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689275U - 过滤器 - Google Patents

过滤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689275U
CN205689275U CN201620341943.5U CN201620341943U CN205689275U CN 205689275 U CN205689275 U CN 205689275U CN 201620341943 U CN201620341943 U CN 201620341943U CN 205689275 U CN205689275 U CN 2056892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ber felt
insulated support
connecting portion
metal fiber
flowing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34194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志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Gaoxin Great Fil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Gaoxin Great Fil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Gaoxin Great Fil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Gaoxin Great Fil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034194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6892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6892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6892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ltering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过滤设备领域,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对颗粒物进行过滤且具有再生功能的过滤器。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过滤器包括壳体、金属纤维毡过滤件和电极连接部。壳体上设有贯穿两端的过流孔;金属纤维毡过滤件的至少一部分置于过流孔内,金属纤维毡过滤件与过流孔的孔壁周向密封配合,金属纤维毡过滤件中置于过流孔内的部分取为第一部分,第一部分上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一方向上沿轨迹弯折形成层状弯折结构,层状弯折结构的相邻的两层之间形成凹槽,凹槽的开口与过流孔的一端开口相对;电极连接部包括至少一个正极连接部和至少一个负极连接部,正极连接部和负极连接部分别与金属纤维毡过滤件电连接。

Description

过滤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过滤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过滤器。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我国机动车的销量迅速增长,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大量增加,对城市的空气造成严重污染。其中,机动车排放的尾气中包含有大量的颗粒物,如何有效地过滤掉这些尾气颗粒物,是汽车尾气处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目前虽有一些能够对颗粒物进行过滤的过滤器,但是过滤器自身无再生功能,过滤器长时间使用后,大量被过滤的颗粒物附着在过滤器的过滤网上,导致过滤网上的过滤孔被堵塞,进而导致发动机性能下降或不能正常工作,必须采用其它方法进行过滤器再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对颗粒物进行过滤且具有再生功能的过滤器,以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过滤器,包括:
壳体,其上设有贯穿两端的过流孔;
金属纤维毡过滤件,其至少一部分置于所述过流孔内,所述金属纤维毡过滤件与所述过流孔的孔壁周向密封配合,所述金属纤维毡过滤件中置于所述过流孔内的部分取为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上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一方向上沿轨迹弯折形成层状弯折结构,所述层状弯折结构的相邻的两层之间形成凹槽,所述凹槽的开口与所述过流孔的一端开口相对;
电极连接部,其包括至少一个正极连接部和至少一个负极连接部,所述正极连接部和所述负极连接部分别与所述金属纤维毡过滤件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过滤器,其中,所述金属纤维毡过滤件包括侧端,所述金属纤维毡过滤件通过所述侧端与所述过流孔的孔壁周向密封配合;其中,所述金属纤维毡过滤件的侧端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的两端分别取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金属纤维毡过滤件的侧端在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的两端分别取为第三端和第四端;
所述第一端置于所述过流孔内,所述第一端通过第一绝缘支撑件与所述过流孔的孔壁密封配合;和/或,所述第二端置于所述过流孔内,所述第二端通过第二绝缘支撑件与所述过流孔的孔壁密封配合;和/或,所述第三端置于所述过流孔内,所述第三端通过第三绝缘支撑件与所述过流孔的孔壁密封配合;和/或,所述第四端置于所述过流孔内,所述第四端通过第四绝缘支撑件与所述过流孔的孔壁密封配合。
前述的过滤器,其中,
所述第一绝缘支撑件固定在所述过流孔内,所述第一绝缘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过流孔的孔壁密封配合;所述第一绝缘支撑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端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一端密封配合;
和/或,
所述第二绝缘支撑件固定在所述过流孔内,所述第二绝缘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过流孔的孔壁密封配合;所述第二绝缘支撑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二端密封配合;
