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637141U - 支撑插入安装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 - Google Patents

支撑插入安装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637141U
CN205637141U CN201620468767.1U CN201620468767U CN205637141U CN 205637141 U CN205637141 U CN 205637141U CN 201620468767 U CN201620468767 U CN 201620468767U CN 205637141 U CN205637141 U CN 2056371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de plate
plate
coupled column
tube concrete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046876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斌
郝际平
樊春雷
薛强
孙晓岭
陈永昌
黄育琪
王磊
何梦楠
尹伟康
刘瀚超
张峻铭
赵子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Jianda Feimi New Materials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62046876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6371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6371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6371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支撑插入安装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包括从左到右依次分布的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及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之间设有若干第一H型钢梁,各第一H型钢梁自上到下依次分布,上下相邻两个第一H型钢梁之间设有支撑系统,支撑系统包括第二H型钢梁、第一支撑方钢、第二支撑方钢、第三支撑方钢及第四支撑方钢。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长,可观性较好,并且结构简单,框架的刚度较强,施工方便。

Description

支撑插入安装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框架体系,具体涉及一种支撑插入安装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矩形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GECS159:2004)提供的用于钢管梁柱节点一榀框架主要由内隔板式、外环板式等形式的节点。但到目前为止,现有技术中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与钢梁节点连接存在以下不足:
1)内隔板式节点中的内隔板与梁的翼缘在同一水平面内时,节点满足刚性节点的要求,但这种节点当管柱边较长时才能使用。因为当边长较小时不仅焊接困难,而且将妨碍管内混凝土浇筑,另外梁翼缘与内隔板在柱壁同一处两侧熔透焊缝,焊缝的质量较差,钢材产生较大焊接残余应力,使得节点处的钢材容易产生分层或脆性破坏,进而降低框架的使用寿命。
2)影响建筑外观和使用。如外环板节点,该节点施工简单、传力明确,并不受钢管边长的限制,但需要足够大的水平环板保证节点的强度,用钢量比内隔板节点大。并应用于边角柱时,水平环板不仅妨碍墙板的安装,而且造成加强环突出建筑立面,使得室内外节点处有凸角,影响观感,需要靠装饰或吊顶来解决。
3)框架中节点力学性能和施工的简易性、经济性不能两全。在实际应用中,有些节点类型力学性能较好,框架的整体刚度也好,但材料用量大,施工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支撑插入安装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该框架体系的使用寿命长,可观性较好,并且结构简单,框架的刚度较强,施工方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支撑插入安装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包括从左到右依次分布的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及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
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之间设有若干第一H型钢梁,各第一H型钢梁自上到下依次分布,上下相邻两个第一H型钢梁之间设有支撑系统,支撑系统包括第二H型钢梁、第一支撑方钢、第二支撑方钢、第三支撑方钢及第四支撑方钢,其中,第二H型钢梁的中部通过第一支撑方钢与上方第一H型钢梁的一端及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侧面相连接,第二H型钢梁的中部通过第二支撑方钢与上方第一H型钢梁的另一端及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侧面相连接,第二H型钢梁的中部通过第三支撑方钢与下方第一H型钢梁的一端及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的侧面相连接,第二H型钢梁的中部通过第四支撑方钢与下方第一H型钢梁的另一端及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侧面相连接;
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之间设有若干第三H型钢梁,其中,各第三H型钢梁自上到下依次分布,且第三H型钢梁的一端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侧面相连接,第三H型钢梁的另一端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侧面相连接。
第三H型钢梁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之间通过第一固定件相连接;第三H型钢梁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之间通过第二固定件相连接。
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第一上盖板、第一下托板、第一连接角钢、第二连接角钢、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第一上盖板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中上翼缘的上部,第一下托板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中下翼缘的下部,第一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正面,第二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背面,第一侧板正对第二侧板,第三H型钢梁的端部伸入到第一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二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之间,第一连接角钢及第二连接角钢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中腹板的两侧,第一螺栓穿过第一侧板及第一连接角钢将第一侧板与第一连接角钢相连接,第二螺栓穿过第二连接角钢及第二侧板将第二连接角钢与第二侧板相连接。
