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641708U - 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5641708U CN205641708U CN201620390163.XU CN201620390163U CN205641708U CN 205641708 U CN205641708 U CN 205641708U CN 201620390163 U CN201620390163 U CN 201620390163U CN 205641708 U CN205641708 U CN 20564170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r
- conditioning system
- air conditioning
- indoor heat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调系统,包括依次连接以形成冷媒循环回路的压缩机、四通阀、室内换热器、节流部件和室外换热器,节流部件的两端经一分流管连通,分流管上串接有电控阀。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改善了窗机空调在低温室外环境温度下运行制冷时,室内换热器的结霜情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空调器,其制冷的工作环境温度一般是18~43℃,但对于在特殊场所(例如大型的通讯机房、配电设备机房、电子设备车间等等)的空调器,由于这些场所的机器和设备运行时不断的发热,温度过高会影响设备寿命,因此,即使室外环境温度低于18℃时,这些场所的空调器仍然要求制冷,以防止机器和设备的温度过高。然而,当空调器在室外环境温度较低(低于18℃)的情况下运行制冷时,经室外换热器冷凝和节流部件节流后的制冷剂温度很低,然后该低温的制冷剂进入室内换热器后,室内换热器很容易结霜,这样导致室内侧的风量减小,制冷效果大幅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系统,旨在改善室内换热器在较低室外环境温度下运行制冷时的结霜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系统,包括依次连接以形成冷媒循环回路的压缩机、四通阀、室外换热器、节流部件和室内换热器,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与所述节流部件并联的分流管,所述分流管上串接有电控阀。
优选地,所述分流管上还串接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在所述分流管靠近所述室外换热器的一端向其另一端的方向上导通。
优选地,所述分流管靠近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节流部件之间串接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在所述节流部件朝向所述室内换热器的方向上导通。
优选地,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控制器以及用于检测室内换热器的温度或室外环境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控制器分别电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电控阀,以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的温度值,控制调节所述电控阀的开度。
优选地,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室内电加热器,所述室内电加热器设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进风侧。
优选地,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室外电加热器,所述室外电加热器设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进风侧。
优选地,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输气管,所述输气管的进气端口位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风侧,所述输气管的出气端口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进风侧。
优选地,所述进气端口朝向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出气端口朝向所述室内换热器。
优选地,所述进气端口上连接设有进气导向管段,所述进气导向管段在所述进气端口向所述室外换热器的方向上呈逐渐扩张。
优选地,所述输气管的内壁或外壁上设有绝热涂层。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设置与节流部件并联的分流管,从而空调系统在室外环境温度较低的状况下运行制冷时,可通过打开电控阀来提升进入到室内换热器中的冷媒温度,如此可保证冷媒在室内换热器中完全蒸发,减小室内换热器上的降温最大幅度,从而使室内换热器不易发生结霜;并且在室内换热器结霜状态下,可通过打开电控阀的方式来给室内换热器除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系统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空调系统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空调系统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空调系统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空调系统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 | 压缩机 | 20 | 四通阀 |
30 | 室外换热器 | 40 | 节流部件 |
50 | 室内换热器 | 60 | 室内电机热器 |
70 | 室外电加热器 | 80 | 输气管 |
81 | 进气端口 | 82 | 出气端口 |
L | 分流管 | K | 电控阀 |
D1 | 第一单向阀 | D2 | 第二单向阀 |
J1 | 室内换热器的进风侧 | C1 | 室内换热器的出风侧 |
J2 | 室外换热器的进风侧 | C2 | 室外换热器的出风侧 |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系统。
参照图1至图5,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系统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空调系统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空调系统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空调系统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空调系统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首先参照图1,在第一实施例中,该空调系统包括依次连接以形成冷媒循环回路的压缩机10、四通阀20、室外换热器、节流部件40和室内换热器,即由以上五个主要部件连接形成空调系统的基本结构;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还包括空调系统还包括与节流部件40并联的分流管L,分流管L上串接有电控阀K,即室外换热器30和室内换热器50可经分流管L直接连通。