和/或,
所述第三绝缘支撑件固定在所述过流孔内,所述第三绝缘支撑件与所述过流孔的孔壁密封配合;所述第三绝缘支撑件还与所述第三端固定连接,且两者密封配合;
和/或,
所述第四绝缘支撑件固定在所述过流孔内,所述第四绝缘支撑件与所述过流孔的孔壁密封配合;所述第四绝缘支撑件还与所述第四端固定连接,且两者密封配合。
前述的过滤器,其中,所述第一端通过胶水或密封衬垫与所述第一绝缘支撑件固定连接,且通过胶水或密封衬垫实现与所述第一绝缘支撑件的密封配合;
和/或,
所述第二端通过胶水或密封衬垫与所述第二绝缘支撑件固定连接,且通过胶水或密封衬垫实现与所述第二绝缘支撑件的密封配合;
和/或,
所述第三端连接有第一电极连接部,所述第一电极连接部为正极连接部或负极连接部;所述过滤器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第一夹持槽,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夹持槽将所述第三端的端头和所述第一电极连接部夹持固定;所述第三端的端头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部两者配合,以与所述第一夹持槽密封配合;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三绝缘支撑件固定连接,且两者密封配合;其中,所述第三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实现与所述第三绝缘支撑件的固定和密封;
和/或,
所述第四端连接有第二电极连接部,所述第二电极连接部为正极连接部或负极连接部;所述过滤器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有第二夹持槽,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夹持槽将所述第四端的端头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部夹持固定;所述第四端的端头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部两者配合,以与所述第二夹持槽密封配合;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四绝缘支撑件固定连接,且两者密封配合;其中,所述第四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实现与所述第四绝缘支撑件的固定和密封。
前述的过滤器,其中,所述第三端上连接有所述正极连接部,所 述第四端上连接有所述负极连接部;
或,所述第三端上连接有所述负极连接部,所述第四端上连接有所述正极连接部。
前述的过滤器,其中,所述过滤器还包括:
第五绝缘支撑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五绝缘支撑件的至少一部分置于所述过流孔内,所述第五绝缘支撑件中置于所述过流孔内的部分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部分的外形形状相适配的贯穿的剖沟;
其中,所述第一部分穿过所述剖沟;所述第五绝缘支撑件与所述金属纤维毡过滤件配合,使所述过流孔的一端开口通过所述金属纤维毡过滤件与所述过流孔的另一端开口之间形成过滤通道。
前述的过滤器,其中,所述第五绝缘支撑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五绝缘支撑件依次平行间隔设置。
前述的过滤器,其中,所述第五绝缘支撑件包括第一绝缘支撑子件和第二绝缘支撑子件;
所述第一绝缘支撑子件包括第一绝缘件和自所述第一绝缘件的一端凸设的多个第一绝缘条,多个所述第一绝缘条依次平行间隔设置,且在相邻的两个第一绝缘条之间形成第一容置槽;
所述第二绝缘支撑子件包括第二绝缘件和自所述第二绝缘件的一端凸设的多个第二绝缘条,多个所述第二绝缘条依次平行间隔设置,且在相邻的两个第二绝缘条之间形成第二容置槽;
其中,多个所述第一绝缘条和多个所述第二绝缘条依次平行且交错设置,一个第一容置槽内插入有一个第二绝缘条,第二绝缘条与第一容置槽的槽面之间具有间隙,相应的,一个第二容置槽内插入有一个第一绝缘条,第一绝缘条与第二容置槽的槽面之间具有间隙;多个所述第一绝缘条与多个所述第二绝缘条配合,以形成所述的剖沟。
前述的过滤器,其中,所述金属纤维毡过滤件是由多个金属纤维毡子件在第一方向上依次连接而成。
前述的过滤器,其中,多个所述金属纤维毡子件中相邻的两个金属纤维毡子件分别取为第一金属纤维毡子件和第二金属纤维毡子件;
所述过滤器还包括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上设有第三夹持槽,所述第三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三夹持槽将所述第一金属纤维毡子件的一端和所述第二金属纤维毡子件的一端夹持固定。
前述的过滤器,其中,所述电极连接部穿过所述壳体,且显露在所述过滤器的外部;
或,所述电极连接部从所述过流孔的一端开口伸出,且显露在所述过滤器的外部。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过滤器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因为金属纤维毡过滤件与过流孔的孔壁周向密封配合,金属纤维毡过滤件可以对流经过流孔内的空气中的颗粒物进行过滤,使本实用新型的过滤器具有过滤功能。
另外,又因为金属纤维毡过滤件上电连接有正极连接部和负极连接部,当正极连接部和负极连接部分别与电源连接形成回路时,金属纤维毡过滤件通电后发热,使金属纤维毡过滤件自身的温度升高,进而使附着在金属纤维毡过滤件上的颗粒物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并生成气态物质逸出,从而可以有效清除金属纤维毡过滤件上的颗粒物,防止颗粒物堵塞金属纤维毡过滤件上的过滤孔,使本实用新型的过滤器具有再生功能。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过滤器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过滤器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金属纤维毡过滤件与电极连接部两者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金属纤维毡过滤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过滤器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5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三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五绝缘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五绝缘支撑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第五绝缘支撑件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过滤器的部分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过滤器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 式组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过滤器10,包括壳体1和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