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二上盖板、第二下托板、第三连接角钢、第四连接角钢、第三侧板及第四侧板,第二上盖板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中上翼缘的上部,第二下托板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中下翼缘的下部,第三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正面,第四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背面,第三侧板正对第四侧板,第三H型钢梁的端部伸入到第三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四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之间,第三连接角钢及第四连接角钢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中腹板的两侧,第三螺栓穿过第三侧板及第三连接角钢将第三侧板与第三连接角钢相连接,第四螺栓穿过第四连接角钢及第四侧板将第四连接角钢与第四侧板相连接。
还包括第五侧板、第六侧板、第一加劲板及第二加劲板,其中,第五侧板侧面的中部固定于第二H型钢梁的正面,第六侧板的中部固定于第二H型钢梁的背面,第一加劲板及第二加劲板分别位于第二H型钢梁上方及下方,其中,第一加劲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五侧板的内侧面及第六侧板的内侧面相连接,第二加劲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五侧板的内侧面及第六侧板的内侧面相连接,第一支撑方钢的下端插入并固定于第五侧板上部的内侧面与第六侧板上部的内侧面之间,第二支撑方钢的下端插入并固定于第五侧板上部的内侧面与第六侧板上部的内侧面之间,第三支撑方钢的下端插入并固定于第五侧板下部的内侧面与第六侧板下部的内侧面之间,第四支撑方钢的下端插入并固定于第五侧板下部的内侧面与第六侧板下部的内侧面之间,且第三支撑方钢的下端及第四支撑方钢的下端分别位于第二加劲板的两侧,第一支撑方钢的下端及第二支撑方钢的下端分别位于第一加劲板的两侧。
还包括若干组第三固定件,其中各组第三固定件均包括第七侧板及第八侧板,第七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正面,第八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背面,其中,最上面的支撑系统中第一支撑方钢的端部及最上面的第一H型钢梁的端部均插入固定于最上面一组第三固定件中第七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八侧面另一端的侧面之间;上一个支撑系统中第三支撑方钢的下端、下一个支撑系统中第一支撑方钢的上端及该相邻两个支撑系统之间的第二H型钢梁的端部均插入并固定于第七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八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之间,最下面的支撑系统中第三支撑方钢的端部及最下面的第一H型钢梁的端部均插入于最下面一组第三固定件中第七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八侧面另一端的侧面之间。
还包括若干组第四固定件,其中各个第四固定件均包括第九侧板及第十侧板,第九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正面,第十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背面,其中,最上面的支撑系统中第二支撑方钢的端部及最上面的第一H型钢梁的端部均插入固定于最上面一组第四固定件中第九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十侧面另一端的侧面之间;上一个支撑系统中第四支撑方钢的下端、下一个支撑系统中第二支撑方钢的上端及该相邻两个支撑系统之间的第二H型钢梁的端部均插入并固定于第九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十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之间,最下面的支撑系统中第四支撑方钢的端部及最下面的第一H型钢梁的端部均插入于最下面一组第四固定件中第九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十侧面另一端的侧面之间。
第二H型钢梁与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侧面通过第五固定件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五固定件包括第三上盖板、第三下盖板、第五连接角钢、第六连接角钢、第十一侧板及第十二侧板,第三上盖板固定于第二H型钢梁中上翼缘的上部,第三下盖板固定于第二H型钢梁中下翼缘的下部,第十一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正面,第十二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背面,第十一侧板正对第十二侧板,第二H型钢梁的端部伸入到第十一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十二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之间,第五连接角钢及第六连接角钢固定于第二H型钢梁中腹板的两侧,第五螺栓穿过第十一侧板及第五连接角钢将第十一侧板与第十一连接角钢相连接,第六螺栓穿过第六连接角钢及第十二侧板将第六连接角钢与第十二侧板相连接;第三上盖板的宽度小于第十一侧板与第十二侧板之间的间距,第三下盖板的宽度大于第十一侧板与第十二侧板之间的间距。
第二H型钢梁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侧面通过第六固定件相连接,其中,所述第六固定件包括第四上盖板、第四下盖板、第七连接角钢、第八连接角钢、第十三侧板及第十四侧板,第四上盖板固定于第二H型钢梁中上翼缘的上部,第四下盖板固定于第二H型钢梁中下翼缘的下部,第十三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正面,第十四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背面,第十三侧板正对第十四侧板,第二H型钢梁的端部伸入到第十三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十四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之间,第七连接角钢及第八连接角钢固定于第二H型钢梁中腹板的两侧,第七螺栓穿过第十三侧板及第七连接角钢将第十四侧板与第七连接角钢相连接,第八螺栓穿过第八连接角钢及第十四侧板将第八连接角钢与第十四侧板相连接;第四上盖板的宽度小于第十三侧板与第十四侧板之间的间距,第四下盖板的宽度大于第十三侧板与第十四侧板之间的间距。
