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697155U - 电饭煲内锅及电饭煲 - Google Patents

电饭煲内锅及电饭煲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697155U
CN205697155U CN201620349158.4U CN201620349158U CN205697155U CN 205697155 U CN205697155 U CN 205697155U CN 201620349158 U CN201620349158 U CN 201620349158U CN 205697155 U CN205697155 U CN 2056971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t
handle
electric cooker
supporter
inner p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34915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韦铭
詹兴
林毅
梁志佳
罗志晓
彭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34915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6971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6971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697155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饭煲内锅和电饭煲,其中,电饭煲内锅包括锅体、提手支架及提手,所述提手支架包括安装于所述锅体的外侧壁的支撑体,所述提手具有一容置槽,所述提手通过所述容置槽套接所述支撑体。本实用新型能够方便用户将电饭煲内锅取出,并且,锅体、提手支架及提手之间装配简单、快捷。

Description

电饭煲内锅及电饭煲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饭煲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饭煲内锅及具有该电饭煲内锅的电饭煲。
背景技术
现有电饭煲在烹饪食物后,内锅的温度较高,用户要想将内锅取出,需要采用其他物件隔热,例如采用毛巾隔热,方可将内锅取出。通过采用隔热物件取出内锅时,内锅的热量会迅速传导至隔热件,隔热件很快就会发烫,用户必须迅速取出内锅,否则会将用户手指烫伤;另外内锅内的蒸汽还可能会将用户手指烫伤,这些都给用户带来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电饭煲内锅,旨在便于用户将烹饪食物后的电饭煲内锅取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饭煲内锅包括锅体、提手支架及提手,所述提手支架包括安装于所述锅体的外侧壁的支撑体,所述提手具有一容置槽,所述提手通过所述容置槽套接所述支撑体。
优选地,所述容置槽中设置有卡持板,所述卡持板上开设有供支撑体插入的卡槽。
优选地,所述支撑体呈板状,所述提手包括形成所述容置槽并对应朝向所述支撑体的两板面的两壁面;所述卡持板连接于两所述壁面。
优选地,所述提手支架还包括朝向所述提手延伸的定位部,所述容置槽的内壁对应所述定位部的位置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部插入所述定位槽。
优选地,所述支撑体的朝向所述锅体一端设置有固定板,所述支撑体通过所述固定板与所述锅体连接接。
优选地,所述固定板的朝向所述锅体的一面设置有多个凸点,所述固定板通过所述凸点焊接于所述锅体。
优选地,所述提手包括形成所述容置槽的第一壁部,所述支撑体位于所述锅体的开口端与所述第一壁部之间,所述提手通过螺钉穿过所述第一壁部与所述支撑体螺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壁部开设有供所述螺钉穿过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的中心与所述锅体的外侧壁之间的距离为5mm~20mm。
优选地,所述螺纹孔的中心与所述锅体的外侧壁之间的距离为10mm~15mm。
优选地,所述提手还包括形成所述容置槽并与所述第一壁部相对的第二壁部,所述锅体的开口处具有外翻边,所述第二壁部的靠近所述锅体的开口处的一面形成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用以给所述外翻边让位。
优选地,所述提手支架为金属件,所述提手为塑料件。
本实用信息还提供一种电饭煲,包括电饭煲内锅,所述电饭煲内锅包括锅体、提手支架及提手,所述提手支架包括安装于所述锅体的外侧壁的支撑体,所述提手具有一容置槽,所述提手通过所述容置槽套接所述支撑体。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锅体的外侧壁设置提手支架,并且在提手支架上套设提手,便于用户将烹饪食物后的电饭煲内锅取出,还避免了锅体、提手支架和提手三者一体成型而导致的装配复杂的问题;在将提手支架和提手装配于锅体的外侧壁时,只需要将提手支架固定于锅体的外侧壁,然后以提手套住提手支架的支撑体即可,使三者之间的装配简单、快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饭煲内锅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提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提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电饭煲内锅 11 锅体
110 锅体的开口 111 锅体的外侧壁
112 外翻边 12 提手支架
121 支撑体 1210 安装孔
122 固定板 1221 凸点
123 定位部 124 分割槽
13 提手 130 容置槽
131 第一壁部 1310 螺纹孔
1320 凹陷部 132 第二壁部
133 卡持板 1330 卡槽
134 定位槽 14 螺钉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饭煲内锅及具有该电饭煲内锅的电饭煲。
参照图1至图4,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饭煲内锅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提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提手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饭煲内锅包括锅体11、提手支架12及提手13,提手支架12包括安装于锅体的外侧壁111的支撑体121,提手13具有一容置槽130,提手13通过容置槽130套接支撑体121。
具体地,提手支架12是与锅体的外侧壁111固定连接的,例如铆接、螺纹连接或焊接等。提手13通过容置槽130套设于支撑体121的外表面而与支撑体121连接,例如二者通过螺接件连接,通过卡扣连接,也可以通过容置槽130内壁将支撑体121卡持。容置槽130可以是一型腔(只有一个开口),也可以是两端与外部连通的夹槽(具有三个开口:供支撑体121插入的第一开口,与第一开口相邻的两第二开口)。
支撑体121可以是与锅体11直接连接(例如直接焊接至锅体的外侧壁111),也可以是间接连接的(例如通过一底座固定于锅体的外侧壁111)。提手支架12和提手13的材料可以都是金属的,也可以都是非金属材料,当然,也可以一个为金属的,另一个为塑料的。考虑到提手支架12与锅体11连接的稳定性,提手支架12的材料优选金属件;为了避免提手13温度过高而不便于用户手持,提手13的材料优选非金属材料,例如塑料件,陶瓷件等。提手支架12和提手13的数量可以均为一个,也可以均为两个,一般情况下,为了便于用户使用,可以在锅体的外侧壁111相对的两个位置分别安装提手支架12和提手13。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锅体的外侧壁111设置提手支架12,并且在提手支架12上套设提手13,避免了锅体11、提手支架12和提手13三者一体成型而导致的装配复杂的问题。在将提手支架12和提手13装配于锅体的外侧壁111时,只需要将提手支架12固定于锅体的外侧壁111,然后以提手13套住提手支架12的支撑体121即可,使三者之间的装配简单、快捷。
参照图1、图2和图4,在一较佳实施例中,为了减缓提手支架12对提手13的热传导,容置槽130中设置有卡持板133,卡持板133上开设有供支撑体121插入的卡槽1330。
具体地,该容置槽130具有供卡持板133插入的第一开口(图中未标示),卡持板133可以是面朝第一开口的,也可以是朝向第一开口延伸的,卡槽1330用以当支撑体121插入容置槽130后将支撑体121卡持。在此,卡持板133的数量可以为1个、2个、3个或更多,为了使支撑体121在容置槽130中的装配更稳定,卡持板133的数量优选3至5个。如此,容置槽130的空间较大(相对于支撑体121),支撑体121只能通过卡持板133和空气传导热量,热传导效率较低。即便用户烹饪食物完毕后,支撑体121的温度较高,提手13的温度也不会烫手,用户手持方便。