如图2所示,壳体1上设有贯穿两端的过流孔11,该过流孔11自壳体1的一端从壳体1的内部贯穿至壳体1的另一端。其中,过流孔11的一端开口作为进气口111,过流孔11的另一端开口作为出气口112。
在一个具体的应用示例中,如图2所示,上述过流孔11的截面轮廓呈方形形状。当然,在一个替代的实施例中,上述过流孔11的截面轮廓也可以呈圆形、三角形、梯形等等,具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设置。
如图1所示,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置于过流孔11内。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与过流孔11的孔壁周向密封配合,此处的“周向密封”是指在沿过流孔11孔壁的周向方向上,过流孔11的孔壁均与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密封配合,从而使流经过流孔11的空气均要经过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过滤。如图3和图4所示,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在第一方向a上沿轨迹弯折形成层状弯折结构,并在第一方向a上形成两个端头,该层状弯折结构也可称为波浪状结构,带有增大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表面积的技术效果,以提高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的过滤效率。层状弯折结构的相邻的两层之间形成凹槽201。凹槽201的开口与过流孔11的一端开口相对,比如与过流孔11的进气口111相对或与过流孔11的出气口112相对。此处的“相对”是朝向的意思。若相邻两层之间形成的凹槽201的开口朝向过流孔11的进气口111,则从进气口111进入的空气可以从该凹槽201的开口进入层状弯折结构内进行过滤;若相邻两层之间形成的凹槽201的开口朝向过流孔11的出气口112,则经过层状弯折结构过滤后的空气从该凹槽201的开口流出到出气口112,并从出气口112流出。
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由金属纤维毡材料制成。金属纤维毡,也称金属纤维烧结毡,是一种新型的多孔材料,具有耐高温、抗氧化、耐 腐蚀、孔隙可控、渗透性能好、强度高等优点。其中,金属纤维毡的具体结构为现有技术中的常用技术,可以根据需要在现有技术中选取,在此不再赘述。金属纤维毡具有优良的颗粒过滤功能,可以对空气中的颗粒物进行过滤。金属纤维毡的孔径的大小,决定了对颗粒物过滤的效果。金属纤维毡的孔径越小,对颗粒物的过滤效果越好,反之,金属纤维毡的孔径越大,对颗粒物的过滤效果就越差。
在一个具体的应用示例中,如图4所示,上述的层状弯折结构具有至少三层。其中,任意相邻两层之间所形成的凹槽201的开口并不是均朝向同一侧,这些任意相邻两层之间所形成的凹槽201的开口分为两种,为了方便描述,这两种凹槽201的开口分别取为第一开口2011和第二开口2012,第一开口2011朝向过流孔11的进气口111,第二开口2012朝向过流孔11的出气口112,第一开口2011和第二开口2012两者依次间隔排布。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替代的实施例中,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也可以不是全部置于过流孔内。在该替代的实施例中,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的一部分置于过流孔11内,一部分置于过流孔11外,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的置于过流孔11外的部分可以从过流孔11的孔壁伸出壳体1外部。其中,具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只要保证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与过流孔11的孔壁周向密封配合即可。
为了方便描述,将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中置于过流孔11内的部分取为第一部分,该第一部分上只有一部分在第一方向a上沿轨迹弯折形成层状弯折结构,该层状弯折结构也可称为波浪状结构,如此同样带有增大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表面积的技术效果。然而,优选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大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的表面积,该第一部分整体在第一方向a上沿轨迹弯折形成层状弯折结构。
如图1和图3所示,前述的电极连接部6包括至少一个正极连接部和至少一个负极连接部。正极连接部和负极连接部分别与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电连接。当正极连接部和负极连接部分别与电源连接形成回路时,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通电后发热,使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自 身的温度升高,进而使附着在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上的颗粒物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并生成气态物质逸出,从而可以有效清除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上的颗粒物,防止颗粒物堵塞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上的过滤孔,使本实用新型的过滤器10具有再生功能。