所述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及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横截面均为呈长方形状。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支撑插入安装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包括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及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之间通过若干第一H型钢梁及第二H型钢梁相连接,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之间通过第三H型钢梁相连接,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可以在工厂中进行焊接,避免由于现场采用传统的熔透焊进行焊接,保证焊缝质量,从而提高框架的使用寿命。上下相邻第一H型钢梁与第二H型钢梁之间设有第一支撑方钢及第二支撑方钢、或者第三支撑方钢及第四支撑方钢,其中第一支撑方钢、第二支撑方钢及第二H型钢梁形成一个K节点,第三支撑方钢、第四支撑方钢及第二H型钢梁形成一个K节点,承载能力较强。同时本实用新型以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为主体,在制作时,可以根据墙体的宽度控制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厚度,从而使本实用新型的厚度与墙体的厚度一致,避免室内外节点处有凸角,可观性较好,同时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力学性能较好,从而使本实用新型具有较好的刚度,另外,在施工时,只需将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H型钢梁及支撑方钢连接即可,施工较为简单。
进一步,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固定于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正面及背面,从而有效的保证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完整性,便于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的浇筑。
进一步,由于第一H型钢梁通过第一上盖板、第一下托板以及第一连接角钢及第二连接角钢将弯矩剪力传递给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使得第三H型钢梁可以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分离,减少了第三H型钢梁的净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第三H型钢梁的高度,满足住宅用户对住宅功能的需求。
进一步,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五侧板及第六侧板,第一支撑方钢、第二支撑方钢、第三支撑方钢及第四支撑方钢插入于第五侧板的侧面及第六侧板的侧面之间,通过第六侧板及第七侧板作为整个第一支撑方钢、第二支撑方钢、第三支撑方钢及第四支撑方钢的边缘约束条件,可提高其承载能力及耗能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支撑方钢81、第二支撑方钢82、第三支撑方钢83、第四支撑方钢84的位置关系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三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1为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为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3为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21为第一H型钢梁、22为第二H型钢梁、31为第一侧板、32为第二侧板、33为第五侧板、34为第六侧板、35为第七侧板、36为第八侧板、4为第一上盖板、5为第一下托板、6为第一连接角钢、7为第一螺栓、81为第一支撑方钢、82为第二支撑方钢、83为第三支撑方钢、84为第四支撑方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考图1、图2、图3及图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支撑插入安装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包括从左到右依次分布的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及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3;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之间设有若干第一H型钢梁21,各第一H型钢梁21自上到下依次分布,上下相邻两个第一H型钢梁21之间设有支撑系统,支撑系统包括第二H型钢梁22、第一支撑方钢81、第二支撑方钢82、第三支撑方钢83及第四支撑方钢84,其中,第二H型钢梁22的中部通过第一支撑方钢81与上方第一H型钢梁21的一端及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的侧面相连接,第二H型钢梁22的中部通过第二支撑方钢82与上方第一H型钢梁21的另一端及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侧面相连接,第二H型钢梁22的中部通过第三支撑方钢83与下方第一H型钢梁21的一端及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的侧面相连接,第二H型钢梁22的中部通过第四支撑方钢84与下方第一H型钢梁21的另一端及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侧面相连接;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3之间设有若干第三H型钢梁23,其中,各第三H型钢梁23自上到下依次分布,且第三H型钢梁23的一端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侧面相连接,第三H型钢梁23的另一端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3的侧面相连接。