继续参照图1、图2和图4,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降低支撑体121与提手13之间的热传导,在一实施例中,支撑体121呈板状,提手13包括形成容置槽130并对应朝向支撑体121的两板面的两壁面,卡持板133连接于两壁面。如此,支撑体121与卡持板133的接触面积更小,热传导效率更低。
参照图3和图4,在另一实施例中,为了使提手13与支撑体121的装配更牢固,提手支架12还包括朝向提手13延伸的定位部123,容置槽130的内壁对应定位部123的位置设置有定位槽134,定位部123插入定位槽134。在此,定位部123可以是支撑体121折弯形成的,也可以是与支撑体121分体设置的,支撑体121朝向锅体11的一端设置有固定板122,定位部123形成于固定板122。
参照图3,提手支架12可以与锅体11卡接、焊接、螺纹连接、铆接等,在此,为了使提手支架12与锅体11的装配更简捷,提手支架12在锅体11上的装配更牢固,且降低提手支架12与锅体之间的装配成本,于本实施例中,支撑体121的朝向锅体11一端设置有固定板122,支撑体121通过固定板122与锅体11连接。为了进一步加强固定板122与锅体的外侧壁111之间连接的牢固性,固定板122的朝向锅体11的一面设置有多个凸点1221,固定板122通过凸点1221焊接于锅体11。该凸点1221可以是通过冲压工艺成型,也可以直接设置于固定板122上的凸块。凸点1221与锅体11外侧壁的抵接面积较小,在焊接时,凸点1221与锅体的外侧壁111的抵接作用力更大,焊接更牢固、稳定。
参照图4,定位槽134的朝向第一开口的一端呈喇叭形设置,如此,对定位部123的插入具有导向作用。另外,考虑到提手13在成型过程中,固定板122和支撑体121是需要弯折一定弧度的,以与锅体的外侧壁111适配(锅体的外侧壁111呈弧形),而固定板122会对支撑体121的弯折产生阻碍,在固定板122的中部开设有分割槽124,将固定板122一分为二,如此可以大大减缓固定板122对支撑体121产生阻碍作用。
参照图1至图4,提手13包括形成容置槽130的第一壁部131,支撑体121位于锅体11的开口端与第一壁部131之间,提手13通过螺钉14穿过第一壁部131与支撑体121螺接。具体地,锅体的开口110朝上,提手13还包括形成容置槽130的第二壁部132,第一壁部131和第二壁部132呈上下设置,第二壁部132位于第一壁部131的上方,支撑体121上开设有安装孔1210(盲孔或通孔都可以),安装孔1210与第一壁部131的螺纹孔1310位置对应,在安装孔1210和螺纹孔1310内穿插一螺钉14,以将支撑体121固定于容置槽130内。需要说明的是,螺钉14不仅可以从下向上装设在第一壁部131,第一壁部131也可以与第二壁部132的位置对换,螺钉14也可以是从上往下装设的。
继续参照图1、图2和图4,在上述实施例中,螺钉14可以通过人工装配或机械装配,但是如果螺纹孔1310与锅体的外侧壁111之间的间距过小,都会对螺钉14的装配造成干涉,影响安装效率。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于本实施例中,螺纹孔1310的中心与锅体的外侧壁111之间的距离L为5mm~20mm。例如,L可以是8mm、10mm、12mm、15mm等。进一步的,该距离优选10mm~15mm。如此,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螺钉14的装配空间,另一方面便于人工或机械装配螺钉14。
参照图4,用户在烹饪食品时,水位一般不会到达锅体的开口110处,提手13和提手支架12的装配靠近锅体的开口110可以减少锅体11内部热量的散失,也不会导致提手13烫手。锅体11一般都具有外翻边112,第二壁部132的靠近锅体的开口110处的一面形成有凹陷部1320,凹陷部1320用以给外翻边112让位。如此,可以使提手支架12的安装位置更靠近锅体的开口110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饭煲,该电饭煲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电饭煲内锅。具体地,由于本电饭煲内设置有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电饭煲内锅,所以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电饭煲内锅的所有有益效果本电饭煲也应当一应具有,在此不一一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电饭煲内锅,其特征在于,包括锅体、提手支架及提手,所述提手支架包括安装于所述锅体的外侧壁的支撑体,所述提手具有一容置槽,所述提手通过所述容置槽套接所述支撑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饭煲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中设置有卡持板,所述卡持板上开设有供支撑体插入的卡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饭煲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呈板状,所述提手包括形成所述容置槽并对应朝向所述支撑体的两板面的两壁面;所述卡持板连接于两所述壁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饭煲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支架还包括朝向所述提手延伸的定位部,所述容置槽的内壁对应所述定位部的位置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部插入所述定位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饭煲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的朝向所述锅体一端设置有固定板,所述支撑体通过所述固定板与所述锅体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饭煲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的朝向所述锅体的一面设置有多个凸点,所述固定板通过所述凸点焊接于所述锅体。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饭煲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包括形成所述容置槽的第一壁部,所述提手通过螺钉穿过所述第一壁部与所述支撑体螺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饭煲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部开设有供所述螺钉穿过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的中心与所述锅体的外侧壁之间的距离为5mm~20mm。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饭煲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孔的中心与所述锅体的外侧壁之间的距离为10mm~15mm。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饭煲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还包括形成所述容置槽并与所述第一壁部相对的第二壁部,所述锅体的开口处具有外翻边,所述第二壁部的靠近所述锅体的开口处的一面形成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用以给所述外翻边让位。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饭煲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支架为金属件,所述提手为非金属材料件。
12.一种电饭煲,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电饭煲内锅。
CN201620349158.4U 2016-04-21 2016-04-21 电饭煲内锅及电饭煲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6971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349158.4U CN205697155U (zh) 2016-04-21 2016-04-21 电饭煲内锅及电饭煲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349158.4U CN205697155U (zh) 2016-04-21 2016-04-21 电饭煲内锅及电饭煲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697155U true CN205697155U (zh) 2016-11-23