在一个具体的应用示例中,上述的过滤器10用于对汽车的尾气进行过滤,附着在过滤器10的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上的颗粒物主要为碳烟,碳烟在高于600度的高温下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水在高温下变为水蒸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均为气态,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可以从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的过滤孔内逸出,从而可以有效清除碳烟,防止碳烟堵塞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上的过滤孔,达到对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再生的目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用于与电源的正极连接的电极连接部6即为正极连接部,用于与电源的负极连接的电极连接部6即为负极连接部。上述的电极连接部6可以为导电连接片,比如铜片、铁片或铝片等。
前述的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包括侧端(图中未标示),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通过侧端与过流孔11的孔壁周向密封配合。为了方便描述,如图1和图3所示,前述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的侧端在沿垂直与第一方向a上相对的两端分别取为第一端21和第二端22,图1中箭头b的方向即为垂直与第一方向a的方向。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的侧端在沿第一方向a上相对的两端分别取为第三端23和第四端24。
前述的壳体1通常由具有导电性能的不锈钢材料制成,因为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在电极连接部6通电后带电,为了提高本实用新型过滤器10的安全使用性能,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与导电壳体1之间应通过绝缘件隔绝,防止用户触摸壳体1后被电击。其具体可以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实现:如图1和图5所示,第一端21置于过流孔11内,第一端21通过第一绝缘支撑件31与过流孔11的孔壁密封配合。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支撑件31固定在过流孔11内,此处的“固定”包含可拆卸地固定和不可拆卸地固定两种情况,具体可以根据用户的 实际需求设置。第一绝缘支撑件31的一端与过流孔11的孔壁密封配合,在本实施例中两者通过面接触的方式进行密封。第一绝缘支撑件31的另一端与第一端21固定连接,且与第一端21密封配合。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端21通过胶水或密封衬垫与第一绝缘支撑件31的另一端连接,胶水和密封衬垫带有固定和密封的双重技术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的第一端21通过第一绝缘支撑件31间接地固定在壳体1上,带有防止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在受到气流的冲击后位置发生移动比如向下偏移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绝缘支撑件31的一端与过流孔11的孔壁除了可以通过面接触的方式密封,第一绝缘支撑件31的一端与过流孔11的孔壁还可以通过密封圈或者毛毡实现密封配合。其中,具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设置。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的第一端21和第一绝缘支撑件31之间的连接结构同样适用于第二端22和第二绝缘支撑件32之间的连接结构。
如图1和图5所示,第二端22置于过流孔11内,第二端22通过第二绝缘支撑件32与过流孔11的孔壁密封配合。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绝缘支撑件32固定在过流孔11内,此处的“固定”包含可拆卸地固定和不可拆卸地固定两种情况,具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设置。第二绝缘支撑件32的一端与过流孔11的孔壁密封配合,在本实施例中两者通过面接触的方式进行密封。第二绝缘支撑件32的另一端与第二端22固定连接,且与第二端22密封配合。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端22通过胶水或密封衬垫与第二绝缘支撑件32的另一端连接,胶水和密封衬垫带有固定和密封的双重技术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的第二端22通过第二绝缘支撑件32间接地固定在壳体1上,带有防止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在受到气流的冲击后位置发生移动比如向上偏移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绝缘支撑件32的一端与过流孔11的孔壁除了可以通过面接触的方式密封,第二绝缘支撑件32的一端与过流 孔11的孔壁还可以通过密封圈或者毛毡实现密封配合。其中,具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设置。
上述的第一绝缘支撑件31可以为板状结构,同样的,上述的第二绝缘支撑件32也可以为板状结构。
如图1、图5和图6所示,前述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的第三端23置于过流孔11内,第三端23通过第三绝缘支撑件33与过流孔11的孔壁密封配合。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绝缘支撑件33固定在过流孔11内,此处的“固定”包含可拆卸地固定和不可拆卸地固定两种情况,具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设置。第三绝缘支撑件33与过流孔11的孔壁密封配合,比如通过面接触的方式实现密封,或者通过密封圈或者毛毡实现密封配合。第三绝缘支撑件33还与第三端23固定连接,且两者之间密封配合。在本实施例中,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的第三端23通过第三绝缘支撑件33间接地固定在壳体1上,带有防止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在受到气流的冲击后位置发生移动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前述的第三端23上连接有第一电极连接部,该第一电极连接部可以为正极连接部或负极连接部。本实用新型的过滤器10还包括第一连接件81。第一连接件81上设有第一夹持槽811。第一连接件81通过该第一夹持槽811将第三端23的端头和第一电极连接部夹持固定。第三端23的端头与第一电极连接部两者配合,以与第一夹持槽811密封配合。第一连接件81与第三绝缘支撑件33固定连接,且两者密封配合。第三端23通过第一连接件81实现与第三绝缘支撑件33的固定和密封。