第三H型钢梁23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之间通过第一固定件相连接;第三H型钢梁23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3之间通过第二固定件相连接;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第一上盖板4、第一下托板5、第一连接角钢6、第二连接角钢、第一侧板31及第二侧板32,第一上盖板4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23中上翼缘的上部,第一下托板5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23中下翼缘的下部,第一侧板31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正面,第二侧板32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背面,第一侧板31正对第二侧板32,第三H型钢梁23的端部伸入到第一侧板31另一端的侧面与第二侧板32另一端的侧面之间,第一连接角钢6及第二连接角钢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23中腹板的两侧,第一螺栓7穿过第一侧板31及第一连接角钢6将第一侧板31与第一连接角钢6相连接,第二螺栓穿过第二连接角钢及第二侧板32将第二连接角钢与第二侧板32相连接;第一上盖板4的宽度小于第一侧板31与第二侧板32之间的间距,第一下托板5的宽度大于第一侧板31与第二侧板32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二上盖板、第二下托板、第三连接角钢、第四连接角钢、第三侧板及第四侧板,第二上盖板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23中上翼缘的上部,第二下托板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23中下翼缘的下部,第三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3的正面,第四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3的背面,第三侧板正对第四侧板,第三H型钢梁23的端部伸入到第三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四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之间,第三连接角钢及第四连接角钢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23中腹板的两侧,第三螺栓穿过第三侧板及第三连接角钢将第三侧板与第三连接角钢相连接,第四螺栓穿过第四连接角钢及第四侧板将第四连接角钢与第四侧板相连接;第二上盖板的宽度小于第三侧板与第四侧板之间的间距,第二下托板的宽度大于第三侧板与第四侧板之间的间距。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第五侧板33、第六侧板34、第一加劲板及第二加劲板,其中,第五侧板33侧面的中部固定于第二H型钢梁22的正面,第六侧板34的中部固定于第二H型钢梁22的背面,第一加劲板及第二加劲板分别位于第二H型钢梁22上方及下方,其中,第一加劲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五侧板33的内侧面及第六侧板34的内侧面相连接,第二加劲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五侧板33的内侧面及第六侧板34的内侧面相连接,第一支撑方钢81的下端插入并固定于第五侧板33上部的内侧面与第六侧板34上部的内侧面之间,第二支撑方钢82的下端插入并固定于第五侧板33上部的内侧面与第六侧板34上部的内侧面之间,第三支撑方钢83的下端插入并固定于第五侧板33下部的内侧面与第六侧板34下部的内侧面之间,第四支撑方钢84的下端插入并固定于第五侧板33下部的内侧面与第六侧板34下部的内侧面之间,且第三支撑方钢83的下端及第四支撑方钢84的下端分别位于第二加劲板的两侧,第一支撑方钢81的下端及第二支撑方钢82的下端分别位于第一加劲板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若干组第三固定件,其中各组第三固定件均包括第七侧板35及第八侧板36,第七侧板35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的正面,第八侧板36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的背面,其中,最上面的支撑系统中第一支撑方钢81的端部及最上面的第一H型钢梁21的端部均插入固定于最上面一组第三固定件中第七侧板35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八侧面另一端的侧面之间;上一个支撑系统中第三支撑方钢83的下端、下一个支撑系统中第一支撑方钢81的上端及该相邻两个支撑系统之间的第二H型钢梁22的端部均插入并固定于第七侧板35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八侧板36另一端的侧面之间,最下面的支撑系统中第三支撑方钢83的端部及最下面的第一H型钢梁21的端部均插入于最下面一组第三固定件中第七侧板35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八侧面另一端的侧面之间。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若干组第四固定件,其中各个第四固定件均包括第九侧板及第十侧板,第九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正面,第十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背面,其中,最上面的支撑系统中第二支撑方钢82的端部及最上面的第一H型钢梁21的端部均插入固定于最上面一组第四固定件中第九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十侧面另一端的侧面之间;上一个支撑系统中第四支撑方钢84的下端、下一个支撑系统中第二支撑方钢82的上端及该相邻两个支撑系统之间的第二H型钢梁22的端部均插入并固定于第九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十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之间,最下面的支撑系统中第四支撑方钢84的端部及最下面的第一H型钢梁21的端部均插入于最下面一组第四固定件中第九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十侧面另一端的侧面之间。
第二H型钢梁22与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的侧面通过第五固定件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五固定件包括第三上盖板、第三下盖板、第五连接角钢、第六连接角钢、第十一侧板及第十二侧板,第三上盖板固定于第二H型钢梁22中上翼缘的上部,第三下盖板固定于第二H型钢梁22中下翼缘的下部,第十一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的正面,第十二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的背面,第十一侧板正对第十二侧板,第二H型钢梁22的端部伸入到第十一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十二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之间,第五连接角钢及第六连接角钢固定于第二H型钢梁22中腹板的两侧,第五螺栓穿过第十一侧板及第五连接角钢将第十一侧板与第十一连接角钢相连接,第六螺栓穿过第六连接角钢及第十二侧板将第六连接角钢与第十二侧板相连接;第三上盖板的宽度小于第十一侧板与第十二侧板之间的间距,第三下盖板的宽度大于第十一侧板与第十二侧板之间的间距。
