于两个凸部之间的凹部;
面框,连接于所述中壳的外周,所述面框具有一底框条;以及
后盖,沿一第一方向盖合于所述凹部;
所述后盖包括罩部和连接在所述罩部下方的底板部,所述底板部上形成有多个卡合部,所述底框条上形成有与所述卡合部配合卡接以限制所述底框条和所述后盖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分离的多个卡合配合部;
所述罩部上形成有多个卡接部,所述中壳上形成有与所述卡接部卡接的多个被卡接部;
所述中壳具有与所述底板部的顶面抵接的第一配合表面和与所述罩部的端面抵接的第二配合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部的顶面具有相互垂直的一横向和一纵向,所述纵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多个所述卡合部沿所述横向并排且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卡合配合部沿平行于所述横向的方向并排且间隔设置;所述卡合部为开设在所述底板部上的扣孔,所述卡合配合部为凸设在所述底框条上的凸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框条上设置有限制所述底板部向上移动的防脱结构;所述防脱结构包括用于抵接在所述底板部顶面的多个凸肋,多个所述凸肋均沿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向所述后盖延伸并在平行于所述横向的方向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框条包括侧壁部,所述侧壁部的边缘形成有朝所述罩部突出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的顶面位于所述侧壁部的顶面下方,所述凸肋设置在所述侧壁部上,所述卡合配合部设置在所述凸起部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部包括由所述罩部的顶侧部沿平行与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向所述中壳延伸的臂部和向上凸设在所述臂部外端的勾部,所述被卡接部为开设在所述中壳上以供所述勾部置入的卡接孔。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壳于每个凸部靠近所述凹部的一侧分别凸设有一隆起部,所述隆起部的底面高于所述凸部的底面,所述隆起部的底面形成所述第一配合表面,所述凸部的外端面绕设在所述隆起部的外周,所述凸部的外端面形成所述第二配合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壳上设置有限制所述罩部向下移动的反向限位结构;所述反向限位结构包括用于抵接在所述罩部的顶侧部底面的至少一个凸包,所述凸包设置在所述隆起部的顶端部,所述凸包的顶面高于所述隆起部的顶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包的顶面为相对所述第一方向倾斜的斜面。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隆起部均包括从所述中壳的底侧边缘向上延伸的第一部分和从所述第一部分向另一隆起部延伸的第二部分;所述凹部内形成有两个第一支架和位于两个第一支架之间的至少两个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支架沿平行于所述横向的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第一支架均包括一个方形的支撑部,各所述支撑部的相邻两侧分别连接在各第一部分的内壁上和各第二部分的内壁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底座,每个底座分别通过一个紧固件与各第一部分连接,所述底板部上开设有供紧固件穿过的通孔。
CN201620454598.6U 2016-05-17 2016-05-17 显示装置 Active CN2057513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454598.6U CN205751372U (zh) 2016-05-17 2016-05-17 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454598.6U CN205751372U (zh) 2016-05-17 2016-05-17 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751372U true CN205751372U (zh) 2016-11-30

Family

ID=573652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454598.6U Active CN205751372U (zh) 2016-05-17 2016-05-17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75137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57075A (zh) * 2016-05-17 2016-10-26 合肥惠科金扬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57075A (zh) * 2016-05-17 2016-10-26 合肥惠科金扬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6057075B (zh) * 2016-05-17 2019-07-26 合肥惠科金扬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163287U (ja) ソーラープレート嵌込用フレームのコーナージョイント装置
CA106306S (en) Carrying case for a laptop computer
CN104470272B (zh) 电子设备
CN102889527A (zh) 一种背光模组
CN205751372U (zh) 显示装置
CN105549246B (zh) 显示模组结构及其背板
CN208400031U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04945552U (zh) 一种前壳中框一体模组
CN207518720U (zh) 一种面框背板一体化的电视机结构
CN106057075A (zh) 显示装置
CN105681937A (zh) 液晶显示设备的喇叭固定结构及液晶显示设备
CN203705770U (zh) 背板、中框及液晶模组
CN205610788U (zh) 端子挡板固定结构及液晶电视机或液晶显示器
CN206333766U (zh) 电饭煲的锅盖及电饭煲
CN205726201U (zh) 液晶显示设备的喇叭固定结构及液晶显示设备
CN202587189U (zh) 电视机装配结构及电视机
CN206412025U (zh) 端子板装配结构及显示设备
KR20110139369A (ko) 트윈 스프링 제본구조
CN105839719A (zh) 一种具有音频播放功能的集成水槽
CN205787471U (zh) 曲面显示装置结构
CN206340717U (zh) 一种简化结构的hdmi连接器
CN205699478U (zh) 台阶磁性积木
CN215773344U (zh) 一种小尺寸全面屏电视一体式结构
CN104567212B (zh) 一种连接装饰条、冰箱及连接装饰条的制作方法
CN218781500U (zh) 一种冰箱门体的灯座灯罩装配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