在一个具体的应用示例中,上述的第一连接件81通过螺栓与第三绝缘支撑件33固定连接,且两者之间通过面接触的方式实现密封。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的第三端23和第三绝缘支撑件33之间的连接结构同样适用于第四端24和第四绝缘支撑件34之间的连接结构。
如图1、图5和图7所示,前述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的第四端24置于过流孔11内,第四端24通过第四绝缘支撑件34与过流孔11的 孔壁密封配合。在本实施例中,第四绝缘支撑件34固定在过流孔11内,此处的“固定”包含可拆卸地固定和不可拆卸地固定两种情况,具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设置。第四绝缘支撑件34与过流孔11的孔壁密封配合,比如通过面接触的方式实现密封,或者通过密封圈或者毛毡实现密封配合。第四绝缘支撑件34还与第四端24固定连接,且两者之间密封配合。在本实施例中,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的第四端24通过第四绝缘支撑件34间接地固定在壳体1上,带有防止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在受到气流的冲击后位置发生移动的技术效果。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前述的第四端24连接有第二电极连接部。该第二电极连接部可以为正极连接部或负极连接部。本实用新型过滤器10还包括第二连接件82。第二连接件82上设有第二夹持槽821。第二连接件82通过第二夹持槽821将第四端24的端头和第二电极连接部夹持固定。第四端24的端头与第二电极连接部两者配合,以与第二夹持槽821密封配合。第二连接件82与第四绝缘支撑件34固定连接,且两者密封配合。其中,第四端24通过第二连接件82实现与第四绝缘支撑件34的固定和密封。
在一个具体的应用示例中,上述的第二连接件82通过螺栓与第四绝缘支撑件34固定连接,且两者之间通过面接触的方式实现密封。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前述的第三端23上连接有正极连接部,第四端24上连接有负极连接部。如此,当正极连接部和负极连接部分别与外部的电源连接,形成导通的回路时,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从第三端23至第四端24均被导通,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整体作为电阻发热,以使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上的颗粒物在高温下发生气化反应。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替代的实施例中,上述实施例中第三端23上的正极连接部和第四端24上的负极连接部两者也可以调换,换句话说:第三端23上连接有负极连接部,第四端24上连接有正极连接部。如此也可以达到对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整体进行加热的技术效果。
上述的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在工作时,气流经由凹槽201的开口穿过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时,层状弯折结构的相邻的两层由于受气流的压迫容易紧贴在一起,导致气流正常的流动受限,从而影响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的过滤效率。为了解决此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如下的实施方式:如图1、图5、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过滤器10还包括第五绝缘支撑件35。第五绝缘支撑件35设置在壳体1上,且第五绝缘支撑件35置于过流孔11内。第五绝缘支撑件35上设有与第一部分的外形形状相适配的贯穿的剖沟351。其中,第一部分穿过剖沟351。第五绝缘支撑件35与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配合,使过流孔11的进气口111通过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与过流孔11的出气口112之间形成过滤通道,换句话说:当气流从过流孔11的进气口111流入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时,第五绝缘支撑件35不对流经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的气流造成阻挡,使气流能够顺利地经由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过滤,并从过流孔11的出气口112流出。
在一个具体的应用示例中,如图5所示,第五绝缘支撑件35为支撑板,第五绝缘支撑件35与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垂直设置,此处的“垂直”不是指几何意义上严格的呈90度的垂直,第五绝缘支撑件35与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两者可以具有30度左右的偏差,即第五绝缘支撑件35与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两者之间的夹角为60度至120度。优选的,第五绝缘支撑件35与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两者之间呈90度夹角,带有防止第五绝缘支撑件35堵塞过流孔11的技术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第五绝缘支撑件35上的剖沟351可以有效对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进行支撑,其结构较简单,组装较方便。
在一个具体的应用示例中,前述的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整体在第一方向a上沿轨迹弯折形成层状弯折结构,该层状弯折结构也可称为波浪状结构。故第一部分也呈波浪状。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五绝缘支撑件35上的剖沟351也呈波浪状结构,如此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的第一部分可以刚好插入剖沟351内。剖沟351在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的相邻的两层之间形成支撑条(图中未标示),该支撑条可以有 效隔开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相邻的两层,防止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的相邻的两层粘接在一起,以维持相邻的两层所形成的凹槽201的结构形态,使气流能够在凹槽201内正常流动,保证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的过滤稳定性。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替代的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五绝缘支撑件35也可以是一部分置于过流孔11内,一部分置于过流孔11外,第五绝缘支撑件35的置于过流孔11外的部分可以从过流孔11的孔壁伸出壳体1外部。其中,第五绝缘支撑件35中置于过流孔11内的部分上设有前述的剖沟351,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的第一部分穿过剖沟351。其中,具体选用何种技术方案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只要保证第五绝缘支撑件35可以对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提供稳定的支撑即可。