第二H型钢梁22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侧面通过第六固定件相连接,其中,所述第六固定件包括第四上盖板、第四下盖板、第七连接角钢、第八连接角钢、第十三侧板及第十四侧板,第四上盖板固定于第二H型钢梁22中上翼缘的上部,第四下盖板固定于第二H型钢梁22中下翼缘的下部,第十三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正面,第十四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背面,第十三侧板正对第十四侧板,第二H型钢梁22的端部伸入到第十三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十四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之间,第七连接角钢及第八连接角钢固定于第二H型钢梁22中腹板的两侧,第七螺栓穿过第十三侧板及第七连接角钢将第十四侧板与第七连接角钢相连接,第八螺栓穿过第八连接角钢及第十四侧板将第八连接角钢与第十四侧板相连接;第四上盖板的宽度小于第十三侧板与第十四侧板之间的间距,第四下盖板的宽度大于第十三侧板与第十四侧板之间的间距。
所述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及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3的横截面均为呈长方形状。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仅限于此,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的推理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由所提交的权利要求书确定专利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支撑插入安装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从左到右依次分布的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及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3);
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之间设有若干第一H型钢梁(21),各第一H型钢梁(21)自上到下依次分布,上下相邻两个第一H型钢梁(21)之间设有支撑系统,支撑系统包括第二H型钢梁(22)、第一支撑方钢(81)、第二支撑方钢(82)、第三支撑方钢(83)及第四支撑方钢(84),其中,第二H型钢梁(22)的中部通过第一支撑方钢(81)与上方第一H型钢梁(21)的一端及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的侧面相连接,第二H型钢梁(22)的中部通过第二支撑方钢(82)与上方第一H型钢梁(21)的另一端及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侧面相连接,第二H型钢梁(22)的中部通过第三支撑方钢(83)与下方第一H型钢梁(21)的一端及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的侧面相连接,第二H型钢梁(22)的中部通过第四支撑方钢(84)与下方第一H型钢梁(21)的另一端及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侧面相连接;
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3)之间设有若干第三H型钢梁(23),其中,各第三H型钢梁(23)自上到下依次分布,且第三H型钢梁(23)的一端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侧面相连接,第三H型钢梁(23)的另一端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3)的侧面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插入安装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其特征在于,第三H型钢梁(23)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 合柱(12)之间通过第一固定件相连接;第三H型钢梁(23)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3)之间通过第二固定件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插入安装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第一上盖板(4)、第一下托板(5)、第一连接角钢(6)、第二连接角钢、第一侧板(31)及第二侧板(32),第一上盖板(4)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23)中上翼缘的上部,第一下托板(5)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23)中下翼缘的下部,第一侧板(31)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正面,第二侧板(32)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背面,第一侧板(31)正对第二侧板(32),第三H型钢梁(23)的端部伸入到第一侧板(31)另一端的侧面与第二侧板(32)另一端的侧面之间,第一连接角钢(6)及第二连接角钢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23)中腹板的两侧,第一螺栓(7)穿过第一侧板(31)及第一连接角钢(6)将第一侧板(31)与第一连接角钢(6)相连接,第二螺栓穿过第二连接角钢及第二侧板(32)将第二连接角钢与第二侧板(32)相连接;第一上盖板(4)的宽度小于第一侧板(31)与第二侧板(32)之间的间距,第一下托板(5)的宽度大于第一侧板(31)与第二侧板(32)之间的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插入安装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第二上盖板、第二下托板、第三连接角钢、第四连接角钢、第三侧板及第四侧板,第二上盖板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23)中上翼缘的上部,第二下托板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23)中下翼缘的下部,第三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3)的正面,第四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 