Family

ID=572960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349158.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5697155U (zh) 2016-04-21 2016-04-21 电饭煲内锅及电饭煲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69715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529012B2 (en) 2019-05-13 2022-12-20 Instant Brands Inc. Electric pressure cooker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529012B2 (en) 2019-05-13 2022-12-20 Instant Brands Inc. Electric pressure cooker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697155U (zh) 电饭煲内锅及电饭煲
CN205031016U (zh) 后板及烹饪器具
CN208192790U (zh) 一种蒸汽加热烹饪器具
CN203771694U (zh) 一种用于热水器水箱的外筒体以及一种热水器
CN204520249U (zh) 电炒锅及发热管内胆
CN206284852U (zh) 锅盖组件和压力锅
CN216080350U (zh) 热水器用外壳、水箱及电热水器
CN208286899U (zh) 一种应用于蒸汽烤箱的腔体及蒸汽烤箱
CN201748652U (zh) 即热式电水壶加热体
CN202972999U (zh) Led灯与散热板结构
CN207640148U (zh) 蒸汽内锅双腔式蒸汽锅
CN206621201U (zh) 电压力锅
CN213371472U (zh) 加热组件及其烹饪器具
CN204862615U (zh) 新型导磁复底锅
CN216776733U (zh) 一种发热体组件及包含其的烹饪器具
CN210226850U (zh) 一种改进的板栗炒锅
CN204862605U (zh) 一种电热锅锅底结构
CN209951019U (zh) 汽锅导汽盖及应用其的汽锅烹饪装置
CN210345855U (zh) 一种电热管组件
CN206148726U (zh) 插座和电饭煲
CN213963022U (zh) 一种电火锅的电热管结构
CN208332423U (zh) 一种翅片式加热器固定结构及一种踢脚线取暖器
CN206865771U (zh) 电加热组件
CN204534519U (zh) 一种蒸汽发生装置
CN214701236U (zh) 水箱用外壳、水箱及电热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123

Termination date: 2021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