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5所示,上述第五绝缘支撑件35的数量可以为多个,该多个第五绝缘支撑件35依次平行间隔设置,以进一步提高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的结构稳定性,防止相邻的两层贴合。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的第五绝缘支撑件35可以为一体成型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组装式结构,以方便第五绝缘支撑件35上剖沟351的加工。在第五绝缘支撑件35为分体组装式结构的一个具体应用示例中,如图12和图13所示,前述的第五绝缘支撑件35包括第一绝缘支撑子件36和第二绝缘支撑子件37。
如图12所示,第一绝缘支撑子件36包括第一绝缘件361和自第一绝缘件361的一端凸设的多个第一绝缘条362。多个第一绝缘条362依次平行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第一绝缘条362之间由于具有间隔,会形成一个容置槽,为了方便描述,将相邻的两个第一绝缘条362之间形成的容置槽取为第一容置槽3621。
如图12所示,第二绝缘支撑子件37包括第二绝缘件371和自第二绝缘件371的一端凸设的多个第二绝缘条372。多个第二绝缘条372依次平行间隔设置。相邻的两个第二绝缘条372之间由于具有间隔,会形成一个容置槽,为了方便描述,将相邻的两个第二绝缘条372之 间形成的容置槽取为第一容置槽3721。
其中,如图13所示,多个第一绝缘条362和多个第二绝缘条372依次平行且交错设置。一个第一容置槽3621内插入有一个第二绝缘条372,第二绝缘条372与第一容置槽3621的槽面之间具有间隙,第一容置槽3621的槽面包括槽壁和槽底面。相应的,一个第一容置槽3721内插入有一个第一绝缘条362,第一绝缘条362与第一容置槽3721的槽面之间也具有间隙,第一容置槽3721的槽面包括槽壁和槽底面。上述的多个第一绝缘条362与多个第二绝缘条372配合,以形成前述的剖沟351。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绝缘件361上的第一绝缘条362和第二绝缘件371上的第二绝缘条372交错分布的方式形成前述的剖沟351,带有方便加工剖沟351的技术效果。
上述的第一绝缘件361与第二绝缘件371两者通过铆接的方式固定连接,以形成第五绝缘支撑件35的稳固的支撑结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绝缘支撑件31、第二绝缘支撑件32、第三绝缘支撑件33、第四绝缘支撑件34和第五绝缘支撑件35可以由云母、陶瓷、塑料等绝缘材料制成,具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设置。
上述的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可以为一体成型式结构。然而,在一个替代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前述的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也可以是由多个金属纤维毡子件20在第一方向a上依次连接而成,如此带有方便加工的技术效果。具体的,可以将多个金属纤维毡子件20加工完成,然后再将该多个金属纤维毡子件20依次连接进行组装。
为了方便描述,如图5、图8和图9所示,将上述多个金属纤维毡子件20中相邻的两个金属纤维毡子件分别取为第一金属纤维毡子件210和第二金属纤维毡子件220。本实用新型的过滤器10还包括第三连接件5。第三连接件5上设有第三夹持槽51。第三连接件5通过该第三夹持槽51将第一金属纤维毡子件210的一端和第二金属纤维毡子件220的一端夹持固定。具体的,第一金属纤维毡子件210的一端和第二金属纤维毡子件220的一端均插入第三夹持槽51内,两 者叠加的宽度与第三夹持槽51的宽度相适配,以使两者叠加后与第三夹持槽51的内壁过渡或过盈配合,如此可以将第一金属纤维毡子件210的一端和第二金属纤维毡子件220的一端紧紧地夹持固定在第三夹持槽51内。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第一金属纤维毡子件210与第二金属纤维毡子件220两者之间的导电稳定性,前述的第三连接件5优选由导电材料制成,比如由铜、铁或铝等材料制成。
如图8所示,前述第三连接件5的第三夹持槽51内还夹持固定有电极连接部6,该电极连接部6可以为正极连接部或负极连接部。在该示例中,为了方便描述,将多个金属纤维毡子件20中位于两端的两个金属纤维毡子件分别取为第三金属纤维毡子件和第四金属纤维毡子件,第三金属纤维毡子件的位于外侧的一端即为前述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的第三端23,第四金属纤维毡子件20的位于外侧的一端即为前述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的第四端24。其中,如图3和图5所示,第三端23和第四端24上也均连接有电极连接部6,该电极连接部6可以为正极连接部或负极连接部。如此,每一个金属纤维毡子件20沿第一方向a上的两端均连接有一个电极连接部6,且每一个金属纤维毡子件20沿第一方向a上的两端上的电极连接部6的极性相反,即若一个金属纤维毡子件20在沿第一方向a上的一端连接的为正极连接部,则该金属纤维毡子件20在沿第一方向a上的另一端连接的为负极连接部。这样每一个金属纤维毡子件20均可以通过一个控制电路进行控制,其中,每一个控制电路上均含有一个控制开关,可以通过控制相应控制开关的启闭,以导通或断开相应的控制电路,进而使相应的金属纤维毡子件20导电或断开电连接。
当将上述实施例的过滤器10应用在车辆上时,当车辆上的电瓶的功率不足以带动整个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时,可以通过控制电路分别使相应的金属纤维毡子件20导电,以分别使相应金属纤维毡子件20上的颗粒物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达到再生的目的,如此通过上述的技术方案,带有较强的实用性。