合柱(13)的背面,第三侧板正对第四侧板,第三H型钢梁(23)的端部伸入到第三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四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之间,第三连接角钢及第四连接角钢固定于第三H型钢梁(23)中腹板的两侧,第三螺栓穿过第三侧板及第三连接角钢将第三侧板与第三连接角钢相连接,第四螺栓穿过第四连接角钢及第四侧板将第四连接角钢与第四侧板相连接;第二上盖板的宽度小于第三侧板与第四侧板之间的间距,第二下托板的宽度大于第三侧板与第四侧板之间的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插入安装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五侧板(33)、第六侧板(34)、第一加劲板及第二加劲板,其中,第五侧板(33)侧面的中部固定于第二H型钢梁(22)的正面,第六侧板(34)的中部固定于第二H型钢梁(22)的背面,第一加劲板及第二加劲板分别位于第二H型钢梁(22)上方及下方,其中,第一加劲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五侧板(33)的内侧面及第六侧板(34)的内侧面相连接,第二加劲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五侧板(33)的内侧面及第六侧板(34)的内侧面相连接,第一支撑方钢(81)的下端插入并固定于第五侧板(33)上部的内侧面与第六侧板(34)上部的内侧面之间,第二支撑方钢(82)的下端插入并固定于第五侧板(33)上部的内侧面与第六侧板(34)上部的内侧面之间,第三支撑方钢(83)的下端插入并固定于第五侧板(33)下部的内侧面与第六侧板(34)下部的内侧面之间,第四支撑方钢(84)的下端插入并固定于第五侧板(33)下部的内侧面与第六侧板(34)下部的内侧面之间,且第三支撑方钢(83)的下端及第四支撑方钢(84)的下端分别位于第二加劲板的两侧,第一支撑方钢(81)的下端及第二支撑方钢(82)的下端分别位于第一加劲板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插入安装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组第三固定件,其中各组第三固定件均包括第七侧板(35)及第八侧板(36),第七侧板(35)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的正面,第八侧板(36)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的背面,其中,最上面的支撑系统中第一支撑方钢(81)的端部及最上面的第一H型钢梁(21)的端部均插入固定于最上面一组第三固定件中第七侧板(35)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八侧面另一端的侧面之间;上一个支撑系统中第三支撑方钢(83)的下端、下一个支撑系统中第一支撑方钢(81)的上端及该相邻两个支撑系统之间的第二H型钢梁(22)的端部均插入并固定于第七侧板(35)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八侧板(36)另一端的侧面之间,最下面的支撑系统中第三支撑方钢(83)的端部及最下面的第一H型钢梁(21)的端部均插入于最下面一组第三固定件中第七侧板(35)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八侧面另一端的侧面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插入安装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干组第四固定件,其中各个第四固定件均包括第九侧板及第十侧板,第九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正面,第十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背面,其中,最上面的支撑系统中第二支撑方钢(82)的端部及最上面的第一H型钢梁(21)的端部均插入固定于最上面一组第四固定件中第九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十侧面另一端的侧面之间;上一个支撑系统中第四支撑方钢(84)的下端、下一个支撑系统中第二支撑方钢(82)的上端及该相邻两个支撑系统之间的第二H型钢梁(22)的端部均 插入并固定于第九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十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之间,最下面的支撑系统中第四支撑方钢(84)的端部及最下面的第一H型钢梁(21)的端部均插入于最下面一组第四固定件中第九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十侧面另一端的侧面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撑插入安装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其特征在于,第二H型钢梁(22)与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的侧面通过第五固定件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五固定件包括第三上盖板、第三下盖板、第五连接角钢、第六连接角钢、第十一侧板及第十二侧板,第三上盖板固定于第二H型钢梁(22)中上翼缘的上部,第三下盖板固定于第二H型钢梁(22)中下翼缘的下部,第十一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的正面,第十二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的背面,第十一侧板正对第十二侧板,第二H型钢梁(22)的端部伸入到第十一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十二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之间,第五连接角钢及第六连接角钢固定于第二H型钢梁(22)中腹板的两侧,第五螺栓穿过第十一侧板及第五连接角钢将第十一侧板与第十一连接角钢相连接,第六螺栓穿过第六连接角钢及第十二侧板将第六连接角钢与第十二侧板相连接;第三上盖板的宽度小于第十一侧板与第十二侧板之间的间距,第三下盖板的宽度大于第十一侧板与第十二侧板之间的间距。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撑插入安装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其特征在于,第二H型钢梁(22)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侧面通过第六固定件相连接,其中,所述第六固定件包括第四上盖板、第四下盖板、第七连接角钢、第八连接角钢、第十三侧板及第十四侧板,第四上盖板固定于第二H型钢梁(22)中上翼缘的上部,第四下盖板固定于第二H型钢梁(22)中下翼缘的下部,第十三侧板一端的侧 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正面,第十四侧板一端的侧面固定于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的背面,第十三侧板正对第十四侧板,第二H型钢梁(22)的端部伸入到第十三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与第十四侧板另一端的侧面之间,第七连接角钢及第八连接角钢固定于第二H型钢梁(22)中腹板的两侧,第七螺栓穿过第十三侧板及第七连接角钢将第十四侧板与第七连接角钢相连接,第八螺栓穿过第八连接角钢及第十四侧板将第八连接角钢与第十四侧板相连接;第四上盖板的宽度小于第十三侧板与第十四侧板之间的间距,第四下盖板的宽度大于第十三侧板与第十四侧板之间的间距。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插入安装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1)、第二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2)及第三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13)的横截面均为呈长方形状。