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在运行制冷时,若电控阀K关闭,则空调系统的主循环过程为:压缩机10的排气口排出高温气态冷媒经四通阀20流入室外换热器30进行冷凝,经室外换热器30换热冷凝后流出中温液态冷媒,室外换热器30流出的冷媒经过节流部件40节流后,冷媒温度进一步降低,然后流入室内换热器50进行蒸发,经室内换热器50换热蒸发后的冷媒再经四通阀20回到压缩机10中。若电控阀K打开,则经室外换热器30换热冷凝后流出冷媒,一部分经节流部件40节流后流入室内换热器50,另一部分则直接从分流管L流入室内换热器50;经分流管L流入到室内换热器50中的冷媒由于没有经过节流部件40的节流,因此,经分流管L流入到室内换热器50中的冷媒的温度,要高于经节流部件40流入到室内换热器50中的冷媒的温度,这样冷媒经室内换热器50进行完全蒸发所需吸收的热量更少,室内换热器50上降低的温度幅度也更小。同样,本实施例空调系统在运行制热时,其过程与运行制冷的过程相似,参照制冷运行过程的描述,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设置与节流部件40并联的分流管L,从而空调系统在室外环境温度较低的状况下运行制冷时,可通过打开电控阀K来提升进入到室内换热器50中的冷媒温度,如此可保证冷媒在室内换热器50中完全蒸发,减小室内换热器50上的降温最大幅度,从而使室内换热器50不易发生结霜;并且在室内换热器50结霜状态下,可通过打开电控阀K的方式来给室内换热器50除霜。当然,空调系统在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形下运行制热时,也可通过打开电控阀K,使得室内换热器50流出的一部分冷媒直接从分流管L流入室外换热器30中,从而防止室外换热器30结霜或给室外换热器30除霜。
进一步地,参照图2,由于在空调系统运行制冷时,室外换热器30排出的冷媒与即将进入室内换热器50的冷媒之间的存在一定的压力差,容易产生冷媒的大幅扰动,造成冷媒回路中的冷媒流动不稳定,影响室内换热器50的换热效果;因此,本实施例在分流管L上还串接有第一单向阀D1,第一单向阀D1在分流管L靠近室外换热器30的一端向其另一端的方向上导通。通过设置第一单向阀D1,防止了分流管L两端的冷媒之间的相互干扰,使得空调系统的冷媒循环回路中的冷媒流动更加平稳,更好的保障室内换热器50的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还在分流管L靠近室内换热器50的一端与节流部件40之间串接有第二单向阀D2,第二单向阀D2在节流部件40朝向室内换热器50的方向上导通。通过设置该第二单向阀D2,避免了在空调系统制冷时,经节流部件40节流输出的冷媒与直接经分流管L流出的冷媒之间的相互干扰波动,进一步保证了冷媒循环回路中的冷媒流动平稳性,从而保障室内换热器50的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空调系统还包括控制器(图中未示)以及用于检测室内换热器50的温度或室外环境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图中未示),控制器分别电连接温度传感器和电控阀K,以根据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的温度值,控制调节电控阀K的开度。本实施例中室内换热器50的温度可以是室内换热器50的翅片温度或冷媒管温度,具体可通过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室内换热器50的翅片上或冷媒管上进行检测。本实施例通过增加连接温度传感器的控制器,这样,控制器可根据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来控制电控阀K的开度;关于控制器对电控阀K的控制,具体的,控制器可以是根据每个温度对应一个电控阀K的开度值,也可以是根据每个温度区间对应一个电控阀K的开度值,等等控制方式来调节控制电控阀K的开度,从而让空调系统能够智能的自动调节控制。例如,假设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是室外温度,则空调系统在运行制冷状态下,控制器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值时,控制电控阀K开启,并根据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室外温度所处于的温度区间,将电控阀K调节到相应的开度;控制器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高于或等于预设温度值时,控制电控阀K关闭。
进一步地,结合图1、图2并参照图3,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还包括室内电加热器60,室内电加热器60设于室内换热器50的进风侧J1(即图中室内换热器50的J1侧,与室内换热器50的出风侧C1分别位于室内换热器50的相对两侧)。如此,可通过室内电加热器60加热吹向室内换热器50的气流,提升吹到室内换热器50上的气流的温度;通过增加室内电加热器60向室内换热器50补充热量,从而更进一步提升了室内换热器50的抗结霜能力,使得空调系统在更低室外环境温度的情形下运行制冷,而不结霜。本实施例中的室内电加热器60可以为电加热管、网状加热件等等。
进一步地,结合图1、图2并参照图4,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还包括室外电加热器70,室外电加热器70设于室外换热器30的进风侧J2(即图中室外换热器30的J2侧,与室外换热器30的出风侧C2分别位于室外换热器30的相对两侧)。如此,可通过室外电加热器70加热吹向室外换热器30的气流,提升吹到室外换热器30上的气流的温度,从而减小室外换热器30与气流的换热量,提升了室外换热器30冷凝换热后流出的冷媒的温度,如此进一步提升了流入到室内换热器50中的冷媒的温度,室内换热器50完全蒸发其内的冷媒所需吸收的热量更小,使得室内换热器50上的温度下降幅度进一步减小,室内换热器50更不会结霜,进一步提升了室内换热器50的抗结霜。本实施例中的室外电加热器70可以为电加热管、网状加热件等等。
进一步地,结合图1、图2并参照图5,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还包括输气管80,输气管80的进气端口81位于室外换热器30的出风侧C2(即图中室外换热器30的C2侧,与室外换热器30的进风侧J2分别位于室外换热器30的相对两侧);输气管80的出气端口82位于室内换热器50的进风侧J1(即图中室内换热器50的J1侧,与室内换热器50的出风侧C1分别位于室内换热器50的相对两侧)。通过设置输气管80将室外换热器30排出的部分热气流引入到室内侧而吹到室内换热器50上,实现与室内换热器50中的冷媒进行换热,使得室内换热器50能够完全蒸发,并且通过热气流直接吹到室内换热器50上,提升了室内换热器50的温度,有效的防止了室内换热器50结霜,并可实现对室内换热器50的除霜。另外,在室外环境温度较高的情形下,可将输气管80阻断(通过开关阀或其他方式),或者更改输气管80的进气端口81的朝向等等方式,来避免室外热气流经输气管80吹到室内。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采用进气端口81朝向室外换热器80设置,出气端口82朝向室内换热器50设置。如此,让室外换热器80排出的热气流能更好的进入输气管80,也让热气流更好的从出气端口82吹向室内换热器50。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在进气端口81上连接设有进气导向管段(图中未示),进气导向管段在进气端口81向室外换热器80的方向上呈逐渐扩张,即进气导向管段越靠近室外换热器80的位置,其横截面的面积越大,进气导向管段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方形、椭圆形或其它不规则形。具体的,进气导向管段可为圆台形、漏斗形或其它形状。本实施例通过设置进气导向管段,相当于把输气管80的进气端口81给扩大面积,这样增大了输气管80在单位时间内的热气流输送量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室内换热器50抗结霜的强度。