在一个具体的应用示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前述的金属纤维毡过滤件2是由四个金属纤维毡子件20在第一方向a上依次连接而成。
如图1所示,为了方便电极连接部6与外部电源连接,上述的电机连接部穿过壳体1,并显露在本实用新型过滤器10的外部。当然,在一个替代的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上述的电极连接部6也可以从过流孔11的一端开口伸出,且显露在本实用新型过滤器10的外部。其中,具体选择何种方案,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只要方便电极连接部6与外部电源的连接即可。
为了方便组装,前述的壳体1可以由多个子壳组装而成。具体的,如图5所示,前述的壳体1包括第一子壳101、第二子壳102、第三子壳103和第四子壳104。第一子壳101、第二子壳102、第三子壳103和第四子壳104四者依次首尾连接,且形成前述的过流孔11。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过滤器10可以从内向外组装,即先组装内部的零部件,在内部的零部件组装完成后,再将四个子壳依次组装到已完成的内部结构上,即可形成本实用新型的过滤器10,带有方便组装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的,当上述的壳体1是由多个子壳组装而成时,如图15和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过滤器10还包括保护壳7,保护壳7具有第一内腔71,保护壳7的两端开口。保护壳7通过第一内腔71套设在前述的壳体1上,前述的电极连接部6穿过保护壳7,并显露在本实用新型过滤器10的外部。保护壳7的一端开口与壳体1上过流孔11的进气口111相对应,保护壳7另一端的开口与壳体1上过流孔11的出气口112相对应。保护壳7的第一内腔71具有与壳体1的外形相适配的內缘轮廓,以使保护壳7的第一内腔壁在周向方向上与壳体1的外侧壁密封配合。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的保护壳7可以使由多个子壳组装而成的壳体1的结构更加稳定。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本实用新型的过滤器10与外部设备连接,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过滤器10还包括连接壳9,连接壳9具 有第二内腔91,连接壳9的两端开口。连接壳9通过第二内腔91套设在前述的保护壳7上,前述的电极连接部6穿过连接壳9,并显露在本实用新型过滤器10的外部。连接壳9的一端开口与保护壳7的一端开口相对应,连接壳9另一端的开口与保护壳7的另一端开口相对应。连接壳9的第二内腔91具有与保护壳7的外形相适配的內缘轮廓,以使连接壳9的第二内腔91壁在周向方向上与保护壳7的外侧壁密封配合。
如图17所示,前述连接壳9的一开口端可以设有第一连接法兰901,连接壳9可以通过该第一连接法兰901与外部设备连接。
如图17所示,前述连接壳9的另一开口端可以设有第二连接法兰902,连接壳9可以通过该第二连接法兰902与外部设备连接。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上设有贯穿两端的过流孔;
金属纤维毡过滤件,其至少一部分置于所述过流孔内,所述金属纤维毡过滤件与所述过流孔的孔壁周向密封配合,所述金属纤维毡过滤件中置于所述过流孔内的部分取为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上的至少一部分在第一方向上沿轨迹弯折形成层状弯折结构,所述层状弯折结构的相邻的两层之间形成凹槽,所述凹槽的开口与所述过流孔的一端开口相对;
电极连接部,其包括至少一个正极连接部和至少一个负极连接部,所述正极连接部和所述负极连接部分别与所述金属纤维毡过滤件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纤维毡过滤件包括侧端,所述金属纤维毡过滤件通过所述侧端与所述过流孔的孔壁周向密封配合;其中,所述金属纤维毡过滤件的侧端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的两端分别取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金属纤维毡过滤件的侧端在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的两端分别取为第三端和第四端;
所述第一端置于所述过流孔内,所述第一端通过第一绝缘支撑件与所述过流孔的孔壁密封配合;和/或,所述第二端置于所述过流孔内,所述第二端通过第二绝缘支撑件与所述过流孔的孔壁密封配合;和/或,所述第三端置于所述过流孔内,所述第三端通过第三绝缘支撑件与所述过流孔的孔壁密封配合;和/或,所述第四端置于所述过流孔内,所述第四端通过第四绝缘支撑件与所述过流孔的孔壁密封配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绝缘支撑件固定在所述过流孔内,所述第一绝缘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过流孔的孔壁密封配合;所述第一绝缘支撑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端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一端密封配合;
和/或,
所述第二绝缘支撑件固定在所述过流孔内,所述第二绝缘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过流孔的孔壁密封配合;所述第二绝缘支撑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固定连接,且与所述第二端密封配合;
和/或,
所述第三绝缘支撑件固定在所述过流孔内,所述第三绝缘支撑件与所述过流孔的孔壁密封配合;所述第三绝缘支撑件还与所述第三端固定连接,且两者密封配合;
和/或,
所述第四绝缘支撑件固定在所述过流孔内,所述第四绝缘支撑件与所述过流孔的孔壁密封配合;所述第四绝缘支撑件还与所述第四端固定连接,且两者密封配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端通过胶水或密封衬垫与所述第一绝缘支撑件固定连接,且通过胶水或密封衬垫实现与所述第一绝缘支撑件的密封配合;
和/或,
所述第二端通过胶水或密封衬垫与所述第二绝缘支撑件固定连接,且通过胶水或密封衬垫实现与所述第二绝缘支撑件的密封配合;
和/或,
所述第三端连接有第一电极连接部,所述第一电极连接部为正极连接部或负极连接部;所述过滤器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第一夹持槽,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夹持槽将所述第三端的端头和所述第一电极连接部夹持固定;所述第三端的端头与所述第一电极连接部两者配合,以与所述第一夹持槽密封配合;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三绝缘支撑件固定连接,且两者密封配合;其中,所述第三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实现与所述第三绝缘支撑件的固定和密封;