CN201620468767.1U 2016-05-20 2016-05-20 支撑插入安装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 Active CN2056371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468767.1U CN205637141U (zh) 2016-05-20 2016-05-20 支撑插入安装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0468767.1U CN205637141U (zh) 2016-05-20 2016-05-20 支撑插入安装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637141U true CN205637141U (zh) 2016-10-12

Family

ID=570553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0468767.1U Active CN205637141U (zh) 2016-05-20 2016-05-20 支撑插入安装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63714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21965A (zh) * 2016-05-20 2016-08-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支撑插入安装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21965A (zh) * 2016-05-20 2016-08-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支撑插入安装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
CN105821965B (zh) * 2016-05-20 2018-03-30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一种支撑插入安装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397804U (zh) 一种装配式钢框架-组合扁梁楼盖
CN106121107A (zh) 装配式混凝土板及其板干式连接方法
CN205242629U (zh) 可插接组装的新型房屋
CN204781446U (zh) 一种外墙板连接结构及使用该结构的房屋
CN107190884A (zh) 一种新型多高层热轧型钢‑复合轻钢剪力墙组合结构体系
CN206128404U (zh) 一种带檐口整体保温复合屋面板
CN106284644B (zh) 一种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的居住建筑结构体系及其建造方法
CN205875394U (zh) 一种干法连接的抗震混凝土梁柱
CN205637141U (zh) 支撑插入安装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
CN205637139U (zh) 支撑平推式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
CN206737200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
CN106760059B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
CN105821966B (zh) 一种支撑平推式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
CN205637142U (zh) 带侧板的预制梁柱节点一榀框架
CN205637140U (zh) 支撑平推装配的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柱支撑框架体系
CN107035027A (zh) 一种装配式钢混结构轻质复合外墙板
CN204940608U (zh) 装配式建筑物的预制吊装墙体
CN204590326U (zh) 一种墙板竖装连接结构及使用该结构的房屋
CN207934185U (zh) 一种可拆卸预制装配式方钢管混凝土柱和钢梁组合节点
CN204001289U (zh) 具有承载悬挑臂的轻钢龙骨隔墙
CN207110127U (zh) 一种单排轻钢龙骨隔墙桁架结构
CN214942942U (zh) 一种新型钢骨架-竹材板组合墙体
CN205530820U (zh) 一种带有加劲拉条的钢结构墙体构件
CN103306367A (zh) 一种混合式组合框架防火结构
CN209277287U (zh) 一种装配式钢管混凝土壁式框架建筑集成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731

Address after: 710055 Shaanxi province Xi'an Beilin District Yanta Road No. 13

Patentee after: Xi'an construction division big Assets Manage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710055 Shaanxi province Xi'an Beilin District Yanta Road No. 13

Patentee befor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816

Address after: 710055 Campus of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 13 Yanta Road, Beilin District, Xi'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Xi'an Jianda Assembly Steel Structure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710055 Shaanxi province Xi'an Beilin District Yanta Road No. 13

Patentee before: Xi'an construction division big Assets Management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030

Address after: 710086 Building E213, 8th Floor, West Yungu Phase I Park, Fengxi New City, Xixian New District, Xi'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Xi'an Jianda Feimi New Materials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710055 insid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No.13, Yanta Road, Beilin District, Xi'an City, Shaanx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Xi'an Jianda Assembly Steel Structure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