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经输气管80输送到室内换热器50的进风侧J1的热气流能保持较高的温度,本实施例在输气管80的内壁或外壁上设有绝热涂层(图中未示),以此来避免热气流在输送过程中经输送管的管壁散失热量,从而使得输气管80的出气端口82排出的热气流温度较高,更好的保证室内换热器50的完全蒸发、对其除霜以及提升室内换热器50的抗结霜能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系统,包括依次连接以形成冷媒循环回路的压缩机、四通阀、室外换热器、节流部件和室内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与所述节流部件并联的分流管,所述分流管上串接有电控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管上还串接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在所述分流管靠近所述室外换热器的一端向其另一端的方向上导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管靠近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一端与所述节流部件之间串接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在所述节流部件朝向所述室内换热器的方向上导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控制器以及用于检测室内换热器的温度或室外环境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控制器分别电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电控阀,以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的温度值,控制调节所述电控阀的开度。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室内电加热器,所述室内电加热器设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进风侧。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室外电加热器,所述室外电加热器设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进风侧。
7.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输气管,所述输气管的进气端口位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出风侧,所述输气管的出气端口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进风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端口朝向所述室外换热器,所述出气端口朝向所述室内换热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端口上连接设有进气导向管段,所述进气导向管段在所述进气端口向所述室外换热器的方向上呈逐渐扩张。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气管的内壁或外壁上设有绝热涂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390163.XU CN205641708U (zh) | 2016-04-29 | 2016-04-29 | 空调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0390163.XU CN205641708U (zh) | 2016-04-29 | 2016-04-29 | 空调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5641708U true CN205641708U (zh) | 2016-10-12 |
Family
ID=570487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0390163.XU Active CN205641708U (zh) | 2016-04-29 | 2016-04-29 | 空调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5641708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386960A (zh) * | 2018-01-22 | 2018-08-10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一种不停机除霜空调及不停机除霜方法 |
CN108758973A (zh) * | 2018-05-24 | 2018-11-06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器除霜控制方法 |
-
2016
- 2016-04-29 CN CN201620390163.XU patent/CN20564170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386960A (zh) * | 2018-01-22 | 2018-08-10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一种不停机除霜空调及不停机除霜方法 |
CN108386960B (zh) * | 2018-01-22 | 2024-04-26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一种不停机除霜空调及不停机除霜方法 |
CN108758973A (zh) * | 2018-05-24 | 2018-11-06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器除霜控制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091264B (zh) | 空调器出风的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 |
WO2019134509A1 (zh) | 室外机、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104729029A (zh) |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3533802U (zh) | 空调系统 | |
CN104220816B (zh) | 空调机 | |
CN106225290A (zh) |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5352042A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04329824A (zh) | 多联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9140725B (zh) | 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化霜控制方法 | |
CN104990321A (zh) | 一种空调器及其化霜方法 | |
CN103528142B (zh) | 防结霜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7559955A (zh) | 多联机系统及其低温控制方法 | |
CN206676353U (zh) | 空调系统 | |
CN213454443U (zh) | 制冷系统 | |
CN107917505A (zh) | 一种一拖多空调系统及其室外机化霜控制方法 | |
CN206861943U (zh) | 热气旁通除霜结构、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 |
CN106885391A (zh) |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2113380A (zh) | 制冷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5641708U (zh) | 空调系统 | |
CN205939465U (zh) | 多联机空调系统 | |
CN203454455U (zh) | 三管制空调系统 | |
CN206771795U (zh) | 空调系统 | |
CN205481989U (zh) | 空调系统 | |
CN104246388B (zh) | 空调机 | |
CN208566889U (zh) | 空调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