和/或,
所述第四端连接有第二电极连接部,所述第二电极连接部为正极 连接部或负极连接部;所述过滤器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有第二夹持槽,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夹持槽将所述第四端的端头和所述第二电极连接部夹持固定;所述第四端的端头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部两者配合,以与所述第二夹持槽密封配合;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四绝缘支撑件固定连接,且两者密封配合;其中,所述第四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实现与所述第四绝缘支撑件的固定和密封。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端上连接有所述正极连接部,所述第四端上连接有所述负极连接部;
或,所述第三端上连接有所述负极连接部,所述第四端上连接有所述正极连接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还包括:
第五绝缘支撑件,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五绝缘支撑件的至少一部分置于所述过流孔内,所述第五绝缘支撑件中置于所述过流孔内的部分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部分的外形形状相适配的贯穿的剖沟;
其中,所述第一部分穿过所述剖沟;所述第五绝缘支撑件与所述金属纤维毡过滤件配合,使所述过流孔的一端开口通过所述金属纤维毡过滤件与所述过流孔的另一端开口之间形成过滤通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五绝缘支撑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五绝缘支撑件依次平行间隔设置。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五绝缘支撑件包括第一绝缘支撑子件和第二绝缘支撑子件;
所述第一绝缘支撑子件包括第一绝缘件和自所述第一绝缘件的一端凸设的多个第一绝缘条,多个所述第一绝缘条依次平行间隔设置,且在相邻的两个第一绝缘条之间形成第一容置槽;
所述第二绝缘支撑子件包括第二绝缘件和自所述第二绝缘件的一端凸设的多个第二绝缘条,多个所述第二绝缘条依次平行间隔设置,且在相邻的两个第二绝缘条之间形成第二容置槽;
其中,多个所述第一绝缘条和多个所述第二绝缘条依次平行且交错设置,一个第一容置槽内插入有一个第二绝缘条,第二绝缘条与第一容置槽的槽面之间具有间隙,相应的,一个第二容置槽内插入有一个第一绝缘条,第一绝缘条与第二容置槽的槽面之间具有间隙;多个所述第一绝缘条与多个所述第二绝缘条配合,以形成所述的剖沟。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纤维毡过滤件是由多个金属纤维毡子件在第一方向上依次连接而成。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金属纤维毡子件中相邻的两个金属纤维毡子件分别取为第一金属纤维毡子件和第二金属纤维毡子件;
所述过滤器还包括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上设有第三夹持槽,所述第三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三夹持槽将所述第一金属纤维毡子件的一端和所述第二金属纤维毡子件的一端夹持固定。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连接部穿过所述壳体,且显露在所述过滤器的外部;
或,所述电极连接部从所述过流孔的一端开口伸出,且显露在所述过滤器的外部。
CN201620341943.5U 2016-04-21 2016-04-21 过滤器 Active CN2056892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341943.5U CN205689275U (zh) 2016-04-21 2016-04-21 过滤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341943.5U CN205689275U (zh) 2016-04-21 2016-04-21 过滤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689275U true CN205689275U (zh) 2016-11-16

Family

ID=572651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341943.5U Active CN205689275U (zh) 2016-04-21 2016-04-21 过滤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68927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71462A (zh) * 2016-04-21 2016-07-20 北京高鑫伟业滤清器有限责任公司 过滤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71462A (zh) * 2016-04-21 2016-07-20 北京高鑫伟业滤清器有限责任公司 过滤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88781A (zh) 过滤器
CN205689275U (zh) 过滤器
CN105486125A (zh) 换热器和热水器
CN205689276U (zh) 过滤器
CN102376965A (zh) 燃料电池设备
CN105664591B (zh) 过滤件
CN205569942U (zh) 过滤件
CN105771462A (zh) 过滤器
CN205730686U (zh) 一种化工废气过滤装置
CN205578070U (zh) 过滤器
CN214660436U (zh) 一种新型电加热柴油颗粒捕集器后处理器
CN106229427B (zh) 紧凑型的动力电池包
CN202254977U (zh) 一种组焊板翅式空气预热器
CN105927321A (zh) 过滤器
CN206692389U (zh) 一种连续电吸附装置
CN205537247U (zh) 一种换热器及具有该换热器的空调
CN206309448U (zh) 一种柴油机尾气炭烟微粒过滤净化器
CN205569981U (zh) 一种过滤器
CN111810746A (zh) 一种热水器用可控硅接头
CN206451747U (zh) 一种新型极性片电路板及电池盒
CN206304906U (zh) 一种静电净化装置
CN106129525B (zh) 动力电池包风冷系统
CN205578071U (zh) 过滤器
CN218805644U (zh) 控制器、电动总成和车辆
CN220539721U (zh) 一种电加热dpf载体高温再生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